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7:36:38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小城镇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农村 小城镇建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15-02
长期实施的城乡二元化经济与社会政策导致了我国二元化的社会结构。近几年,因为社会经济政策和社会结构二元化的双重作用,致使城乡间的差距逐年增大。我国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城乡融合的现象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我国城市话的进程中,农村小城镇是重要的组成之一,是城乡融合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农村小城镇化建设是城镇在空间和数量上的增加、覆盖范围的增加、行驶的职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更是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和普遍的社会文明在农村普遍的提高。并不只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聚集在城市(镇)的过程。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城市化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而且是其重要的进程和阶段。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1950~1980年,城市化率水平在全国提高为19.4%,在这时间内提高8个百分点。这段时间,国家的发展核心是工业化。二是1981~1998年,城镇化虽然不是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但是其与生产力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城镇化导致制度的变化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力的大发展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在这一时期,城市化率在全国达到30.4%。在1998年,“小城镇、大战略”提出,城市化建设在我国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城市化在我国不断加速提高,2000年城市化率在我国达到36.2% ,2012年城市化率在我国已经达到52.57%。这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阶段城市化建设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建设在农村存在区域性差异,但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较快发展。现在农民在进行生产生活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公共设施建设如交通、绿化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从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来看,农村进行城镇建设与发展水平是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状况有重要关系,城镇发展快速的地区的经济状况也非常好。例如从2005和2006年从国家百强镇的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到,2005年全国百强镇中,广东省、上海、江苏分别有30个、29个、23个,在其他的省市只有一个镇在全国百强之中。2006年中,广东、上海、江苏分别为28、21、23个,在全国百强中占有大部分。
农村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包括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东部地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分别是中、西部农民的4.3和3.2倍,其相对差异远远高于平均人均纯收入,这更体现了农村城镇化地区差异的影响,城镇化导致关键性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及价格提升,包括土地、房地产等。城镇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民从这些要素所获得的收入会比较高、要素进行市场化交易的机会也比较多。
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东部地区农民生活各项消费均高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交通通讯、文教及医疗保健方面则更体现出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
二、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城镇建设面临着农产品生产的安全保障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这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威胁。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而影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耕地面积和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
而农村城镇建设对这两方面都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城市化会导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二是城市化会导致非农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农业的整体生产经营能力下降。
无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还是我国的实践都证明了农村集体经营体制的效率低于家庭经营制。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部分农民因非农经营与工资性收入导致种地积极性不高,同时农村土地流转率过低,结果是大量农村耕地利用效率低。
大规模农村城镇建设对农业生产安全的影响会更大,因此,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消除负面影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提高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对策、措施
作为经济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平台,城市(镇)在其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同时也受到市场化的影响。提高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政府责任。首先城镇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包括提供就业、消费。这就要求城镇具有一定的产业群体。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中,通过培育优势和特色产业,以其为基础进行城镇化建设是政府的一个责任。市场经济是一个依靠自身内部各因素相互调节与作用的经济形态。
其次,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公共投资需要政府政策与财政的支持,包括城镇建设规划、公共产品的投资、吸引资金投入的政策等等。最为重要的殊的国情条件下,结合主要农产品安全问题,我国政府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责任还包括以农村小城镇建设为契机,通过配套其他政策措施,在保障主要农产品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配套;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和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后,会出现许多与发达国家相似的特征。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农民真正城市化和加快农村耕地的流转与集中。没有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居住在城镇,但其行为、生活方式与以前无法有本质上的区别,其生活也可能会面临着一些风险。出于对未来生活风险防范的考虑,对其所承包的农村耕地占而不耕是一种理性选择,机会成本比较小,在国家取消农业税费后更是如此。但这对整个国家来说,机会成本过大。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资金紧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备,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而要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资金障碍不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3.推动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城镇要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传统的农业已不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必须有步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认真选准启动项目,精心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
4.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能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规划要突出特色性。要破除一味求大、求全的观念,切实把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工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城镇特色。小城镇规划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城乡各自的小循环、小系统走向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优势和城乡之间关联优势,打通城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6.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中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力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开发本区域土地后备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控制污染企业的规模和布局,减少废物排放,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能耗效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同时要注意保护好文物古迹以及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自然景观,使小城镇发展成为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社会体系。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要趋势,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利于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滢,陈柳钦.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与管理,2006.1.
[2]何剑,王良健.现阶段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及对策分析.学者论坛,2006.1 .
[3]许经勇.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层思考.经济经纬,2006.1.
[4]王克忠,周泽红,孙仲彝,朱惠.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2009.11.
关键词:小城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繁荣农村经济,各地加大举措,纷纷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毋庸置疑,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市场虽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形象工程,结果搞成"烂尾"工程;有的忽了市场机制的运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只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诸如此类。笔者以为,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村小城镇数量大,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建设小城镇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和世界发展趋势一样,中国最终走城市化发展道路,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具有城市功能,成为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要推动力量。
应当看到,作为乡镇经济主力军的乡镇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布局分散,位置偏僻,管理水平低,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等缺陷。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使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小城镇建设集中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小城镇建设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科学举措
笔者以为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值得重视和研究:
1.开拓进取,发展为先
发展小城镇最大的不利因素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坚持发展为先。积极引导干部、群众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敢为人先,勇于创业。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小城镇户口放开,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
2.发展特色和个性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过程是小城镇特色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起点、高标准地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在立足城镇长远发展、增强城镇综合功能的基础上,努力在塑造城镇特色上下功夫,使各个小城镇的建筑群体景观、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都能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丰富内涵,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长远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节约使用,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是衡量小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小城镇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基本条件,必须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针对目前云南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结合发展要求,下一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完善能源供给、供水排水、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垃圾处理,搞好镇区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积极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等方面,以优化小城镇的发展环境。同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市场体系,根据当地的资源、产业优势和市场供需状况培育相关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搞好市场配套建设及相关服务,使市场成为带动小城镇及周围农村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加速器”,以增强小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功能。
4.发展特色经济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开始进入以城市为主的新的成长阶段,而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短时间内无法协调,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成为平衡城乡差异的有力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发展,首先应明确小城镇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建设地位,其次应积极发挥其引导、带动作用,推动农村、农业、农民三大主体的进步和发展。
(一)小城镇的界定及其战略地位
对于“小城镇”的界定,目前我国学者各执一词,本文以教授的界定为参考,他认为小城镇是一种过渡性社区,也是一种社会实体。其过渡性指的是小城镇是从乡村性的社会发展到多种产业并存的逐渐向现代化城市转变的中间性社区。相比于城市和农村而言,它比城市区域低一层,比农村区域高一层,是农村与城市的综合体。这种综合体仍然是一个经济区域,它的主体是由一批逐步脱离农业生产劳动走向非农产业的人口组成的。其结合形式是一种多要素的空间结合,主要要素包括一定社会范围内一定量的各种农村生产和生活要素,以及城市生产和生活要素,这说明小城镇既不同于城乡两个区域,又与城乡两个区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发展的形态来看,小城镇建设初步形成了工业主导发展型、农工结合发展型、市场带动发展型、交通枢纽发展型、城郊发展型、旅游开发发展型和工矿服务发展型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皆能弥补农村依靠单一产业发展的不足。此外,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处在城乡交汇点,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形势下,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拉动内需,有利于做大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总体来说,小城镇在带动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和促进农村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
(二)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过渡性社区,不仅能减缓城市对于农村的冲击,还能加快我国城镇化的步伐,通过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利用率,通过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逐渐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农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根据增长极理论,小城镇作为增长极可以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具体来说,通过将区位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培育成经济增长极,使其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同时有效的规划配置资源,推进小城镇和农村工业机制,使小城镇和农村的有限资金形成一个新的经济中心,从而可以产生集聚效应、扩散效应,进而带动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小城镇作为城市的边缘性社区,相比于农村来说能更好地接受城市的辐射,以小城镇接收到的城市化内涵向农村辐射比城市直接影响农村更加方便、快捷。通过城镇对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物资、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和辐射效益促进乡村经济全面发展。
第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第一产业分布较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明显不足,而小城镇的建设为农村弥补了这一不足,为其提供了第二、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小城镇已不是人口稀少的社区,对商品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可以满足的,为满足城镇消费需求,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村在市场需求的引领下会逐渐改变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乡镇企业的应运而生,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人们消费层次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村镇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的配套逐渐形成复杂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逐步在农村发展,促进农村单一产业结构模式的调整、优化,同时还可以提高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
第三,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三农问题之一的农业一直都是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农业的发展关乎农民,关系农村,是解决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建设进程问题的开山之石。没有达到农业现代化的农村不足够称之为一个现代化的农村,而农业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讲的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为了达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必须使土地相对集中,这意味着有一部分拥有土地的农民必须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到另一部分人手中,成为寻求就业机会、外出工作的中的一员。毫无疑问,小城镇的发展给农民就业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小城镇在发展伴随着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交通、信息的发展,同时它本身也会成为周边区域的增长极,可以为当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撑。依托现代化城镇发展起来的农业必然会朝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
第四,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总是形影不离的,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及时补充精神文明建设。小城镇是将城市科技、文明辐射到乡村的最佳传输带,应肩负起带动广大农村社会进步的重任。而小城镇作为区域性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是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农民在进入乡镇企业就业时,一方面可以获取报酬,另一方面还可以感知小城镇的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氛围,不但学习了技能,增长了见识,还可以更新自己的传统观念,成为融入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人。由此可见,小城镇是城市形态的前奏,也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到乡村的过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
小城镇建设对农村需求的拉动效应
小城镇作为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具有规模效应和辐射功能,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发展具有推动和拉动作用,表现在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保障农村更好的发展。具体来说即是对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发展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见图1)。
(一)城市对于农村的拉力因素
城市与农村是既冲突又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两极,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口流动的过程,城市化的“化”从人口流动的角度来说即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没有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化就难以真正形成。城市化还意味着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更快比率的增长。从城市对处于农村的人们具有吸引力的角度分析,城市对农村的拉力因素是关键。城市人民相比于农村的高收入水平、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同时,农村本身的环境条件推动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首先,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在人口增加的情况下逐渐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其次,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单一产业低下发展的情况下难以提高,另外,身处现代社会接受教育、媒体的影响的新一代农村青年有了新眼界,交通的大力发展减少了迁移成本,这些都极大推动了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迁入城市寻找新的生活、新的工作。这些也即是城市对于农村的拉力所在。
(二)小城镇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第一,小城镇建设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小城镇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影响主要取决于小城镇的发展致使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刺激了需求市场,从而影响供给方,也即是说城镇消费需求的缺乏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小城镇为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和依托。从实际情况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应是市场化的发展,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产业是否能发展和发展的规模,农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决策必须以市场信息为依据,只有有了一定的市场需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目前我国城镇的农副市场开发不足,人们对农副产品的消费需求较小,农副市场有着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状况,增加消费人群是改善这一情况的有力措施,因而小城镇人口的增加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拉动力。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对于农业产业的优化作用表现在提高城镇人口对于农业的需求层次,据测算,一个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每年在粮食方面的直接消费量会明显下降,而相反的,对于经过加工、品质较好的食品需求显著增加,可以预测,引导农民生产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可以迎合市场需求。同时,小城镇作为城乡的过渡区,是商品贸易流通的中心地带,加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市场的开拓,便于农副产品进入当地市场、大中城市市场,从而推进农村农业的发展。
第二,小城镇建设对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农村就业率具有巨大作用。在我国,农村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口聚居的地方,现代化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改革,科技与资金的投入引起农村生产力的变革,需要较多劳动力生产的旧农村面貌悄然改变,众多接受新思想、新科技的现代农村人口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镇,同时许多城市对于人口的容纳量接近饱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题无法得到解决。由于小城镇相比于大中城市具有更接近于农村,农民进城的门槛低、转移的难度小、风险较小等优势,可以较好的处理农村人口聚集的问题,减轻了大中城市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小城镇自身的建设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成功带动了农村就业率的提升,据统计,从1985-1994年,全国小城镇就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4亿人。由此可见,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与途径。
第三,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衡量获得产出效率的标准,由于农村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的滞留严重影响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小城镇,大战略”的政策鼓励城镇化的建设带动农村城市化,小城镇一方面可以吸收剩余劳动力,另一方促进非农产业的重组和非农人口的增多,拓展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就业人口通过城镇化作用和转化为非农群体,劳动生产率获得提升。而一旦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在新的城市环境中的学习和进步,农业科技进步的瓶颈也可以逐步解除,这进一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为44%。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提高农业产出水平,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四个方面。首先,农业的产出水平决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员,过去我国农村远离现代化,科技、教育的落后导致农民观念落后,思想、价值观相对保守,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高产出水平的需要,小城镇的建设给农村带来了现代化理念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冲击促使农民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高产出水平有了第一层保障。其次,农业产出水平取决于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给,传统的经济条件下,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生产要素不能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农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在此情景下,农业产出水平自然大打折扣,小城镇的建设无疑加速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通,完善了市场,从而农业生产要素得到保障。另外,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还取决于规模效应。在农村,农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土地资源的集中程度,要使农业产出水平获得提高,一方面应改善土地经营状况,另一方面还应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对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一方面可以从减少农户着手,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减少农户可以提高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数量的减少加上土地资源通过承包、流转等其他方式集中,可以使得专业种植户充分发挥长处,从而达到资源和人才充分利用的双赢局面,另一方面进入城镇和大中城市的农民逐渐成为非农居民,成为向农村引进科学技术的过渡性人才,为家乡建设谋求了更多的福利,使得农业发展有了支撑,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三)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工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我国小城镇建设对工业的发展有两大作用,一种是对工业发展的极化作用;另一种是对工业发展的扩散作用。
第一,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工业发展的极化作用表现在改变农村工业化结构,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给农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和空间,目前我国多数乡镇企业集中向小城镇扩散,小乡镇的面积有限,成立于城镇的乡镇企业容易集中,可以进行连片开发,连片开发可以使得城镇的资源与要素得到共享与充分利用,例如共用城镇基础设施,共用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共同创新企业发展机制,共同开拓市场,这些都能提高乡镇企业的规模与效益。通过调查、测算得知,乡镇企业集中到小城镇,土地、交通这两项的运输费用可以节俭20%,政府对相关地区的公共设施投资可以节省30%,同时区域内的就业能力可以提高50%以上,这样的集中、连片发展模式带来的规模效益远远超过分散的乡镇企业效益。乡镇企业连片发展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其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将带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推动农村工业化发展。
第二,小城镇建设对农村工业发展的扩散作用。首先,小城镇自身的发展需要城镇周边地区尽可能的生产商品、加大工业以满足小城镇建设对源源不断的能源、原材料、初级加工品的需要,这也意味着作为增长极的小城镇发展越快、经济越发达,对周围地区的需求越多,带动作用也就越大;其次,小城镇自身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规模经济的发展相比于农村具有显著优势,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产品与技术会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辐射;最后,一般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时会均衡布局,为避免区域经济差距过大政府会强化扩散效应,小城镇相比于一般农村,具有交通、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对周边农村的辐射作用较强,在政府强化扩散效应的措施下,能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村工业发展,形成工业产业化,提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四)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
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前提,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相关系数为0.8,这说明城市水平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一般来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处于低下水平,究其原因,农村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导致其市场的活跃性较低,相当部分的产品不需要在市场流通、交换,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对生活和生产服务的需求量,依托企业和人口的聚集,只有当居民的整体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改变时,第三产业如服务业才能开始形成和发展。小城镇是将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居民的“蓄水池”,推进了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带动了农村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由此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表现在:一是拉动了房地产市场;二是带动了餐饮、服务业、流通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小城镇甚至小城市对城乡人口流动户籍制度限制的逐步开放,农民进城落户对住房的需求增大,这在衣食住行等各大消费中成为最大的一次性消费,因此拉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建设刺激了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进行消费和投资,建房或购房成为农民富裕的标志之一,也成为农民长期储蓄和消费的动力之一。另外,相对于城市,小城镇作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中间过渡带,进入门槛较低、进城成本小,能够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小城镇人口和企业的聚集意味着规模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聚集,这种集聚效应将极大促进餐饮、物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等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落实省委“两个加快”、市委“两个强力推进”有效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抓紧抓实抓好。
一、对巴中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
建区设市十六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到底,全市有123个乡集镇,61个建制镇,其中国家级重点镇5个,省级试点镇48个,县城以下乡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乡镇平均建成区1.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布着一个小城镇。恩阳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4.5万人,是全国重点小城镇。清江镇近几年来城镇房屋建筑面积以每年5—10万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户、人的速度增长。
(二)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抓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功能完善,小城镇成为人口、经济、社会等资源的重要集聚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辐射点,成为农村和城市的重要结合点。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农村人口的转移起到了吸纳作用。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7.1%。比如,乐坝镇总人口7680人,城镇人口达到6100人,城镇化率达到80%。白衣镇十年来镇区面积扩大8倍,城镇人口增加6倍,达到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
(三)基础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市场等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底,全市乡镇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条,里程1208公里;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70%;乡镇通电率100%;60个乡镇建有集中供水厂(站);所有建制乡镇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乡镇开通网络;建成了一批综合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经营超市,促进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阳、清江、乐坝、涪阳和兴文实现天然气管道集中供气;地处深山的空山乡实现了“五通”。
(四)镇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加快增长,特别是建制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乡集镇。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型、工贸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小城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小城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4亿元,其中二产业6.47亿元,三产业10.63亿元。如,乐坝建镇十五年来,坚持以工业、商贸为主导,去年底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占gdp的8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为4:43:53,提供税收超过万元。涪阳镇兴办12家超市,新建1万平方米综合商品交易楼,吸引了一批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客商,个体户达到250户,带动了以涪阳、陈河为中心的通江银耳、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
(五)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文化。长赤、毛浴、沙溪、光雾山(桃园)、得胜等镇具有光荣的红色历史,深厚的红色文化。白衣古镇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著称。恩阳古镇以文化、特色民居远近闻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十大古镇。水宁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清江、曾口、涪阳、铁佛等21个镇被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
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规划明显滞后。城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滞后于建设发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率仅为27%,绝大部分小城镇没有控制性详规,更没有小区规划。已有的小城镇规划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总体布局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镇规模偏小,90%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乡集镇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建设缺乏特色风貌,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城镇品味,基本上是一条水泥路、一排卷帘门,“千镇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筑,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由于自身财力薄弱,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政策不到位,投入明显不足。一方面,乡镇政府性债务沉重。据对恩阳、清江、曾口、白衣、元山、驷马、诺水河、广纳、涪阳、乐坝、大河、光雾山12个小城镇的调查,除涪阳已消化全部债务外,其余11个镇政府性债务达到1.25亿元,最少 的乐坝镇为140万元,最高的驷马、恩阳达到2200万元,平均达到1000万元以上。制约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路、水、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不配套。沿公路建设的乡镇,公路与街道功能不清,以路代街、以街代市现象突出;多数乡镇未实现雨污分流,未集中进行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缺乏;燃气普及率仅为0.1%。
三是缺乏产业支撑。城镇经济总体效益不高,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水平低的状况,产业支撑能力弱。不足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积聚,城镇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弱,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同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对外交流合作有限,对外开放的水平低,仍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强,借力、借势、借资金、借技术发展尚未真正起步。
四是集镇管理水平不高。城镇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的需求,政府主管部门调控能力较弱。规划应有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作用发挥得不够,随意性明显,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突出。小城镇违法建设屡禁不止,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准确把握小城镇建设在城乡统筹中的功能定位
城镇化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在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一)发挥小城镇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镇是一个行政区域的中心。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一头连农村,一头连城市,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是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在该地域系统内发挥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镇的发育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为此,必须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二)发挥小城镇的聚集作用。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当前,大中城市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原因,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满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低成本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相对集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解决农民离土不离乡,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扩大内需之功效。建设小城镇,可以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发展一个地方的生产,繁荣一个地方的经济,富裕一个地方的百姓。
(三)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工业文明向农村扩散,离不开小城镇,城市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以小城镇为基地,才能尽快为分散的农民所掌握、所享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多要通过小城镇向农村传播。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带动作用,对农村产业的辐射作用。
(四)发挥小城镇促进对外开放的作用。扩大对外开放是农村进步的强大动力。小城镇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积累少,招商引资难度大,更应该加快建设农村小城镇,充分发挥其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像乐坝镇多年来重视抓小城镇建设,促进开放开发,吸引了大量外地和当地人务工经商,兴办企业,镇域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五)发挥小城镇促进科学发展的作用。要确立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发展的思想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作为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立足特色资源,打造产业集中区,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三、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形成广泛共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落实市委重大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需要,是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需要,是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根据巴中实际,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市、县中心城市,完善功能,提升品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手抓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体制、突出特色,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小城镇的发展活力、发展后劲。
(二)坚持规划导向。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按照起点要高、规模适度、分步实施的要求,提高规划水平。明确小城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节约资源、突出特色、个性发展,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切实避免“千镇一面”的雷同。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选址、规模、标准和设施配置,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镇。一要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二要搞好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包括控制性详规、小区规划、管理建设规划以及基础设施配套的规划;三要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小城镇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教育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有机地衔接起来,更好地发挥小城镇的基础潜力、产业潜力。四要严格实行规划控制,增强规划的严肃性,保障规划的连续性、权威性。
(三)坚持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和效应,推动小城镇建设。一要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进一步放宽农村居民到城镇的入户条件;在小城镇范围内收取的土地出让收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配套费,除按规定上缴集中调剂使用的部分外,其余应全额返还给乡镇,用于小城镇公用事业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改革城镇公共设施的价格机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费、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价格,逐步实行企业化运作;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不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按照“等质等量,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土地调整交换;运用灾后重建的政策,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步伐;充分运用村居民自治手段,推进小城镇开发。二要建立财政引导、民间投入、外资进入的多元投入机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资金向小城镇建设倾斜;积极争取信贷投入;实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以特许权经营(bot)、转让资产权益(tot)方式及资产收益抵押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经营好城镇有形和无形资产,可将市政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实行市场营运,通过转让、拍卖城镇空间、广告经营权、线路经营权、设施冠名权等获得收益;积极利用世行贷款建设重点镇,争取供水设施和历史文化名镇专项资金扶持小城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个人和外商投资建设和经营自来水厂、燃气、公共交通、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或者经商兴办乡镇企业。
(四)坚持产业导向。兴镇必兴业,兴业才能强镇。小城镇发展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应当因地、因镇制宜,找准主攻方向,发展主导产业,避免“小而全”。要通过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业政策来引导集镇的发展,制定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集中的扶持政策,引导龙头企业、经营者向小城镇汇集,形成产业集中区,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地,既壮大镇区经济实力,又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功能。比如,曾口、恩阳、江口镇可以规划为工业园区;又如,光雾山、诺水河、白衣镇可以建设旅游园区;再如,乐坝、清江、巴州镇可以发展商贸物流园区,涪阳、大河、驷马、尹家、铁溪等地可以规划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问题;策略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发展农村小城镇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尽管小城镇战略仍存在争议,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9亿多农村人口的超大规模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推进城市化道路的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可以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促进乡镇企业聚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城镇建设是国家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方针。大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小城镇建设在我国正进入快速推进的时期,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正确把握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是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一项必须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的系统工程。尽管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建设规划赶不上建设步伐。
有些地方小城镇发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规划,但有些地方两个或多个相邻的镇已经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区域,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引起财力的浪费,其原因主要是:(1)规划缺乏前瞻意识。小城镇建设仅仅从眼前利益出发,没有考虑到今后发展需要,没有作统一周密的部署,往往先规划,后,先建设,后拆迁。(2)规划缺乏整体配套意识。小城镇内各种公用设施应该相互配套,同时规划实施到一定程度,行政区域应同步调整,实现市政公用设施资源整合利用。
2、小城镇的规模偏小,功能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远未达到适度。小城镇的规模偏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偏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既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又无法对镇域经济产生辐射。镇域规模小,而公务员并少不了多少,必然会加剧农民负担。
3、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到文教、体育等公益事业,都需要巨额资金。从全国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逐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主要渠道有“以地生财”和“集资建镇”等。“以地生财”是当前各地小城镇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手段,这种做法实际上与保护耕地的国策相矛盾。在实践中,各个小城镇都尽可能多出让一些土地,或者变相把农用土地非农化。“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
4、小城镇建设缺乏可持续性。
一些地方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远利益,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性。(1)环境污染严重。不少小城镇环保意识淡薄,治理污染的能力差,污水废气乱排乱放,各种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过度占用农业耕地。不少地方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耕地,房屋建设过于分散,建新不拆旧等现象较为普遍。过度占用耕地,既不利于小城镇建设后续用地,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5、小城镇结构形态环境雷同缺乏特色。
小城镇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小城镇规划色的缺乏。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套用大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小城镇原有特色的消失。小城镇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镇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城镇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园林景观的各个步骤。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1、科学合理规划小城镇布局。小城镇规划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小城镇规划要在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布点在有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的区域。从宏观上、全局上进一步优化小城镇的布局,将小城镇汇入分工明确,布局为合理的城镇体系,利用大市场形成强有力的增长点。
2、集聚人口,扩大小城镇规模。小城镇的吸引力,直接取决于其有机体的多功能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就业和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力。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做好招商引资,包括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四要积极利用优惠政策挖掘潜力、盘活资产、促进建设,加快人口和生产聚集。
3、多方筹资,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仅依靠国家和农民是不现实的,而应该进行融资体制创新,拓宽融资源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1)出让土地使用权筹资。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把小城镇经营性用地纳入一级市场,由政府垄断,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筹集建设资金;(2)利用贷款筹资。在对还贷能力和项目回收期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向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申请低息或免息贷款。利用贷款所筹资金用于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3)引进资金。小城镇依托本地特色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建设。
关键词:加快 农村小城镇 建设
加强小城镇的综合管理、建立和完善服务机制。加强小城镇的综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引导农民摆脱小农意识,树立整体观念,积极培养进镇农民的法律意识、科普意识和文明习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配套设施建设,做到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要建立科学的物业管理机构,完善服务机制,建管并重,以管促建,树立农村城市化新形象。
一、小城镇建设基本概况与状况
小城镇发展还是比较快,几年的时间全省村镇铺装砂石以上道路1.04亿平方米,年平均增加0.21万平方米,道路铺装率由98年的82%提高到89.87%,其中小城镇铺装高级道路101.7万平方米,年平均增加203.4万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由98年的50.60%提高到60.66%,其中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由98年的74.78%提高到82.36%;小城镇共增加地下排水管网588公里。小城镇地下排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小城镇住房向城市化迈进。全省村镇新建住宅、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等房屋建筑面积达到7933万平方米,年平均新建房屋1576.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98年的16.47平方米增加到18.65平方米,住房砖瓦率由98年的58.86%提高到73.05%。其中小城镇新建住房20.18万户,1895万平方米,年平均新建住房379万平方米,人均住房由98年的17.25平方米增加到19.52平方米,住房砖瓦率由98年的77.43%提高到87.9%。
二、加快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1 建设要有新措施。首先,要建立城乡联动和整体推进建设机制。各级政府要敏锐地把握国家政策走向,把发展特色产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新农民和大市场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抓手,按照“资源集中利用、企业集群发展、环境集中保护”的原则,打破所有制和城乡界限,实施城乡经济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创办高标准乡镇工业园区,以基地的形式,推进各种生产要素加速向小城镇聚集,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农村小城镇,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还有制定一套优惠政策吸引本土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外商和民营企业家在小城镇创业、扎根,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家庭工业,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确保农民的收入稳定增长。
2 要优先发展农垦和森工小城镇。具有大农业、大林业的特点,是农业大省和林业大省,上百个农垦、森工小城镇星罗棋布。农垦和森工小城镇普遍经济实力强,工业化程度高,组织程度高,发展基础好,建设水平高,辐射能力强,具有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应成为我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必须大力扶持和优先发展。
3 省级及以上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村镇建设必要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研究与管理机构,完善职能,认真解决村镇建设存在的许多矛盾与问题,确定符合实际的城镇化标准,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有力措施,推进城镇化进程。
4 小城镇建设投资取向。除工业、生产、民用建筑主要以民间、企业投资外,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公用设施等应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或以经营城镇的手段进行开发建设,村镇的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应由政府投资与管理。
5 要围绕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我省是农业大省,已发展绿色农业为宗旨,走有特色的道路,农业发展现代化。小城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三个中心环节,规划和建设好小城镇,进一步促进农业强省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优势;思考
一、城镇化的意义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化,发展乡镇企业和状大县域经济,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加快小城镇发展,就是通过小城镇这个重要阶梯,从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解决好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就是要在城乡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加速农村文明进程,又缓解了城市压力,推动城市化进程,这也是城了统筹,共同发展的需要,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走共同富裕道路,真正实现城乡和谐,社会整体和谐意义重大。
二、小城镇建设的优势
1、政策优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取向,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第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员,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近期中央出台的二号文件,更是对系贵州这样的地方带来更多的自和优惠政策,对加快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2、农民的心声
我国农村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正转向非农产业,他们走进周边的小城镇,并通过城镇对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带动辐射周围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现今还没有走出来的农民都以先走到小城镇的农民为榜样,要向他们学习,争取自己也成为城镇里的一名成员,大多数人都愿把近年的劳动收入的多数效在买房和建房上。
3、生存压力小
小城镇的优势现为人口压力小,体制上灵活,农民工进城就业落户的门槛低,障碍少,在小城镇农民工与其他职工同工同酬,能够享受基本公平。在小城镇没有严格的户籍限制,没有很高的房价,没有很高的生活消费。若农民向就近小城镇迁移,语言能相通,人呢风俗又相似,文化、生活方式又相差不远,在心理上又没有受外排压力。小城镇里的服务设施又能增加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使他们更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规划规模较小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我觉得如西南地区人口较多是客观事实,就现在建好的不少小城镇给人的感觉就是太挤,人行道、车道设计得窄,盲道这种体现人性化的设施没有完善。地下设施上设计缺乏长运性,如下水管口径由于过小导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翻修,公共设施中如公厕,修息櫈等设计建得少。还有今年挖通信管道,明年挖煤气管道,后年挖排水管道的现象出现,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给市民的出行,居住带来不便。城市管理方在, 由于小摊小炍的知法率低,执法队伍也缺少专业技能和规范意识,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粗暴执法。加上近年出现在贵州的翁安事件、黔西事件等,给我党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加上前些年各地政府部在大力发展房地产,在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中低端市场的建设,而民众的购买力客观上决定了地摊,零食摊贩存在的必要性,还好是近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严格房地产业的政策限制了房地产炒作,同时“十二五”规划放缓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指标:7%左右的增长率这个数字,给地方上发展小城镇留足发展空间。
2、新城镇的定位不够
在现阶段开建中的小城镇均缺乏有力的支柱产业,即使有、都有在规模小,链条短,现代化水平低的状况,对城镇资源整合能力都还有待提高,对市民出行交通便利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3、对环境问题重视得不移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本部地区的淘太产业就有很多往西部转移,在西部接纳的企业中就有不少是对环境有污染的,这些企业虽然能给西部地区用较短的时间提高经济效益,但负面带来的污染周边环境问题地是严重的。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针对西部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慢的实际、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县城为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分期分批,非均衡推进当地新城镇建设思路,按照“推新区拉老区,先基础后配套,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先制定出长远点的建设规划,注重规模、容量、能有远景点的综合承载,运作能力,把小城镇建设目标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全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统一起来,让人感受有搞当今小城镇建设又有未来发展领先意识的体观。
2、量体裁衣,因地制定
在现有的经济能力下,积极争取上面部门政策,资金支持,通过招商引资等融资方式,加强建设力度。要体现出“高起点、有特色、重长远”的原则,具有超前性、科学性、实用性。注意留足城镇未来发展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可运作资金情况,根据自己的环境地理情况合理安排,合理布局。能依山建的就依山、别一味的追求推平。
3、注重制度创新
在小城镇建设中可进行投资体制试探,如:土地入股份红。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一事一议”办法。别人出资,农民出地共建共管,按股份分红的道路,这种方式又能很好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土地置换方式试探,达到以地生财,以财建路,以路带城的目的。
协调银行、企业、农民合作。对企业生产时对农户有影响的地方,政府出而帮助企业,银行资金的解决农户从厂区或受干扰地区搬至小城镇的费用。
4、重视效益、强化管理
小城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所以,在建小城镇时,要有自身优势主导产业作支撑,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纳入城镇发展,区域发展的轨道。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历史沿革、地域特点,民族文化 ,来挖掘内在底蕴和民族文化特色,找准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出优势产业以夯实小城镇经济基础。
塑造出良好的管理环境。加强管理队伍尤其是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规范好管理制度,让公仆真正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市民,处理好干群矛盾也是和谐新城镇的需要,就现城管队伍为例,近年来,不少地多出现的,媒体报道出的一些城管粗暴执法事件。虽说这些事件的原因复杂,但有一点,就是与城管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对现有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另外,严格把关、在社会上招收人员进入管理人员队伍,既减轻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又得到老百姓的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