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6:44:32
序论:在您撰写护理教育学综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理念CU的办学校训是“Ask.Think.Lead”,即“质疑、思考、前沿”。要实现这一价值理念,需要整个教育管理系统、师生的共同努力。Seminar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显然,CU的办学理念和Seminar教学的价值观契合得恰到好处。这也是Seminar教学在CU能得到师生亲睐的基础前提。
器物
1多媒体和黑板高分辨率的多媒体是每个教室必备的设备。教室四周墙壁上均有“黑板”(适用于无“粉”笔书写的咖啡色板),以便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整讲台的位置。
2课桌椅美国CU的护理专业均为少于30人的小班教学。教室内均为可活动的桌椅,可随时根据需要安置成围桌式教室,满足Seminar教学中讨论环节的需要。
3先进的教具Seminar教学的实施需要大量信息支持。在CU的网页上,校内板每门课程的接口均有讨论界面。教师可在课程设计中指定讨论的时间、主题、要求。师生在约定的时间进行网上讨论和交流。课堂中,就某一问题收集提供备选选项的信息时,教师可使用一种叫做Cliker的教具。学生选择的相关信息为无记名的方式,可以通过智能系统迅速进行处理,得到相应的结果。这样有利于课堂中的及时反馈。
4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立体化教材的使用使Seminar教学的信息得到保证。对每门课程,教师会指定2~3本纸质教材。此外,CD、视频资料、期刊论文、会议材料、案例、实物等均可成为教师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教材。
制度
1教学计划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明确Sem-inar教学的课程;具体到每一门课的课程教学进度中开展Seminar教学的内容和课时数,明示每一次Seminar具体议题、场所、课前阅读内容、客座教授和学者的名单及其简介、课堂上作presentation的小组、课程考核的方法等。
2教师的遴选Seminar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师资队伍是成功开展Seminar教学的基本保证。除任课教师以外,在课程教学中的特殊时段或者特殊内容中,会安排团队中的教师,或者邀请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参与课堂Seminar教学。所以,在CU的Seminar教学课堂上,看到2~3名教师是很平常的事情。这些团队中的教师或者客座教授在课堂中或做示范性讨论,或参与师生的讨论,或与师生分享自己的成果和经验等,在课程的Seminar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Seminar教学增加的师资报酬问题,学校在Seminar教学中有相应的经济政策支持,系里不必为这笔费用买单。因为作为客座教授和团队教师,他们觉得参与Seminar的课堂讨论是自己的职责,同时受邀参与教学也是一种荣幸。参与这些活动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是能得到社会和机构肯定的经历。教育是责任,也是荣誉,这是社会、机构和个人达成的一致认识,也是西方文化中值得借鉴之处。
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开展Seminar教学的思考
1护理高等教育的Seminar教学势在必行我国的护理学发展起步晚,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高等护理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级护理人才的重担,对护理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和经验表明,传统的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和曾经风靡一时的PBL等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帮助[2]。而Seminar教学由于其特殊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中,有必要大力发展Seminar教学。
2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普及Seminar教学的技术环节
护理教育学是由护理学和教育学交叉结合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1]。目前在我国护理学专业的教学中已逐渐开设了《护理教育学》,作为实现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目标中“学生应具有护理教学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2]。此课程以培养学生解决护理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3]。介绍了在《护理教育学》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重点在于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具备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我院在《护理教育学》教学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已尝试性的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一定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以我院2007级――2009级护理专业本科生(1507名)为教学对象。
1.2方法
1.2.1选用教材:我院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姜安丽主编第2版《护理教育学》[3]。
1.2.3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是护理教育学的课程主要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再结合学生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兴趣,需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学生小讲课实践、课堂讨论、教学演示等。
1.2.3 考核方法:本课程的评价强调能力的测评,因此采取综合评价。评价方式:①教育综述的撰写,占总成绩的20%。用于考核教育学理论及应用,文献综述格式统一要求,参考文献近5年不少于5篇,字数3000字以上。②教案与备课笔记的书写,占总成绩的10%。要求每位学生按规定格式书写一学时的教案及备课笔记一份。③授课实践,占总成绩20%。用于评价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应用情况,要求每位学生进行1次10分钟的多媒体授课。④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50%。以论述题的形式考核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临床教学等方面的内容,书上没有直接的答案。以上考核贯穿于整个《护理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分阶段进行。
1.2.4 评价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于全部考核完毕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包括学生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评价及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发放问卷1507份,回收有效问卷1484份,有效率为98.4%。
2 结果
2.1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93.1%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具有新颖性;84.2%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依次为小组教学法(98.7%)、学生小讲课实践(87.6%)、课堂讨论(81.2%)、教学演示(73.9%)、课堂讲授(69.4%)。
2.2 学生对考核方法的评价
83.5%学生认为该课程的考核的很全面,87.3%学生认为该课程的考核能有效地检测出学生的能力。79.2%的学生认为在写讲稿的过程中收获最大,71.4%的学生认为在写教案的过程中收获最大,57.3%的学生认为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收获最大,55.1%的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收获最大。但有74%的学生认为现有知识不足以完成教育学文献综述,67.2%的学生认为自己欠缺对文献的整理及归纳能力,80.8%的学生希望教师在教育学文献综述写作上给予指导。
2.3 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使其掌握常用的教育学理论(67.3%)及教学技巧(57.9%),培养了沟通交流能力(58.7%)、文献收集和综述的能力(42.6%)、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33.6%)。
3 讨论
3.1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当前护理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势是:推行启发式教学方法;由教给知识变为教会如何学习;由讲授为主转变为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为主[3]。教师在以教学目标为根据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的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例如小讲课实践、课堂讨论均可训练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实际教学能力[4]等。小组教学可训练学生的自学和收集资料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5]。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肯定证明了该课程采用综合教学方法顺应当前的发展趋势,如此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观摩讲课的一个有效的过程[6]。
3.2综合评价考核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护理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目,课程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评价。本课程采用撰写教育综述、书写教案和备课笔记及开卷考试的考核,既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给予学生适度的压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3.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这样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更高。作为《护理教育学》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护理理论和教育学知识,将护理教育与临床教育密切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综上所述,我们在《护理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综合考核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01.
[2]戴世锋,陈明霞.本科生《护理教育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中华护理教育, 2003, 1(2): 68.
[3]姜安丽. 护理教育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张华,季坚,季全兰等. 促进能力培养的《护理教育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 护理研究,2007,21(10):2610~2611
>>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教育研究 培养高职护理学生护理核心能力的途径和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外科护理学课程设计 高职护理人体解剖学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高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教育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培养途径研究 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港口物流人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新疆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协同培养策略研究 高职图形图像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高职金融理财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营销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研究性学习与高职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高职市场营销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CNA.advanced nursing practice:a national framework[J].Ottaw1:Canadian Nurse association,2008,21-36
[7]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 Vision of baccalaure1te and gradu1te nursing education:the next decade.2005
[8] australian Nursing and Midwifery Council(2005,12)。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he Registered Nurse.(2013.3.20)
[10] 李曼琼,孙维权,石海英等.对护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关键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9,11,34(11):680
[11] 李俊漪,高等护理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D].2004
[12] 涂明华等编著.护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M].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20
[13] 尢莉莉.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及意义[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2):67-68
[14] 邹凌燕,李云峰.对口高职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9),1
[15] 张龙禄,祁义霞,冯小君,王丽.职护理教育核心能力课程整合的探索[C].浙江:2008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16-17
1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发展
1.1反思及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Dewey)系统论述了反思活动。“反思”在杜威的《Howwethink》一书中被明确界定:对任何信念或嘉定的只是形式即为反思,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他的趋于达到进一步结论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而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等人是较早研究反思的学者。洛克称对获得观念心灵的反观自照为“反思”,与此同时,心灵获得是不同于感觉的观念。而后,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对教师如何反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应生了以英美两国为主的维拉(Villar)、麦伦(VanManen)、Pennington、Zeichner、Farrell等人对“反思性教学”的不同表述,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汲取众说之长,一种由教师反思性教与学生反思性学构成的双边性特殊认识过程即为反思性教学。国内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反思性学习的概念,钟浩梁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反思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策略、效果等进行深究,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回顾教学过程,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质。它对教师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学者郑菊萍提出“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是再认识和检验自己思维过程、结果的过程。”国内学者对反思性学习的理解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如何通过反思对自身教学水平进行提高。该研究认为完整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涵盖教师反思性的教,也包含学生反思性的学,教学相长、两者兼顾。
1.2反思性教学的结构
反思性实践的概念由前麻省理工学院的萧恩教授(DonaldSchon)首次提出,它看重实践者在活动中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不看重实践者对实践的预测和控制,提出了反思思维是不同于“技术理性”的理论思维。受萧恩的影响,“反思性教学”被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从时间的维度划分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又译实践前反思);实践中反思(reflcetioninpractice);对实践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又译实践后反思)三类。唐和格里菲斯(SarahTann&MorwenaGriffiiths)两位英国教育者提出了反思时间框架即快速反思、修正、回顾、研究、理论的重构和重建的5个层次反思构架。这五个层次的反思结构更进一步拓展了萧恩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中反思的思想,是反思行为具体化。赵蒙成重视资料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将反思性教学分为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立理论假设、实施行动5个步骤,但没有体现反思的重要作用。熊川武则认为,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分析教学现状、提出假说、实施计划、得出初步结论结论。虽然阐述的便于实际应用,但也未能将反思性教学完整的呈现出来。我国学者郑菊萍首先对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反省、评判、察觉问题、界定问题、确定对策、实践验证、总结提高7个阶段,详细列出了反思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重要性
随着不断发展的护理学科,人类逐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这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外护理教育届对于新概念的接纳程度和敏感度,很快使反思性教学引入护理教育的领域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发展和运用更高层次的解决问题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在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在修订版本的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中提出的”,而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量文献表明,反思性实践对发展护理教学实践、社区护理实践以及注册护士考核都有积极作用,英国护理产科学委员会(NMC)已经将反思技能的展示与临床能力联系在一起来评判是否能获得专业注册资格。Agaath等研究者认为,对于护理专业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日常实践中采取深思熟虑过的决定和行动来说,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护理教学中的反思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但各个国家没有对护理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的应用达成共识。
2.2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及测量工具
2.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
国外护理教学中反思性学习和反思性教学的方法种类丰富多样,比如:反思性学习法包括录音带或录像学习法、日记法、合作学习法、真实性评估和学习档案、绘画、诗歌等;反思性教学方法包括反思日志、教学自传、教研活动或研讨会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2.2.2护理学中反思的测量工具
国外主要应用SRIS(theSelf-ReflectionandInsightScale)工具,译为自我反省和洞察力量表,该量表是由Grant,Franklin,andLangford等人根据元认知与自我调节理论发展编制,主要用于评估个人自我意识,并被MarilynE.Asselin等人使用。Roberts等研究表明,SRIS对于测量准医学生职业行为的变化是有用的。虽然没有对护士用此量表测量,但是它对护士是有潜在用处的,尚无针对护士的量表来测量反思。目前,国内也没有测量反思的工具,特别是针对护理教育环境中的反思。
3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护理专业 临床教学 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对护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临床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护生未来的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甚至影响一名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目前,护理专业临床教学的改革仍是护理教育改革中关注的热点之一,护理人员在各个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将国内护理专业临床教学的现状做一综述。
1 护理临床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方式
护理临床教学的方式,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各个护理学院和医疗机构都有不同的做法,但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
(1)临床教师带教为主。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护理院校基本采用此方式,即学校将权力下放,临床带教的管理及教学任务主要由临床的专职或兼职师资承担,校方只起联络、协助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为:临床护理人员要扮演多种角色:病人的护理者、护生的教师、病室的管理者等等,由于缺少必要的奖励机制,这就使得教学工作对她们而言具有暂时性和附加性,影响教学质量。
(2)学校教师为主、临床教师为辅。目前除了美国、日本和泰国等国家外,在我国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等少数院校也采用此方式。即临床教学任务主要由学校的专职教师承担,临床教师只给予协助。这种方式的特点为:专职教师在病房可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避免脱节,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2 教学时间
关于临床教学时间的安排,我国大多数护理院校都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即在护生毕业前安排8~10个月的临床实习。这种安排对学校和实习单位而言方便了管理,但对护生而言存在一些弊端:其一,集中实习期间不安排课堂教学,学生需要花较多时间复习相关的知识点;其二,护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最后一年安排临床实习太晚,使护生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及对服务对象的理解。
1.3 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及优质护理的推行,对护士的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临床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经验型临床教学。传统的临床教学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教师注重了临床实践,但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及临床工作繁忙,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致学生的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思琛等将护生的实习分为三阶段,每一阶段学习不同的技能,效果较好。元荣珍等为了培养优秀的护理人才,尝试了三维教学评估法带教,弥补了传统带教方式的不足。
(2)运用教育学理论进行临床教学。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将教育学的理论运用到临床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袁浩斌在临床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研究发现,护生在临床管理、科研,特别是自学能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模式的护生,值得推广。
(3)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时效性强等特点,在理论教学中已经普及,近年来护理教育者们已开始尝试将其应用到临床教学中,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临床疑难病例、特殊病症、图片资料等,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弥补由于病员不足而导致无法实践的问题。
2 护理临床教学的主要问题
2.1 护生方面
(1)部分护生基础欠佳,缺乏主动性。由于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护生的就业情况良好,再加上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一些基础知识差的学生也能考入卫生类院校,一些中专院校甚至不考试就能入学,导致目前护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下降。表现为少部分护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工作中未进入护士的角色,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寻求锻炼,甚至有旷实习的现象发生。
(2)角色转变与自我实现发生冲突。临床实践是护生向护士的过渡,也是护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是护生在实习期间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她们不得不利用实习期找工作或者复习备考,这些必然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护生角色转变及实习任务的完成。
(3)沟通意识差,法律意识淡漠。目前,患者对护理质量及安全的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而大部分护生在学校只接受了有限的法律知识教育,有关医疗及护理的法律知识所知甚少,所以,进入临床后,由于缺乏实践及法律知识缺乏,再加上主动沟通的意识及技能缺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难免引发患者的不满甚至投诉,从而引起护生的自卑及恐惧感。
2.2 带教老师方面
(1)学历层次较低,教学及科研能力亟待提高。2003年护理人员构成比例调查显示:中专学历者64.5%、大专学历者24.3%、本科学历者1.3%。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护士以中专学历为主,学历层次偏低限制了其教学及科研能力。方秀新等对198名护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护理带教老师符合职业素质及护理专业能力要求,但教学及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2)带教意识不强,对临床带教不重视。首先,附属、教学和实习医院的护理人员具有三重身份,既是护理人员,又是带教老师,同时还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繁忙的工作使得部分护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临床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护理是本行,教学是副业,把承担教学任务当成一种负担;第二,有些带教老师认为实习生就是跑腿的,不讲专科知识和操作要领;第三,随着医院服务意识的提高,病人的满意度越来越受到重视,有些医院将满意度作为考核科室及个人业绩的指标,因此,为了避免由于学生操作失误而影响病人满意度等情况,临床教师让护生看得多,实际操作少,从而失去锻炼的机会。以上这些原因导致部分带教老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在临床教学方面投入太多精力,从而影响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
3 对我国护理临床教学的展望
(1)培养敬业精神,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学生和护士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护士有很强的责任感。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首先要让护生在繁琐的工作中体会到帮助患者的责任感和快乐,感受到护理工作的意义,培养敬业精神。第二,通过知识培训,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让护生明确自身的法律身份与责任,学会用法律观念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患者也保护自己。第三,要注重培养护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告诉护生如何去做,通过实践让护生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的言行举止,提高综合素质。
(2)加强临床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合格的带教老师能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临床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王玉玲等建立了临床护理教师资质准入系统,实施后医院护理教学水平显著提升,为医院护理教学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除了对临床教师的准入资格进行认定外,还要加强对临床教师的培训,使她们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以适应临床护理教学的需要。
(3)加强教学管理,改善临床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是临床教学的关键环节,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前提。应主要做好以下方面:成立教学管理网络,强化管理;加强对带教老师的管理,建立带教质量监控制度和奖励机制;建立及完善临床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及反馈机制,保证教学质量。
(4)合理调整临床教学时间。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院校将护理实践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很多院校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正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建议可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一些做法,调整课程方案,在理论学习阶段逐步加入部分临床实践,逐步使课堂学习与临床实践同时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王建荣,皮红英,等.临床护理教师资质准入系统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2):870-871.
[2] 宫玉花,郑修霞.我国护理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7):508-510.
[3] 刘红卫.护理临床教学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4.18(10):1705-1706.
[4] 王思琛,张振路,谭坚铃.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2.16(8):488.
[5] 元荣珍,沈蔚倩.三维教学评估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0.15(10):621.
[6] 袁浩斌.在护理教学中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J].护理学杂志,2000.15(7):438.
[7] 冯岚,刘立捷,汪道萱.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87.
[8] 韩利荣.新形势下护生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4):381-382.
[9] 刘政江,孙红,丁毓磊,等.当前临床见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垦医学,2006.28(3):208-211.
[10] 陆鸿燕.护理临床带教现状面面观及应对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 (24):120-121.
[11] 刘红梅.影响护理临床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 (5):606-607.
反思性教学的提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反思性教与学的理论研究,对国内的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为护理教育中反思性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
人类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步向全信息时代迈进,顺应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护理专业教师和护理学生使其解决问题与临床工作能力提高已经愈来愈多地受到国外护理教育界的关心和重视[1]。
反思性学习目前在国外教育文献中被普遍理解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或途径[2],作为西方教育改革中的亮点引起了欧美护理教育届的充分重视。许多护理教育专家呼吁应重点培养护理工作者的反思意识,使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缩短、临床工作能力提高。为了进一步研究反思性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综述国内外反思性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反思性教学在我国护理教学开展情况,现报道如下。
1反思性教学理论的发展
1.1反思及反思性教学的概念
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Dewey)系统论述了反思活动。“反思”在杜威的《How we think》一书中被明确界定:对任何信念或嘉定的只是形式即为反思,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他的趋于达到进一步结论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3],而英国的洛克(J.Loke)和荷兰的斯宾诺莎(B.Spinoza)等人是较早研究反思的学者。
洛克称对获得观念心灵的反观自照为“反思”,与此同时,心灵获得是不同于感觉的观念[4]。而后,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对教师如何反思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应生了以英美两国为主的维拉(Villar)、麦伦(Van Manen)、Pennington、Zeichner、Farrell等人对“反思性教学”的不同表述,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汲取众说之长,一种由教师反思性教与学生反思性学构成的双边性特殊认识过程即为反思性教学。
国内只有少数学者提出了反思性学习的概念,钟浩梁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反思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策略、效果等进行深究,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回顾教学过程,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质。它对教师理论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我国学者郑菊萍提出“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反思,是再认识和检验自己思维过程、结果的过程[6]。”国内学者对反思性学习的理解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如何通过反思对自身教学水平进行提高。该研究认为完整的反思性教学不仅涵盖教师反思性的教,也包含学生反思性的学,教学相长、两者兼顾。
1.2反思性教学的结构
反思性实践的概念由前麻省理工学院的萧恩教授(Donald Schon)首次提出,它看重实践者在活动中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而不看重实践者对实践的预测和控制,提出了反思思维是不同于“技术理性”的理论思维[7]。受萧恩的影响,“反思性教学”被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从时间的维度划分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 for practice,又译实践前反思);实践中反思(reflcetion in practice);对实践反思(reflection on practice,又译实践后反思)三类[8-9]。唐和格里菲斯(Sarah Tann & Morwena Griffiiths)两位英国教育者提出了反思时间框架即快速反思、修正、回顾、研究、理论的重构和重建的5个层次反思构架。这五个层次的反思结构更进一步拓展了萧恩在行动中反思、对行动中反思的思想,是反思行为具体化。
赵蒙成重视资料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将反思性教学分为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建立理论假设、实施行动5个步骤[10],但没有体现反思的重要作用。熊川武则认为,教学反思的过程包括分析教学现状、提出假说、实施计划、得出初步结论结论[11]。虽然阐述的便于实际应用,但也未能将反思性教学完整的呈现出来。我国学者郑菊萍首先对反思性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反省、评判、察觉问题、界定问题、确定对策、实践验证、总结提高7个阶段,详细列出了反思的过程。
2反思性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重要性
随着不断发展的护理学科,人类逐步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这对护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国外护理教育届对于新概念的接纳程度和敏感度,很快使反思性教学引入护理教育的领域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发展和运用更高层次的解决问题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在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在修订版本的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中提出的[12]”,而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就是提高学生和教师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量文献表明,反思性实践对发展护理教学实践、社区护理实践以及注册护士考核都有积极作用,英国护理产科学委员会(NMC)已经将反思技能的展示与临床能力联系在一起来评判是否能获得专业注册资格。Agaath[13]等研究者认为,对于护理专业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日常实践中采取深思熟虑过的决定和行动来说,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护理教学中的反思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4],但各个国家没有对护理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学的应用达成共识。
2.2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及测量工具
2.2.1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 国外护理教学中反思性学习和反思性教学的方法种类丰富多样,比如:反思性学习法包括录音带或录像学习法、日记法、合作学习法、真实性评估和学习档案、绘画、诗歌等;反思性教学方法包括反思日志、教学自传、教研活动或研讨会等[15],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使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2.2.2护理学中反思的测量工具 国外主要应用SRIS(the Self-Reflection and Insight Scale)工具,译为自我反省和洞察力量表,该量表是由Grant,Franklin,and Langford等人根据元认知与自我调节理论发展编制,主要用于评估个人自我意识,并被Marilyn E. Asselin等人使用。Roberts等[16]研究表明,SRIS对于测量准医学生职业行为的变化是有用的。虽然没有对护士用此量表测量,但是它对护士是有潜在用处的,尚无针对护士的量表来测量反思。目前,国内也没有测量反思的工具,特别是针对护理教育环境中的反思。
3我国护理教学中反思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曾志嵘等[17]的研究表明,有关护理教学中反思的方法比较单一,测量护理教学领域的反思量表较少,教学反思行为处于随机、零散的状态,更缺少对实践护理教学中反思方式的研究。
反思性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性行为,反思性的方法在教与学中是相同的,某一种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反思性的学习者,又可以培养教师成为反思性的教育者,方法并不绝对,关键在于如何筛选各种方法因材施教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护理教育 发展概况 缺陷 选择策略
[作者简介]万晓燕(1968- ),女,湖北鄂州人,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湖北 鄂州 43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内科护理课程的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B29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32-02
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教育逐渐从护理专业和护理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发展的门类并受到研究者的日益重视。1860年,南丁格尔在伦敦圣多马医院开办了第一所近代护理学院,在护理学史上第一次将护理作为一门科学。20世纪中后期,在心理学、社会学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健康、环境和护理的概念的理解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护理被定义为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作为护理服务对象的人,其生理、心理、情感、习惯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在护理中均受到重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护理人员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还要了解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能够运用先进的器械有效地抢救病危患者,更要具备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和变革的思想。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出符合现代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员,这一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护理教育的头上。
一、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护理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高职院校和大学都开设了护理教育和医护人员培养的专业,护理人才在数量上急剧增加,护理教育的层次也日臻完善。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数据,至2010年底,我国护理中、高职院校多达1100所,208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护理教育课程,30多所院校招收护理学研究生。与2001年相比,高等院校护理教育的招生总数增长了近780%。
早在21世纪初,我国护理教育层次已基本齐全,初步形成了中职、专科、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的较为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在国内首次设立护理学博士点,并于第二年招收护理学博士两名。此后,少数高校开始积极探索护理博士教育,将护理教育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台阶,我国的护理教育层次也与国外护理教育层次达到一致水平。2009年,《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试行)》的出台和实施,2011年,教育部将护理学发展为一级学科。这些都表明,在国家政策推动护理教育工作的促进下,我国的护理教育正积极稳健地前进和发展,我国的护理教育体系也向着规范化和科学化迈进。
二、当前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全球化、医疗科技不断进步、卫生保健体制改革的形势对于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尽管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迅速,但与外国的护理教育发展水平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缺陷。
1.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不平衡。我国护理教育层次结构存在合理、不平衡的现象。从上文的统计数即可得知,开设护理教育的中、高职院校与大学高等院校的比例约为51,尽管中、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长没有本科院校的速度快,但在总体人数上仍占绝对优势。据分析数据统计,2012年年底,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护理人员在全国注册护士中所占比例高达90%。本科护理教育规模和速度发展较快,但质量上不能同步提升。护理教育研究生的规模很小,培养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各层次的护理院校、人员、规模比例严重失衡,同一层次上的数量与质量也不能均衡发展,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结构的优化。
2.护理教育各结构层次的培养目标不确定。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各种先进设备和器械在医疗中的运用,现代护理越来越需要能与国际接轨的优秀护理人才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社区、家庭护理的发展,急需在心理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护理人员投入到不断变化的卫生保健服务市场。而我国护理教育人才的培养较为单一,很多高等院校,尤其是对研究生的教育,侧重于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未能与实践良好地结合,造成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的不确定又造成了学生对自己定位的不确定。我国的护理工作多由中专生及大专生承担,倘若本科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势必不会在学习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来达到现代护理人才的要求。
3.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在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上更注重课程教育的理论学习,忽视临床实践。在课程安排上,通常前期为理论授课,最后一年临床实习,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未能有效地交叉进行,容易出现理论学习时过于枯燥,后期实践时由于距离理论学习时间长而缺乏准确的理论指导。此外,传统课程安排较多,适应瞬息变化的护理市场的课程教育相对较少,尚未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新型课程体系。例如,对新出现的社区护理、家庭护理、老年人临终护理的专业性培训不多,对心理护理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够,这都直接影响到护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4.高等护理教育师资力量缺乏。护理质量标准的提升必然需要护理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保障。现有的护理教育工作者中,博士研究生在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够,只有少数的院校才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有些院校虽有教授和副教授,但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仍然稀缺。从事护理教育的人员整体学历偏低,且经验不够充足的青年教师偏多。此外,由医生担任高校护理教学工作的情况也很普遍,他们对护理基础的掌握不够扎实和深入,知识结构不完善,造成护理教育的专业化和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不强。同时,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从21世纪才开始起步,还没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导师的指导同样不够充足。
5.缺乏科学的护理教育评估标准。护理教育的评估是护理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护理教育科学合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护理教育研究者虽然列出了护理教育评估的分类和标准,但尚未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现行的护理教育的评价仍沿用医学教育的评价模式展开,并由卫生部统一负责,使护理教育的评价附属于医学,削弱了护理教育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完整评估体系的缺乏最终将阻碍护理教育的优化发展。
三、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
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和解决办法,以促进护理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1.优化护理教育结构。中、高职院校在护理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高等院校,国家教育部门应重视这一现象,对中职院校护理教育适当地剪裁和压缩,加大力度促进高等院校护理教育学科的开设、招生与教学,逐步缩小二者的规模差距,力求保持尽可能的平衡。此外,继续调整各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的结构,加强护理教育大学本科生的培养,尤其注重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最终达到我国护理事业规划纲要的要求,减少中专层次的护理人员,提高大专学历及以上层次的人员比例,至201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在全国注册护士的比重不得低于60%。
2.推进国际化进程。树立宏观的护理教育发展观,形成国际化观念,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进程国际化的机遇,勇于接受更多的挑战。加快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进程,积极吸取国际护理教育的优秀经验,吸取国外护理教育发展中的教训。以当前护理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放宽眼界,联系国内甚至国际护理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利用国际护理教育的技术资源、人才资源、管理经验和教学模式,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加快护理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国内外尖端护理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为更多的护理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出国培养以及回国后的工作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对外开放我国的护理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加强护理教育市场化运作的研究,争取更多的优秀护理人才为国际护理教育服务。推进国际教育本土化进程,着眼全局,走出一条既与国际护理教育协调、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颇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3.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护理教育应制定明确的护理人员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意识、专业素养、沟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以满足当前护理市场的需要。培养在特定的领域中具有突出能力的专科护士,比如老年病护士、重病监控护士、心理咨询护士等,不仅在专业医护领域,更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培养目标的设定要加强对人文性的重视,应着力于培养具有强烈人文关怀意识、良好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格的护理人才。
4.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护理教育中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在尖端护理人才的培养上表现尤为突出。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全面提高护理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导师组,聘请国内外优秀的护理人才,从临床抽取业务较精、能力较高的护士作为兼职教师,共同促进高素质人员的培养。弥补师资的不足,关键要靠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培养高能力的教师,促进护理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的转变、学历结构的优化。学校要积极扶持中青年教师的进步,选派优秀教师去国外、国内的学校和机构交流,举办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讲座和研讨会,与医院合作,定期派教师进入临床工作,以发现最前沿的临床问题,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避免长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此外,学校要积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临床实践经验和护理教育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带动本校教师护理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5.建立科学、完整的护理教育评估标准和体系。护理研究者与临床实践者要在认真研究国际护理教育评价方法和模式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我国护理实践发展、提升护理院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严密、具有专业特征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有序的评估程序、细致全面的规章制度。形成护理教育独特的评价标准,将护理从医学评价的领域里分离出来,避免一碗水端平的情况发生。并且,设置具有专业化水平护理教育评估组,尤其完善护理教育的内部监督机制。
综上,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根据医疗卫生体系结构的变动适时做出调整,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发展中同样存在着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师资力量不够、可供参考的经验不足等问题,亟待护理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努力解决。要把握住护理教育发展中的机遇,不断接受护理教育质量、社会需求的挑战,更好地实现护理教育质量、结构、规模与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李树贞.护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蒋文慧,李小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