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5-29 16:11:13

序论:在您撰写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第1篇

随着科技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而高校的扩招,也迫切需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谋发展。本文是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分析,为LED相关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在全球环保、能源危机的巨大压力下,半导体照明LED(LightEmittingDiode)已被公认为是健康、节能、环保的照明革命。在各国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下,相关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加速市场渗透。2015年全球LED照明市场规模已达257亿美元,渗透率为31%,预计2016年将达305亿美元,渗透率可提升至36%。国内LED产业也蓬勃发展,2013年下半年进入稳定发展期,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LED行业的主要生产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沉淀,我国LED行业缺乏的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照明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但人才培养不可一蹴而就。仅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临时培养人才,不仅难度大,而且容易出现人才流动,让企业有许多的顾虑和矛盾。因此,广大高等院校应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尽快设置和完善相关专业体系,成为培养我国LED人才的主体。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立足于“一线工程师”培养的客观需求,新建本科院校本身也需向应用型职业教育转型,LED应用人才的培养应走深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之路。作为一种独特的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本位模式和企业本位模式的优势结合[1]。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人才培训过程中,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搭建校企双赢合作平台,同时和企业建立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效果。为了适应长三角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理学院在2010年申报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针对LED产业链,课程覆盖光、电、热、材料等专业领域,以培养掌握LED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满足长三角LED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服务。这项举措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践行转型,立足应用,定位半导体照明,服务地方,实现“新型”转型发展工程是教育部力主实施的旨在推动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应用科技大学战略改革的重大项目[2]。本校坚持以“应用技术”为本,强化内涵建设,走出了一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的指导下,本校进行了“二次转型”,形成了“依托行业、服务企业,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端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特色。理学院建立专业初期,坚决执行教育部和学院的指导方针,坚定走“工程应用”的发展方向之路。在进行广泛的学科调研和市场考察后,学院领导及相关专家充分分析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和急需人才结构,确定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以LED封装和检测为切入点,面向LED上、中、下整个产业链,以传授LED专业前沿知识和应用操作技能为主,培养LED行业各层次应用技术人才,适应科技新兴行业的发展对急需人才的需求,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服务,力争实现从“新建”专业到“新型”专业的跃迁。

(二)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用”之路,开放办学,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LED上中游企业的主要集中地之一,也是最大投资开发区之一。其环境优良,劳动力富集,并拥有上海、扬州、宁波、杭州四大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聚集了众多外延芯片制造和封装企业,产业链条齐备,规模宏大,急需LED行业相关人才。目前,上海市已在半导体芯片制造和封装应用方面呈现出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与企业群,也需要LED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区域的LED行业经济结构为本专业提供了校企合作必备的实施平台。校企合作,是最有效、最快捷的应用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3]。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选择,引导人才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提供LED行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一流的生产工艺,体现企业的引导价值。另一方面,学院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结合企业反馈与需求,与企业环境相融合,在校企实践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行业、企业所需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能做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和教育资源,实现了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三)以市场为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研思维创新,学生教育创新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LED行业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渗透率不断扩大。但由于LED产业链生产加工门槛低,简单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盈利空间降低,许多企业处于倒闭边缘。在此境况下,LED企业求生存要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技术创新。企业须面向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空间。教师研发团队可将研究场地建立在企业生产线上,以企业的产品需求来引导研发方向,将产品研发作为科研的驱动力。教师把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过程汇编成教学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一手资料,同时学生也可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过程。这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

(四)以实习基地为平台,推行企业导师制,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引导学生创业和就业

企业实习基地是校内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阵地,是行业认同感和企业文化形成培育的载体,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是校企合作培养应用人才的重要纽带[4]。要想有效地发挥实习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除了通过组织、制度和监控等手段来严格监控实习基地的各种工作正常运行外[5],合理的学生指导和学习的模式也非常关键。企业导师制就是非常有效地一种现代化学徒培养模式。学院聘请企业资深的工程师、技术骨干、人事经理作为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通过亲身传授,不仅将自己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也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术,行业的认知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也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此学习模式能使毕业生具有较高素质,容易获得较高层次的岗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对于勇于创业的学生,企业导师可帮助分析行业发展动态,指导创业方向,提供相应人脉资源,使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三、人才培养体系取得的成绩

我校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充分证明了“产学研用”是校企结合的有效模式。理学院立足LED产业结构、发展态势及人才需求,努力打造生产、学习、科研、应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校企在人才培养、生产实训、技术研发,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多赢,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一)改变传统教学框架,完善专业课程和实验室建设,引入LED先进理论和工艺设计理论

以《LED照明技术及实验》课程为例,其主要内容包括LED固晶、焊线、点胶等封装工艺、提高外量子效率的因素及常用方法、FlipChip、涂敷点胶、CSP等先进的封装技术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并建立了“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本课程教学活动包括三个环节:(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完成;(2)LED封装流程的感知认识和生产见习,在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完成;(3)LED封装流程和光电检测技术实践,在“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完成。此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LED封装相关的理论基础、技术关键和技术前沿,熟练完成LED封装生产线各工艺的实际操作,能够快速成为一线操作员。至今,已建设完成LED封装与可靠性实验室、LED设计与应用实验室、光电热设计模拟实验室、固体发光材料研究实验室、光电综合实验室及工程光学实验室,并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本专业编纂的教材主要有《LED外延片及芯片生产工艺》、《LED照明技术及实验》、《LED电源驱动》、《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LED散热设计》(部分教材待出版)。总之,本专业从学科特点及行业发展出发,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两方面来完善教学活动,不但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且覆盖行业基本技术和生产工艺,同时兼顾行业前沿及发展态势。

(二)公司高管参与课程设计和考核机制管理,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和公司管理机制有机结合,用准公司模式来进行实验流程管理及成绩考核

为使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相对接,围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课程设计。本专业进行了6门“校企合作课程”和“校企联合开设实验项目”的申报建设及教学活动。校企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和制定课程大纲,共同开展教材和指导书的建设工作共同建立课程试题库,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企业人员参与授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的1/3,且将公司的规范管理制度引用到课程考核中,强化过程考核,将生产标准作为试验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此类教学活动,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及时更新和增加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标准、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流程。

(三)以校企联盟和实习基地为基础,将实验内容和公司流水线有机结合,实现公司见习—实验室实习—公司流水线顶岗实习,以探索培养初级技能人员模式

产业系统较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生产实践、工艺流程、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开发部门更是立足于科技的前沿。专业建设至今,我院和上游企业(上海博恩世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晶能光电(江西)有限公司、晶品光电(常州)有限公司)、中游企业(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下游公司诺臣光电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亚明照明有限公司、嘉兴天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上海产业化基地、嘉善恒杰热管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嘉熙光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南京光研软件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坤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将实验操作部分和企业生产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LED相关产业生产流程,并参与生产实践,同时体验了企业先进技术、前沿工艺、社会需求、市场导向、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考核机制,培养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此教学模式丰富了大学教育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社会需求的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四)专业教师分工负责LED上中下游不同领域,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通过申请国家支持项目以及和企业的合作项目,以学校为主体发展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培育科研创新团队,共建企业创新孵化器

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已有5名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脱产1年的“产学研践习”,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形成LED封装及设计、LED光学设计、LED散热设计、固体发光材料、LED照明灯具设计及光学测量等研究团队。申请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上海市科研支持项目,10项企业合作项目及联盟计划项目。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和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性难题,实现企业的产品和工艺创新。

(五)立足LED行业,夯实学生基本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中、高级研发人才,促使学生带着技术和成果去择业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本专业提出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吸收学习能力较强、立足于本专业发展的学生,使其参与到科研项目,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参与企业冠名的设计大赛、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并且深入企业,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企业技术学习及设计,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课题申请,立足使其成为中高级研发人才,并取得丰厚成果。目前为止,学生申请的上海市和校级创新项目已达30多项,专利13项,为企业设计产品3项,参与企业冠名大赛26人。此培养方式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并有多名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著名企业。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生产提供了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企业需求指导校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促进企业和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服务企业和社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LED相关专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深层次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的高效管理和学校事务的冗长审批对接不太融洽等,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探讨更加健全合理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靳晋.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4):112.

[2]张今朝,朱海燕,谢林明,等.高校转型期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能力孵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227-230.

[3]康亚华.校企合作,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4,(09):53-57.

[4]胡永青,徐颖云.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和管理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7):34-37.

第2篇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当前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积极探索新形式下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模式,成为高校进行改革的当务之急,对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当前国家不断重视工程实践的形势下,本文在分析了学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阐述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践行方式。

1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内涵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工程。从学校方面讲,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从“产学研”过渡到“产学研用”,进一步强调了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本质,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

在产学研用背景下,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构建了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五方面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军训、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上机操作、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社会调查等主要环节。遵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本科培养计划中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明确规定了金工实习(3 周) 、认识实习( 1周) 、课程设计(2 周) 、学年论文( 2周) 、科研训练( 3周) 、生产实习(34周) 和毕业设计( 16 周) 等环节,确保了实习、实训时间。在校内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综合实验室,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看,还有校内企业提供天然的实践机会。校内企业一般是学校教师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科技型企业,既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战”平台。建立了 1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可采取以专业为单位集中安排,为专业知识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很多教师从事各种科研任务,其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层面、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需求,是产学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虽然可能只是生产实际中的某一细小环节,无法让学生真正接触生产实际,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联合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双赢为目的,充分发挥各方的人才教育资源,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如黑龙江省安达市安达龙新化工有限公司,哈尔滨鑫达高分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等。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实现企业高端人才向学校的聚集,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因此,优秀的教师队伍、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多家合作企业为顺利完成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发挥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努力推进产学研用联合,是拓展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内容如图1所示,其中包括:

(1)整合教学科研资源 优化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学是“产学研用”的基石,只有在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培养好动手操作能力,才能为后续的专业工程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良好的教学体系,整合资源、加强管理,不断加大科研团队建设力度,是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为企业、社会服务能力,做好产学研用工作的基本前提。以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本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训,科研项目是生产实际中的研发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

(2)统筹实践教学安排 优化校内、外实践环节

将四年的实践环节串联,环环相扣,从基础实验到认识实习,从产品的设计到制备,从生产实习到毕业设计,共分8大环节,统筹安排这些实践环节,让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和生产应用的桥梁纽带。除了集中实践基地外,还有校内企业提供天然的实践机会。校内企业一般是学校教师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科技型企业,既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又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战”平台,积极利用这些平台为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服务。

(3)结合实际工程应用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是学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以双赢为目的,充分发挥各方的人才教育资源,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实行“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实现企业高端人才向学校的聚集,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企事业人才向高校聚集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也利用此机会走出去,实现互动。

(4)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良好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与正确的人才评价体系密不可分。根据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确定科技开发方向、建立2级评价体系,包括中期检查和期末考核、审查,以便搭建稳定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

2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践行方式

(1)整合教学科研资源 优化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优化培养计划,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毕业后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产学研用合作拉近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把供需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有助于学校及时调整。因此,在产学研用背景下,我们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我院自身的发展状况来不断进行完善和更新。我们要继续推进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计划等实践项目的有效开展,同时扩大外聘企事业单位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加入外单位培养环节,扩展人才培养空间。课程体系不应只包括培养计划、大纲等“软”的部分,还应包含实验场所、工程实践中心等“硬”的部分,明确学生开展实践的校内外场所,这样才能相互制约和规范管理,共同促进人才培养。

组成教师科研团队,以他们的科研任务带动学生参与科研,进而建立师生科研团队。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于国家层面、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需求,是产学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项目是生产实际中的研发步骤,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研项目,既加强了课堂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为真正“用”时打下基础。

(2)统筹实践教学安排 优化校内、外实践环节

将大一的认识实习(作为毕业设计的见习阶段)、大二的学年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文献检索阶段)、大三的科研训练(作为毕业设计的文献综述阶段)、大四的材料设计(作为毕业设计的方案制定与探讨阶段)和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结合为一体,采用这样的做法就是希望通过一个串联性的工程项目让学生了解各门专业课知识的重要性及连贯性,增强学生的完整工程意识及学习的使命感。

教师利用教学科研成果成立企业,吸引学生参与。这种模式能使学生不仅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与专业技能,锻炼从事现代企业生产、开发、经营和管理的能力,而且能亲身体验市场运作的规则,技术与产品创新的压力等,真正体现产学研用合作教育中“用”的内涵。建设校内企业可以加速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良性循环。

(3)结合实际工程应用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

共建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企业与学校依据企业真实环境,根据各专业实际教学需要, 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转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现场教学,边讲边练,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将课堂放到实训基地,再现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形象更具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将“学” 功夫转变为 “练”功夫。要积极拓展联合培养的渠道,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拓展高校育人空间,实现“双导师”制,,学生学习时间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共同指导。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和基础实践学习后,到单位进行较长时间的生产实习或毕业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摆脱走马观花的实习方式,真正投入生产实际,也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工作定位,为自身就业提供指导。另一方面,我们要吸收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的员工来校进修培训,进行人才力量的流动交流,有利于实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4)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

根据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确定科技开发方向、建立2级评价体系,包括中期检查和考核制度,以便搭建稳定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

3结束语

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关键性问题有两个:一是师生科研团队、各种实践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与整合;二是建立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以用代学,学以致用。统筹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遵循实践环节的相关性,系统规划各实践环节细则;建立校企生产性实践基地和联合实验室,送学生到企业去,请企业里的人员做客座教师,实现“双导师”制。通过反馈,优化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指标,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了我校材化专业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模式的全面运行。

参考文献:

[1] 尤祖明,迟 强,潘明财,谢绪磊. 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25(4): 108-112.

[2] 崔凌霄. 常州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物流科技, 2012, (10): 51-53.

第3篇

关键词:常州科教城;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能够建立高校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普遍脱节,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毕业后在企业的适应能力差,工作技能和综合能力普遍偏低。而产学研合作使高校及时掌握地方产业和企业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场发展需要来调整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和工厂一线,使人才的培养更具适用性和针对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明确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可以说,产学研合作改革了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拟结合常州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深入探索科教城内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各种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1 科教城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常州科教城内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职院校和常州大学一所本科院校。几所学校在园区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普遍采取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1 工学交替模式

科教城内入驻企业涵盖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生物、能源环保等行业,五大行业与高校专业对接,可以说科教城“工学交替”具有先天优势。学生的学习分为校内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工作两大部分,两个部分交替进行: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深化了课本所学知识;再把实践锻炼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里来,应用学科前沿的理论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说,工学交替模式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把学生的书本学习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科教城内各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工学交替,自己的学用结合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自己在企业的实践中也明确了企业的用人标准,找准了努力的方向。

1.2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的模式是企业签订用人订单,学校为用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到企业上岗后立刻能上手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设置时要适应企业人才需求,课程设计时要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实训安排时要立足岗位技能。这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

近年来,科教城高校内的订单班相继开班,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华威世纪集团”订单培养班根据华威世纪集团制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由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别授课,共同考核,校企共育了一批熟悉电子技术与产品应用、具有一定销售技巧的复合型人才。为华威集团销售系统储备了针对性与适用性并重的人才。

1.3 “2+1”顶岗实习模式

科教城内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专业都采用了学生前两年进行校内课程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2+1”顶岗实习模式。这种模式给学生在毕业前一段较长的工作适应期,能让学生从学习情境顺利过渡到工作情境,深化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实践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反映:这种方式实用高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可以让他们深入企业,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1.4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企业与学校依据企业真实环境,根据各专业实际教学需要,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科教城已建有电工电子、商务实践等实训基地,这种模式转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场教学,边讲边练,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了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欢迎:将课堂放到实训基地,再现了企业的实际操作环境,上课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形象更具体了。另一方面自己动手操作能力更强了,有同学形象的说:以前我们是“学”功夫,现在是“练”功夫。

2 各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局限性的分析与比较

2.1 工学交替模式

在缺乏良好合作机制的情况下,工学交替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缺乏动力,产学研合作并不积极,合作无法长期持续;低年级的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时,往往是以参观、座谈等形式为主,只能获取一些对行业和岗位的感性认知,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即使是进行岗位实习,由于时间较短,企业也无法将一些重要的工作职责交给他们,学生操作的仍是一些简单重复、无需灵活处理的工作。部分企业甚至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对学生没有更高层次的培训和深层次锻炼,工作中也没有奖励机制,让学生对工学交替产生了一些想法,影响了学生工学交替的积极性和对本专业的信心。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实习时间又短,还需要将昂贵的设备提供给不熟练的实习生使用,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付出。

第4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32-02

随着我国政府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通过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对比分析,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在世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走在前列。美国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先导,依托市场经济环境,政府宏观调控,学校主动参与的合作机制。合作教育的层次形式多样,初级学院制以满足社区需要为原则,涉及专业范围广,多为两年制教学。四年制院校多采用分段式,学生在学期间完成两年或者三个学期的生产实践工作。在合作教育过程中,实践结束后学生要向学校提交详细的实践总结报告,接收单位要向学校提交学生实习表现的鉴定意见。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和高度一致,不断推动美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1]。

2.英国的“三阶段”模式。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也称“三明治”模式。该模式对人才进行分阶段培养:学生首先进入企业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对未来从事的专业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体验,经过一年的实践体验再回到学校完成理论学习,然后学生再进入企业进行工作实践,也被概括为“1+2+1”培养模式[2]。“三明治”模式在英国较为普遍,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保证[3]。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合作办学制度,为学校提供教学实训场地和设备,并参与学校管理职务。该模式的优点是重视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重视学生实训,实行现代学徒制度,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理论知识实践机会,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职业竞争力[4]。

3.日本的“官产学”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研教育模式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力量,又称为“官产学”模式。主要有内地留学、委托研究员和“科学城”模式。内地留学模式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到国内大学、研究机构或企业脱产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研究或提高实践技能。这样可以加强不同领域的沟通交流,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新知识以提高科研和教学效果。委托研究员模式是让研究机构或企业的研究人员或技术人员到大学或大学设立的研究所,进行研究生层次的进修学习,以提高自身研究能力,以便在企业未来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城”模式是日本政府实施的在中等城市附近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密集的新城区,并以此来集聚大量企业,使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企业为学校科研提供经费,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而学术研究也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学校参考企业的需求设立专业,以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各国都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由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整合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下的教育资源,使其在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二、国内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才得到迅速发展,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合作模式也随着不同时期而变化。

1.产学研共建型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共建型合作教育模式是由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人才、技术等科技资源;企业提供资金、场地、生产及营销,联合组建开发中心、中试基地,共同实现科技开发和成果产业化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使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实现了互利双赢,可以充分发挥产学研参与各方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政府主导的合作开发模式。政府主导的合作开发模式是指由政府拨出大量科研经费,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并需要尽快解决的技术难题,或是企业认为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引导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的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企业则是承担部分研究经费,提供试验基地,科研成果可以在企业直接实现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3.学研主体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凭借自身的技术成果和人才的优势,直接参与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和技术创新,在政府的扶植下,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导,通过创办经济实体或创建平台企业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在上述主要的几种合作模式中,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建立的良好关系,学校可派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三、国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高校产学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纵观国外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模式,笔者认为我国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产学研合作要可持续地运转和发展,离不开配套的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和推动。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规和政策,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且缺乏有效的推动力。应尽快建立并完善支持和保护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配套法规和政策,向发达国家学习,成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配套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形成产学研的良性互动。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在政策和法律上规范和引导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对产学研教育应从由形式上的扶持转为内涵上的帮扶,扩大学校在市场中的活动空间,增大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中的自。政府也可考虑设立专项资助基金,扶持和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

3.高校要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将高等教育与就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面对市场需求,受教育者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管理体制不能对社会和学生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因此,学校应改革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提高适应市场需求的自我调节能力,克服内部管理部门间的功能,使教学管理、就业指导等环节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间形成有机联系,为产学研合作模式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2]陆丽君.英国职业教育模式及⑹[J].宁波大学学报,2010,32(4):66-69.

[3]谢龙.不同模式下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

[4]曾嵘.面向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alents-Cultivated Pattern by Industry-University-Reserch Cooperation between Interior and Abroad

XIA Guang-jun1,XU Hong-yan1*,SHEN Peng-fei2

(1.Agricultural College of Yanbian University,Yanji,Jilin 133000,China;

2.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Helong City,Helong,Jilin 133500,China)

第5篇

关键词: 政产学研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 互惠互利

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增强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需求。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对政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念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本文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的实践,对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互惠互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高职院校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缓解当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有效举措。是在政府部门的牵引下,借助高职院校的科教实力及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迅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地方经济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需要面广量大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校企双方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创造高水平的产学合作、能够培育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关键点是做到互惠互利,即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都能从办学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否则,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办学过程中,政府起引导作用,即由政府牵头推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学校教育与产业的有缝对接,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企业起主导作用,即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合作方式,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以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方向,提高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学校起着主体作用,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更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以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完成对行业内的转型需求,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服务地方产业”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产业的支持,我院坐落于江苏省宜兴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并建有以陶瓷产业为主、规划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宜兴市拥有陶瓷及非金属材料类生产企业达千余家,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贡献较大的产业部门之一,人才需求量很大。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创建于1958年的我院陶瓷工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从建校至今,依托陶都宜兴当地的有效资源,已培养了数千名陶瓷工艺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地的陶瓷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面对地方经济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按照现代陶瓷类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在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下,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

三、“教学模式改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高职院校,都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新的考验,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模式,为此,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教学体系改革

为适应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以职业素质为本、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切实转变观念,大胆进行教育创新的探索。重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入企业案例开展项目教学,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训练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等项目,支持和鼓励学生进入实训中心或基地进行科学研究,把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教师的某项课题的研究之中,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加快技艺实践与专业的融合。

2.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实践,探索综合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在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政、产、学合作”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高职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服务,就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进行人才规格设计,但仅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则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必须在政府的介入下,实现学校与产业群体的有效联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施政产学研合作的措施主要有:

1.健全校企互动合作机制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了校企互动合作机制,通过多方合作共育人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工学结合方式始终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指导,资助优秀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些受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所资助的企业就业,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紧密结合。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本地区陶瓷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中兼具专业理论和丰富实践技能的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承担部分校内实践教学指导及校外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并且开展专业讲座与职前培训,同时,学校每年都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借助合作单位的设备、设施、项目指导培训学生。

4.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与实训指导书,参与从校本教材名称确定、市场调研、大纲编写与审定、教材体例设计、教材编写、案例提供、审稿、论证的全过程。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各项实训的具体操作和自主学习。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学生技能实训、指导学生参观企业、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和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此外,学院与企业开展生产项目联合开发、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同时充分利用学院先进的教学资源和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瓷工艺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为载体,为企业提供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

总之,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多种多样,各院校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必须兼顾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利益诉求,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此才能调动各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9).

[2]刘全胜,陈玉平,王怀宝.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

[3]殷惠光,宋思运,朱炯等.地方高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和保障措施[J].江苏教育,2011(4).

第6篇

关键词:高职 产学研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205

如何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认真思考并且努力实践的命题。在众多实践中,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积极地研究和探索。

1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指的是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李焱焱等学者在论文《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中的描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又称合作教育型模式,一般是由高校和企业或科研机构共同联合采用,它们为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能够较快面向市场、面向生产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1.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订单培养。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需求,按照企业的要求为企业“量身定做”企业未来的员工。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局面的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1.2 “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是指两年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一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校企紧密联系,共同培养人才。“2+1”人才培养模式在“2”阶段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在“1”阶段可以实施按需订单,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学校单一办学主体的观念,使办学主体呈现双元化或多元化,企业不是协助学校培养人才,而是直接参与其中。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也发展出了“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1.3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 两个部分,在整个学业阶段将这两个部分交替进行,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学工交替”学期安排

[ [[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任务\&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生产实践\&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生产实践

毕业实习\&]]]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职“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同时按照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可以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巡查,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学习生产实习情况,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效果。

2 高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三赢”,即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都能获益。学生的利益体现在能成材,以后的职业生涯能有好的前景;学校的利益体现在能培养出人才,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企业的利益是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些经济效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而目前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总的来说,“三赢”的局面还未形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1 企业的利益还未充分挖掘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其实是来自企业的动力。因为高职院校以及高职学生对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热情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企业由于其利益还未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动力稍显不足。许多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的初衷是希望能获取所需要的足够数量的员工,这其实是企业利益中的一小部分。应该让合作的企业认识到,与高职院校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下降、销售的收入增加等等。

2.2 产学研合作不协调

不管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还是“2+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都表现出了产学有余、研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相比本科院校而言,科研方面的表现是不一样,本科院校侧重于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高职院校应该侧重于应用型技术的开发。高职院校决不能办成一个培训机构,在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时候,也应该注重科研的合作。

2.3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还未充分体现

目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的“技能型”多于“高素质型”。比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培养出学生在合作企业中适应岗位的技能,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职业技能,如果学生不能在毕业之后留在合作企业工作,那么学生的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成为一大问题。

第7篇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

面向社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优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机制,搭建一个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使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与学校一道共同完成人才培育工作,形成办学双主体;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电子信息行业通用要求,又要使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教学的方式使得高职院校和企业两者之间实现双赢的局面,院校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企业也可以实现人才储备。通过产学研用,所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素质和技能,一毕业就就业,一进厂就上岗,实现了就业零距离。

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措施

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探索合适的合作途径与方法,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企业与院校双方各自有其优势,院校可以做到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加深入的理解专业知识。高职院校将各企业当作终生合作的朋友,急企业所之需、做企业之所想。企业最基本的目的是盈利,因此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企业可以实现储备人才的目的,这对于企业日后的发展与盈利来说是重要的。

3 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人才评价体系

3.1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

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企业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权重,企业要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改革。任何模式的实施都需要有评价机制作为反馈信息,只有如此体制才会逐渐完善。所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需要有教学反馈信息,这样才可以展现出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或者不足,这种反馈体系需要教师、学生、用人单位、毕业生四个方面共同组成,学生是主体参与者,用人单位是实习岗位的提供者,教师整个过程学生的理论指导者,毕业生是机制效果的体现者。这四者之间的结合可以做到及时反馈信息,这样制度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解决,不断推进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前进。

3.2 校企共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积极的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之中,院校加大力度与企业之间积极合作,让企业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引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按照质量保证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原则,建立、完善教学过程信息监测分析、学生学习成效评估等质量保证监控评价体系。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满意度评价分析,诊断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质量,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校满意。

(1)学生评教。学生评教主要有网上评教、问卷测评、座谈会评价等几种途径和方式。定期召开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倾听学生对学期专业教学工作的意见,整理归类后及时反馈至相关教师,督促改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企业岗位要求,设计评价指标,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专业知识考核。主要考查岗位必需的专业知识,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工作的需要,以此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巩固和深化应用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锻炼、提高和综合应用专业技能;职业表现评价,利于促进学生自觉接受企业管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过程评价,是对学生的刚性要求,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是对整个工作的全面总结;评价标准与成绩评定,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及内容的评价标准,具体明确、易于操作,能全面、客观和合理的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

3.3 校企共建顶岗实习的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可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顶岗实习是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学生可以在实际的岗位中真实的感受自身的职责,以此了解工作的需要,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同时,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评价系统包括实施过程评价方案和总体评价。为了提高学生对于顶岗实习的重视,所以应该制定一套顶岗实习的考核机制,最终的考核成绩应该有院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一方面应该由教育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实习单位也应该选派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作为兼职教师,他们根据学生的表现共同决定最终的成绩。在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考察时,应该制定一票否决权制度,就是如果有一项不合格,则学生的最终成绩就评定为不及格。这种实习考核制度的制定,会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这样会大大提高实习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自身提高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