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9:31:13
序论:在您撰写藏族文化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藏族作为华夏民族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和时间的沉淀里,这里的人民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在藏族地区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在政治还是文化中,藏传佛教文化都是他们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深刻地影响着生活在这里的古老民族。在藏族林卡设计中的平面布局、植物栽种、建筑中也体现得尤为的充分。
关键词:
藏传佛教文化;悠久历史;藏族林卡设计
一、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藏族是一个色彩情感丰富的民族,正如我们所感知的一样,藏族人民们对那些色彩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们眼中那些色彩都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意义。而这些都和他们信奉的宗教——藏传佛教,有着深深的联系,因为色彩与藏传佛教结合在这片土地形成了带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独特的色彩语言文化。色彩作为一种宗教的符号,被赋予着不同的寓意。在他们眼中把红色认作为护法神,故红色常常被他们用在异常重要的灵塔或护法神像上面;黄色代表着大地,并象征着富贵与荣耀,常常被他们用在寺庙和宫殿的建筑中等;还有象征着吉祥的白色,他们把它看做天上的白云;代表着天空的蓝色,代表着河流的绿色。这些颜色在一起,变成为一种符号,被藏族人们给与智慧、慈悲、守护、仁爱、救度、吉祥的意义。除了把他们用在寺庙和佛像的建造中,他们也把这些颜色赋予到服饰和生活用品之中,以示自己祈盼美好的愿景和自己的。
二、对建筑装饰的影响
受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藏族在一个超脱的思想、物质基础上相信着宇宙自然间的象征意义。因此,藏族的许多图案纹样不管它的形状有多么的世俗化、多么的普通,它也存在着关于着神的象征意义,被赋予着浓厚的宗教意义。这些也是因为藏族人民在与大自然共同生存中,对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感到自然界是万分神奇、神秘的。他们在建筑上面,常常使用象征意义的图形来装饰建筑,这不仅可以表达他们在建筑方面对自己生活所期待的一种联想境界,也表达着他们对自然界、对一些生物的敬畏。莲花、狮子、大象、宝珠、金刚杵、水纹、卍等图案都是藏族建筑在室内和室外装饰上我们经常看见的图案。如卍有瑞祥的意思,代表着“好运”、“繁荣”,在藏地的建筑外观装饰中被广泛运用。让装饰文化具有地区性、民族性、象征性。
三、对林卡的建造影响——以罗布林卡为例
林卡在藏语里是园林之意。在以前,藏族只有高级官员和达赖喇嘛才可在林卡里面休憩。藏族最著名的林卡则非罗布林卡莫属。他在藏语里是宝贝园林的意思。罗布林卡是一座充满了藏族人民智慧的景观园林建筑,它集合了藏族人民在造园、建筑、绘画等多方面艺术造诣并与汉地的园林造园技法结合,让整个设计空间上既有着浓厚的藏族风情也带着汉地园林中的一些韵味。在这里我以罗布林卡为例,分析藏传佛教与林卡设计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自然。罗布林卡的建造地址在之前是一片树木茂盛,动物常常出没的地方。以前的拉萨河也从中穿流而过,并因此出现了许多的水池。佛教是一个尊崇自然之法、信奉自然的宗教。从古至今寺院建筑就常与山林互相融合,且在建筑中尽量不去破坏自然自身的环境,僧人的修行也是追寻淡泊简朴,并努力做到万物同体共生。林卡在最初作为最高等级的僧人和显贵放松的地方,也显然遵循了这一点,并成为藏族地区林卡建筑所遵循的习惯。在建造罗布林卡时,就保留了此地大部分的绿化,至今绿化覆盖率达全园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三,让建筑景观与植物相容而存。二是装饰。罗布林卡中,神殿建筑、僧侣住房等一直被众人视为建筑中美妙的艺术之一,它代表藏族的宗教文化和传统的艺术表现,并且融合了汉地的建筑特色,也体现出了藏族艺术在形成中兼容并包的一面,其中既有民族本身所有的特色文化又带有汉地园林建筑中的精华。一方面在建筑中运用了符号的象征手法,采用传统的藏式做法和运用宗教所赋予色彩的寓意。如格桑颇章、金色颇章和建筑外墙颜色的运用等,还有柱廊、檐口、门窗等部位采用藏式做法。另一方面,在建筑里采用汉式的吉祥窗棂、隔扇和石狮雕刻等。西龙王宫就是例子之一。三是在园林的布局艺术上。在园林布景上罗布林卡具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如不建筑假山,榆树木等采取“纵横成网格”的布局。这些都是依照佛经中佛教净土的领域图像“地面平如手掌”、布局呈棋盘方格模式布置的。
四、总结
藏传佛教文化深深的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让它屹立于灿烂的世界历史文化之中,受着世人的学习。在林卡设计中他们通过在装饰、色彩等的表现,展现出了他们对世界认识的智慧,也创造出了他们民族自己静态的历史所在。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文化越来越多元化,藏族传统文化因其本身所带有的宗教神秘感和丰富多彩的历史,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推崇,激发着我们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学习他们、继承他们,并不断创新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木雅•曲吉建才著,《神居之所——建筑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2]图齐著,耿昇译,《宗教之旅》,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1文化景观
1.1文化景观—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就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在生存和精神上的联系,土地上文化和自然的要素都只是这种联系的证据,它表达了一种人、地关系的遗产。
1.2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
①保护或修复。对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场景给以保护,对已经有损毁的场景,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一定要是原址保护,修复要注重于景观风貌与景观风格的修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源。②情境再生。即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场景,人文活动的有效组织,建构起地方文化的再现和再生,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找到其再现的地标、仪式、场景、人物和工具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一个适合的“文化空间”载体。③景观重塑。通过对历史环境的重新整治和塑造,再现其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观重塑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历史背景,不能伪造。
2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元素分析
2.1藏族传统图案的运用
藏族的传统图案有几何图案,其中以圆形、方形、三角形、“卍”、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形。藏族植物纹主要是以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为代表。动物纹在藏族纹饰题材中非常重要,大多是以具象形态出现。这些典型的藏族传统图案通过抽象、简化之后用于特色广场的地面铺装及景墙之上,作为藏文化空间的升华。
2.2藏传佛教文化元素的运用
①八宝吉祥。在藏族人生活中,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以八宝吉祥最为常见,是由八种吉祥的图案组成。它们分别为:金鱼、胜利幢、宝伞、莲花、白海螺、宝瓶、吉祥网及金轮。八宝吉祥与佛法息息相关,它们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图案化繁为简,取舍之间进行创新。这些图案多用于地面铺装与景墙之上。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渲染了整个古城空间,让其藏文化更为浓郁。②白塔。白塔可谓是藏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自从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据说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所建造,它的蓝本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形式。这种覆钵式塔被藏传佛教所惯用,被人们称为“喇嘛塔”。由于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称“白塔”。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白塔以雕塑式的景观小品形式置于卡瓦格博广场中,以一种静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底蕴。
2.3历史人文景观的运用
①卡瓦格博神像。卡瓦格博神在藏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塑像供奉在山下的寺庙中,他的形象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长剑的英武战将。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德钦县城及附近的藏民会在贡卡湖边燃烧柏枝及杜松子枝,让袅袅香烟招来巡游的卡瓦格博神。据说他会在燃烧尽的香灰里留下马蹄印,藏民就能依此预测一年的吉凶。在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卡瓦格博神像还原于广场中,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让当地人民可以拜祭这位他们心目中的神。②藏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射箭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时,就有与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了保留及弘扬藏区的这一特色体育活动于阿墩子古城中设计射箭广场,为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处适合的场地。
3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文化表达
3.1植物景观中的藏族文化
①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典范,而柳树的特性正好与其吻合。古人赠柳寓意情意绵绵,其次柳与留谐音,具有挽留之意。在阿墩子古城中水边遍植柳树,正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②景观植物色彩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而白、绿、红、黄在佛教文化中还象征着“四方“和“四业”,蓝色则代表“空性”。德钦属于高寒地区,可选植物偏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就尤为重要。其中绿色系植物以冷杉属植物及云杉属植物为主,如中甸冷杉、长苞冷杉及丽江云杉等,其它还有德钦杨及柳树。白、红、黄色系植物以高山杜鹃及菊科植物为主。而蓝色系植物则选用龙胆,少量种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虽不多,但却能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
3.2特色广场中的藏族文化
①卡瓦格博广场。卡瓦格博广场是阿墩子古城中最核心的广场,以情景再生的手法进行设计。整个广场呈梯形,核心处放置铜质卡瓦格博神像,两边为转经筒及白塔,是藏族核心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这里游人及当地人可以祭拜和瞻仰卡瓦格博这位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还可以转动转经筒为自己及家人祈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②康珠卓拉广场。“德钦”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康珠卓拉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辅以遮荫乔木的种植,铺装纹样采用藏族传统纹样的抽象化表达。在这里,市民们聚集起来跳民族舞,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③射箭广场。射箭广场是专门为市民每年的射箭比赛而设计,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设计为两层空间,下层为射箭比赛空间,以现代材质为分隔。上层为观看空间,是架空走廊的形式,这样市民及游客既得到了不一样的观赏乐趣,又保证了安全。
4小结
(昆明理工大学,昆明 650093)
摘要: 文化景观的再生设计已经成为当今景观设计的主流,没有文化性的景观是空洞且经不起历史推敲的。而民族文化景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地域文化景观中重要的部分。在景观设计中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地域性藏族文化景观至关重要。在云南德钦阿墩子古城广场设计中演绎了现代景观的文化再生设计。
关键词 : 藏族文化;景观设计;文化再生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10-02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Y591。
作者简介:苏晓梅(1984-),女,云南昆明人,工艺美术师,讲师,昆明理工大学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
0 引言
“藏族文化”是我国最具神秘感的民族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鲜明的开放性和世界性。景观装饰元素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呈现出异彩纷呈,形式多样的特点。从卡瓦格博到转经筒、白塔,再到吉祥八宝都是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挖掘藏族文化,并把这些文化元素运用到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1 文化景观
1.1 文化景观——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就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在生存和精神上的联系,土地上文化和自然的要素都只是这种联系的证据,它表达了一种人、地关系的遗产。[1]
1.2 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 ①保护或修复。对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场景给以保护,对已经有损毁的场景,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一定要是原址保护,修复要注重于景观风貌与景观风格的修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源。②情境再生。即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场景,人文活动的有效组织,建构起地方文化的再现和再生,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找到其再现的地标、仪式、场景、人物和工具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一个适合的“文化空间”载体。③景观重塑。通过对历史环境的重新整治和塑造,再现其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观重塑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历史背景,不能伪造。
2 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元素分析
2.1 藏族传统图案的运用 藏族的传统图案有几何图案,其中以圆形、方形、三角形、“卍”、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形。藏族植物纹主要是以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为代表。动物纹在藏族纹饰题材中非常重要,大多是以具象形态出现。这些典型的藏族传统图案通过抽象、简化之后用于特色广场的地面铺装及景墙之上,作为藏文化空间的升华。
2.2 藏传佛教文化元素的运用 ①八宝吉祥。在藏族人生活中,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以八宝吉祥最为常见,是由八种吉祥的图案组成。它们分别为:金鱼、胜利幢、宝伞、莲花、白海螺、宝瓶、吉祥网及金轮。八宝吉祥与佛法息息相关,它们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图案化繁为简,取舍之间进行创新。这些图案多用于地面铺装与景墙之上。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渲染了整个古城空间,让其藏文化更为浓郁。②白塔。白塔可谓是藏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自从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据说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所建造,它的蓝本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形式。这种覆钵式塔被藏传佛教所惯用,被人们称为“喇嘛塔”。由于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称“白塔”。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白塔以雕塑式的景观小品形式置于卡瓦格博广场中,以一种静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底蕴。
2.3 历史人文景观的运用 ①卡瓦格博神像。卡瓦格博神在藏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塑像供奉在山下的寺庙中,他的形象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长剑的英武战将。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德钦县城及附近的藏民会在贡卡湖边燃烧柏枝及杜松子枝,让袅袅香烟招来巡游的卡瓦格博神。据说他会在燃烧尽的香灰里留下马蹄印,藏民就能依此预测一年的吉凶。在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卡瓦格博神像还原于广场中,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让当地人民可以拜祭这位他们心目中的神。②藏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射箭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时,西藏就有与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了保留及弘扬藏区的这一特色体育活动于阿墩子古城中设计射箭广场,为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处适合的场地。
3 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文化表达
3.1 植物景观中的藏族文化 ①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典范,而柳树的特性正好与其吻合。古人赠柳寓意情意绵绵,其次柳与留谐音,具有挽留之意。在阿墩子古城中水边遍植柳树,正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②景观植物色彩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而白、绿、红、黄在佛教文化中还象征着“四方“和“四业”,蓝色则代表“空性”。德钦属于高寒地区,可选植物偏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就尤为重要。其中绿色系植物以冷杉属植物及云杉属植物为主,如中甸冷杉、长苞冷杉及丽江云杉等,其它还有德钦杨及柳树。白、红、黄色系植物以高山杜鹃及菊科植物为主。而蓝色系植物则选用龙胆,少量种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虽不多,但却能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
3.2 特色广场中的藏族文化 ①卡瓦格博广场。卡瓦格博广场是阿墩子古城中最核心的广场,以情景再生的手法进行设计。整个广场呈梯形,核心处放置铜质卡瓦格博神像,两边为转经筒及白塔,是藏族核心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这里游人及当地人可以祭拜和瞻仰卡瓦格博这位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还可以转动转经筒为自己及家人祈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②康珠卓拉广场。“德钦”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康珠卓拉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辅以遮荫乔木的种植,铺装纹样采用藏族传统纹样的抽象化表达。在这里,市民们聚集起来跳民族舞,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③射箭广场。射箭广场是专门为市民每年的射箭比赛而设计,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设计为两层空间,下层为射箭比赛空间,以现代材质为分隔。上层为观看空间,是架空走廊的形式,这样市民及游客既得到了不一样的观赏乐趣,又保证了安全。
4 小结
本次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挖掘了民族文化中的藏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诠释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建成后阿墩子古城将重放异彩,把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特色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
引言
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图书馆是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人们提供阅读服务、文化服务,在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是促进图书馆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在现代文化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对图书馆赋予了新的使命――文化传承,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文化延续的一个重要途径,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的文献资源、信息资源的聚集地,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宣传推广,就是传承文化的过程,是让更多群众知晓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途径。各地的图书馆收集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料,在图书馆创新发展过程中,要本着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以发扬和传承文化为目标,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均衡发展。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发展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主要民族有藏族、汉族、回族、蒙族,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局面。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7月,是全省建馆最早的地区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也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为各族群众提供文化、科技、信息、图书服务,承担了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古籍保护等工作,随着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的不断发展,馆藏资源越来越丰富,开展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例如开展“全民读书月”、“图书服务宣传周”等活动,通过图书流动点为各族群众提供服务。同时,图书馆的馆员队伍也逐渐壮大,招聘新馆员,对所有馆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馆员综合服务水平。
二、图书馆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图书馆不仅为读者提供图书阅读服务,还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传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图书馆中有十分丰富的资源信息、文化资源,通过图书馆中的信息传播,可以对我国古代的各种文化、历史等进行传承。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功能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资源具有文化存储功能,资源中存储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载体,而资源就是承载文化的载体,通过资源的积累,也可以实现文化的沉淀。第二,图书馆中的各种馆藏资源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传递、流动,从而使得文化得到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还可以实现文化增值。第三,文化延续功能。图书馆中的各种资源信息可以编制,并且通过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研究,对传统习俗进行完整系统的保存和流转。简而言之,借助图书馆对各种文化进行存储、传播和延续,达到文化传承目的。就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而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凝聚了当地各个民族人民的劳动结晶,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以通过现实转化以及开发利用,重新创造出新的现实价值,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优势。例如图书馆中收藏的与《格萨尔王传》有关的藏族民间史诗、传说、故事、叙事诗等,是研究藏族文化以及藏族宗教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源。图书馆中的资源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对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客观描述,而且图书馆具有文化记忆功能,可以对各种有价值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再现,总体说来,图书馆中的各种资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最好见证。
三、基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1.丰富馆藏资源
图书馆不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与流传的阵地,在新时期图书馆馆员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理念和认知,尤其是图书馆员应该要转变自己对图书馆定位的认知,在工作过程中要发挥主动服务意识,为图书馆的发展建言献策。例如对图书馆的馆藏内容进行丰富的时候,应该要结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标,对图书馆中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丰富。要注重对一些具有较高文化载体价值的资源进行接收和征集,图书馆收集的资源信息应该要全面,要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涉及各个地区,要突破传统的局限意识。比如发源于徽州地区的宣纸徽墨本身已经成为文化产品,而这种产品具有历史性与文化性,是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加强对这类物品的收集整理。例如在图书资源收集过程中,要多收集一些普及性读物,以介绍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文化活动为主。另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献比较凌乱,流失严重,虽然公开整理出版了一些民族文化文献,但是仍然有大量民族文献没有被收藏,所以图书馆员应该要深入民间,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进行实地采访求证,收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整理成册,供读者阅读,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
2.开展文化传承活动
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基础,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为了使得各种文化资源可以真正发挥作用,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引导图书馆管理人员加强对各种文化资源的传播,从而真正挖掘出民族文化相关资源信息的价值。一方面,在文化资源传播过程中要注重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播的结合,例如直接将资源元件、复印件作为传播的形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在社会内广泛传播各类资源,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借助各种文化资源开展活动,通过图书馆活动的持续开展,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例如图书馆可以经常开设各种展览,如纪实类画展,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进行记录,还可以组织讲座,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人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活动的带动,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到图书馆活动中,并且也可以借助读者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传播,促进文化传承与发扬。
引言
我国民族传统图形文化底蕴浓厚、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视觉文化。随着高原的开发使得原本神秘的藏族传统文化渐渐为世人所熟悉,以现代海报为载体来展示的独特民族文化是更好地去传承这一古老文化的重要途径。要如何表达藏族传统图形自身的视觉元素和语言运用是现代海报设计面临的问题。
藏族传统图形是集千年文化孕育而生,凝聚了民族的智慧、文化和思想的高度结晶,所以藏族传统图形是具有极其特殊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现代图形的冲击下,为了传承和保护藏族传统文化,应将藏族传统图形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弘扬藏族传统文化。
藏族的传统图形元素
1.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
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源于他们对藏传佛教和生活感悟。在生活里,藏民崇拜与生产有关联的自然力量;同时他们也有膜拜的图腾,为此创造了不少的神兽图形等等;还有许多英雄人物(格萨尔王)的传奇故事也为世人所传唱……这些全部都构成对藏族传统图形的造型灵感。
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元素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项:
(1)动植物造型
动植物纹样在藏族传统图形中较为常见,动植物在艺术手法和宗教文化背景下
有着许多寓意和哲理。彰显藏族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2)几何形造型
常见的几何造型有回纹(图一)、十字纹、涡旋纹、三角纹、万字符等等,千年前藏族就大量运用几何造型作为装饰,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极致地几何抽象,显示出藏族传统文化和自然的艺术创造力之强。
(3)自然和宗教元素造型
自然中的景观、宗教故事为原型以及宗教器物为对象(图二)。特点多简易抽象、装饰性强。
藏族传统图形元素造型形式通常是夸张的形式出现,有的手法简练,只抽取外轮廓或者结构;也有的则是几何抽象的造型,以单纯的形式来表现,将原本的造型形态抽象成所想象的气质造型;还有的就是自由的组合再造,把想要的两种不同气质的原物,取其中想要的部分整合成一个想要具备着两种气质的再生物。不论什么手法都无法掩盖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宗教的膜拜。
2.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色彩
由于藏民的生活里充满了湛蓝的天空和湖泊、白雪皑皑的雪山、土黄的地质土壤,于是太阳那般热情的火红,广袤草地的碧绿……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色调,融合在传统图形和绘画里。淳朴的藏民喜欢的色彩如同他们豪爽的性格一样,色彩艳丽响亮,对比度强烈。藏族人民对于生命和生活是那般的热情,民族风格彰显庄重,古朴,藏族人对色彩独特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蓝色通常是代表愤怒、勇敢和凶猛,一直都是来描绘勇士或者大力金刚;白色代表着纯洁善良,吉祥如意的白色是藏民最喜欢的颜色,如唐卡壁画上的白色都是用来描绘菩萨和仙人;黄色则是智慧、光明和希望,表达了温和和恩典;红色最广泛的运用是来表现战斗和权力等等。藏族人民生活环境充满了古朴,藏民对世界的理解也如同他们对藏传佛教那样的单纯膜拜,简单勇敢,古朴直接;对于色彩的深刻理解使得在色彩的运用上独具特征,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是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特点。
3.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象征性与文化意义
研究这些具有地域性的传统图形元素,如藏族唐卡壁画和绘画等等,几乎都是表现生存奋斗、英雄事迹或者神佛故事,流露出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虔诚的。藏族传统图形具有藏民对生活、自然和宗教的畏惧和膜拜,所以都是具有象征意义。最为常见的图形有: “生死轮回图” 、“吉祥八征”、 “十相自在”(图三)等等,无一例外的都是吉祥的象征,许多藏族传统图形都是吉祥、辟邪、多福的美好象征,一般装饰在佛堂、建筑居多。 通过对藏族传统图形的色彩运用得知其中色彩所包含的意义,色彩不只是视觉表现,其中的象征意义才是藏族人民所想表现的文化内涵,即宗教膜拜及对生活的审美表现。
藏族传统图形元素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1.民族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海报设计的运用
海报是传播媒介的形态之一,是现代化视觉传达设计当前最流行、最具代表和号召力的手段之一。在现代海报中,运用具有典型又有深刻含义的传统符号来表达自身海报想要的作品主题,借此也可以继承发扬名族传统文化,传统符号的形态可以重新打散重组,进行提炼和再造,让图形更能与现代接轨,更具现代感,也能更加表达出民族文化价值。
现代海报设计如果彰显不出文化,只能是无力低层次的、毫无生命可言。曾经有许多设计大师都在寻找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他们立足传统文化和思想本质,推成出新和现代设计融会贯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基础上,创造出许多既现代化又极具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作品。一代一代设计师都在继续挖掘和探索自己本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设计结合的道路,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势不可挡。
2.藏族传统图形元素在海报设计的表现方式探究
(1)将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造型方式现代化
在现代海报设计中涵含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造型元素,这些的符号具有鲜明的现代感,却也能更好的传达出浓厚民族的传统文化。藏族文化具有许多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将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元素用现代的审美理念重新进行定位思考,打破固有的表达方式,提取精华然后再生创造,从而在现代设计中表达出传统图形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例如祥巴艺术,祥巴是藏语中版画的音译,祥巴是在藏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出具有强烈鲜明藏族特色的新版画(图四)。还有藏族符号运用最广泛的是藏传佛教中的“e”, “e”是吉祥的象征。由于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所以这个特殊的符号对于藏民具有强烈的安全感。“e”如今被运用在许多的现代设计中,但是还有许多的藏族传统图形元素还有开发设计的空间。
(2)将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色彩与现代海报的色彩表现相结合
现代海报设计的色彩搭配具有对于传达作品思想精神的重要意义,作品中需要通过色彩传递出情感和内涵。在现代海报设计对于藏族的传统色彩的认识和运用,有助于体现藏族本土文化的民族审美思想。的神秘是现代人都向往的,对于宣传藏族文化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就是海报。藏族人偏爱的白、黄、蓝、绿、红,这些对比强烈的色彩,是藏族传统用色的鲜明特点。在借鉴藏族色彩特点的实践中,配色可以运用其对比强烈的色彩特点,海报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则会加大,并充分体现出藏族的民族色彩。学习传统配色要取其特点,可再创造出富有民族特点又不失现代感的独特的色彩配置。
(3)将藏族传统图形元素的具象图形进行抽象化设计表达
藏族有许多象征吉祥的图形,例如“吉祥八征”、“十相自在”等,这些图形传达了藏民渴望平安自由的生活愿望。藏族是一个相当注重宗教意识的民族,他们对于宗教相当虔诚,借此来束缚自己的贪欲,平衡自己人生正确的道路,衡量世间的邪与正。所以藏族宗教(以藏传佛教为主,还有苯教和密宗)有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图案,由于对此特殊的寓意,这些的造型都是具象的,以便藏族人民在自己心中有着明确清晰的形象。然而当代海报设计较注重抽象的造型元素,所以探究如何将藏族传统具象图形抽象化具有相当大的意义,比如藏传佛教的神佛形象,甚至各类神佛手中的器物都可进行抽象化再现,并抓住其象征的灵魂和内涵意义,与现代造型设计相结合,以抽象出全新造型。这样的抽象海报图形能表达出其本质含义,又能让藏族传统文化在如今国际文化冲击下脱颖而出,进而升华到全新的高度。
结束语
现代海报设计中将传统图形造型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是对于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思考。灵活的运用传统图形元素,提取表现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韵味。藏族是一支神秘的民族,挖掘其中的文化精髓,对于宣传藏族文化具有相当意义,使得藏族文化在新的时代下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
研究背景
民族,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既是传统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民族文化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穿着或者佩戴具有民族元素的人,他们的佩饰或者穿着,已经融入进现代社会,这些服饰简单而有内涵,能很好的体现出穿戴者的个性。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在这个充满创新与进步的时代,抓住有特色的东西,加以探索改造,才能更吸引人的目光。
藏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藏族服饰很有特点,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藏族服饰是在经历了漫长岁月,时代变迁之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的一种服饰文化。
藏族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多被运用,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藏族服饰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个少数民族最本质的文化风貌、民族特色对于今天的服饰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所展现的是雄厚的阳刚之美和一种淳朴的自然之美。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是藏族从小就开始的原始信仰。因此藏族的服饰都与这一切有关,他们崇尚自然,因而衣服上常常带有日月星辰,飞禽鸟兽,花草树木等等,代表他们热爱自然,崇敬自然。
藏族服饰的面料不是轻薄飘逸的,是带有厚重感的,触感十分厚实,散发着原始的乡野情趣和自然的肌理美感。这种面料的特征主要因为其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以及物质资源的缺乏,同时也能更加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是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藏族服饰的色彩大都鲜艳、明亮,能瞬间抓住人的眼球。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烈的辨识度。其中,藏族服饰的色彩运用颇具特色。藏族人崇尚白色,因而白色是藏族人民常用色调。色彩通过冷暖、强弱来展现穿戴者的情绪和情感,带给人不同的冲击。藏族人民通过运用这种鲜明对比和高纯度的色彩的运用来展现这个民族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传统文化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藏族最有特色的大概要算得上是其佩饰了。藏族的佩饰是藏族人民精神文明的载体,体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不同于其他任何少数民族。他们不分年龄大小,都会佩戴佩饰。佩饰起源一部分来自于藏族人民对力量、勇敢的炫耀,一部分来自于对宗教鬼神的崇敬。还有一部分体现其标志种族,氏族制度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到现代社会,佩饰仍然是藏族人民展现自己社会地位,显示自己富有美丽的重要元素。
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元素是一直被设计师所追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永远都有其创造的价值。民族文化内涵深远,处处都可以运用和创作。民族元素并不是单纯的把传统元素进行拼合整理,也不是对传统民族服饰的各种元素进行临摹或者稍加改造。而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和风俗习俗等的探索和创新。使中国民族元素升华发展,成为更符合现代审美而且更能体现民族精神的服饰。从设计的服饰中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奥妙,体会民族文化带来的神秘与魅力。
我这里选择的是属于中国民族元素中的藏族元素,其特殊之处就是纹样美轮美奂,色彩多变艳丽,处处精致,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叹为观止。从这一个小的特色之处,所感受到惊艳,震撼,可以想象藏族文化的繁荣复杂。藏族服饰带给人肃穆、庄严的感觉,这种特色在现代的设计中都可以加以运用。
结论
【关键词】 藏族服饰;区域文化;文化背景
中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不仅保存了各自服饰特点,而且随着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得到发展,形成各民族不同服饰的特色,尤其是藏族服饰,它在中国各民族服饰中更具特色。
1传统的藏族服饰
传统的藏族服饰特色以聚居在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为主。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不大,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1]。
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藏族服饰设计
服装服饰是少数民族文化中最有特色、最具生命力的部分。而藏族服饰类型有二百多种,有些地区,县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区别。可以称为我国少数民族之首,是珍贵的民俗艺术瑰宝[2]。藏族服饰的形成与质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文化背景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另外,藏人特别喜爱“哈达”,也是藏族服饰的一大特点。藏族的服饰设计,经历了漫长的文化熏陶演变。在中原西汉中期,吐蕃就开始了冶炼铁、铜、银等矿产,为金属饰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三世纪,吐蕃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其服饰文化日渐发达。从反映吐蕃盛时的敦煌壁画可看出,君臣服饰的等级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只有赞普才能使用的三瓣宝冠箍住的有凹槽装饰的无沿帽;藏王的侍从或臣下往往戴平顶无沿帽。
3 环境与藏族服饰的关系
藏族服饰的产生和藏族服饰民俗的形成与藏族人生活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藏族服饰的特点就是适应于藏族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中,藏族服饰适应藏族的生存特点,方便藏族人的生活,在这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1地域宽广决定了服饰的多样化:藏族人口相对不多,但生活的地域宽广,传统藏区主要以游牧为主,他们的生活地点不固定,藏族服饰既可白天遮体,夜晚又可以充当被褥,抵御严寒。因此长袍就形成了藏族服饰的特点。解放以后,藏族人在游牧生活中逐渐走向固定区域的农业生产,这样使藏族人要适应干农活的需要,藏族服饰就向着轻便,少花色的方向演变,决定了藏族服饰的多样性。
3.2生活环境对藏族服饰的影响:随着季节生活在不同的区域,所以藏族人的财产随身携带,比较富有的藏族牧人,就把家里的财产打造成金银珠宝吉祥物挂在身上,既美观,又方便保存。这些饰品的做工也随着工艺的提高变得精细,例如,牧区男女都喜欢佩带的腰勾、火镰、刀等。这些饰品有很强的用途,是藏族人外出打猎、放牧活动时的必需品,后来又逐渐被看作勇敢、富裕的象征。藏族许多配饰也有就地取材的地域性,藏区盛产牛、羊,在服装的用料上,以多用皮革、毛织品为突出,饰品中牛骨制品也较多。而藏族饰物中的十分名贵的天珠便是一种远古海洋生物的化石。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藏族对古代先民生活在海边的怀恋[3]。这些具有实用价值和美丽的饰品和藏族服饰搭配起来就更显华丽和多样化。
3.3区域性差异与藏族服饰的发展:现代藏族服饰还存在着极大的区域性差异,尤其是表现在藏族妇女的服饰上。这与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女子的服饰较男子的服饰要复杂,这是任何民族,都希望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家庭的富有与骄傲体现在妇女的服饰上,才使不同民族的妇女服饰成为民族服饰特色与差异的表征之一。
在阿里普兰地区最独特的是妇女的"孔雀"服饰,它与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紧紧联系在一起,孔雀河源头似孔雀,它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为了使孔雀般的美丽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于这块土地上,妇女们的装饰便模仿孔雀而流俗于今。
妇女的帽子叫"町玛",是棕蓝色彩线氆氇制的圆简帽,帽的底边截一段为留辫子处。妇女的耳坠以珊瑚及珍珠连串,长约15厘米。独特的帽子及耳坠象征孔雀头冠,妇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围裙,"改巴"用毛色纯白光滑的山羊皮制作,正中部镶嵌带有圆形花纹的氆氇粗条线,显示出孔雀的背部,周边镶嵌带有圆形花纹的棕蓝彩色氆氇,是婀娜多姿的孔雀翅膀,底部开的三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皮面夹有色彩绚丽的绸缎,具有非凡的风姿,犹如开屏孔雀美丽多姿。
在甘肃舟曲地区因气候较暖,妇女常着薄而宽大的黑长袍,短上衣,腰束黑色或蓝色宽幅长腰带,长袍下摆挽在腰带里,裤子很宽,裤口束起,有些还扎裹腿布,大都头缠折叠成二寸宽的头帕,胸前及上腰部饰以串连的整块珊瑚,胸前戴一个很大的圆形银盘子,绘饰民族图案。
3.4文化结构对藏族服饰的影响: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与古羌人融合而成,这是史学界的共识,古羌人中的发羌、卡若、曲贡等前人,生活在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业为生,决定了藏族服装特征是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长袖长裙。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逐渐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这样外出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非常便当,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有人曾研究过西汉前后的青铜器图像及古代壁画,发现古羌人与今天的藏族服饰极其相近,都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露臂、以毛皮制衣等,惊人的相似,说明藏族服饰有着很强的稳定性,这正是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决定服装形制的最好说明。
4.结语
各种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都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相关,民族民间艺术都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土壤中,是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和谐性维系着各种民族和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藏族服饰别具特色,是藏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探究和保护,使藏族服饰永葆灿烂的异彩。
参考文献
[1] 省略/
[2]吴新星,袁恩培.文化对藏族服饰设计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0.1: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