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0:52
序论:在您撰写干部人才培养机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干部;培养机制
作为学生组织的领导者,学生干部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力量。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对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多数高职院校逐步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在校时间缩短为两年。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缩短,学生干部的培养周期也随之缩短,从而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时间短、流动快,学生组织优良传统难以传承等问题,给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以“科学选拔、系统培训、合理使用、过程考核”为特点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该机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校时间缩短给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带来的困难。文章从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等方面探讨该培养机制的实践情况。
一、建立优秀学生人才库,科学选拔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的选拔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为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时间短、考核不全面的问题,我们通过建立“优秀学生人才库”对目标学生进行预筛选和预培养。在此基础上,遵循“德才兼备”的标准,按照“个人申请、组织考核、公开竞聘”的程序选拔优秀学生充实学生干部队伍。
1.建立优秀学生人才库
在新生入学初期,积极开展新干事招聘活动,鼓励学生加入各类学生组织,为学生组织补充新鲜血液。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新干事提供了展示和锻炼的舞台,优秀学生在活动中也逐渐崭露头角。经过初步筛选和考察,可择优吸纳这些学生作为后备学生干部进入“优秀学生人才库”,并在后续工作中对入选学生进行进一步地考察和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学生人才库”的建立实现了对学生干部的预筛选、预培养和预考察,解决了传统培养机制下考察时间短、考核不全面的问题。
2.科学选拔学生干部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换届工作一般安排在六、七月份。经过一个学年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组织干事,特别是“优秀学生人才库”入选学生,已经熟悉了所在学生组织的主要工作,从而为换届工作做好了人才储备。换届工作遵循“个人申请、组织考核、公开竞聘”的程序,对有志于在学生干部岗位上继续发展的学生,经过个人申请、组织考核两个环节后方可参加公开竞聘。公开竞聘以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和通用管理能力为考察重点,通过笔试、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民意调查等手段,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选拔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在学生干部换届过程中,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将思想品德表现作为选拔工作的重要依据,严格把好入口关,杜绝换届过程中出现的拉帮结派、小团体等不良现象,实现换届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多角度、多层面系统培训,着力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
学生干部不仅是学生组织的领导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从学生干部岗位职责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地培训,着力提升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综合业务能力和通用管理能力。
1.思想道德素质培训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其思想和行为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传统的思想道德培训以讲座和报告为主,教育效果有限。在理论辅导的基础上,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干部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以本校“学生干部赴地方挂职锻炼”实践活动为例,在本项活动中与地方团组织合作建立了学生干部挂职锻炼基地,学生干部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到地方街道、社区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协助基层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一助一”扶贫助困、社区文化建设等工作,学生干部可以感受基层工作现状,丰富人生阅历,提高自身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2.综合业务能力培训
为强化学生干部的业务能力,可以邀请熟悉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往届学生干部对新上岗学生干部进行综合业务能力培训。培训要注重实效,要根据学生干部的需求选择主题,切实解决学生干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共性问题,切不要泛泛而谈走过场。在对学生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要发挥往届学生干部“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可以聘请老学干作为新学干的培养人,由老学干向新学干介绍工作心得,指导新学干开展活动,从而使其尽快适应工作。针对换届后老学干面临离校顶岗实习、在校指导时间有限的问题,可建立学生干部QQ群,在老学干离校实习期间,新老学生干部可以在群中继续研究工作方法、交流工作经验,从而解决学制缩短情况下新老学生干部交接不及时,优秀做法难以传承的问题。
3.通用管理能力培训
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与具体的职业和专业无直接关系、可迁移的、对于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包含交流表达、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这些能力不仅是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是个人适应未来岗位需要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学生干部的通用管理能力,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学生干部开设了通用管理能力专项培训,通过灵活运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干部自我规划、与人沟通、积极学习、组织协调、时间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用管理能力专项培训强化了学生干部对通用管理能力的理解和认知,对学生干部的业务开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使用与关怀并举,创造健康、和谐的工作和成长环境
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我们注重“在使用中培养”的原则,让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自己。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干部工作的主阵地,也是素质育人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和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干部不仅可以增长见识、锻炼才干,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高尚的思想品德,提升了自身的通用管理能力。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和使用的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意学生干部的情感需求,不要一味给学生干部下任务、提要求,而要多一些指导和赞扬,让学生干部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可建立定期谈话制度,认真倾听学生干部的心声,及时掌握并解决学生干部遇到的困难。此外,学生干部比普通同学有着更大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不可避免会产生迷茫、失望的情绪,这种情况下可以主动邀请心理健康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从而让学生干部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和成长。
四、考核过程化,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潜能
当前的学生干部考核体系侧重于学生干部的职位和工作业绩,忽略了对工作过程的考核。为实现对学生干部工作过程的考核,我们建立了学生干部工作档案,将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量化,此项结果作为重要权重与工作业绩、个人述职、满意度调查等共同构成学生干部年终考核结果。在考核的基础上,要跟进相应的激励措施,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干部,要在评优评先、进修培训、推荐入党、推荐就业等方面予以倾斜,从而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潜能。对考核不合格者,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总之,学生干部是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高职院校要创新学生干部的培养体系,研究建立学生干部选拔、培训、使用和考核新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真.“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深化研究
[J].职教论坛,2011,(7):75-77.
后备干部的培养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三年,市教育局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从在职校长的培训到后备校长的培养,再到后备中层干部的选拔培养都有了具体的方案和措施。而后备校长和后备中层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更彰显市局对人才的重视,对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心布局。2013年,我们从全市优秀的副校长中选拔了十名后备正职校长培养对象,从全市优秀的中层干部中选拔了二十六名后备副校长培养对象。2013年11月,教育局在职教中心举办了后备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并委托市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培训。从2013年开始,教育局分五批次安排正职校长、后备校长干部、后备副校长干部分别在恩城一小与鳌峰中学跟岗学习。重视后备干部的培养不仅解决了有人可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广大干部奋发向上的热情,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后备干部培养须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统一。后备干部是教育人才链中的重要环节,是将来继承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必须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们强调思想与能力,形式和内容,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力求所有培养对象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2014年10月,我校迎来了第一批后备干部培养对象。为此,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培养方案。通过校长授课,名师讲堂,课堂实践,交流学习,模仿施政等各个环节全面提升后备干部的综合能力。校长授课不但是鳌峰中学的校长进行授课,还邀请我市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校长进行授课,让后备干部博采众长,从中得到更深刻,更系统的经验。名师讲堂主要是由鳌峰中学的名师与后备干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后备干部更加了解第一线老师的思想心迹,了解名师成长的历程,让他们在今后的施政中如何培养更多的名师积累丰富的经验;课堂实践是邀请后备干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和授课。通过这种形式,让后备干部更加学直观地了解鳌峰中学的教情、学情,了解鳌峰中学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成果。交流学习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小组的讨论,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进行交流,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提出一些问题或意见;另一部分是组织学习小组外出参观学习,既参观小组成员的学校,又参观省内外一些名校。这样做的目的是开阔学员的眼界,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模拟施政是我校为后备干部特设的一个培训项目,要求每一个后备干部模拟担任鳌峰中学校长,全权负责鳌峰中学一天的管理。校长这一天应该做的工作都放手让这个“校长”完成。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让后备干部亲身体会校长的工作,锻炼后备干部统筹全局的能力,效果很好。实践证明,通过三周时间的培养,学员无论思想认识,业务水平还是治学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后备干部的培养应建立规范化管理体系。当前,我们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培训班和跟岗学习两种形式来实施。由于跟岗学校水平有限,能力有限,资源有限,一些基础理论和常识性经验还是可以传授的,但对于前瞻性的教育理论研究,系统性的教育管理经验明显不足,难以给学员予更高层次的指导。对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的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干部培训机构,建章立制,统筹规划,整合各种有利的资源为我所用,这样我们的干部培训才真正走上正轨。
后备干部的培养应建立两项制度。要想使后备干部的培养不断走向深化,就要制定后备干部考核制度及后备干部提拔任用制度。在考核方面首先要做好候选人的选拔考核,让真正有思想,有活力,有水平,有上进心的年轻教师进入到后备干部的行列;其次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做好考核,有针对性地对学员的学习态度、心得体会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再次是实践能力的考核。后备干部跟岗学习后,是否能借鉴先进的经验,是否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创新,有作为。这是检验后备干部一个重要的指标。另一项制度是干部的任用制度。我们要明确:今后学校的行政班子的提拔任用原则上从后备干部中择优录用。这样一来,后备干部就成了年轻人心中的“香饽饽”,后备干部培训中心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黄埔军校”。
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圣西门说:“只有天才的人才能发现天才的幼芽,发展这些幼芽,并善意地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我们想发展我们的事业,就要重视我们的人才,重视我们的人才,就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这些人才。
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机制
新和成公司着眼于未来,视人才为第一资源。始终坚持以人才为基础,以培训作后盾,搭建各类平台培养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人才队伍,提升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技能,使新和成不断顺利转型、跨越,生生不息。
规范化的员工培训是基础。一线员工承担着安全、环保和高质量产品生产的直接任务,是生产经营的基础。公司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也是一种适应性培训,让新进人员了解公司的发展概况、公司文化,掌握公司的共同语言,规范自身行为,遵守公司制度,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岗位培训以定人带徒形式一对一传授岗位应知应会;通过上岗培训,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和操作娴熟程度,快速胜任岗位工作;重视员工技能的提升,对通过不同培训获得技能晋升的员工实行奖励;搭建员工技能晋升平台,公司每年组织多工种的技能等级培训,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发展通道;鼓励员工通过自学、函授、网络等方式更新知识,不断提升能力和素质。
完善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是关键。新和成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精细化工研究中心,拥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人才的培训与能力的提升决定着公司四大业务能否顺利朝既定的纵深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为此,公司结合实际建立了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每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公司讲学、实地指导,定期举办讲座,并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交流学习;根据公司战略规划,每年外派优秀员工到浙大、浙工大等高校攻读工程硕士,与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联合办学或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
系统的干部培养机制是重点。干部作为组织战略的执行者、组织文化的传承者、组织变革的推动者、团队力量的凝聚者,干部的一切行为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干部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公司搭建干部网上学习平台,对干部实行学分制管理;每位干部及后备干部每人拥有学习账户,根据自身特点和管理要求进行自主学习;采用请进与外派相结合,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干部的素质和管理技能,更好地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
打造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关键词】国防生;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深度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深层次发展,实施人才兴军战略,有效提高国防生人才培养质量,是军地双方必须深入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不断完善融合机制、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着眼新形势下强军目标要求,不断推进国防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需要在“四个融合”上下功夫。
一、理顺组织关系,推进军地领导管理体系深度融合
在国防生依托培养工作中,军地领导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决策者,推动者。国防生的依托培养工作需要军地双方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军民融合式发展思想的本质核心是融合。因此,军地国防生人才培养领导管理体系的融合尤为关键。
(一)推动思想观念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依托培养的推进过程中,涉及到资源组合、利益的调整和权责划分,需要军地领导克服很多矛盾和困难。认为,社会性是人类最根本的特性之一,“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国防利益才是国家最关键的利益。只有军地领导双方都树立正确的国防利益观念,把思想都统一到军事人才培养这个战略工程上来,把军地两大系统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为培养工作提供强大动力。
(二)完善领导管理体制。2015年《中国的军事战略》国防白皮书指出,要探索完善依托国家教育体系培养军队人才的方法路子,完善军地统筹建设运行模式,在国家层面建立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明确军地有关部门管理职责,逐步形成军地统筹、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军民融合领导机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立法。因此,国防生培养工作要加快立法进程,把依托培养作为国家责任赋予有关高校,明确军地各级部门的职责。国防生的依托培养工作可以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高层次的权威性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具体来说,可以建立由国家教育部、人社部、军队干部部门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领导机构,负责人才培养的计划、组织与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三)配强组织领导力量。依托培养高校要建立健全“一个机构”和“两支队伍”。一个机构是指国防生培养办公机构,指定学校领导专门负责,军队选培办干部参加。“两支队伍”是指专业辅导员队伍和军队选培办干部队伍。依托培养高校要按照培养规模配齐专业辅导员队伍,切实担当起辅导员职责。军队选培办干部队伍要素质过硬,精干高效。军队干部部门要建立科学的督导机制和奖惩机制,定期对选培办人员进行考评,并依据考评结果奖优罚劣,增强选培办干部做好国防生人才培养工作的使命感。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军地教育培养资源深度融合
教育资源是国防生培养的基础。在军队人才培养教育资源上,军地双方各有优势。因此,国防生培养要充分发挥军地双方各自资源优势,加强统筹协调,科学利用资源。
(一)科学规划,整体推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很多程度上取决于资源配置的布局优化和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国防生依托培养工作需要加强宏观上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规划。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宏观规划,是指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对培养实践进行总体、全面的规划计划,多视角地进行分析、描述和设计,建立包括培养军事人才的目标、途径、框架、标准等在内的总体架构,全面系统地指导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实践。地方高校和军队相关部门要摒弃简单的拼接式培养思路,着眼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需要,把国防生培养融入整体人才培养规划中,实现教育资源的集中统一、互融整合,保证国防生教育培养具有先天资源优势。
(二)需求牵引,科学培养。国防生人才培养要以人才需求为牵引,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创造良好实践平台。国防生培养计划要科学论证,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与军队任职需求要结合紧密。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使国防生具备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学科知识结构和储备,又要满足部队人才的特殊要求,使大学教育与军事素质培养融为一体。科研实践是有效提高国防生科研素养的实践平台。依托培养高校要积极引导国防生参与科技创新,安排国防生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尤其是国防领域科研项目,注重培养国防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资源互补,体系支撑。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是融合培养的根本要求。签约高校要提供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平台、一流的设施,把国防生的培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确保教育资源的优先权。军队相关职能部门也要把国防生培养工作纳入保障体系,分期分批分重点的加大对签约高校经费物资保障的投入,改善国防生培养必需的军事训练设施和文化活动设施。选培办要依托部队和军队院校建立实习基地,打牢岗位任职基础。
三、创新调控机制,确保培养质量与岗位需求深度融合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质量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国防生人才培养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提高培养质量效益。军地结合创新调控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选拔培养机制。选拔机制是国防生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体来说,当前的国防生选拔机制可供选拔的基数较小,不利于国防生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关于国防生选拔机制的优化,一方面是调整培养方向。国防生主要以培养军地通用的技术干部为主,不再培养指挥类国防生。另一方面是扩大选拔基数,建立“准国防生”制度。“准国防生”制度总体要求就是宽进严出,降低成本。高考统招的国防生和有参加国防生选拔意向的在校大学生在经过政审复查后与军队签订“国防生初步意向书”,成为“准国防生”。签约高校的国防生培养机构要积极宣传国防生政策,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国防生选拔,扩大“准国防生”规模,并改进相应的优惠政策措施,提高报考国防生的吸引力。
(二)建立质量监督机制。质量的监督调控是国防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关节。国防生培养过程中,可以由军队和教育部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对国防生的培养情况进行质量监督。一方面,可以引入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国防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堪称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精华,国际认证评审机构普遍认可。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结合实际运用该标准的八项原则构建相关子系统对签约高校进行有效评估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评估结果要纳入签约高校整体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各高校做好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严明奖惩激励机制。当前的国防生培养过程属于定向培养,一部分国防生学习动力不足。国防生培养机构要严明奖惩机制,激发国防生学习动力。在淘汰机制上,可针对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校学习阶段,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报考国防生动机不纯、入伍信念不坚定、学习不认真、作风纪律松散且经教育无效的国防生实施末位淘汰,避免学习动力不足、军政训练不求上进等现象的发生。在岗位实践阶段,国防生毕业前由院校、部队联合组织训练考核。军政基础考核不合格的国防生军队不予接收。
四、科学规划设计,促使个人职业规划与军官职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合
军官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有人将军官职业概括为五个无与伦比: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无与伦比、复杂程度和艰苦程度无与伦比、精神压力和风险程度无与伦比、岗位流动和家庭付出无与伦比、纪律约束和牺牲奉献无与伦比。新时期军官的职业需求呈现出对党忠诚、善谋打仗、敢于担当、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职业特性。因此,军队的职业发展要求个人职业规划设计与军官职业需求相融合。
(一)加强国防生自我职业规划。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人都有发展和成长的趋势和需要”。因此,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发展规划,而且要使自己的发展规划尽量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在自我职业规划中,每名国防生都应该理性的分析自己,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能力强弱等情况,结合军官职业需求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为自己在军队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强化国防生军人职业特质。军人职业特质包括军人职业意识和军人职业素质。军人职业意识主要表现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军人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军事体能、军事技能及所必须的心理素质。国防生培养机构要根据国防生培养目标和阶段性思想特点,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牢国防生的思想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不断强化国防生的军人职业意识;要扎实抓好军事职业教育,组织学习军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国防生的军人职业特质。
(三)优化国防生职业培养设计。着眼培养能打胜仗的军事职业人才分阶段对国防生进行职业培养设计是军队用人单位发挥军队人力资源的必要条件。在校学习阶段,高校国防生培养机构抓好知识能力和基本军人素养的教育。在毕业初期,军队人才培养职能部门安排国防生进行岗位任职能力培训。在职业发展阶段,军队用人单位基于国防生的能力特点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设计。通过各个阶段的培养设计,构建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夯实国防生的职业发展道路。
总之,推进国防生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工作要在实践中紧紧抓住军民融合培养的着力点,把握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规律,探索科学有效融合培养途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于川信,周建平.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孙爱平.军民融合培养军事人才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
[4]颜砾,杨定坤.国防后备力量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领导培养干部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不当的干部培养方式不但不能够培养出干部,反而会将那些具有潜在的优势干部扼杀在摇篮之中。就如我的那位同事,他虽然很优秀也是一个潜在的优势干部,但是不幸的是,高层领导发现了他的这种优势,于是给他的直接领导打了一个电话“好好培养培养***,他很有发展潜质。”于是我的那位同事就被“培养”的月月评定倒数第一,最后被逼得到了辞职的地步。这样的培养,我想不是哪位公司高层所期待的,也不是我那位同事所期待的培养。
那件事以后,开始在思考一个问题:“领导是培养了干部还是谋害了干部?领导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干部?”。
后来经过仔细思考以后,我将上面的问题分为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领导培养干部所面临的阻力有那些?2、公司应该建立怎样的人才培养机制?3、领导在培养干部应该从哪里着手?
亲身经历也好,朋友传闻也好,笔者认为领导培养干部面临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一下几个方面:
1. 被培养干部的直接上级的私下阻挠。出现这种问题,原因有二,一是被培养干部的直接上级自身具有“危机意识”,怕自己的部下顶替了自己的职位,所以阻挠对下属的培养;二是被培养干部的直接上级不能够接受自己的下属超越自己或者面对原下属即将与自己平级的局面,所以处处给被培养下属“穿小鞋”,直至使公司的人才培养计划流产为止。这就是我上面的那位同事所遇到的问题。
2. 公司的人才竞争与晋升机制存在问题。企业本身不具备公平的人才竞争与晋升机制,使得优秀的人才得不到晋升的机会或者公平竞争的平台,从而阻挠了企业内部人才的正常竞争或者埋没了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发展直至人才流失。这就是很多优秀的公司职员在原公司的岗位上迟迟得不到发展却在离职之后,在更加优秀的公司得到了更高职位并取得优秀的销售业绩的唯一解释。
3. 公司的人员组织架构设置存在问题。公司的组织架构设置过于死板或者扁平,都会影响到干部的培养与晋升,公司如果仅仅依据公司架构来选拔干部或者干部培养与晋级仅仅在小范围内实施而不是全公司内开展,其必然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公司政治”,从而影响对潜在人力资源的有效培养。另外公司人员组织架构的过分扁平化设置业务影响到下属人员的独立发展与潜在人力资源的有效培养。
改善当前公司后备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手段就是从多方面入手消除上述干部培养所面临的阻力问题,具体可以从一下几个万面入手:
1. 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竞岗机制。即严格设立公司岗位考核制度,在整个公司内部设立“优胜劣汰”的岗位竞争机制,为优秀的公司职员提供直接晋级的可能;同时实施鼓励人才推荐(自荐)制度与定期企业内部岗位人才选拔制度。
2. 建立完善的内部人力资源培养计划。定期在公司内部选拔优秀的公司员工接收更高层次的岗位集中培训,并在接收完岗位集中培训后安排到新的岗位进行见习工作,公司根据被培训员工在新岗位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情况对其进行工作定岗,从而达到培训干部的目的。
关键词:管理干部 队伍建设 导师制 人才梯队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市场经济深化发展,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核心竞争力,人才特别是管理干部的培养与能力提升作为有效方式成为众多企业的普遍共识。锻造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有思想、素质高、活力强、结构好”的稳健干部队伍,是我国企业当前的紧迫任务,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干部队伍建设,是企业的生存之根本,发展之大计,须通盘考虑,系统谋划,本文浅谈一二。
1 管理干部的培养目标
企业的管理干部队伍要达到“四化”,即是要求企业的管理干部要“忠诚化、专业化、年轻化、复合化”。
干部 “忠诚化”,就是要求企业的干部要富含企业文化,惯于企业思维,忠于管理团队,拥有企业气质,具有企业特色。要在弘扬企业文化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时刻以企业目标为大局,要坚持执行企业战略不动摇。要打造一支“忠于企业、不离不弃、执着追随、信念坚定”的“忠诚化”干部队伍。
干部“专业化”,就是要求企业的干部要精通于本职工作,成为本专业、本行业内的行家里手,成为专家。专业化是领导干部树立权威的重要来源。专业化不仅体现在人才引进的专业化要求,也体现在人才使用的专业化路径;不仅体现在生产技术领域的专业化,也体现在职能管理及销售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化。要引导企业的干部常年执着于本职工作,精耕细作,以求甚解。
干部“年轻化”,不仅是狭义上讲的年纪轻,更是广义上讲的精力充沛,年富力强。“年轻化”要求企业的干部要朝气蓬勃,激情无限。要特别能战斗,而不是胆小退却;要特别能坚持,而不是摇摆不定;要特别能上进,而不是自甘堕落。干部“年轻化”不等于干部“低龄化”,而是要以“思维敏捷、体力强盛、精神充足、工作激情高、创新意识强”为标准。
干部“复合化”,就是要求干部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能够具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即“一专多能”。 “复合化”主要体现在干部的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及思维复合等多个方面。“复合化”要求企业的干部既要懂专业与行业知识,又要懂管理会经营;既要“一枝独秀”,又要“天下通吃”。干部的“复合化”标准,适应于我国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干部培养的较高层次。
2 管理干部的基本素质
我国的企业管理干部要有“五气”:即干部要有“正气、大气、锐气、才气和朝气”。
干部要有“正气”。“正气”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根基,是出发点。干部有“正气”,就是要求企业的干部公正无私,为人正派;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意志坚定,忠于职守。一支有“正气”的干部队伍工作时才会干“正事”,树立权威,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才会攻坚克难,战无不胜。
干部要“大气”。“大气”是指干部的思想境界要高,要心胸坦荡,胸襟广阔,善于谋大局,明大义,办大事;要心中有思想,眼中有宏图,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抓大放小,理清主次,卓识远见,志气恢弘。
干部要有“锐气”。“锐气”的核心在于创新,要敢于创新,敢于张扬,敢为人先,敢争第一;要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要有些霸气,要有些狼道,要大步向前,锐不可当。
干部要有“才气”。“才气”是指干部要有才华与气质,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与能力,还要有思想,饱读诗书,遍阅典籍,勤于学习。领导干部的“才气”是形成个人魅力和权威的重要源泉,亦是干部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干部要有“朝气”。“朝气”是要求干部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要积极上进,勤勉好学;要敢打敢拼,勇气十足;要无畏无惧,一往无前。
3 管理干部的基本能力
我国的企业管理干部要“四会”:即干部要“会想、会讲、会写、会干”。
“会想”要求干部善于思考,谋划出路,要有工作思路,管理思路和领导思路。要始终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不断钻研,勤于用脑。“思路”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起点与根本,出路源于思路。
“会讲”要求干部善于表达,长于演讲,能够将所思所想讲出来,传达出去,善于通过演讲形成感召力和号召力。要掌握讲话与沟通技巧,勤练“嘴”上功夫,苦练讲话本领。
“会写”要求干部笔上功夫强。文字的东西是思维的外延与继续,是思想的结晶。干部“会写”才能将思想以多种形式传达出去,布道解惑,弘扬文化,对广大员工产生深远的长久的影响,进而形成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淀。
“会干”要求干部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勤于动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检验真理,探寻规律,增长才干,树立威信。“会干”是求真务实的集中表现,是干部培养的目标和客观要求。
4 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措施
4.1 “造鹰计划” “鹰”即为企业的干部精英,要造就展翅高飞的雄鹰,需要一系列的规划,主要包括“管理培训生项目、‘雏鹰计划’、‘飞鹰计划’、‘雄鹰计划’”。以上计划可交叉结合,旨在为干部培养提供渠道与平台,分层次、分阶段的对潜在人才进行培养教育,跟踪辅导,使之有序成长,稳健成才。
管理培训生项目,专为培养未来领导干部而采取的选才之道。管理培训生项目首要在于选才,要有计划高标准的通过科学严谨的评价工具引进那些既有专业背景,又有管理潜力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企业各单位,通过岗位轮换、导师制培养等多种培训培养手段,使其沿着“雏鹰-飞鹰-雄鹰”的培养渠道有序成长。
“雏鹰计划”,专为新人定制的培养计划,旨在通过对优秀毕业生及初入职场的员工采取内部导师制、岗位轮换、内外部培训、实际工作锻炼等方式,引导其融入胜利文化,逐步成长为专业突出的业务骨干,进而成为中基层干部的后备力量。
“飞鹰计划”,专为中层干部后备人才定制的培养计划,旨在对进入到中层干部后备人才库中的“未来之星”,通过中层导师制、挂职锻炼、岗位轮换、独立项目运作、外派学习、内部培训等方式进行精心培育,使其成长为企业的中层干部,进而逐步进入企业高层干部后备人才库。
“雄鹰计划”,专为高层干部后备人才定制的培养计划,旨在对进入到高层干部后备人才库中的“胜利飞鹰”,通过高层导师制、挂职锻炼、多种经历、重点项目锻炼、外派学习等方式,使其成长为企业的高层干部。
4.2 导师制 导师制,是一种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缩短新晋员工的工作磨合期,迅速提升其工作有效性。新晋员工,不仅是指新进入企业的员工,也包括新提拔任命的各级干部及横向调动的换岗人员。导师,不仅从工作业务上给予跟踪指导,亦在思想上、生活上给予辅导,旨在帮助新晋员工迅速融入团队文化,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流程,逐步成长为高阶干部。
推行导师制,须制定导师制管理制度,包括导师职责、被辅导者权利与义务、导师的选拔与使用、培养方案实施细则及相关激励约束机制等。导师制的推行主要采用以点带面,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强调循序渐进,积累经验,逐步展开。导师制是新晋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学习业务与管理方法,融入文化,沟通思想,维系感情,提升才干的有力武器。
4.3 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梯队建设的核心在于分层构建企业人才资源库,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干部选拔使用的有序性和科学性,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干部资源。
人才梯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动态调整,未雨绸缪,注重发展。人才梯队建设管理体系包括人才资源库、人才入库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拔机制及配套政策机制等五大部分。
人才资源库,一般设置高级人才库(A库)、中级人才库(B库)和初级人才库(C库),分别对应于人才梯队中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人才库的设置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前提。
人才入库机制,是指设置相关素质模型、任职资格、标准和程序,形成挑选机制,挑选人才进入人才库的机制。人才入库机制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环节。
人才培养机制,是指综合了导师制、岗位轮换、挂职锻炼、外派学习、内部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方式的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决定人才梯队建设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指标。
人才选拔机制,是指经过培养环节后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是人才梯队建设的收获环节。
配套政策机制,是指适应于人才梯队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后勤保障环节。
5 结语
伴随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的企业正孕育力量,向“世界顶级企业”的目标阔步迈进,正如沈从文所描绘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国企业的健壮与成长,依赖于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创新的干部队伍,依赖于一支“忠诚化、专业化、年轻化、复合化”的干部队伍,依赖于一支有“正气、大气、锐气、才气和朝气”的干部队伍。搞好企业管理工作,需要我们分清紧要与次要,抓住根本,造就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正是我国企业界当前的紧要任务,是我国企业健康成长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兴国.切实加强企业干部队伍建设,中国科技博览,2010年,第18期,252-252页.
关键词:骨干人才;培养
一、前言
近年来,采油六厂在骨干人才建设上做到了年轻化、知识化,建立了岗位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了青年人才队伍的工作能力。但是这些人才中,能够独挡一面,成为本专业技术领头人的骨干人才还是为数不多。
二、专业技术骨干缺乏的原因
1、骨干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至2010年5年间,采油六厂调离或辞职的专业技术干部多达52人,其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31人,占调离或辞职人数的60%,他们的平均年龄38岁,平均从事本专业年限16年。经过调查,造成骨干人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六厂远离总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因此造成的子女就读、家庭教育、家庭照顾等现实矛盾长期得不到化解,是造成六厂骨干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二是随着人才市场的日渐活跃,以及人们对“薪酬是衡量人才价值的尺度”这一观念的认同,外资和民营石油企业用数倍于我厂职工收入的高额薪酬、甚至高额福利、分配住房、持股等我们难以企及的待遇招揽骨干人才,通过各种渠道、手段,联系、撬挖专业技术干部。外资和民营石油企业的高薪招聘是我厂骨干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三是近年来,黄河南油田进入了后期开发阶段,经营理念也进入了一个重经营、重效益的阶段。无论是老区开发还是滚动勘探的难度都显著增加,专业技术人员难出成绩或不出成绩的现象也随之增加,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成就感,也影响了他们绩效工资的兑现,是造成六厂骨干人才流失的又一原因;四是采油六厂自建厂以来,两个科研单位的基础建设与其他采油厂比较始终处在低水平状态,能够承担的科研项目有限,限制了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影响到了诸如职称晋升等个人利益,是造成六厂骨干人才流失的又一原因。
2、培养力度不够。六厂在骨干人才培养工作中,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还无法满足黄河南油田的实际需要。反思人才培养工作,造成培养力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观念落后。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基层单位“重生产、轻技术,重生产运行、轻技术研究”的落后观念还普遍存在。基层单位是专业技术干部提升工作能力、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平台,是培养骨干人才的前沿阵地。由于基层干部中落后观念的存在,在实际工作中就造成了分工不合理,责任不明确的状况。比如:采油管理区的工程技术干部主要精力不是关注井况、泵况,细心钻研“五线一图”,地质技术干部主要精力不是读图、看图,耐心钻研地下,而是忙于带班干活、碰泵堵漏、巡线掐电等日常生产运行管理工作,日复一日履行着大班班长或是生产调度的职责,而本专业的技术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二是岗位培养机制不完善。近年来,六厂虽然按照《专业技术人才“导师制”暂行办法》的要求,以培养不同层次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和后备人才为目标,开展了导师带徒等工作,签订了多份导师培养协议,但缺乏对培养效果的跟踪及评价,“导师制”还停留在牵线搭桥的初级阶段。没有建立起一套合理、实用的效果评价体系,更缺乏奖惩激励等配套措施,培养过程也仅仅依赖导师与培养对象的自觉,缺乏对导师与培养对象的奖惩及激励,削弱了岗位培养的实际效果。
三、骨干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1、打造环境。一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继续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正视骨干人才缺乏的矛盾,要站在为六厂长远发展负责的高度,看待骨干人才培养工作,增强选才育人的紧迫感。只有领导干部真正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使培养人才成为单位工作的自觉行为。二是要继续做好解决技术骨干后顾之忧的工作。要在油田宏观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寻找出路,努力解决骨干人才在子女就读、配偶工作等热点、难点问题,让他们感到为六厂工作放心、安心。
三是要积极为骨干人才寻找、搭建、创造发展平台,敢于给他们压担子,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遇,让他们看到成长的空间,坚定他们与六厂荣辱与共的决心。四是用好用活人才管理机制,在认真贯彻油田技术专家、优秀人才、职称评审、技术干部聘任与考核等人才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本厂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有利于青年人才发展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机制,不拘一格为有热情、有潜力年轻人才畅通发展通道。五是在无法大幅度提高骨干人才基本薪酬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业绩激励的新方法,发挥好单项奖励、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让真正做出成绩、做出贡献的骨干人才得到实惠。
2、做好培养与引进工作。一是领导干部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骨干人才在企业发展中重要作用。基层领导干部要理顺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关系,让他们真正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得到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增强工作能力,为骨干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二是积极探索“导师制”培养效果的跟踪评价办法,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效果评价体系,研究奖惩激励等配套措施,发挥好“导师制”在骨干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三是按照立足培养,但不忽视引进的原则,大胆从外单位、外油田引进主干专业的骨干人才,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当前急需,而且可以引入新思想、新方法,拓宽整个专业技术队伍的眼界与视野,对于激活专业技术队伍的活力及骨干人才的培养也会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