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05-25 17:36:31

序论:在您撰写课堂教学的思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堂教学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组织;教学效果

目前在大部分学校中,课堂教学几乎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比最大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效果不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低,所以现在大家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的改善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载体。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在有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给其他同学讲解某些知识点,让学生体会当老师的感受;老师走下讲台,扮演学生的角色,在下面听学生上课的时候,也可以体会学生听讲时的感受。这种角色的反串有助于不同角色之间的互相理解,是不同角色之间沟通的很好的方式。

一、教学的组织实施

具体实施过程中,我的做法如下:首先是对象的选择一定要谨慎,如果对象选择不好会直接影响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我一般选择的对象是大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主要是考虑到新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而且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又比较欠缺,所以选择他们来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其次是内容的选择,我的经验是要选择相对简单的内容,而且要选择书本中相对比较靠后一点的内容,因为只有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才能对相关的知识点有所理解,这样在他们上讲台的时候才能讲出一些内容,而且要选择相对比较次要的一些知识点,即使学生在讲台上没有把这个知识点讲透也不影响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其次是组织实施,这个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直接影响到这种教学方式的成败,我的做法是一般先让学生主动报名参加这种课堂实践,因为这个课堂实践的表现会直接与平时成绩挂钩,所以学生一般都比较积极报名,我记得有个班班上总人数45人,主动报名参与的达到25个人,占了一半多。然后根据报名情况与学生沟通,给每位学生分配教学内容,提前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分配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顺序,前面几位上台的同学一定要选择学习认真,表达能力强,知识点掌握好的同学,只要开始讲的同学讲的好,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好的标杆,那么后面的同学就会有压力,他们就会积极努力的去准备,这样整个课堂实践的效果一定会很不错;如果前面的同学没讲好,后面的同学也不会认真对待,这样效果就比较差。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不能忽略,每个学生在讲台上面讲完他所负责的内容之后,老师一定要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包括: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是不是到位,学生在讲解过程当中整体表现怎么样,有没有把握教师这个角色中关键的地方等,原则就是既要鼓励学生,指出其做的好的方面,同时也要给学生一些压力,指出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让后面讲的学生有改进的方向。

二、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种课堂教学实践,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1.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是学生在以后工作岗位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主要的锻炼机会就在大学阶段。让学生上台讲课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特别是表达能力不太好的同学,可以通过若干次的上台机会带来大幅度的提高,这种锻炼对学生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也能够带来很大的帮助。

2.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接到任务之后,一般都会很积极的去准备;在上台之前他一定会通过各种途径把所要讲的内容弄熟悉;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对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3.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台上讲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完全扮演老师的角色,他可以让其他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也可以让同学到黑板上去做题目,甚至可以扣表现不好的同学的平时分;这种方式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4.增加同学之间的了解。学生在台上讲的时候其实也是表现自己的时候,通过在台上的这种表现,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你,这种了解对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很大,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容易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下:

1.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有些时候,我们实施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对象选择不恰当,二是对学生的激励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办法:首先教学对象的选择要谨慎,如何选择在上面已经谈过;其次是对学生的激励,我们可以采取精神激励和实质激励相结合的办法,精神激励是指让学生通过参与这种教学实践能够获得一种成就感,实质激励可以采取加平时成绩的办法,在实践中我发现通过这两种激励办法的结合,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2.学生在台上讲不好。学生上去讲了,但是讲不好,这是我们大家经常碰到的另一个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生备课不充分,二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三是老师点评不到位,学生不知道什么地方没做好。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办法: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具体做法上面已经提到;选择相对简单而且不是很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实践,减少学生备课时的难度;针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老师要进行恰当的点评,点评过程中要多肯定学生的表现,多表扬他们做的好的地方,不足之处也要注意表达的技巧。

3.学生在台上讲时,课堂纪律不好。学生在上面讲时,课堂的纪律经常不好,这是我们大家经常碰到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讲台上时威信不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办法:授权给台上讲课的学生,他们可以完全扮演老师的角色,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他们可以提问或扣平时分;老师要辅助管理课堂纪律,学生在上面讲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坐在第一排或者最后一排听课,如果看到经常讲话的学生,老师也可以坐到他们边上,这样对学生会有一些威慑。

参考文献:

[1]徐丽娜.浅谈课堂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1.

[2]王冬梅.“1+1”高效课堂教学感悟[J].新课程学习,2009.

[3]李松林.论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着力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2.

第2篇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这是我们共知的。引导的好与坏是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冲击,从而影响到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至少要做到两点: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说话。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把兴趣称为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儿也不错。兴趣是孩子乐意学习的最大动力。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老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下大功夫,怎样去营造这种轻松和谐的气氛是老师要考虑的。在这里,教师慎重处理刚入中学的初中生面前的许许多多个“第一”,是很关键的。

第一次印象,要深刻、启智。教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要想办法,引起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学校美好的自然环境、和蔼可亲的老师,这样就组成一个直观教具,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次转换,要自然、亲切。小学到初中是环境与角色的转换,教师要设法及早使他们感受到初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知识的追求。教师第一次讲课或组织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时时注意着自己,关心着自己,要求着自己。让他们倾心交谈,教师也可以参加他们的活动,使他们尽快热爱学校生活。

第一次要求,要具体可行。第一节、第一次上课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教师要讲的正确、清晰,不含糊,不模棱两可,要有一定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形成强烈的信息刺激,经久不忘,要讲究教学艺术。

第一次交谈,要寓情寓理。老师和学生的第一次谈话,要十分注意感情、态度和分寸,要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美。

教师做好这样的“第一”只能是工作的起点,不应是工作的顶点。做好第一次,以后每一次都应向第一次这样做,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指日可待。

二、鼓励学生说话

课堂中有了轻松和谐的气氛,老师还应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说话,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说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勇于争辩的创新品质,最大限度释放各自的潜能。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动脑、动耳,又动手、动嘴,还是提倡“课堂麻雀嘴”好。每一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讲话,在讲授新课以后,先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师新授内容或提出问题,或互相质疑问难,或独创求异,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同座互相补充,纠正,允许争辩。

当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教师可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潜力在不断的语言争辩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第3篇

1. 教室的布局

中国的课堂大多人数偏多,有四、五十个学生已经算小班额了,六七十人的班额无论市、县还是乡镇都不算稀罕。一般情况下,教室里都是桌桌凳凳行列对齐,面朝黑板整齐排放。由于座位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交往活动范围不广,形式也较单一。而英国则是真正的小班授课,小学,教师是包班制,一个教师包一个班的全科教学,一个班也就10来个学生,甚至不到10个;在初、高中教师是包科制,每个班最多也就20多个学生,课堂管理灵活,桌椅摆放形式是小课堂就与讲台围成圈,大课堂就以小组为单位围成若干个小圈。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促使所有成员双向交流。在英国,学生不必拘泥固定座位,每节课可寻找不同的学习伙伴,他们课堂桌椅的摆设非常有利于这种交往模式的开展,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符合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甚至全员交流的原则。

2. 教师的肢体语言

中国的教师很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个人形象,总是庄重严肃一板一眼的,他们要求学生也要坐端行直,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有小动作,他们自己很少有肢体语言,一般都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课堂气氛也是比较严肃的。而英国的教师则大多幽默风趣,不拘小节,上课时肢体语言丰富,不时手舞足蹈,课堂上对学生也没有太多要求,学生们坐姿随意,举手发言时动作各异,上课期间站起来甚至出去都时有发生,他们不觉得课堂走动是个多大的事。

3. 教师对课堂的监控行为

因为大班额的缘故,中国教师普遍认为安静、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全体学生认真听讲的保证。他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交头接耳随意说话。而英国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尽量创造一种活跃、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完全放松。他们的耐心真的是出奇地好,教师在讲课时,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教师并不介意被打断,而是很有耐心地给予讲解。我听课的过程中亲眼看到课堂上,一个八年级的男生拿着30多分的数学试卷(满分100分),和任课教师商量能不能这个成绩不算数,让他重新再考一次。在我这中国的教师看来这无理可笑的要求,虽然也是拒绝,英国的教师居然耐心地答复了5分钟。

在我国,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来回走动,进行纪律的监控,并且会认真听学生讨论,或在考试时站在一旁看某个学生答题。但在英国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他们认为如果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在旁观看会令到学生紧张,进行中的话题会中断。英国教师的做法是:在讨论结束后检查和对比各小组讨论结果,从而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4. 授课方法

中国教师的课堂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人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大都紧紧围绕课本内容,教学严谨、系统、完整。学生被要求记课堂笔记,英国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动起来忙起来。作为observer我随堂听过英国Maiden Erlegh School八年级的地理、数学、法语和戏剧课,虽说学科不同,但所有的课堂却有一些相同之处:貌似简单课堂教学活动的背后掩藏着教师的匠心独具,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的自主活动更多,孩子们一会动手剪剪画画一会写写算算一会组内总结陈词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们就显得安静多了,他们更多是观察是点到为止的引导。他们强调学生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应看到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尽可能扩大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外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重教学内容获取,而轻教学形式。

5. 授课方式

中国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教师面向全班授课,教学模式相对统一,教师以黑板为主,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学生以笔记为主,间或有师生互动;英国则实行差异化教学,学生没有固定班级,没有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每个学生一个课表,实行跑班制,任课教师教室固定,为学生设计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课堂活动是培养和发展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英国的课堂教学是面向个体的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基本形式。虽然教学是在学生群体中进行的,但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学生有按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自由,也有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任务的自由。

6. 师生关系

在中国,教师被奉为权威,知识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英国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掘的,教师只是协助者和引导者,英国的学生也更喜欢质疑和挑战教师。联想起来英国的课堂上教师尊重学生人格的微小细节:他们在给学生答疑解惑时,为了和学生保持平视,会俯下身子,或者蹲下来,或单膝跪地甚至双膝跪地,换位思考,作为教师在中国的教室里我们有注意到这些吗,有关注过和孩子们平等这回事吗?甚至在大学培训期间,给我们授课的教师们也很注意这一点,图片为证,高高帅帅的Ted教师俯下身子听我们讨论时还怕我们有压力,干脆单膝跪下加入我们的小组讨论,真的好感动啊!当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释放,虽然年幼却时刻得到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氛围里尊重培养了尊重。

7. 课堂评价方式

第4篇

一、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全面培养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每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是不同的,数学教学活动应在原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主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的理性品格;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不感情用事的理性精神;培养他们进行思辨分析,不混淆是非的理性态度,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全面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仅是行为上的参与,更要有思维上的参与,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大家讨论疑难问题、发表自己不同意见等方式。激发思维:通过促进学生在心理活动中的同化和顺应,深化思维,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数学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数学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学科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数学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在某些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作为未来公民,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受到数学的初步应用训练的同时。着重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思考,找到数学应用的契机。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从而数学变得抽象、难懂,进而学生没有兴趣。新课程改革后重视了知识的应用。如:在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同时开设体现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鼓励学生收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如:应用函数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利润最大、成本最少等问题。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数学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从而造成了数学的难懂、难学,这就需要学生经历感受、体验和思考的过程,并用自身的体验与创造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只有当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建立起来的数学理解力,才能真正懂得数学。学好数学。而要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就是为了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思考。让学生置身于适当的学习环境中,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基础出发,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去发现或探索数学规律或结论,进一步地去证实或否定他们的发现或猜测。通过这种“数学化”和“再创造”的活动获得的数学知识。与传统的灌输教学法下学生被动的接受、强化储存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相比。效果要好。印象要深刻。在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后。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更好地认识,理解和获得抽象的数学概念、结论,学好数学,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四、数学教学活动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活动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思考

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最大的困惑是:如何按照新课改要求实施课堂教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式、合作式。这种课堂教学并没有减轻教师的负担,而是把教师推上了更高的台阶,要求教师熟知课标,深入研究教材,能灵活的运用教材,能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组织学生交流,懂得适时的点拨诱导,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但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却走入了几个误区:

一、把问题教学变成了“学生被你牵着鼻子走”

教师通过一些背景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与经验,并形成一定的能力。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但往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并不能暗示学生我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而是让学生一头扎进你设计的问题,绞尽脑汁,也无法挣脱你下的套子。真正的收效是:大多时候学生对你设计的问题并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或者你设计的问题根本不适合学生。所以我们一方面力求用有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自学教材内容后提出问题。大部分教材内容都可以采取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疑问,师生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本节课的疑难点,也可能是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相关难题,这些问题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且急于解决的。不要让你的问题限制、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到自己想学的又需要学的东西。

二、错误地理解“师生互动”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往往被当做是老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后作答。这种问答式教学恰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必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都设计成问题提出来,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各持己见的情况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师生对话,让某些错误的认识渐渐被一些人发现,让一些正确的、更好的思路与方法渐渐被大家认可、接受,然后通过老师简短的点评、讲授使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圆的一般方程”时,可以先让学生做: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然后问“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有什么特点?它的一般形式可写成什么?具有这种形式的方程一定表示圆吗?”这些问题顺次提出后,学生马上进入自主探究阶段。前两个不难得出答案,但后者较费劲。你可以让学生每人写出一个这种形式的方程,再判断自己写出的方程是否表示圆。进行到这里可能就不那么顺利了,你可以与学生交流判断的方法及依据。第三个问题解答后,你乘胜追击:“这种形式的方程什么情况下表示圆?圆心坐标及半径分别是什么?其余情况下方程表示什么?”这一系列的做、想、交流、归纳概括之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所以说“师生互动”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探究,学生的不会引起的讨论点拨及学生在引导探究后的归纳概括,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指导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师生互动”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查漏补缺的过程,选择最优的过程。

三、以为“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法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需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首先,要搞清楚什么问题需要合作交流。有些简单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既浪费时间又助长了一些不积极动脑、动手的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些过难的问题直接交给学生合作交流,也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学生心理受挫,产生自卑感。如果先点拨引导一下,让大多数学生能顿悟此题目与已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能猜想该用什么方法,从哪儿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一会儿,再合作交流具体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则既给了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又不抑制学生的个性思维,有利于学生自我肯定又相互欣赏。其次,搞清楚什么时候需要合作交流。不是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每种解题方法的掌握都需要合作交流。简单题目教给学生自主探究后稍加点拨即可,复杂题目在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经验后,在具体的方法选择上让学生合作交流既可以相互学习,又可能得到老师预料不到的结果。师生的合作交流往往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合作交流之后进行,这样会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合作交流的度要把握好,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明确、解决的问题要具体,避免放得太开、扯得太远,偏离主题。在合作交流中不要盲目地否定一些想法,不要急于对学生的想法做出好与坏的评价,以免挫伤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便于发掘学生的的潜能。通过合作交流,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以便进行学法指导。要在合作交流中增进了解,培养协作意识,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提升能力、增强自信。

四、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足。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对新课标吃得不透,对教材把握不准。一些在高中任教时间较长的老师,总感觉新课程把一些该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的内容、解题方法没有提到,或者有些方法不讲学生解题不方便。还有一些老师受辅导资料的影响,总觉得有些东西不介绍给学生是自己的失职。于是把一些新课标不要求的内容硬是要添加进去,通过上习题课让学生去接受旧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定理、解题方法。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过早地放弃或厌学,又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果。而实际上有些方法、结论无需学生过早地接受,在后续学习中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学生自然而然地会领会。另一方面,说明我们没有吃透学生,不了解学生现状,这种强迫教学就是不适合学生的无效教学。如果课堂上什么都讲则反而造成什么都讲不透,讲的不细致、不到位。成为为追求“全面”而淡化了“本质”。因而,每节课都应该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再从微观上具体设计。习题课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即可,要学会选择和放弃,不要追求“一步到位”。

五、认为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学生说对了,也做对了”

“学生说对了,也做对了”只能说明一部分学生把一些问题弄明白了,而不代表全部,也不可能代表全部。

我们总不希望看到学生出错,不能正视学生的错误,这是我们教学艺术上一个大的缺憾,也是制约了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改进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的错误往往暴露出课堂教学的一些疏漏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存在的误区。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错误产生的内在合理性,并尽最大可能对错误中的合理成分给予肯定,而不是简单的全盘否定。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有激励学生努力寻找自己错误根源的作用。学生的认知错误应借助学生的自我否定来得以纠正,教师要通过学生的错误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的错误往往反映出我们的概念教学不扎实细致或解题不规范,或不重视理解公式中的附加条件等等。所以,我们有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反面的学习材料,或在问题中设置一些陷阱,最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呈现出一些错误或疏漏,我们正好可以借助学生的错误促进其认识的升华。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才会勇于挑战,敢于怀疑,做好自己。

第6篇

关键词:积极 主人 发展

一、大胆放手――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老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导,但放的还不够,学生稍作推导后,就让学生说公式,而后拼命强调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殊不知,绝大部分同学通过一会儿的拼、摆、剪是推导不出的,教师不能看到有一小部分的优秀学生会了后就让他们说,应注意让一般甚至后进的学生推导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明白公式的来源、意义。

二、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我尤为重视。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第六册“归一应用题”例一时,我把教材中的题目“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作为“试一试”,之前,以“小明买4本笔记本用去了16元,照这样计算,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由于要知道“买6本笔记本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知道笔记本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时,更显得得心应手。又如,在教学第六册例3“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30米,8天挖完。实际每天挖40米,实际每天挖多少米?”,我在教学时也将例题作了一点修改“小明家夏天吃冷饮,一家人计划每天吃3块,30天吃完,实际每天吃了5块,实际几天吃完?”由于要求“实际几天吃完,必须知道冷饮有多少块”这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解答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选择题材,进行整理,互相出题,巩固新知。比如,我班组织春游活动前,我让学生以小队为单位,每人拿出零用钱,一起到商场购物后,再把这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同学间相互解答,有的同学编成“我们小队有7位同学,每人拿出5元钱后去联华超市购物,买掉矿泉水7瓶,每瓶2元,还可以买什么?”“我们小队8位同学,一共有50元钱,买了面包8个,每个1元,买了橘子3斤,每斤2元6角,买了……”在同学们的自己编题,自己解答中,他们的数学思维、数学解题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这是他们在玩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兴致颇高。

三、开放题练习――学生知识冲突与能力提高的加油站

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是几倍的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6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少2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时,我先设计了“某水果店有苹果6箱,橘子18箱, ?”通过让学生补充不同的问题,先明确两数之和(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还设计了一个条件不足的题目,如“商店有红气球21个, 黄气球有多少个?”让学生通过思考添加条件解答,为学生进一步明确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在解答第六册练习六第13题“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一共60个灯柱,我带来320盏灯,带来的灯够不够?”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题目,在解答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可从60个灯柱上共需要多少盏灯考虑;也可从每个灯柱上装5盏灯,320盏灯可装多少个灯柱考虑;还可从320盏灯装在60个灯柱上,每个灯柱上可装几盏灯考虑。

第7篇

一、教师首先改变观念

旧的课程观是以学科为中心,是面向少数人的课程,强调的是掌握双基,是重视学科系统知识的课程,是以接受式为主的课程,是注重结果和知识获得的课程。从长期的教育实践可以看出,这样付出的代价太大,而发展的只是少数尖子生。而21世纪要求的是全民素质的提高。所以,促进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主动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根本宗旨、核心理念和最高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教学要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注重双基,更注重过程与方法,要把系统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紧密相联系。学习方式上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真正培养学生能力,评价即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只有从理念上重新认识,才能为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高效课堂提供有效的保证。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深研教材,精心备课是前提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师必须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新教材是经过几次修订后形成的,教师要真正理解领会其改革意图,就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深刻领会其编写的指导思想,对调整内容进行新旧对比,在对比中来领会,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进行广泛的教研讨论,在教学中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堂课,就是一个真实的情景衔接、转换与推进。从一堂课的导入开始到巩固练习、总结评价、作业布置的设计,都要充满着奇、趣、新、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或者有探究性价值。要改变传统式课堂的单一、乏味,缺乏实质性关系的转换模式,使课堂的每个阶段都成为一幅幅精美的“情景图画”,每个问题都成为一颗颗圆润的珍珠。比如,导入新课,力争做到快、新、精、平、奇。教师引入的语言简短明白,易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入新课要有新意,形式新颖,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开讲导语,做到内容精炼,讲解精彩,抓住关键,画龙点睛;教师在引入新课时的知识坡度不宜过大,最好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时要先在一个平台上;在简单的导语中给学生留下一点奇妙和悬念,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注意力。

另外,以丰富的情景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和谐的新课堂形态,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推出多样性的情景,并有机地转换,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比如,创设问题情境,以最近新科技知识创设情境,以学科间的知识交叉点设置课堂情境。或者,让活生生的生产生活现实作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这样的融现实、书本于一炉的课堂教学情境,必将使课堂教学的情境更为丰富。

激活反馈,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巩固和运用知识。激活练习形式是激活思维的基础。根据初中生求新,求趣,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设计练习形式时引入开放式练习题,如一题多解,一解多题,小组间开展做接力赛题,趣味性游戏练习,小论文演讲,启发思维的探究性练习等。

三、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要想真正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评课。听课与评课是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听课更有利于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评课更有利于对教学的总结、整理与反思,从而提升教研教学水平。因此,积极地组织好听评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下面就对教师听课与评课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首先,我认为,要想听好课,就要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做到有备而听。①一堂好课从教学设计上,应该符合:合理、灵活、具有开放性;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②从教学行为上:能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获得更独特的个性体验;关注学生学习,体现学生的实验地位;要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不能用课件代替其功能;教师不一定按课本顺序讲,要对知识进行整合。③对于一节好课应做到五有:有效,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深层思考、积极交流;有质,即回归学生,即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学的效果等;有度,即活动量、思维量、节奏负担等调节有度;有变,即预设性、生成性、机智有变;有神,即敢质疑、敢批评、敢创新。其次,作好记录、仔细观察。听课时不仅要注意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注重学生的学,并做好必要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评课的依据。

对于评课要注意两点:①评课的几个方面。第一,要评教学的三维目标的体现与落实情况。第二,是评教师的组织能力,包括教学语言、教学活动。第三,教师的调控能力,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进展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课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四,教学机智,课堂对学生能否是愉快的、和谐的、有成就感的。第五,教师的习题设计是否有梯度,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教学的展开。②评课要评出艺术。多数的评课都是对做课教师的优点一一列举,加以赞扬,是容易被做课教师所接受的。但如果对教学中的不足不能很好地指出,不加以讨论与提出有效建议,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所以,如何既能提出建议,又能为做课教师所接受,就要讲究艺术了。所以,对不足的地方我们要委婉地指出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出讨论的话题,再经过讨论与交流对话,进行共同思索。听课人与讲课人能对共同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并提出良好的建议,往往能为讲课教师所接受,这样的评课,能使听课者、评课着、授课者共同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