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商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5-29 16:11:14

序论:在您撰写商业发展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商业发展现状

第1篇

关键词:商业老街 发展现状 问题 建议

在中国众多的商业街中,商业老街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商业街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也愈发显著。

2013年11月3日,“第9届中国零售论坛暨中国商业老街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来自社会各界的多位专家认为,商业老街上的老建筑、老字号承载着中国商业史的丰富内容,都是商业历史文物遗产。但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些地方和城市胡乱规划商业街区、无休止地改造扩张老街,使商业老街遭受了消失或者被破坏的命运。

我国各地有众多商业老街,其中上海的商业老街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繁华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经过岁月的洗礼,曾经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上海商业老街现在发展得怎么样?如何让这些商业老街发扬光大?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对上海商业老街进行了调研,期望通过了解上海商业老街的现状,引起人们对老街的关注,从而找到一条适合商业老街的发展之路。

一、上海商业老街发展现状

上海商业老街发展现状整体乐观,在各区分布有数十个商业老街,节假日平均客流量可达十余万人次,南京路的单日客流量甚至能达到千万人次。多数商业老街交通发达,商店林立,功能比较齐全。街道两侧既有大型商场酒店,茶馆咖啡厅,又有银行、医院等配套,也有特色小店和快餐店。与此同时,也存在各个商业老街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目前上海商业老街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类型:

1.繁荣现代型

上海著名的繁华型商业老街有南京路,淮海路,新天地和四川北路,这些曾经的商业老街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周边已形成大型商圈,往来车辆和行人川流不息。

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东起外滩、西迄延安西路,全长5.5公里,分为东西两段,南京东路主要是平价商业区和旅游区;而南京西路则是中国商铺租金最高、也是全上海最奢华的时尚商业街区。南京路是集吃、穿、用、住、行、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改革开放20余年,南京路商业特色逐渐形成规模和系列化。两侧商厦鳞次栉比,繁华异常,商厦群内名品荟萃、琳琅满目。各地的名、特、优、新产品,以及进口的名牌商品和奢侈品,不下数十万种。几家老字号特色商店的商品,品牌效应尤为卓著。像新雅饭店的广帮,燕云楼的京帮,浙江茶叶店的龙井,海达、万象的衬衫和羊毛衫,亨达利的钟表,老凤祥的金银饰品,朵云轩的字画,茂昌、吴良材的眼镜等。南京路上还有海内外闻名的国际、和平、东亚、金门等大饭店。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为这条百年老街增添了别样的魅力,这里是万商云集的宝地,是上海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国内外购物者的天堂。

南京路的繁荣昌盛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南京路濒临黄浦江,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租界建立后,西方文化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使南京路大踏步走在社会的前列,工部局也在南京路上陆续建造高楼大厦。1875年,房地产巨子哈同斥资60万两白银,使南京路成为远东最华贵的道路,附近的地价扶摇直上。同时,工部局十分重视南京路的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据《沪游日记》载,当时南京路“其平如砥”;马路“终久异常洁净”;十里长街“两旁所植,葱郁成林,洵堪入画”。这一切使租界与华界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促进了南京路商业街的高速发展。

上海新天地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以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石库门为基础,创新地赋予其商业经营功能,是集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漫步新天地,有如置身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带你体验独特的老上海风情,但跨进每个建筑内部,则非常现代和时尚。真正体现出“继承与开发同步,传统与现代同步”。

2.保留传统型

尽管上海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全国来看都是比较迅速的,仍有一些商业老街保留着它的传统风貌,如七宝老街,上海老街,朱家角,田子坊等。这些老街置身于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中,凭借独特的老街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旅游经济为主导,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巧妙融合。

七宝老街位于上海市西南郊,是七宝古镇的中心,人口约14万,占地21.3平方公里。历史上,七宝镇在繁盛时期规模较大,令许多当地人引以为豪。七宝中心广场是其标志性设施,还有钟楼广场、蒲溪广场、古戏院等文化活动场所,复古的老街广场气度不凡。七宝老街分为南北两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七宝镇抓住了房产开发的机遇,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传统商业街有“十年上海看浦东、百年上海看外滩、千年上海看七宝”的美誉。整条街上有丰富的特色小吃,以及古香古色的老式建筑,成为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繁华街市。这里还建有艺术研究和成品展示的设施,自然也成了中外雕塑家们神往的艺术创造新天地。

上海老街,西起河南南路,东至人民路,全长825米。由西到东的建筑风格展示了老上海从明清向民国直至西方文化涌入这段历史文化的演变。上海老街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茶馆、戏楼、商行,一直是连接十六浦和城隍庙、豫园地区的人流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街人文景观,使上海老街拥有丰富的商业文化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3.没落衰败型

在上海部分商业老街走在时代前列的同时,有些老街却逐渐走向没落,比如娄塘老街,横沔老街,它们曾经都是古镇老街,也曾热闹非凡,如今却成了落寞之地。

嘉定区娄塘老街,在喻晓的190条老街名录中被归为古镇老街,还是其中最为典型的老街之一。这里,留有上海最后的较为完整的“弹硌路”。嘉定娄塘百年前曾是个商业重地,如今繁华与规模不再,只有街巷格局基本留存下来,当地以“娄塘街,条条歪,七曲八弯十七八个天井堂”形容其独特建筑格局。

横沔老街位于川周公路、横沔港交汇处,与迪士尼乐园隔着高速公路相望。清宣统元年建横沔乡,1959年成立横沔,1984年改为乡,1994年撤乡建镇。后镇政府东迁,这里逐衰落。这是座寂寞的废镇,但也因废弃而更多地保留了本真。

商业老街没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发展重心的改变:发展重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相关政策以及资源的变化,使商业老街失去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2)人口流向的改变,随着人口的逐渐的流出而失去原有活力,从而导致衰落。

(3)商业的多元化:因为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逐渐从单核向多核转变,以前一个城市可能只有一个主要的商圈,但现在一般会有多个商圈,随着商圈以及商业体的不断出现,消费者被不断的分流,而消费者往往是喜新厌旧的,导致很多老街区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没落。

(4)历史文化生态的破坏或缺失:很多老街区的形成都有特定的历史因素或文化底蕴,相应的历史文化因素消失或减弱,老街区也就随之没落。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拆大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很多老街的文化生态遭到严重摧残,逐渐走向没落。

二、上海商业老街现存的主要问题

商业老街的重要性和历史分量不容置疑,必须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挖掘其生存的新条件。片区现状虽未见有很大的破坏,但城市的发展趋势给老街区带来的威胁令人担忧。

1.外界威胁

从区位因素来看,部分商业老街受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非常大。有些老街区(如南京东路、淮海路)处于上海市的黄金位置,而目前城市更新和发展的速度相当快,这无疑对老街区的保护产生了极大地压力,必然会威胁到此区域的里分住宅和历史建筑的生存。

2.内部缺陷

(1)功能布局混乱:以四川北路为例,规划不齐,小吃店服装店洗浴中心都在一起;

(2)部分街区卫生较差,特别是像七宝这样的传统老街,巷子比较窄,小吃比较多,缺少垃圾桶等基础设施,有些游客乱扔垃圾,路面看起来不够整洁;

(3)交通拥堵,路边指示信息不明确,常有游客需要多次问路;

(4)公共设施缺乏:以四川北路为例,没有休息处,垃圾桶较少,晚上灯光也不够;

(5)比起一般商场和电商,商品价格偏高;

(6)资源利用较差,以四川北路为例,紧邻多伦路文化街,却没有好好利用这一优势;

(7)民居建筑老化衰败,居住环境较差。

除了上述问题,上海商业老街目前最大的短板是缺乏特色。即使是繁华万千的南京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有些专业特色店在承包经营中急于追求高额利润,任意扩大经营范围,导致专业不专,特色不特,经营商品一般化的现象。

在我们的调查中,随机采访了30位行人,发现很少有人能很快说出去过的老街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些外地游客表达了失望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质疑了老街区存在的必要性,严重威胁了老街区的发展。

三、商业老街发展出路

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更新的现实背景下,商业老街何去何从?

在我们的调查走访中,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商业老街的未来发展,需要依靠政府支持、文化渲染、完善服务体系、开发特色产品、结合现代商业模式。

1.在商业老街的传承和发展中,政府居首要地位

从宏观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历史建筑,以及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等;科学编制规划,调整功能布局,完善交通路网。

具体措施有:

立体化交通和生活模式:由于老城的更新发展,新兴城市功能体不断入住,造成用地紧张。立体化交通和生活模式可以更好的利用非低层空间资源,缓解老街区的空间压力,为老街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舒适的外部环境。

(2)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护和改善的最好策略是功能置换,而这个新功能还要有一定的公共性。这样历史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才能传递开来。有些历史建筑没法再继续使用,可以作为纯粹的艺术品供大家欣赏;有些历史建筑需要修缮,才能保持存原有形象,修缮原则是尊重历史建筑的原有部分,修缮用的材料最好区别于原有建筑,以便区分;建筑的空间也是文物,对于空间,更好的保存方法应该是多媒体,通过电影,或记录片或三录像来记录空间并永久保存,对任何建筑都适用,不能进入的历史建筑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记录。虽然没有亲身体验那么完美,但相信技术会让虚拟空间感觉越来越真实。

2.加强宣传广告

利用电视书刊、旅游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强对商业老街的宣传。在信息和节奏高速加快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过去,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老街,如召稼楼,许多人表示没有听过,要让顾客或游客光临,首先要让大家了解,要提升知名度。

3.完善配套设施

商业老街应增加休闲、餐饮、住宿场所,以及垃圾桶、指示牌等基础设施。

4.特色是核心竞争力

商业老街应努力体现独特文化。老街商家要开发设计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比如做小吃,就要有独特的味道;经营纪念品,就要达到“别处买不到”的效果。归根结底,有特色才有发展动力。

总之,商业老街需要要保护,城市现代化建设也要推进,我们要依靠政府和商家等多方力量,根据不同街区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和现阶段情况,调整商业老街的功能结构,发挥老街特色,使其成为与新物种和谐相处的、表面苍老而活力无限的多元化的老街现代生活区、老街历史文化旅游区或其他有利于老城保护的多元新兴功能模式。

参考文献:

[1]保护老街历史文化探寻老街发展途径[N].中国商报,2013-11-15(011).

[2]梁仁志.区域交通_地域商人与商业老街之发展_以黄山屯溪老街为中心的考察[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01).

[3]伍振.上海老街:传统与现代并行[J].科学之友,2015(11).

[4]郭红解.上海老街[J].上海档案,1999(04).

[5]独臂老宋.老虹口弄堂的印记[J].旅游纵览,2014(02).

[6]留鱼儿.走走逛逛上海的老街[J].中国信用卡,2014(02).

第2篇

我国商业保险恢复已经近30年。目前,股份制、合资制、国有独资等商业性保险公司数量已有数十家。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乡镇商业保险的普及率不及城市。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乡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乡镇化良性互动、乡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乡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可见,推进乡镇化建设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主线。而商业保险保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乡镇生活方式,其发展水平与乡镇化进程密切相关,乡镇化的发展速度对商业保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大力推进乡镇化的背景下,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更加瞩目。

1、乡镇经济下市场主体较少我国商业保险体系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是由于乡镇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商业保险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体系。而且现阶段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偏低,在物价指数的连续上涨和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乡镇居民收入大多储蓄起来以满足生活需要,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乡镇居民生活中除了必要项目(比如的车险)之外,尚未占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相对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来说,乡镇的商业性保险公司的数量仍然相对较少。

2、业务结构不平衡我国乡镇环境下,商业保险的投保水平呈现总体水平较低的现象。并且保险众多险种之间的投保差异也很大。主要表现是财产性保险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在财产性保险中,机动车保险的业务量居第一位。相较于财产性保险,乡镇居民对人寿保险和非车财产险的投保较少,短期保险多,长期保险少的情况难以改变。并且由于我国乡镇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差异,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商业保险的发展,并且现阶段由于相关政策的频频出台,乡镇商业保险发展业务还呈现了停滞现象。除此之外,各保险公司险种雷同,缺乏特色,对民众缺乏吸引力,也是制约乡镇保险业务发展的一大因素。

3、人才匮乏市场经济的结果是优胜劣汰,我国众多保险公司的业务靠的是狂轰滥炸式的电话销售和上门推荐甚至熟人介绍,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更缺乏专业的保险设计人员。在乡镇经济环境下,保险查勘、理赔等高水平技术人员的需求十分短缺。并且我国保险业务曾经出现的20年停办造成的人才断层短时间内难以弥补,给发展乡镇保险的发展造成难以跨越的沟壑。

二、如何促进我国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

1、深化改革,为商业保险营造健康自由的市场环境以适应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

我国保险业存在着诸多和银行业类似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国家相关部门和既得利益者握权不放,背离了市场经济,造成乡镇商业保险行业发展缓慢。同时国家应对乡镇保险进行适当的政策扶持,帮助其走出困难局面,并且完善经纪人制度,努力健全丰富市场主体,去适应乡镇商业保险的发展。

2、丰富险种,提供多样化的保险产品,更能满足乡镇商业保险的需求

客户对商业保险产品的选择最终是由其自身需求决定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保险公司在推出销售策略的同时,应该着重进行产品开发战略,提供符合乡镇客户急需的产品,塑造附合乡镇需求的特色,在丰富乡镇市场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竞争力,避免险种单一,不符合乡镇实际的现象。

3、引进人才,提高资金利用率,大力补充乡镇保险资金的不足

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一方面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活化资金运用,采取合理的措施将保险业资金支援到乡镇经济中,这样既能完成保险资金的增值,保证保险公司和投保人的利益,又能充分发展乡镇保险业务。再则在保险公司具体业务层面,要有意识引进和培养适应乡镇保险业务的人才,为乡镇保险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总结

第3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021-02

一、引言

商业地产作为房地产开发形式的一种,是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产物,商业与地产的融合,它成功驾驭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的两驾——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不小的作用。但商业地产具有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给商业地产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014年重庆商业地产的整体发展状况表现为甲级办公楼更受租户所青睐,商铺购物中心体验感增强。2014年重庆甲级办公楼成交创历年新高,达140,400平方米,同比增长134.4%。强劲的需求使甲级办公楼市场空置率从2013年底的60.7%下降至2014年底的45.1%。另外,近几年电商发展突飞猛进给商业地产带来了较大冲击,但体检式餐厅、娱乐、休闲等业态地产发展较好。解放碑是重庆历史最为悠久的商业中心,本文以重庆解放碑商业中心为研究对象,分析解放碑商业地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解放碑商业地产发展的条件

1.政策的影响

1999年左右,重庆开始提五个商圈的概念。步行街和商圈的概念促进了商业地产的成长。近几年,世界五百强企业开始涌向中国,进一步促使了商业地产的发展,加大了对发展商业地产的认识。据重庆市商圈建设工作会2012年的部署,重庆市计划将建45个商圈,在这样的部署下,重庆商业地产迎来了发展热潮。

2.城镇化的影响

近几年重庆市城镇化速度较快,居西部第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及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消费市场的扩大,加之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促使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商业地产作为服务业的发展平台,其需求量将不断增加,这就加快了重庆商业地产的不断发展。

三、解放碑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一)解放碑概况

解放碑是重庆著名的历史最悠久的商业中心,是重庆游客必须要去的地方之一,而一些商界人士甚至将进驻解放碑看作企业品牌形象与实力象征。解放碑商贸中心共有楼宇425幢,建筑面积459万平方米,商业网点密度大、大型商场多,为全国同类地区少有。解放碑CBD区域内有各类企业机构3000余户,世界500强企业中,38家入驻解放碑CBD,47家在此设立分支机构。区内商业网点达4482个,营业面积共121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大型商场有20多家。近百个金融网点和证券交易所,同时还汇聚了超过500家餐饮宾馆、休闲娱乐、信息中介等社会服务场所。解放碑CBD区域商铺整体出租率达90%以上,特别是临街铺面的出租率几乎达100%。

(二)解放碑商业地产存在问题

1.购物中心同质化

随着其他新兴商圈的崛起,重庆主城区当前已营业的购物中心有27个,但缺少差异化特质,出现了同质化竞争。多数购物中心都以百货、超市、电影院作为主力店,每个购物中心几乎都引进同类品牌,商场也缺少特色,这为招商引资带来了困难。怎样走特色差异化路线,是解放碑商业中心应该多考虑的问题。

2.电商的冲击

当前,几乎任何的商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易,苏宁、优衣库、周大福等各大品牌纷纷入驻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2.3万亿元,同比增长21.3%,开始涉及各个商业领域,并颠覆了一些商业领域,这对传统的销售渠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作为商业销售平台的商业地产也受到了不小冲击。电商低成本的运作方式向商业地产高成本发起了挑战,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对购物中心环境和体验功能的看重,更加说明传统的商业形态与运营模式急需改变。

3. 核心商圈与外围商业网点联系不畅

解放碑商业中心因楼宇的建设导致解放碑与较场口的商业断层,使商圈人流动线被割裂,核心商圈与外围商业网点联系不畅。

四、解放碑商业地产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扩容升级

解放碑的扩容升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商圈连接。通过商圈内专业特色街的建设,逐步实现了大型商业网点之间的商业连接。(2)区域错位发展。解放碑商业中心商业项目数量多,但布局比较分散。为较好的显示各自的特色,可将整个解放碑商业中心按地理位置划分成了四大板块,以走高端奢侈路线为主的朝天门板块,以走记忆路线为主、着重发展体验式消费的临江门板块,以走潮流时尚娱乐路线为主较场口板块,及走金融商务路线为主新华路板块。

(二)走差异化路线

重庆主城区多数购物中心在服务客群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合,品牌组合的同质化也大大降低了购物中心的吸引力。开发商应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消费习惯,建设具有特色的、差异化的符合现代人情感及心理需求的购物中心。

(三)建设体验式购物中心

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集休闲娱乐、优良品位于一身的良好购物环境会越来越受人们的追捧,建造一个好的体验式购物中心,对吸引消费者前来休闲、娱乐、驻留、购物,具有重要作用。体验型购物中心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地产发展模式,将对抵抗电商的冲击、促进商业地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博尧.商业地产定位及案例分析.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

[2] 铁媒体. 数读2014年中国电商发展现状:移动购物市场增速迅猛.2015.

[3] 赢商网.“体验式”购物中心模式解析及发展探讨.

作者简介:龙梅(1986-),女,四川冕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

第4篇

关键词:碳金融;商业银行;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53-02

一、碳金融的发展背景及其概念

1.碳金融的发展背景。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并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并且允许各国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京都议定书》及与之相适应的各国国内的气候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京都议定书》以及各国国内的气候政策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从经济角度出发,这些法规和制度框架又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为主的权益交易市场。因此,可以认为碳金融是各国企业或机构在碳减排义务的压力之下或政府推动低碳经济的动力之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完成减排任务所进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衍生出来的其他金融活动。

2.碳金融的概念。碳金融的概念始于西方发达国家,英国政府于2003年颁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并定义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指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转变能源结构、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及服务,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市场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低碳金融近年来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中国处于碳经济的初级阶段,因此对碳金融并无统一概念,一般来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碳金融是指企业间就政府分配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进行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金融活动;而广义的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与“碳排放”有关的各类权益的交易及其金融衍生交易,也包括基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直接投融资活动、为强制性或自愿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或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等。本文认为,所谓碳金融是指碳与减少碳排放有关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传统的碳排放权(CDM)和绿色贷款业务,也包括发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相关的担保、咨询服务等相关活动。商业银行碳金融指的就是商业银行涉及低碳经济发展的业务活动。

二、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1.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10―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到600亿美元以上。2009年6月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研究报告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基于庞大的碳金融市场,国外银行围绕碳减排权已先行一步。如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美洲银行等欧美银行不仅在思想层面高度重视开展碳金融业务所带来的巨大收益,而且成立专门的碳金融事业部来开拓碳金融业务,在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碳理财产品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伴随着碳金融业务量的不断扩大,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碳金融发展的第二阶段――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碳金融高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地区也不甘落后,韩国和印度的商业银行在政府支持下也相继推出了“碳银行”发展的具体规划。

2.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相对于国外银行的深度参与,尽管中国有极其丰富和极具有潜力的碳减排资源和碳减排市场,但碳金融市场及业务发展相对落后。据世界银行测算,如果发达国家2012年要完成50亿吨减排目标,其中至少30亿吨来自购买中国减排指标。中国每年可提供1.5亿~2.25亿吨CO2核定减排额度,这意味着每年碳减排交易的保守估计就可高达23亿美元。而中国金融业涉及碳金融领域最多的还是在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等绿色信贷方面。除此之外,只有少数银行(如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发展了CDM咨询中介及相关项目,个别银行(如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基于碳交易的理财产品。

由此可见,虽然国内银行业在碳金融方面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对碳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缺乏深度了解,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领域项目业务能力严重不足,没有碳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金融衍生品创新,碳金融业务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三、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策略选择

1.制定政策,鼓励碳金融业务快速发展。为应对国外碳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碳金融业务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实验、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金融业通过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12月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人民银行、银监会在2010年6月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9年中国金融论坛上,旗帜鲜明地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要求银行业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

2.创新碳金融业务模式,提高银行竞争力。中国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业务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融资支持。融资支持服务主要用于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包括CERs收益权质押贷款、有追索权保理融资、CDM项目所需设备的融资租赁等具体形式。国内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一般都遵循此模式。(2)财务顾问。财务顾问服务是在融资支持之外,提供项目咨询服务,协助国内企业寻找合适的投资方或匹配国外CERs的购买方等。2009年7月浦发银行以财务顾问方式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为项目业主争取交易价格并促成CERs买卖双方签署《减排量购买协议》(ERPA),为项目业主带来每年160万欧元的额外售碳收入[2]。(3)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服务是针对目标客户开发并销售的资金投资与管理计划。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就属于该类业务。(4)账户托管。账户托管服务是为满足碳交易资金管理需求,适应买家、卖家和中间商对资金监督、汇划需要推出的金融服务。国内拥有托管证券基金经验的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参与碳托管业务。

3.利用市场机制,合作开发碳金融业务。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碳交易市场的整体发展。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综合债券、票据、股权、信托等除信贷以外的融资工具,同时逐步引进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当与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合作,创新新的金融产品,如以结算和业务为突破口,协助交易所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建立较完善的交易制度,并适时推出碳交易衍生工具,以此提升中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定价和议价能力。

4.熟悉规则,创新碳金融服务。按照国际规则提升绿色信贷,目前中国银行业开展的碳金融业务基本以绿色信贷为主,一些银行虽已制定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规划和操作规则,但由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规则、价格标准仍主要由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把控,中国银行业处于竞争弱势。目前,首先,应当认清和细分中国低碳产业的主要客户(主要包括新能源板块和节能减排板块),同时注重不断培育新的客户。其次,应尽快制定行业普遍认同的环境影响评估标准。然后,不断探索碳金融融资的担保方式,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5.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碳金融的中间业务。中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相对于传统业务目前处于不断上升阶段,但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产品的多样性和盈利性上都处于劣势,涉及碳金融业务的更是少之又少。

四、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应注意的问题

1.低碳经济的产业链通常比较长,子行业更多,市场边界更复杂,其投融资运行不仅要求传统的企业投融资合作、项目投融资合作,而且更需要大产业思维和多行业投融资合作,如政策性金融、银团贷款、产业合作基金、国家投资基金等高端投融资工具的突破和推进。

2.碳金融对市场的开放性、规范性和体系性要求更高,需要高等级的金融工具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中国银行业应当努力提高对碳金融的认识和国际规则的熟悉运用,借中国将上海发展“两个中心”的国家战略,同时可以允许部分外资商业银行适度参与“碳金融”衍生市场交易。

3.低碳金融的法律规范及实施细则目前尚未成熟,没有形成强制性要求。另外银行对企业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评估仍然没有标准化的标准,因此从政策层面上应当促进相关规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傅苏颖,刘明康.银行业要成为低碳金融服务践行者和创新者[N].证券日报,2009-12-23(A2).

[2]浦发银行.国内首单CDM财务顾问签约[EB/OL].sh.省略/bank.htm,2009-07-17.

第5篇

[关键词]共享单车 商业模式 发展现状

一、共享经济的定义

共享经济是指通过借助网络等第三方平台,将供给方闲置资源使用权暂时转移,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通过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为需求方创造价值,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三方网络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供给方通过提供一定存量资产的使用权给予需求方而得到一定的收入。需求方由于得到一定时间范围内供给方资产的使用权而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第三方网络平台是两者之间的连接者,收取成功交易双方的交易额的一定比例为佣金。

共享经济主要分为六大类:住宿共享、交通共享、物流共享、个人服务共享、闲置物品共享、社区商超共享。共享单车属于共享经济当中的交通共享,同时本文讨论的摩拜单车和ofo共享单车的第三方网络平台和供给方是属同一主体。

二、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

(一)征收押金

如果你想使用共享单车,首先你需要在其APP或者微信公众号上注册,交付押金后方可使用。当你使用完毕后,可选择退回押金。但是,退回押金后就不能再次使用,如果需要再次使用,则需重新缴纳押金。当然,你也可以一直将押金存放在共享单车的账号中,以后使用则只需交纳当次的使用费用即可。据了解,摩拜的押金是299元,ofo的押金是99元。为什么摩拜单车的押金比ofo高出整整两倍呢?

实际上,高额押金是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之一。而摩拜单车的商业模式尤为注重押金缴纳的环节。根据摩拜官方的说法,2016年摩拜推出的轻骑版“mobike lite”每辆造价达1000元。可见,相对于市场上普通的自行车的三四百元,摩拜的造价较高。另外,共享单车为了扩大市场,必须大规模地投入自行车,如果某个品牌的共享单车的数量不够多,消费者不能随时随地使用,那么它最终肯定会被其它竞争对手所取代。而摩拜单车就巧妙地运用了高额的押金来扩大规模。首先聚集一定的资金,在中关村投入几百辆自行车。投放自行车后,收取消费者的押金,占用押金的时间价值,继续投资更多的自行车,扩大规模(投入的数量和范围),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自行车的单位造价,也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当然,这其中也运用了融资部分的资金。

不仅仅是摩拜,其它的共享单车也会或多或少地占用消费者的现金,使得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发生r间趋于一致,以便进一步地发展。只是由于摩拜的造价较其他共享单车高,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更大,所以其征收的押金比其它共享单车要高。

(二)前期推广,免费使用,以便形成消费者黏性

ofo面对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高校师生。ofo共享计划从2015年6月在北大推出后一直向外扩张,现已覆盖全国43个城市,累计用户高达3000万。它的成功和前期的推广关系密切。ofo每在一个城市扩张,前期推广的时候是免费或低价使用,当形成消费者黏性的时候,再逐步提价。就拿广东广州的投放而言,ofo前期推广,消费者注册即可第一次免费使用以及拿到一个5元的自行车使用红包,且其前期的计价方式与使用路程和时间相关。对于高校师生而言,使用ofo一般是上下学的时候,路程和时间较短,即使付费也不过是一两毛钱。同时,使用后可以分享获得红包,红包是不同程度的折扣券。如此低价的方式,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的注册使用。当形成了一定的消费者黏性后,ofo开始悄悄地以改变计价方式来提价。由原来0.01元/分钟加上0.04元/公里的计价方式改为0.5元/时。咋一看好像变化不大,但是对于高校师生上下学的短途短时间使用而言,其由原来的一两毛升至5毛。由于习惯了该种消费模式,且升价后价格仍然不高,故ofo并没有失去消费者,反而由此形成顾客黏性。

(三)扫码解锁+支付+上锁

共享单车使用方式是:扫码或者输入车牌号后获得密码,利用密码解锁,使用后在APP或者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后支付费用,上锁后便可离开。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共享单车的使用操作是极其便利的,不存在操作困难等问题。同时,随用随停的方式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也提高了自行车的流通率,使得共享单车的使用效率大大提升。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在一席中演讲曾说到,摩拜用15天的时间点亮了一座城市。共享单车就是通过高速的流通率来获得利润。

三、现阶段共享单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但是,现阶段社会制度不完善,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等等的问题在约束着共享单车的发展。

第6篇

(一)城市商业银行概念界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城市商业银行是指经国鱼脸批准,由原各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主要面向城市企业和个人并为之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政府及监管部门给其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与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众多的农村信用社)三个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特征

“具有地域化特征,但己开始淡化”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特征。城市商业银行是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区域的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有其独特的地域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足服务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的地域性,在本地吸收的存款资金一般只运用于本地,减少了本区域内资金的流出,有利于本区域内经济的成长。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对城市基础建设支持力度相当大。

第二,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相对较小,管理层次少,与客户联系密切,决策迅速,具有零售业务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仅仅服务于地方城市金融的功能定位己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经营情况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组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谋求在资本市场上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开展跨区域经营。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又掀起了一轮更名热潮,尽管这些银行更名后还保留着地方区域特色,但己经明显地体现出淡化地方城市金融的特点以及逐步成为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趋势。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两极分化严重,并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各地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对不同数量的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的可以达到近百家,少的仅几家,加之各地经济,金融总量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经济迅速崛起,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商业银行群体内部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二)社会信誉较低

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后,都将自己定位为“市民银行”并为在市民中树立良好信誉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却鲜有成效,与其他银行相比差距巨大。

(三)市场份额较小

从市场格局上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度非常高,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具备强大的银行零售业务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巨无霸。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受限的情况下,又与四大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业务相对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汇上,中间业务比例比较小,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存款全国通存通兑的情况下,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在本地区实现通存通兑,由此分流了一部分本地客户。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单位制定本系统存款不得存入中小金融机构的不恰当干预,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雪上加霜。从而导致大量存款从城市商业银行向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大银行转移,造成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下降。

(四)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

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之时金融当局就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度―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控股地位;股权过于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大股东之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重也很大,而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

(五)市场定位摇摆不定,业务特色不突出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实际采取的却是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未能扬长避短,不能反映其特色。

(六)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较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品种一直停留在信用社时期的水平上,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历练了自身的生存能力。然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脱胎于原城市信用社,虽然发展迅速,但既没能完全摆脱从原城市信用社沿袭下来的弱点,又在前进中产生了新的问题,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壮大受到了限制。

(一)地方政府控股,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对于组建之初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30%左右的地方财政持股比例造成了地方政府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相对控股地位,从而为地方政府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表现如下:

首先,虽然城市商业银行大都通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了对银行经营者的产权约束,但是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绝对控股地位使得银行实际上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对银行的所有权,由此产生了城市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管理职位都是由政府推荐并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有些银行也会出现政府直接指派的现象,地方政府一股独大难以避免的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而对城市商业银行拥有实际控制权的高管人员可能为了追求自身收入和效用最大化,置银行所有者和投资人的利益于不顾,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对银行资产的使用、处理和分配加以干预,甚至可能在银行发展规划、经营战略和分配方法等重大决策上出现个人独断现象,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和日常管理偏离了市场化运作的轨道,从而削弱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其次,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人手中,使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权利部门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无法对银行人行使有效的监督。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董事会并不进行独立决策,而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定度银行重大事项;行长的政府任命制,使得董事会和监事会无法制约高级管理人员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资本充足率仍未达标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实力的象征,对于防范银行风险、保障银行稳健经营、提高银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惯例,我国银监会于2004年12月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2007年1月1日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以上。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截至2007年底,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仍有17家资本充足率尚未达标。资本不足不仅会降低城市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会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削弱竞争力。

(三)业务经营的地域限制

在“单一城市制”的地域限制下,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被局限于所在城市。这在当时的金融环境下是必须的和合理的。然而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地域限制无疑已经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首先,由于所在区域的优秀客户资源有限,城市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时难免会倾向性的集中于一些优质客户,提高了客户集中度,增加了经营风险;其次,由于业务范围被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过分地集中在单一的地域中,难以通过资金运用的分散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分散风险的能力;再次,业务经营的地域限制人为地分割了金融市场,不符合市场经济奉行的自由竞争原则,不利于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不利于为城市商业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运行环境。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结算;发展现状

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几乎占有全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总量的大部分比例,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现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反应,一个是国际结算产品种类,一个是国际结算总量,另一个是国际结算手续费收入。

下表列示了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主要产品。从表中可以看到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产品主要集中在信用证、汇付托收等常规性方式,而新型的国际结算方式仅出现在少数的银行业务中。从四大国有银行的先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产品类型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产品种类比较丰富,客户可选择的余地相对来说比较大,而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农业银行由于国际结算业务发展时间滞后与其他四大银行,国际结算产品集中于传统的信用证、托收、汇付等等,其中工商银行也涉及了福费廷、国际保理等新型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如下分别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2009年到2011年国际结算总量的数据图表,通过图表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鉴于中国农业银行的国际业务起步较晚,农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规模要落后于其他四大国有银行。从2009到2011年的总体趋势来看,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主要受益于我国在金融危机后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逐渐恢复和不断增长。中国银行2011年的国际结算量是招商银行同年的结算量总额的将近4.17倍,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际结算量差距也相对明显,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量是中国农业银行的2倍多。

通过上图中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总量的比例可以看出,中国银行在整个四大国有银行中占了35%之多,其次是工商银行占了28%。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银行的国际业务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中国银行开展国际业务较早而且一直定位于国际化的银行的发展战略。

数据说明:工商银行数据包括现金管理手续费收入,兴业银行数据为支付结算手续费收入。

以上图表为2010年和2011年我国各个商业银行取得的国际结算中间业务收入。通过图表可以看到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收入几乎远远超过其他中小型商业银行所取得的国际结算收入,而且2011年各个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收入增长率大都在30%以上,其中浦发银行较为突出,结算手续费2011年增长率超过100%。其他中小型银行由于国际结算手续费收入基数较小的原因,2011年全年的增长率表现出普遍高于四大国有银行,也体现了我国中小银行在国际业务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参考文献:

[1]潘虹红.国际结算方式概述[J].商业现代化,2007年6月(上旬刊),总505期

[2]王家民.国际结算业务中的发展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10月.

[3]李刚、田原、张志亮.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6年2月(下旬刊),总4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