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1:10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档案管理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比资产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作为与企业同步发展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等各方面正积极地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一、档案管理工作的困难和重点
1、大多数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
许多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就是简单的记录和抄写,然后把档案放在档案室里存档和分类,定期整理和补查,需要用时取出即可。大多数人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和研究,误以为档案管理工作就是以上的简单流程,所以对其不够重视,认为这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正是这种错误的观点,才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停滞不前,更新缓慢。其实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把资料放到资料室正确的位置就可以了。档案管理工作在许多人看来只是普通的事务性工作,而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和重点工作。这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正确看待档案管理工作,承认其重要性。档案管理工作是整个单位工作的基础和根基,正是这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才为整个单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档案记录了单位以及公司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个人资料,还记录了单位和公司的相关工作数据和大量重要信息,所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2、档案交接制度不严谨
每年,巨大的档案变动、更新、调取和维护工作确实是档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档案的分类和存档并不困难,最容易出乱的环节就是档案交接时。如今,大多数单位的档案交接制度不够严谨,导致许多档案在交接时出现错乱和丢失,这样的局面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因为档案一旦错乱和丢失就代表着档案管理工作失去了大半意义,而且档案的重新填写和弥补是很复杂和费时的,会严重耽误单位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交接时,交接双方都应认真对待档案交接工作,一丝不苟地完成交接任务。档案管理工作者更应该负起重要责任,告知调取和变动档案的人员相关规定,敬告擅自调取或是删改档案的严重后果和所应负起的法律责任,做到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时刻以单位利益为重,重视档案交接工作。
3、许多档案管理工作者没有切实履行宣传档案重要性的义务
很多人由于缺乏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在面对档案工作时只是应付而已,甚至对本人的档案都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考虑到档案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性,等到真正需要档案时,才发现档案不完整或是没有及时更新,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需要和职位调度,给档案本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充分说明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重要性宣传不够,许多档案管理工作者没有切实履行宣传档案重要性的义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明确的告知档案持有人有关档案的相关事项,明确档案持有人的责任和不重视档案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告知前来调取和填写档案的人员应该如何填写,并告诉他们应认真诚实的填写相关档案,如果不认真对待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想要弥补就会变得很麻烦。
4、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够现代化和信息化
多年来,档案管理工作依然是以纸质做为档案的重要载体,以手写的抄录为主要的记录方式。档案在填写时容易丢失,也容易弄脏弄乱。档案在收录时需要分类,分类时很容易把各类档案归在不相属的一类里,等到需要用时不能迅速的发现。档案的存储需要档案室,档案室不宜过湿,不然容易引起纸质的档案发霉或发潮,导致档案失真,档案室需要密闭,并且要防火防潮。由此可见,这种陈旧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对于档案的准确性也很难保证,容易丢失和遗漏,一些不可预知的事件很容易导致信息的丢失。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急需引进现代化和信息化较强的技术来应带这种局势,比如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借助电子管理技术和相关程序应用,以电子计算机为硬件设备,以网络技术为先导,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应用性和各类工作的效率。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克服陈旧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缺憾和不足,比如电子信息技术可以省去档案室的存在,将大量数据和档案存储在电脑中,保存完好,节省了人才财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简易性。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严格档案管理程序
强化每一名档案管理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意识,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同时在硬件设施上完善档案管理设备,每个单位都应配备单独隐蔽的档案库房,库房内加装空调、除湿机、档案密集架和电脑等所必须的应用设备和管理配件。为加强档案信息化发展,应在档案管理程序中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2、档案交接严格按程序进行
档案交接是一项认真细致、手续严密、责任重大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档案丢失或失真,所以交接时应严格按程序办理。档案交接的正确手续应是:一是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账务相符;二是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三是对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类存放,应清理没有的材料,整理可靠的文件,汇编成案,认真将其排序后及时归档。只有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档案交接工作,才能确保档案交接工作的顺利完成。
3、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时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杜绝档案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首先应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安全操作规范培训,使档案管理员具备较高的职业操守,同时通过规范的操作,杜绝在人员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不该出现的漏洞。其次,应尽量统一各单位档案存储的格式、统一成相同的处理软件。这样能够防止文档在格式转换中由于软件兼容性问题被损坏或丢失。
4、建章立制,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如今,不同的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规定和标准各不相同,甚至许多单位缺乏规定和标准,这大大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度,造成工作效率低、档案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这大大减弱了档案的存取与调配的效率,也影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更降低了档案的应用。所以,建立相关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加强制度的建设和章程的规范需要提出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流程,这个流程应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统一了规范和章程后,需要档案管理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认真遵守,规范其操作流程,认真细致的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在调取、更新和存储档案时更应该加强规范性,避免错误的发生。
三、结语
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根本性要求人们必须加强对其管理,更新档案管理的理念,实现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每一位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自觉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做到工作上一丝不苟,思想上始终以单位利益为重,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宣传,告知档案持有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加强自身的文化水平,能熟练的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将电子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到自身的工作之中,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熟练性。在档案管理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加强信心,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 张公诸。质量管理学[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林志航。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档案;管理;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20-02
档案工作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规律、特点,这就需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档案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方式方法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具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同时,档案工作是一项事业,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社会、惠及民生的崇高事业,是为建设作贡献、为时历史、为文明传薪火的重要工作,这就需脚踏实地、科学务实、真抓实干。
一、抓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抓好基础制度规范建设,严格做好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首先,我们要完善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管理方法是管理主体根据管理目标作用于管理客体以实现管理职能的方式、原则、工具和手段。同时,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企业管理会更注重于员工的培训和学习,甚至强调自学和集体学习,以确立员工的共同目标和协调员工的整体行动。因此,我们要根据企业生产和服务的要求,由企业信息部门制定企业的档案管理办法,并召集各部门的负责人和资料管理员参加企业档案管理制度讨论会,突出工作重点,讲究方式方法,用好责任制,并在会后与企业各事业部进行深入交流和调研,完成管理办法的起草和征求意见工作后便可颁布相关制度,并开始具体实施。其次,严格做好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这对档案管理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员要按照“精之又精,慎之又慎”的原则,做好文档整理归档工作。实践证明,如果重视文件资料的平时积累,及时收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妥善管理,既有利于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又能使年终的整理归档工作得十分轻松。因此,我们要把企业、部门和个人手中分散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文件材料,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及相关档案管理规定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二)加强重点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准。重点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突出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改善档案保管条件。严格按照“八防”的要求尽量提供条件,完善档案保管各项设施,并及时更新专用档案柜,尽量拓展档案存储空间,确保档案室建设符合国家标准。二是突出审核审批档案管理。为解决专员办审核审批中产生的档案资料归档问题,应专题议定审核审批档案的归档范围、整理人员、立卷原则、资料排列等具体要求,并动态跟踪新增审核审批事项情况,及时调整归档内容。三是突出财政检查档案管理。重点是对检查档案的齐全性、归档资料的逻辑性进行复核把关,明确具体操作要求。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能力。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提高的基本思路,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在组织全体干部普遍学习培训的同时,重点组织各处室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多样化、经常化的专题学习培训。一是请进来“讲”。专门邀请档案管理方面的专家作专题讲座,介绍业务档案整理、立卷、归档等方面的做法与体会,积极借鉴先进经验。二是召开现场会“评”。结合对档案检查情况,由检查组对好的做法及时予以肯定推广,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提示,并有针对性议定整改措施。三是召开座谈会“谈”。采取每年召开一到两次座谈会的方式,明确年度档案建设的目标要求,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法规制度,交流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的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档案管理的建议。
二、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网络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利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检索,进而实现网络化管理,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同时,除文书档案外,我们必须要坚持以民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开设多种专题数据库,使档案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并在规定相应使用权限的情况下,部分信息对部门和个人开放,建立公开、透明的档案管理机制。实现馆藏档案资料信息的一体化管理,而且还拓宽服务功能。这样做能增强全体职工的档案意识,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归档双轨制,是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过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应用,但它的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尚未取代纸质文件的地位。据专家预计,在较长的时期内,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还会继续并存。而且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同版本的纸质文件一同归档。
(三)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21世纪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实现档案工作的基础地位,就必须建设一支忠诚事业、机构合理、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档案队伍。另外,由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档案馆(室)只有克服困难,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由此可见,档案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摆在档案管理者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加强档案队伍素质至关重要。
三、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分析
(一)档案管理科学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政策层面。积极完善和宣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档案执法队伍建设,依法监督和指导档案工作。各地政府应坚持“多宣传、多联络、多接触、多服务”的工作方法,促进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并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督促,积极营造建档氛围,使机关单位档案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二是机关单位自身层面。要构建科学化档案管理机制,只要符合国家档案法规,做到科学利用信息化手段,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就会不断有利于档案工作开展。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存储量大,检索速度快等优势,大力开发适用于计算机完成的档案检索方法和存储模式。档案部门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确保档案实体与载体的安全,确保网络传输及档案数据的安全。
(二)明确定位。档案管理工作面向党委政府、社会大众提供专项服务。上至国家、下至公司单位,档案管理均为涉及到全局的重要任务,为中心工作提供服务。因此,应积极主动的将档案管理纳入中心,方能做到成绩斐然。在前期应做好充分准备,树立科学发展意识,进行明确定位,贯彻我党方针路线,把握当前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趋势,重视研究国情、地区发展状况与公司企业的现实状况。积极的由全局视角分析谋划,提升政治意识,全局意识以及安全责任意识。应明确着力点,在抓好常态工作的基础上,应有效的把握并调节阶段工作的核心重点,提升档案服务管理针对性以及综合效率。
(三)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对于档案管理科学化建设的路径之一,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档案管理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应用程度的高低与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且密切的联系。因此,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硬件及软件基础建设,做好硬件保障才能为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加强软件管理,通过电子阅览室、档案网站、信息共享平台等软件系统的建立,方便用户对信息的检索,同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合理运用各项档案管理载体,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电子档案信息内容。
加快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进程,改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加快综合性档案室的构建,实现信息、资料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档案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做到专人专责;加强档案的移交、审批工作的流程化管理及制度化管理,确认审批权限及移交明细,使所有文件都能够有据可查。做好档案的动态管理,特点是资料上发生变动的,应及时加以修正,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检阅、规范与完善,使档案资料与时俱进;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性考核,不断发现并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四)加强档案的服务建设。档案服务工作上,应积极的从以往封闭式形式发展转变为开放型模式。当前档案管理工作覆盖范畴广泛,涉及的受众面更大,显现为较强的全民性以及服务性。更多的公民大众为了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维护合法权益而来到图书馆,主动应用网络系统查询想要的资料、文献。为此,创建方便快捷、多元化、丰富性的资源系统变成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区别于传统档案工作的核心环节。新时期,档案管理只有全面联系社会实际,深入大众,提供优质服务,方能拓宽发展空间,提升科学化水平。应积极的更改以往档案信息利用率不高的状况,通过信息公开,有序合理的呈现档案目录、资料卷宗,组织人性化的资料陈列展览活动,确保各界人员更全面的了解以及有效的应用。服务管理措施应进一步优化,便于大众应用查阅。
(五)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建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体系,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全员接受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也可以将档案管理的相关专家和学者请到事业单位中来,通过理论讲述、实际指导、经验传授等方式来切实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六)加快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更新。要对事业单位传统的档案加强更新管理,建立起及时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与管理体系,这样就可以对传统类型的信息与资料进行深入加工,满足事业单位的职能和服务等功能需要。要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将各种音频、视频、图像资料机制加入事业单位档案数据库,以达到对事业单位档案库的及时更新和整理。
四、注重电子档案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要,电子档案已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发展趋势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机遇面前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把文件、图纸、照片、录音和录像等原始的记录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上,并准确、高效地提供给有关信息需求者。
(一) 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把实体管理变为信息管理
传统的档案管理,就是以纸质、照片、录音、录像等载体作为档案管理的实体,以手工操作为主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编研、统计和提供利用等方面的档案管理过程,其工作量巨大,步骤之繁琐。因为存储量大,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对已经归档的档案材料,进行信息的提炼和加工处理,档案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被闲置甚至浪费。随着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特别是计算机、光盘、缩微、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的客观环境,现代技术促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也应适应数字化管理的需要,从实体档案管理转变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以信息为管理对象,对形成的各种门类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经过信息化的档案资源是可重复、多平台利用的信息资源,档案资源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真正实现档案资源信息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它能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等诸多领域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快捷的服务;它能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之真正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二)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充分、合理、安全地使用电子档案
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此,人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改进和规范在应用计算机条件下文件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使之适应档案熔化管理的需要;其次,依据文件处理流程来进行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再次,在信息系统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另外,在电子档案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到一是电子档案安全性问题。二是子档案的真实性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缺少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相当数量的草稿性电子文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多数电子档案与其相对应的纸质档案之间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储存电子档案选用的载体不耐久等原因,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从而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三是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通常档案的法律效力都是与其载体相关来确定,电子档案由于没有固定的载体,所以,制定相应的法律认定条文就有一定的困难,这也就是光盘、磁带、磁盘等载体的电子档案未被法律认定的原因。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
现代化的设备需要人来操作,档案工作信息化需要人来实现。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多元化知识背景才能适应要求,现代化知识将成为每一位档案工作者知识构成的要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档案工作队伍的结构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的专业队伍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成果在档案管理中在大量运用迫使档案工作人员支学习和掌握理论、文化和管理等有关知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计算机、数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它们对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具有直接作用。其次,全面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如具备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文书学、目录学、档案自动化管理以及档案著录、标引、检索、编研、复制、修裱等有关档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从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看,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分析与研究、提供高层次档案信息服务与咨询等三方面的能力。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上级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的选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深造,进行离岗培训,还可以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办法,互帮互学等建立复合型人才群和梯队型人才结构。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原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使更多的人熟悉和掌握有关现代化管理技术,科学地管理档案。
总之,在信息化条件下电子档案已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档案部门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就能够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一)医学科技档案的专业性较强
考虑到现代医学学科门类繁多、交叉领域广泛,因此医学科研的课题也是按照各专业门类来进行分配的。如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可以细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的科目;而在基础医学研究中,又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生化、病理、药理等专业。而医学科研活动都是在相应的专业科目内进行的,很多时候这种科目分类还可能进一步细化。这就造成医学科研内容的专业性很强,相应的医学科技档案的专业性也较强。
(二)医学科技档案专题突出,系列化强
医学研究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一般都是突出地以一个特定的专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在对该专题进行研究时,着重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系列化、完整性的研究。这就使得相应的医学科技档案具有专题性强、重点突出的特点。同时,对研究对象的多层次完整化研究,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成套化的科技文件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层次分明但又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系列进行利用。
(三)医学科技档案的学科综合性强且项目协作多
医学科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跨学科、跨专业现象非常普遍。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研究本身就包含了众多的专业门类。同时在新形势下,大量的新兴科学技术和专业不断涌现,各学科的研究前沿领域正在不断发生交叉融合,医学研究也不例外。现代医学为了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地利用别的学科领域的有利条件,加强彼此的协同合作。特别是现在许多医学科研课题的综合性非常强,需要汇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攻关。这些反映到医学科技档案,也使其具有学科综合性强且项目协作多的特点。
(四)医学科技档案载体形式多样且数量庞大
医学研究由于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造成研究结果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医学研究可以通过保存对象的标本或其组织切片来直接记录研究结果。同时,又可以利用各种音视频资料、化验单及仪器检测结果来间接保存。因此,医学科技档案资料的形式多样,记录医学科研成果的载体也非常丰富。
(五)医学科技档案具有保密性
医学档案资料与医学科研成果密切相关。作为医学档案记录的主要对象,医学科研成果往往包含了研究人员的心血和付出。这些成果具有知识产权,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对于记录了具有特殊价值的医学报告、临床资料及相关的文献等档案资料,需要根据国家保密法为其设置相应的保密等级,确保这些医学科技档案在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保密及限制保护措施。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对有关医学研究的资料、成果等进行收集、系统分类和编研,其基本原则一方面是要确保医学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开发好、利用好医学档案的价值,为医学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健康提供帮助。
二、以用户需求为最终目的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建立
为此,依据本部门的工作状况,并结合笔者多年的科技档案工作经验,理解相关文献,对以用户为最终目的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建议和探索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意识
有意识才会有自觉的行为,才会有目的的行动。首先,我们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不仅需要重视档案的保存和管理,更需要对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档案管理部门要更新服务模式,努力开发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并建立相应的平台(如数据库和网站等),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档案室还应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宣传馆藏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可利用的档案资源,以广泛吸引潜在的档案利用者,使档案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二)完善管理体制
所有的行为必须要有规范,而管理体制就是这些规范的保证。要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就必须要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的有力保证。立足于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档案服务机制,丰富档案利用服务手段和方法,为各类人群提供多样和个性化的服务。我国各档案室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档案信息查询、借阅以及信息加工等,相对比较单一,也不够简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利用服务中,可以使得档案信息的查询和利用更加方便,也更符合当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可以有效地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医务工作人员等用户人群,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
无论是保存、管理还是利用,基础建设都很关键。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也是提高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有力措施。各档案管理部门应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基础建设,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
1.优化档案室环境
安静、整洁的环境可以让医学档案利用者更专注地研究档案中的资料和信息,而宽敞明亮的场所也使档案室可以同时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在合适的地方为用户们提供打印、复印等服务也可以为有需要的档案利用者提供便利。
2.增加馆藏资源储量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医疗实践中产生的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一些科研人员的需求。各档案室应注重资源共享,引进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重要档案资料供研究者使用。
3.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是未来医学科技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可以显著缩短档案利用者查询相关信息的时间,获取资源也变得更为简便。通过建立专门的档案资源网,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检索和利用档案室内的资源,而不用到档案室,省去了不少麻烦。档案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4.对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科学分类可以使用户的检索更加准确快速。档案室应充分了解各个档案的内容,并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对于医学科技档案,应根据专业、学科的差别对其进行详尽的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功能全面的检索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档案利用者可以对各类档案有初步了解,并根据自身需求,准确定位需要查询的档案资源,避免了无谓的时间浪费。
(四)调整档案编研体系
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还需要重视档案的编研工作。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对于医学科技档案的编研提出了新要求。档案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掘医学档案的潜在利用价值,并根据当时的医学研究发展情况,适时提出相关编研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编研出一系列具有高利用价值的成果。这些编研成果应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可以对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进行指导。
(五)重视人才培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知识大爆炸,现代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知识型管理人才是强化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随着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发展状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档案管理局面,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医学科技档案包含的信息量丰富,只有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利用医学科技档案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帮助科研人员迅速准确地搜索到其需要的信息,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六)建立面向用户的新型应用平台
【关键词】 会计 档案 科学 管理
【中图分类号】 E2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43-01
1 纸质会计档案与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档案要同步归档
会计工作由于传统的记帐形式发生了变化,财政部颁发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四章第七条明确指出:“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其他磁性介质式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四十五条规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当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然而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核算的地区或部门,基本都实行了电算化会计,形成大量的磁介质会计档案都得存在会计核算中心,也是只纸会计档案。
2 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脱结
会计档案是会计核算的产物,它门产生于会计业务工作中是会计工作的延伸,也是会计工作的终结。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委派制管理下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非常熟练,经常参加会计业务的培训和学习但对档案知识,特别是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档案知之甚少, 也没有参加过会计档案管理的培训与学习。各单位普遍重会计业务轻会计档案管理。在各单位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突出管理制度,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职责中,在会计人员上岗前,没有邀请档案专业人员讲授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造成会计档案整理质量不高,封面内容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有的分类、排列不规范,无目录现象,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没有达到规范化标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财政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和作。
由于会计委派制是近些年来新的管理模式,其业务主要是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然而从其至今,无论财政部门只管会计业务规范与否,而对会计档案规范与否少有问津,使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档案,基本属于“失控”状态。
3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制度不健全势必造成管理无章可循。
不少会计档案核算中心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档案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只突出调整了会计业务工作,忽视了会计档案管理,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也没有配备专业管理会计档案人员。
(一)应明确会计档案的主体,理顺会计档案管理体制,对纳入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核算的单位,应根据财务管理自不变,资产所有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债权债务不变,会计核算主体不变的五项原则,明确会计档案的主体,是各行政企事业单位而不是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6条明确指出,当前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部门保管一年,期满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会计核算中心应严格按照《档案法》《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将各单位会计档案局整理规范,在核算中心保管一年,期满后编制会计档案的案卷目录。连同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和存储会计数据的磁介质,会计档案向核算单位的档案机构或会计机构移交。
(二)会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会计档案的案卷质量,会计档案是会计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整理的熟知,熟练程度决定了会计档案的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将会计档案管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岗位的培训,从会计档案整理的基础业务学起,使其熟练掌握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而从源头上做好会计档案的整理规范工作。
(三)财政部门与档案部门联手共同加大对新的会计管理体制下形成的会计档案的监管。
结合实际联合制发包含新的会计体制工作内容的《会计档案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会计档案的分类、组卷、排列、编页、案卷目录、装订、移交等操作规程。在各项会计业务工作检查中,将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其中,加大对会计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检查、监督。
(四)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办理会计档案移交手续。
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地区和部门,除了建立会计档案立卷、归档、安全保密等管理制度外,还应根据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分类大纲、保管期表、移交时间等。确保会计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在向委托单位移交档案时,交接双方的监交人、会计、报帐员、档案员应同时办理交接手续,加盖公章,清点会计档案是否齐全、完整、账目相符,案卷整理质量是否规范,交接凭据应一式三份,双方单位各自保留一份,存档一份。
要真正做到科学管理会计档案,为各部门提供最准确无误的凭据材料。
参考文献
[1] 李建斌,李晓晶.刍议高校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J].管理研究,2010(3).
关键词:机关档案管理;意义;问题;对策
档案是全部活动的真实记录,它体现各机关单位成长与发展历程,是宝贵的经验财富和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档案管理是机关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机关效益产生重要影响,是机关提高绩效,增加效益,科学管理的重要保证。
一、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一)档案管理是机关单位管理的基础环节档案材料无序零散保存,势必为某些重要档案信息资源持有者提供可趁之机,造成管理上的被动,引起机关内部管理混乱。由于人员流动,把档案保存在个别人手中或由各职能部门自行保管,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一旦出现关键人员离职或跳槽,轻则使管理层面断裂,工作无法延续;重则导致机关机密、独有知识产权和信息流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档案有其独有的原始记录,记录着未公开的、未申请专利的技术或机密。占有这些资料就是占有机关的技术或机密。因此,机关单位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因技术、知识产权的流失而影响机关单位的生存与发展。
(二)档案是机关单位信用管理的重要保证档案是公认的构成信用信息的核心资源。首先,完善的档案管理可作为展现单位自身诚信的一个窗口,反映各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重要内容。其次,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信用档案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已经提出要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可见档案纳入社会信用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档案是机关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机关文化是从机关的历史积淀中提炼出来,反映在完整系统的机关档案之中。档案是文化事业的象征,是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是文化存储的主要形式。机关单位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本机关单位的历史和现状,有自身特色,不能脱离本历史,搞一种毫无本特色的“泛文化”。综观机关档案,可以深刻理解本单位特点及历史发展规律。
二、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低各单位往往重视财务重视人事重视组织等方面的管理,却很少重视档案管理,殊不知档案管理也是机关单位管理的重要一环。许多机关单位忽视档案管理工作,忽视档案材料是单位的重要信息资源库。档案部门更是作为“冷部门”,极易成为精简或兼并对象,甚至撤销专门档案机构,只设置兼职档案人员。这些人员岗位不固定,档案业务知识偏低,待遇较低,再加之档案机构在单位组织体系中地位低,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发展。
(二)档案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的机关档案管理虽有一定规模但内部管理与机关单位发展脱节,档案分散保管在各职能部门,如财务档案保存在财务部、技术档案保存在技术部、文书档案保存在办公室,虽各部门都保存档案,但他们之间互相封闭,整体上处于零散无序状态。大部分档案管理者又未经过正规培训,不懂档案整理,很多档案实行简单“信袋式”管理,影响档案的查阅利用。
(三)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低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等新生事物相继出现,使档案形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这些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方式与纸质档案截然不同,当前档案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水平已不能适应。因为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通过计算机运行,它具有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纸质档案的载体较为稳定安全,而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因此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解决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任重而道远。
三、档案管理科学化的若干对策
档案管理科学化要求档案管理要与时俱进,构建科学档案管理机制,夯实完善档案管理,以档案管理科学化促进机关管理高效化。档案管理科学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国家政府政策层面1.积极完善和宣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档案执法队伍建设,依法监督和指导档案工作。各地政府应利用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及设立《档案法》宣传月,通过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并通过张贴标语、召开档案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坚持“多宣传、多联络、多接触、多服务”的工作方法,促进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并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督促,积极营造建档氛围,使更多单位认识到建立健全档案的重要意义,增强机关单位做好档案工作的自觉性。
2.积极塑造典型,发挥以点带面功效精心选择一些规模大、作风好、有一定档案管理基础的单位作为试点,进行重点指导、培养,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采取先学会管理的单位带动后建档的单位,以老手带动新手,先推出部分示范单位,使其成为“领头羊”,让后来者有榜样可学习,有先例可借鉴。
3.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一是举办培训班,讲授档案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更快更好地独立开展档案工作。二是深入机关单位,现场指导和培训。要利用执法检查等时机,深入到各机关单位现场指导。政府部门有必要主动服务,帮助制定合适档案工作制度、档案工作管理网络和档案分类方案,给专兼职档案人员上培训课,使机关单位档案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4.积极提供档案中介服务
通过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对档案进行代保管、托管、等,档案中介服务能满足这一需求。以档案中介为依托,开展档案整理、寄存、代管业务。遵循市场需求,各地档案部门可以设立“咨询服务中心”,为那些人手不足、保管条件较差的机关单位提供档案整理、代管、寄存等服务,为其提供规范的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既节约管理成本,又能促进档案管理科学化。
(二)机关单位自身层面
1.强化档案意识,牢固效用观念在档案工作建设中,首先要提高档案意识,确立档案实用效益观念后,才会用心去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各机关单位应认真学习《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所属地档案条例,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接受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主动抓好档案工作。
2.构建科学化档案管理机制
只要符合国家档案法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有利于档案工作开展,就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建立档案管理机制,关键要保证档案的及时、完整收集、保管和提供有效利用上,体现在是否满足时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档案管理可持续发展,没必要追求设施大而全。如果档案没有保存齐全完整,不能提供各项活动服务,档案室再豪华,设施再完备也是毫无用处,缺少价值。
3.科学利用信息化手段
在机关单位信息化建设中,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存储量大,检索速度快等优势,大力开发适用于计算机完成的档案检索方法和存储模式。档案部门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确保档案实体与载体的安全,确保网络传输及档案数据的安全,将归档纸质文件与归档电子文件采用“双轨制”整理方法,两者编为一致的档号和著录信息,利于查阅和管理,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有条件的单位,逐步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以高度有序的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向各类工作提供大规模、大信息量的分布式数字信息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总之,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源。因此加强档案的科学管理工作,是档案部门面临的共同新课题。各有关部门尤其是档案管理部门,应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加强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以档案管理科学化促进机关管理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张雪艳.档案管理科学化探究[J].兰台世界,2007(6):24.
[2]刘亚利.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4):35-37.
一、科技档案管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1.档案管理是科学技术的保存载体。
人们在进行科学活动时,形成的是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在逐步进行实践操作后,才能形成最终的科技成果。就科技思想而言,其大多是以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而这些文字资料就形成了科技档案。对于科技档案的管理,不仅能够完整地保存科技成果,而且也能够确保对科技发展趋势的理解。
2.科技档案管理可以有效保管科技成果。
对科技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能够保证科学技术不断地被积累与分析,从而体现出科技档案管理对于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文献等,对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只有不断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解读、分析,才能够确保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成果都被广泛地运用到档案管理中,其中意义最大的便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网络信息技术则使得档案工作更加方便。最近几年,智能软件、二维码扫描、云储存等先进技术,也在档案管理中得到运用。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档案管理在结合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对科学技术不够重视。
目前,个别部门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投入不够,制约了其发展。我国目前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还没有制订统一的标准规范,使得地方政府对于这方面的投入不够主动。由于长期缺乏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一些地方的档案管理还处于止步不前的的状况。
2.对于科技档案,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和处理。
一般情况下,进行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时,由于工作量较小,结构比较简单,较容易做好完备的处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不断地堆积,档案的更新和管理会变得十分复杂和繁重,再加上目前科技信息的更新速度十分快,如果没有做好收集工作,将会出现滞后现象。
3.现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匮乏。
由于科技档案管理对于专业性的要求较高,现有的管理队伍普遍缺乏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现代化的操作经验不足,管理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在档案管理人才方面的教育和储备起步较晚,新一代能够达到要求的人才出现了断层,人才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三、实现科技档案的高效管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1.转变观念,加大对科技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视程度。
首先,国家要对科技档案建设有一个明确的总体规划。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明确的任务划分,促使地方转变观念,加大财政投入。其次,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引进、人员培训等工作要进行考核评比,激励相关部门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2.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对于档案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引用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
对于管理方法,特别是对于管理流程的把控,要多进行交流和模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分类和归档,在查询这些档案时能一目了然。同时,要建立统一和快捷的登录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更要使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变得高效、方便。
3.建立一个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这对于档案馆来说,特别是对要处理海量信息的科技档案馆是十分必要的。就档案管理而言,从科技信息的原始收集、储存、整理、检索、利用做起,再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实行全国联网,做到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充分保障档案的利用效率,也更有利于信息管理。
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人才教育。
如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使得大量的档案资料因为掩埋而遭受重创,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2011年3月,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遭受持续的雨袭击,致使一部分公共机构及商业机构的档案文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不过这些机构都能够科学有序地对于已经受损的档案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与修复。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就是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档案抢救应急预案。所以,我国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地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必须不断地提高档案应急预案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尽可能地降低各类突发事件对于档案的危害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和降低档案人员与各类档案信息可能遭受的损失。
1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是档案部门成功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基础和保证
档案的应急管理是指档案部门通过对于自然界与社会所产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原因、经过与后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有效整合档案领域当中有关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整套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事前防范、事中反应和事后处理的管理程序和手段。档案应急管理通常具有突发性和非程序性的特点,但同时又必须满足预见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所以应急预案也是成功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前提。
1.1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属于档案安全的最迫切要求。在过去,世界很多国家的珍贵档案资料,都曾经遭受自然和人为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产生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损失。如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让位于世贸中心的很多金融机构的计算机数据档案瞬间被毁。而各类频发的突发事件,不仅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也为档案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这就迫切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必须展开积极的行动,不断加大应急预案的管理力度,以便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1.2 应急预案管理能够提升档案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实践证明,应急预案是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各级档案部门通过制定和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从而规范档案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不仅有利于使各级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树立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而且有利于及时鉴别和处理各类档案的安全隐患,并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在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上,在应急预案的各个环节上,都能做到未雨绸缪,并提高应急决策的主动性、时效性与科学性要求。
1.3 应急预案管理可以增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保障力。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局长兼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并根据《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与《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等规定,明确要求我国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应急预案在档案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并明确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完善应急预案管理标准和要求。这也表明,强化档案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能够促进档案安全体系的构建,并为提升档案管理安全增强保障力。
2 国外应对档案管理突发事件的有效设计
2.1 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与分工。在档案部门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国外非常重视档案人员的分工和合作,档案馆(室)的工作人员队伍通常非常精简,因此,要求各工作人员在平时的档案管理突发事件中,各项预防工作和应急处理都非常明确。如加拿大温莎大学所制订的档案防灾减灾计划把档案工作人员分成三类,分别是灾害预防小组和灾害行动小组以及灾后恢复小组,分别负责在档案灾害发生前的预警预防、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救援以及灾害后期的档案修复工作,并且均依据不同的职责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培训工作。
2.2 加强档案部门可能遭受的灾害研究力量。在国外,档案部门比较关注可能面临的灾害和突发事件研究,并热衷于突发事件对档案建筑和馆藏档案造成的危害,并高度重视各项预防策略。如美国档案机构就非常重视自档案馆(室)建筑和应急设备以及应急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以便于更好地降低对档案机构的各种危害。在2008年举办的国际档案大会上,日本某档案学界专家曾指出,对于文件管理机构来说,预防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是保护档案文件资料安全的重要措施。全部文件保管设备都应当在紧急状况时,确保档案实体不会遭受严重的损坏。
3 目前档案部门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档案应急预案的严重缺失,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很多档案部门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重视不够,很多还是缺乏高度的防范意识,即使制定有应急预案,在体系上还很不健全,甚至有很多的档案管理部门,根本就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另外,大部分的档案部门也大都将重点放在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制定上,往往忽视了事故灾难、社会不稳定事件和网络冲击等应急预案的制定,比如对于网络侵入和篡改等方面的威胁甚至没有丝毫防范意识,这就出现了档案部门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的状况。
3.2 应急预案内容空洞,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合理。 现阶段的各级档案部门,在应急预案的内容方面,大多是因为仅仅注重形式而脱离实际,并且存在着相互抄袭的现象,结果造成在操作时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从总体范围看,由于很多档案部门尚没有完善的档案风险等级评估体系,还没有进行档案的安全分级管理,这就造成在各类档案的实际存放过程中,往往忽略将珍贵、重要的档案进行集中存放,这样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乱成一团,反而使珍贵的档案得不到及时抢救,造成巨大损失。
3.3 没有明确的奖罚标准,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各级档案部门已经公布的应急预案中,很多缺乏档案应急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这样就会对于考核标准的界定不够明确,缺乏绩效考核的标准和奖励机制,档案应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成就感就会明显下降。而应急预案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惩罚机制,主管部门对于失职人员的惩罚没有依据,无法实现绩效考核的公正和公平,使各项工作难以推进。
3.4 应急预案的演练流于形式,其联动能力缺乏协调和统一。目前,许多档案部门还处在“纸上谈兵”阶段,不能够实现应急预案的演练和应急联动能力的密切联系。而事实上,应急预案的演练不足,则应急联动的能力就必然较弱,结果造成档案应急处置中出现“不联不动,联而乱动”的混乱现状。在电子档案信息应急处理方面,往往在广域网外部线路中断、局域网中断,以及档案馆业务管理系统出现了严重漏洞,而造成业务数据错误和操作失误时表现得束手无策。这在实践中也必然会降低应急效率与水平。
4 档案部门应急预案管理体系的科学设计与构建
4.1 加快档案应急预案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建设。要组建应急预案的编制队伍,具体负责应急预案的各项管理工作。要明确预案编制小组的具体职能,不仅要确定预案编制小组的人员和职责,而且对于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类别、范围和适用等还要做出明确阐述。至于编制小组的组成,最好邀请相关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人员参加,通过广泛参与和相互协作,真正实现明确分工,高效运行。
4.2 提高档案管理内在风险的监控,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当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大部分可以从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和预测。在特殊时期,档案信息技术部门还要加强对网站、网络运行和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密切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持续的监测。同时,还要从档案部门的自身出发,及时排除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可能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因素产生的可能。
4.3 重视档案应急预案的编制,努力完善应急预案的管理体系。科学严密的应急预案,能够让档案部门的各项应急管理做到有条不紊和有章可循。档案部门在组织应急预案的编制时,应当对内容框架进行科学设置,并明确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和依据及实施的范围,力争所制定出的应急预案,可以应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发生。同时,对于档案信息系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其应急处置预案应当尽可能细化,比如,在档案馆官方网站或者微博中,出现非法言论和黑客攻击事件以及网络病毒感染等,都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应急预案拥有完善运行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出积极功能和作用。
4.4 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以检验档案应急预案的效果。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是考验应急预案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最有效方式。所以,在档案安全应急演练开始以前,应当预先熟悉已经编制的预案,充分了解该演练所主要考核的各项技能,尽可能地掌握该演练的组织策划和进度控制等演练模拟方案的要点。应急演练结束后,还应当迅速针对应急预案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应急演练,才能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同时有效提高档案部门的应急救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