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6:10:43
序论:在您撰写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职工 心理健康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卫生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资助课题“提升高职院校教职工幸福感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201202)研究成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职工不但面临着各种社会压力,同时还要承受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自身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等压力。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职工的言行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成材,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教职工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也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稳定完善的人格、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一、工作内容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教职工心理健康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内容应包括:增强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心理调适的方法,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习如何提高幸福感,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二、工作团队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既属于员工福利,又关系到员工个人的健康发展,因此应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实施。具体可由人事处提供相应的制度和经费保障,工会负责牵头协调,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配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业务支持。根据教职工具体的心理需求,还需聘请学校兼职心理教师和校外心理专家,必要时还要和校外一些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保障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工作原则
1.普遍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在了解和把握教职工共同需要的基础上,针对教职工中具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的主题和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从而有效发挥“预防和促进”的功能,促进教职工的全面发展。
2.差异性原则
每位教职工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和价值追求。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心理健康工作还应针对教职工的个体差异性,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活动,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使每位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3.保密性原则
开展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难点在于,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与客体是同事,存在双重关系,教职工难免会有所顾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应设立健全的储存系统,个案资料不得泄露,个人记录不得公开,不得随便让人查阅或带离咨询与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要恪守职业道德,保护教职工的个人隐私,对教职工的个人情况和谈话的内容严格保密,必要时可以聘请外校或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在参加一些暴露个人隐私的团体活动后,参与者也应遵循保密原则,在活动之后不得随意泄露和议论其他成员的所暴露的内容。教职工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有严格遵循这一原则,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让参与的教职工畅所欲言,敞开心扉。
四、工作方式
1.心理健康调研
首先,要开展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调研工作,了解教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教职工心理需求,找出共性与差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2.专家讲座
对不同的教职工群体,或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聘请心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如压力管理、婚姻爱情心理等专题讲座,对班主任辅导员开展师生沟通方面的讲座,针对青年教工育儿方面的困惑开展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讲座,对女性教职工开展女性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等。
3.心理沙龙
定期开展一些心理沙龙,使参与者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邀请专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解除教职工的一些心理困惑。
4.团体辅导
建立团体辅导室,针对教职工共同存在的心理困惑,开展多种主题和形式的团体辅导,使参与者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困惑,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5.专场咨询
聘请校外心理专家定期到学院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和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为教职工报销一定次数、一定金额或一定比例的咨询费用。
6.心理宣泄
建立沙盘游戏室、心理减压放松室、心理宣泄室等,面向教职工开放,使教职工在宣泄的过程中释放心理压力,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7.同伴互助
提供相对温馨优雅的空间,如心灵茶座,定期对教职工开放,让教职工自行结伴,相互倾诉,缓解心理压力,相互提供心理支持。
另外,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和学院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职工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变。
五、可能存在的困难
教职工的心理特点和学生有很大不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和组织形式也提出更大的挑战。因此,在此项工作开展初期,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1.工作组织上的困难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能会出现教职工工作繁忙、家庭负担繁重、抽不出时间参加的现象,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必要时需要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2.参与者的顾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个体和团体咨询工作,会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存在双重关系。因此有些教职工难免会有所顾虑,导致实际有需求但参加活动不积极的情况发生,影响工作效果。因此,可聘请校外一些心理专家开展相关工作,避免双重关系,以保证工作效果。
3.工作条件有限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场所设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一些工作场所,国内一些高院校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条件并不乐观,若对教职工开放,难免会出现场地紧张、经费不足等情况,使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因此,为保障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有条件的,应设立一些专门针对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场所。
参考文献:
[1]黄淑颖.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如何[J].职业技术教育,2014(6).
[2]张峰.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4(7).
论文摘要:做好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大力推进政治思想工作的创新。从为什么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这两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和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做好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这两方面探索新时期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政治思想工作效果的新途径,介绍了在如今的社会和生活压力下,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优势和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于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幼儿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要面临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因此,有许多教职员工在工作上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低效或无效,进而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这就对如何做好幼儿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据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进行,而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幸福、单位和谐稳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100%女同志的托幼园所教职工队伍而言,当教职员工在工作学习压力过分沉重、恋爱婚姻受挫、人际关系不睦时,往往会产生烦躁、焦虑、悲伤等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轻则影响身心健康,重则产生心理障碍而影响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各类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有内在的心理原因,也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运用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员工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正确地面对和舒解压力,帮助员工克服片面、错误的认识,调整各种社会因素,解决实际困难,使部分心理问题得到缓和和解决。由此可见:从心理健康教育人手,可以有效做好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为什么幼儿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相入手;
(1)因为托幼园所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和工作对象比较熟悉,特别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的优良传统;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熟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而且本身就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对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与员工容易沟通交流。因此将掌握的许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有助于弄清教职工真正的心理问题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2)利用已建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实施提前干预。实施理干预,能有效消除个体心理困惑,保持健康心态。工作中利用已建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个体心理变化,及时发现个别心理动荡不安或出现心理障碍、心理危机的人员,提前介入,因势利导、因人施教,用问题人员心理上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稳定情绪,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
二.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做好幼儿教师队伍政治思想工作;
论文摘要:做好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大力推进政治思想工作的创新。从为什么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这两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和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做好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这两方面探索新时期提升幼儿教师队伍政治思想工作效果的新途径,介绍了在如今的社会和生活压力下,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优势和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于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幼儿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要面临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因此,有许多教职员工在工作上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低效或无效,进而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这就对如何做好幼儿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据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进行,而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幸福、单位和谐稳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100%女同志的托幼园所教职工队伍而言,当教职员工在工作学习压力过分沉重、恋爱婚姻受挫、人际关系不睦时,往往会产生烦躁、焦虑、悲伤等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轻则影响身心健康,重则产生心理障碍而影响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各类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有内在的心理原因,也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运用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员工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正确地面对和舒解压力,帮助员工克服片面、错误的认识,调整各种社会因素,解决实际困难,使部分心理问题得到缓和和解决。由此可见:从心理健康教育人手,可以有效做好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为什么幼儿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相入手;
(1)因为托幼园所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和工作对象比较熟悉,特别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的优良传统;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熟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而且本身就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对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与员工容易沟通交流。因此将掌握的许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有助于弄清教职工真正的心理问题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2)利用已建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实施提前干预。实施理干预,能有效消除个体心理困惑,保持健康心态。工作中利用已建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个体心理变化,及时发现个别心理动荡不安或出现心理障碍、心理危机的人员,提前介入,因势利导、因人施教,用问题人员心理上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稳定情绪,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
二.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做好幼儿教师队伍政治思想工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7(c)-0053-01
幼儿教师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要面临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因此,有许多教职员工在工作上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低效或无效,进而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这就对如何做好幼儿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据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进行,而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幸福、单位和谐稳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100%女同志的托幼园所教职工队伍而言,当教职员工在工作学习压力过分沉重、恋爱婚姻受挫、人际关系不睦时,往往会产生烦躁、焦虑、悲伤等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轻则影响身心健康,重则产生心理障碍而影响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各类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有内在的心理原因,也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运用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员工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正确地面对和舒解压力,帮助员工克服片面、错误的认识,调整各种社会因素,解决实际困难,使部分心理问题得到缓和和解决。由此可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可以有效做好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为什么幼儿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相入手;(1)因为托幼园所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和工作对象比较熟悉,特别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的优良传统;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熟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而且本身就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对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与员工容易沟通交流。因此将掌握的许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有助于弄清教职工真正的心理问题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2)利用已建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实施提前干预。实施心理干预,能有效消除个体心理困惑,保持健康心态。工作中利用已建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个体心理变化,及时发现个别心理动荡不安或出现心理障碍、心理危机的人员,提前介入,因势利导、因人施教,用问题人员心理上容易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稳定情绪,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
二、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做好幼儿教师队伍政治思想工作;(1)通过心理卫生与保健知识的普及营造员工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以“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为理念,倡导员工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举办“阳光幼教、阳光心态”女性心理健康知识系列讲座,发放《影响你一生的心理健康全书》等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书籍;通过博客、QQ群、网页等媒介设置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进行心理卫生与保健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广大教职工具备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与保健知识,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2)倡导以人为本,保持心与心的沟通。要做到始终把员工的冷暖放在第一位,把员工的情绪当作第一信号,坚持“情是人第一需要”的原则,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体谅人、帮助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变“说教”为“咨询”、“居高临下”为“平等”、“思想转变”为“内心沟通”,从科学的角度做人的工作。与职工保持心与心的沟通,倾听职工心声,及时了解职工心理动态,重视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遇到的种种实际困难和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体现了人性和人情,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3)丰富业余生活,做到防疏结合。通过为园所配备呼拉圈、羽毛球、象棋等活动用品,分赛区开展小型多样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扩大参与面,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调节情绪,缓解工作及生活压力。创新开展生日祝福活动,营造亲情家园氛围,进一步融洽关系,促进和谐。(4)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就是在心理方面给咨询者以帮助、教育和指导,它的主要任务是倾听和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咨询人员应当向咨询对象授予一些对付挫折的方法及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帮助咨询对象培养一些适合自己兴趣的娱乐活动等。对一些心理问题,咨询人员可以和咨询对象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应用专业知识,帮助咨询对象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教会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处理和看待这些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活动,促进了人际沟通,解决了部分职工的特殊困扰,达到适应工作、生活及社会环境的目的。(5)教育引导和利益促导齐抓并举,在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同时,注意抓好教育引导和利益促导。一方面重视教育引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地位,紧扣时代主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力。适时确定思想教育主题,增强教育针对性;开展爱岗敬业教育,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实施利益促导,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增强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总之,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可以促进幼儿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可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为创油田特色品牌,建国内一流园所作出贡献的积极性,更好的为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作出贡献。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共建
近几年来,全国许多高职学院频繁发生的高职生自我伤害、伤害他人以及各种异常社会行为,已凸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严峻性,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世中所显现的诸多不适应,也昭示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运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情感的培养和行为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促进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做好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单打独奏是难以奏效的。做好此项工作,除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外,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协助、支持与合作,特别是良好的体制之共建,才是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靠保障。为此,各高校富有成效的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机制之共建。
一、学科资源联动机制
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绝大数高校没有针对高职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各高校开设的基础文化课、专业技术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中,也只有基础文化课里的德育课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教育的同时,涉及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其他的课程则是单一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技术素养与综合能力培育、提高的课程。其实,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对思维活跃、个性迥异的当代高职生,面对诸多学生难以打开与解决的心结,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现实的,仅仅靠某一门课独自应对也是不切实际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需要各学科之间携手共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共同担当与完成培育一代新人这一历史重托。
高等学校所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兼有塑造人格、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心理调试等多项功能,但德育课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高等教育中,担当育人重任与排头兵的德育课,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解决高职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解决高职生的政治信仰问题。
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在向高职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同样也担当着锤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与培养社会适应力的重任,肩负着培育和塑造具有健全人格与良好心理素质的高职生的历史使命。
术道有攻,专业有别,课程迥异,但对当代高职生进行健全人格与健康心态培育与塑造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要求建立课程资源连通机制,需要学科之间加强联系,形成合力,从而使各学科与课程之间相互连通、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应对高职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宽泛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硬件设施建设,也包括软文化建设;既涉及校园整体布局与规划,也牵涉到校园局部建设与美化;既包括学校文化建设,也包括系部、班级文化建设;既包括教室文化建设,也包括公寓文化建设。各种文化之间内涵有别,特点迥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为高职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成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进步、高雅舒适的学习氛围与愉悦环境。
在高职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既能使高职生精神愉悦身心放松,也能使高职生陶冶情操享受温馨,更能使当代高职生在文化熏陶中美化心灵、开启心智。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将会为学习、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心理负荷的高职生,排解郁闷与减缓压力,从而营造舒适恬静的外部环境。
当然,要完成这一共同的历史重任单靠某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其效果也是事与愿违、差强人意的。这就要求校园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互为补充,要求校园文化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协同作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虽然有各自的活动特点与开展方式,有各自的运行模式与发展规律,但服务于人这一共同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各种校园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补充机制。另外,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完善,客观上也需要各种校园文化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只有这样,各种校园文化之间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培育时代新人的新篇章,开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三、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的沟通机制
高职生跨进大学校园后,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将会接踵而至。这些诸多问题显现于高职生活,然而,它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仅仅靠学校一方也是难以奏效的。
高职生虽然离开了家乡,告别了父母亲人,迈入校园独自闯天下,但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对家人父母的过分依赖,使其仍处在心理的“断乳期”。他们与亲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亲人家庭有着深深地情感寄托与心理依附,况且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本身就同家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这一切注定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序进行与全面展开,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彻底解决,客观上需要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建立定期的、良好的沟通机制。
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沟通机制的构建,应以教师与学校为主,社会家庭为辅。学校要定期向家庭通报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全面了解学生在社会特别是家庭的种种表现,加强同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做到有针对性。
四、社会资源共享机制
人的一生要先后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是系统教育,教师是我们的人生导航师;社会教育是终极教育,是人们行为的试金石,也是心灵的考验场。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之间内涵有异,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共同完成对一个人的心灵塑造与人格培育。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要求三种教育间不仅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更要建立一种社会资源的共享机制,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建没有围墙的大学,使高职生走出书斋,融入社区与社会,同社会共享资源,不仅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需要,也是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属于社会,社会需要大学,大学与社会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不仅是新时期办学的需要,也是高职生放松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五、实践实训联合机制
高职生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校内实训,也有校外实践;既有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也有工种实习,还有高职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参观考察等。诸多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高职生书本理论知识的一个应用过程,使高职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更为重要的是当代高职生体恤民情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是高职生良好心态与健康心智的一个确立过程。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共建
近几年来,全国许多高职学院频繁发生的高职生自我伤害、伤害他人以及各种异常社会行为,已凸显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严峻性,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世中所显现的诸多不适应,也昭示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运用教学、宣传、讨论、训练等多种活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情感的培养和行为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其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促进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和心理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做好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单打独奏是难以奏效的。做好此项工作,除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外,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协助、支持与合作,特别是良好的体制之共建,才是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靠保障。为此,各高校富有成效的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机制之共建。
一、学科资源联动机制
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绝大数高校没有针对高职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各高校开设的基础文化课、专业技术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中,也只有基础文化课里的德育课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教育的同时,涉及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其他的课程则是单一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进行技术素养与综合能力培育、提高的课程。其实,这种说法是欠妥当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对思维活跃、个性迥异的当代高职生,面对诸多学生难以打开与解决的心结,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人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现实的,仅仅靠某一门课独自应对也是不切实际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需要各学科之间携手共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共同担当与完成培育一代新人这一历史重托。
高等学校所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兼有塑造人格、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心理调试等多项功能,但德育课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高等教育中,担当育人重任与排头兵的德育课,主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解决高职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二是解决高职生的政治信仰问题。
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实习实训课以及选修课,在向高职生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同样也担当着锤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与培养社会适应力的重任,肩负着培育和塑造具有健全人格与良好心理素质的高职生的历史使命。
术道有攻,专业有别,课程迥异,但对当代高职生进行健全人格与健康心态培育与塑造这一宏大工程,客观上要求建立课程资源连通机制,需要学科之间加强联系,形成合力,从而使各学科与课程之间相互连通、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以应对高职生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二、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外延宽泛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硬件设施建设,也包括软文化建设;既涉及校园整体布局与规划,也牵涉到校园局部建设与美化;既包括学校文化建设,也包括系部、班级文化建设;既包括教室文化建设,也包括公寓文化建设。各种文化之间内涵有别,特点迥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为高职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成才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进步、高雅舒适的学习氛围与愉悦环境。
在高职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既能使高职生精神愉悦身心放松,也能使高职生陶冶情操享受温馨,更能使当代高职生在文化熏陶中美化心灵、开启心智。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将会为学习、生活中承受着巨大心理负荷的高职生,排解郁闷与减缓压力,从而营造舒适恬静的外部环境。
转贴于 当然,要完成这一共同的历史重任单靠某一种校园文化活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其效果也是事与愿违、差强人意的。这就要求校园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互为补充,要求校园文化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协同作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虽然有各自的活动特点与开展方式,有各自的运行模式与发展规律,但服务于人这一共同的历史使命,客观上要求各种校园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补充机制。另外,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完善,客观上也需要各种校园文化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只有这样,各种校园文化之间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培育时代新人的新篇章,开创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三、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的沟通机制
高职生跨进大学校园后,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将会接踵而至。这些诸多问题显现于高职生活,然而,它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况且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仅仅靠学校一方也是难以奏效的。
高职生虽然离开了家乡,告别了父母亲人,迈入校园独自闯天下,但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对家人父母的过分依赖,使其仍处在心理的“断乳期”。他们与亲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亲人家庭有着深深地情感寄托与心理依附,况且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发展本身就同家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这一切注定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序进行与全面展开,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彻底解决,客观上需要学校与家庭携起手来,建立定期的、良好的沟通机制。
学校家庭以及师生间沟通机制的构建,应以教师与学校为主,社会家庭为辅。学校要定期向家庭通报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全面了解学生在社会特别是家庭的种种表现,加强同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做到有针对性。
四、社会资源共享机制
人的一生要先后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学校教育是系统教育,教师是我们的人生导航师;社会教育是终极教育,是人们行为的试金石,也是心灵的考验场。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之间内涵有异,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共同完成对一个人的心灵塑造与人格培育。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要求三种教育间不仅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更要建立一种社会资源的共享机制,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开放办学、开门办学、建没有围墙的大学,使高职生走出书斋,融入社区与社会,同社会共享资源,不仅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需要,也是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学属于社会,社会需要大学,大学与社会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不仅是新时期办学的需要,也是高职生放松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五、实践实训联合机制
高职生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校内实训,也有校外实践;既有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也有工种实习,还有高职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参观考察等。诸多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生的成长成才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高职生书本理论知识的一个应用过程,使高职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更为重要的是当代高职生体恤民情了解社会的一个平台,是高职生良好心态与健康心智的一个确立过程。
一、通过微信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高职学生与其他在校大学生一样,具有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同时比其他在校大学生显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如:高考失败的心理阴影导致他们自卑感强烈,情感极其脆弱;高校扩招,就业单位要求升高,高职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长久处于悲观状态;对高职教育模式认识不明确,学生长久处于厌学迷茫的心理状态。这些学生常常通过网络游戏、酗酒、抽烟来缓解心理不适,导致心理状态恶性循环。由于心理情绪原因而引起的暴力行为、自杀自虐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高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2.高职学生微信使用频率高。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构成之一,是手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由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6月,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79.6%。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2072万,增长率为8.1%。而且,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针对大学生推出手机上网套餐,上网费用低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乐于选择手机上网。同时,微信这种即时通信软件自研发以来,主要运用手机进行操作,它的影像和图文显示吸引眼球,独特的“语音对话”和“手机群聊功能”方便联系,可随时随地记录学习和生活状态,朋友圈动态。手机微信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和自我表达方式,成为最受高职学生喜爱的新生自媒体。3.利用微信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趣味性和互动性,深受学生喜爱,可增强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课堂和讲座中,学生接受知识处于被动状态,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对微信平台,学生大多利用休息时间关注心理健康信息,变被动为主动,依据个人兴趣和需要选择关注内容,让学生在轻松休闲的网络环境下接触平台的知识和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台文章可以选择不同于课堂中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学生学习效果更佳。微信平台的网络虚拟性保护学生隐私和账户安全,使学生不必担心言论被同学嘲笑,或更大胆地在网络上通过留言和即时对话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自我表达和与教师沟通中调节心理不适。4.微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扩展受众面,延长教育时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导,通过心理沙龙、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对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这种模式常因场地、时间限制和师资力量不足而导致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校利用微信平台可以扩大活动的受众面,提高在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了解。多数在校学生对关系到自身生活的心理健康常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获取知识渠道较窄、接触时间有限,不能获取全面的心理健康常识。学生利用手机微信可以随时随地观看信息,有效延长心理健康教育时长。除在校学生外,报考本校学生在填报志愿后就可通过微信信息平台关注心理健康知识,即将毕业和毕业后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微信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
二、利用微信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途径
1.建立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微信公共平台的用户可以定期推送消息、传播品牌文化。2013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推出“大生活圈”手机微信平台,定期推送研究生关注的校内外学术、科研、生活、就业等信息,发送哲理、励志小故事,为研究生提供各类校内信息查询服务,调查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意见和建议。开学短短两天,微信的关注已经达到1500余人,微信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可见一斑。在微信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开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定期推送信息吸引在校大学生的关注。但应注意推送内容要贴近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这样能获得更多的关注,顺畅地传播心理健康信息。微信平台具有评论功能,教育工作者可以回复留言,在微信平台上和学生沟通交流。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交流平台,增进交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是由三级构成:第一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各院系学生工作人员;第三级,朋辈心理委员。在微信广泛应用之时,学校利用微信群可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学校建立各层级微信群,鼓励传统各层级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使用微信,在微信群上定时讨论活动和心理知识,实现信息的交流、反馈和传送。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朋辈心理健康平台的搭建非常有必要,可以建立由心理爱好者、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网络心理工作团体,对其进行心理培训,内容可选择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和常用调节技巧,通过考核的学生推荐为朋辈心理咨询师,可对同学的困扰进行网络上的疏导,建立网络心理自助系统。3.利用朋友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微”能力。微信时代,人人微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要主动进入微信阵地,熟悉微信“聊天”“即时对讲”“朋友圈”“摇一摇”“附近的人”“公众平台”等功能。以微信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微信运用能力和觉察能力等“微”能力,善于从学生的朋友圈信息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尽早介入,预防心理问题严重化,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被关心的、被尊重的,从而使他们早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走出内心的迷茫,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4.扩大宣传,调动学生关注微信心理健康内容的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微信在大学生中普及度虽高,但功能没有被充分利用。通讯是大学生使用最频繁的功能,其次是浏览公众平台,微信只是因其语音对话的方便性才逐渐取代了QQ通信。即使部分同学在使用公众平台浏览信息,大多是进行休闲娱乐性质的浏览,缺少自主学习和调节心理健康的意识。因此,学校必须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栏、心理讲座、心理课堂大力宣传,使学生自主关注微信平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了解微信不仅可以娱乐休闲还可以学习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帮助自己走出迷茫,高效地学习和生活。在微信平台建立初期,学校可通过全校心理健康活动参与程度设立奖惩制度,就学生表现活跃程度和考核分数适当奖励额外学分,鼓励学生主动关注心理健康微信平台。5.使用微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挑战。学校利用微信可以迎合学生的喜好,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新的工作途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令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但在使用微信时,学生容易忽略使用时间,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过度使用。在宣传心理健康微信平台的同时,注意教育学生不要过度迷恋和使用微信,否则会导致另外一系列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出现。微信时代如何利用微信趋利避害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是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丁文君 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