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0:49
序论:在您撰写信息与安全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所谓的档案信息化就是指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采用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实现信息的共享,为档案应用着提供便利。同时做好档案的开发和整理工作也是现如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的高度发达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能够提升社会服务的意识,加强服务力度。在进行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应的制度,管理方式等进行高度重视,同时做好档案安全的防御工作也是一种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风险评估的重要表现。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时提升企业信誉程度,树立形象的重要因素。可见,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加强保证意识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2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环境和政策环境
2.1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环境
从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上看,其技术环境主要是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种办公方式的优化,做好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存储和利用工作是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各个关节中都需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中。所以说,各种技术设备和方式的共同作用逐渐完善了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另外,还需要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工作,同时保证档案信息传递的快速和便捷。
2.2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由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实现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较多的便利,因此,国家对这一问题加强了重视。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提到了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举措都是为档案信息化创设一个相对比较公平且开放的环境,使得档案信息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实现全国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另外,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特点也需要科学的政策环境作为背景,各级单位或者是机关等都应该充分应用网络的相关资源实现档案管理的高效性。不得不提到的是,档案信息的检索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保证应用的快捷性。
3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存在的安全问题
档案管理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机构的机密或者是相应工作的进展。因此,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做好安全保证工作,能够有效的解决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众多问题。虽然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众多,但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较严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物理安全问题
物理安全问题是档案信息化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所谓的物理安全主要是指档案信息存放的条件以及环境,档案信息多以电子形式保存,因此,保存的温度和湿度等都需要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内。尽量避免出现消磁,毁坏会这是盗窃的问题。从目前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上看,出现破坏的可能性主要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计算机自身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人为因素。可见保护电子档案的安全性需要做好辐射的防护,提升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等等。
3.2软件安全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软件的安全问题才能实现档案信息的正常运行,提升利用程度。软件和硬件都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要在运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以及规定来进行,同时对软件的使用权限进行控制,同时还需要对电子档案进行归档和整理,避免黑客对档案信息进行拷贝和篡改。
3.3数据安全问题
数据安全才是档案信息安全的基本,电子信息的保护就是要保证信息不被泄露。同时在电子档案的软硬件共同作用的前提下,需要更加注重对数据安全问题的重视。为了保证安全问题,需要将档案信息进行备份处理。通过科学的介质来进行传递,提高其利用程度。还可以根据档案信息的使用频率来设置权限,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的数据安全问题。
3.4网络安全问题
在计算机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网络节点的制约,形成一定的破坏性,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对于档案信息的安全程度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网络问题的出现也会造成其他问题的产生,所以需要根据电子信息档案的相关内容以及应用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防火墙结构,做好安全技术的推广,对网络安全问题进行严格地控制。在此过程中需要将网络监管工作落到实处,选择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这一工作。
3.4.1单位的安全防范意识要加强
改进服务的方式增加新的举措,提高创新性,在共享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下,要加强安全性防范,在共享电子档案信息的同时注意信息流失,除了给计算机各类用户提供计算机网络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在技术时上要加强管理,最终做到信息服务的最优化。
3.4.2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应用系统的维护
在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下,我们还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应用系统的维护。对那些突发性的灾难,在安全上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并最终达到综合性和智能化的电子档案管理。
4结束语
(一)TCP/IP协议族分层
每一层有着具体的功能。链路层有时也被称为网络接口层,主要包括操作系统中相关的设备驱动程序与计算机硬件中相对应的网络接口卡,共同对与电缆(或其他任何传输媒介)的物理接口细节进行处理。网络层主要是对分组在网络中的活动进行处理,在TCP/IP协议族中主要包括了IP协议、ICMP协议以及IGMP协议。传输层的主要功能是为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在TCP/IP协议族中主要有两种互不相同的传输协议:TCP协议与UDP协议。在应用层主要是对应用程序的的细节进行处理。
(二)TCP/IP协议主要工作流程
TCP/IP协议主要工作流程如下(以文件传输为例):
(1)源主机应用层将相关数据流传送给传输层。
(2)传输层将数据流进行分组,并加上TCP包头传送给网络层。
(3)在网络层加上包括源、目的主机IP地址的IP报头,生成IP数据包,并将生成的IP数据包传送至链路层。
(4)在链路层将MAC帧的数据部分装入IP数据包,然后将源、目的主机的MAC地址和帧头加上,并根据目的主机的MAC地址,将完整的MAC帧发往目的主机或者IP路由器。
(5)MAC帧到达目的主机后,在链路层将MAC帧的帧头去掉,并将去掉MAC帧头的IP数据包传送至网络层。
(6)网络层对IP报头进行检查,如果校验与计算结果不同,则将该IP数据包丢弃,如果结果一致就去掉IP报头,将TCP段传送至传输层。
(7)传输层对顺序号进行检查,判断是否是正确的TCP分组,然后再对TCP报头数据进行检查。如果正确就源主机发出确认信息,如果不正确或者是出现丢包,就想源主机发出重发要求。
(8)在目的主机的传输层将TCP报头去掉后根据顺序对分组进行组装,然后将组装好的数据流传送给应用程序。这样目的主机接收到的来自于源主机的数据量,就像直接接收来自源主机的数据一样。
二、TCP/IP协议的安全性
TCP/IP协议在设计之初没有对安全问题考虑很多,但是在安全性方面仍然有着其自身的优势。
(一)TCP/IP协议的安全性
首先,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指的是在进行通信前,通信双方需要建立起连接才能够进行通信,在通信结束后终止连接。当目的主机接收到由源主机发来的IP数据包后,会通过TCP协议向源主机发送确认消息。同时在TCP协议中有一个重传记时器(RTO),源主机从IP包发送时开始计时,如果在超时前接收到了确认信号,计时器归零;如果计时超时,则表示IP包已丢失,源主机重传。利用这个计时器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而且TCP协议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规定计时时长。TCP协议为应用层提供了面向连接的服务,从而保证了网络上所传送的数据包被完整、正确、可靠地接收。
其次,利用IP协议进行信息传送,就像信息的明信片传送,对于运营商设备、协议乃至网络拓扑对用户均属开放可见。这也就是说,安全服务的提供不需要应用程序、其他通信层次和网络部件做任何改动。但是这种透明性也是容易被利用的一种安全漏洞。
(二)TCP/IP协议存在的安全问题
TCP/IP协议所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方面。TCP/IP协议是建立在可信环境之下的,在考虑网络互联时缺乏对安全方面的考虑。TCP/IP协议是建立在三次握手的基础上的,三次握手本就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TCP/IP这种基于地址的协议本身就会泄露口令,并会经常运行一些无关程序。同时互联网技术对底层网络的硬件细节进行了屏蔽,使得不同种类的网络能够进行互相通信。这就给“黑客”攻击网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为很多程序都需要利用TCP协议来来作为传输层协议,因此TCP协议的安全性问题会为网络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TCP/IP协议是完全公开的,这就使得攻击者利用远程访问就能够的手,同时所连接的主机基于互相信任的原则也容易处于各种威胁之下。
三、利用TCP/IP协议保护信息安全
虽然TCP/IP协议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但是能够利用协议本身来实现信息隐藏,从而达到保护信息安全的目的。对TCP/IP协议头数据格式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在这两个头结构中存在多个没有用于正常的数据传送或者是数据包的发送的区域,或者是有一些可选项。利用这些区域可以对数据进行保存和传送从而达到保护信息安全的目的。当源主机与目的主机建立起TCP连接后,源主机就可以对要发送的数据进行编码转换,根据一定的算法将需要隐藏的数据为撞到IP标识域内。而在目的主机在接收到数据包后,首相将IP数据包的包体去掉只留下IP包头,通过对IP数据的头结构进行解析,将所隐藏的数据分离出来,然后利用编码算法对数据进行还原。利用时间戳实现信息隐藏。时间戮是一个单调递增的值,从TCP/IP协议中可知,当一个数据分组穿过互联网时,时间戳选修会使得各个系统将它但钱的时间标记在数据分组的相关选项中。TCP/IP协议中有TCP协议时间戳与IP协议时间戳两种。利用时间戳实现信息隐藏指的就是利用处理TCP包或者是IP包时所产生的轻微的延时来对TCP时间戳选项或者IP时间戳选项的低位段进行修改,当对协议的时间戳选项进行相应的修改后,根据TCP/IP协议的特点,会在网络中形成一个专门的信道来对隐藏信息进行传送。同时,现在的网络监控和检测技术很难对TCP/IP协议时间戳的值的改变进行监控与检测,同时也很难对时间戳的值的改变原因进行准确的判断,这就为信息的隐藏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长期以来,中国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遵循“木桶理论”,但实践证明,在企业信息安全领域应用木桶理论仍存在一定缺陷,很难实现“标本兼治”。企业信息安全应从安全策略、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技术体系和安全运维体系四个方面建设一个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对企业的信息资源提供全方位的安全防护。整个安全体系以安全策略为核心,管理、技术、运维三者有机结合,又相互支撑。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根据管理体系中的策略,由相关组织或人员,利用技术体系作为工具和手段,进行操作来维持运行体系”。在建立信息安全体系的过程中,可采用ISO27001:2005所述的“过程方法”,即将“规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PDCA)四个步骤。
2安全策略
信息安全策略研究就是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工作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制订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的建设方针和基本要求,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运维体系中的各种安全控制措施和机制的部署提出目标和原则,是信息化“建、管、用”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必须遵守的安全规则,也是针对每个系统和设备制订分项安全策略的依据。
3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可参照信息安全管理模型,按照先进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17799标准建立组织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实施与保持,达到动态的、系统的、全员参与、制度化的、以预防为主的信息安全管理方式。管理体系架构可分为四层,最高层为企业信息安全总体策略,为下面的各项分策略和具体的规章制度提供指导。第二层为企业信息安全组织体系,作用在于指导实施安全体系,制定安全的相关标准和方针,监管安全事件等。组织体系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明确主管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各尽其职。第三层为根据总策略,对信息安全涉及的各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分项策略,为安全的具体实施提供管理和技术上的指导。第四层为具体的安全管理制度。
4安全技术
1.1设计目标网络安全检测系统需要对网络中的用户计算机和网络访问行为进行审计,检测系统具有自动响应、自动分析功能。自动相应是指当系统发现有用户非法访问网络资源,系统将自动阻止,向管理员发出警示信息,并记录非法访问来源;自动分析是根据用户网络应用时应用的软件或者网址进行分析,通过建立黑名单功能将疑似威胁的程序或者方式过滤掉。此外,系统还具有审计数据自动生成、查询和系统维护功能等。
1.2网络安全检测系统架构网络安全检测系统架构采用分级式设计,架构图如。分级设计网络安全检测系统具有降低单点失效的风险,同时还可以降低服务器负荷,在系统的扩容性、容错性和处理速度上都具有更大的能力。
2系统功能设计
网络安全检测系统功能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用户身份管理功能模块、实时监控功能模块、软件管理模块、硬件管理模块、网络管理和文件管理。用户身份管理功能模块是实现对网络用户的身份识别和管理,根据用户等级控制使用权限;实时监控模块对在线主机进行管理,采用UDP方式在网络主机上的检测程序发送监控指令,检测程序对本地进行列表进行读取,实时向服务器反馈信息;软件管理模块是将已知有威胁的软件名称、参数等纳入管理数据库,当用户试图应用此软件时,检测系统会发出警告或者是拒绝应用;硬件管理模块对网络中的应用硬件进行登记,当硬件非法变更,系统将发出警告;网络管理模块将已知有威胁网络IP地址纳入管理数据库,当此IP访问网络系统时,检测系统会屏蔽此IP并发出警告;文件管理模块,对被控计算机上运行的文件进行实时审计,当用户应用的文件与系统数据库中非法文件记录匹配,则对该文件进行自动删除,或者提示用户文件存在风险。
3数据库设计
本文所设计的网络安全检测系统采用SQLServer作为数据库,数据库中建立主体表,其描述网络中被控主机的各项参数,譬如编号、名称、IP等;建立用户表,用户表中记录用户编号、用户名称、用户等级等;建立网络运行状态表,其保存网络运行状态结果、运行状态实际内容等,建立软件、硬件、信息表,表中包含软件的名称、版本信息、容量大小和硬件的配置信息等;建立软件、网址黑名单,对现已发现的对网络及主机具有威胁性的非法程序和IP地址进行记录。
4系统实现
4.1用户管理功能实现用户管理功能是提供网络中的用户注册、修改和删除,当用户登录时输出错误信息,则提示无此用户信息。当创建用户时,系统自动检测注册用户是否出现同名,如出现同名则提示更改,新用户加入网络应用后,网络安全检测系统会对该用户进行系统审核,并将其纳入监管对象。系统对网络中的用户进行监控,主要是对用户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等进行管控,有效保护注册用户的网络应用安全。
4.2实时监控功能实现系统实时监控功能需要能够实时获取主机软硬件信息,对网络中用户的软件应用、网站访问、文件操作进行检测,并与数据库中的危险数据记录进行匹配,如发现危险则提出警告,或者直接屏蔽危险。
4.3网络主机及硬件信息监控功能实现网络主机及硬件信息监控是对网络中的被控计算机系统信息、硬件信息进行登记记录,当硬件设备发生变更或者网络主机系统发生变化,则安全检测系统会启动,告知网络管理人员,同时系统会对网络主机及硬件变更的安全性进行判定,如发现非法接入则进行警告并阻止连接网络。
5结束语
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完整性、保密性、一致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在电子商务实际应用中主要包括如何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及个人信息的泄露等问题。电子商务系统必须基于信息安全基础上并达到电子商务安全的要求的网络商务系统。必须有计算机网络安全,才能保证电子商务最低层的信息服务,计算机网络层是用户将信息传输到上层的基础及用户与计算机网络接入的基本交互式服务手段。网络服务层必须有相关安全机制,如:入侵检测、安全扫描、防火墙等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另外,为了在应用层电子商务系统使用安全,必须利用网络加密技术和数字认证技术和电子商务安全协议,即构建安全的电子交易数据体系结构。其中,电子商务安全协议是加密技术和安全认证的综合运用和完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指标,用户对所信赖的电子商务安全肯定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在人才培养是就需考虑建立一个完善的基于信息安全核心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个电子商务安全知识体系,在考虑如何达到课程目标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满足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的实际需求。在信息安全基础上电子商务的安全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服务层、技术加密层、身份认证技术层、电子商务安全层、安全应用层。其中,上层主要以下层为基础的服务,同时下层为上层提供技术支持,整个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并且在不同的信息安全技术控制下实现电子商务的安全模式。
2电子商务安全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缺乏主动理解和接受,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高。因此要对现有以教学大纲为主要目标的方法进行改革,能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主动思考问题,具有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文提出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在课堂讲授的进行:教师准备阶段,学生准备阶段,小组讨论阶段、集中讨论阶段和总结阶段。主要目的是使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大的自我发挥空间。在教学法的五个阶段中,教师准备阶段和学生预备阶段是教学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准备阶段:教师准备是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为明确教学目而准备,是有序进行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基础。明确教学目标后,就应选择合适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应且具有高启发性素材,并且满足教学目标切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对选择的教学案例或素材还需要对及进行典型化处理,最后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介绍学生学习相关资料。学生预备阶段:课前让学生阅读典型化处理相关学习资料,老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让学生课前主动准备课堂讲授知识的信息,对老师提出的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法。小组讨论阶段:首先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3到5人小组,然后在小组范围内自行组织讨论,再确定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最后形成小组在课堂上展示方案。课堂展示阶段:在时间控制在半个课时以内前提条件下各小组派代表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展示,其他小组对解决方法进行互动式提问和回答,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老师总结阶段:老师总结出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针对重点问题组织大家集中讨论,并提出引导性建议扩展深化学生对有疑虑问题的理解。
3电子商务安全课程实践
传统的电子商务安全课程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对实践操作课程和技能的要求不高,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在现行教育模式中,用人单位也很难选择到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本课题对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电子商务安全课程特点及开发合适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如何建立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发以学生就业为宗旨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电子商务安全课程特点,将信息安全未来发展的创新技术运用到电子商务安全教学方法中,建立较为全面的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的创新环境和教学模式。另外,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理论和实践联系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结构。通过实践环节设置,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安全加密技术及使用技能;了解电子商务邮件和数字签名的联系及作用;熟练掌握电子商务安全协议的设置;掌握PKI的应用及数字证书的申请、安装和使用流程;熟悉基本的电子支付工具的使用。本课程的为实现实践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
4结论
关键词:LAN;威胁;信息安全;病毒防治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扩展,各类网络版应用软件推广应用,计算机网络在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实现数据集中、数据共享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已逐步成为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的安全高效运行,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以及网络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正常顺利运转是基本前提,因此计算机网络和系统安全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局域网安全现状
广域网络已有了相对完善的安全防御体系,防火墙、漏洞扫描、防病毒、IDS等网关级别、网络边界方面的防御,重要的安全设施大致集中于机房或网络入口处,在这些设备的严密监控下,来自网络外部的安全威胁大大减小。相反来自网络内部的计算机客户端的安全威胁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威胁较大。未经授权的网络设备或用户就可能通过到局域网的网络设备自动进入网络,形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局域网络安全隐患是利用了网络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弱点,而系统在使用和管理过程的疏漏增加了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
2局域网安全威胁分析
局域网(LAN)是指在小范围内由服务器和多台电脑组成的工作组互联网络。由于通过交换机和服务器连接网内每一台电脑,因此局域网内信息的传输速率比较高,同时局域网采用的技术比较简单,安全措施较少,同样也给病毒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通道和数据信息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局域网的网络安全威胁通常有以下几类:
2.1欺骗性的软件使数据安全性降低
由于局域网很大的一部分用处是资源共享,而正是由于共享资源的“数据开放性”,导致数据信息容易被篡改和删除,数据安全性较低。例如“网络钓鱼攻击”,钓鱼工具是通过大量发送声称来自于一些知名机构的欺骗性垃圾邮件,意图引诱收信人给出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口令、账号ID、ATMPIN码或信用卡详细信息等的一种攻击方式。最常用的手法是冒充一些真正的网站来骗取用户的敏感的数据,以往此类攻击的冒名的多是大型或著名的网站,但由于大型网站反应比较迅速,而且所提供的安全功能不断增强,网络钓鱼已越来越多地把目光对准了较小的网站。同时由于用户缺乏数据备份等数据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手段,因此会造成经常性的信息丢失等现象发生。
2.2服务器区域没有进行独立防护
局域网内计算机的数据快速、便捷的传递,造就了病毒感染的直接性和快速性,如果局域网中服务器区域不进行独立保护,其中一台电脑感染病毒,并且通过服务器进行信息传递,就会感染服务器,这样局域网中任何一台通过服务器信息传递的电脑,就有可能会感染病毒。虽然在网络出口有防火墙阻断对外来攻击,但无法抵挡来自局域网内部的攻击。
2.3计算机病毒及恶意代码的威胁
由于网络用户不及时安装防病毒软件和操作系统补丁,或未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的病毒库而造成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许多网络寄生犯罪软件的攻击,正是利用了用户的这个弱点。寄生软件可以修改磁盘上现有的软件,在自己寄生的文件中注入新的代码。最近几年,随着犯罪软件(crimeware)汹涌而至,寄生软件已退居幕后,成为犯罪软件的助手。2007年,两种软件的结合推动旧有寄生软件变种增长3倍之多。2008年,预计犯罪软件社区对寄生软件的兴趣将继续增长,寄生软件的总量预计将增长20%。
2.4局域网用户安全意识不强
许多用户使用移动存储设备来进行数据的传递,经常将外部数据不经过必要的安全检查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带入内部局域网,同时将内部数据带出局域网,这给木马、蠕虫等病毒的进入提供了方便同时增加了数据泄密的可能性。另外一机两用甚至多用情况普遍,笔记本电脑在内外网之间平凡切换使用,许多用户将在Internet网上使用过的笔记本电脑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接入内部局域网络使用,造成病毒的传入和信息的泄密。
2.5IP地址冲突
局域网用户在同一个网段内,经常造成IP地址冲突,造成部分计算机无法上网。对于局域网来讲,此类IP地址冲突的问题会经常出现,用户规模越大,查找工作就越困难,所以网络管理员必须加以解决。
正是由于局域网内应用上这些独特的特点,造成局域网内的病毒快速传递,数据安全性低,网内电脑相互感染,病毒屡杀不尽,数据经常丢失。
3局域网安全控制与病毒防治策略
3.1加强人员的网络安全培训
安全是个过程,它是一个汇集了硬件、软件、网络、人员以及他们之间互相关系和接口的系统。从行业和组织的业务角度看,主要涉及管理、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要确保信息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注重把每个环节落实到每个层次上,而进行这种具体操作的是人,人正是网络安全中最薄弱的环节,然而这个环节的加固又是见效最快的。所以必须加强对使用网络的人员的管理,注意管理方式和实现方法。从而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增强内部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内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以便更有利地打击不法分子。对局域网内部人员,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培训:
3.1.1加强安全意识培训,让每个工作人员明白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理解保证数据信息安全是所有计算机使用者共同的责任。
3.1.2加强安全知识培训,使每个计算机使用者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至少能够掌握如何备份本地的数据,保证本地数据信息的安全可靠。
3.1.3加强网络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掌握IP地址的配置、数据的共享等网络基本知识,树立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3.2局域网安全控制策略
安全管理保护网络用户资源与设备以及网络管理系统本身不被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目前网络管理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是客户端安全部分,对网络的安全运行威胁最大的也同样是客户端安全管理。只有解决网络内部的安全问题,才可以排除网络中最大的安全隐患,对于内部网络终端安全管理主要从终端状态、行为、事件三个方面进行防御。利用现有的安全管理软件加强对以上三个方面的管理是当前解决局域网安全的关键所在。
3.2.1利用桌面管理系统控制用户入网。入网访问控制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控制用户入网的时间和在哪台工作站入网。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网络控制用户和用户组可以访问的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可以指定用户对这些文件、目录、设备能够执行的操作。启用密码策略,强制计算机用户设置符合安全要求的密码,包括设置口令锁定服务器控制台,以防止非法用户修改。设定服务器登录时间限制、检测非法访问。删除重要信息或破坏数据,提高系统安全行,对密码不符合要求的计算机在多次警告后阻断其连网。
3.2.2采用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通常安装在单独的计算机上,与网络的其余部分隔开,它使内部网络与Internet之间或与其他外部网络互相隔离,限制网络互访,用来保护内部网络资源免遭非法使用者的侵入,执行安全管制措施,记录所有可疑事件。它是在两个网络之间实行控制策略的系统,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采用防火墙技术发现及封阻应用攻击所采用的技术有:
①深度数据包处理。深度数据包处理在一个数据流当中有多个数据包,在寻找攻击异常行为的同时,保持整个数据流的状态。深度数据包处理要求以极高的速度分析、检测及重新组装应用流量,以避免应用时带来时延。
②IP?URL过滤。一旦应用流量是明文格式,就必须检测HTTP请求的URL部分,寻找恶意攻击的迹象,这就需要一种方案不仅能检查RUL,还能检查请求的其余部分。其实,如果把应用响应考虑进来,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攻击的准确性。虽然URL过滤是一项重要的操作,可以阻止通常的脚本类型的攻击。
③TCP?IP终止。应用层攻击涉及多种数据包,并且常常涉及不同的数据流。流量分析系统要发挥功效,就必须在用户与应用保持互动的整个会话期间,能够检测数据包和请求,以寻找攻击行为。至少,这需要能够终止传输层协议,并且在整个数据流而不是仅仅在单个数据包中寻找恶意模式。系统中存着一些访问网络的木马、病毒等IP地址,检查访问的IP地址或者端口是否合法,有效的TCP?IP终止,并有效地扼杀木马。时等。
④访问网络进程跟踪。访问网络进程跟踪。这是防火墙技术的最基本部分,判断进程访问网络的合法性,进行有效拦截。这项功能通常借助于TDI层的网络数据拦截,得到操作网络数据报的进程的详细信息加以实现。
3.2.3封存所有空闲的IP地址,启动IP地址绑定采用上网计算机IP地址与MCA地址唯一对应,网络没有空闲IP地址的策略。由于采用了无空闲IP地址策略,可以有效防止IP地址引起的网络中断和移动计算机随意上内部局域网络造成病毒传播和数据泄密。
3.2.4属性安全控制。它能控制以下几个方面的权限:防止用户对目录和文件的误删除、执行修改、查看目录和文件、显示向某个文件写数据、拷贝、删除目录或文件、执行文件、隐含文件、共享、系统属性等。网络的属性可以保护重要的目录和文件。
3.2.5启用杀毒软件强制安装策略,监测所有运行在局域网络上的计算机,对没有安装杀毒软件的计算机采用警告和阻断的方式强制使用人安装杀毒软件。
3.3病毒防治
病毒的侵入必将对系统资源构成威胁,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别是通过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整个计算机网络处于瘫痪状态,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防止病毒的侵入要比发现和消除病毒更重要。防毒的重点是控制病毒的传染。防毒的关键是对病毒行为的判断,如何有效辨别病毒行为与正常程序行为是防毒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防病毒体系是建立在每个局域网的防病毒系统上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病毒策略:
3.3.1增加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对工作人员定期培训。首先明确病毒的危害,文件共享的时候尽量控制权限和增加密码,对来历不明的文件运行前进行查杀等,都可以很好地防止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这些措施对杜绝病毒,主观能动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3.2小心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在使用移动存储设备之前进行病毒的扫描和查杀,也可把病毒拒绝在外。
3.3.3挑选网络版杀毒软件。一般而言,查杀是否彻底,界面是否友好、方便,能否实现远程控制、集中管理是决定一个网络杀毒软件的三大要素。瑞星杀毒软件在这些方面都相当不错,能够熟练掌握瑞星杀毒软件使用,及时升级杀毒软件病毒库,有效使用杀毒软件是防毒杀毒的关键。
通过以上策略的设置,能够及时发现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快速有效的定位网络中病毒、蠕虫等网络安全威胁的切入点,及时、准确的切断安全事件发生点和网络。
局域网安全控制与病毒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的探索。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计算机病毒形式及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化,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网络安全建设已不再像单台计算安全防护那样简单。计算机网络安全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立体的防护体系,要具备完善的管理系统来设置和维护对安全的防护策略。
参考文献
[1]冯普胜。ARP病毒处理方法[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8,(5)。
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不法分子企图通过不合法的网络系统攻击方式对网络通信进行人为的攻击从而获取大量的网络资源。这些“黑客”的攻击不仅出现在商业管理终端等能够获取大量经济利益的领域,甚至还可能出现在个人的计算机中获取个体用户的信息,给用户的信息安全造成重大隐患。应该客观认识的是,我国网络通信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及通信方式变革的背景下发展速度一日千里,但是作为保障的信息安全维护工作却与网络通信的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网络通信管理部门对于网络通信信息安全认识不足、网络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加剧了网络通信信息安全隐患,甚至给整个互联网通信系统带来安全隐患,给不法分子以利用的机会。正是基于当前我国网络通信中信息安全的严峻现状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不断加强网络通信技术革新与网络通信制度建设,充分保障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保障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的途径
2.1充分保障用户IP地址
由于黑客对用户网络通信的侵入与攻击大都是以获取用户IP地址为目的的,因此,充分保障用户的IP地址安全是保护用户网络通信安全的重要途径。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时也要特别注意对自身IP地址的保护,通过对网络交换机的严格控制,切断用户IP地址通过交换机信息树状网络结构传递被透露的路径;通过对路由器进行有效的隔离控制,经常关注路由器中的访问地址,对非法访问进行有效切断。
2.2完善信息传递与储存的秘密性
信息传递与信息储存的两个过程是当前给网络通信信息安全造成隐患的两个主要途径,在网络信息的存储与传递过程中,黑客可能会对信息进行监听、盗用、恶意篡改、拦截等活动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目的的需求。这就要求用户在使用网络通信技术时要对网络信息的传递与储存环节尽量进行加密处理,保证密码的多元化与复杂性能够有效甚至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在传递与储存环节被黑客攻击利用的威胁。当前在网络通信过程中用户可以选择自身合适的加密方式对自身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而网络维护工作者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信息的加密设置。
2.3完善用户身份验证
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有效的验证是保障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在进行网络通信之前对用户身份进行严格验证,确保是本人操作从而对用户的私人信息进行充分有效的保护。当前,用户的身份验证主要是通过用户名与密码的“一对一”配对实现的,只有二者配对成功才能获得通信权限,这种传统的验证方法能够满意一般的通信安全需求,但是在网络通信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传统的身份验证方法需要新的变化,诸如借助安全令牌、指纹检测、视网膜检测等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方法进一步提升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水平。此外,在保障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完善防火墙设置,增强对数据源及访问地址恶意更改的监测与控制,从源头上屏蔽来自外部网络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窃取以及对计算机的攻击。加强对杀毒软件的学习与使用,定期对电脑进行安全监测,从而确保用户自身的信息安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