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16:44:09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科技管理体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作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主体机构,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直接关系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积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力度,保证我国的电力行业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前景,彻底扭转我国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困境。
1 科技创新是电力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只有保持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保持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雄厚的知识产权和高端的科技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我国现有的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昙花一现,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1]。
“十二五”以来,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呈现加速配置和流动的趋势,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不断加快,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能源资源型企业的重要一份子,电力企业也应该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充分考虑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积极落实和推进科技创新战略。
“十三五”是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键时期,我们要着力推进电子企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员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加快构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逐步形成国际同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以及有利于实施行业领先战略的体制机制好文化环境,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2 电力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
电力科技是指在整个电力工业生产运转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电力科技创新是指由科技创新主体所启动和实践的,以成功的电力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将科技创新的设想作为引入起点,经过研究与开发,从而进一步改变电力科技创新主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社会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对现有的电力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个技术上的创新。
2.1 面临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状况还是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科技创新的技术不够,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科技创新困境。以中国电建装备研究院为例,中国电建装备研究院在国内拥有25家分支研究所和检测中心,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虽然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然而由于各分支研究所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营业务种类繁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渠道不畅,从而导致部分分支研究所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追求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对电力科技创新在人才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电力科技创新是需要较多的科技创新人才。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为应届毕业生,对其后续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这也导致我国电力企业创新人才特别是杰出的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的缺失。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现阶段企业没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电力科技创新建设中,尤其一些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重大电力技术项目的科技创新存在投入资金甚少的现状,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仍然有待提升。我国对于电力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比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发展。三是科技创新管理松散。基于我国电力行业的一些控制和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很难对整个电力行业的科技创新进行统一管理,因此难以将先进的电力技术攻关形成产业规模,也难以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进来。这种分散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导致了电力行业存在难以跨越式发展的困境[2,3]。
2.2 发展趋势
在现代电力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作用之下,我国电力工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持续性且稳定性的发展趋势。为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力工业发展的有效性,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安全性、规模性、经济性方向发展[4]。
一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高度重视,正是由于对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视,使得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电网继电保护以及调度自动化均能够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升。从安全性角度上来说,电力科技应当从电力系统分析控制技术、电网安全防御技术、电网事故恢复技术以及多回直流协调控制技术等方面入手,提高电网运行系统的可靠性。二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规模性方向发展。国民经济在持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着电力需求的持续提升,电力需求的增长态势将呈现出显著的快速性与稳定性,由此也使得我国未来的电力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性特点。通过展开对大型水电开发技术、大型核电站建设技术、综合性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三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经济性方向发展。在我国电力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性发展趋势的体现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之上,电力技术水平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良好的契合性与适应性。因此,从经济性角度上来看,二次系统的应用优势明显高于一次设备,通过对各种投入少、产出高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电网运行系统的输电能力。
3 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近年来,科技管理创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从组织机构、科技人才、制度机制等多个要素建立符合自己发展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各种科技创新项目的不同,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由电力企业牵头进行的科技创新项目,各电力企业对于此类项目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储备,在研发过程中也是以企业作为主体,可以将研发人员从产品开发部门独立成立单独的研发部门,或者使研发人员的工作独立于产品开发部门的生产技术支持工作。对于以研究院所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将研究院所作为一个整体,扮演研发部门角色,组织开展重大科研课题攻关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其下属的依托企业建立的各分支研究所继续承担工程技术部门的职责,向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如图1所示。
4 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管理举措
在科技创新管理上,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更多的关注于管理体系的建设,改变各企业科研活动自己负责的分散式管理模式,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科技管理方式转变等等一系列管理举措手段,使企业的科技发展规划与国家和集团战略密切相关并进一步激发各企业的创新活力。
4.1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科技创新活动既有连续性又有超越性,稳定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对于电力企业科研院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研发人员招聘时,除了考核应聘者本身专业技能的高低,同时更应注重其个人品质的考核(例如广泛的兴趣爱好、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这样的人才聚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发部门工作的整体氛围;在研发人员培养时,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应专门制定,研发人员的成长需要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研发人员的优秀不仅仅表现在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更多的关系到动机和主动思考等个人品质相关的因素;在研发人员的激励上,引入“能上能下”的考评约束机制,建立与创新贡献和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把研发人员的收入与研发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产生的效益相挂钩。
4.2 打造协同共享平台,凝聚科技创新资源
以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全面加强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对外部优质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在国家电网的影响力。一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平,统筹人才、成果汇编、试验研究等资源,推动科技资源在公司系统内的充分共享;二要建设开发型重点实验室,优化实验室布局,健全实验室协作组功能,建立有偿共享和对外开放的商业化模式,提高整体试验研究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三要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产学研联盟,可以针对专项科研项目建立流动研究院工作站或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协同攻关[5]。
4.3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高效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研发时间,缩短新产品上市的时间,及早抢占市场高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各类项目发展迅速,为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进程,应该改变以往“自下而上”的自发管理模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比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引入项目经理制,企业和研发部门不必要对研发项目投入过多的关注,项目研发的进度可以通过定期的项目汇报会确认。此外,还应加强项目统筹策划,培育预研型科技项目,形成储备项目梯度,同时抓好科研工作的两头管理,分别在项目立项和项目成果管理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企业科研成果向高层次、原创型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立峰.论科技创新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动力[J].经济视野,
2013,12:364-365.
[2]白云.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解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5,32(5):275-276.
[3]刘松波.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J].科学中国人,2014,19:91.
[4]陈奕琴,范乃军.我国电力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5:3-5.
关键词:技术创新;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国有科技型企业;项目管理制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18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92
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9月,公司创立伊始,依托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两个生产单位(中电投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面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前瞻性的科学研究,致力于太阳能发电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研究,在已经部分具备“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中心”基础上,努力打造集团公司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持平台和创新驱动引擎。近年来,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积极探索研究科研管理新方法,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实际,分析研究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建立了创新管理的原则和创新管理的制度体系,促进了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1 国有科技型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通过科研项目的研发与科技的创新才能使企业取得更多的成功,如何提高科学研究效率,成为科研项目管理中十分关注的问题。
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又有项目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如下五个主要问题:(1)层次管理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2)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目标管理机制;(3)项目经费拨款落后于计划;(4)科研项目责任制管理中的责、权、利结合还不紧密,三者有些脱节;(5)评估、考核机制还不够合理。
在项目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愿打破常规管理的模式;(2)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上级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缺少有效的交流与沟通;(3)一些科研管理人员对相关技术发展了解不够全面,知识面太窄;(4)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比较缺乏。
2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原则
2.1 责任制原则
所谓科研项目责任制是指:由具体的职能部室负责科研项目管理,针对具体的科研项目成立科研项目组,设立项目组负责人,由项目组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和项目成员的管理工作;项目组在项目实施初期制定项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时间,并根据项目组成员的自身特点配置工作量,并将其责任制化,做到研究工作谁承担,质量、时间、进度、经费谁负责的机制,并根据个人的具体工作量,分享项目成功实施后的相关奖励,实现“活、我负责、我收获”的管理体制。
科研项目责任制管理方法使项目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均承担一部分责任,从而增强了员工的责任心,同时该方法不同于常规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的单一性和教条性的局限,该方法将项目组效益与员工工作量相结合,促使员工在工作之初即开始从管理方法、专业技术以及资源运用等多个方面集思广益,将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到项目研究之中确保了项目的实施效果。
2.2 责、权、利平衡配置原则
责、权、利是否平衡,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科研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技术创新的程度。重责任、轻权利,很难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技术创新也会受到限制。重权利、轻责任,会使部分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目标能否实现满不在乎,可能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因此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必须强调责、权、利的平衡配置,给相应的权利,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此同时,赋予相应的责任,必须要给予恰当的权利,合理的配置才会产生激励
作用。
3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结构设计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应由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组成,并建立行政决策、职能部门执行、项目组实施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3.1 科研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实行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有利于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战略研究综合论证立项申请专家论证立项实施与检查阶段评审目标调整成果验收结题,从十个环节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闭环管理。
3.2 考评机制
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公正、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首要条件。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是否公正、合理,将直接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在制定考核评价要素和各要素的权重等标准时,应提交科研人员充分掌握需要考核评价的标准,使其在工作中按照考核评价的标准去努力。
3.3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促进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要建立激励的原则;其次是激励要与考核评价结果相一致;最后是要建立激励的基金制度。
4 科研项目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与实践
4.1 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规章体系
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公司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制定了《科研项目责任制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细则》《科研项目对标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及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日常管理指标(报表、关键业绩指标等)、进度控制、经费使用情况、报表报送情况以及协作情况、《专业部室关键业绩指标百分制考核办法》《专业部室日常管理考核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细则》《科研项目对标管理细则》等制度配套执行,考核按100分制执行,在实际考核中科研项目的完成率占60%权重,日常管理占40%权重。
科研人员――除执行项目责任制考核奖励外,根据科研项目和一般技术工作比重,考核结果占个人绩效考核的50%~100%,并与年终绩效工资挂钩。
项目组成员――根据项目责任制考核情况享受相应奖励。
专业部室――执行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与组织承担科研项目责任制考核的综合考核。
4.2 建立科研奖励基金和奖励标准
建立科研奖励基金,对在科研一线做出突出成绩、科研工作有重大创新的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激励,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设立了奖励激励基金,基金来源主要是上级奖励和政府奖励,其中80%将用于科研项目组奖励。
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是科研项目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之一,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与工程实践时,根据其产生的价值提取效益奖励,并对专利、论文等科技成果进行一定奖励。
4.3 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培养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能够有效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1)建立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定期培养制度,使科研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知识更新,了解相关技术发展信息;(2)着力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3)要给科研人员压担子,使其感到工作中有压力,使压力变为工作的动力,迫使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4)将科研管理效益与科研人员利益挂钩,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5 取得的成绩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公司组建以来,通过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承担黄河公司委托科研项目29项;承担政府、集团公司科研项目9项;配合生产单位完成科技项目5项;完成集团公司《光伏产品技术标准编制》7项,《高纯多晶硅清洁生产标准编制》5项,产业类标准4项,行业类标准4项;完成科技成果认定3项,申报国家专利36项,其中10项已授权,26项已受理,发表科技论文24篇,产生经济效益2703.36万元。
今后,光伏产业技术公司将依托黄河公司全产业链优势,发挥光伏发电系统实证科研平台、光伏产业技术中心科研平台作用,着力开展新技术创新、开发、储备、应用,有效提升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竞争优势,努力在光伏产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玉志,康力平,钱成文,等.国有大型企业科研管理体系探讨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3,(2).
[2] 王宝峰.论企业科研项目的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14,(1).
[3] 卜文杰.论企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J].湖南有色金属,2010,(5).
[4] 陈颖娇,何贤.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
一、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概况分析
企业的经济管理包括企业的内部审核、人力资源、生产等一系列相关管理活动,具体而言,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审核。为了验证企业经济管理的成效,对经济管理进行评审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定期对包括经营目标系统、产品研究和开发系统、企业组织系统、产品生产经营系统、企业财政支持系统、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创新系统等在内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评审,以期实现对其实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企业能适宜、充分、有效地持续发展。
2.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评审。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组成了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代表一般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指定,并被授予相关的职责和权限,以确保经济管理体系得到完善的建立、实施以及保持。企业的相关管理层则通过制定实时的经济管理方案和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管理进行评审,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得到相应的建设。
3.企业的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改进。企业最主要的部分是生产过程,要实现现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就要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实施持续的改进。一方面,企业的采购活动一定要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物资的采购不仅要确保质量还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实行招标制度时一定要对招标企业在信用评价、经营状况、运输手段等方面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交货确认时要注意计量的准确性,维护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一定要有实施方案和预期目标,对生产过程中计划的变更和修改要慎重。’并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出现不科学的生产程序,不合格的产品等。
二、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1.提高应变能力,创新组织机制。传统的组织理论知识把组织结构看做一个刚性的东西,强调组织结构稳定,在这样的组织里,部门、层次间界限分明、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等级森严、部门间缺乏沟通、协作意识差、办事刻板。这样的组织是无法适应多变的环境的,更不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因此,现代组织理论已不再把组织结构仅仅看成是一个刚性的机构,而是要求他刚柔并俱,它不仅具备坚定地执行企业决策和领导层意图的刚,而且还应具备很好地协调与企业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关系,是一个学习能力的有机体,他要求企业领导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设计师,设计出能使企业适应灵活变化的敏感的组织管理体系,使企业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很显然,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强化了部门间的交流合作,集思广益,有利于知识技术的创新。当代组织结构的基本趋势是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组织结构的柔性化。组织结构化的扁平化,是指管理层次论文的减少和管理幅度的扩大,信息沟通与决策的方式和效率均可得到改变,客观上促进了主观与下属的沟通与协商,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也得以增加,知识的交流、传播和创新有了组织保证。
2.提高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首先,知识的互相交汇、碰撞,不仅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技术,而且还能缩短创新的周期,加快知识更新和新产品、新技术的更新速度。创立知识共享机制,目的就在于使企业员工共同分享他们可拥有的知识,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因此,建立知识和技术资源的共享机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次,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要做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一是需要企业管理者改变竞争观念,由竞争转变为“竟合”,既竞争,又合作。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善于与竞争者合作、不善于与外界交流、不善于学习的企业是没有前途和发展的企业。加强信息与知识的传播、运用和创新,包括面向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的多层次互动、跨地区的协作。交流的内容除了知识创新和科学技术外,还应包括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第三,打破部门局限,强化协作意识,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传统的部门划分,容易造成“本位主义”,客观上阻碍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为此,应该模糊部门界限,推动部门之间的交流,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强化协作、树立整体意识。
3.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首先,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难点在于制度的创新,充满活力的企业是能够通过自主经营,实现自负盈亏,完成自我积累,以达到自我发展目的的经济细胞。企业的制度关系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组合和基本框架的组成,只有对企业内部的制度进行创新,科学优化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并建立起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内部组织基本框架,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创新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必将在激发企业内部的产品开发活力,并促进企业的激励体系逐步建立和高效运作,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推动力。其次,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切实重视创新观念,树立“创新管理,振兴企业”的思想,及时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济管理战略,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将创新意识融入企业的文化内涵中,宣传创新礼仪和创新的文化网络,对创新人物进行表彰,为企业树立创新榜样,使企业员工具备积极创新的意识,激励全体员工结合专业知识和自身的认知积极创新。
国内很多厂家都非常关注顾客满意度,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服务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有些企业服务观念落后;有些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服务理念,实际上还流于表面,注重生产,轻视服务,看中当前短期利益,缺乏后续有效服务。客户关系管理开展的比发达国家晚很多年,服务企业的职能在整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
客户;企业;管理;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是利用科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用来协调企业、客户之间在产品销售、产品营销、产品服务上的交叉,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技术,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过程。目标是吸引新客户、留住既有客户,扩大市场。客户关系管理主要看重企业、客户间的沟通与交流,企业的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或市场为中心。但是,很多服务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客户关系管理重视不足,管理落后
服务企业管理者,比较重视短期利益,不重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设;企业各部门领导,科学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理解不透彻,认为企业实行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事情,跟基层部门没有关系。比如,某一个服务企业在执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时,积极引进该系统,现实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不合适本企业。虽然企业管理层意识到该系统存在一些问题,并终止该系统运营,但是服务企业管理层并未再次积极引进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由于服务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各级部门领导对客户关系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服务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上的管理执行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大企业。
2.服务企业员工基础工作素质低
服务企业员工科学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本素质中等,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了解不是很透彻。该系统主要是针对服务企业搭建一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队企业、客户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促进自己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某些服务企业在积极引进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由于该服务企业公司没有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导致服务企业在引进系统后没有人员能操作。企业员工基础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企业在录用基层员工时要求低,基层销售、客户服务人员进入企业工作要求更低,再加上服务企业对服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专业的服务精神,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的激发。3.寻找客户思路存在问题熟悉客户信息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时比较重要的,能对每一个客户做出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对于公司的大客户,若付款记录良好,就可给客户优惠:那些付款记录不是很好的大客户,就给普通条件,要在付款的条件上严格把关;小客户进货量少,利润少,一般都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只针对那些支付款项记录比较好的中小客户,而对于支付款项记录不好的中小客户,企业应该立即中止买卖合同管理。这些都是建立客户信息管理平台的优势。
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日常管理工作安排
除应用网络科技信息技术外,服务企业还应扎实的改变本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积极改善服务企业于客户间的关系。(1)识别自己的客户。建立数据库,将客户信息输入到数据库中;仔细搜集本企业相关客户的有效信息;确认并及时更新客户相关信息,过时的信息及时删除。(2)对新老客户进行差异化剖析。识别真实客户,分析出哪部分客户是本企业成本增加了,那部分客户给本企业利润的提高做了贡献;本服务企业今年最想与哪些企业建立商业合作关系?是否存在一些客户只从本企业订购部分产品,而从其他服务企业订购较多种类的其他产品?(3)与新老客户保持良性沟通关系。给企业竞争对手的相关联系部门进行电话沟通,比较本企业与其他企业服务水平的差异化;将客户打来的电话看作是一次营销机会;测试客户服务的自动语音系统;对企业客户信息进行跟踪;分析数据得出提高企业利润价值的客户;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客户与企业经济往来;改善企业与客户关系。(4)调整产品质量及服务标准,满足客户需求;给客户个性化的邮件沟通;替客户填写各种表格;询问客户获取服务方式;找出客户需求;征求客户意见,考虑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研发。
三、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流程
销售内勤人员,功能协作市场管理,业务是产品,费用管理,活动管理及宣传资料管理;销售员,功能协作售前管理及直售管理,业务为商机管理、工作日志,同时进行订单管理、回款管理、发票管理;销售主管,功能协作渠道管理,业务是商管理、商订单管理、商回款管理、商发票管理;客服人员、客服主管及客户,功能协作客服管理,业务为开发人员负责问题维护及派工管理,企业客服主管主要负责客户管理、知识数据库管理、投诉受理管理、企业公告管理,客服人员及客服主管同时负责客户与回访、投诉与受理、投诉反馈及客户关怀。客户负责售后客户服务平台的相关业务。
四、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
1.销售模块
销售的功能是额度管理、销售力量管理和地域管理;现场销售管理包括联系人与企业客户管理、销售机会管理、工作日程安排、企业佣金报价、预测、分析、报告;使用/掌上工具;电话销售可进行报价生成、订单创建、联系人和客户管理等工作,挖掘潜客户。
2.营销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对商场营销活动进行计划、活动执行、活动监视、活动分析。营销部门对企业活动进行实时跟踪、执行、管理,增加附加特色。
3.客户服务部门
为提高客户的支持、对现场服务规范及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利用服务企业资源计划,集中进行订单、部件管理、财务、采购等。合同用来保证客户获得服务水平和质量与其所花的金额相当。
4.呼叫中心模块
利用电话与客户沟通进行销售,对营销和服务电话管理员进行管理。工作职能包括呼入及呼出电话信息的处理、呼叫中心运营系统的管理、用户界面相关软件电话及应用系统、弹出屏幕、电话转移等语音系统集成服务,并支持大部分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
参考文献
[1]刘世英.客户关系管理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7.
[2]郭毅.客户关系管理在我国应用的问题和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6.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管理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从外部来看,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创新难度越来越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从内部来看,人员素质和层次不断提升,员工需求趋于多样化,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企业管理层针对自身特点和具体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好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1.体量小、机构精干。通常说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一般都具有高附加值,员工数量相对较少,体量一般都不大。而且,根源于体量小,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管理部门职能较为集中,管理层级较为简单,机构比较精干。
2.人员层次和素质相对较高。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大多从事高技术含量产品生产、高端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工作,对人员的学历、专业要求较高。近年来,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员工入门门槛基本上都定在硕士研究生,部分甚至招收博士研究生。这样,与一般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的人员层次和整体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这会产生利弊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员工知识层次高,工作效率和效果较好,也便于沟通;但是另外一方面,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知识层次高的员工其自我需求也较为高端和复杂,不仅仅关注薪酬水平。这会使员工的管理变得较为复杂。
3.劳动成果多为知识产权等无形产品。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从事的大多是高尖端技术或产品的开发等创新性劳动。这些劳动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专利、标准、论文、专著等无形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必须通过推广应用或者孵化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或者产品。这就为员工工作效果的评判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员工潜在就业机会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人员本身层次高,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和科研创新中的实践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领域内的骨干或者专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员工具有较多的选择机会,只要在单位稍有不顺心,或者在某些方面感觉到不满意,马上就跳槽到其他相关单位。通常来说,越是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的员工,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单位获得就业机会就越大。这会降低员工的忠诚度,为员工队伍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管理难度较大。正是根源于人员高素质、产品无形化、潜在就业机会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管理上的难度较大。既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营造好氛围,让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行事,又要以人为本,让员工感觉到心理上的舒适与放松,要努力寻求其中的平衡是个难度较大的事情。同时,还要建立好运行机制和工作环境,让员工既能充分感觉到公正公平,有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因此,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便变得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需要处理好的管理问题
正是因为具有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特点,在经营管理和日常运行上,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便需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问题。
1.塑造符合实际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是组织内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对一个单位来说,塑造既符合实际又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能够很好地增强凝聚力,激发员工荣誉感和归宿感。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来说,首先要塑造创新文化。信息化时代,产品和技术日新月异,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内部营造创新文化,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包括科研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组织和制度创新等。其次是塑造团队文化。对高科技企业来说,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往往很难由一个人完成,需要组织协调一个庞大的团队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塑造团队文化,身处其中的员工都只是一个零件,只有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发挥作用,顺利完成任务。再者,需要塑造以人为本的文化。高科技企业员工普遍学历高、素质高,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要求,注重成就感,崇尚精神上的自由。这就需要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关心、尊重、理解员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挖掘潜能,让员工从心底里愿意为企业奋斗和付出。最后,要塑造特色文化。各个企业情况各异,要根据自身特点,经过实践的摸索、总结和凝练,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使之成为全体员工的精神指南。
2.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相对于自身纵向比较,员工更加关注与其他员工的横向比较。最难以容忍的是能力不如自己的员工升职了,贡献不如自己的奖金比自己高。概括起来讲,也就是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对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影响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客观严格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一定要明确,考核指标尽可能量化,便于实际操作和保证客观性;参与评价考核对象的人员要来自不同层面和不同方面,避免考核的片面性;考核过程要透明,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考核结果尽可能公示,接受员工质询。其次,要建立一个与考核机制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不但要在精神层面给予肯定和表扬,还要在奖金分配、学习培训、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确保那些踏踏实实工作、业绩优异的优秀员工能够脱颖而出。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定的退出和惩罚机制,对于几次考核都排最后的员工,可以考虑辞退或者是降薪。总之,一定要建立合适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让身处其中的员工能体会到,努力工作总是会得到肯定,浑水摸鱼总是会受到惩罚,从而杜绝那种混日子、得过且过的现象。
3.营造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环境。通常来说,对于高科技企业员工来说,由于自身学历和知识层次较高,个人需求就不仅仅是金钱层面的,更加看重的是工作氛围和环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一种预期。首先,应该建立宽松的创新环境。高科技企业产品和技术淘汰率特别高,更新换代特别快,因此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是非常重要的。而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时,谁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因此,企业要建立相关制度,允许研发人员的尝试和失败,保护其创新积极性,为其水平和能力发挥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台。其次,应该建立平等和尊重的氛围。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员工之间地位的平等和彼此的互相尊重。在工作中,要允许下级发表意见,若彼此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探讨甚至争论,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准,而不是发号施令和强制执行。再者,需要针对员工特长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对高科技企业员工来说,可以预见的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比丰厚的薪酬更为吸引人。通常来说,高科技企业员工知识层次高,可选择的就业机会也多,因而忠诚度相对较差。只有对员工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让其充分体会到,只要在企业好好工作,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才能提升其忠诚度,使其安心工作。
4.选择合适的管理风格和运行模式。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来说,因为处于成才期,组织机构相对简单,人员规模较小,企业的管理风格对整个企业的运行具有较强影响。到底是选择创新开拓型,还是稳妥保守型,还是团结协作型,还是科学管理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来进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能够得到大多数员工认同的管理风格才是好的管理风格。对大多数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来说,由于处于创业初期,未来的发展态势并不明朗,企业对员工的有形吸引力不高。因此应当采取以家庭协作型为主的管理风格,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家庭般的氛围、加强组织的无形吸引力上;同时,由于企业整体经验的缺乏,管理者应当鼓励员工采取灵活自主的开拓行为,进行多方面的尝试,以探索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运行模式选择上,一是充分授权。高科技企业员工素质较高,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企业管理者要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和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感觉到“这就是我的事”,从而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二是采用目标管理法。对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知识层次较高的员工,应采用员工自主的宽松的管理模式,即不需要过多地关注工作过程,而是交代工作目标和能够调动的资源,具体工作方法和过程由员工自行决定。这样员工更有兴趣去探索和创新工作方式,更加有利于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三是实行项目管理。无论是市场开拓,还是产品研发,项目管理制都是高科技企业较为合适的管理模式。根据不同任务组建不同的项目团队,选拔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担任项目管理者,充分整合和利用相关资源,发挥团队整体优势。实践证明,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比一般的松散组织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
5.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防控体系。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大部分处于创业期,无论是面临的市场风险还是内部经营风险都较大,但本身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在内部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首先,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企业来说,制度是全体员工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使一切行为都有章可循,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经营管理的干预和影响,大大降低随意性和领导意志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其次是建立内部监管机制。正是因为建立中小型企业在运行模式上采用充分授权,内部监管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这种严格的监管,可以减少经营过程中的“黑洞”,避免权力带来的腐败和低效。另外,加强内部监管的重要方法是建立畅通的沟通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了规范严谨的制度,强化了执行的监督力度,似乎内部控制的问题已经迎刃而解,但是,如果没有通畅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内部监管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仍然不会乐观。由于信息不对称,内部监管实施的上下游环节的衔接之间有一定的壁垒,监管措施便无从严格实施。因此,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内部需要建立正式、通畅的沟通和信息反馈渠道,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效率。
三、小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是,这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员工队伍、管理架构、运行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企业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作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管理者,需要正视这些特点,处理好上述管理问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管理运行效率,从而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茂臣.刍议民营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创新[J].甘肃农业,2005(1)
[2]郝字光,孙海涛.对民营中小企业管理问题的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5(3)
[3]高鑫.对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基本问题的探析[J].经营管理,2006(12)
[4]李自如.现代企业管理学[M].四川: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本文为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XJG1119)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改革包括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三个方面。课程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设置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然而,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旅游人才市场上所遭遇的处境也在不断地暴露出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高职学历学生与专科学历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有较多优势,研究生在理论方面比较有优势,而本科学历学生正处在一个两边都够不着的尴尬境地,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情况十分严峻。而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指开设的教学科目,各种活动及先后顺序和教学课时数的安排。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设置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培养目标、学科特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服务,它集中反映了教育目标和专业的培养方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直接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旅游人才,如何培养旅游人才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从课程论的角度讲,课程体系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横向结构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纵向结构也称为层次结构,有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之分。就层次结构而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结构的组织模式上基本采用当前大学普遍采用的“二二分段”组织模式,即大学低年级通识教育课程,在高年级设置专业教育课程。如表1所示,我校旅游管理课程结构设置中,公共必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共48.5个学分,占总学分168分的28.87%,专业基础课程学分为42.5,占总学分的25.30%,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学分分别为37和20,占到总学分的22.02%和11.90%。(表1)
从横向结构来看,除了综合实践课程外,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共开设课程58门,其中必修课30门,1810学时,选修课28门,646学时,分别占总学时数的76.78%和23.22%。除去公共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素质教育课程为选修课程以外,专业基础课程中必修课占学时数的62%,选修课占学时数的38%。专业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数分别占78%与22%、61%与39%。
(二)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来讲,我校旅游管理本科的主干课程与大多数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以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为主。除公共必修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之外,共开设各类课程49门。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内容设置如下:专业基础课程共开设了12门课,有高等数学、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英语、世界经济史、中国经济史、旅游礼仪、旅游文献检索、旅游应用文写作、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专业课程共开设18门课程,包括旅游市场学、西方经济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主要客源国概论、会计学、统计学、饭店管理概论、旅游管理信息系统10门必修课和生态旅游、陕南旅游概论、旅游英语口语、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8门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分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两个方向。旅游饭店方向包含有饭店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饭店前厅管理、饭店服务礼仪、饭店营销管理、饭店组织管理、饭店信息系统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饭店服务质量管理等9门课程。旅行社方向设置了10门课程,分别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产品开发原理、旅行社技术管理、旅行社营销管理、旅行社采购管理、旅行社接待管理、旅行社质量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和旅行社财务管理。
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比重过多,专业课程比重偏少。从课程结构可以看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属“金字塔”式的结构体系。公共课程门数少、课时量大。相反,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方向课程课时量偏少,课程门数偏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仍存在,导致许多课程只能蜻蜓点水,泛而不精,学生只能了解皮毛。强调“后基础、宽口径”固然重要,但对于新兴学科和专业来说,由于其知识的成熟度和普及度较差,因而过分强调拓宽和淡化专业教育是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同时,在“重学科、轻课程”的背景下,课程设置过分精细化,又容易导致条块分割,还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都不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
(二)实践课比重偏少,理论讲授比重偏多。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践课程环节必不可少。多数学者认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部分课程数和学时数依次应构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结构。实践课程课时设置应控制在15%~20%之间,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仅为总课时的11.90%,总体实践学时为2~3个月。对于哪些课程需要开设实践环节,哪些课程无须开设实践环节,开设课时多少,并不明确。另外,实践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目标不明确,实践内容不清楚。
(三)课程设置过细,课程内容重复。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方向课程共开设19门课程,分旅游饭店和旅行社两个专业方向。但这两个方向的必修课各只有3门,其他13门均为选修课。以旅行社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为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产品开发原理3门课程为必修课,还有7门选修课程,所有的课程课时设置均为32个,必修、选修之间没有太大差别。另外,在选修的7门课程中,设置的旅行社技术管理、旅行社营销管理、旅行社采购管理、旅行社接待管理、旅行社质量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和旅行社财务管理课程也就是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分解。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存在。
(四)课程设置未体现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应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地方。因此,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同时还应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凸显自身的地方特色。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脱胎于历史专业,但课程设置并未体现出历史专业的特长和优势,更未在此基础上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我校地处秦巴山区,秦巴特有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似乎也并未给课程设置带来一些影响和变化。
三、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优化
(一)明确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未来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个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口径应当说已经相当宽泛。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应突出实践环节,强化“应用”特色,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的普适性职业化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的人才应是介于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一方面要加强课程理论研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必开的、能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另一方面针对旅游业的地域性特征、地方实际及学生就业的领域,开设适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使学生毕业之后能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模块。在课程模块设计上,“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建议把“专业课程”中的某些课程归入“专业基础课”,以加强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专业课程”模块可以命名为“专业拓展课程”等以区别于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由当前的“金字塔形”向“梯形”转变。
(三)优化课程开设时序。课程设置要与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相符,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具体操作上,既要考虑到公共课应开设在专业基础课之前,专业基础课又要开设在专业方向课之前,但也应灵活把握。如要考虑到刚入校大学生对专业的好奇心,可以将一部分专业基础课提前至第一学期开设,而对一些公共课可考虑分散到各个学期开设;同时又要考虑到大四毕业生求职等特殊要求,可以在第八学期安排一些集中实践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又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科学进行课时分配。在既定的总课时范围内,开设课程门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各课程课时的安排。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时分配表现为:公共课课时偏多,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课时偏少,实践环节课时偏少。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公共课模块,减少“马邓毛”课程的课时,增加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外语课程的课时是必要的;专业基础课要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目的,因此课程开设应该更广泛些,课时也应相应加大;专业方向课应加大课时量,开设课程应精、深、广,结合专业拓展课模块设置。
(五)重视实践课程的落实。旅游管理专业极强的应用性特征使得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把每一门实践课程落到实处,而不能流于形式。结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我校旅游管理本科阶段实践时间可以安排1学年,大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考察实习、导游实习、饭店服务实习和旅游企业管理实习。旅游资源考察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结束,利用暑假中两周左右时间进行;第二学年暑假安排一个月左右时间进行旅行社与导游业务实习;第三学年结束,进行四个月的饭店服务实习;旅游企业管理实习可放在第八学期,时间为两个月左右。对于其他的实践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渐进地设置,可以安排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可以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巩固。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薛晨囡.燕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评价及优化[D].燕山大学,2009.
[2]蒋长春,李春亮.关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再思考[J].高教论坛,2009.12.
一、企业科研管理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必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建设企业自己的科研队伍,并制定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案,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自身潜力,让科技带动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保证企业在科技的引领下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领域。
二、企业科研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1.企业的科研必须同成产相结合,为生产服务
企业生存的根本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因此企业的科研方向必须要以发展本企业生产为目的,科研工作必须围绕发展生产进行,让科技促进生产,应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的研发或者节能减排,增加生产力等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项目,使科研和生产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大大提高企业生产力。
2.科学技术的研发和立项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科学技术的研发一般周期比较长,因此确立项目的时候要立足长远,预测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保证科研成果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为企业成产提供助推力。
3.研发过程中要对可能出现的事故加以预防。
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技术工作程序,预防事故发生,对于可能出现的事故提前预测,提前采取必要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并且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4.要建立系统的工作制度,统一协调管理
科研活动综合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科研活动需要把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统一协调,因此在企业科研管理中应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形成系统,相互配合,减小研发障碍。
5.努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积极投入到科研活动中
科研活动除了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以外,最主要的是发挥人的创造性,因此,企业应该采取一系列办法,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定期培训和知识更新等,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挖掘科研人员的创造潜力。
三、关于企业科研管理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全员参与
企业若要持续发展,科研创新是源动力。而科技的创新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要综合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复杂活动,对于企业上下各个阶层有着同样的要求。他更关系到企业全体员工的根本利益,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一个员工都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生存乃至职工生存 的重要意义,调动每一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积极创新,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完善企业内部科研管理体系
根据本企业的资源情况和所处行业竞争地位等综合情况,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科研管理制度,逐渐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使本企业的科研活动有序推进,通过采取措施积极推动科研活动开展,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改进和创新能力,带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保持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3.加大力度保护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
很多企业在自主研发技术的时候,法律意识淡薄,对于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导致技术和科研成果外流,致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立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对管理过程的监管,对于泄密的行为给予严格的惩处。对于企业科学研发技术人员,要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待遇,留住人才。
4.加强学习,促进信息交流
科研活动是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活动,市场环境又极为复杂多变,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交流对于培养创新性思维非常关键。企业应该开展活动为企业营造学习氛围,让员工时刻保持知识和信息更新的,开展技术交流会,促进企业内部外部的技术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开拓思路,更有利于职工及时了解市场趋势,行业水平,前沿知识等。保持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地位。
5.制定制度,奖励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企业应制定各种政策留住人才,并且以合理的奖励制度激励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充分挖掘科技人才的创造能力和专业素养。既要从物质方面设定专项奖励基金奖励科技创新,又要从精神方面以颁发荣誉证书、设立科研奖项、特殊贡献晋升机会等制度,满足科研人才的精神追求,使其更加有主人翁责任感,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6.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