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管理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05-29 16:11:08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管理基础理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管理基础理论

第1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1、与经济管理现代化相关的表现形式 1.1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艺术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虽然现实是我国的各项科学技术不断飞跃,是很美好。但是在企业的发展现状这个问题上,依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即使一些企业的管理技术实力已经非常科学与先进,但在经济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亟待我们去解决。因此面对上述问题,不能正确改善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企业根本无法健康有序的运转,使得硬件设施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也不能提高。现在流行在经济管理圈子的一句话:“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个管理的理念充分说明经济管理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不仅需要严格的法规约束,而且还需要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来配套实施,这些人性化的配套措施,比如心理分析与教育、企业的文化建设以及隐性教育等等。通过实施这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能够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效果。

1.2经济管理的自动化与科学化

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作为参与管理的我们应该学习先进的管理成果,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于此同时,我们也还应该科学和有效利用计算机通讯和自动化设备,以求方便控制与安排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1.3专业与民主化的经济管理

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说,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很难实现民主化的。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们通常采用民主的措施进行表决,这种做法是比较先进的民主化更人性化,这些民主措施是最好的策略,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也有利于企业开展各项规章制度。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慢慢适应才可以。另外企业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质量与高水平的素质。首先对于经济管理者来说,就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丰富的管理经验,应该具有较高的水平。再者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基础理论知识,拥有高效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除了要能够了解每个系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的体制之外,还要深谙发达经济体的管理措施,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并且熟练地掌握这些先进设备。

2、现代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2.1 多元化的沟通方式

所谓多元化的沟通方式,也就是分权,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决策,如此以来企业决策的重心下降。重心下降的话,也就需要企业内部信息得到有效的传达,有效的上转下达是多元化沟通成果的体现。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信息在传达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扭曲或丢失,无法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因此,为了确保这些信息的有效传递,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扩大沟通渠道,提高沟通的水平,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体现出人性的特点,使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让每一位员工都有一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让每位员工都能参与决策之中。

2.2经济管理方式由硬件向软件转变

过去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硬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而忽略了管理知识产权等软件。这也直接导致一些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相对松散,只是停留在专利申请的层次上。分析其原因,第一因为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缺乏法律意识,其二是企业没有彻底了解产品,对于产品的引进与生产、销售和其他环节上的知识产权认识上存在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存源泉变成了生产技术的创新,也就是说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将成为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因此在未来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必须实现由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的转变。

2.3实现集权到分权的转变

现代经济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分权行使、集约执行”。它的性能主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中的团队合作。在这种团队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概念可以不被着重强调。这是一种建立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基础上的自律,这种自律与目标能够统一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这种团队没有固定的成员,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实现有机结合,让每个员工都能找到自己在团队中所占据的位置,精诚合作,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这样的团队合作模式,实现技能和知识有效共享,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除此之外,未来分权的发展也因为现代企业日益复杂的任务而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也就是说由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依赖性很强,越来越多的决策权力下放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共同参与决策的优点是它可以充分协调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一旦所有的员工都能参与决策过程,那么决策的实现将会得到大部分的员工的支持,如此一来将会对更好地完成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目标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2.4积极激励员工

随着经济的发展,同行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重要,这是关乎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实力,企业必须考虑改变评价和奖励员工的方法,建立长期激励机制。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实施员工股权激励方式,换句话说也就是企业给员工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定的价格购买某一企业的股票。一旦员工在企业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其自身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将紧密相连,这不仅使得员工在心理上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员工工作热情也会大大提高,久而久之必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在未来,这样的激励措施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2.5、向客户导向发展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以技术为导向的传统经济将倒向顾客。传统的卖方市场将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所以企业应将消费者作为生产经营的核心,高度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调整生产经营模式。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建立一个以市场调研为基础,通过定期市场调研,了解行业的发展和竞争趋势,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时投资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企业不断增加的利润也证明了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的积极方面。因此在我国企业未来的管理过程中,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审时度势,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作用,把握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第2篇

对医院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实行合理的制度,才能保证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符合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对于医院自身也能够有效地减少医院业务和管理工作需要的成本,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监督、协调,实现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目前来说,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经济管理工作未受到重视,医院经济管理模式滞后、管理知识匮乏,缺乏独立的经济管理部门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2绩效管理概述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绩效管理概述

医院绩效管理指的是医院经济管理人员和各个科室的医务工作人员一起探讨,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总结反馈的动态管理流程,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最终实现医院既定的战略目标。随着绩效管理的推行,各行各业中都有着自己的创新使用,医院管理体系中常用的绩效管理方法主要有360度反馈法、平衡计分卡法以及关键绩效指标法。360度反馈法是由英特尔公司首先提出并实施的,基于管理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绩效管理办法。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对员工的行政管理,而且还能够通过多角度了解、考核员工的业绩,让员工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建立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此外,通过该方法的使用,还能够不断促成团队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从而不断提高组织的绩效。平衡记分卡法在财务指标的考核基础上引进能够驱动财务业绩的因素,包括内部的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以及客户的满意度等,相比360度反馈法,它是一种更为全面的考核体系,综合考虑了动因指标和结果指标、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争取各指标之间达到平衡。关键绩效指标法是战略实施的手段,是把企业的宏观决策经过不断地分解形成短期的目标,能够检测宏观战略的执行效果。本方法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的绩效统一起来。一般通过成功要素法、标杆基准法策略目标分解法确立关键绩效指标。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的推行,对医院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工的激励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建立良好的考核机制,能够更好地量化个人的工作业绩以及医院的院风建设、经济效益、医护管理和质量。医院通过绩效管理能够让职工意识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与医院的绩效目标息息相关,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感到本职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有效地激发职工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并主动自觉地做好工作。从而能够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实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员工受到激励,能够更好地服从医院企业的管理,更有利于医院管理模式的推行。

(2)绩效管理可以规范医护质量。

绩效管理中医疗质量的考核指标有很多,包括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日等。其中平均住院日是考核医院医疗技术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够客观反映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通过绩效考评制度,使员工工作和服务质量与薪酬挂钩,从而树立优质服务的理念,促使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精益求精,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2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收支结余与业务收支比重不确定。

目前的医保结算有定额支付、总量控制及两者之间的3种方式。定额支付指的是按照病人数量进行结算,不用考虑病情以及花销的多少,费用是固定的。总量控制指的是医保费用是固定的,无论医院等级如何、服务质量如何、病人数量多少,比较稳定。收支结余业务和业务收支的比重不确定,会导致绩效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2)混淆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内容。

大部分的医院在具体绩效管理实行中,没有深化对绩效管理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绩效考核的层面,也没有把员工个人的考核和医院单位的发展相结合起来,这在医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是很危险的。

(3)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过于随意,内容还不够全面,测评系统使用的方法在方式、内容和思路上过于陈旧,在评价的广度、远度和深度上也都过于片面,从而未能形成科学的考核指标及考核体系,使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考核指标缺乏科学性,导致员工在具体的考核时感到不公平或者不合理,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存在部分员工钻空子,比如开单提成等现象,这些都降低了医院的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

(4)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民主参与是绩效管理的精髓所在,有效的反馈和沟通够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推进。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医院管理机构和员工个人之间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够熟悉彼此的情况,及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也可以监督员工的业务完成情况,提高效率,改善行为。

3建议措施及对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3.1建议措施

(1)杜绝医务人员额外获利的机会。

医疗企业是以服务为主导的企业,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职能。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医务人员额外获利导致的矛盾。绩效管理首先要体现公平公正,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审计,对药品回扣现象坚决查处,使医护人员医风医德大力回升。医院内部公平公正,也有利于减少内部同事之间不平衡的心理,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之中。

(2)建立全面的绩效管理系统。

在持续沟通的原则下,将医院的长期目标不断融入到管理系统中,融入到员工个人目标、管理层职能和管理制度中。不能仅仅在绩效考核方面做文章,必须首先认识到全体目标。在全面的绩效管理系统下,医院各科室、各单位要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绩效管理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考核,从而实现医院整体的战略目标。

(3)加强绩效辅导的沟通交流。

管理层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个人目标完成过程中的困难,采取一系列方法帮助员工完成个人目标;找到绩效体系中欠缺的地方,通过不断的优化改进,丰富绩效管理体系的内容,增强绩效管理体系的可实施性;同时监督员工的完成情况,给予激励。另一方面,员工也要主动把发现的问题向管理层进行汇报,从个人角度更能够发现管理体系中的不合理部分,更有针对性。

(4)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是公平性的最好体现,其制定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员工能否明确个人目标,并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制定时应当遵循公平、科学、有效、可实施的原则。对于难以量化的问题,要通过各部门、各管理者以及与员工的不断沟通交流,增加三者的互动,达到共识,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

(5)加强成本控制。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医疗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方面,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医院经济管理人员在奖励支出、医药引进以及其他项目上通过成本核算的方式进行控制,一些辅项目如材料费、会务费等也要加以核算,制定最高定额,确保投入的合理性。在水、电方面也可以考虑进行合理的优化。成本控制,还在于合理的制度,比如住院房间的安排、手术室的安排,尽量发挥出各种资源的价值,减小隐形的开支。

(6)引进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

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往往只是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利益分配,这不利于公立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引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同时考核经济绩效与非经济绩效,并逐步加大非经济绩效的考核力度,通过绩效管理实现医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互动。

3.2对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医院通过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改革,首先在思想上能够引起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对经济管理的重视,便于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推行;其次,绩效管理本身就是经济管理的一大部分,对绩效管理进行改革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升级与改进;最后,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改革与推行,加强了各部门之间、员工与管理层、个人与医院的沟通,有利于医院经济管理一体化的推行。

4结语

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创新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其主要特点是农村地区相当幅员辽阔,农民群众人数众多,所以也就形成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以及繁荣,确保各地的农村经济均能实现稳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并对其经济结构实施持续不断的调整以及优化。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繁荣发展,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实现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在管理当中取得发展。唯有实现更加科学和合理的管理方式之构建,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管理能够始终沿着和谐发展的道路前进,进而确保经济的发展能够始终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就这一意义而言,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创新极为重要。

1 农村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对农村经济实施自觉和有组织的宏观管理,其最根本的依据是本地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当地市场环境和经济方针政策。其最基本的前提是明确生产发展的目标,其管理的过程是对再生产过程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生产要素加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因此,农村经济管理是在国家经济的整体战略方针指引之下,依据本地区的各项条件以及市场经济环境,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并且采用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调控之过程。

2 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

对农村经济所实施的管理,应当具有总体上的管理思路以及要求,主要是要需要围绕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要思路。在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为了能够实现农业综合效益之提升和农民群众收入之增加,与此同时,在落实农村地区经济管理的主体职能的基础上,切实保持管理监督和执法这一主线,进而实现农村经营体制之创新。要坚持遵守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具体政策规定,确保农村经济管理能够实现经常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并且持续探索农村经济管理之中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及新方式,全面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集体资产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对农民群众的监督管理。

3 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

(1)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不仅要建立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互适应的现代管理监督机制,而且还应当在强化对农村财务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对于审计职能之强化,并且对目前的财务管理模式加以改革。要积极推行农村委托制,并且在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展电算化试点,并且强化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保障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并且保证集体财产之安全。目前,农民群众的减负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落实,主要是对农村地区负担反弹进行有力防治。在具体监管的内容中,主要包括了对资金筹集以及劳动统筹等方面的管理、农民负担督查、承担以及负面事件之查处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落实。与此同时,还需对农民群众的负担实施专项治理,并且加以强化,对有关制度加以落实与健全。

(2)实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之建设。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上,必须紧紧地围绕农村地区的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按照农村市场发展之要求,实现各类形式上的农民群体专业合作,加强相关专业合作之中的示范以及试点工作,重点是强化当地的规范与培育等工作,对于专业合作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并且做好合理的推广,以便于提升农民对于农村市场进入之程度;但是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必须要转变工作机制,确保机构队伍中的稳定性,并且对社会化服务制度的组织形式开展更加积极的探究,同时还包括了对民主管理机制、更加灵活的服务机制开展探讨,以便于提升社会化服务的水平。

4 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

在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的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上的意阶段性。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上,要有效观测贯彻落实我国相关农村政策,并且对实现其政策的经常化与制度化,加上以及长期的和谐稳定,这也是当前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维护与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最大限度上全面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更好地繁荣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群体的收入,切实解决农村矛盾十分重要的保证。这就需要各级农业部门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断强化相关指导与领导,把农村经济管理视为新农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来抓。

(二)强化农村经济管理机构以及人才队伍建设

要不断健全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健全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确保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保持稳定,尤其是乡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应当做到合理地定编、定岗,保障每一乡镇均有专人承担起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责任。要按照国家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把人员经费以及业务经费等全部纳入到财政预算之中。各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责、行政监督职责以及行政执法指导职责等,采用更加有效的举措,积极改善与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手段。同时,要不断强化人才培训力度,持续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管理的对象与内容也出现了极大变化,为此,要下大力气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培训工作,造就一支具备相当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能力,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开拓进取的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

(三)健全完善农业经济管理规章制度

要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执法水平,依据依法治国的方略,不断加快农村经管工作制度建设,要围绕着贯彻落实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规章的规定,在规范化建设、制度化建设上狠下工夫。要建立起以下三项工作制度。首先是农村经济管理执法责任制。各地应当依据各自实际,明确当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执法岗位,健全完善符合本地实情的农村经济管理执法责任制,并落实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履行好自身在农村经济管理执法中的职责。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最后是要建立完善快速而准确的信息反馈以及办案机制。要依据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之中所牵涉到的农村热点与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经常性的观察点与联系点,及时地预测与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早地向党委和政府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见建议,从而让问题能够得到更加妥善的解决。

(四)改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要按照当地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认真做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工作,大力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要大力扶持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联系农户与龙头企业、市场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抓手。为此,一定要大力抓好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发挥出典型示范与带动作用。

(五)持续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工作

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是对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管理的主体。有鉴于此,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都应当在农村土地流转上切实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切切实实地负起相应的职责,全力以赴地调解当地农村土地承包中所出现的纠纷,并且大力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其次是要加强调查研究。要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全面掌握当地农村土地流转的动态信息,着重解决当地农村土地流转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而准确地制定出积极引导、规范与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见建议;最后是要指签订相应的土地流转合同。

(六)全力化解村级债务管理困境

首先是要积极采取措施,全力化解现有债务。要运用精简机构、费用包干、资产盘活以及纠错减债等多种方式,有效化解目前的债务。其次是要切实防止新债的发生。要强化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集体借款审批机制。对于村级组织兴办公益事业,应当做到量力而行,并且全面杜绝各类超越其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面子工程和达标工程等。最后是大力争取国家所给予的政策倾斜。在现有的村级债务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用在了农村义务教育、维稳、河道治理、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和当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上,有鉴于此,应当建议国家实施一定的政策倾斜,以帮助村级组织化解自身的债务。

(七)加大村级转移支付的投入

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虽然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也会造成村级收入在短期内有所减少,影响基层村级组织正常工作职能的更好发挥。所以,国家应当从全局的高度出发,不断增加村级组织的转移支付力度,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农村生产公益事业的良性运转。为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支持村民公益事业建设的步伐,真正地让农村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到全体农村群众,从而确保基层政府的各项职能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更加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辉煌,吴秋菊.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2011(33).

[2]邹积川.浅析知识经济条件下对农村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3).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理论基础;儒家生态伦理

经济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一方面要利用自然资源获得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又大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如何使企业自觉履行环境责任成为紧迫而重要的问题。目前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主要集中于外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但是这两种理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局限性,儒家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能够弥补以上企业管理制度的不足,对企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具有深刻地启示意义。

一、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局限性分析

(一)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外部性理论

在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时,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负外部性尤其是生产的负外部性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

经济学家马歇尔(1910)首次提出“外部不经济性”理论,庇古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提出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企业为进行生产所支付的成本称为私人成本。当企业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该企业的活动就产生了负外部性。

外部性理论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把环境污染和开发资源的成本转移给他人或者搭他人治理和修复环境资源的便车,外部性便成为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源。

以庇古为代表环境干预主义学派的学者认为市场是有缺陷的,基于环境的外部性,政府干预是有必要的,在干预方式上他们(除了庇古)主张立法或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护环境。此外,庇古还主张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进行环境管理,即所谓的“庇古税”。 基于外部性理论,各国主要采取政府干预及命令―控制型制度进行环境管理,例如我国的“三同时”制度以及排污收费制度。

2、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科斯。产权理论认为外部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明晰或界定不当,从而使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经济学认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具备以下两个特性:消费的无竞争性和消费中无排他性。河流、空气等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不具备使用的排他性,也没有明确的产权。所以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成本效益原则任意使用环境资源,并排放废弃物。环境成本外部化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理论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和产权界定明晰的情况下,私人之间所达成的自愿协议可以使经济活动的边际私人净产值和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从而排除导致外部性存在的根源。基于外部性理论,各国主要采取市场型制度进行环境管理。

(二)企业环境责任理论基础的局限性分析

外部性理论及产权理论充分论证了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以及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据这两种理论各国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命令-控制型制度和市场型制度。但是这两种理论及其相应制度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很多问题。

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的命令―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许多企业的抵抗,政府实施面临很多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几乎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迫使每个企业承担相同的污染控制份额或实施相同的技术标准,忽视了企业间的差异。二是此种管制方法缺乏灵活性,增加了企业成本却不能增加企业效益。另外,该规制工具下的绩效标准需要政府承担非常高的监管成本。

产权理论也存在局限性。首先,产权理论的适用环境是高度发达的市场化经济,这对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条件是不具备的;其次,外部性问题的复杂性可能使协商成本非常高,甚至使协商无法进行;另外,对环境资源进行产权界定非常困难或成本很高。

二、儒家生态伦理学是企业环境管理理论基础新视角

基于外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的命令-控制型制度和市场型制度都属于正式制度。利用正式制度对环境进行管制有其特有优势:一是正式制度具有实施的强制性,企业必须按规定进行相关经济活动;二是正式制度对企业的规定都是具体而明确的,这样便于企业依法依规进行经济活动,也便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但是,利用正式制度进行环境管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正式制度不可避免会存在漏洞,导致许多企业钻法律空子的行为;正式制度是一种外部约束,当企业面临巨大利润诱惑时,它可能就会冲破这种外部约束而污染环境。

要想更好地进行环境管理,需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双管齐下”。以非正式制度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通过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和建设,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进而将这种环保意识内化为指导人们行为的信念,使人们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儒家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指导企业环境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内容上看,它汇聚了古代先贤宝贵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从作用方式上看,儒家生态伦理是一种内在影响力。它以倡导的方式,通过影响和转变人们的环保理念,使他们将这种思想自觉的转化为环保行为。从涵盖范围上看,儒家生态伦理可以填补制度覆盖不到的地方,并柔化制度所形成的社会秩序。

三、儒家生态伦理精髓及对企业环境管理的启迪

(一)儒家生态伦理的精髓

1、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尽管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但其思想中却包含这一观点,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后世儒家思想家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中庸》有书:“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孟子曰:“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礼记・郊特性》也有记载:“阴阳合而万物得。”儒家生态伦理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儒家主张自然界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支配。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2、顺时节用思想

儒家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正因为如此,儒家认为人类应该节制欲望,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儒家坚决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礼记・祭义》记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荀子・天论》中有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3、知命畏天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所谈的天论的命即“天命”。《论语・阳货第十七》记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八个字揭示天命即“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正是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规律。又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认为,“知命畏天”是君子应具的美德。他强调君子应该遵循自然万物变化之规律。孔子认为人不仅要“知天命”,更要“畏天命”――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懂得“畏天命”,小人是没有敬畏之心的。《中庸》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正是由于许多人不遵从自然规律,缺乏敬畏之心才出现了社会上一系列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等问题。至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知命畏天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们更应该秉承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培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伦理意识,这才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儒家生态伦理的精髓对企业环境管理的启迪

1、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中心主义”也随之逐步膨胀起来,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所有者,对自然资源随意开发,对自然环境随意处置。然而,儒家思想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界的主人,与自然界一样,我们只是整个宇宙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无知与贪婪,大自然已经发出了警告,近年来的雾霾、全球气温异常等就是对我们的提醒。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体,更应当秉承先人“天人合一”之思想,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实行绿色生产、循环经济,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顺时节用思想的指导意义

从儒家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时令的强调,对动植物的惜生。儒家强调人类在利用万物时,要遵从万物生长发育的天理,对万物加以合理地爱护性地、节约地利用。其思想核心就是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开发使用自然资源。儒家“顺时节用“思想对我国企业地长远发展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企业作为自然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应当树立顺时节用思想,适时适度开发使用自然资源。企业应牢牢树立资源节约意识,改变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提高资源是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使用可再生资源,同时加强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农林牧渔企业更应该树立顺时节用思想。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系统,过度地采伐、放牧、捕捞等必定会降低生态系统的可再生能力,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唯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才有“材木不可胜用也”。

3、知命畏天思想的指导意义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法人主体,只有敬畏自然,才不会为了经济利益而置自然环境于不顾。而且积极的履行环境责任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尽的义务。而只有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可以实现长远发展。在企业中管理者起着领导决策作用,更应该以儒家的君子之德要求自己。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始终保持对自然及环境的敬畏之心,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融入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之中。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诞生于中国古代社会,但是其对于企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如果企业能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吸取更多有价值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努力践行,这对于解除我们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将会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广.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伦理化的实现[J].理论学刊,2005(05).

[2] 任俊华.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3)

[3] (美)戴斯・贾斯丁.环境伦理学[M].林官明 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任俊华 刘晓华.生态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5篇

关键词:水权理论;水资源;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水权,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相关权利的总称。根据2002年新《水法》,中国水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为了能够使中国真正转变为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以水权及其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形成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节水机制。

2 中国水权三要素

只有对用水总量有了具体限制,对用水效率以定额指标进行考核,再加以经济、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等手段,各行各业、各家各户都在往节水方向走,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构建起“节水型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水权。

中国的水权理论体系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应该重视初始水权的分配,特别要注意在分水前预留河流的生态水量。河流自己不会说话,流域管理机构首先应该代表河流的生态利益,成为河流生态的代言人。

第二,要加强流域的综合管理。

第三,水权本身是可以转换的,可以建立水市场,进行有序的水权交易。

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流域的综合管理。为了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民主协商过程,使跟水利相关的政府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用水户、科技人员等各方共同参与,提高水权管理等各项决策的科学性。

3 水资源经济管理的涵义、主要内容和主要原则

3.1 水资源经济管理的涵义和内容

水资源经济管理是指利用经济手段调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供给、需求、保护、节约、配置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水权 (水资源使用权)管理、水市场(资源市场)管理、水资源成本核算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交易管理。

水权管理是国有水资源产权代表部门和各级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运

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对水权的产生、行使、保护和转让等的管理,水权管理是水资源经济管理的基础,也是水资源经济管理和立法管理的集合。

水市场管理是国家运用法律、政策和经济措施对水资源市场交易活动

进行的管理,是对水市场的形成、运行的管理。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和正当竞争,稳定物价,保障消费者权益。

水资源成本核算管理,主要是指建立包括水的资源性资产评价、各种

成本核算的核算体系,掌握水资源家底,形成合理的水价格,促进用水户重视资源成本,并与其他成本一道计入生产成本。

水资源的需求管理是指对用水的合理性管理,对用水总量的控制、用

水水平的调节、用水需求的引导、对未来水需求进行预测等。其目的和标准是通过调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用水需求达到供需平衡,保证高效供水并兼顾各种水需求的合理、公平。

水资源供给管理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资源和水商品进入用户的

管理,实质是在水资源评价规划的基础上,对水资源配置的管理,实现对用水户的服务。

水资源交易管理是指对水权、水资源、水商品实际交易过程中的管理。

3.2 水资源经济管理的主要原则

第一,兼顾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原则。效率原则是指使资源流向资源利用效益高的用户;公平原则是指保障每个用水户都能满足必要的基本水平的用水需要。

第二,讲求资源管理效率原则。水资源管理既要科学合理,也要要追求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资源效率与经济效率并重。水资源效率是单位水资源的产出贡献率,经济效率是单位物质的生产水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存在着大量过多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现象。用水户因为自身经济利益的趋势,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率而忽视了资源效率。作为资源管理者,要重视水资源的效率,通过管理提高单位水资源的产出。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充分考虑节约资源,维护生态,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实现水利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五,尽量防止专有资源转化为共享资源的原则。共享水资源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是客观存在,必不可少的,并且发挥着公益性作用,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管理。因为共享资源是无主资产,所以共享资源过多的情况会导致市场失灵、管理低效,同时也会导致滥用和浪费;然而产权明晰的专有资源容易受到尊重、保护和合理利用,所以根据用水户的性质,要尽量明确产权人,防止专有资源成为共享资源。

4 正确定位水权、明确水权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框架,是建立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

4.1 水权的内涵界定

水权是指水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从所有权中分设出的用益权。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力,所有权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恒久性的特点。我国《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该农村集体经济使用。为适应不同的使用目的,可以在使用权的基础上,着眼于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将其各项权能分开,创设使用权、用水权、开发权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水资源的使用权。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性。

4.2 水权初始专有化的界定形式

水权分为个人所有(即私有产权)、社团所有(即社团产权)、集体所有(即集体产权)和国家所有(即国有产权,一种特殊的集体产权)这几种形式。因为水资源具有利害兼存和易被破坏的自然属性,同时具有多功能性、可更新性、流动性、不可替代性和地域、流域限制性特点,而水资源的需求既存在生活用水的刚性需求,又存在生态和环境用水的弱势用水需求,所以水权的初始专有化在分配上存在着很大的技术难点和风险,是水权制度建立的难点之一。

4.3 水权管理的主要任务

第一,初始水权产生的管理目的。主要是保证水资源的正常使用权、专有化健康地和初始水权形成。

第二,水权内涵界定的管理。包括水权的时效性、空间限定、水权人的权利与义务的确定与管理等。

第三,水权行使过程的管理。主要是防止偏差、失当行为。

第四,水权纠纷的处理和保护水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水权的登记、转让的管理。

4.4 水权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框架

第一,水权管理是经济与法律的结合体。

第二,水权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保持一致并且紧密结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效率规律等。

第三,水权管理要符合水资源的自然规律。

第四,水权管理要与资源使用者密切联系,方便为资源使用者接受。

第五,水权价格的确定,是健康发展的水权市场的基本问题。

第六,水权的所有者可由具有公法人地位的机构代表。

5 建立并完善水价格形成机制,是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实施的关键之一

5.1 制订合理水价格的必要性

水权和水商品价格要符合价值规律,就要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体现生产水商品的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价值尺度,同时作为社会需求丰缺的信息载体,要给生产者带来应有的报酬,进而鼓励生产者根据价格信息和报酬大小对水行业的投资进行增减,并且调动用水者调整用水方式和提高用水效率的积极性。所以说,水价格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最有活力的经济因素。

5.2 水权价格形成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一,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是供求关系,同时要考虑人们的支付意愿

二是水资源开发的边际成本,在经济上寻求开源和节流的平衡点,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三是生态系统和环境的补偿费用。要合理补偿由于水资源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或破坏。

四是满足水资源的刚性需求,使全体用户能用较合理、可支付的价格获取。

5.3 水商品价格的核算和形成

水商品价格的核算和形成要考虑全成本,主要包括:①水权价格;②水商品形成过程中所需的成本;③资本的合理利润;④产生的废污水所需要的处理成本。

6 结语

建立并完善水权制度和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实践工程,而这个过程,一定要把专家研究指导与群众的实践创造相结合,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创新制度,为我国水资源经济管理寻求正确的出路。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预警理论;风险

【中图分类号】 TU7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6-024-02

代建制的推行对提高政府项目的投资效益、控制“三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代建制使得项目管理风险集中转移到代建单位。因此,从代建单位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框架,有效规避风险,从而提高代建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提升企业代建项目管理能力,对实现推行代建制的初衷,对工程咨询企业承接和完成代建项目,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文力图通过代建风险预警管理框架的构建,探索代建单位预防和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为化解代建单位所面临的风险提供有益参考,为代建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及项目的健康运行提供保证。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风险预警理论研究现状。我国的预警理论研究是从经济循环波动问题入手的,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过程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1988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引入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波动周期理论为主,并对我国的经济波动及其动因进行了分析。1988年以后为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寻找我国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从研究经济形态的长期波动转向研究经济形态的短期变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预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不仅在宏观经济领域,而且在微观经济领域(企业预警)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工程项目领域,刘艳玲从工程项目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项目风险预警系统(PREWS),整个系统包括风险识别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风险预警子系统、风险对策子系统和风险后评价子系统等五大系统。同时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的一些特性提出了由环境预警指标、管理预警指标、工程建设预警指标和融资风险预警指标组成的工程项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定量评价方法。

袁林海根据大系统控制的“递阶控制”结构方案的原理和多段专家系统,结合建筑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流程,建立了基于大型专家系统控制的建筑安全预警系统“递阶结构”结构方案,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例分析,预警评价结果与实际完全相符。

曹云峰根据建筑供应链风险的来源,给出了外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同时以建筑供应链上处于核心企业地位的建筑施工企业为例,分析了其内部可作为风险预警指标的一些绩效指标,通过观测指标变化情况,实现风险预警的目的。

李顺涛构建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预测、风险应对和监控的国际工程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提出了以可量化的已知风险、不可量化的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为出发点的三相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他认为使用复杂的风险识别和分析工具往往消耗管理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悖于预警的时间目标;风险预警的目的不在于预警本身,而是在确定的时限内对风险加以有效控制,使风险成本不至于超过风险管理的预警目标值。

综上所述,已有理论研究大多通过识别、分析、对策等环节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并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进行风险的定量评价,进而实现风险预警管理。指标量化和风险评价方法多选取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理论、统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

1.2 代建制风险研究现状。胡方水、于波就代建企业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现阶段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集中在:法律责任风险转移问题尚未解决、代建制度与现有的建设工程管理制度交迭、项目前期工作的风险、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尹贻林认为代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目前代建制的运作实施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的保障,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项目法人与项目管理代建人的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我国各地实施的代建模式中对于代建单位尚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代建费偏低,制约了“代建制”制度的发展;与代建制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即作为代建单位而言,分别存在着法律、制度、费用、规模等风险。

翁谦指出,代建制将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转移到了代建单位,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代建单位来进行项目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等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同时其自身的不足又成为新的风险因素,包括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外部监督风险等。

冯为民、朱俊认为,代建单位面临的风险内容颇为复杂,包括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安全责任风险、使用单位的干扰风险、工期延误风险、财务赔偿风险,此外还有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缺陷投诉、建设资金不到位、财务支付权无法控制等诸多问题。

将以上研究进行归类,代建单位的主要风险为:源于系统的风险——法律风险、制度风险、外部监督风险、自然风险等;源于行为主体的风险——从业人员素质、业主和使用单位的干预、建设资金不到位等;源于项目目标的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工期风险、安全风险。

上述文献仅从定性和理论层面探讨了代建风险,并未进行定量和实证研究。赵海运用改进的聚类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实证研究对源于行为主体的代建风险进行了评价。黄福珠围绕代建单位在代建合同、项目前期及实施阶段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但仅构建了理论模型,没有将其应用于具体案例。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代建风险的研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缺少积累。对于代建风险的研究不但是需要理论突破的一个薄弱区域,也是代建制在实践操作中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2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结构框架构建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结构框架模型可用图1表示,其主要的部件为三大结构模块,即代建风险识别模块、代建风险评价模块和代建风险应对模块。对于代建风险管理而言,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评价是核心,风险应对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循环往复。

2.1 代建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代建风险管理首要的一步,只有全面、正确的识别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风险因素,才能有的放矢,针对风险进行估计、评价、作出决策。应通过风险识别尽可能全面地找出影响项目管理目标实现的所有风险因素,采用恰当的方法予以分类,逐一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代建项目因环境、目标变化以及实施过程中不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代建风险的识别应是实时、连续的过程。

2.2 代建风险评价。预警依赖于监测,监测离不开指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这一模块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各种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项目总体的影响进行度量,对风险的动态与发展趋势作出事先的判断、评估,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以供决策。

风险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表现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调整、指标数据的变化和风险预警等级的变换,其过程如图3所示。

2.3 代建风险应对。在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要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控制风险。但控制风险所需的成本非常高,所以需明确承担风险的能力,然后确定风险控制的区间。风险评价模块能够从众多的风险因素中找到可能给代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因素,引起管理者重视并采取措施对其加以规避。

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必须实行持续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监测,从而减少项目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此外,风险预警管理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支撑件,项目的信息、组织、文化是管理代建风险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

3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流程框架

在结构框架中,通过三个结构模块将代建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反映出来。而代建风险管理的流程框架(图4),则反映了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和实现机制。

基于预警理论进行代建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输入、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及输出五个环节。其中,输入主要是指影响项目状态的内、外部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被控对象,使风险状态发生变化,体现为在风险因素的波动;风险识别指尽可能准确、完整和系统地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与辨识;风险评价指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得出当前的风险状态并输出预警信号,如果项目处于安全状态,则维持现状并进一步监控,否则需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风险应对是风险的控制途径,包括各等级风险的响应对策、风险的持续管理、风险预警管理的支撑条件;输出反映风险控制的效果,指明项目当前的运行情况。风险控制可能产生两种结果:所选方法及策略正确,则对风险控制成功,将引导项目引入良性循环,反之则可能致使项目状况恶化。但无论何种状态,都需对结果进行反馈,以便调整和优化下一过程的预警活动。所以,只有当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直接导致项目彻底失败,这一循环过程才终止。

第7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财务管理; 理论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是一个财务管理大发展的世纪,财务管理先后经历了筹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投资财务管理和绿色财务管理等发展阶段。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对象从对企业资金筹集和资金的周转、控制等微观层次问题的描述性探讨,转向企业价值与投融资决策关系问题的定量分析。公司价值创造的基础通常是经济资本,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投融资决策实现最优配置,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事实上,经济系统在不断与生态系统发生交换活动,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促进了绿色财务的提出。但是仅仅强调环境保护是不够的,环境的保护必须伴随着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等举措,因此,一种以“3R”为原则的新型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应运而生。“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生产的再利用原则和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可再利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可以认为是可回收资源;减量化利用的自然资源,可以视为企业进行生产的原始资源。对原始资源使用的减少和可回收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够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并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可回收的资源、原始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资源构成了循环经济生产企业的生态资产。

企业价值创造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已经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为主的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转变为可循环再利用的生态资产。公司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变化意味着资本概念的泛化,企业价值的概念成为一个多维价值属性的价值体系,企业价值最大化问题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均衡过程。虽然绿色财务也越来越关注生态资源在公司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由于价值驱动因素变化造成的资本多元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二、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本质、研究维度的分析

(一)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

关于财务本质的认识,财务学界的观点很多,归纳起来有“活动论”、“关系论”与“活动+关系论”三种主要观点。“活动+关系论”吸收了活动论和关系论有益的内核,全面概括了财务的本质特征。循环经济理念实际上是对可回收资源、进入生产领域的原始资源的一种时空上的优化配置,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基本矛盾是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错置。因此,生态资本的投入和收益与经济资本的投入和收益往往是在投资者之间合作的情况下进行的,并形成了投资者之间的经济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是投资者基于未来合理跨期配置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活动及其利益关系。资本配置的主体是投资者,资本配置的特点是跨期配置,资本配置主体、配置对象以及配置活动都存在于由利益相关者所编制的价值网络内。

(二)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研究维度

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所考量的是企业价值、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跨期配置活动及形成的利益关系。“跨期配置资本的论断表明……财务研究的三维视角包括时间、空间和行为,财务的时间坐标、空间坐标和行为坐标决定了财务的立体结构。”可以描绘出这样一个蓝图,如图1所示,以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构成的平面式财务研究结果为基础,放宽条件,进一步研究财务行为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建立立体式研究视角。任何一个生态资本坐标点R和任何一个经济资本坐标点C决定了一个确定的财务状态S(C,R)。任何一个财务状态S(C,R)都对应着一个最佳的财务行为方案B。财务行为B,经济资本C和生态资本R决定了企业价值V。在平面OSVB中可以看到,如果财务状态一定,财务行为将决定企业价值,并且所有小于价值V下的财务行为都不是最佳行为。所以,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研究财务状态,根据财务状态选择最佳的财务行为。

三、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循环经济财务管理是在以生态资产和经济资产为企业价值创造主要驱动因素的背景下,运用公司财务理论,借助于价值网络分析,通过核心资本的价值创造模型对企业财务状态进行评析,规划并评价企业财务行为,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根据这一定义,笔者可以构建出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涵义、财务本质、目标、假设、原则、职能和内容构成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结构,财务状态评析、财务行为选择和财务评价构成了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结构。

根据循环经济财务本质的要求和机制原理设计财务系统,首先要界定循环经济财务目标;其次,财务目标确定财务职能与内容。财务系统运行的环境是复杂的,必须根据财务环境、目标要求和财务系统运行的规律提炼财务运行的基本前提,即相机财务假设与原则,由此构造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结构。

根据循环经济财务基本理论结构顺次,应当进一步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财务状态评析、投资行为选择和融资行为选择。其中,财务状态评析是财务行为选择、财务评价的基本前提。企业价值网络的变动导致资本系统发生变动,由于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本身存在资本转换规律,资本系统发生变动必然影响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价值的创造,因此,循环经济财务状态评析就是要对企业价值网络、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价值创造模型加以评判和分析。财务状态评析指导财务行为的选择,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循环经济财务评价是提供反馈信息、保证财务系统良好运行的有效方法,由此构造了循环经济财务应用理论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 茅宁.软财务理论初探.会计之友,2007(2).

[2] 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会计研究,2006(7).

[3] 王化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