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

时间:2022-08-25 16:04:24

序论:在您撰写创设教学情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设教学情境

第1篇

高中音乐鉴赏创设情景情感

音乐鉴赏课是培养高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师只有灵活把握音乐鉴赏教学课堂,为学生创设美的情境,才能够达到音乐鉴赏课程教学的目标。要灵活把握音乐鉴赏教学课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艺术,让学生从美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到音乐鉴赏的重要价值。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方法,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在教学中常用到的教学情境。

一、环境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室的环境布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能活动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精心布置教室的环境,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更好地实现音乐鉴赏的教学目的。如在音乐教室张贴名人名言、音乐挂图、音乐家画像等。除了外部环境的设置,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音乐,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习惯,还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在课前播放相应的音乐。比如在学习浪漫主义音乐时,课前播放一段优美的《月光》;学习学堂乐歌时,先播放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送别》等。当学生听着这些美妙的音乐步入教室的时候,马上被带到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语言描述环境

在音乐教学中,语言是创设情境的重要工具,巧妙地运用语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音乐情境和课堂气氛。教师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种与鉴赏内容相符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念与情感。如中国古代歌曲的鉴赏,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学生多不喜欢这样的古老歌曲,如果按一般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不情愿地被动学习。但如果教师在各个环节巧用语言,创设恰当的时空情境,学生的学习态度会截然不同。如导入语言:同学们可曾学过一首唐诗《送元二使安西》?(答:学过。)请大家背诵一遍。(学生背诵)能用白话文解释一下吗?(师生解释)请在古琴音乐中听老师朗诵(教师朗诵)。如果要把诗中所表达的情境表演出来,请设计一下场景、人物形象和表演动作。(师生讨论)如果不用台词对话,选用这样一首歌曲作背景音乐是不是更好?(播放《阳关三叠》)(答:更好。)那下面我们就来赏析并学唱这首以唐诗《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的《阳关三叠》,为这段画面配上背景音乐。(师生赏析学唱)这样,学生沉浸在语言所描绘的情境当中,仿佛身临其境,妙趣无穷,学习这首歌的兴趣会大大增强,以此达到了“以言传情,以情动人”的目的。

三、故事引境

高中生对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在赏析音乐作品时,教师如果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学生讲述有关的音乐背景故事,将音乐融入到故事中,再配上生动、新颖的图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在赏析古琴曲《流水》时,先给学生讲述“知音”的传说: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伯牙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高山》,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流水》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钟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生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学生听完这个感人的典故,和这首几千年前的古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仅加深了对《流水》的理解,也对古琴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四、图画创设情境

在情境的创设中同样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色彩,美丽的图画是课堂布置的重要手段。教师根据音乐中所表达的特定环境用图画再现音乐场景,从视觉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要表现的情绪和意境,更深刻地感受到教学内容所表现的优美意境,获得美感体验。比如学习印象主义音乐,在听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展示雷阿诺的《康威尔斯小姐像》,使音乐与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把这种视觉上的激情转变为用语言来表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激情。另外,像《图画展览会》《在中亚细亚草原》《伏尔加船夫曲》《水中倒影》等作品都可以由一幅画引发教学情境。

五、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音乐鉴赏教学的手段也更加丰富,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形式的出现,能够极大地提高音乐鉴赏教学的质量。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加深对音乐本质的理解。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于音乐鉴赏,能够设计出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使我们更好地整合多方资源,链接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更多内容,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此外,音乐鉴赏课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鉴赏中,音乐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所以教师不能多讲,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学生的感受。而应该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与音乐进行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音乐学习与教学的基本特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在学习中感受音乐、感受生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树立其健康的人生观。

总之,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教师要把鉴赏课堂艺术化,尽可能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氛围,创设出美的情境。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的空间,使高中音乐鉴赏课充满美感,真正实现音乐鉴赏的教学目的,在培养完整的人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参考文献:

[1]龙亚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张欣.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之我见[J].黄河之声,2008(11).

[3]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52.

[4]巫炳冬.新课程下的高中音乐鉴赏呼唤音乐本位[J].山西省教育学院学报.2001(1).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进行交际,小学英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也是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重要时期,其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就在于精心的课堂布置,即开展多种多样的交际活动,创设丰富的情境,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身临真实的言语情境或模拟情境中,触景生情,进而感悟具体情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开设启发式的情境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结合教材,巧妙地创设情境

外语教学要重视课本,但不能被课本所束缚,不要做教材的奴隶,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围绕教材,又要抛开教材。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少语言环境,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必要的,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语境中学习,学生可逐步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老师也可以逐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从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创设一定情境是搞好教学的重要环节,那怎样去创设情境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首先,学生喜欢谈论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以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其次,只要是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够很轻松地融入到活动中来。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场景时要注意贴近生活。例如,在教介绍家庭成员的词汇和句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带“全家福”,给出相应的句型模块及词汇,老师先作示范,介绍自己的家庭,学生通过模仿,将自己的家庭介绍给其他同学。并鼓励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一些词语,句型进行介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首先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之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进行比赛,发给胜出的小组五角星,一个月后累计获得五角星最多的组给予相应的奖励。在教表示颜色的词汇时,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尽可能地收集一些五颜六色的小东西,带到课堂上来,通过实物让学生学习词汇,这样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他们对单词的记忆。在学习了颜色的词汇之后,可以将这些词汇融入到会话练习当中,比如问彼此最喜欢什么颜色,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又如:在教“How much is it?”这个句型时,老师可以带动学生一起通过课桌椅的摆放,设置一个购物街的情境,然后再来操练这一句型。当学生参与到这种模拟真实环境的活动中来时,他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已经可以用所学到的知识表述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这样他们学习的热情就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一种传统教学无法营造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于一体,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利用它将生动、鲜活的画面呈现于学生面前,既创设了情境,又直观形象,非常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情感,极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使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五彩班斓的画面,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利用多媒体设置一些直观的情境。例如,在学习“比较级”的时候,老师可以从网上搜到各种图片,通过筛选之后,应用到课堂中来。这还可以避免出现一些尴尬的场面。在多媒体技术还没有走入课堂之前,老师教比较级的时候总喜欢拿自己班上的学生来打比方,先比谁高比谁矮,然后造句。这样极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有可能从此让他们痛恨学英语。然而如果选取网上的一些图片,不但会增添他们的好奇心,而且伤害不到任何人。学生可以先识图,之后经过老师的示范及提示,学习使用比较级。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举一反三,利用自己周围的事物,如文具来尝试使用比较级。

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在教一些比较抽象的单词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事物变“活”。例如,在教“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这一课,里面会出现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词汇,比如:sunny,cloudy,windy,rainy,thunder等,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同学播放一些图片或者Flash,通过图片或动画来学习这些词汇,学生将更容易接受,同时,还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学习完词汇之后,方可引入句型,学生可以进一步学到如何询问天气。还可以将这一课的会话、句型定为每天课前5分钟值日生的报告内容之一。

通过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英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境的创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在英语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培养英语思维能力;语境的创设可以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二、启发式的情境教学

1.以教材为依据,启发学生自编短剧。

情境教学可以是老师创设情境,同样,也可以由学生根据教材来设置情景,自我演绎。角色扮演是开放性的,也是灵活多变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由学生自主编排一些短剧,还可以在班上举办戏剧大赛。正如一位加拿大儿童戏剧方面的先驱指出的那样:“教学内容能够通过儿童戏剧变得活灵活现。这样的戏剧实践使教学内容成为孩子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他们在这一宽松的环境中体验生活,并了解自己和他人。”例如在学到“问路”这组对话时,学生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上简单的对话形式,在教室里设置不同的场景,在过道上标示路牌,排演一个简短的戏剧,戏剧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酌情增添。人物角色的数量也很灵活,可以是两、三个,也可以是七、八个。开展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及创造力,还可以将旧知识与新知识串联起来。

2.模仿一些学生们熟知的童话故事中的角色。

情境教学中的素材可以取源于教材,也可以出自一些耳熟能详的英文课外读物。对于成绩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模仿一些著名童话中的简短对白,例如:在“Snow White”这个童话故事中,学生可以模仿新皇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对话。其中,遇到特别难或特别长的句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它们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句子。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这样做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及理解力,让他们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来学习英语。同时,通过扮演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可以使学生们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3.以情境促动语言与想象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一般过去时这个时态时,老师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将情境教学引入语法教学当中,利用创设的情境,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该语法点。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编故事。比如:老师可以先给同学作个示范,给出开头:Last Sunday,I got up at 8 am,and then...剩下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也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同样,我们也可以举办一个小竞赛。

有位教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知识好比盐,知识必须要融入情境中,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提高思维和认知能力,更可以在师生融洽的双边交流中使学生体验美感、陶冶品行。所以,教师应该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遵循主体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按照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编排体系,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的教学需要的情境,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模拟,这样诱导、启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融合、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黄文源.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10.

[2]何秉正.英语情景反应教学法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6,(6).

[3]盛德仁.英语教与学新模式[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创设 教学情境 兴趣

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呢?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出现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向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的学习。因此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注意情景设置,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主动探索,充满热情地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巧妙引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一节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巧妙地引入正题,调动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及积极性,对于教师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对于每节课的巧妙开头,总是煞费苦心,精心设计。

[案例1]在教学七年级“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一节时,用这样的开头:谁能背出宋代大诗人坡先生游览庐山时写下的著名诗篇?话音未落,学生一幅诧异表情:数学课怎么背起古诗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冷静之后纷纷举手,学生背后教师概括:坡先生的这首诗阐明的道理用数学知识解释即为:“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看到的结果不一样。只从一个方向看物体往往不能全面,正确地作出对该物体的评价。在我们数学中研究几何体时,要想全面了解他们的形状,常常需要从几个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这样很巧妙地引出课题,随即板书课题。学生自然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巧设悬念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将学习内容设计成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绞尽脑汁地设置诱人悬念。

[案例2]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故事:一天,小明去小红家玩,当时小红正在解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红哪道题做错了,小红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绝招”?此时,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绝招’是什么?”同学们都说“想!”,于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三、利用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就越想解决问题,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其注意力就最集中,思维就最活跃,最积极,其智力就处于“超常”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进行教学,有什么“难点”不能被突破呢?

[案例3]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许多学生常常忘了验根。究其原因,不少人往往归结为粗心。其实,更深沉的原因恐怕是不理解为什么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为此,教师设计了一节课:对“增根”与“失根”的思考。

问题:哥哥8岁,妈妈32岁,哥哥年龄加上16倍弟弟的年龄正好等于爸爸的年龄,弟弟年龄的4倍加上妈妈的年龄也正好等于爸爸的年龄,求弟弟的年龄。

一位学生的解法:设弟弟的年龄为x岁,16x+8=4x+3216x-32=4x-816(x-2)=4(x-2)

方程两边都除以4(x-2),得:4=1。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哪里出错了呢?出乎意外的奇怪紧紧抓住了学生,他们急于想解决问题又不能很好地解决--形成一种迫切要求下的学习的环境,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情境应到学生学习。

四、动手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只有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我们可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和表现的特点,先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进行推理判断。

[案例4]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首先,让学生画一个ABC,使∠A=45°,∠B=30°,BC=4cm(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过程)

师:请同学们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一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比较,问:你们所画的三角形看是否全等?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各抒己见,总结结论)

师:请同学们再画一个ABC,使∠A=45°,∠B=30°,AB=4cm。

师:与同伴合作,判断你们所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改变∠A和∠B的度数和AB的长度,再试一试,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通过引导归纳,学生很快就得到三角形全等的两个识别方法“角边角”和“角角边”。可见,通过实际动手实践,既能给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数学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把所讲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学材,做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

[案例5]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意境:知识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我们应该把它们用于有意义的方面。就下面情境做出判断:教室到图书馆,总有少数同学不走人行道而横穿草坪,这是为什么呢?若让你用数学知识解释你该如何做答?学生一下子振作起来,因为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之事,比如上学途中找近道走等,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最易引起学生的关注,道理轻而易举讲完后,随即还渗透一些道德方面的教育。紧接浙跟踪追击:你赞同这种做法吗?你认为应用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说上了一堂生动有意义的数学课。

以上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学会容易接收,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并非原理生活,就会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六、运用游戏

初中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讲,必然使它们觉得疲劳乏味,也达不到最好的效果,而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从中发现数学的一些内在规律并能熟练加以运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使得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案例6]在教学“生活中的平移”,探讨平移的两要素时,教室设计了一个师生共同完成的游戏:“听指令玩游戏”:指令1:向前走;指令2:走一步;指令3:向前走一步。其中在指令1与指令2的游戏中教师故意走出与学生不一样的位置,然后提出为什么前两个游戏大家走出来位置不一样,而第3个游戏走出来位置又是一致的?让学生动脑思考,然后带着疑问分小组讨论,最后很自然就能总结出平移的两要素。

对初中学生采用各种实验和游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映象深刻,学生积极性高,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是属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尤为重要,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并要善于发掘教材潜力,创设美好的数学情境教学,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M]

第4篇

《国旗国旗真美丽》和欣赏歌曲《国歌》一年级两个相关的教学内容组成。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注重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事物的理解比较肤浅无法深刻体会“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为了教好这两首歌,我设计一系列的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置身其中体验和感受。在欣赏《国歌》时,起初学生觉得这首歌曲是非常熟悉的,听的时候比较随意,并没有加上一点感彩,后来我设计了一个情境,模拟升旗仪式时的情景,学生的反应就起到了明显的变化。

师:你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到过这首歌呢?

生:升旗仪式的时候,奥运会得奖的时候,电视里……

(学生这时的情绪非常激动,一个个都踊跃发言。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一情绪让学生详细地描绘一下我们中国的体育健儿在获得金牌时,体育健儿的心情是怎样的?你当时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师:你们从电视里看见我国获得金牌时除了听到国歌,还看到了什么?

生:还有升我们国家的国旗。

师:那这个时候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很高兴、很快乐、很兴奋、很激动……

师:那就请你们带着这种心情,我们在这里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放国歌并放升国旗的影片,这时学生的表现就比较庄重,人站得很直,面部表情也很严肃。)

这下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我激发出来了,一个个都踊跃发言,各自有各自的见解。等讨论完以后再来唱这首歌曲时就完全不一样了,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了歌曲当中,让歌曲有血有肉,非常丰满。在后来的演唱中学生一直保持着高涨的热情。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引发了我的一些想法:课堂上用的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动学生激情

的添加剂。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他们去感受音乐,获得真切的美感体验。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在情感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音乐情感,充分利用认识过程的

情感因素,从而收到单纯感知所得不到的

第5篇

一、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要布置得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课堂便配以雄壮的《进行曲》,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针对体育活动的单位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游戏教学法

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因此游戏要设计的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走步教材,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是跑步教材的过渡性教材。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月月花”、“击响走”“模仿人物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滑雪橇走”等等。游戏方法较其它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如游戏“抓舌头”、“给球打气”、“参观自然保护区——模仿各种小动物”、“风吹雪花飘”等,这些游戏具有简单,有趣,运动量小的特点。能够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

三、情境教学法

体育课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集队中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举的活动争先恐后,对不感兴趣的一个劲推别的同学上场……针对这种善,单凭训斥、指责是难奏效的。教师可巧打比方,借物喻理,学生易于接受。如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序走的驼队……教师可运作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逼真的动作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如将四队学生分别模仿开四辆不同的大汽车,然后做搭桥、钻桥的游戏,最后四队接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这个情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进行主要教材之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改变慢跑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作为渗透思想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设制模仿人物形象的情境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模仿逐步转化到人物行为的学习上来。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不怕远征难”的模仿叔叔的情境,在模仿爬雪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叔那种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唱游教学法

1、一年级新生入学前两周的学前教育期间。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前,通常要经过两周的常规教育,体育也不例外。如果一上来就教学生稍息、立正、队列等课堂常规,学生会感到枯燥且不适应。通过唱游教学法,可以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觉得“上学、上课”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打消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促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

2、经常作为准备活动的手段。准备活动总是做一种徒手操,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很厌烦。如果结合教材经常变换一些新操,如“小动物模仿操”、“劳动模仿操”、“垫上操”、“圈操”、“球操”、“绳操”等,学 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即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3、作为整理活动的手段。整理活动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巩固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运用唱游教学法,可以克服整理活动中教学呆板、单调的现象,增加娱乐性、实效性,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疲劳。唱游教学法,切实可行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身心负荷较宽松的欢乐气氛中,接受体育的启蒙教育。

五、儿歌教学法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体育教育艺术的体现之一。体育运动生活气息很浓,从客观上给体育教学的讲解提供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以简练的语言讲清动作的概念和要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儿歌教学法正是如此。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记忆,深受学生喜爱。如齐步走的儿歌:挺胸抬头,摆臂有力,横排对齐,竖行对正,自视前方,先迈左脚。前滚翻儿歌:下蹲低头手撑垫,蹬地提臀向前翻,肩背着垫抱小 腿,蹬地团身是关键。

六、模拟法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津津津有味,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越爱学、越会学,才能学得好,让学生模拟表演是学生乐而愿为的活动。体育教学要投其所好,开展教学活动。如训练学生用前脚掌先着地跑,我们可根据儿童关于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模拟南极企走路,模拟草原儿童骑马舞蹈表演……学生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掌握了要领。失去了趣味性,快乐体育亦不复存在。

第6篇

创设情境要注重形式的新颖活泼,但又不能为形式而形式。因为创设情境不是为了让学生去观赏表演,进行娱乐活动,而是为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学科性与思辨性,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心生疑惑,激活思维,以促使学生积极探求,自主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利用文本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认知失衡,产生疑惑,产生探索的欲望与动力。如讲“商品价格”,我先给学生抛出一个包袱:“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个说法对吗?”这个问题情境借助生活中人们存在的误解给学生制造了思维上的困惑,依据现实生活该观点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学生阅读教材又觉得不对,理论与现实的反差激发了学生穷根究底、探索答案的欲望,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在学生通过一番努力,明白了价格虽受供求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物以稀为贵”恰恰否定了价值的决定作用,因而是片面的道理后,我又向学生质疑:“既然价值决定价格,为什么人们在生活中却感受不到,还会得出‘物以稀为贵’的结论呢?”使学生的认识由失衡到平衡再产生新的不平衡,引导学生一步步向深层开掘。这样,就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提高取决于该行业生产条件的改进,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所以商品的价值通常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市场的供求又时常变化,正是由这种价值稳定、供求多变所带来的价格多变易使人产生“物以稀为贵”的误解。再加上价值决定价格是抽象的内在本质,人们难以感觉,而供求引起价格上涨下跌是外在现象,人们易于感知,就更容易让人们产生“物以稀为贵”的错觉。正是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具有思辨性与问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促使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知识,并帮助学生消除了生活中的误解。

二、创设生活性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化难为易

推进教学“生活化”是教学的内在诉求。因为文本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即便是最简单的知识也是抽象的产物,是从事物原型中提取的“理想化”的思维产品。教师若一味从理论到理论,既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还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味如嚼蜡,失去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意情境的思辨性,让学生认识失衡,还要注意情境的生活性,能铺砌台阶,化难为易,使学生既因境生疑,又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台阶,入境释疑,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如哲学常识中讲“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许多学生对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感到难以理解,我就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其铺路搭桥。我先问学生,生活中有的人明明喜欢与某一异性接触,却往往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既然心中喜欢为什么还要装作“不喜欢”呢?教师这一问让学生心生疑惑,于是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与人的性格有关,是怕羞;有的说这是受旧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觉得这是丑事;有的说是怕对方不愿意,感到难堪;有的说是怕别人讥笑,让自己丢脸等等。这时,我再问学生,你们所说的理由都离不开一个“怕”字,这个“怕”字或者说这个“装作”是他(她)内心本意的体现还是歪曲反映?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怕”或“装作”的背后正体现了“喜欢”的本意,“装”就是从反面歪曲地反映其本意。由于学生正处于豆蔻年华,大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这样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在哄堂大笑中化难为易,释疑解惑。

三、创设启示性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方向

有的文本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只注意思辨性与问题性,就有可能让学生的探究碰壁受挫,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学生探究的动力与追索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情境产生问题,还要注意通过情境给学生提供信息暗示与思维引导,使学生探究有大致方向,能借梯上屋,登阶入室,而不至于思而无果,屡屡受挫。如“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一个热点问题,但教材对此问题却没有展开阐述,学生对此问题也没有多少接触,缺乏生活经验,若让学生自己探究就难度很大。为此,我在创设情境时,不仅出示了近年来我国人民币与美元兑换的变化情况,还出示了人民币升值后,对某些行业或产品在进出口方面的影响,再让学生去思考“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这样,就使问题既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为学生降低思维难度,有利于学生通过情境中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带来的影响获得启示,从而进一步分析推导它对生产、消费等其他环节的影响。这样,就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有一定难度,学生跳一跳又能把果子摘下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四、创设愉悦性情境,营造轻松活跃气氛,添乐增趣

青少年具有求异、求变、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他们追求新奇和刺激,喜欢娱乐与趣味。而文本中主要是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公式,本身缺乏娱乐性、生动性与趣味性,教师创设情境时若只注重思辨性与问题性,而忽视愉悦性与趣味性,其情境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又形式呆板,难以让学生松弛情绪,释放压力,放飞想象,活跃思维。因而教师既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使学生要学;又要创设生活情境,化难为易,让学生易学;还要创设愉悦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灵感闪烁,促学生乐学。教师创设愉悦性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选择那些具有趣味性与新颖性的材料,尽量运用投影、录像、录音、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情境图文并茂、音像兼备、动静结合、形象生动;使教学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使学生兴趣倍增,疲劳顿消;使课堂气氛活跃,迭起;使学习生动活泼,能变成学生的精神享受,变成学生的企盼与期待。如讲“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我就用“各打五十大板”的由来这一笑话来创设情境:古时,有人抓住了一个小偷,便将其扭送官府,县太爷升堂入座,听完原告陈述后,先下令将被告打五十大板,接着又下令将原告打五十大板,然后将两人轰出衙门。旁人问其为何如此结案,县太爷答道:俩人产生纠纷来县衙告状,说明双方都有过失,各打五十大板,公平合理,不偏不倚,还不对吗?教师然后问学生“该县太爷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道理?”这样的情境既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又让学生增添了笑语欢声,活跃了课堂气氛,产生了一石二鸟之作用。

五、创设感染性情境,依托情境潜移默化,育德瀹智

教学情境应是“情”与“境”的有机统一。有“境”无“情”不仅会让课堂变得死水一潭,“无情无味”,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冷漠刻板,难以亲近,难以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而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要能传递信息,制造困惑;还要“情”足“味”浓,以情感人,以情传情。“情”“境”互动,既促进学生思考,又具有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作用,获得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因而教师创设情境既要注意其思辨性,又要注意其感染性,力求“情”“境”一体,境中孕情,以情润境,充分发挥“情”的激励与感染作用;以情启智,以情育德,以情导行,使学生既获取知识,又转化思想、升华情感、完善个性。教师创设感染性情境要饱含激情,语言富有感染力;要充分利用歌曲、电视、电影、图画等艺术形式和现代化教学媒介,将文本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充满感染力的场景,或描绘成一幅幅让人触景生情的画面,或演绎成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思想被触动,心弦被拨响,心灵受震撼。如讲“一国两制”中“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意愿”,我就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台湾同胞回乡省亲亲人相见时抱头痛哭,离别时依依难舍的画面作为背景,一边诵颂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充满相思之情、离别之痛的诗句和饱含哀愁的语言与催人泪下的画面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较好地表达了台湾人民因亲人分离带来的相思之愁、相思之苦和期盼祖国统一的思念之情、思念之心,使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教材知识,也在深切体验、感受台湾人民渴望亲人团聚、企盼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的同时,使自己的血缘之情、爱国之情得以升华,使推动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与领土的思想在头脑中牢固扎根。六、创设鼓动性情境,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加油鼓劲

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创设鼓动性情境,为学生积极进取加油鼓劲,使情境能帮助学生树立攻克知识疑难的勇气;能让学生充满自信,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能给学生提供正确导向,促使学生争做好人好事等等。创设鼓动性情境既需要教师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自己的思想行为得到肯定、智慧方法获得认可的欣慰中获得激励,产生兴奋,从而动力倍增,自信心、进取心得到激发;也需要教师通过对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普通公民的遵法守法行为或国家改革开放的成就作典型介绍、聚焦渲染,让学生受到教育、得到鼓舞、感到振奋,从而立志践行,朝正确方向前进。如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我以我校一学生患骨髓空洞症,生命垂危,师生闻讯后,你一十我一百,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使这位同学最终转危为安的事例来创设情境。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量的积累能引起质变的道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关爱;还能让那些捐款的学生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很光彩、很自豪、很有意义的事,从而促使学生更乐于扶困济危、热心助人。

七、创设体验性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体悟,关注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还要关注过程,关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思想政治课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转化、情感激发、方法探索和个性优化,教师就要注意创设体验性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亲历来获得感悟与体会,感受学习中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通过体验对知识形成多元解读,能体验生命价值,感受生命活力,触动思想灵魂;让学生在各种思想、观点、方法面前学会选择,学会表达,学会自我肯定与欣赏。应当说,凡是情境都具有体验性,都能让学生获得体验,我们说创设体验性情境,只是强调其体验的分量更重一些,体验的味道更浓一些,体验的功能更明显一些。如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中“要尊重人”,我就在讲课时,安排一个学生大声随意讲话1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体会不尊重他人、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影响,会让人多么厌恶与反感,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强化法纪观念,培养集体主义思想。

八、创设实践性情境,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学以致用

学生在课堂学习书本知识具有高效、便捷的优点,但由于没有经过实践,理解就容易不深不透,学生容易只掌握书本知识,而无实践能力。因而新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勤于动手,提高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到实践中学习;还要注意在课堂创设实践性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积极动手、动口,甚至动脚、动身,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如讲“扩大就业”,我就扮演招聘者,让学生扮演应聘者前来应聘,让学生在模拟中懂得应聘的基本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又如讲“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就以产品或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或市场供求大体平衡,但外资企业已挟其优势登陆我国等几种不同情况,让学生扮演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对在未来社会中承担经营角色的要求。

九、创设展示性情境,让学生展示才华,表现自我

青少年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创设情境就不能唱独角戏,而应根据学生喜爱表现自己这一特点,积极创设展示性情境,为学生表现自己的才艺和本领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凸显特点与专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增强搞好学习的勇气与信心,这对基础较差、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说,更有其重要作用。如讲“市场交易原则”,我就以教材中的漫画“朦胧价”为主题,让学生自报家门,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将漫画内容表演出来,结果两位文化成绩较差,但却喜爱文艺活动的学生勇敢地走上来,他们虽没有经过排练,但临场发挥出色,把漫画中的内容作了比较传神的展示,受到大家的欢迎与称赞。又如讲“劳动者要履行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我对学生说,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们要有自己的绝活,听说你们现在就有了绝活,能不能亮出来让大家一饱眼福,结果有的学生画简笔画,有的学生折纸玩具,有的学生写钢笔字,大家各显神通,各展才艺,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这种展示性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又使教师的导入形式丰富多样、新颖有趣,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结合学生表演的内容引导他们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十、创设互动性情境,促进学生交流协作,积极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果,而是一种需要主观参与的过程,不是客观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的东西,而是要在学习者的参与中才能生成的存在。这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就要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的方式,就要积极促进课堂中的多向互动。因为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一能交流信息,使彼此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二能产生思维碰撞,使彼此思维激活,获得启示,促进教学相长;三能促进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四能通过思想互动,使师生统一认识、同频共振;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互动性情境,如,用能让学生产生争议的问题作为情境,让学生进行争辩讨论;用连环性问题作为情境,既让学生思考探究,又利于教师适时点拨启示;或让学生自创情境,通过表演、互问互答、抢答等形式而形成互动等等,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合作,使课堂教学既有独立思考、自我见解,又有相互协作、积极配合;既有磋商讨论、碰撞争辩,又有表演观赏、实践体验。这样,就能使师生人人都成为活动参加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

十一、创设生成性情境,在动态中催生灵感,创生知识

新课程认为知识具有主观性与开放性,它体现了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体验和意义的赋予,是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构建,要受个体的经验、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具有生成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注重创设即时性、动态性的生成情境,如,教师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把当下出现的意料之外、始料未及作为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或把学生的质疑责难、猜测设想作为情境,让学生对疑难问题争议讨论。这样的情境更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催生学生灵感,让学生积极创生与自主建构知识。这也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机智,善于借力打力,转“危”为“机”;要求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课堂的“非预期因素”,能让那些转瞬即逝的火花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要求教师能把预设之外的因素转化为“生成”平台,使学生思维发散,灵感闪烁,火花爆发,让不曾预约的精彩也能不期而遇,时常光顾。如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我先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情境:西瓜刚上市时价格较高,而大量上市后其价格就会降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让学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来探求背后隐含的价值规律,发现供求与价格相互制衡的内在联系。但有个学生在讨论中却旁枝斜逸,向教师质疑:“既然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价格不会总是上涨或下跌,为什么我国房市只涨不跌?”该学生提出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惊慌,而是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其问题作为情境,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价值规律的形成与发生作用要求供求与价格之间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二是一种商品在一段时期内只涨不跌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这就使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得以激活,在学生争辩与讨论中,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供求与价格之间必须形成相互制约才能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使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出来。若价格上涨不能增加供给,能影响价格的就只有需求,这时,价值规律的作用也不能充分表现。我国房市价格上涨会吸引投资,但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加之开发商捂盘惜售,使住房不能像其他产品一样迅速增加供给;而近年来人们收入增长较快,其购房需求通过房改政策在短期内迅速激活,处于旺盛时期,房价在一定时期就会持续上涨。而开发商的过度炒作和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使得购房需求更旺,房价上涨更快,这正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价值规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表现,要消除这一现象就要加强宏观调控,既打击炒作行为,抑制需求,又增加住房供给,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房价才会得到抑制。这样的生成情境就有利于教学紧扣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利于结合现实热点拓展知识,促进课堂知识动态生成;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消除认识误区。

第7篇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和学生现有学习状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本文对数学情境教学、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对教师的要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原则 要求

1. 数学情境教学的介绍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采取符合学生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即“情境教学法”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使数学课堂“活”起来。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利于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而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因此,广大数学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常常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着力创设各种情境来组织教学。

2.情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和谐性原则。情境首先应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技能基础相和谐,其次应该与要学习的内容、要完成的课堂教学目标相和谐。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学习者学习的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及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能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2)趣味性原则。好动是中学生共有的特征。在活动中动脑、在动脑中求知,是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情境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情境要有吸引性,趣味性材料,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3)现实性原则。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生动形象的典型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生活数学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

(4)动态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根据所教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条件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演示、操作等使情境动态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5)递进性原则。学习在总体上应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教学设计中,一般都需要创设出多个情境,这些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多个情境之间呈递进的关系,要体现层次性。

(6)开放性原则。就是创建的课堂情境促使学生思维呈现活化状态,学生思考的空间广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7)德育性原则。新课程强调德育教育,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情境教学对教师的几点要求

教师要创设有效有趣的教学情境,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几套灵丹妙药似的办法还不够,更根本的是自身具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丰富的个人生活阅历。既要重视提高人文素养,又要重视提高科学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研究探索,不断地在各方面提升自己。其次,教师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1)根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及接受能力,联系教材与社会生活实际去创设情境,加强其针对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教师要注意激发动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的“大情境”,使学生有一个轻松学习的环境,积极参与其中。

(3)注意情境设计的多样性、教师要善于结合多种设计方法创设情境,发挥情境教学的最大功用。同时,教师要不断突破,创新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新奇的情境与材料会有无穷的吸引力。

(4)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除要加强对课堂的调控,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又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看、自己说,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5)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和肢体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与肢体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具有重大的意义。良好的语言与肢体表达能力可以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缓解学生的疲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情境中。

除以上几点外,教师也要注意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利用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总之,数学情境的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发挥情境教学的最大优势,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仔细观察、全面分析、周密思考、大胆质疑,就能有效地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就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心驰神往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7]洛元军,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与误区[J],教师,2009,17,94-95

[8]周琼,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6,27-28

[10]柏朝莲,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46,74-75

[12]贺玉亮,新课程理念下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5,55-57

[13]黄来勇,创设教学情境激活数学课堂[J],吉林教育:高教,2009,7,68-68

[14]宋海侠,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