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0:51
序论:在您撰写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调研的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中人均收入很低、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温饱问题、需要社会关爱和救助的特困户,包括鳏寡孤独、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或残废致贫、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以及其它因素致贫的农村特困户。
(一)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构成及产生的原因
全市农村共有个113个乡镇,2614个村委会,116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73万户,总人口270.03万人,目前,共有各类弱势困难群体8.54万户、30.3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5.05%、11.25%。
农村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或残废致贫,全市共有2.94万户、10.4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30.91%、34.43%;二是因为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共有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9.63%、29.55%;三是因为自然灾害致贫,共有1.8万户、6.87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1.08%、22。61%;四是因为鳏寡孤独和其它因素致贫,全市共有1.27万户、4.52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14.87%、14.88%。
从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情况看,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弱势群体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导致其不愿意或者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同时,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又普遍存在劳动力缺乏、劳动力质量不高、发展生产的资金缺乏等困难,这又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2、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外出务工难,家庭经营开展难,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和零星养殖业,使其弱势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形成贫困--辍学--再贫困的恶性循环,使弱势群体家庭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3、偶然因素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全市农村弱势群体中,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残废、生大病和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致贫的有5.43万户、25.8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63.58%和85.20%。
(二)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工作
近几年来,我市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大量的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8.74万户36.3万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弱势群体。二是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的约有4万多户、18万多人,覆盖面仅达到全市农业人口的7.05%和6.6%。三是五保供养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财力有限,难以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没有享受到五保供养政策。四是因病致贫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全市因家庭成员生大病致贫的农户达到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农村弱势群体总数的29.63%和29.55%,而因病致贫的农户由于需要资金较多,难以得到民政部门的救助。
(四)扶持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对策和建议
从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
1、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环境。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爱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氛围;要制定和落实扶持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政策,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要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与农村弱势群体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对农民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要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用于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制定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5、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整体素质。据调查,有很多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学所需学费,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问题,加强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是关键。必须从其子女接受正规教育上着手,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与他人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建议减免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子女非义务阶段教育所需的资金,各级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承担社会义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自身知识扶贫的力度,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使他们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摘要:近年来,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火灾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因火灾导致的亡人数量也一直居高不下。高龄老人、孤寡老人、残障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状况也越来越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本文结合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实际,详细分析了弱势群体火灾高发的主要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落实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及工作建议。
关键词:消防 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孕幼等人群均为弱势群体),其安全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因火灾事故造成孤寡老人丧生的事故也时有发生,如何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消防工作,为消防安全弱势群体提供一个更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是我们当前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弱势群体火灾高发的主要因素
根据近年来的火灾事故调查统计,在居民火灾中亡人火灾事故多发生在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长期患病的残疾人以及无自理能力的智障人员或精神病人等弱势群体上。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一是60岁以上老人(包括有子女监护的和无子女监护的);二是残疾人;三是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四是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员;五是婴幼儿。这些人员行为能力差,一旦遇到火灾后不容易逃生,极易发生伤亡事故。通过火灾原因分析发现,用火不慎、卧床吸烟、遗留火种、电器设备故障或电气老化等是弱势群体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
导致势群体火灾高发的因素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救助及火场逃生能力差
弱势群体在丧失劳动或生活能力后,身体状况、思想意识、行为能力等都与一般人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体弱多病,甚至中风、瘫痪、残疾以及高龄老人等,他们虽尚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反应迟缓,记忆力差,行动不便,一旦发生火灾,他们既无力进行自救,也无力快速逃生,成为火灾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社会关爱
纵观被火灾夺去生命的弱势群体,大多数都有子女及亲属等监护人员,但由于监护人员工作或临时外出不在身边,且缺乏及时、周到的生活照应,弱势人员的生活实际上仍处于独居生活状态。加之,弱势群体平时较少与周围群众接触,火灾发生时难以及时得到有效救助。家庭、社会对弱势人群体的关爱和投入,也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
(三)安全意识淡薄,家中火险隐患多
当前,社会和家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还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对其消防安全的关注度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卧床吸烟、家中堆放大量可燃物、使用老旧电器、安全防范意识差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弱势群体当中,这就造成了火灾事故频发,且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二、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的几点措施及建议
(一)调查摸底,建立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台帐
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工作台帐,通过街道、乡镇政府,广泛发动各居民社区居委会及村委会,全面掌握地区弱势群体基本情况,分类建立完善人员基础台帐,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并形成长期消防安全专项工作档案,从而使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得到深入开展。工作台帐的建立一是要全面了解掌握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每名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员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家庭基本情况、监护人(看护人)基本情况等内容。二是要对各类弱势群体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类人员易发生火灾的突出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措施和落实防控手段。三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人,完善工作责任制,确保弱势群体消防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做到“三有”即“工作有范围、关爱有重点、人员有明确”,确保工作全覆盖,不留死角。
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2009年全区21个街道、乡镇政府通过对相关人群进行走访排查登记,全区共有弱势群体8071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63576人,残疾人3572人,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2463人,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员1904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1433人,独居1397人,有吸烟习惯11061人。所有弱势群体均以登记上账,并落实社区级责任人,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筑工作平台,形成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合力
弱势群体消防工作不是某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要充分发挥地区防火安全委员会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广泛调动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规划,将弱势群体消防安全融入工作社会化体系。一是社工委、民政、老龄委、妇联、残联、消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联动,围绕各自职责构筑统一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平台,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机制,全面推动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监护服务、消防知识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开展。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老年人消防安全专项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协助更换老旧电气设施,推广家用灭火设施,配备应急呼救器,深入开展消防知识宣传,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环境。
丰台区妇联、老龄委、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先后组织开展各类专题活动50余次,开展弱势群体入户普查近万人次,组织各类经验工作交流会6次,联合下发《丰台区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关爱行动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3份,丰台区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工作平台已初步形成。
(三)齐抓共管,建立弱势群体消防安全防护网络
构建消防弱势群体火灾防控工作,主要应从家庭、邻里、社会等层面积极落实好各项工作,确保弱势群体消防防护网络的建立。一是要强化家庭安全责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家庭监护人员不仅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关爱弱势群体;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不断提升弱势群体看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家庭监护人员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二是积极倡导邻里守望、和谐安居的平安理念。发挥社区(村)委会等基层力量的作用,通过结帮扶对子,邻里间每天敲门温馨问候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监管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及义务消防队作用,通过定期巡视,入户走访等形式,落实弱势群体社会防控力量,为弱势群体编织一张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消防安全防护网络。
在实际工作中,北京市丰台区通过组织各街道、乡镇逐级签订责任书,利用安全知识流动大讲堂、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等组织培训开展教育等手段,不断提升看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各基层派出所社区民警、社区(村)委会、消防志愿者等积极开展摸排走访,开展一对一的结对服务,提供消防常识咨询和安全检查巡视服务,有效提升了丰台区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状况。
(四)强化科技手段,不断改善提高硬件环境
在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防护网络的同时,还应围绕建立家庭消防设施配备保障机制,不断改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硬件环境。一是为独居生活的老年人、残障人员家庭安装紧急呼救器,由社区(村)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实行24小时监控。二是为弱势群体家庭配备家用灭火设施,如灭火器、灭火毯、防毒面罩,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等,确保紧急情况下减少人员伤害。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开展免费的用电设备、电路安全以及燃气设备检测维修服务。四是要积极推广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家庭装修材料的不燃化,减少火灾荷载,推广应用家用阻燃织物,如阻燃被褥、阻燃床垫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致灾机率。
在实际工作中,丰台区所属各街乡镇也均能够结合各自辖区工作特点,围绕建立家庭消防设施配备保障机制,有针对性的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据统计,全区已累计为3675户有需求的老年人、残障人员家庭安装了紧急呼救器,丰台街道还专门配备了无线紧急呼救器。方庄街道、卢沟桥街道、南苑街道、东高地街道、马家堡街道自筹资金,为部分鳏寡孤独老人、残疾低保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配备家用灭火器累计2000余具。方庄街道有针对性的对鳏寡孤独家庭的用电设备电路进行检测,帮助弱势群体减少致灾因素;和义街道聘请专业电工和燃气集团人员对弱势群体家庭进行了全面的电气检测和燃气检测服务,及时更换老化电气线路,倡导更换陈旧的电器和燃气设备。
(五)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制度
政府、社会、单位和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为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安全发展,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要精神。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弱势群体消防安全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弱势群体消防安全投入。二是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场所的建设,实行弱势群体集中化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设立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资金,编织一张由政府、社会、单位、公民和家庭成员,社区邻里及民间组织等共同组成的关爱弱势群体、珍爱生命的爱心网,举全社会之力帮助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远离火灾危害。
仅2009年上半年,丰台区属21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累计投入弱势群体工作资金70余万元,全区297个居民社区、村基本建立起了弱势群体关爱组织,落实各项保障资金,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六)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社会环境
关键词:弱势群体;特俗服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12-02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其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病患、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而今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地城镇化,农民工也被纳入弱势群体的概念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弱势群体既有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有精神层次的追求,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弱势群体更需要精神方面的鼓励和关爱。作为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本馆深刻意识到在目前社会环境下精神层次的探索是对未来稳定社会环境、培养下一代的基础。而具体则体现在让弱势群体到良好的环境去读书,去拓阔视野,从知识上充实自己。而对未成年人、儿童的启蒙教育,图书馆则肩负着更长远的意义。
一、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必要性
1.关怀弱势群体的读书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我国未成年人的数量约有人口基数的19%,少年儿童的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而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在如今信息化高速发达的时代不免会感到迷茫与困惑,如何培养少年儿童的正确价值观和读书习惯是图书馆服务管理的重点。而另一方面老年人约占人口基数的10%,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不仅仅是子女的责任,作为图书馆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阅读生活,并提供一个场所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某些残疾人、下岗工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具有物质生活欠缺、精神迷茫等特征,积极推动满足其精神面貌也是本馆的工作重心。所以图书馆为弱势群体的特殊服务必须得到重视,因为正是这些形形的人群组成了我们的社会。
2.坚持公益原则,为弱势群体服务。在《图书馆服务宣言》中:“图书馆在服务与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公益图书馆应向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服务。这一要点不能以性别、职业、身体差异、年龄差异为借口,应更人性化地为全体公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快捷、人性化的读书环境。作为文化气息浓厚的公共场所,图书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特殊需求,如提供人性化的咨询服务、宽敞明亮的阅览室,空调、网络等设施则保障了读书者对舒适环境的需求,简化并有效的借阅流程则方便弱势群体将书本带回家。各种活动的举办,有效提高了社会各层人士对读书的浓厚兴趣。
二、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具体措施
1.公益图书馆的收费。弱势群体在财富、社会地位、知识、生存能力等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存在不足,处于劣势,他们的生活质量在物质上得不到保证。而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收费则增加了甚至抹杀了弱势群体的读书欲望,如何降低甚至减免收费,是图书馆的天职,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图书馆是公益机构,早于20世纪90年代,我馆已意识到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并积极开展为福利院老人送书、在节假日组织少年儿童读书日等活动,开展在乡镇周边地区为农民送去相关农业书刊、提供讲解等服务。而如今随着国家政策对弱势群体的着重关注,图书馆也已经几乎是零门槛为社会公民进行服务,所以从收费管理上,可以说如今的图书馆几乎可以免费地为所有弱势群体服务,并且我馆积极开展相关服务的宣传教育,对我馆员工进行服务培训,使得热忱服务成为我馆最重要的人文标志之一。
2.增强服务意识。图书馆面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也应有特殊的服务特色。首先要对弱势群体的心理进行分析,在服务态度和语言表达方面,一定要热情谦和,甚至在特殊情况下提供一些上门服务、阅读服务等等。从硬件设施来讲,图书馆应该建立无障碍通道,备有轮椅等设备,在书库的走道设计上要保证残疾人的方便,并且提供网络、电脑等现代化设备,尽一切能力去完善图书馆的建设。在软实力上,应积极主动组织各种专题讲座、培训班,不仅仅在读书中使弱势群体得到精神上的安慰,更是要全方面地针对各种人群的不同需要,合乎各种人群的利益去组织活动。要让弱势群体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切身问题,增加活动交流心得,增强生存的信心。
3.图书馆员工的素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具有乐观积极、乐于助人等特质,人与人的交流中能够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相关专业的培训则是良好提供服务的基础,如何划分、分析具体弱势群体的切身精神状态,并加以引导,介绍其阅读相关书籍也是评判一个图书管理员业务熟练的标准。今天少年儿童的精神状态是重中之重,由于我国家庭结构的特殊构成特点,少年儿童可能背负太多的升学压力,课外培训等活动也使少年儿童精神负担甚重。图书馆应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的特性,对少年儿童的图书进行详尽分类,并提供建议供学生参考,培养少年儿童的读书习惯,在未经引导下的少年儿童可能对大千世界有些迷茫,正确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防止学生误入歧途。我馆更是推荐少年儿童多读经典著作,从经典中读历史、读人文,并且尽量避免选择那些枯燥无味的经典文学著作,从而让少年儿童以读故事的心态,去了解人文历史,在娱乐中学习知识,潜移默化地让少年儿童觉得读书是有趣的,而不是父母、老师安排的任务,让学生自发地去读书。
图书馆员工的素质不仅体现在人性化的服务,也应更好地拓展自身的社会洞察力,在不同领域做出不同的成绩。比如在少年儿童的阅读生活上,以上建议以少年儿童作为图书阅览的参与对象,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样在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如农民工这一群体,也需要更详尽的分析和作为。农民工这一名词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产物,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县城去寻求物质的丰收,而据我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农民工的心态以及相关复杂的家庭环境情况更加值得关注,农民工带来的子弟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不同于城里的孩子,农民工子弟大多害羞,并且意识到与城镇孩子的差别,我们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农民工的子弟,并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爱。
救济、扶助、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社会群体。我国现有6000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其中80%生活在农村。他们当中有相当数量因自身残疾的影响以及外界环境的障碍,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和关心残疾人扶贫工作,民政部门把残疾人救济、扶助、五保供养始终当作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一、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2万多残疾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农村贫困残疾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二是农村贫困残疾人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救助的残疾人约有5.18万人。三是五保供养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财力有限,难以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没有享受到五保供养政策。
三、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对策和建议
从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现状分析,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
1、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环境。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弱势群体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氛围;要制定和落实扶持农村弱势群体的政策,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要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与农村弱势群体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残疾人发展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村残疾人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村残疾人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大力争取国债和上三级资金支持。同时,要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确保县区、乡镇两级财政用于支持农村发展资金的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制定农村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5、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整体素质。据调查,有很多农村残疾人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学所需学费,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农村残疾人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残疾人的问题,加强农村残疾人的教育是关键。必须从其子女接受正规教育上着手,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子女与他人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要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知识扶贫的力度,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使他们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救济、扶助、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社会群体。我国现有6000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其中80%生活在农村。他们当中有相当数量因自身残疾的影响以及外界环境的障碍,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和关心残疾人扶贫工作,民政部门把残疾人救济、扶助、五保供养始终当作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一、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2万多残疾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农村贫困残疾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贫困残疾人。二是农村贫困残疾人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救助的残疾人约有5.18万人。三是五保供养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财力有限,难以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没有享受到五保供养政策。
三、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对策和建议
从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现状分析,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
1、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环境。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弱势群体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氛围;要制定和落实扶持农村弱势群体的政策,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要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与农村弱势群体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残疾人发展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村残疾人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村残疾人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大力争取国债和上三级资金支持。同时,要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确保县区、乡镇两级财政用于支持农村发展资金的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制定农村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5、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整体素质。据调查,有很多农村残疾人家庭支付不起子女上学所需学费,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针对农村残疾人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残疾人的问题,加强农村残疾人的教育是关键。必须从其子女接受正规教育上着手,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子女与他人拥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要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知识扶贫的力度,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培训,使他们早日走上致富道路。
关键词:弱势群体;公共图书馆;特殊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40-03
十提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弱势群体是社会成员的一个层面,关注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公共图书馆应履行的职责。
1弱势群体
1.1 弱势群体的概念与范围
弱势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生活的困难者群体。广义上的弱势群体是指社会中的弱者即需要人们给予特殊关怀和援助的人群;狭义上指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或是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的一部分劳动者所构成的相对落后于社会发展先进水平要求的人群共同体。
目前我国的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岗和失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群体等;生理性弱势群体主要是孤寡老人和残疾人。
1.2 县级图书馆弱势群体的文化状况调查
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也有着对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需求。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而基于资源合理配置的信息平等似乎越来越远,获取信息的机会不均衡问题日益凸现。这种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象宁蒗县属于西部偏远地区,位于滇西北高原川滇交界处,属典型的高寒冷凉地区、全县总人口2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7%,区位偏僻,交通闭塞,农村人口较多,经济生活处于贫困化,弱势群体的收入一般都处于社会平均线下,只能维持生存和生活需要,生活质量较低。生活来源是靠国家接济或家人抚养,生活十分困难。象这样贫困地区的弱势人群获得信息的机会是不确定的,甚至是困难的,更有不少人被排除在图书馆服务之外。因此,关注弱势群体的特性,研究其心理特点,了解、掌握其知识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各级公共图书馆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任务。
1.3 图书馆应在服务和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在服务、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的关怀,体现人的价值。重塑自我形象,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真正体现“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已被确认为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宗旨。
弱势读者与其他读者一样,享有读书学习的权力。知识援助并不是施舍,只是履行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职责。关爱弱势读者,不是由于怜悯,而是人性自我完善的需要。图书馆的服务不仅要有板有眼,更要有情有义,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弱势读者需要。
2县级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举措
2.1针对残疾人特点开展助残服务
本人觉得县级图书馆应该开辟“盲人读物中心”、“残疾人法律服务中心”等专门的服务窗口。还应该成立 “弱势群体服务部”,专门为残疾人、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县级公共图书馆在一个县内只有一座,图书馆门前应设轮椅专用坡道,馆内必须建设轮椅专用通道,一个县城只有一座图书馆向他们提供服务,没有适合轮椅通行的专用通道,图书馆几乎是把他们排斥在外啦。至于安装电梯目前绝大多数县级馆限于经费捉襟见肘可能基本上都没有建设打算,倘若能够开通筹措经费的渠道,特别是现在图书馆也是越建越高,加之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高频率,到图书馆一趟不容易,人人都渴望图书借阅的方便快捷,县级公共图书馆完全可以通过设计,在保证方便坐轮椅读者使用的同时,也为一般读者提供力所能及的便捷服务。还有残疾人座便器,一座图书馆至少要为男女读者各建一个蹲位,这也是既保证有最低限的设施配备,又不因设施数量超过实际需求,导致利用率低下而造成浪费。
2.2电子阅览室应为盲人设专座
作为县级图书馆,电脑应装配专门的盲文操作系统,座椅也要充分考虑盲人的生理习惯,尽可能选择没有突起和尖锐部件的软座,避免盲人在摸索的过程中受到伤害。还要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电脑桌应全部采购棱角经过磨圆的,电线也经过PVC塑料管包装,座椅为皮革软座,镀铬的弯曲钢管扶手光洁平滑,最大限度减小儿童和盲人受伤害的可能。图书馆的楼梯栏杆扶手不留突出部件,消防栓门也不采用玻璃门,避免盲人和小读者不注意挂住衣服,打碎玻璃而伤着自己。
2.3活跃残疾人的各种文化生活
弘扬独特的聋哑文化,活跃聋哑人的文化生活,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县级图书馆应联合残疾人联合会举办了针对聋哑人的“手语世界”活动。其目的在于消除聋哑人与正常人之间的交流障碍,促进互相了解和沟通。我个人觉得为了活跃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还应该适时举办一些“残疾人电影展播”活动,免费为残疾人放映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的优秀影片。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情况,为残疾人提供专项服务;为听障者安排字幕电影,用手语做影片故事情节、任务关系介绍;为视障者安排中文对白影片,对无声场景、任务表情、动作、场景切换等进行现场解说。
3县级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方向
3.1 目前现状
国际图联已经成立了“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部”专门为有困难的人群服务。因此,公共图书馆作为各类型图书馆中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必须确保那些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服务的少数群众也能够平等地享受各种服务。失业、贫困、残疾、行动不便等原因造成弱势群体获取知识障碍。为方便残疾读者获取信息,本人觉得县图书馆应该有针对性地为弱势群体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报告会、培训班。
我觉得象我们县级图书馆还应常年设立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咨询辅导活动经常走进社区与学校,并在附近的中学设立一些心理辅导站点;让处于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享受同等的阅读快乐;应该组织馆员进行手语培训,邀请聋哑学校的专业老师讲解基本手语,通过学习以更好地帮助聋哑朋友,与他们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与老年大学合作举办各种展览活动,如2009年至今,宁蒗县图书馆与宁蒗县书法协会联合举办了4次书画作品展,展出作品均体现老同志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和艺术追求,非常具有意义,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群众的好评。
3.2 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县级图书馆和大城市的图书馆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例如,如何更好地为盲人服务,为残疾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如何与有心理障碍的人流等等方面都还比较薄弱。
本人认为,基于县级图书馆的自身条件,作出如下建议供参考和探讨:为老年人在看书的同时配备舒适的桌椅;针对老年人视力差的特点,在阅览室备有不同度数的老花镜。为方便视障者利用图书馆,可以组织志愿者上门服务,对坚持来馆的视障者可以派专人接送;针对盲人读者,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盲人阅览室,在阅览桌面中间放置木雕水杯托,以避免盲人读者碰翻水杯烫伤,并设专门引导员,安排志愿者进行对面朗读服务等;引导残疾读者利用电子阅览室,让这些读者利用网络更好地获取信息资源。
另外,很多农民对政策法规知之甚少,不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法规,在自身合法利益受侵犯时,不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还有很多人存在治病难的情况,享受不到公费医疗福利,得不到疾病防治、卫生保健、药品和医疗机构的信息。所以,可以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众多的检索途径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文献资料,供其参考;向受害者提供法律咨询、为失学者提供免费学习机会、为病者提供医疗咨询、为生活失足者指出正确生活之路,等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弱势群体服务既是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也是其服务内容之一,在信息时代这个问题更是日趋重要。作为社会知识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图书馆应大力弘扬和坚持公共性、公益性、读者至上、服务社会的基本理念,为广大的青少年、老年人、农民和残疾人以及其他的弱势群体服务。关爱每位读者,不以社会地位、财富、权力划分读者,真正把人是社会发展目的的神圣原则落实到工作上,为每位读者提供人文意义上的帮助。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独特的职能,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长治久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参考文献
1程鹏. 弱势群体——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4).
2余杏安.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云南省图书馆,2007(3).
3杨萍.构建和诣社会---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云南省图书馆,200(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自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社会的同时,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人口已达13.7亿,而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说明我国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而我国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近六成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和全国水平,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年轻人向城市的流入,这一比例还会增大。老年人群体属于生理性的弱势群体,农村老年人又由于各种各样的内在或外在原因使得其缺乏劳动能力、经济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很难通过常规渠道来寻求自身利益的保护[1]。因此,农村老年人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能够“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受到了政府、社会和家庭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问题分析
在农村当中,老年弱势群体获得的支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社会支持,另一类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前者的支持主要是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社区正式组织的帮助等,后者的支持是指在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涉入老年人生活较多的家庭成员、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提供的支持[2]。
本文主要从家庭、政府、社区和社会四个层面来分析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的支持主体地位受到动摇
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家庭支持不仅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基础,也是其社会支持网的主体。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它在所有的社会支持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也体现在老年人的个人选择之中。“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农村尚未改变,在老年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想到和最先寻求的往往是家庭的协助,只有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才会寻求其他途径的支持。但随着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再加上家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等,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的家庭成员更少了,这必然会动摇家庭养老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能够获得的赡养资源,使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陷入劳动负担沉重、经济困难、照料缺失、精神孤独等困难之中。
(二)政府支持相对太弱[3]
目前来看,政府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以及农村文化建设。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主要是以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这些保障政策的实施对于缓解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经济困难、保障其基本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城市相比还很不完善,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外,各项保障政策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覆盖面还很小,并且保障水平非常低。而目前面向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机构主要是政府供给的、救济型的敬老院,面向的只是农村中的“五保户”,很多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并不具有入住资格,而且各项设施与服务与城镇中的福利院、养老院相比较落后。再加上农村文化建议滞后,老人的精神需求很难通过公共文化活动来获得满足。可以说,我国政府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相对于城市来说政府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相对太弱。
(三)社区养老支持的缺位[3]、
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是建立在地缘和亲缘关系基础上的,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区成员支持,即与老年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区的邻居、朋友等提供的支持;二是社区组织支持,即具有组织化和制度化的村委会、老人协会等提供的支持。首先从社区成员的支持状况来看,由于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自身的消极求助心理、社区成员提供帮助的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老年弱势群体从社区成员处获得的支持力度十分微弱。其次从社区组织的支持状况来看,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建设滞后和意识上的忽略等原因,使得我国目前多数村委会的职能非常有限,仅限于组织实施国家政策,在解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养老问题上的角色出现了缺位。而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需求程度较高的老人协会由于其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等硬件支持障碍,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严重限制,使得不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难以从中获得精神满足,只能从农村较为活跃的宗教组织中寻求精神依托。
(四)其他社会力量支持极少
在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方面,除了家庭、政府和社区外,其他一些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与帮助,以弥补家庭、政府以及社区支持的不足。但在城市发展较为普遍的慈善捐助、志愿服务、民办服务机构等,在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使得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获得其他社会支持极为有限,并不能弥补家庭、政府和社区支持的空白。
三、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必要性
据统计农村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左右的速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问题,势必在不远的将来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4]。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及养老观念的转变等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地弱化,家庭养老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需求;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缺位,其他社会力量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支持太少,使农村养老面临风险,使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对未来养老的预期不确定。这些都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发出了挑战。因此,在了解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上,探索建构合理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途径,对于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提高生活质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平稳过渡到人口老龄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五位一体地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面对庞大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要使他们的养老问题得以真正的解决,既不能单纯依靠老年人的家庭,也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某一支持系统,而是需要发挥家庭、社区、政府、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综合力量,共同采取可持续的、有效的措施,五位一体地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以家庭支持为基础
虽然近年来,在农村家庭支持的主体地位受到动摇,但家庭仍然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养老的核心。要以家庭支持为基础来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就要以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即从经济支持和孝老教育两个方面做起。在农村子女应当尽可能地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定期给予父母生活补贴。此外在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需要时应及时给予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经济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传统的孝老教育也必不可少,子女应该不断增强自身尊老、敬老和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步增强家庭意识,强化家庭观念,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尊老孝老的文化传统美德,加深全民居家老人的理念。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政府应当在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中担当着不可规避的责任。政府应当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来保障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除了要加快完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如建立门槛较低、设施完善、收费合理的养老院、敬老院等,使有需求的老年弱势群体能够入住。此外,政府还应当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议。在经济方面,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减少劳动力的外流,增加农村剩余(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78页)劳动力在家附近就业的机会,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有稳定的收入、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足够的资金为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生活、精神慰藉。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完善农村的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安全隐患。而在文化方面,不仅在农村要配备完善的娱乐健身器材,还要扶持老人协会,推动农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农村普法活动和“孝老”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意识和子女尊老、敬老和孝顺父母的意识。
(三)以社区支持为依托
农村社区既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熟人社会,也是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社区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尤为重要。包括村干部在内的社区成员应该提高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关爱意识,在农村成立各种自愿组织,如成立帮工、照料和慰问小队或团体等以充分发掘社区成员的潜力来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帮扶。对有集体经济能力的社区要努力为特困老年弱势群体提供现金、粮食等经济援助,不断完善社区的道路、饮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同时还应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并依托农村老年弱势群体普遍欢迎的老人协会来组织下棋、打牌、传统文艺表演等各种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而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可以建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弱势群体提供入住或上门照料服务。
(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
除家庭、社区和政府外,其他一些社会机构、组织、团体、个人等也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关怀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学术机构和媒体等通过研究、报道等方式来呼吁政府和社会重视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非正式组织可以通过发展诸如提供小额信贷满足老年人的付款需求、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等项目来援助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医疗机构可以在农村社区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老年人的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对于其他社会志愿团体、企业、个人等可以通过捐助、慰问等方式加入到关爱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行动中来。
(五)以老年弱势群体的自助互助为原则[5]
社会支持的最终工作目标是协助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建立起一个适合其个人的社会支持网,使他们有能力通过这个网络实现自助。社会各界应当尊重、提倡和鼓励农村老年弱势群体实现自立自助,注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弱势群体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使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由纯养人口部分转变为自养或作贡献人口,如在农村实施老年劳务储蓄,提倡低龄老年人在为高龄老年人提供自愿服务的同时,把其服务时间储蓄起来,到自己年龄逐渐增大的时候便可支取同样的服务。同时,社会和农村老年弱势群休都应当转变养老观念,养老不能单纯依靠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发挥老年人自身的力量,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和养老文化。
参考文献:
[1]东波,颜宪源,陶志刚,马露霞,姚云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周庆刚,董淑芬,李娟.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和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4-61.
[3]叶敬忠,贺聪志.寂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25-262.
[4]高灵芝.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