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6:44:13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范畴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1.1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道德人个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1.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2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2.1 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2.2 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2.3 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2.4 坚持个人和社会的结合。
2.5 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结合。
3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3.1 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
3.2 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
3.3 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3.4 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4 教师职业道德体现
我国几千年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中有不少优秀的成份,它主要表现在:热爱教育,终生授徒,有教无类,文行忠信,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5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5.1 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他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上述概念具有如下基本旨意:一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一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二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5.2 教师职业道德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区别:道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一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教师职业活动有的善恶标准和观念;二者产生的时间和发展有所不同。
5.3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①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指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专门体现性和对教育的专门适用性。②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③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它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良心、职业作风、职业情操等。④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它包括职业工作的精神动力、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调节、言行示范的自觉性等。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含义 特点 途径
现阶段,我国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有着强烈要求,并对教师拥有高尚职业道德有着高度认识。在教育系统内外都在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何为教师职业道德呢?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职业道德比起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自觉性、更强烈的典范性和更为深远的影响。教师往往被社会上的人看做最有教养、最讲文明、最有德行的人。教师的言行所体现出来的社会道德,往往成为人们判断是非、善恶、荣辱的标准,并因而影响着社会的舆论和社会风尚。同时,教师的道德面貌还直接影响着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学生的品德。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道德的这种影响将更为广泛而深刻。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在社会性质上,从属于社会主义道德范畴。它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根据教育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特点,向教师提出处理这些关系的具体道德规范和要求,使之带上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它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具体和一般的关系,是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和发展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教育劳动的教师。使其在从事塑造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灵魂的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与教育事业,教师与教育对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注意满足社会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从而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职业信誉,以获得社会对教师的尊重。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一)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职守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道德水平集中体现在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上,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根本要求,也是根本的道德要求,教师应该把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的天职。因此,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动力。如果对教育事业本身就不热爱、不热心,没有坚定的信念,当然谈不上尊师爱生,勤于进取,精通业务,为人师表,忠于职守了。热爱教育事业,要解决职业认识的问题,也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理解。理解是热爱的基础。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是一种放眼未来,勇于献身的职业;是一种热爱学生,童心永在的职业;是一种辛勤耕耘,乐在其中的职业;是一种精心雕刻,不断创新的职业;是一种为人师表,催人上进的职业的时候,才算对教育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理解其伟大和神圣之所在,进而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忠于职守,要求教师坚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人民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谋取私利,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化为春雨浇灌幼苗。
(二)热爱学生是衡量师德水平高低的标准
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是教师的使命所决定的。高尔基说得更明白:“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教育中,高尚纯洁的爱,是一座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是开启学生心灵深处的金钥匙。有了它,一个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让科学真理像甘露注入学生的心田,从而开出朵朵绚丽之花。
(三)热爱教师集体,团结互助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为了搞好教育工作,教师不仅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与教师集体之间的关系。只有教师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协调一致地活动,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师集体才能给学生集体良好的道德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还必须为建设良好的教师集体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是教育过程本身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在教书育人活动中,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注意将动机与效果有机结合。辩证地看待教育活动中的动机和效果,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这样才能公正地、准确地评价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在评价中还应注重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呈现形式。口头评价具有随时、随地、及时根据素质教育的善恶观或批评、或表扬、或鼓励对某一教师或某教师群体的教育行为作及时评价。这样做可以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是非,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并按照这些准则和规范来调整与安排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提高教师自我培养意识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繁重、复杂、见效较慢的工作,长期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师德及它的主要内容在人们的头脑中淡薄了,有个别教师甚至道德沦丧(腐化、拜金)。因此,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培养意识,提高教职工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实践,这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
(三)加强实践,探索规律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知识产权教学教师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因子。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以及为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高校教师履行其职责而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以及社会服务的贡献。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则是构成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对高校教师各种职业活动的展开起着保障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专业素质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前提保障。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限于思想道德
既有的高等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一直将职业道德归为传统思想道德的知识类型之中。应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一种思想道德,还是一种行为道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并遵守的以调节教师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之间各种职业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还包括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以及品质。
这种道德不仅体现在与教师的直接劳动对象――学生的关系之中,还包括教师与学校以及其所处的职业(学术圈)之中。这样一种丰富的内涵是与高校及其教师的现代职能所分不开的。现代高校及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培育学生、专业人才,而且还应当承担推进社会知识积累与进步、服务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建立在这些职业活动基础之上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就必然超脱了对高校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格发展产生示范效应的观念、品质与行为范畴,进而包括了由于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享有的职业声誉和社会期许等行为评判与道德因素。
因此,从整体上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构成具有复杂性特点,不仅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还要能够正确处理学科、学院与社会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有崇高的学术信仰以及价值追求,并要善于与学术职业群体其他成员互相交流与探讨。对于后一点的认识,对于当前高校教师群体而言尤为重要。因为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高校教师往往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科学认识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内容,对于承担主要科研任务的高校教师群体来说,意义殊重,丰富了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念的认识,拥有了正确、完整的道德修养达成目标,为更好地养成上述道德因素、科学确立教师职业个人规划以及职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前提基础。
二、知识产权之于科研道德的意义
科研道德正与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宗旨有着些许关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无论是对科研道德的养成,还是科研技能的提升均有裨益。
一般认为科研道德包括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两个方面,社会层面的道德约束有以增进人类全体利益为总体宗旨、符合人道主义、引导人们获取更具价值合理性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以主维护社会公正;个体层面的道德约束主要是指诚信、尊重以公正等内容。而所谓知识产权是指对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商业秘密、商号、地理标记等科学技术成果权在内的一类民事权利的统称,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劳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的结晶而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
从二者的内涵上来看,知识产权与个体层面的科研道德有着较强的关联,都是关注个人成果运用的一种规范。从知识产权法的视角来看,其所涵盖的权利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对本人智力劳动成果的权利义务,二是主体对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权利义务。从这一点来看,个体层面的科研道德应该也包含两个范畴:教师个体尊重他人科研成果的道德规范与他人尊重教师个体科研成果的道德规范。本文认为,这一对科研道德“二元论”的划分认识对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科研成长特别重要。
教师个体尊重他人科研成果是青年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知识产权法规范的重要方面。青年教师在科研初期必将广泛借鉴前人和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这一期间“诚信”和“尊重”的道德因素尤为重要,进行学术研究检索相关文献或了解有关研究成果,在或以其它形式表现学术科研成果时必须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如实标出,这是青年教师成长不能回避和跨越的道德门槛。另外,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及他人对其科研成果的尊重也不应忽视,这更多是“公正”道德因素的体现。在社会实例中,不乏一些所谓的学术前辈、学霸强行“借鉴”青年学者研究成果的现象,一方面,这为知识产权法律所不容;另一方面,也有悖于公正对待他人工作、实事求是地承认他人的贡献,发自内心地尊重竞争者的努力,坦诚直率地进行学术争论的科研道德要求。因此,只有青年教师尊重他人科研成果的同时,学术职业团体也公正地对待青年教师的科研努力,才能形成科学研究中必要的合作机制,形成相互激荡的思想氛围,才真正具备了科研道德的真正意义。
从本体和他体的二元角度进一步理解个体层面的科研道德中的“诚信”“尊重”和“公正”三要素,充分重视科研道德中对于学术团体对青年教师学术努力的承认与尊重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知识产权法对于科研道德的特殊意义。
三、科研道德中的教学相长
对于教师来说,科研道德的养成并不是孤立的,其科研道德的养成不仅有个体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这是因为科研与教学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培养学生是高校最重要的职能,而学生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接班人,学生对其老师的学习与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科研水平与科研习惯。
教师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充分培育起知识产权意识,充分尊重他人和学术的智力成果,形成遵守知识产权法的表范作用和具备良好科研道德的正面形象,才能带动并促进学生尊重他人和自身智力劳动的意识与习惯,在养成自身个体科研道德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团体科研道德的萌生与提高,对于学术进步、社会以及国家知识利益的维护,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72-02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永恒而新鲜的话题,常谈常新。中国古代的孔子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也是指引教师道德言行的行为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教师职业道德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先辈的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的元素进行整合与创新。基于此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并且针对建设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一、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现状分析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守的基本社会规范之一。不同的社会规范反应着人们之间不同的社会关系,也规定着个体之间不同类型的交往行为,因此其各自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功能,不可相互取代与混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规范本身制定的科学性与使用的适宜性,间接影响着教师对规范的认同与内化,以及师德教育的内容。目前,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各省市的学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本发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没有与教师教育活动领域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这些非道德规范区分开来,导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不甚清晰。首先,表现在教师的经济利益与学生的教育利益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当优先考虑学生的教育利益;其次,政治和道德的范畴和作用方式以及体现的社会关系各不相同,因此不应当从政治的视角要求道德使道德政治化;再次,法律其实界定了人类行为的最低道德底线:在这个行为底线以上的属于人们一般认为的道德问题,在这个底线以下的,就触及到了法律(属于法律范畴,但其实是更严重的道德问题)。所以说不应当将“依法从教”等法律规范写入教师职业道德当中,这样不但磨灭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在底线道德上的区别,而且不利于法律规范本身的落实,也会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带来混乱;最后,技术和语言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们不直接具有道德涵义,只是技术和语言的使用关乎道德价值。所以,技术和语言的道德涵义来自于其与社会价值的吻合程度,来自于其与学习类型和内容的适切性,来自于教学情境需要的满足和教师自身特点的表现。综上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可以直接包含教师活动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规范,但可以在道德与教师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活动的联系中考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这些活动的限定。
(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职业道德地建设停留在理论道德的说教层面而没有重视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去培养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实际上,只有在具体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才能够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更深层次地领悟和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才能具有积极地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和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然后通过教师地主动建构进而形成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而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教师职业道德才是理性的、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长久的以及具有发展性的。正如品德的形成过程一样,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主地、主动地建构才能形成健康的、良好的品德,而不是仅仅通过施教者的道德说教去形成。同时,由于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教师职业道德需求与水平,例如在教师入职前、入职以后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因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不能采取一刀切、大一统的方式。
(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代表了更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人格、品行等优秀品质会影响学生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教师人格、品行等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充分地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借助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地建构;也需要学校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外部环境,使教师体验到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多元、激励、认同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将更有助于提高教师重建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求“和”为贵、以邻为善、仁义礼智信等等,具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在教育领域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突出的表现在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身上。孔子作为我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表现在师德方面,主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切关怀、体贴备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等。这些师德标准不仅体现了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同时也反应出了一名教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当今的教学对象、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与孔子所处的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师典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学校要创设协调的内外部制度环境使教师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同时教师也要自觉的将自己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都经历过一个从忽视教师职业道德到例行一般性的德行要求再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19世纪末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还仅仅是一种自发、零星的渗透,还没有被提升到一个自觉专门的领域,也没有成为教师职业自觉发展的需要。到19世纪末期,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开始出现,直到192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制定了《教学专业伦理规范》。这一规范的实行,将教师职业道德同从往笼统的教师教育剥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尽管这一规范仍然存有种种不足,并且与专业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但在当时却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紧接着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教师专业化的浪潮。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职业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而1972年英国的《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更是将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职业专业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教师教育开始从职业向专业迈进。美国的国家教育协会于1975年正式颁布《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其中对有关师德规则的具体要求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专业化思潮的影响已经有所渗透,使得美国教师职业伦理在指导思想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将教师专业自主、专业伦理等教师专业特质纳入其中。与职业道德相比教师专业伦理更凸显的是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从行为规范层面的职业化道德要求,上升为将教师作为一种特殊专业人员的一种伦理考虑。
二、研究结论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研究和实践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无论是从研究的视角还是在具体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当中基本上停留在教师职业道德这一层面。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末开始已经通过制定相关的规范、准则等形式将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到了教师专业伦理这一层次。教师专业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在本质上都是指从事教师职业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所应达到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要求,但是两个概念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两个概念背后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却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职业道德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行为约束层面的职业道德规范,而教师专业伦理体现的是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关注教师作为特殊专业人员的专业责任和专业精神等内在的伦理品质。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在做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制度设计时应当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俗话说:“站的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应当学习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先进做法,注重从教师专业伦理这一高度进行设计。
(二)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体现专业性、科学性、人文性和前瞻性。我国各地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制定的规范缺乏层次感和实用性。例如有的规范将教师不准进娱乐场所,教师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讲普通话,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一些内容写进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渗透一定的教育理念,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教师行为约束这一层面,应当上升到教师专业伦理这一高度。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过程当中应当体现一定的人文性。教师也是人,教师也具有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需求和欲望,所以应当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只有教师生活愉快、心情舒畅了,教师才会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当中,教育教学质量在无形当中才能够得到质的提升。所以在规范制定的过程当中应当体现一定的人文性。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体现科学性。比如在上面提到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使用普通话,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我觉得这些规范内容的科学性有待考量。难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普通话吗?有些地方学生、教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刻意的要求说普通话不是强人所难吗?何况有些时候说家乡话、方言更能把意思表达清楚、透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和认同感。课堂上也没必要都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只有在相应的教学情境当中采用才会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规范制定的科学性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把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重要事项来做。只有教师的待遇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才会随之提升,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良好形象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全社会才能形成一股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这样,教师才能更加具有尊严感和自尊感,才能激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才能使得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操守,自觉地践行和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
(四)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追求。自觉的将教师职业道德纳入到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当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所在,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把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和有用之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职责。
参考文献:
[1]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
[2]包金玲.教师职业道德的传统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3]冯婉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J].教师教育研究,2009,(1).
[4]王清风.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郅庭瑾,曹丽.美国教师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发展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5).
第一章教师与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传递人类文明和传授思想的专业人员。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教师职业的历史考察
(1)、中国
①、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教师职业
a、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政府官员兼任教师。
b、春秋时期—官学失守,以孔子为首的大批私学大师涌现,成为最早的专职教师。
c、秦国统一后—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客观上阻碍了教师职业发展。
d、汉代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各级教师制度逐渐完备。
②、中国近代公立师范教育的成立和兴起,标志着中国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开端(1897年上海南洋公办师范学院成立;1902年,清末民族资本家张謇创办通州私立师范学校。)
③、进入现代社会,中国逐渐形成了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体系。职前培养、职后继续教育体系日趋完备,教师资格制度逐渐完善。
⑵、外国
①、教师职业最早与宗教联系在一起,教师由僧侣兼任,教学内容传授宗教教义或武士教育。
②、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很快,专门师范教育机构、系统正规教育训练保证了教师职业素质更高,推动了西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规定教师具备扎实学科知识,深厚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
3、职业:
是由于社会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职务和特定职责,
并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4、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
、劳动对象的能动性与多样性。(能动性:不是被动接受加工,而是有独立性、选择性、批判性、倾向性。内外因相结合。多样性:先天素质、后天环境与受教育不同,导致学生智力、个性、气质、兴趣、特长、爱好不同,而且不断变化。)
⑵、劳动任务的全面性与示范性。(目标、内容、时间、空间上的全面性;“立体教科书”的示范性)
⑶、劳动过程的个体性与创造性。(个体性:备课、上课、辅导、谈心、处理问题都是以个别方式进行。创造性:将教材内化,需要高超艺术、教育机智,捕捉教育灵感,传授给学生,使之领会内化。二者决定学生的多样性、能动性、影响学生的广泛性。)
(4)、
劳动成果的集体性与长期性。(集体性:是校内外、家庭、社会、教师、党团组织等多渠道进行教育影响,但不是各因素简单相加,是各因素内化的综合反映。长期性: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品质习惯的养成、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见效慢。)
5、道德:
西方道德指风俗或习惯,也有规范规则,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现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主要指人们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有时是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以及风俗、习惯和道德教育活动等。
P13
6、[!]职业道德:
指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们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P14
7、教师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P14
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典范性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准则,而且是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发挥着“
以身立教”的突出作用。
(2)、深远性
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而且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人格特征、世界观、人生观,进而影响学生的家庭和社会。
(3)、崇高性较其它职业道德相比,教师职业是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要求教师道德境界更加崇高,做到
“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⑴、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⑵、对教师自身的激励作用。(是激励和调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动因。特别是责任感、使命感、良心。)
⑶、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教育行为效果的好坏,而且关系到教育过程的优劣。)
⑷、对社会环境的优化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整个教育过程以及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
10、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
指那些概括和反映老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老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一般而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教师的幸福、教师的良心、教师的义务以及教师的公正等。
P21
1)教师的幸福:
①定义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状态。
P22
②为什么说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人们理解教师职业的真谛的最终归宿?P22-23
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状态。
㈠教师的幸福总是与教师道德需要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不仅满足了个人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能满足自己精神方面的需要,特别当精神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愉快舒畅的体验,感到幸福。如:劳动被认可,讲课受欢迎,教学受表彰
……
㈡教师的幸福是教师教育劳动创造的结果,教师的劳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丰富了自己和发展了自己,自然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与幸福。如:
“教学相长”、教师
自学进修的体会
㈢教师在自己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会随时产生幸福的体验。如:一节创造性的授课,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与同事的一次成功能够合作
…
2)教师的良心:
①定义:
教师的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指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道德心理的内在评价机制,也是教师进行自我道德调控的精神力量。
②作用
:对于教师自觉履行职业道德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成为一种习惯的道德能量,可以随时引发教师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和有机调控,从而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始终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
③表现:具体表现在教师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如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和团结协作等。
④意义
:教师的良心要求教师遵守工作纪律,尽心尽力地完成任务,不敷衍了事,不误人子弟;教师的良心还促使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促使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共同成长;教师良心往往贯穿职业道德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教师思想情操的重要支柱,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完善的最强大的内部动力。3)教师的义务:
①含义
:教师的义务通常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社会向教师提出的必须遵循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自觉意识到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并把自觉遵循这些合理的道德要求作为自己内心的一种习惯意愿,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通常指第二方面含义,即教师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遵循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并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②目前存在的几种教师道德风险,即违背教师的义务要求,教师面临的“风险”和危机。P25
a、缺乏敬业精神。如:不思进取,混日子,莫不关心等。
b、教学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如:备课不认真,辅导不及时等。
c、主次颠倒,无心教学工作,热心于社会兼职或第二职业。
e、不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对违纪等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不及时教育。
4)教师的公正:
①概念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正直无私,不偏不袒地处理各种业务关系,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全体合作者。
②范畴:
a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平等施教、体贴爱护是教师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b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同事关系。(互相理解,互助互敬。)
③意义:
教师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同事关系,有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这种条件下,大家心情舒畅,各方面教育教学工作都会顺利进行下去;教师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就会使教师在学生中间树立起威信,获得学生由衷的尊敬和德赞扬。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其道德品质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章中国教育史上的教师道德观概述
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家经典语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欲正天下之心,须顺天下之受。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源,谨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王夫之
2、孔子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也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被称之为春秋末期的
“显学”
。同时,孔子还是创办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称为教师鼻祖,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⑵、师德观:
①、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的境界;他认为谦虚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来进行教育;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他主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热爱学生、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热爱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育学生不应该存在偏见。
3、孟子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名轲,邹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使儒家学说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
”。
⑵、师德观:
①、热爱教育事业。----他高度赞扬教师职业,他说:“
君子有之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②、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以师礼相待,有问必答,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大丈夫
”的理想人格,即“富贵不能,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③、教育者要具备德与才两方面的素质。----即:“入则孝出则悌”;“
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道德修养和知识修养。
4、韩愈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说》集中反映了他的师德修养的观点。
⑵、师德观:
①、教师的任务:-----
传道,即儒家仁义之道;授业,讲授儒家经传与古文;解惑,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
②、求师标准:----学有所成,合乎儒术可以为师。他提出“圣人无常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求师标准。
③、师生关系:----可以互相为师,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
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⑵、师德观:先生非常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他曾经在北大组织“进德会”,要求教师“
不不赌,不要妾”
。他认为要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必须具有谦虚、正直、爱国、爱生和知识渊博等品德,具有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
6、鲁迅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1909
年留学归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⑵、师德观:教师应该成为“后生的模范”
;要从人格、道德及精神气质上来影响学生;要有善于向自己学生学习的精神,要善于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7、陶行知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他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和乡村教育事业。他一生都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捧者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⑵、师德观:
①、陶行知提倡民主教育,十分强调教师民主素质的培养。他号召教师“
和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争取真正民主的实现”
。他认为教师要实现民主教育,就要首先进行自我教育,树立民主作风。他主张教师应树立远大的理想,要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力量。他指出教师的理想和使命是
“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与后代”。
②、他认为教师应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主张生活即教育。
③、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他主张“教学相长”。
8、叶圣陶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是我国
著名的教育家,作家。解放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语文教育部主任等职。
⑵师德观:
①、核心即情感教育,尊重教育。他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是“
认真当教师的人的起码条件”;提倡“爱的教育方式”,即所谓情感教育。
②、他认为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培养学生成为健全的公民。
③、他人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可分为“言教”和“身教”两个方面,与“言教”相比,
“身教”更可贵。
第三章国际组织与西方教育中教师职业道德及道德特征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师德规范的有关论述
⑴、师德理想:
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将最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对于和平以及对于各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宽容和友谊所作的贡献上。而制定师德规范的指导原则是:
“将对学生的教育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⑵、师德规范:P57-58
①、教师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成分或经济状况为理由,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②、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能的、最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应适当注意对教育活动有特殊要求的儿童;
1、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传递人类文明和传授思想的专业人员。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教师职业的历史考察
(1)、中国
①、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教师职业
a、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政府官员兼任教师。
b、春秋时期—官学失守,以孔子为首的大批私学大师涌现,成为最早的专职教师。
c、秦国统一后—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客观上阻碍了教师职业发展。
d、汉代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各级教师制度逐渐完备。
②、中国近代公立师范教育的成立和兴起,标志着中国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开端(1897年上海南洋公办师范学院成立;1902年,清末民族资本家张謇创办通州私立师范学校。)
③、进入现代社会,中国逐渐形成了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体系。职前培养、职后继续教育体系日趋完备,教师资格制度逐渐完善。
⑵、外国
①、教师职业最早与宗教联系在一起,教师由僧侣兼任,教学内容传授宗教教义或武士教育。
②、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很快,专门师范教育机构、系统正规教育训练保证了教师职业素质更高,推动了西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规定教师具备扎实学科知识,深厚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
3、职业:
是由于社会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职务和特定职责,
并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4、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
、劳动对象的能动性与多样性。(能动性:不是被动接受加工,而是有独立性、选择性、批判性、倾向性。内外因相结合。多样性:先天素质、后天环境与受教育不同,导致学生智力、个性、气质、兴趣、特长、爱好不同,而且不断变化。)
⑵、劳动任务的全面性与示范性。(目标、内容、时间、空间上的全面性;“立体教科书”的示范性)
⑶、劳动过程的个体性与创造性。(个体性:备课、上课、辅导、谈心、处理问题都是以个别方式进行。创造性:将教材内化,需要高超艺术、教育机智,捕捉教育灵感,传授给学生,使之领会内化。二者决定学生的多样性、能动性、影响学生的广泛性。)
(4)、
劳动成果的集体性与长期性。(集体性:是校内外、家庭、社会、教师、党团组织等多渠道进行教育影响,但不是各因素简单相加,是各因素内化的综合反映。长期性: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品质习惯的养成、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见效慢。)
5、道德:
西方道德指风俗或习惯,也有规范规则,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现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主要指人们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有时是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以及风俗、习惯和道德教育活动等。
P13
6、职业道德:
指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人们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P14
7、教师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P14
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典范性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准则,而且是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发挥着“
以身立教”的突出作用。
(2)、深远性
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而且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人格特征、世界观、人生观,进而影响学生的家庭和社会。
(3)、崇高性较其它职业道德相比,教师职业是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要求教师道德境界更加崇高,做到
“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⑴、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⑵、对教师自身的激励作用。(是激励和调控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动因。特别是责任感、使命感、良心。)
⑶、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教育行为效果的好坏,而且关系到教育过程的优劣。)
⑷、对社会环境的优化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整个教育过程以及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
10、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
指那些概括和反映老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并成为老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一般而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教师的幸福、教师的良心、教师的义务以及教师的公正等。
P21
1)教师的幸福:
①定义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状态。
P22
②为什么说教师的幸福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人们理解教师职业的真谛的最终归宿?P22-23
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愉悦状态。
㈠教师的幸福总是与教师道德需要的满足联系在一起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不仅满足了个人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能满足自己精神方面的需要,特别当精神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时,他就会产生一种愉快舒畅的体验,感到幸福。如:劳动被认可,讲课受欢迎,教学受表彰
……
㈡教师的幸福是教师教育劳动创造的结果,教师的劳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丰富了自己和发展了自己,自然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与幸福。如:
“教学相长”、教师自学进修的体会
㈢教师在自己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会随时产生幸福的体验。如:一节创造性的授课,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与同事的一次成功能够合作
…
2)教师的良心:
①定义:
教师的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核心。是指教师个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的自觉意识,是教师道德心理的内在评价机制,也是教师进行自我道德调控的精神力量。
②作用
:对于教师自觉履行职业道德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成为一种习惯的道德能量,可以随时引发教师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和有机调控,从而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始终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
③表现:具体表现在教师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如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和团结协作等。
④意义
:教师的良心要求教师遵守工作纪律,尽心尽力地完成任务,不敷衍了事,不误人子弟;教师的良心还促使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促使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共同成长;教师良心往往贯穿职业道德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教师思想情操的重要支柱,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完善的最强大的内部动力。
3)教师的义务:
①含义
:教师的义务通常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社会向教师提出的必须遵循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自觉意识到的各种道德要求的合理性,并把自觉遵循这些合理的道德要求作为自己内心的一种习惯意愿,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通常指第二方面含义,即教师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遵循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并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②目前存在的几种教师道德风险,即违背教师的义务要求,教师面临的“风险”和危机。P25
a、缺乏敬业精神。如:不思进取,混日子,莫不关心等。
b、教学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如:备课不认真,辅导不及时等。
c、主次颠倒,无心教学工作,热心于社会兼职或第二职业。
e、不履行教师的“育人”职责。对违纪等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不及时教育。
4)教师的公正:
①概念
: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正直无私,不偏不袒地处理各种业务关系,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全体合作者。
②范畴:
a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平等施教、体贴爱护是教师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b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同事关系。(互相理解,互助互敬。)
③意义:
教师公正合理地评价和对待同事关系,有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这种条件下,大家心情舒畅,各方面教育教学工作都会顺利进行下去;教师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就会使教师在学生中间树立起威信,获得学生由衷的尊敬和德赞扬。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其道德品质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章中国教育史上的教师道德观概述
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家经典语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欲正天下之心,须顺天下之受。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之源,谨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王夫之
2、孔子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伟大的也是世界公认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被称之为春秋末期的
“显学”
。同时,孔子还是创办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称为教师鼻祖,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⑵、师德观:
①、学而不厌,不耻下问。---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的境界;他认为谦虚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来进行教育;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他主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热爱学生、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热爱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育学生不应该存在偏见。
3、孟子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名轲,邹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使儒家学说又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
”。
⑵、师德观:
①、热爱教育事业。----他高度赞扬教师职业,他说:“
君子有之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②、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以师礼相待,有问必答,采取启发式教学,培养“大丈夫
”的理想人格,即“富贵不能,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③、教育者要具备德与才两方面的素质。----即:“入则孝出则悌”;“
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道德修养和知识修养。
4、韩愈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说》集中反映了他的师德修养的观点。
⑵、师德观:
①、教师的任务:-----
传道,即儒家仁义之道;授业,讲授儒家经传与古文;解惑,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②、求师标准:----学有所成,合乎儒术可以为师。他提出“圣人无常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求师标准。
③、师生关系:----可以互相为师,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教育家。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
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⑵、师德观:先生非常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他曾经在北大组织“进德会”,要求教师“
不不赌,不要妾”
。他认为要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必须具有谦虚、正直、爱国、爱生和知识渊博等品德,具有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
6、鲁迅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1909
年留学归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⑵、师德观:教师应该成为“后生的模范”
;要从人格、道德及精神气质上来影响学生;要有善于向自己学生学习的精神,要善于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7、陶行知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他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和乡村教育事业。他一生都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捧者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⑵、师德观:
①、陶行知提倡民主教育,十分强调教师民主素质的培养。他号召教师“
和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争取真正民主的实现”
。他认为教师要实现民主教育,就要首先进行自我教育,树立民主作风。他主张教师应树立远大的理想,要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力量。他指出教师的理想和使命是
“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与后代”。
②、他认为教师应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主张生活即教育。
③、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他主张“教学相长”。
8、叶圣陶的教师道德观
⑴、生平简介: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解放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语文教育部主任等职。
⑵师德观:
①、核心即情感教育,尊重教育。他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是“
认真当教师的人的起码条件”;提倡“爱的教育方式”,即所谓情感教育。
②、他认为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培养学生成为健全的公民。
③、他人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可分为“言教”和“身教”两个方面,与“言教”相比,
“身教”更可贵。
第三章国际组织与西方教育中教师职业道德及道德特征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师德规范的有关论述
⑴、师德理想:
应以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以集体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进步,以及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为目标,将最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教育对于和平以及对于各民族、种族或宗教集团间的了解、宽容和友谊所作的贡献上。而制定师德规范的指导原则是:
“将对学生的教育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⑵、师德规范:P57-58
①、教师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成分或经济状况为理由,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
②、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能的、最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应适当注意对教育活动有特殊要求的儿童;
【关键词】高校教师;道德;职业道德
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年代,这种竞争归根到底又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又是衡量高校教师履行职业义务、职业责任水准的重要尺度,是高校教师步入高等教育职业殿堂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自觉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高校教师实现其职业理想、体现其职业价值的重要保证。
1.道德与职业道德
1.1 道德的概念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作为社会的一种上层建筑,它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它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共同遵守的准则与规范而存在。道德往往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因此,发挥着判断个人或群体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人类的道德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1.2 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具体而言,一方面,它是指符合人们职业活动特点、满足人们职业活动要求、同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与道德准则的总和;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又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职业纪律、职业品德、敬业精神、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仍然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要求与规范。
2.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愈加明显与细化,各种职业应运而生,而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团体、社会之间各种复杂的职业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这就涉及到了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在学生心中永驻其崇高的人师形象。因此,高校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进取,与时俱进,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高校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高校教师的“师德”,它是指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相适应的,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和所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观念的总和。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其核心是高校教师的道德人格,而道德人格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阶段一,职业境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体现为人们视教师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与职业,对教师工作尽职尽责,从而获得教师职业的安全感与稳定感;阶段二,事业境界境界阶段,视教师工作为自我发展的手段与终生奋斗的事业,全身心投入、潜心钻研,继而获得教师职业的成功感与满足感;阶段三,志业境界阶段,视教师工作为志业,为人生的目的而非手段,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与神圣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人格从职业境界到事业境界再到职业境界的过程,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由的过程。
2.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作用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隶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因此,除具备职业道德应有的普遍性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典范性,它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以及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继承性和奉献性的特征,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具体表现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作用及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支撑功能;对高校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具有统领作用;对高校教师个人获得幸福人生具有心灵平衡的价值。
3.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教师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较好地遵守职业道德,不仅有力地推动着高校自身的良好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有利于高校教师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在高校教师自身道德人格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其次,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正确处理职业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处事和行为准则。最后,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够促进高校教师自律精神的培养与发扬。
3.2 有利于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方面,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和教师与社会之间必然会形成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职业道德及时规范与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从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良好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改善教学的方法,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促使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和改善教育教学的质量。
3.3 有利于高校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一方面,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学术追求,高校教师要具有崇高地学术信仰以及价值追求,同时也要与学术共同体内部其他成员相互交流与探讨,并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激励高校教师坚守学术的高尚性与纯洁性,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关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同时要协调好参与社会服务与在校内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时间上的分配,教学与科研始终应该被视为高校教师本体性的职责。
3.4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方式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风貌,实现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发展。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直接参与社会事务,而使其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社会。第三,高校教师所拥有的职业道德同时还会对其家庭、所在社区产生重要的影响,对高校教师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必然对其家庭成员以及所在社区产生相应的影响。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合格是基础优秀是方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秦小红.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刍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1).
[2]郑海味.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自我认识[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1(5).
[3]马新峰.高校应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平原大学学报,2002(3).
[4]蒋宗珍.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合作学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