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乡规划体系的构成范文

时间:2023-05-28 09:31:12

序论:在您撰写城乡规划体系的构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乡规划体系的构成

第1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城市规划管理;美丽中国;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为了解决矛盾冲突,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教委于1988年特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并以此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引起社会重视。但高校学科体系的开设与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因此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这也是我国高校中开设的专业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人才战略、创新意识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教育教学的专门性进行研究探索,找到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精神的最佳方法,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规划专业设置存在问题及不足

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如当前有很多高校是将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在研究院、高校或是企事业单位进行深造或是从事研究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而对于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集中于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检测与保护以及城乡区域规划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相对应的工作领域主要是环保、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交通等关系社会发展的政府机构。

1.专业设置不合理,实践性不明晰

当前,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人才主要是为环境部门培养,房地产开发或是项目管理专业主要是为房地产部门培养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土部门培养人才,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则主要是为城建部门培养人才。这些专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专门部门培养人才,没有进行交叉人才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有对口的就业方向。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则是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进行了交叉,对学生进行的是多方面的培养而不是专门的培养,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就业方向没有针对性。

2.课程设计不严谨,特色性不明显

尽管有不少学习开始了这一专业,但从所开始改专业的高校的课程设计来看,还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该专业的主要课程是由地理、环境与规划等专业领域的主要课程构成的,课程设计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全而不是专业性,因此课程设计没有突出点;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针对该专业选择合适的实践课程或是创新。此外,专业选修课杂而乱,且比重过大;必修课与选修课安排不合理,选修课主要集中于5、6两个学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二、优化环境专业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

该专业针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低等问题进行了课程优化改革,使得该专业课程设计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利用涉及面广的优势着重社会民生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不仅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的复合人才,使学生具有更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而且关注社会问题,将与我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

1.优化设计课程体系,提高科学性

根据该学科的特点,对选修课划分了三大类: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乡镇规划、乡土地理学、景观设计、社区规划与管理和居住区规划等课程各2个学分,30学时,这是第一大类城乡规划与管理课程;环境规划管理、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人居环境评价、土地评价与管理和环境生态学构成了第二大类,即环境规划管理,每门课程都是30学时,相应的也是2个学分;最后第三大类则是由土地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项目评估、生态经济等经济学领域相关课程构成的经济管理科学,每门课程30学时,共2个学分。另外,对选修课的选课,学生在6、7、8三个学期根据已有的专业的知识和自己的特长与未来的就业选择进行课程选择,自主性更大。除了这些课程可供选择外,学生也可以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建立完善专业实践机制,提高实操性

该专业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一般有学校实验和社会实习两个方面,任课教师课根据实际需要,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中或是让学生到社会单位中实习。如齐齐哈尔大学于2010年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进行了调整,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实验课时增加10学时;而对房地产测量学和地籍管理学也增加了实验课时,前者增加12个学时,后者增加了16个学时,但这两门课总的学时保持不变。从课程学时调整中可以看出,该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特别是对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了解和研究剖析,进一步弄清了该专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为了结合国家倡导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当前有必要重视和完善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重构和优化,进而为培养具有资源环境和城乡管理专业性知识和实战型人才的培养做些有益的实践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郭文炯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第2篇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城乡规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适应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地方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 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辅助教学和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 由教师带领学生承接和完成工程设计项目, 将产、学、研融为一体, 最终使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建设实践教学型大学的有益补充[1]。它的建立顺应了时展的需要,这种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将来设计类专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2.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2.1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历史沿革

工作室教学模式诞生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以学徒制为基础,强调教学走进社会,学校教育要同社会生产进行有机结合,要求学生既要有理论素养,也要有动手实践能力[2]。此后, 美国、英国、芬兰等发达国家的很多大学都依据包豪斯的办学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在从作坊走向工作室的过程中,它们的教育模式都具备了共同的特点,即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高等艺术教学实践中开始尝试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改革。本世纪初,一些市场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如上海、浙江、深圳、江苏等地的高等院校,尝试将工作室模式引入原有教学体系之中,以课题项目为核心,以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和载体,使用项目驱动法完成教学与管理相关工作。既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又实现了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零接轨”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思路。

2.2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现状

现今世界各国的艺术与设计教育都以工作室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的能力,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近代教育中的一种师徒式训练模式,一般存在于研究生教学阶段。目前,高校建筑学和城乡规划本科专业教育蓬勃发展,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成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许多重点高校在应用型较强的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学以及城乡规划等专业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但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因素未能大范围的推广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与学分制的挂钩,完善选课机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科人才,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团队协作精神[3]。因此,在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中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层次城乡规划人才。

3.地方高校城乡规划工作室教学体系的实践

3.1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

城乡规划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专业项目实践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它以城乡规划行业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工作案例和公司的工作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按照工作流程和项目要求共同商讨方案、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 教学团队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选择合适的项目安排教学,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概念规划设计等真实项目,或者在工作室中以某一主题的设计竞赛为完成目标,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体系。除了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首先学习基础课程外,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不限年级,学生均可申请进入工作室,只对学生进入工作室前的知识结构作基础的要求。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城乡规划专业根据从业人员的职业方向设置了新农村工作室、 修建性规划设计工作室、概念性规划设计工作室等方向。

3.2 工作室模式下教师团队的组建

工作室教师团队必须要具备一定研究和设计能力,通常是由一个高级职称带领若干个中级、初级职称组成。工作室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讲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

工作室的项目一旦制定,我们就要构建教师队伍。措施一是工作室采取“导师负责制”,由学院教师和行业专家构成导师队伍,要求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并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全面负责工作室的工作,聘请地方行业专家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参与工作室教学管理。但作为工作室教学团队必须有年轻教师参与,目的是通过老带新的形式,让年轻教师通过实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措施二由于当地可以承担工作室导师的人才资源有限,因此大力提倡充分利用学院的现有资源进行教学。选派年轻骨干教师参加相关行业组织的各种培训和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工作室导师队伍建设,把工作室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3.3 环境设备的配置

首先,城乡规划工作室的建设可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独立开辟出类似实验研究室的场地来满足需要,面积大小根据设置的工作室方向的数量多少来确定,但基本上不得小于60M2/间。其次在满足面积的需求后还要能营造出工作室教学氛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城乡规划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已经离不开电脑,因此,独立方向的工作室至少要求具备数据备份服务器1台,教师和学生设计使用的工作站4-6台以及与其相配套的电脑桌若干。为了方便开展小组讨论,还需要配置能容纳6-8人的工作台1张及其多媒体投影演示设备1套。由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殊性,设计方案前期经常还需要到现场进行外业查勘,数码相机和一些基本的测绘仪器、专业的存储设备也是必需配备的。后期设计完成后汇报方案时还需要使用到笔记本和激光翻页笔等设备,制作设计成果与文本时还需要使用A3幅面的彩色输出设备来完成。除此之外,相关的电脑装机及其设计软件资料以及城乡规划专业设计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3.4 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成果展示

工作室教学模式实践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团队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进程中的每个阶段,如项目的方案制订、制作过程、设计理念与主题、规范与标准以及进度与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合理建议与改进意见,同时进行综合性打分。考核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结语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教、研、产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的实践应用打破了陈旧的教学体系,实现与学分制的挂钩,完善了选课机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科人才,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团队协作精神。

地方高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有力的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在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质量等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优势。是对学生人格、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也是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一条较好的路子。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作室的运作过程中,工作室与地方企业共同遵循“双方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使学校与企业、市场有机结合,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工作室教学模式为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运行方式,通过工作室的实践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储艳洁,任磊. 工作室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探索 [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 (6), 67-69

[2] 肖劲蓉. 基于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J]. 山东纺织经济.2012,(7), 97-99

[3] 吴希艳,工作室教学对高等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9), 61-63

第3篇

>> 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的探索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初探 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 浅析城市夜景照明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夜景照明规划与设计探究 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体系构建及相关阐述 长春市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浅谈柳州市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 天津特色城市夜景照明规划设计初探 浅谈城市夜景规划设计问题及构思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探讨 小城市夜景照明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究 城市夜景设计中的灯光运用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艺术构想 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构想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构想 浅谈基于城市特色文化的城市夜景设计 城市风光带设计与研究 浅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的方式、方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根据大雁塔广场在城市中的功能、地位并结合对现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我认为大雁塔广场的性质可定位为“集历史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市民广场”,是陕西西安重要的景观节点。目前,雁塔广场少层次感,周边仿古建筑照度不够,南广场夜景照明色彩略显单一,为了加强大雁塔广场艺术内涵,应注意侧面补光,表现立体感;塔身建筑暗一些,东西两侧仿古建筑体量较大,可以通过灯光设计进行天际线的轮廓光带调整,体现出建筑设计精华。在南广场的还可以规划以几何构图特征为主的植物广场,体现了西安的市花市树,为城市规划了一个绿心,采用彩色投光灯、串灯等照亮月季和樟树加以点缀,使文化广场的夜景更加迷人。对于水面喷泉照明(如图2),以多色可变换的水底灯和变色光纤束来烘托动态的水体效果,从而达到动静相融的目的。树冠采用投光灯进行重点照明,以绿色为主,配以少量紫色、蓝色等色彩,将游人的目光引入到大雁塔广场之中。草坪以反射式草坪灯为主,通过草坪的反射来达到照明的目的,既增加了草坪色彩的丰富性,又避免了惯用的草坪灯眩光对人视线的影响。在休闲区域采用柔和的光线处理,充分借用周边的光环境,体现人文色彩、亲和感,以地埋灯和庭园灯为主,使用暖色及低照度光源。大雁塔广场的台阶较多,给每层台阶下面布置柔和照度的光带,还可以保障游客安全还增强了广场的层次感。

图2 西安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

图片来源:http:∥/index/gg/200710/t130048.htm

在总结当前西安市广场夜景光带照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应该看到其广场夜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广场的夜景照明设计要注入精神和情感的创意,通过灯光的营建达到:在市政广场或某些集会活动广场,创造一种气氛,激励一种精神;在商业步行街或购物广场,传递一些信息,刺激某种欲望;在群众健身娱乐的休闲广场,造就一种情景,感染一种情绪;在某些特定意义的纪念广场形成一种氛围,激发一种情怀。

2.3 园林夜景规划

悠久的历史文化决定了西安拥有较多的大唐遗址,另外地域文化赋予它独特的秦风秦韵。针对西安这些传统文化特点,我们进行西安园林夜景观的规划设计时,要注重表现其独特而浓厚的城市底蕴和艺术内涵。具体景点设计要以造型、美学等为出发点,与电气工程师的紧密配合,本着计划、规范化、可持续的原则进行城市夜景观景点建设。

为保持和发扬陕西的传统文化,园林夜景规划应加强秦风秦韵的体现。首先对具有陕西特色的秦腔雕塑和陕西怪铜像采用光带照明,突出其轮廓结构,使雕塑和铜像栩栩如生。其次,对这些雕塑和铜像还有其他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的建筑物采用泛光照明。照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选用较强照度即可。

此外,采用植物照明,利用明暗变化来实现和表现其特征,灯具选用复合金属灯及石英灯的照射来区分植物的不同颜色和层次。照明主要采用全方位上照的灯光效果。园林中的弯曲小径全用形状各异的鹅卵石铺砌,给游客以小径幽林的感受。其中的小亭运用柔和的光带布置,在夜色中显得更加美丽。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同于城市景观照明设计。虽然夜景观离不开光,需要通过合理的照明来表现,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观空间特性中的一种,而且单从光的特性来讲,它又包含了美学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与规划设计师、电气工程师的协调合作分不开,但规划师所提出的要求需建立在经济因素与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个科学而合理的夜景照明规划,是实现一个城市和谐、优美夜景画面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夜景照明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为点缀美化城市而建设,是装饰性的照明。随着城市夜景照明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广大市民的期求也愈来愈高。城市夜景照明工程建设一定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各方面协调发展,要重视科学,重视景观艺术和文化内涵,凸显出城市的特点,以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为宗旨!提高广大群众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水平,最终促使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家义.城市景观大道的夜景规划与设计——以烟台市南大街和解放路北段夜景观照明及广告、门头牌匾规划设计为例[J].照明工程学报,2007,18(2).

[2] 王晓燕.城市夜景光规划与设计[M].中国(天津)首届现代城市光文化论坛,2004.

[3]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 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5] 肖辉乾.夜景照明与规划设计[J].建筑科学,1996.

第4篇

1.前言

依照目前我国科学发展观念论述,涉及城乡协调规划活动,主要立足于中心长期改革流程进行逐层推进,使得国家统一规划效应能够分布得更加均衡,尽量将不同地区差异性效果缩小,这是长期实践工作以来的经验之谈,也是一种全新的认知理念。后期城乡规划细务必定要依照法律标准逐步推进,当中科学发展、建设观交错性发展,秉承长期针对性视觉功效,将全体公民核心意识彰显得淋漓尽致。

2.我国目前城乡规划体系结构特征论述

依照我国首都在发达城市地位的扭转现实进行客观评价,由于申办奥运会以来,已经完全有能力处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事务,根据国务院审核标准透析,在城市规划区域内部实施这类管理已经成为当下流行之举,有关政府必须保证针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监督、引导,最终形成具备全新发展活力的新格局意志。这已经充分显示,关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事业发展,是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制备资源,使得中心城市、村庄、乡镇之间的合作、交流体制更加健全,规划中需要全面覆盖的职责任务也因此得到有力拆解,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系统化发展来讲大有裨益,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引导媒介。

2.1统筹规划细务中综合性职责的强化

根据我国城乡改革条例观察,涉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章程理念得到再次重复性彰显,在此基础上,有关协调细节中的利益结构要梳理完全,尽量将社会既定阶段发展目标与人民生活环境有机结合,使得城市与公民长远利益得到有效呼应。城乡规划中不可否认,需要将局部与整体、近期与后期细节掌控完全,经过统一解析之后,为经济与社会、历史与现代关系做出稳步疏导,保证城乡空间资源在第一时间内实现合理化配置;对于近期制度性安排任务与长远归控计划要尽量明确,避免建筑时序出现严重紊乱结果,并重点跟进城乡基础、公共设施搭建条件,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合理的住房空间。

2.2科学民主决策活动的监督

涉及依法行政的民主机制传统要做好长期维护,尤其在面对全国大面积区域推行阶段环节中,必须彰显政策执行力度,这是法治性政府建设以来需要秉承的关键意志理念。城乡统一、和谐规划作为分散利益元素的整合举止,是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公共策略而衍生的健全体系架构,使得内部执行与监督结构能够互相牵制,不致于造成一些弊端隐患问题。透过对照新条例准则进行客观分析,尤其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力度环节中,需要联合专家科学咨询制度以及社会公示渠道、责任明确机制进行公众参与权力的维护。例如:北京在深化我国公民参与体制过程中,在科学民主决策流程中加以重点叙述,并且在执行流程中主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程序调整以及审批工序等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真正稳固了规划细务的严肃性地位。

3.涉及城乡规划的细化职责内容以及完善措施分析

3.1细化职责内容梳理

我国在明确改革规范条例内涵中明确阐述,城乡规划工作必须保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交接秩序,技术验证标准、公众参与能度以及科学决策手段等要建立必要的沟通、交流机制。回忆我国过往城市规划经验,其中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地位无可厚非,使得上述机理协调关系得到充分彰显,城市协调、稳定潜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后续系统要涵交接节奏恰到好处。上述细节要点就是目前规划职务的具体指导方向,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在专家科学认证结果出来之后,联合各类部门,包括交通、经济、政府单位在内,共同调节信息公布出口,在有效的社会监督视角下,在权责、程序具体化的背景下操刀后续一切细致化工作内容。文中一直强调的就是公众参与实效,其实这就是贯彻民主政治概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智能、服务合理转换的前提保障,能够针对既定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政策做出科学评估,进而全面应对现下城乡规划活动中面临的各类技术、经济元素冲撞危机。我国后期市场建设活动不断活跃,整体利益体系转向清晰化显像样式,当然此类规划手段作为政府调试利益关系的必要疏通媒介,更需要针对公众最基本利益标准进行全力维护,将任何阻塞因素消除,争取建立一种较为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架构。

3.2改善举措分析

经过上述公众交流平台的建设经验论述之后,我国主体规划单位开始联合真实场景进行阶段试验性操作,使得社会秩序以及交互式合作效应真正释放;另一方面,透过结合北京实际经济发展情况解析大众参与规划活动的进行模式,尤其在编制制定以及实施环节中巩固社会主体认知地位。为此,有关管制单位专门制定一种城乡规划的合理意见修改程序,并定期举办一些交流、探讨会议,中心内容就是目前改造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改进建议,这使得单位部门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利益得到更加清晰的绽放,相信任何违反城乡和谐规划理念的行为都将及时暴露,并接受国家法律部门制裁。经过这类措施的逐项颁布以及后续协调文件内容的争相辅助,相信必定能为社会公民积极参与规划、监督活动提供疏导渠道,保证整体法律管制效率的透明效果和延展深度,使得后期公民能够秉承共同发展理念,全面支持国家合理改革举动,为构建具备法制化基础且经济结构合理的国家架构形式奠定适应基础。例如:为贯彻国务院批复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自2005年起,规划部门组织编制完成《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通州、顺义、亦庄等11个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并健全和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同时,完成了70 个乡镇总体规划的审批工作,占到需要编制规划乡镇的 60%,并将在2009年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做好规划基础服务。

第5篇

1.前言

依照目前我国科学发展观念论述,涉及城乡协调规划活动,主要立足于中心长期改革流程进行逐层推进,使得国家统一规划效应能够分布得更加均衡,尽量将不同地区差异性效果缩小,这是长期实践工作以来的经验之谈,也是一种全新的认知理念。后期城乡规划细务必定要依照法律标准逐步推进,当中科学发展、建设观交错性发展,秉承长期针对性视觉功效,将全体公民核心意识彰显得淋漓尽致。

2.我国目前城乡规划体系结构特征论述

依照我国首都在发达城市地位的扭转现实进行客观评价,由于申办奥运会以来,已经完全有能力处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事务,根据国务院审核标准透析,在城市规划区域内部实施这类管理已经成为当下流行之举,有关政府必须保证针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监督、引导,最终形成具备全新发展活力的新格局意志。这已经充分显示,关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事业发展,是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制备资源,使得中心城市、村庄、乡镇之间的合作、交流体制更加健全,规划中需要全面覆盖的职责任务也因此得到有力拆解,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系统化发展来讲大有裨益,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引导媒介。

2.1统筹规划细务中综合性职责的强化

根据我国城乡改革条例观察,涉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章程理念得到再次重复性彰显,在此基础上,有关协调细节中的利益结构要梳理完全,尽量将社会既定阶段发展目标与人民生活环境有机结合,使得城市与公民长远利益得到有效呼应。城乡规划中不可否认,需要将局部与整体、近期与后期细节掌控完全,经过统一解析之后,为经济与社会、历史与现代关系做出稳步疏导,保证城乡空间资源在第一时间内实现合理化配置;对于近期制度性安排任务与长远归控计划要尽量明确,避免建筑时序出现严重紊乱结果,并重点跟进城乡基础、公共设施搭建条件,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合理的住房空间。

2.2科学民主决策活动的监督

涉及依法行政的民主机制传统要做好长期维护,尤其在面对全国大面积区域推行阶段环节中,必须彰显政策执行力度,这是法治性政府建设以来需要秉承的关键意志理念。城乡统一、和谐规划作为分散利益元素的整合举止,是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公共策略而衍生的健全体系架构,使得内部执行与监督结构能够互相牵制,不致于造成一些弊端隐患问题。透过对照新条例准则进行客观分析,尤其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力度环节中,需要联合专家科学咨询制度以及社会公示渠道、责任明确机制进行公众参与权力的维护。例如:北京在深化我国公民参与体制过程中,在科学民主决策流程中加以重点叙述,并且在执行流程中主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程序调整以及审批工序等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真正稳固了规划细务的严肃性地位。

3.涉及城乡规划的细化职责内容以及完善措施分析

3.1细化职责内容梳理

我国在明确改革规范条例内涵中明确阐述,城乡规划工作必须保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交接秩序,技术验证标准、公众参与能度以及科学决策手段等要建立必要的沟通、交流机制。回忆我国过往城市规划经验,其中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地位无可厚非,使得上述机理协调关系得到充分彰显,城市协调、稳定潜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后续系统要涵交接节奏恰到好处。上述细节要点就是目前规划职务的具体指导方向,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在专家科学认证结果出来之后,联合各类部门,包括交通、经济、政府单位在内,共同调节信息公布出口,在有效的社会监督视角下,在权责、程序具体化的背景下操刀后续一切细致化工作内容。文中一直强调的就是公众参与实效,其实这就是贯彻民主政治概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智能、服务合理转换的前提保障,能够针对既定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政策做出科学评估,进而全面应对现下城乡规划活动中面临的各类技术、经济元素冲撞危机。我国后期市场建设活动不断活跃,整体利益体系转向清晰化显像样式,当然此类规划手段作为政府调试利益关系的必要疏通媒介,更需要针对公众最基本利益标准进行全力维护,将任何阻塞因素消除,争取建立一种较为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架构。

3.2改善举措分析

经过上述公众交流平台的建设经验论述之后,我国主体规划单位开始联合真实场景进行阶段试验性操作,使得社会秩序以及交互式合作效应真正释放;另一方面,透过结合北京实际经济发展情况解析大众参与规划活动的进行模式,尤其在编制制定以及实施环节中巩固社会主体认知地位。为此,有关管制单位专门制定一种城乡规划的合理意见修改程序,并定期举办一些交流、探讨会议,中心内容就是目前改造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改进建议,这使得单位部门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利益得到更加清晰的绽放,相信任何违反城乡和谐规划理念的行为都将及时暴露,并接受国家法律部门制裁。经过这类措施的逐项颁布以及后续协调文件内容的争相辅助,相信必定能为社会公民积极参与规划、监督活动提供疏导渠道,保证整体法律管制效率的透明效果和延展深度,使得后期公民能够秉承共同发展理念,全面支持国家合理改革举动,为构建具备法制化基础且经济结构合理的国家架构形式奠定适应基础。例如:为贯彻国务院批复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自2005年起,规划部门组织编制完成《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通州、顺义、亦庄等11个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并健全和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同时,完成了70 个乡镇总体规划的审批工作,占到需要编制规划乡镇的 60%,并将在2009年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做好规划基础服务。

第6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86-0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Yin Yanqiong et al.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China)

Abstract:Practical cours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in pre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They are the link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c.They are also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Firs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Then,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a and practic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in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construct theirs 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rural planning;Practical ability;Curriculum system

1 引言

前,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克服与化解发展中的问题,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必须以适应专业所面向的行业(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积累,强化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备扎实基知识,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能在与专业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文以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基于目前实践课程体系现状,阐述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及具体做法,以期能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2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在城乡建设局、城乡规划设计院所、国土部门、房地产公司等从事城乡规划、区域规划、土地规划、测绘、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经纪等工作,这些工作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系统的实践课程既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岗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的素养,为毕业后能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和参与职场竞争做充分的准备。

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全新专业,虽然能够延续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社会认同和口碑,但始终还是一个新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办学尚处于探索状态[2]。因此,必须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努力提高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实践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城乡规划行业的发展,实现专业的转型和持续发展。

3 实践课程体系现状

3.1 专业发展现状 国家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个专业[3-4]。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原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专业于2013年9月正式招生。自2013年招生以来,该专业招生形势良好,生源稳定,2013―2016年该专业共招生7个班、337人。

3.2 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楚雄师范学院2006年在地理学背景下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虽然已经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目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3.2.1 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沿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2014级使用的是2011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一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个不同的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面向的行业不同,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应当有所不同。

3.2.2 实践教学环节学时相对较少,针对性不强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25%[5]。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2014级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为36学分,占总学分158的比例仅为22.78%,明显低于教育部的标准。除此之外,在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3级、2014级使用的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存在着所设置的实践课程针对性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问题。如在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组中设置的学术与科技竞赛活动课程,该课程学分为2学分,只要学生听8次学术讲座并撰写听后感或者参加4次校级及校级以上的学术与科技竞赛并获得证书就可以获得学分。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发现,学生听学术讲座大多流于形式、只为交差了事,所听的学术讲座和专业联系不紧密,而且听后感还有剽窃、抄袭的现象。学生所参加的学术与科技竞赛和专业、今后职业发展关联度不大,而且级别不高。

3.2.3 实践师资缺乏,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配备足够的实践师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要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现目前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尤其实践师资非常紧缺。目前的情况是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专任教师数量偏少、年龄偏轻、职称偏低,真正城市规划专业出身的教师不足3人,专业教师年龄均在在35岁以下,职称均在副教授以下,这些教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学校工作,均存在城乡规划从业经验不足的问题。目前学校每年招收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相比省内外重点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相对差、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4 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现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楚雄师范学院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重新审视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按照“强调基础,突出实践技能培养、面向行业(职业)”的思路,构建了以实验课程、素质拓展、实习课程、综合实践、实训课程等五大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见表1)。实践课程学分合计为74学分,占总学分172的比例为43%,符合教育部的规定。

4.1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主要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开展的实验、实践环节(见表2),主要是巩固、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能力。

4.2 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主要包括军训与国防教育、三生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见表3),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与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4.3 实习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专业见习、专业调查、专业实习(见表4),通过专业见习、专业调查、专业实习,使学生深入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概况、管理、运行、工作标准、职业能力要求等有较实际、深刻的认识;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初步培养学生从业的职业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就业、从业做好准备。

4.4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包括专业区域综合实习、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见表5)。通过专业区域综合实习、专业野外综合实习,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掌握野外调研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能敏锐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用所学专业知识展开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或解解方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经历选题、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让学生综合运用4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对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4.5 实训课程 实训课程包括计算机制图技能训练与拓展、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与拓展(见表6),通过计算机制图技能训练与拓展,使学生能熟练运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绘图软件绘制规划图,能运用熟练GIS进行空间分析。通过规划专业技能训练与拓展,使学生获得城乡规划专业方面的职业技能和能力。

5 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构建该专业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面临转型发展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要具有足够的前瞻性,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充实、完善,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7):22-25.

[2]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7篇

关键词: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 ;物理空间;邻里空间;评价体系;“新都市主义”

Abstract:Transitional community,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city community and rural villag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nhabitants ’ live and work, also th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economy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exist a lot of problems in space planning of the transitional commun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ree typical transitional communities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research them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whole of the community space, physical space, service, facilities, life habits and neighborhood space, the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ransitional community ; space planning ; physical space ; neighborhood space ; evaluation system ; "new urbanism"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2-68(7)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城郊农村土地的征用数量加大的同时也出现了由政府投资建设解决失地农民居住问题的聚居社区即过渡型社区。过渡型社区意味着该类社区的过渡性特征,是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的特定社区演进形态,既包含着城市社区空间形态的特点,又延续着一定的农村社会属性。[1]作为我国城市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类型社区,其产生不但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对立和缺乏应有的关注,过渡型社区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社区整体空间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服务设施分类配置不完善,物理空间以及邻里空间设计不合理,社区功能和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不相适应等。与此同时,现有社区空间规划的研究片面强调物质形体决定理论,注重社区物理空间的研究,忽视对社区居民邻里关系和心理空间探究,社区规划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在造成财政损失、资源浪费的同时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

1 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评价体系建构

1.1 评价体系的设计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现实中缺少一个科学的可量化的科学体系来评估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的科学性。

结合已有相关学科的研究基础[2],并经实测之后的修正调整,笔者将过渡型社区的空间规划评价体系划分为整体规模、物理空间、服务设施、空间使用习惯和邻里空间5个考察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设35项二级指标对社区规划的科学性进行测评。调查采用客观赋值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予恰当的权重。

在对苏州工业园区三个过渡型社区社区规划科学性测评体系构建中,m=35; n= 5。实质上,R是U与V之间的模糊关系:即R= U*V [0,1]。

当模糊评价矩阵R与P已知时,就可利用模糊变换原理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最后的综合评价值:Q=P*R=(q1,q2,q3,……qn),式中Q即为综合评价度。

1.2 评价体系的量化

社区空间规划科学性评价的本质是一个量化分析的过程,利用某些特殊的测量技术进行量化处理,将有助于使那些居民难于表达和衡量的“主观感受”既客观又方便地表示出来。而在统计学中常用的李克特量表较为容易设计和处理,受访居民也容易理解,本测评体系设计借鉴了李克特量表(表2),数值越高说明对某项评价越高。为了便于分析社区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在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性测评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将符合度由定序转化为定距。对应量表中的选项,必须将其转化为数字,才能为后续的测评服务,符合度转化采用百分比评价法。

2 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评价体系的应用

本研究的调研场域是中国-新加坡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若干社区。苏州工业园区自1994年设立以来,出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伴随着不断地拆迁征用土地,至今已兴建了大量动迁小区。经济发展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包括金益新村、莲花新村、淞泽家园等一些主要由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过渡型社区。

本次问卷调查依据金益新村、莲花新村、淞泽家园三个社区的规模和常住人口确定,调查方式以调查者逐题询问为主,采取多阶段抽样法(Multistage Sampling),一级抽样框为所有的苏州工业园区过渡型社区,二级抽样框为社区内所有单元,抽取整个单元;二级抽样实际操作中为等距抽样,抽样间隔由调研小组进入社区后根据小区楼房幢数计算。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收回问卷数量50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498份,有效回收率为99.6%。样本人口统计信息情况如表3。

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录入工作,对录入后的调查数据应用SPSS19.0 进行数据处理,即得出实际综合评价度值,如表4和图1。

根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权重(总指标为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性,B1-B5 为测评度一级指标,C1-C35 为二级指标) ,结合统计数据得出的初步指数符合程度,得出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性实测值为:

按照相符度指标标度法,苏州工业园区三个典型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化主观评价值为58.75%,在50% 和75% 之间,说明苏州工业园区城乡结合部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科学化程度总体尚可,但尚有较大改进空间。

3 过渡型社区空间规划评价测量结果分析

3.1 社区空间整体评价

社区空间整体评价部分中,主要考察了社区的整体规模大小、日常生活方便程度以及公共交通工具方便程度三个方面。相对而言受访者对社区规模评价较低,测量值仅为0.64,接近16%的受访者认为社区规模不合理,而日常生活方面程度和公共交通便捷程度评价相对较高,指标值分别达到0.73和0.75,均有超过84%的受访者对其表示肯定。这说明过渡型社区空间规模过大是该类社区空间整体规划中的主要问题所在。由于实地调查的三个社区规划建设的目的主要是在园区工业化进程中安置失地农民,部分社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往往规模较大以满足当地居民动迁的需要,如莲花新村五区有148幢居民楼,居民数万人,徒步穿越整个社区绝非易事,在这样偌大的社区中仅有中心地带布置有健身器材、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显然不敷使用;其次导致部分社区公共交通不便,部分居民反映要徒步15-20分钟才能走到最近的公交站台。

3.2 社区物理空间规划

多数过渡型社区居民对自己居住的房屋质量以及楼宇间距存在不满,问卷中房屋质量和楼宇间距的测量值分别为0.47和0.46。社区居民普遍反映作为社区核心部分的社区住宅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此外,社区居民普遍反映楼宇间距不合理,部分居住在一楼二楼的社区居民反映冬季阳光无法照射到自家居室,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如在淞泽家园社区调查时,就有居民反映房屋高度不合标准,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动迁安置社区的居民楼房标高2.8米,实测多只有2.68米。金益新村、莲花新村和淞泽家园均有居民反映自家住宅存在着墙壁裂纹、地板渗水等问题,在走访过程中也发现部分住宅存在墙皮、瓦片脱落现象。

社区基础设施上,受访者普遍反映社区道路规划、出口设置、排水系统规划设计较为合理,相应的测量值分别达到0.65、0.72和0.63。关于社区的配套设施,社区居民对于所在社区绿地面积、体育健身设施和社区安保设施评价较低,实测值仅为0.53、0.45和0.43,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社区治安状况堪忧,以莲花社区一区为例,由于社区生活着大量外来人口,盗窃案件经常发生,虽然近期安装了监控设备,但是很多居民对其实际作用仍然表示怀疑。有居民抱怨安保人员,保洁人员敷衍了事。相对而言,受访者对垃圾处理设施布点和停车场位规划的评价值较高,分别为0.74和0.67,不过也有人担忧照目前的发展趋势,过不了多久就肯定不够了,因为现在的停车位就已经占用了原先的绿地,所以今后连占用的空间都没有了。可见过渡型社区的空间规划上,涉及到垃圾处理和停车场位等基本生活需求的问题上基本满足了居民需要,但在绿化、健身、安保等涉及社区居民生活质量需求提高的问题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3 社区服务设施评价

在涉及社区空间规划的“软件”方面的服务设施及其质量上,居民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受访者除对社区周边菜场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评价尚可外(测量值分别为0.58和0.59),对社区健身设施、文化娱乐中心和社区居委会功能职能的是否有效发挥均表示不尽人意(测量值均在0.4以下)。体育健身设备数量过少,或器材布点不够合理,部分设备由于长期频繁使用而出现毁坏现象却长期得不到维修。还有些开发较早的小区则没有娱乐健身设施的布点。考虑到健身设施和文化活动中心使用者多为老年人,交叉分析显示59位年龄超过60岁的受访者中,很少使用健身设备和利用文化活动中心的比例分别达到56%和60%,而有些活动场所租赁给个人当作商业用途。需要注意的是,多数社区内部的农贸市场价格相较于周边大型农贸市场的偏高许多,使得社区内部农贸市场便利居民生活的功能难以发挥;也有不少居民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生医疗水平有限,很多情况下只能舍近求远;而很多居民对于社区居委会所在位置一无所知,很多居民表示对于社区居委会在什么地方和现任居委会主任是谁不了解。许多人遇到麻烦事也不会找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连结纽带和居民之间凝聚剂的功能还有待发挥。可见社区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配备布点,更重要的是“软件”服务质量的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