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29 16:11:15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就业陷阱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lx(2010)03-0267-02

一、大学生就业陷阱问题不可小视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陷阱,是指招聘单位打着招聘的幌子骗取应聘人钱财,或者招聘单位不遵守法律、不履行承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行为。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某些别有用心的单位和个人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种种陷阱,给大学生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陷阱,中央电视台与智联招聘网联合进行网上调查,参与调查的人数为12463人,55%的人遭遇过就业陷阱。可见大学生遭遇求职陷阱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就业陷阱必然会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伤害:一是给刚毕业的大学生造成经济损失、时间损失、机会损失。经济损失经过努力尚可挽回,但时间损失、机会损失无法挽回。二是给刚毕业的大学生造成精神伤害。遭受就业风险的毕业生往往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精神上受到的伤害远远超过经济损失。有的学生会患上“求职综合症”,害怕求职。有的学生对社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破罐破摔,从此一蹶不振。此外,就业陷阱还会败坏社会风气,滋生不诚信行为。大学生需要一个公平的、安全的、诚信的良好就业环境,遭受欺骗的毕业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会怀疑诚信,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社会,甚至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特别是某些误入传销的学生被骗后会马上反过来再去骗别人。因此,就业风险的危害不可小视,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陷阱

1.利用招聘,诱骗大学生踏人非法传销陷阱。尽管学校一再提醒广大同学在求职过程中要警惕传销陷阱,但每年还是有部分学生“中招”。大学生被非法传销组织所骗受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轻信他人上当受骗;二是对同学、朋友的介绍过于信任,没想到熟人还会骗自己;三是就业压力过大。择业时放松了必要的普惕,轻信以用人单位身份出现的非法传销公司;四是个别学生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被非法传销组织宣传的高额回报引诱,甘愿从事非法传销活动。

2.个别利欲熏心的业主,利用试用期榨取廉价劳动力。试用期的薪水一般都较低,在试用期内不为毕业生交纳社会统筹和相关保险,有些公司为了使用试用期内的廉价劳动力,抓住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先行试用,待试用期一过。再以种种理由辞退求职者;辞退后再招聘新的毕业生,再试用,如此反复,长期低成本占用廉价劳动力。有的公司故意延长试用期限,损害毕业生的利益。

3.中介机构非法收费。非法中介机构和个别披着合法外衣干着非法交易的中介机构,他们利用大学生求职经验不足,缺乏应有的社会知识,容易轻信于人的弱点,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大学生不合理的报名费、介绍费等。他们大多以推荐面试为借口收取报名费、介绍费。如果面试未被录用,归咎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报名费、介绍费不退。由于推荐的人数多实际录用的少,大多数录取不了。即使被录取,从事的岗位、待遇与最初的承诺相差甚远。发现上当受骗,大学生往往碍于面子,或慑于,或缺乏必要的证据,吃哑巴亏,不了了之。

4.利用求职者个人信息进行诈骗。近期以来,套取并利用求职者信息进行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要填写一些表格,其中涉及到很多个人信息,尤其是网上求职,要求填写的内容更是事无巨细,从个人电话号码,到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家庭电话、父母情况一应俱全。许多毕业生粗心大意,随意填写,结果给骗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三、高校就业机构如何帮助毕业生降低求职风险

1.加强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提高就业安全意识。受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就业体制的影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出现某些偏差,如重视强调求职面试技巧的指导,却忽视了就业安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为应对日趋复杂化的招聘、求职活动中出现的就业安全问题,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工作,指导学生对就业招聘信息作必要的安全分析、对应聘单位做深入了解,教会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切实提高大学生防骗意识和人身安全保护意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教育,利用经典事例进行警示教育,使广大毕业生充分认识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进行非法活动的欺诈性、隐蔽性和危害性,提高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实时动态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和择业过程。高校毕业生因求职心切,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识别诱骗陷阱的能力,容易上当受骗。学校应对毕业生全员实行有效的监控,对遇到困难的同学提供及时有用的帮助;严格实行请销假制度,将外出求职毕业生的登记制度纳入学校就业工作的日常管理范畴,毕业班班主任与辅导员要实时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去向和现状,要求学生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老师保持不间断联系,确保发生就业安全突发事件时的信息畅通。同时,要教育大学生冷静思考接到的面试通知,特别是要到异地求职的毕业生更要提高防范意识。

3.过滤就业信息,严把信息审核关,确保就业信息安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混乱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安全的突出问题,高校应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制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安全化。对于在校园内的就业信息,学校要保证其真实、规范。在校内举办的招聘会,学校要严格审查招聘单位的资质,要求招聘单位不仅要有营业执照等合法登记手续,而且要具备接转户口、档案关系等条件,以便保障学生的权益。要坚决拒绝一些夸大单位现状、高薪引诱、收取上岗培训费和服务押金、招聘传销人员等情形的用人信息,确保用人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防止毕业生上当受骗。

4.加强毕业生求职信息资料安全教育,防止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在招聘会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求职者的简历被随意丢弃在地上。这些简历上面有着详细的个人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恶意获取,可能会给求职者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高校应加强毕业生的信息资料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在招聘现场,不要随意发放自己的简历,特别是招聘方式不合规范的单位不要投递简历;在个人求职材料上最好不要留家庭电话。只提供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就可以,固定电话可以提供辅导员或院系负责就业工作老师的办公电话;在网上登记注册个人信息时,应选择一些信息监管较规范、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人才招聘网站;要注意留下用人单位的固定电话,必要时拨打查询电话进行核实;与联系人会面应选择用人单位的办公场所等等。

面对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更要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最终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和安全就业。同时,更需要促进确保就业安全的各种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落实,以及社会各部门的大力协作和共同监督,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无虞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寇全强,等.大学生就业安全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

第2篇

关键词:求职安全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逐渐趋于饱和的就业岗位和逐年增长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使大学生待业压力和就业心理压力不断增加,毕业生求职心情极为迫切,加之就业信心不足、求职经验缺乏、对招聘信息的甄别能力差,往往会被一些不法之徒欺骗,致使毕业生财产损失,人身及心理受到伤害,造成及其顽劣的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2015年最新统计,这种案件呈现出急速回升的趋向[1]。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类求职安全问题,高校应将求职安全教育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以此增加大学生求职安全意识

1大学生求职受骗的类型分析

求职大潮时而风起,时而浪涌,其中既蕴含着无数的机遇,又隐藏着许多未知的风险,每年的六至七月份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急于就业。可是,一些不法分子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会利用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对单纯的毕业生们进行诈骗,但是面对千奇百怪的诈骗方式大致可以为以下三类:

1.1要工作先交钱

一些公司在面试的时候,将公司的优势以及员工的福利待遇说得天花乱坠,这使很多毕业生都很心动。然而,当他们真正入职工作的时候却告知需要缴纳入职费、培训费等相关费用。

1.2拉同学带朋友

有些不法的传销组织看准了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于是潜藏在人才市场,主动与毕业生搭讪,以“高收入”和“高回报”来骗毕业生加入。当毕业生加入以后,公司领导会要求他们“拉拢”同学、朋友加入。

1.3承诺不写进合同

有些公司为了能够招到人会给求职者口头承诺一些福利待遇,模糊工作时间,美化工作的性质,等到正式入职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才发现面试的时候所许诺的福利待遇在用工合同中并没有体现。

2探析大学求职受骗的原因

毕业遭遇就业陷阱,这是每年毕业季必修的话题,究其原因大概为:一是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经验,自身防范防骗意识相对薄弱,容易轻信他人,导致自己上当受骗;二是当今社会就业岗位又极度贫乏,就业压力过大,在择业时放松了必要的安全警惕,轻信了以用人单位的虚假身份出现的传销组织;三是对同窗、伴侣的介绍一些工作过于信赖,想不到熟人还会诱骗自己;四是个别学生有存在坐享其成的思想,总想天上会掉下馅饼,以至于被非法传销组织宣传的高额回报引诱,心甘情愿从事其违法传销活动,害人害己。在招聘过程中,骗子们往往打着招聘人才、工资待遇良好等幌子来骗取毕业生信任,以收取“报名费”、“担保金”、“培训费”等诸多借口进行诈骗,大学生明知要求无理,但迫于就业的压力,也不拒绝。在职场上把“员工的试用期”当成“员工的剥削期”已经成了一些别有用心的单位规避法定义务的惯用伎俩。然而对于处于弱势群里的大学毕业生来讲,尽管知道这些强行附加的众多不平等条款是偏心不公平的,但为了找到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也不敢明确体现表示出异议[2]。

3如何做好大学生求职安全教育

毕业生安全就业是关系学校稳定的大事。而求职安全教育则是一根安全带,只有将这根安全带在毕业生还未正式离校前牢牢系在胸前。不断增强大学生求职安全教育,使毕业生们提高自身求职安全防范意识,顺利就业。

3.1把招聘信息安全审核放首位,确保信息安全可靠

目前,人才录用市场中鱼目混珠的不良信息和混乱信息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安全的重大问题,高校如何加强毕业生招聘信息安全服务体制建设和如何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安全化显得极为重要。院校有义务保证向毕业生发放的招聘信息的规范性和真实性。举办的供需见面会,招聘会,学校需要严格审查用人单位的招聘资质、营业执照等合法登记手续。确保用人单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防止毕业生上当。严格把控招聘信息安全审核关,滤掉不良招聘信息,确保毕业生所了解到的就业信息安全可靠。

3.2严格保管毕业生重要资料,确保毕业生信息安全

学生的个人资料和应聘简历,详细地记录着毕业生的重要信息,一旦被人恶意获取,可能会给毕业生带来难以想象的麻烦。高校应加强毕业生个人身份信息资料的安全管理,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勿随意滥发个人简历,特别是招聘方式不规范,甚至没有招聘资质的单位。[3]在个人求职简历上尽量做到不留家人情况、电话、地址等重要信息。通过网路应聘时,选择信息监管规范、知名度高的大型人才招聘网站,要注意留下招聘单位的固定电话,必要时拨打电话核实。

3.3将求职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受计划经济形式下单一的就业体制影响,各大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出现某些偏差,如过于强调重视求职面试和口试技巧的指导,却轻视了就业安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局势非常值得挑战的背景下,就业指导老师应对求职活动中出现的就业安全问题和越来越复杂的招聘模式进行分析讲解,教会学生如何深入了解应聘单位、分析招聘信息,甚至教会学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保护自己。课程中要使用典型事例对大学生进行警示安全教育,通过各方路径广泛宣传,以提高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顺应时展的需要,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大学生安全健康地就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利益。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体,应将毕业生求职安全教育放在就业教育工作的首位,使大学毕业生健康就业。

参考文献

[1]辛克海.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青年时代,2015(21).

[2]丁桂馨.浅析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陷阱及应对措施[J].湖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0(3).

第3篇

人生追求有许多种,荣誉、健康、财富、快乐、事业、爱情、权力、幸福、刺激、享受等,但这些都是0。生命和安全是1,失去了1,0再多都没有意义。安全求职,顺利就业,关系着社会安全稳定,关系着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幸福。

1.1社会层面

大学生求职就业安全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就业问题。《党的十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多措并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更多地关注如何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求职就业安全问题重视还不够。

1.2学校层面

安全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求职就业安全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环节较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因大学生缺乏相应社会经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学生的求职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隐患鉴别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1.3个人层面

大学生求职就业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被设置的陷阱诱骗上当,导致非法传销、高薪陷阱、虚假招聘、骗取财物等求职受骗现象屡屡发生。

2高职学生常见的求职陷阱和建议

2.1常见的求职陷阱

当前,高职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常见的陷阱和安全隐患主要有:说工资很高但要先收费,假借岗前培训收费;抵押金钱与证件;廉价使用劳动力;无底薪、无保障;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招聘时设下薪酬陷阱;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以亲友、朋友介绍和“高薪”诱饵骗你“传销”;协议合同设置陷阱或写入不利求职者的条款。

2.2对应措施及建议

规避上述求职陷阱、安全隐患可以采取“观、闻、问、切”,做到“五不为、三必问、五必看”。2.2.1采取“观、闻、问、切”“观”:通过直接观察应聘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内外部环境、公司规模及员工基本素质等,了解用人单位是否正规。若用人单位将面试或见面地点放在民房、宾馆或十分简陋地方,又或是只有“一部电话,几把椅子,一间门面”,就要格外提高警惕。“闻”:通过网络搜索工具,查找用人单位相关信息、发帖询问等,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对在网上评价不高或查不到相关信息的用人单位,要特别引起重视,以防上当受骗。通过向用人单位周边“邻居”间接询问和单位前台、保安、一般职员直接交流,了解和掌握公司基本情况。“问”:通过向亲朋好友、老师学长等熟人,进行针对性的咨询,请他们根据所认知的和站在旁观者的客观角度,帮助提供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切”:面试时要直接交手,善于抓紧和把握提问的机会,以试探虚实。在应聘过程中,留心观察周边环境及工作人员,如遇到所谓“经理”的职位与专业素养却不匹配,面试时想方设法让应聘者交钱的肯定是问题公司。2.2.2做到“五不为、三必问、五必看”“五不为”:不缴不合理的钱款,不购买不合法的产品,不将证件交公司保管,不随意签署协议文件,不为违法公司工作。“三必问”:问自己是否喜欢这份工作,问明薪资待遇和劳动条件,问明工作内容及性质。“五必看”:看公司经营业务是否合法,看公司运作是否正常,看是否暗藏求职陷阱,看面试是否草率、轻易就录取,看待遇是否不合乎常情。

3加强高职学生求职安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加强高职学生求职安全教育,除了政府要积极促进就业、营造真实公平就业环境和毕业生学会自我保护外,作为学校要加强统筹协同,通过丰富教育内容、抓住关键节点、创新教育方式等措施,以达到促进学生安全就业、和谐就业的目标。具体参照下表:

3.1丰富安全教育内容

充实和完善求职安全教育内容,建立从求职前、求职中到求职后全过程的求职陷阱和安全隐患资料库和案例库,并编制成《求职安全指导手册》、制作《求职安全教育》宣讲PPT、拍摄《求职安全》微电影(视频),内容做到针对性强、宣传效果佳和教育成效好,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风险和安全问题。

3.2抓住关键时间节点

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针对“外出兼职、假期打工”的学生,通过“个别针对性教育”等形式,及时教育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给学生系统讲解求职安全内容。二是学生离校实习就业前。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宣讲实习就业安全知识,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发放《实习求职安全指导手册》等形式,进行一次实习求职前的又一次集中安全教育。三是在学生实习工作期间。以“点对点”、“点对面”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去向动态,预警提示,提醒注意各类安全事项。四是毕业生离校期间。在每年6月毕业生离校时,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橱窗、新媒体等载体,开展安全求职宣传教育。

3.3创新安全教育方式

第4篇

人生追求有许多种,荣誉、健康、财富、快乐、事业、爱情、权力、幸福、刺激、享受等,但这些都是0。生命和安全是1,失去了1,0再多都没有意义。安全求职,顺利就业,关系着社会安全稳定,关系着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幸福。

1社会层面

大学生求职就业安全是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就业问题。《党的十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多措并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更多地关注如何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求职就业安全问题重视还不够。

2学校层面

安全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求职就业安全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环节较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因大学生缺乏相应社会经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学生的求职安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隐患鉴别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个人层面

大学生求职就业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投简历,广搜信息,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被设置的陷阱诱骗上当,导致非法传销、高薪陷阱、虚假招聘、骗取财物等求职受骗现象屡屡发生。

二、高职学生常见的求职陷阱和建议

1常见的求职陷阱

当前,高职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常见的陷阱和安全隐患主要有:说工资很高但要先收费,假借岗前培训收费;抵押金钱与证件;廉价使用劳动力;无底薪、无保障;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以招聘之名诱人犯罪;招聘时设下薪酬陷阱;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以亲友、朋友介绍和“高薪”诱饵骗你“传销”;协议合同设置陷阱或写入不利求职者的条款。

2对应措施及建议

规避上述求职陷阱、安全隐患可以采取“观、闻、问、切”,做到“五不为、三必问、五必看”。

2.1采取“观、闻、问、切”

“观”:通过直接观察应聘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内外部环境、公司规模及员工基本素质等,了解用人单位是否正规。若用人单位将面试或见面地点放在民房、宾馆或十分简陋地方,又或是只有“一部电话,几把椅子,一间门面”,就要格外提高警惕。“闻”:通过网络搜索工具,查找用人单位相关信息、发帖询问等,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对在网上评价不高或查不到相关信息的用人单位,要特别引起重视,以防上当受骗。通过向用人单位周边“邻居”间接询问和单位前台、保安、一般职员直接交流,了解和掌握公司基本情况。“问”:通过向亲朋好友、老师学长等熟人,进行针对性的咨询,请他们根据所认知的和站在旁观者的客观角度,帮助提供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切”:面试时要直接交手,善于抓紧和把握提问的机会,以试探虚实。在应聘过程中,留心观察周边环境及工作人员,如遇到所谓“经理”的职位与专业素养却不匹配,面试时想方设法让应聘者交钱的肯定是问题公司。

2.2做到“五不为、三必问、五必看”

“五不为”:不缴不合理的钱款,不购买不合法的产品,不将证件交公司保管,不随意签署协议文件,不为违法公司工作。“三必问”:问自己是否喜欢这份工作,问明薪资待遇和劳动条件,问明工作内容及性质。“五必看”:看公司经营业务是否合法,看公司运作是否正常,看是否暗藏求职陷阱,看面试是否草率、轻易就录取,看待遇是否不合乎常情。

三、加强高职学生求职安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加强高职学生求职安全教育,除了政府要积极促进就业、营造真实公平就业环境和毕业生学会自我保护外,作为学校要加强统筹协同,通过丰富教育内容、抓住关键节点、创新教育方式等措施,以达到促进学生安全就业、和谐就业的目标。

1丰富安全教育内容

充实和完善求职安全教育内容,建立从求职前、求职中到求职后全过程的求职陷阱和安全隐患资料库和案例库,并编制成《求职安全指导手册》、制作《求职安全教育》宣讲PPT、拍摄《求职安全》微电影(视频),内容做到针对性强、宣传效果佳和教育成效好,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风险和安全问题。

2抓住关键时间节点

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针对“外出兼职、假期打工”的学生,通过“个别针对性教育”等形式,及时教育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给学生系统讲解求职安全内容。二是学生离校实习就业前。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宣讲实习就业安全知识,签订《实习安全责任书》,发放《实习求职安全指导手册》等形式,进行一次实习求职前的又一次集中安全教育。三是在学生实习工作期间。以“点对点”、“点对面”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去向动态,预警提示,提醒注意各类安全事项。四是毕业生离校期间。在每年6月毕业生离校时,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橱窗、新媒体等载体,开展安全求职宣传教育。

3创新安全教育方式

第5篇

目前,许多高校都通过采用校园宣传栏、开安全教育知识讲座等途径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大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防火、防电等基本知识,安全防范意识也有所增强,但是依然存在不完善之处。

1.重管理轻教育

当前,安全事件频发,高校各部门都把安全问题作为日常性工作来抓。但也一直存在着一种错误观念,即把安全教育当作管理问题,注重安全控制,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在此框架内活动,约束学生的行为。不可否认,这种通过规则来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可以取得一定的短期效果,但是从长远看,这种方式具有强制性,不能被大学生认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所以安全隐患一直存在。部分高校虽然设置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但是只是作为辅助教育,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学校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认为只要学校太平无事,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就可有可无。只有当安全事故发生后,学校才会抓一抓,管一管,当风波过去之后,又把安全教育忽略了,安全教育并没有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这种重管理轻教育、通过突击的方式来进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缺乏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2.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

首先,安全教育手段落后。与专业课“点、线、面”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相比,安全教育更多地强调“面”的教育,局限于开展一般性讲座,局限于交通、消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当前许多高校的安全教育,通常采用校园宣传栏、黑板报和辅导员说教等形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过于陈旧落后,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传统的教育手段更多地侧重安全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安全防范技能的实践,使安全教育收效甚微。因此,笔者认为,安全教育的手段也要与时俱进,顺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积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微信、新浪微博、QQ等新型媒体平台进行安全教育,以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其次,安全教育内容陈旧。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依然停留在防火、防电和交通安全等方面,内容枯燥和重复,严重影响安全教育的效果。高校常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将此作为安全教育的内容,没有提及新型的犯罪方式和犯罪行为,更忽略了安全防范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安全教育缺乏实效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犯罪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方式,所以网络安全教育应该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文明上网,遵守网络制度,同时警惕各种网络陷阱,尤其是网络交友陷阱。但是目前学校在安全手册和安全须知等方面很少涉及网络安全问题,相反,传统的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占据了很大篇幅。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展,安全教育要具有时代性,少进行道理的说教,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进行安全演练和实践操作的学习,使得安全教育的内容具体贴切,这样才能使学生警觉和重视。

3.安全教育不够系统

首先,安全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未能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一,大学生手中没有专门讲解安全教育的课本,大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学习安全知识理论及实践操作技能,只能从网络上学习安全教育的零星知识,以至于在遇到危险时不知所措。第二,高校普遍把专业课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是,许多高校仅仅把安全教育停留在宣传阶段,没有开设安全教育专业课,没有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日常教学体系,没有达到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教育层次。其次,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当前许多高校没有安全教育课的专任教师,安全教育课主要是由辅导员、学校保卫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讲解,师资素质有待提高。我们知道,辅导员和大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了解最深,是目前高校进行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过于琐碎,整天忙于应付繁杂的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学习。从辅导员自身看,他们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深,而其他任课老师对安全教育只停留在了解层次,课堂上主要讲解自己擅长的专业课知识,不能将安全教育穿插其中。负责安全教育实践层次的专任教师更是缺乏,好多大学生从来没有进行过安全教育实践演练。因此,高校应该配备具有扎实的安全知识和具有丰富的安全演练经验的师资担任安全课教师,以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实行“六课并举”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该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始终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使安全知识得到普及,安全意识得到增强,安全技能得到锻炼,从而为平安校园的构建奠定基础。

1.开设安全教育专业课

首先,学校要建立一支既懂安全知识又具有安全防范技能的师资队伍,并定期聘请公安、消防和卫生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任课教师,用他们的丰富经验和学识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知识水平,使学生对当前坏人的骗术和伎俩有全面的认识。同时,高校应该加强与这些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学生到公安消防部门观看专业的安全演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他们对学生进行训练。第二,将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管理中,列入教学计划,保证授课课时。同时,教务部门要对这门课程规定一定的学分,真正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第三,在努力增强大学生安全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可以通过谈话和走访等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他们提供帮助,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上好大一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

上好大一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课,使大学生从迈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对安全教育有全面认识,以增强防范意识。要改进教学形式,不要采用以往的把全体新生集中在一起进行讲座的方式,而应该以专业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小班化专业授课。作为入学的第一堂课,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的形式,让新生了解交通、消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安全知识,还要让他们了解网络安全、网络交友安全、防诈骗传销等新型的安全知识。大一新生安全教育取得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期长短,也将对以后的大学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3.强化安全演练实践课

以2008年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为例。火灾发生后,4名女大学生相继从六楼跳下,均不幸身亡,其后几分钟消防官兵就破门而入。试想如果这4名大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安全技能,多争取几分钟,结果或许是另外一种情形。另外,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紧邻震中心汶川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200多名师生,在地震发生后像平常演练一样秩序井然,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操场,最后无一人身亡。通过两则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强化安全演练实践课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联系当地的消防部门进行消防安全演练,进行火灾现场演示,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灭火器,知道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逃生技巧,等等。其次,应该与公安部门密切合作,组织武警官兵教会学生一些必备的防护技能,尤其是教会女大学生基本的保护技巧,并进行现场演练。再次,应以学院为单位,根据情况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并在演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和方法,丰富逃生的本领,以便在遇到危机时增加生存的可能性。

4.开设案例分析课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治安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也包括新形势下的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等,可以选取每个方面的典型案例来进行分析,以案例现身说法,进行警示教育。在案例课的内容设计上,应根据授课的内容,制作不同的课件,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发挥PPT的多种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授课的环节上,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增强互动性,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也可以选取网络平台进行警示教育。目前,QQ、微信和微博等新型的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一部分,高校可以利用这些沟通工具,定期在校园网上社会近期的违法犯罪案例,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警示教育,把网络建成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新阵地。

5.开展安全知识竞赛

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可以夯实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增强其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举办了由省教育厅主办、省高教保卫学会承办的全省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取得了圆满成功。举办这样的活动,大学生可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可减少和避免一些安全事故。高校的宣传、学工、团委和保卫等部门可以以各学院为单位,举行校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设置相应的奖项,做到全员参与,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将安全知识熟记于心,从而在校园里形成一种“人人学习安全知识、人人重视安全”的文化氛围。

6.开好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课

第6篇

>>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大学生家教正面临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险问题探究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的探究 我国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及探究 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趋势及存在问题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 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

[6] 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86.

[7]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第7篇

[论文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走向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的今天,面向大学生开展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使其提高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是防范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侵权和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分析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制订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计划,丰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方式及内容;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等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素质培养的体系。

[论文关键词]法律素质;职业发展;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已经为大学生就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发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市场化,当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果和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时,全国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基本上强调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的培养,时常忽视了法律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法制安全意识淡薄的特点,设置收费陷阱、扣证陷阱、试用期陷阱、培训陷阱等,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很容易被卷入劳动纠纷中。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不懂法、不知法,心存侥幸,不能做到诚实守信,而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法律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逐步走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模式,各种招聘活动和形式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参差不齐,有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匮乏、维权意识淡薄等弱点,屡侵大学生合法权益。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了解法规、政策、树立法律意识;学会辨别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虚假现象,以免上当受骗;用法律的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需要

在近几年的毕业季里,一些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职位,增加自己的求职“资本”,铤而走险,私刻公章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或是职业资格证书,而这种行为一旦被用人单位发现,不但会失去这份工作,而且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大学生不能诚信就业,一方面是由于就业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由于就业法律知识匮乏所致。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

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60万人,2012年更是达到了680万人,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本人、高校及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加,就业率也成为评价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就业率,帮助毕业生就业,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偏向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教育。在法制化、市场化经济下,在机遇与挑战并有的形势下,要让大学生顺利地、正确地、满意地就业,高校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应当顺应时展的需求,加大法律教育,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指导学生依法就业和学会自我保护,从而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

(四)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依法治国方略确定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行各业都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已成为社会就业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经验不足,与用人单位相比应属弱势群体,也常常因法律缺乏而被侵权。然而,大学生就业事关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地区,如果处理不好或是不及时,也是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在当前的就业形式下具有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关就业法律的课堂教育投入不足,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给予法律知识教授的比例极少,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渠道非常有效,多数学生仅仅是在《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上对法律有所涉及性的学习,而且该门课程大一就开设,课时少,学生都不重视。在就业指导课中,关于就业法律教育也往往只有一两节课时,其中还包括就业安全教育和社会保险知识教育,就业法律知识的讲解往往一带而过。其实,教育大学毕业生依法就业、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是一两天或一两节课所能做到的。

(二)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目前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帮助学生就业,几乎将所有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方面,而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劳动法律法规,没有教学生怎样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大学生能就业,但不能安全就业,因为他们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或是不懂得自己的一些就业行为已经触犯法律。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素质培养的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许多高校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老师组成,这些教师学科背景各种各样,平时也常常忙于日常事务,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相关法律知识,就更难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指导,这完全不符合师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就业法律的指导效果。

(四)大学生对学习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不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近年来,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然而许多大学生对这些法规政策知之甚少,从思想上就根本不去关心,不知其重要性,不知这些法律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有哪些帮助,造成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知怎样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合法权益被侵犯都不知道。同时,由于个别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在就业过程中,求职心切,铤而走险,通过造假的方式增加自身就业资本,从而让自己顺利就业。而对这些行为,许多大学生都声称自己只知道这是欺骗,没想到这是违法的,不知道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五)当在校大学生或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生法律纠纷时,无法得到高校或母校的帮助

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当其遇到法律纠纷时,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哪些法律救济,应该去找谁帮助自己,因而使其陷入茫然之中。这时,作为大学毕业生坚强后盾的高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任何帮助。在我国各高校中均未建立专门服务于大学生的法律咨询援助机构,认为只要学生顺利就业即可,没有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没有能意识到只有为毕业生提供法律服务才能实现自身作为高校毕业生坚强后盾的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

(一)从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因而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应摆在较高的位置。高校就业指导要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充分意识到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加大法制观念的教育,使每位大学毕业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才能使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大环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和发展。

(二)制订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计划,丰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方式及内容

首先,在大学毕业生中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重要的就业指导课内容。目前有的高校在全校范围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法律教育的效果不明显。而在以往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所提问题能反映出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望。所以,可以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中的重要内容。当然,在课堂教育中应突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契约意识教育、合同意识教育、司法救济意识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引导学生自学有关就业的法律知识。

第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在教师要教授学生全面、细致的法律知识时,其自身就必须有更多的就业法规、政策知识,学校就要建立一支真正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学校可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律教育教师队伍,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法律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学会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同时,要突出维权教育,使大学生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可以选择怎样的救济途径,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然,这需要学生充分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由于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高校还应在就业法律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强化大学生对就业协议重要性的认识,慎重选择,认真履约,避免陷入合同陷阱。高校也应当重视培养大学生自我提高法律意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形势和就业现状,培养学生学习就业法律知识的兴趣。

第四,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模拟实践教育,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就业法律知识。(1)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教育的形式应当尽可能的丰富,高校不但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咨询、个别辅导、法律援助、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不拘一格,达到实效。(2)丰富宣传形式,如发放就业法律指导宣传手册,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就业法律知识,并将其上传到网络,便于学生自学;设立专门的宣传橱窗进行宣传;利用校园广播、校内刊物等宣传媒介传播就业法律知识。(3)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模拟实践教育方式,通过组织模拟法庭,参加庭审旁听、开展案例分析讲座、法律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模拟招聘会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寓学于乐,更加容易的接受就业法律知识。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提供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