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

时间:2023-05-26 16:44:38

序论:在您撰写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

第1篇

(一)博弈模型的构建

考虑在国有垄断行业特定区域有4个博弈主体:政府、国有民航企业、潜在进入者民营企业、消费者。由于在研究政府对民营企业准入规定过程中,消费者的影响并不直接,所以只考虑消费者被动接受市场结构变化,不考虑其参与民营企业准入博弈。由于国有民航企业在运营时要投入沉淀成本,以Z1表示,因此它的成本函数修正为C1=c1Q1+Z1。同时由于制度的规定,国有民航企业也要缴纳一定的与利润相关的税额,税率以r1表示,因此其净收益为

民营企业被国有民航企业的利润吸引进入。刚进入要付出的沉淀成本为Z2,进入时受抵制的成本为E。同样地,民营企业要缴纳的税率为,因此其净收益为

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国有民航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监管,从政府税收中获得财政收入。假设政府效率为,理想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低效率政府是自身收益 最大化。当只有垄断企业时政府的目标效用函数:

(二)民营企业进入民航业的博弈过程分析

由于国有民航企业利润的吸引,进入前投入沉淀成本Z2,向政府发出申请,试图进入民航业,如果政府拒绝其进入,博弈结束。如果政府斟酌,民营企业继续进入,国有企业实施抵制措施,如果此时政府拒绝,博弈结束。当政府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国有企业默许或抵制,民营企业继续进入或退出,直至出现纳什均衡。

设定政府审批通过民营企业的进入申请,此时国有航空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存在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国有航空企业的战略集是(威胁,等待)(即国有航空企业采取掠夺性定价威胁民营企业的预期进入,或者短期内继续维持价格不变),民营企业的战略集是(差异化进入,同质化进入)(即民营企业以差异化新产品进入,或者以同质化产品进入),构造博弈矩阵为:

如果民营企业以同质化产品进入市场,市场需求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会遭到国有垄断企业掠夺性低价的威胁而不能进入。民营企业选择低价格产品进入,国有航空企业的利润减为0。博弈中国有航空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净收益关系为:。异质化进入是民营企业的占优策略,而该模型中不存在纳什均衡,所以,无论国有航空是否威胁进入,民营企业都选择以低价格进入。由于民航市场不会自动达到纳什均衡,所以就要政府的介入,以达到社会福利最优,也就是鼓励民营航空企业以异质化产品进入,对国有民航企业形成一定的威慑作用,从而鼓励其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政策建议

1.放松对民航业的管制。严格的航空管制本身是刚性的进入壁垒,并替代了其他进入壁垒。由于严格的管制造成了航线、航油、航材、飞行员、机场等要素市场的滞后,民营航空难以在要素市场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争夺市场份额的手段非常有限。

2.理想政府会考虑消费者剩余增加是否足以弥补政府受损而做决策,进入门槛相对较高,此时即使政府以良好的制度设计和环境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但民营企业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而碰壁,政府必须从产品和要素市场上对民营和国有民航企业加以引导、调控。

3.在国有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的存在决定了应实施不对称管制。规模经济使实施有利于民营航空的制度变迁极其困难。因此,除放松管制外,应倾斜性地采取有利于民营航空公司的不对称管制,通过制度间的互动推进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Michael Y.Yuan. The effects of barriers to entry on monopolistic intermediary online services: The case of a digital library[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8(42)

[2]Takashi Negishi. Marx,economies of scale,and the falling rate of profit[J].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998(10)

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文化

一、武汉市民营经济衍变过程及发展态势

1.武汉市民营经济衍变过程。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时期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1985年。这一时期,武汉确立“两通起飞”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有证个体户首先集聚在传统商贸流通行业。第二阶段从1986年~1991年。经过近10年发展,出现雇工超过8人以上的现象,它们是私营企业的雏形。第三阶段从1992年~1998年。大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进入民营企业行列。他们根据自身特长与经济能力,开始个人创业历程,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第四阶段从1999年~2002年。一批在商海中拼搏数年的个体工商户已经成长壮大,进入“二次创业”,本时期,私营企业也在经历“蜕变”过程,有的企业抢抓机遇,大胆拼搏,使自己迅速壮大起来。第五阶段从2003年至今,个体工商户开始新一轮增长态势,在国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武汉民营经济发展态势。武汉市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武汉地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二十多万家,从业人员达四十多万人,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平均规模也逐步提升。一批民营科技企业经过数年拼搏,成长为本行业龙头企业,如:凯迪电力公司、楚天激光集团、红桃K集团、精伦电子公司等。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营企业在一些行业中成为主体或占据优势,如服装制造业、餐馆业等。可以说,民营企业已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整体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行业构成不理想,规模化程度低;品牌意识薄弱,产品竞争力差;管理模式滞后、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企业目标短视性等问题,至使武汉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非常罕见,大多数是“昙花一现”。

二、企业中的“人”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仅有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和难予被模仿的因子。大凡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强而有力的企业文化,都有明确的经营哲学,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着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而失败企业的背后则是僵化的、保守的和脆弱的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来讲,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粘合剂,能为企业带来高美誉度和高生产力,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和发展方向。因此,文化战略将成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主要包括员工和企业家,而无形的企业文化体现的正是有形的“人”的灵魂。进一步说,员工、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富于企业生机与活力,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简单归纳而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家对文化建设起着倡导者、培育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承担着传承、实践和创新的角色;同时,企业文化又对员工和企业家发挥着制约、影响、引导、激励、协调等功能。

三、从人的视角提出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1.民营企业创业阶段的企业家精神塑造。创业期的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是:市场规模狭小、企业知名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竞争实力弱,有的公司甚至只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迫于生存压力,无从谈起企业文化的塑造。而且,在中国家族文化的传统社会背景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都体现出家族文化的特色,家庭成员之间凭借特有的血缘关系、类似血缘关系、亲缘关系,能以较小的成本集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表现出较强的凝聚性和和谐性。而且,家族成员之间心理契约成本较低,家族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监控成本,表现出较高的绩效。

因此,企业家在民营企业创业初期表现出创业者个人的热情和雄心、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价值观等方面对企业文化塑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其身居群众之中具有超权力的人格感召力。依据中国国情而言,以创业者精神为楷模的家族管理在创业初期也不尝为一种合适的经营方式。2.民营企业成长期“员工”素质的提高。民营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一般表现为:资金迅速扩张,人员大量增加,企业产品逐渐被社会认可,组织机构迅速膨胀,市场迅速扩大且占有率骤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可以说,成长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决定企业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文化的沉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否则,没有相应文化支撑的企业越是快速发展,文化危机就越大。这一时期,除了初期企业家的精神塑造和模范带头之外,文化建设更应从提高员工素质着手,这里的素质不仅指科学文化水平,还包括文化理念,道德品行等。员工素质的提高增加文化进步色彩,同时有益的文化如同营养液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具体地说,提升员工素质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理念和技能的培训,通过理念培训,传播企业家的精神与理念,企业科学的治理理念及发展目标,企业价值观及企业哲学等,正强化员工的价值观。通过技能培训一方面增加企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增强员工的竞争信心,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稳定。

(2)沟通与参与。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让员工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目标,构造公平、透明、参与机制,使企业与员工相互信任,形成共同奋斗的文化氛围。如构建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和论坛,有助于信息的上行与下行;或者变革高度集权的管理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加大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3)激励。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特质与岗位性质,合理设置报酬体系;通过职务晋升、授权和职责丰富化促使员工发展;从物质和精神上扩展激励手段。

(4)引进。民营企业用人惟亲不能惟贤的作法应被摈弃,通过健全、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纳人才,物尽其才,人尽其用,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大力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3.民营企业成熟期的文化延伸战略。在全球市场一体化和激烈的竞争中,能真正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必是行业的佼佼者,具体特征如下:企业具备相当规模,知名度较高,竞争实力强,但利润与销售收入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竞争动力逐步转向文化力竞争。这一时期,企业核心价值观已确定,发展方向明确。然而,企业是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其中人是企业中生生不息的资源,新鲜血液不断地补充。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深入与传播,更应以超前的速度、战略的眼光将企业文化精神延伸到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否则企业将迅速走向衰竭。进一步说,文化延伸战略的主要对象是人力资本,其主要来源地是本地各大高校。确切地说,企业与高校可以通过无形文化的手将“人”这一重要资源联系起来,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具体策略有:

(1)企业家讲坛。企业家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拼搏,具备独特的经历和人格魅力。企业家可把企业精神及企业故事通过讲坛方式传播于高校中,不仅能够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企业精神,更为吸引人才做好辅垫。而且,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家讲坛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学习更具主动性和目的性。

(2)企业奖学金设置。企业在高校中设置奖学金,一方面可以激励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优秀人才深入企业中实习,其意义从企业长远角度看,有利于人才储备,节约人力资本;从学校角度看,有利于人才培养;从学生角度看,有助于更快适应社会及就业。

(3)企业与高校教师队伍合作。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研究素质及知识的超前性,企业与之合作能协助企业发展,不仅是企业的智囊团,而且是企业丰富的资源。高校教师也可通过企业这个实践基地,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反馈于教学。

4.民营企业衰退期的文化变革。民营企业衰退期呈现出市场占有率下降,销售额和利润都开始明显下滑,管理体制落后,内部矛盾冲突扩大,员工队伍出现不稳定等现象。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因此,唯一解救的方法是大胆进行文化变革,从改变价值观入手,重构企业文化,重新确定企业发展思路,恢复员工信心。

第3篇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而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分析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推进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33-02

1 壮大县域经济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市辖区)2853个,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到了8.8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5.72%;全国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4.14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1.04%。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又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壮大县域经济可以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壮大县域经济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如下:

1.1 县域经济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首先,县域经济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壮大县域经济必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可以完善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县域经济的发展,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力度,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形成了资金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了制度保障优势。另外,县域经济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因为大多自然资源集中在县域,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而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资源,这就离不开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县域中大量的劳动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民营企业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支持,县域经济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

1.2 壮大县域经济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机遇

县域经济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而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会给县域民营企业提供发展机遇。县域经济中大部分企业是小企业,而大部分小企业又是民营企业,因此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县域工业化为县域民营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县域的民营企业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近,可以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化推进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就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市场。同时,县域城镇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新领域。县域城镇化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投资,而在县域中有能力投资的主体就是民营经济,这就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1.3 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和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县,城镇化进程就比较快,民营企业发展就比较迅速。县域经济发展能够能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和民营企业转移,这就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的购买力也会随之提高,从而拉动县域经济更快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繁荣农村经济,才能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和特色经济,才能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2 民营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虽然不是县域经济独有的经济形式,但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民营企业发展而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庞大、行业分布广泛、经营灵活,具有可以同大企业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民营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民营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财政的主要来源

由于民营企业大都具有创业投资成本低,所需技术相对简单,原材料容易取得,产品接近消费市场,布局上点多面广,渗透能力强等特点,因而民营企业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财源。民营经济上缴税金逐年增长,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2011年,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民营企业上缴税收1.5万亿元,同比增长39.4%,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52%。民营企业不仅是县域财政的主要来源,而且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又是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2.2 民营企业是解决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人以上,社会就业压力巨大,解决好就业问题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县域民营企业的存在为扩大城镇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机会。一方面,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分布于一、二、三各个产业之中,且大多处于县域城镇中,便于吸收当地的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就业容量非常大。据统计,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到83%。民营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就越充分,如江浙地区不但当地就业率高,而且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以缓解就业压力,促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而为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2.3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民营企业产权清晰,经营灵活,能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主决策,在市场竞争中可根据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用工制度,这使得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最具生机活力和增长潜力的经济成分。据统计,2010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竞争力,这从浙江温州和义乌、珠江三角洲地区、福建晋江等地区的实践就可以看出,当地县域经济之所以十分发达,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发展较好,创业活动十分活跃。从下表可以看出,全国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其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福建等五省份数量最多。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占GDP的比重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要高,“百强县”个数也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多。这充分说明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凡是民营企业发展好的地方,市场发育就越快,市场机制就越活,综合实力就越强,经济体制就越成熟,县域经济竞争力就越强。

数据来源: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概况,http://。

3 推进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1)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壮大县域经济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反过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环境。第一,加强政策指导,把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和完善发展民营企业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制定出符合各自县域特色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列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第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质量。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的功能,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的服务,加强群众监督,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各地政府要结合本县域的现状和本地的资源、气候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及时向民营企业提供相关的指导信息,给予民营企业必要的支持。

(2)广辟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

广辟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第一,允许建立民营商业银行。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额度较小,民营商业银行可以满足民营企业小额融资需求。第二,建立和完善各地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担保体系。由各地政府出资成立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贷款担保,降低有关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第三,各地政府要发挥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扶持范围。

(3)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有生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既能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又能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要发展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按照公司法要求组建民营企业,规范股东的出资行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和政府的推动,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二是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法人组织结构,由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给予确认和保障。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民营企业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营销、研发、生产、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时,民营企业要树立和培育企业文化,增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形成完善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政府也要加强对民营企业改制的督促和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尚爱英,杜林芝.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价格月刊,2013,(1):60-62.

第4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发展;培育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2

一、昆山民营经济的特点

(一)数量大,发展速度快,门类集中

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 无论是昆山私营企业的数量, 还是其的生产规模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飙升。据统计2005年底,昆山民企总数为5280户,2010年昆山民企总数为已经突破4万户。2006年,昆山新增个体工商户为3500户, 2008年猛增至21596户, 之后经过短暂的调整期, 2010年止跌为升,达到10174户。昆山市的民营企业数量已经名列江苏省第一、资本总额名列江苏省第二。走过辉煌的“十一五”,2008、2009、2010三年,全年新增注册民资分别为110亿元、137亿元、200亿元。昆山民营企业总量达到3.52万家,累计注册资本达到846亿元,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总量均在全省确立了“领跑”地位。

(二)规模小,中小企业居多,抗风险能力低

昆山规模型的民营企业还不多,个头还不大,与先进地区还要较大差距。从工业产值来看,到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仅923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83.6亿元。与自身比,这个数字是“十五”期末的3.7倍,但与民营经济发达的同类城市比,昆山民营经济工业总产值尚有广阔的爬升空间。统计数字显示,到2010年底,昆山全市民营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93家、超5亿元7家、超10亿元7家,龙腾光电、三一集团实现产值分别达79.6亿元 和78.4亿元……。金融海啸袭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昆山感觉到寒意。小企业特别是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小企业,纷纷倒闭,开始出现大量企业停工、半停工局面。

(三)外向配套企业居多,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

开放型经济始终是昆山的“第一性”经济。昆山不断进行产业整合,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强化产业链发展,形成了招商引资的“葡萄串”效应。昆山外企多,这让民营企业找到了发展的捷径,就是外向推动、内外协作。在昆山,有的民营企业固定的和一家外企合作,有的则是将自己的产品供给多家外企。昆山的配套销售额已占工业产值的相当份额,如轻工业高达30%,机械类占22%,电子企业占17%,纺织行业占16%,模具、电路板、儿童用品等行业也形成了配套企业群。

二、昆山民营经济和本土企业培育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昆山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洗礼之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外部激烈的市场环境和不足的政府服务环境,昆山的民营企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

(一)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国际化的龙头企业少,引领带动能力不足

昆山民营企业属于小型微类企业, 是典型的“百姓经济”和“ 草根经济”,常常遭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国内,跨入全省乃至全国千强企业、百强企业行列的大企业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在从国际层次来看,缺乏走出去眼光、能力和气魄,国际化水平低,能够叫得出名的跨国企业还没有出现。从企业规模看,由于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理解不深,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

2.制造业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从总体上看,昆山民营企业出口形势尤为喜人,并且连续几年都保持上升的趋势,但是这种增长并不能掩盖其出口产品种类的性质上的缺陷。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科技革命浪潮的不断深入,脱胎于“农村工化化和市场专业化”的昆山民营企业面临十分严峻的现实挑战。民营企业不能适应全球化竞争的环境,其内生性弱点突出显现。目前昆山民营企业具有“低端道路”的典型特征。从产业的分类来看,昆山民营企业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3.家族式的经营,缺乏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由于受传统的文化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家族制管理模式在昆山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存在。这种产权结构单一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不规范,基础管理制度不健全,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在生产经营中,主要依靠同族、同乡、同村的人,依靠血缘、亲缘、地缘的关系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专业技术、高级管理人才任人唯亲,家族核心人员掌控企业的财务、生产、销售。家族经营之下的企业决策实际上是家长个人决策,家长制作风,凭经验管理,凭感情决策。家族经营的企业只可能再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挑选接班人,甚至接班人是注定的、不可更换的,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市场环境

1.行业中介组织独立性不强,薄弱的领导力

目前,昆山的民营企业重“单打独斗”,轻横向联合,力量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独立自主的行业中介组织的引导和带动。在我国,行业中介组织等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关系目前主要是一种依赖关系、“婆媳”关系,独立性、自治性、民间性严重缺失,过度地受制于政府甚至直接被纳入官方组织的网络之中,处于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有些学者把它称为“准政府组织”、“半自主的非政府组织”、“半官半民机构 ”,认为它们充当政府的“助手”、“傀儡”、“附庸”。

2.内需不足,经济风险较高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的加深,中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获得的比较有优势,走出了一条高投资的出口,低消费的生产型、出口型经济发展道路,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现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农产品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的多项农产品产量排名靠前,制造业遍布世界各地,2009年超过德国夺得世界出口冠军。但现阶段内需战略刚刚启动,居民消费水平还比较低、消费能力比较弱、消费结构有待优化升级,中国尚未成为世界消费大国。

(三)政府服务

1.政府转变职能缓慢,对民营经济的服务不到位

托马斯.杰弗逊曾宣称“构成一个社会或国家的人民是那个国家中一切权力的源泉”,“首要的权力不管来自何处,只能归于人民”。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就要竭尽全力的为人民服务。当地政府在管理非公经济的事务中,仍然惯性使然的实行上级对下级、“婆婆管媳妇”的计划经济时期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只注重管理者的身份角色,不重视服务者的形象,没有“亲和力”,疏远了彼此间的距离。一些领导干部不敢与民营经济、老板经理大胆来往、“交朋友”,怕招来“傍大款”之嫌,缺乏直接了解情况事实;不少部门还习惯于开会作指示、提要求,领导台上排排座,老板们在台下“洗耳恭听”,久而久之,会议开成了走形式,走过场,老板们“会趣”全无。

2.税收政策不合理,赋税居高不下,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税负过重,将会遏制其经济的活力,反而征收不到税收;相反,如果把税收减免到合理的范围,税率看起来降低了,但由于经济活动扩展,税基大幅增加,经济发展和税收都能得到良性发展。根据拉弗曲线,宏观税负超过某个临界点,企业投资和经营就会缩减,个人收入也减少,政府税收也随之减少。当前税制某些规定已经明显不合时宜了,存在税率过高,税负过重、重复征税等弊端如现行增值税制中多把私营企业划入小规模纳税人,使实际税负高于一般纳税人。还有就是在昆山等外资企业较多地区十分明显的企业所得税和税收减免方面,内外资实行两套税制,内资企业从投产之日起征收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则是从获利年度起享受“两免三减半”的政策有悖于公平竞争原则。

3.区别对待,民营企业准入困难,产业空心化问题突出

我国民营企业长期扮演着“二等公民”的角色,难以获得与国有大企业同等的待遇。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存在片面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大量资金向国企倾斜,民营企业对资金的取得一筹莫展。理论上说要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像对待外商那样对待民营经济,可在现实中,已出台的一些相关扶持措施基本上没有落实到位,依然在“望洋兴叹”,民营企业渴望何时能像外资企业一样享受平等的待遇。虽然国务院早已在2005年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非公经济36条”理论来说行业准入的大门应该是敞开了,然而,中间仍然隔着一层“玻璃门”想进入的企业仍然被“玻璃门”挡在门外。

三、昆山民营经济和本土企业培育的路径探寻

(一)市场创新

企业的生命在于市场,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天性和使命,而市场创新则是创造利润的一个重要源泉。由此,昆山民营企业必须要善于研究市场需求,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创造市场需求,注重开发深度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努力实现企业的区域性、属地性市场角色向大市场理念转变。昆山市东邻上海,西依苏州地缘优势,立足昆山,培育本土型民企和引进外来型民企并举方针,积极“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充分发挥紧邻上海的地缘优势,抓住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及举办世博会的机遇,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物流业等,与上海实现“错位发展”。

(二)体制创新

民营企业产权具有“三缘”性, 即绝大多数昆山民营企业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三缘”产权是阻碍昆山民营企业确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建立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产权改革的重点是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逐步替代以往的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下的宗法产权制度。民产权开放是民营企业产权改革的一种办法。产权开放的目的是实现民营企业资本主体的多元化,这有利于消除“三缘”性宗法产权的现象。这种产权多元化改革,不但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范围,有利于技术进步,而且导致企业产权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使企业决策更加合理、有效。

(三)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企业驾驭市场、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昆山民营企业要善于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充分利用昆山外资企业多的优势,努力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现有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以及管理流程,创建起新的管理模式、方式和方法,并以此从整体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发展战略水平,以保障民营企业不断实现新的超越。通过完善公司制度与治理结构来把“人治”转变为“法治”,企业的规模直接决定了管理的难度, 如果没有专门的组织和科学的分层管理制度,作为企业运行的机制,严格执行,其前景是非常渺茫的。

(四)人才创新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经济发展的差距说到底是一个人素质的差异问题。创业意识、财富意识和风险意识。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和“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强烈氛围,民营企业家要树立办大企业、干大事业的雄心壮志。人才是最大的财富,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人才是铺就“昆山之路”的基石。要加大民营企业的投入力度,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现代管理能力人才队伍。要加大吸引、培养和建设各层次专门人才的力度,积极留住人才。创新人才选拔要注重德才兼备,品德和专业都要符合企业要求,还要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企业急需的有一技之长的人。昆山民营企业要加强和大学才订单式培养的合作,着力打造“人才特区”,使昆山成为长三角人力资源流向的热点地区,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吸引具有国际经验的海外留学人员。

参考文献:

[1]陈乃醒,傅贤治.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冯莉.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2009(2):58.

[3]王振宇,华树村.浅析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及革新――以昆山民营企业为例.科技信息,2007,34.

[4]钱秋霞.构筑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昆山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03,7.

第5篇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陕西省榆林市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发展形势异常严峻。榆林市市委、市政府总揽全局,精心谋划,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促转型、调结构的措施,使民营经济在逆境中实现稳步增长,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榆林市的民营企业面临大规模的倒闭破产,融资难成为压倒榆林市民营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榆林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导致榆林市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有多种,民营企业自身治理及经营能力不足、银行收紧贷款等,但造成这波民营企业倒闭潮的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

1.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银企关系恶劣。近几年来,受榆林民间借贷危机的影响,有一部分民营企业信用观念十分淡薄,利用虚置债务主体、假借破产之名、低估资产、逃避监督等各种方式逃、废、赖银行债务,这种不诚信行为在神木、府谷更为明显。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相应地也降低了银行向民营企业增加贷款投放的信心。

2.民营企业“短贷长投”问题严重。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中盲目扩张,甚至一、二、三期一起上,融资不计成本。大量的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这些资金基本上通过银行借款筹集,然银行的借款的期限一般是一年期,等一年到期后再进行续借或还旧借新,这种贷款周期与投资周期不匹配加大了企业的风险。近年榆林市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环境恶化,民营企业盈利能力降低,民营企业借款到期后很难再从银行获得贷款,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层出不穷。

3.民间融资渠道堵塞。随着榆林市经济的持续下行,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与之相反的是,融资成本增加和金融机构抽贷问题日益突出,加之民间借贷纠纷频发,榆林市的社会诚信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引发了民间恐慌心理。过去很多民营企业赖以周转的民间融资渠道瞬间被堵死,尽管总存款量在逐年上升,但民间资本大多数躺在银行睡觉,对民营企业来讲有如水中月、镜中花,获取民间资本融资非常困难。

4.银行贷款审批权被收回。为防范榆林市经济下滑带来的系统风险,各大商业银行往往采取减少企业放款、少与企业往来或提高贷款条件等做法,对稍有风险的贷款,不敢“轻举妄动”,使得信贷人员“慎贷、惧贷”。更有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把信贷审批权都收回到省行,市、县银行没有审批权,基层银行权限的缩小,加上银行有意识地控制新增贷款客户,致使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贷款更为困难。

二、榆林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状

榆林的民营经济比较活跃,到2014年底,榆林市民营经济组织达到14.02万个,其中企业8 957户,从业人员62.1万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 21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0.4%。截至2015年4月底,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38.6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营业收入618.4亿元,同比增长12.7%;上缴税金42.1亿元,同比增长10.3%;支付劳动者报酬28.85亿元,同比增长6.5%。

榆林市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较晚,但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底,榆林市共有混合所有制企业111户,从业人数达2.3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56.7亿元,占全市企业收入的比重为7.6%;完成经济增加值60.1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规模以上工业混合所有制企业达到57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为7.7%;完成产值22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2%。榆林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过程中形成了国控民营的“东方模式”、中外合资的“南梁模式”、民资控股的“奥维乾元模式”、国资控股的“北元模式”等。混合所有制企业主要以煤炭及煤化工为主,有少部分涉及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加快了国有经济的改革重组,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合作共赢,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产生了1+1>2的效果。

三、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当前,榆林市整体经济处于下行过程中,榆林民间借贷处于崩盘状态,社会的信用体系出现严重的问题,召开银企座谈会、创新还款方式、创新抵押方式、实行短贷转长贷、无还款续贷、本金分段计划归还、成立政府主导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策略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些策略只是短期环境融资难的缓兵之计。要想彻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从民营企业的企业组织结构这一根本入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二的选择。

1.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快民营企业转型。榆林市的神木、府谷两县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省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神府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积极推进企业混合重组,府谷县400多户能源民营企业联合组建的煤业、镁业、煤化工、煤电冶化、特种合金五大民营企业集团,已集中200多亿元投资大型资源转化和综合利用混合所有制项目;神木、府谷民营企业还与神华、华能等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合作,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民营企业 经济效益 发展策略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与健康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五”期间,我国GDP增长量为8.8%,而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31%,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1%,总体发展远高于GDP; 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5%,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七成以上。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发展速度高于国有企业两倍以上,客观的说,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依然存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民营企业要取得更好发展,必须以更为积极有效的策略应对。

一、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

(一)产权模糊

公司产权问题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公司原始产权模糊,所有者界定不清。据调查70%的民营企业存在家族化经营,在企业初始阶段,其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弊端明显表现出来。家族化经营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结合,这就造成家族成员的经营理念难以走出家族利益的圈套,从而拒绝非家族成员进入企业高层,这造成企业中缺乏良好的人才。就企业的组织机构和运营机制来看,虽说许多民营企业也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所有权和经营权仍然集中于家族成员手中,缺乏法人治理制度,造成企业产权与治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家族式企业或合作企业存在不稳定性,其变动直接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不完善

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往往是以相对成功的企业管理机制为标准而进行制定,这就缺乏了实际性,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以及管理方法不恰当等问题。据调查,有近20%的民营企业没有适宜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这就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了良好的管理支撑。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变动性较大,没有确定的职位和固定的职位人员,往往是一人多职,这就造成决策上出现垄断,不利于管理制度的科学制定以及实施。很多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没有对市场实际和本企业的概况做科学分析,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追求品牌与多元化经营等而造成管理计划性不强,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多企业虽然建立董事会,经理层等,但是在实际管理中权责不明,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融资难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上存在一定缺陷,没有科学的财务体系,不能很好地控制开支,造成资金上的浪费,有的缺少流动资金,而更多地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央调整存款准备资金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受控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银行贷款分布不均,制约着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有300万户,但各商业银行贷款的70%给了国企,剩下的30%,主要给了大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就使得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状况。

二、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若想在竞争中获胜,民营企业必须以积极的发展策略来支撑企业的发展,以实现民营企业经济效益。

(一)明晰产权

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平等竞争、互利互换,民营企业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不断改革和完善企业的产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前提是股权的分散化,市场化,以适应生产的社会化,是企业的制度围绕产权展开职能性分工,以提高资产各方面权利的运行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主体多元化,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必须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向社会资本开放。再就是,在产权结构上,要以本企业实际为标准,结合本企业现存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建立适应本企业发展的现代产权制度,充分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民营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要求民营企业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市场中的供求关系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经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营企业要取得经济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需要很强的竞争性,很多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了多种发展模式,就前500强来看,有397家表示继续独立立足,有55家表示坚持主业,有78家表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同的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采取相应的转型措施。调查发现,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成本上升难题,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其中55.4%的企业采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53.8%的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发展,69%的企业通过节能降耗来降低成本等,这就从整体上实现了企业的发展与改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很多民营企业采取整合产业链,减少中间环节,发展电子商务等,从企业内部各环节来提升企业的总体力量,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提高人员素质,创新科技发展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企业要发展,必须关心人才,热爱人才,留住人才,加强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创就符合市场经济机制的全面化人才。一方面,加大民营企业管理层人才理念培训,使其具有人才意识,在对人才的吸纳上做到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途径进行招贤,避免任人唯亲,在人才利用上做到人尽其能,以提高待遇奖励的方式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加强员工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以时代为导向,加强员工全面化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职业精神,全面作用于企业的发展。再就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尊重和信任,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让员工看到自身发展的良好前景,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热情,从而促使员工为经济效益的实现贡献力量。

技术力量的支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开放度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度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企业树立科技创新观念,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大都是市场拉动的,他们熟悉市场环境,了解客户关心的问题,技术创新一开始就瞄准了市场,这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在引导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上可以节约大量开支。如例如我国500强企业中计算机领域的领头羊联想控股有限公司201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8,307,800,这与其市场导向性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此公司以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标准,进行改进与升级,从而赢得市场利益。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追求竞争利益的动力,使得在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进一步将技术推广和扩散,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等,以科技优势创造了企业经济效益,据统计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共享有有效专利74631项,其中43.76%为发明专利,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23522项专利总量居于民营企业500强之首。

(四)合理用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发展与运转的基本保证,民营企业必须以积极有效的措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以及在资金的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充备的资金支持。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民营企业的发展专项基金,为民营企业获得继续的资金提供政策支持,加速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以效益为导向,设定统一的贷款发放标准。其次,积极支持与鼓励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通过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是上市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建立专门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允许地方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最后,加强企业内部资金控制,合理规划企业资金利用动向以及资金利用度,最资金利用状况做及时记录和调整,推动企业资金科学利用的实现。

三、结束语

总的看来,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趋势,民营经济都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市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所以民营企业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明晰产权制度,提升人员素质,拓宽融资渠道等策略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群奎.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

[2]李美荣.浅谈企业技术创新[J].承钢技术,2008

[3]欧阳峣,生延超.合作型创新: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

第7篇

【论文摘要】民营企业起步晚、规模小、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公司治理不完善,其企业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不足。经济增加值”这一绩效评价方法可以在影响与改善民营企业文化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研究民营企业文化特征入手,并根据经济增加值”的含义与作用,探索 ‘经 济增加值”对民营企业文化提升的有关设想。

一、“经济增加值”的含义与作用

1.“经济增加值”的含义。“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在经济学中又定义为经济利润,是由美 国斯特恩·斯图尔特(Stern 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于 1989年首创的,指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在扣减了为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成本(机会成本)后所剩下的利润 (即经济增加值 )。其结果 (差额 )若是正数,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创造了财富,数额越大,创造的价值(财富)越多;反之,则表示企业发生价值损失。若结果为零,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EVA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一个企业要赚取经济学上所说的“租金”,即投资的超额回报,收入不仅要能够充分地补偿所有的经营成本费用,而且要能够充分地补偿所有的资本成本。

EVA本身衡量的就是公司获取的利润究竟是高于还是低于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报酬。这种最低报酬指的就是 ‘资本成本”,这是企业为了使用投资者的资金而必须为投资者获取的最低量利益。超过这个最低量的所有收益称之为 ‘超额收益”。如果企业的资本收益超过了它的资本成本,flPEVA为正值,那么它就具有真实利润,企业的经营者就增加了企业的价值,同时也为股东创造 了真实的财富。反之,如果企业当年的EVA为负值,这说明公司发生经营亏损,企业的价值受到损害,同时股东的财富也受到侵蚀 。

2.“经济增加值”的作用。从上述含义中可以看出,经济增加值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时,除了可以科学合理地考核企业各责任单位的经营绩效外,还具有如下普遍的作用 :

(1)促使企业克服盲目投资,树立权益资本不是 ‘免费资本”的理念,节约使用权益资本,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从而有助于促进资本运作效率的提高。利润不是最为正确的业绩评价指标。盲目追求利润会诱导管理层为了取悦股东,不惜采取提高账面利润但却毁坏价值的行动。正确的目标是追求EVA的增加 ,因为EVA可以提供一种最可靠的尺度,来反映管理行为是否增加了股东财富,以及增加股东财富的数量。经营者会像企业的所有者一样思考,权益资本不再被考虑为 ‘免费资本”,他们不再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而开始注重企业的长期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注重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现金流量的增加,以此来改善企业的EVA业绩和企业文化质量。

(2)有助于提升与改善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经济增加值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一种绩效评价的指标,更是一种促进企业有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的手段。与传统的财务指标相比,它有两个优势,一是考虑了资金成本,把业绩与占用资源的成本联系起来,从产出与成本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决策的效果,扩大了绩效评价的范围,使部门与整体的利益一致,激励管理人员为股东价值最大化不断努力;二是对跨期费用项目进行适当调整,使长期和短期利益更好地协调起来 ,克服决策中的短期效应,符合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要求。因此,EVA被《财富》杂志称为 ‘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

1.民营企业文化是老板意志文化。这种文化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经历有关,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具有独到的成功绝招,比如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特别强,或善于抓住市场的空隙,或技术创新能力强,或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或有很强的人际关系能力,或有国外淘金的原始资本积累,或善于带动一群人打天下等等。这些独到的能力,使他们形成了掘金后无往而不胜的自信,同时又容易有心浮气躁的心态。民营企业产权归老板自己所有,虽设有许多管理部门,聘请了优秀人才,但老板常常越俎代庖,往往养成基层喜欢越级报告、职能部门有事不敢决断、老板一人说了算的作风。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老板意志就是企业的绝对意志,几乎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经营的“巨人症”、“霸王症”等,这种惟老板意志导致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导致 (投资)决策与行为的不科学性,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至于老板的意志一旦出现问题,企业随即失去前进的方向。

2.民营企业文化是奋勇拼搏文化。民营企业大多是草根出生,因此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就是民营企业奋勇拼搏文化的体现。在浙江温州的民营企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既能穿皮鞋,又能穿草鞋”。为了企业在夹缝中生存,他们不辞辛劳;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全力拚打。这种企业文化不仅从创业者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在其家族人员身上、在广大员工身上也在时时发光。

3.民营企业文化是抢抓机遇文化。许多民营企业老板,就是通过抓住机遇,骤然发家的。老板疯狂的工作,能很快聚合资源,使企业的目标变得简单而易于操作,员工形成吃苦耐劳、快干多干的作风,企业 的原始积累迅速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确出现了许多发展的机会,谁抓住了谁就能取胜。这时,广大民营企业利用自己的体制与机制的优势,一次次抓住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使企业站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前列。这种文化体现在企业发展中,往往就表现为一有‘好 ”项目就上,不管 自己是否具备投资发展的能力与实力 ,不管是否进行了严密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特别是财务可行性研究 )。

4.民营企业文化是重视感情文化。许多民营企业文化用亲情代替规则,其经营管理层由复杂的血缘关系构成,这就违背了管理大师杜拉克所言的,家庭企业要想生存和保持有效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无论有多少家庭成员,也无论他们多么出色,也至少需要一位非家族成员。民营企业老板认为,血浓于水,亲戚是自己人靠得住,他们参与管理效率高,因而看重血缘的理念占上风。企业内注重乡亲、熟人、朋友,这样在经营管理上,虽然降低了成本,但难以令行禁止,使管理具有非理性和落后性,阻碍经营管理的问题长期存在。在有的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称谓往往用血缘称谓,人际关系看似亲密,实则使企业缺乏理性运行的真实基础,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血缘、地缘反而使员工有劲使不出,是非难分,企业被拖人了低效率状态。同时,经营者也转移了在经营管理上苦练内功的大方向,自身造血功能弱化,一旦内外关系‘反目”,企业就立刻陷入困境。这种文化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就表现为以感情代替制度,以关系亲密与信任度代替指标考核,不能做到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这些特点,曾经在短时期内适应了市场环境,但却和变化越来越快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拉开了差距。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民营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的重要力量,更需要寻找有关途径尽快培育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三、 “经济增加值”的应用对改善、提升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最新研究指出:“全球一场新的经济竞赛已经展开,未来会脱颖而出的赢家,将是能够抢先窥视并领悟新游戏规则的个人、企业或国家。”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民营企业要应用包括 ‘经济增加值”指标在内的一系列先进方法和原理,充分认识和发挥其作用,塑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有效应用‘经济增加值”方法,可对民营企业文化的改善和提升产生如下影响:

1.有助于树立集约经营的意识,节约使用资本金。资本金是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并依股份金额对企业实施控制的重要经济资源。以往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将这些资本金无偿使用,头脑中根本没有资本成本的概念,因此,在有的民营企业中,出现了任意提高资本金数额的限度,或者一再追加股本金。大家知道,股本金也是资金,而资金这种资源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有限、稀缺的。用于投资的股本金来源于自有资本,也要考虑资本 的机会成本 ,要 使用 “经济增 加值(EVA)”的理念与方法。经济增加值这一指标,是客观评价企业资本收益超过资本 (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成本后的差额大小的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运用。我们也要树立起这种观念并使用这种方法,不能认为自有资本投资是无本买卖,不需要任何代价。

2.有助于激励经营者不懈追求扣除资本成本后的“增加值”,认真履行经管责任(accountability)。目前,企业的经营价值观念许多是在长期经营过程中自发地、无意识形成的,带有经验色彩,单调零碎。有的企业虽提出了文字性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经营价值观等,但往往带有雷同化、模仿性,缺乏独特个性和适应性,很难实行。

3.有助于树立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意识,尽心尽职地完成受托责任。在股份化的公司制企业中,经营者作为人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谋取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合乎公司的宗旨和道德规范的。在现今社会状态下,大多数商品已供大于求,获取一定量的利润,很不容易。除非自己企业的产品处于垄断期,那就可以取得丰厚的垄断利润。但由于是市场经济,这种好景不会很长,很快就会有很多竞争者蜂拥而上,从而使得利润率趋于平均,成为平均利润,这时,你想获得较多的利润,或者是增加销售量,或者是降低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利用 ‘经济增加值”考核评价经营绩效,从而使得股东利益和其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能最大化。

上述作用若能较好地得到发挥,必将在现有特征的基础上,大大促进民营企业进一步合理评价绩效、科学决策、奋勇拚搏、善抓机遇与和谐团结,使民营企业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保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①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编辑部.浙江非国有经济年鉴,中华书局,2003年.

②刘伟萍.中国民营企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