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合同数字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29 16:10:59

序论:在您撰写合同数字化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合同数字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消防指挥;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N711

火灾的发展一共分为四个阶段,主要是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迅猛阶段和熄灭阶段。火灾发展的初始阶段一般发生在起火后的十几分钟之内,这个阶段的火焰不高,因为可燃物质的燃烧面积较小,火势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灭火工作是最佳时机。如果火灾的发现及时,处理火灾的方法合理,将会使用简单的灭火器灭火即可。随着当今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灭火技术和设备,下面将主要的探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电子技术、探测传感技术的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 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1.1 自动化消防控制系统

火灾的自动化消防系统主要包括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报警控制器两个部分,还包括防烟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控制设备和空调通风系统的控制装置,还有防火卷帘的控制装置、常开防火门,以及电梯的回降控制装置、火灾警报装置、火灾应急广播、火灾应急照明、消防通信设备和疏散指示标志的控制设备等总共十类控制装置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装置。

1.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的自动报警系统主要包含火灾报警装置、触发装置、火灾警报装置和其他的辅助功能装置。其具有很多的功能,可以在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把燃烧产生的热量、火焰和烟雾等一些物理量,使用火灾的探测仪器将其变成信号,之后传送到火灾报警的控制器中,同时显示出火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帮助人们及时的发现火灾,同时启动消防联动机制和连锁的减灾系统装置,用来驱动各种减灾设备和灭火设备,帮助消灭初始的火灾,减少损失。

1.2.1 触发装置

火灾的自动报警系统触发装置的组成包含有手动火灾报警的按钮和火灾探测器。手动的火灾报警按钮是安装在经常有人出入的便于操作的公共场所里面。如果有人发现有火灾发生,直接按下手动的按钮,用报警器传递报警的信号。火灾的探测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核心的部分之一,是通过研究探测物质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物理现象作为依据的,属于一种自动的检测触发装置,能够不间断的进行探测保护和坚实区域内的火灾信号。可以根据火灾探测器探测的火灾的参数的不同,将其分为感温式、感烟式、可燃气体探测式、感官式和复合式等几种类型,下面主要讨论其中的几种火灾的探测装置,进行合理的选用。

首先是感烟式火灾探测装置,它是一种能够进行检测燃烧或者热解而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微粒的一种火灾探测器。感烟式的火灾探测器主要应用以火灾发生的前期、早期进行报警的装置,对于发现火灾是很有效的。一般在火灾损失较小的重要的地点,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有阴燃的阶段,能够产生少量的热和大量的烟,对于没有火焰辐射的火灾很适合使用。其次是感温式火灾探测器,这是一种能够响应异常温度的,能够探测到温差和温升的速率的一种火灾探测仪器。这种感温式的探测器常用的有差温式、定温式和差定温式这三种,其中的定温式探测器主要是用于当环境的温度超过或者达到预定值的响应的时候;差温式的探测器是在环境的温度上升的速率查过原定的预定值时候进行响应;差定温式的探测器具有定温和差温两种主要的功能。对于其他的探测器不一一进行探讨,都是能够发现火灾的重要仪器。

2 信息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2.1 物联网的概念

对于消防技术中的信息化主要是需要对物联网的技术进行探讨,物联网是通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机关扫面器和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化的设备,根据约定的合同,将任意一种物品和互联网相互连接,进行相关的信息的通信和交换,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定位、识别、监控、跟踪和管理的一种信息化网络。它的设计使用的技术原理是在互联网使用的基础之上,使用数据通信技术和RFID共同组成一个能够覆盖诸多事物的综合性的网络系统,最终实现整个网络系统的信息共享、物品自动识别和彼此之间的“交流”。物联网在消防信息化中的应用,可以从整体上划分为三层结构,主要有传输层、感知层和应用层。其中的传输层主要是进行读写设备的采集的数据,之后通过使用无线的网络进行传输;感知层是通过使用读写器等来读取电子标签中的信息;应用层主要是通过其中的中间件,将数据导入消防栓、消防车辆、消防装备和消防档案等消防工作的管理系统中,进行有效的应用。

2.2 物联网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物联网有很广泛的应用,它的应用范围广到能够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其中物联网在消防部队中的应用主要有:首先物联网在消防侦查装备中的应用。在火灾的现场进行侦查是制定消防工作计划的前提,因此需要在火灾现场随即的安置传感器,充分的对火灾现场的每个点的烟雾浓度、温度等环境的数据进行勘察,监控火灾发展的趋势,之后与现场的指挥平台进行集成,再运用GIS插件的技术,充分的检测火灾现场的环境,为现场的指挥员提供准确的、实时的信息,能够充分的提高整体的火灾救援水平。其次是物联网在消防设施中的应用。使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类建筑中的消防设施的实时状况,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消防监控中心,主要包括数据压缩、数据打包、数据解析、数据传输、指令的发送和数据的安全加密等等,可以充分的实现消防监控中心对全市内所有建筑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最后物联网还能够管理消防装备。使用无联网可以实现消防装备物资的出库、使用、入库、维修和报损,对其中每个环节的控制,减少因为人工的登记造成的失误,大大的提高了整个消防中心的物资管理的效率。物联网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整个消防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火灾一旦发生必定会造成很大的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因此要有效的控制火灾的发生,将火灾控制在产生的初始阶段,维护社会的安定。这就需要在信息化和自动化方面充分的加强对消防工作的改进,其中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消防报警系统、消防的灭火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还有物联网在消防信息化中的应用,也大大的提高了整个消防部队的整体战斗能力,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荆胜南,周文高.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

[2]黄卓统.浅析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19).

第2篇

文书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事务和业务活动中产生的,由通用文书转化而来的那部分档案的习惯称谓。包括命令、指示、决定、布告、请示、报告、批复、通知、信函、简报、会议记录、计划和总结等。由于这类档案在其产生、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共性,因此使用这―称谓对研究管理这类档案的工作规律有重要意义。也有人把文书档案作为与科学技术档案相对而言的各类档案的统称,还包括诸如外交、诉讼、会计、艺术、教学等专门档案和私人档案。

一、系统分析阶段

此阶段主要解决系统应该“做什么”的问题。用户与系统设计人员合作,确定该系统的总目标,给出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条件,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对可以利用的资源及成本、效益和开发进度做出估计,进行费用、效果分析,然后选定最优方案,并写出实计划交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审查。系统分析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发计划通过审批。系统分析阶段是整个系统中关键的一环。系统分析阶段的组织者即系统分析员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工作人员,一般来说,他们应精通电子计算机技术,而且还要精通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但由于这样的人才较少,所以,系统分析阶段工作应由计算机专业人员以及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共同参加,以取长补短.共同规划出一个系统。系统分析工作由可行性研究和制定系统的总体规划两个部分组成。

(一)可行性研究

文书档案管理人员要根据文书档案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对计算机系统提出要求,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可行性分析、对系统提出全面的要求。这是系统分析的第一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具备什么功能,确定系统的性能和使用范围;进行初步费用估计及进度估计;提出对安全性、可靠性、扩充性等方面的要求。可行性分析阶段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是:

(1)本单位对文书档案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需要及其紧迫性。(2)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之后能提高工作效率多少,建立一个系统需花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如何用较少的花费建立一个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系统。(3)本单位及文书档案部门现有条件如何,如文书档案工作的基础、资金、设备条件、人员技术条件等,能否在现有条件下顺利地开发系统。(4)系统运行时将会出现哪些问题,是否具备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5)对其他单位研制的系统或应用系统的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和比较,提出适于本单位的代选方案。

(二)制定系统的总体规划

(1)确定系统的目标和功能。系统的目标是系统设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确定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包括服务功能、建立功能和维护功能。其中系统的服务功能是指系统的应用;建立功能包括系统初始化和建立数据文件或数据库,并把数据装入相应的数据库及数据文件中,以便使用和处理;维护功能指对数据进行增加、修改、插入、删除的功能以及数据的保密和安全方面的功能。

(2)选择硬件。要求硬件具有足够大的存储量,以存储大量的文件档案信息。具有较高的运算速度,以满足快速检索的要求,特别是联机检索的要求,因为一般联机检索系统要求每一提问的响应时间应在1秒钟之内,最多不超过5秒钟;具有较强的比较和逻辑判断能力;有灵活使用的汉字处理系统。此外,还要考虑计算机是否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如维修是否方便,是否有服务支持,是否具有扩充内存、变化组合的能力。

(3)软件设计。要求软件具有以数据管理为中心的操作系统或管理文件;具有可靠性、简明性、可移植性等特点;系统的应用软件应对用户使用语言的限制少,并且有自动引导功能,输出格式能让用户自由选择。

(4)机房设置。要求能够防尘、防静电、隔音;有相对稳定的湿度,一般湿度为50%―70%,室温15―30℃。

(5)配备人员。应配备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著录标引员、操作员、硬件及软件维护员等工作人员,要求其精通业务,对工作认真负责。

制定系统的总体规划必须是在文书档案部门对自动化系统的实际需要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经费、人员等多方面的情况,考虑国内硬件生产、引进的条件及本单位软件设计的能力进行开发,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开发,以致造成资金的浪费。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采用培训与调入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多层次的系统管理人员,并应进行人才储备。

系统分析阶段结束时,应产生系统说明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说明书是通过系统分析员同文书档案人员不断交流研究而对问题的看法达成一致后形成的文件。可行性报告又可称为实施计划报告,它应对系统的实施方案进行粗略描述,开发进度、使用的资源、人员投入计划及组织形式等。

二、系统设计阶段

此阶段主要解决系统“如何做”的问题。它是系统的应用软件设计,内容包括数据准备、代码设计、程序语言的选择、输入输出的形式和格式、数据存储技术的自动选择、操作费用估算等。担任系统设计的人员称作系统设计员,主要由经验丰富的软件人员来担任。

三、系统实现阶段

又称系统实施阶段。指最终实现文书档案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阶段。主要工作有:硬件购置、人员准备、软件编制及测试、数据淮备。

第3篇

关键词 法院信息化;案件管理系统;整合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0-0207-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法院面临审判业务复杂化、案件日益增多等新局面,也对法院案件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利用新兴技术不断完善更新案件管理系统,使其能够更加科学、高效地服务于审判业务工作,才能适应新时期法院工作需要。

1法院案件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

目前江苏法院案件管理系统主要以《法院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辅助以《南京航星科技法庭系统》、《人民法院案件信息与司法统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通过这些软件的使用,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以提高法官办案效率。但是,当前多系统运行、多标准并存的状况造成了使用过程中的“不方便”、“不自动”、“不智能”,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软件设计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法院综合信息系统》设计的初衷是涵盖法院信息化工作的方方面面,片面追求“大而全”,而忽视专业性与实用性,因此许多功能设计不专业、不合理的模块遭到弃用。同时,软件设计时偏重于某个业务环节或某一个管理功能的信息化,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缺什么补什么”。其后果是各部门的工作无法在系统中顺利衔接形成工作流,无法发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真正优势;

2)使用软件众多,缺少统一标准。目前法院使用的信息化软件众多,由不同的厂商开发,使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集成性成为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一台机器往往要装上多个不同的软件,这些软件的数据结构不尽相同,大量有效信息无法被充分利用,成为一个个物理上互联、逻辑上却不能互通的“数据孤岛”,在实践中表现为使用人需要在不同的软件中反复填报案件数据,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3)强调部门信息化,忽略了对案件流程的管理。现行的法院管理软件,采用的是一种“模拟手工”的建设方式,根据现有管理模式,将可以填写的数据或表格等信息电子化,由计算机存储,提高检索的效率,方便的进行数据统计。在现行的软件中,主要表现为重视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以审判管理部门为核心来建立整套的案件流程管理模式,而没有把案件流程管理提到首要地位上来;

4)缺乏对信息数据的深层次处理与分析,造成数据资源浪费。现有的法院信息系统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不仅可以反映出法院系统内部管理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同时还经包含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社会信息。透过这些数据信息的分析,可以有效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但从目前的使用来看,信息系统仅提供了少量数据汇总、统计功能,没起到信息关联和逻辑判断作用。

2 法院案件管理系统优化方案

2.1 总体思路

1)以审判业务需求为导向,重塑法院管理业务流程。改变现有软件重部门管理忽视案件整体流程管理的现状,以审判工作为对象,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审判工作系统化、信息化管理;

2)改变传统办案模式,推进无纸化办案。案件从立案时进入系统即以电子文档、电子笔录、电子卷宗等形式呈现,流转时通过网络传送,一旦案件结案,即可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

3)引入业务流程管理。案件进入系统后,立案、分案、送达、开庭、合议、文书签发、归档等各个环节,不再由人工推动流转,改由系统流程推动,上一项工作完成后自动触发激活下一流程节点,直至结案归档;

4)整合现有资源,集成部分原有应用系统。现有部分软件侧重于应用,对案件流程影响不大,推到重建并无必要。可以采用数据通讯标准,制定规范的数据交换接口,集成至法院案件管理系统中来,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节约成本。

2.2优化目标

1)将办公OA功能与案件管理功能剥离,形成以实现案件审理各环节信息化管理为目标的案件管理系统和集成了后勤管理、公文流转、人事管理等功能的办公OA两大软件平台,前者注重专业化流程管理,后者侧重于办公自动化;

2)弃用C/S架构,改用B/S架构。使用C/S架构,需在每台电脑上安装客户端程序,遇有更新、病毒、系统崩溃等问题,均要重新安装或维护。采用B/S架构的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只要接入内网,安装了浏览器,即可使用,还可大大减轻系统维护与升级成本;

3)建立功能强大的审判质量效率分析评估。实现包括各级法院绩效评估、案件质量评查、法官业绩考核、数据综合查询、各类统计报表等在内相关应用。案件信息实时生成,统计报表可多维度生成,考核指标、公式能灵活设置,以此为领导决策、为审判管理提供依据;

4)实现卷宗电子化,推进无纸化办案。以现有《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引进先进的扫描技术和电子数据压缩存储技术,从立案时即通过扫描、拍照等手段将纸质卷宗以电子文件形式录入系统,案件在系统中流动时,所有相关数据同步流向下一节点,归档时,与案件有关的所有电子文档自动生成完整的电子档案。

3 总结与展望

改进后的法院案件管理系统是在当前法院综合信息系统及其它应用软件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优化完善,以提高办案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减轻法官负担等,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法院审判工作。

未来,随着数码技术一体化、远程视频、电子签名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虚拟智能法院将逐步兴起,简易案件的审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法官、原告和被告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完整的案件审理过程,功能强大的案件管理系统将在审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信义.法院司法审判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2]邓惠建.基于工作流技术的软件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湖南大学,2005.

第4篇

1.1综合自动化技术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由于我国在煤矿综合自动化技术的起步较晚,研发的方法较少,自动化疾控技术的水平较为薄弱,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大多数煤矿企业在选择综合自动化的设备时都是引用国外的设备,现如今煤矿企业广泛运用最多的是矿井安全检测系统,它主要采用的是煤矿综合自动化的集控技术。随着近几年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快,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煤矿企业在引进大量进口设备的同时也开始自主研发和吸收新的理念,结合我国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引导和开发创新科技、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应用及推广,可让煤矿行业的综合自动化地位走出国门,达到研究及探讨该项应用的核心价值的目的。

1.2综合自动化技术在管理煤井提升机中的应用要做好煤矿的开采工作,其在设备的运用上也非常重要。煤矿开采的主要设备是煤矿矿井提升机,它具备重量大、体积大、控制难度大等特点。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为实现有效管理提升机驱动和提升滚筒部分整合的效果,有效的改造和创新可以达到提升机内部结构的升级,使其用起来方便简单。为保证该项设备在管理上的安全稳定、实用可靠的特性,在设备的构建时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识别和监测。如在煤矿开采中寻找矿井地质时可以有效地运用设备本身的核心微处理器进行,它可以监控和检测到出现故障的地址,做到诊断设备的能力,达到信息网络与设备的通信结合,极大地便利了设备的安装和升级。

1.3综合自动化技术在管理传送带矿井中的应用为保证煤矿生产环节中将煤炭完整地送到目的地,其在向矿井运输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传送带传送的连续性。我国在煤矿行业中对于传送带已经被广泛使用,它是通过带式的传送方式,将设备中的产物在确保运输量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管理综合自动化的产物。它的结构中使用了3GST启动设置,通过有效的、智能化的解决操作来进行原煤的不间断运输,其结构中存在的优势是可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减少设备故障、避免设备出错。但当它进行管理长距离的运输时,尽管达到了设备的标准化要求,但仍然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如传送带的中间驱动点管理上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不能完整地除去设备故障,对其整个设备的可靠性以及设备的寿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煤矿企业在通过传送带矿井的使用部分还需加强,只有对此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分析,才能确保设备系统运输的长久性和稳定性。

1.4电牵引采煤机在煤矿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电采煤机作为煤矿综合自动化集控技术中一项很典型的应用,它主要是运用采煤机与电牵引技术相结合,利用电来牵引采煤机,从而实现下滑制发电,达到电能在采煤机中的应用。电牵引采煤机具有少故障、稳定性高、维护时间少的特点,它在合理选取和使用设备的启动控电系统中,可以高效稳定地提高其转动能力。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涌进和应用,电牵引采煤机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实现企业长久而稳定发展的源动力。

1.5煤矿综合自动化技术在其他设备的应用煤矿综合自动化技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推动,也在主流设备上不断开发和创新,它所采用的液压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理念已经成为电液控制矿井开采的中坚力量。它能使采矿设备的功能实现智能化模式,有效减少在煤矿开采作业中出现相互冲击的现象,给煤矿开采业提供了比较稳定的电力系统保障,满足了采矿过程中大功率电器的使用需求。

2煤矿管理系统在综合自动化技术中的发展趋势

2.1煤矿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发展目前我国对于煤矿管理系统在综合自动化系统有三大特征:信息化、智能化和程序化。以这三个特征为出发点,可以体现出来的优势也较多,如设备自动化使用便捷,在设备维修上较少,具备安全可靠等特点。因此,在煤矿管理系统综合自动化设备上人们更注重其实用性。当前的煤矿综合自动化形式,站在煤矿工人的角度来讲,其大大减少了工作压力,降低了作业难度;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煤矿管理系统利用综合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强了安全稳定性。尽管我国目前的煤矿综合自动化的使用无法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而且相应的技术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煤矿企业在综合自动化的发展中要加大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加快生产和发展的速度。

2.2煤矿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发展煤矿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发展是目前煤矿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作为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核心,在未来发展中有一定的优势作用。我国现在很重视煤矿行业的开发技术和配套设施的设计,并要求煤矿行业开发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从传统的经验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如想提高高产出和高旷工作业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自主产权的核心设备和装置。在设备通信上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可靠性,要加强设备实时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并且对其进行分类和存档,将部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回收整合,为创新煤矿管理系统中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提供有效的资料帮助。

2.3煤矿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发展煤矿管理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主要体现在智能化和自动化上,其在煤矿开采行业发展中起着不小的推进作用。如现阶段人们所广泛运用的远程控制系统,它可以在无人帮助和工作的情况下实现对煤矿矿井作业的开采和控制,还能通过运输传递的方式,记录并统计工作时产生的数据以及矿井中的温度及湿度状态等。由于矿井工作的风险性比较大,且属于事故多发场地,如瓦斯爆炸、地压冲击、火灾等都是造成事故危险的因素。因此,对于煤矿的生产安全环节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或者完工后,要对所有的电路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工作,并且要及时了解矿井下工作人员的情况,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管理:技术:问题

前言:早在20世纪的时候,美国就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工作了。我国的计算机教学发展得较晚,目前还是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这需要国家坚持不懈的创新研究。我国的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学校的日常管理,方便老师们的教学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管理校园是一个必然结果,教育条件与时俱进,学生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才能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前进。

1.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概述

1.1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现状

国外实行数字化教学的时间比国内要早,国外最开始实行数字化教学的是美国。美国实行数字化校园管理是由于最早实行的数字化公路管理,人们觉得科技管理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于是扩大了应用的范围,事实证明科技管理校园也能提升管理速度,优化管理质量。国外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应用范围和层次也是很完善的。英国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国内的数字化校园管理要晚于国外很多年,目前我国的技术还有待完善,许多系统还不够成熟,但我国在不断研究,发展速度十分可观,我国政府也大力支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些高校现在运行状态良好,学生和教师也享受在这种便利之中。但许多学校本身比较落后,应用数字化教学对他们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应提高的是本身的建筑设施和一些物理的教学环境。

1.2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应用和需求

数字化校园管理主要是在网络上将信息进行整合、分类,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登陆查看,整个校园是透明的,信息全部登陆在网上,老师们也可以消息。一个完整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可以涵盖学生的衣食住行、学习、课外活动等,可以网上选课考试、生活费用管理、上课签到、查阅资料等,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隐形的校园管理者,给师生们提供多姿多彩的服务。目前我国校园已经形成了几大系统,学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招生系统等等,学生的需求很简单,只是能够完成日常的校园生活,查询录取情况,借阅书籍等,学校的需求是希望全体师生提高积极性,主动应用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提出不足之处,全校共同努力,构建一个现代化的校园。

1.3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问题

我国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发展较晚,科技手段也不够先进,所以问题还是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有待提高。目前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还不够全面,没有覆盖学校里的全部方面,学校开发时主观上会侧重一些方面,参考外校的开放方式,没有对自己的学校进行全方位了解,设置合理的系统,只是一味地模仿,导致各大院校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都很相似,没有适合自己学校的特色部分。另外,管理系统的信息还不够完善,信息是每一个领导老师登陆上去的,老师们将自己负责的部分登陆上去,在之前并没有和别的老师进行交流,导致每个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们了解信息时也是逐条了解,每一条信息都是单一的。还有如何使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应用到每一个学生也很重要,即使是学校下达通知,一些学生也不使用,提高利用度也是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基础。

2.数字化校园管理体系的研究

2.1数字化校园管理体系的构建

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构建目前基于两种模式,一个是B/S模式,一个是C/S模式。B/S模式是应用浏览器构建校园网站,操作方式很简单,登陆浏览器应用即可,是一个浏览器服务器结合的模式,目前应用广泛。C/S模式应用较少,现已被逐渐淘汰。C/S模式需要下载专门的客户端,客户端远程操控服务器。当今的软件开发者注重于方便快捷的使用模式,多使用多平台组件开发,面对对象更广,覆盖数据更多。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学生教务系统的构建,学校信息平台的构建,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系统的构建,每个用户都要登陆后使用,不同身份使用权限不同,管理人员和教师可以进行系统的更改。由于学校管理方面较多,可以将多个系统进行整合,一个服务器涵盖尽可能多的功能可以提升速度,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2.2数字化校园管理体系的研究技术

学校的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依靠互联网。学生们购买手机,手机有安卓客户端就可以查看消息,安卓系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应用范围广泛,安卓系统综合了件、电信、手机、芯片等,可以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软件开发平台,利用该系统可以轻松的进行软件的开发,对于院校来说十分方便。目前学校访问网络的线路有三条,教育网线路、电信网线路、宽带线路。学校的主干网络有两台核心机控制,网络信息交换走光纤线路,除核心机器外,还有两台进行校园信息备份的交换机。核心机连接管理型交换机,下属层层管理,每台管理型交换机可管理80台机器,每台机器之间的管理可达到800M连接。SNS技术是指一种网络社交技术,院校可将该技术应用于数字化校园管理,构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平台,方便信息通知和提升交流速度。

2.3数字化校园管理体系的创新和前景

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是学校面对科技飞速发展所做出的适应表现,现如今的数字化校园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校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师生们也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它的便利和优势。目前的数字化校园还有待创新,应开发更多的管理内容,提高我国的教学水平。近年来视频教学开始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听课学习取代现场上课,但视频教学也备受争议,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我国的数字化校园管理还应提高技术能力,加强计算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自动化校园软件管理系统的建设,丰富数字化的资源,即影音、书籍、图片、视频等,可以呼吁学生共同努力,将自己的意见汇报到学校,只有使用的人满意,数字化校园管理体系才算成功。未来的数字化校园管理一定倍受欢迎,成为校园的主流管理系统,技术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成为适应新时代,新教育的科技手段。

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应用;优化策略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灵活运用于变电站运行操作仿真以及智能化开关上,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熟,促进了变电站技术由以往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转变为高技术含量的数字化智能变电站,从而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国内对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方向尚不明确,那么,对当代的国内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体系的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促进其长期稳定发展的优化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1 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分析

数字化变电站以国际标准的IEC61850通信规范为基础,通过将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分层构建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等三层结构体系。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体系的建立,使得站内的信息由过去的模拟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完成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工作[1]。在此基础上建立与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体系相适应的通信网络体系,确保能我国变电站能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实现信息共享与设备合作。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具有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以及管理系统自动化等优势。

2 管理系统中数字化技术应用表现

2.1 数字化网络的选型

只有确保网络系统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建立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而且网络系统信息传输的快慢决定了该系统的可靠度。传统的变电站系统一般采用在同一个CPU控制下进行的保护算法,使得运算、输出控制命令等变得迅速快捷简捷;而数字化变电站系统采用由多个CPU共同完成的信息保护算法,虽然复杂,但确保了信息的安全性以及提高了网络通讯速度。

2.2 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以往传统的变电站系统由测控装置及常规继电保护组成,而数字化变电站实现机电一体化,用智能化设备的控制回路以及数字化传感器替代传统变电站的结构,将变电站带入数字化时代[2]。一般,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的结构在逻辑结构上有三个层次,过程层、间隔层以及站控层。

2.3 系统模拟检测

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建成后,必须对其测试能力进行验证,那么就必须建立一个数字化变电站测试环境,模拟系统进行检测。运用两款检验软件分别对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测试能力进行试验,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比较。试验间隔为主变间隔,先放大变压电压以及电流模拟量,再经过同步采样,将采样值送到交换机A中。变压器从交换机A中读取采样值数据,与此同时,将跳闸信号送入另一交换机B中。再通过采用统一的卫星同步时钟源,两款软件同时将采样值输出直接送交交换机A中,并都从交换机B中读取跳闸信号。

3 优化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的策略

3.1 加大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力度

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在逐渐转变为开放式系统,建立在标准的、智能的网络技术基础上[3]。通过进行技术开发,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监测该系统,必要时还可以对其进行远程诊断,从而进一步确保数字化变电站系统以及网络的安全可靠性。

3.2 加强防火墙技术的应用

防火墙通过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使得其他系统进行访问时受到控制,确保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安全。防火墙技术通常借助隔离网络与限制访问等方法,在变电站网络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建立隔离墙,确保变电站系统的安全[4]。隔离墙通过检查进出用户的信息,确定该信息是否被准许通过,一旦发现外界非法程序或是非授权用户有可疑之处,便立刻阻止其进入变电网络系统。在建立变电站系统防火墙时,应要求网络有明确的分辨界限,这样才能确保不放过任何可疑网络,达到保护信息安全的目的。

3.3 重视设备以及管理系统的处理工作

加强对一次设备智能化处理工作。采用微处理器和光电技术设计处理被控制了操作驱动回路的一次设备。摒弃传统的导线连接方式,采纳新型的数字程控制器以及数字公共信号网络;摒弃传统的强电模拟信号,采用新型的光电数字技术。对二次设备进行网络化处理。二次设备之间的连接用高速的网络通信替代传统功能下的I/O现场接口;故障录波装置、测量控制装置以及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多种二次设备,均要按照标准化的微处理机进行设计制造,将传统的功能装置完全转变为逻辑的功能模块,从而使得二次设备通过网络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共享等建设目标[5]。对管理系统进行自动化处理。电力生产运行时对数据及状态的记录、数据的统计方面实现无纸化;变电站在其运行管理系统中对信息分层以及数据分流交换实现自动化;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及时分析故障原因,并制定处理故障的方案,最后提交故障分析报告;对于经过检修的设备,系统会自动分析并提交检修报告,完成更加高效的状态检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在技术和管理观念上都进行了创新改革,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也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安全保障。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是电力系统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手段。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研究在建立数字化变电站智能管理系统中需要掌握的技术性问题通过更新以往的管理观念,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冬,王付卫.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浅析[J].云南电力技术,2012,10(11):12.

[2]谢春璇,张文力.浅谈数字化变电站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8(02):34.

[3]王修庞,罗虎,李朝阳.变电站集控运行管理模式探索[J].继电器,2013,6(11):21.

[4]刘春华,郭晓燕.浅谈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与发展[J].江苏电机工程,2013,06(19):32.

第7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数字化;信息服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31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数字化图书管理的必要性

1.1 数字化图书管理的优势

首先是图书借阅更加方便快捷,读者坐在家中、办公室里或是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地方就能查阅书籍信息,只要完成各种点击操作就可借阅图书。其次是图书复本的无限性,不存在图书被他人借阅而使其他读者无法借阅的情况。最后是资源的广泛性,用户查询的不仅是一家图书图书管理机构,而是整个互联网的信息库,很多珍本、孤本也可以被借阅,弥补了部分图书不能被借阅的缺憾。

1.2 数字化图书管理对传统图书管理的冲击

首先是图书存储方式方面,数字化图书管理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其馆藏量明显高于传统图书图书管理机构,数字化图书管理也打破了传统图书管理的时间、地域限制,扩大了图书资源的受众。其次是信息传播方面,传统纸质印刷品的“厚重”制约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而数字化的图书载体是通过网络传播的,传输速度更快,且其包含更多的形式,如图像、视频、音频等。最后是图书检索,传统图书管理是通过索引、目录和参考目录进行检索的,而数字化检索只需输入关键词即可,相比之下,数字化图书管理更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

总而言之,数字化图书管理的种种优势,迫使传统的图书管理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变。

2 数字化图书管理的可行性

首先,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提供了环境基础。因特网的普及使图书管理机构有了拓展网络业务的可能,很多图书管理机构纷纷加入Internet,将服务对象由区域扩展到全球。其次,软件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数字化图书管理减轻了对人员数量的依赖,只需几个关键岗位上的技术人员,就可实现对系统的维护,在使用中,用户通过点击几个选项就可实现图书借阅,便捷的使用与维护,成为推动数字化图书管理的一大动力。

3 数字化图书管理的转变措施

3.1 馆藏文献数字化

每一个图书管理机构都拥有大量馆藏文献,馆藏文献数字化,需要工作人员利用键盘录入、OCR扫描、语音识别等手段将文献录入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并上传到网上。这不但能缓解馆藏文献的借阅压力,还能提供更多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馆藏文献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时,图书管理机构可以与原作者、出版社联系,直接利用他们的数字化产品,以减少扫描、输入等工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2 构建数字化图书管理模式

为实现数字化图书管理,图书管理机构要增加经费投入,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符合本机构实际情况的学科专业导航库和图书数据库,并依托成熟的文献检索系统,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等,开展与图书数字化专业机构的合作,从而建立具有本机构特色的数字化图书管理体系,为广大用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

3.3 开发专业数据库导航系统

图书管理机构可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或借助外部技术力量,建立自身的专业搜索引擎以及数据库导航系统。当前,很多图书管理机构都建立了自身的网站,但在网络资源管理方面还比较混乱。鉴于此,图书管理机构要开发专业数据库导航系统,通过近线存取、在线存取、脱机存取以及IP存取等方式开展图书搜索、整合与链接服务,引导用户学会使用数据库导航系统,帮助他们获取资源信息,这也是现代图书管理机构实现数字化的必经之路。

3.4 多渠道获取数字化文化信息产品

当前,互联网上有海量的、形式各异的数字化产品,图书管理机构要想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就必须拓宽数字文化信息产品的供给渠道。可通过建立免费数字化产品获取通道、允许用户下载数据库试用版本和网上订阅新型学科数据库等方式优化数字化产品。总而言之,数字化图书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依靠馆舍大小和馆藏量多少,更多的是其帮助用户获取资源的能力。

4 数字化图书管理的未来展望

毋庸置疑,数字化图书管理将会是图书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字化图书管理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图书管理及服务形式。数字化图书管理作为一种虚拟存在,必须依托众多的硬件设备、实体文献等的支持,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知识产权法规,用户阅读习惯等,硬件设施的局限、软件安全风险等都是影响数字化图书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数字化图书管理的真正实现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此期间,其将与传统的图书管理共同服务于读者群体。

5 结 语

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的影响极为深远,随着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图书管理机构必然成为信息集散中心,也必然向着数字化图书管理的方向发展。各图书管理机构应依托网络,在提供传统服务的同时提供信息化服务,还要通过信息数据库把分散的图书管理机构整合成相互依存的图书管理联合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这也是图书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卢建萍.现代图书管理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管理[J].赤子,2012(13).

[2]方晓平.数字化时代高校图书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视野,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