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生培养目标范文

时间:2023-05-25 17:36:29
高中生培养目标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目标;激励机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只有不断的为社会贡献知识并输送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四有原则”的培养,特别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学生干部,高校更应该重视对其进行培养所具备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身心素质

高校的学生工作非常琐碎且繁重,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机能与综合素质,这是学生干部开展日常工作,以及执行具有特殊性的复杂任务的根本保障。不仅如此,学生干部还要具备意志坚定、情感丰富、兴趣广泛等较好的心理素质。

(二)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高校选拔学生干部的关键。作为学生干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政治思想,才能在学生工作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好的政治思想,才能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因此,作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干部必须具有崇高的政治思想,才能去引导、感召、以及吸引学生,继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凝聚力。

(三)能力素质

学生工作在高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对学生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开拓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调节能力、文字组织能力、交际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学生干部只有具备了上述能力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保障学生工作的完成质量。

(四)业务素质

作为一名高校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专业理论与知识水平,因此,具有较强的探求欲与求知欲。这就要求学生干部的专业结构必须具备合理性,并拥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学生干部才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学生的认同与尊重,有利于自身威信的树立,继而顺利开展学生工作。

二、高校建立学生干部激励机制的原则

(一)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的基本目标与中心思想便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只有学生的个性、素质、社会关系、能力、以及知识等方面在高校生活与学习中获得发展,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将其阶段性、协调性、以及全面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高校的学生干部只有出色的完成一个学生所应执行的基本任务,才能促使自身的特长在学生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继而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二)提升学生干部的影响力

学生干部对学生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学生干部负责的都是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基础工作,但学生干部与学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干部一般都是学生中的学习模范与道德标兵。因此,高校在建立学生干部激励机制时要注重学生的影响力与示范性。促使学生干部发挥并利用自身的先进性,服务性,从而全面带动高校学生的“正能量”发展。

(三)提升学生自我超越意识

学生干部不能安于安逸,满足现状,要具备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意识。学生干部在执行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学生对其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水平、以及调节能力的检测。高校在建立激励机制时,注重学生的自我超越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干部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还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学生干部往往会将自身要求、同学竞争、以及他人评价的压力转换为执行工作的动力。高校要以这种情势作为激励机制的立脚点,对学生干部实施阶段性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并进行自我超越,继而促使学生干部可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高校学生干部激励机制的应用

(一)明确方向

高校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必须依据学生干部的不同阶段,为其设定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于大一新加入的学生干部成员,高校的设定目标应为留任与提拔;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干部,高校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与特征,为其设定不断提高,力求完善的目标,帮助其认知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大四的学生干部,高校要针对培养与扶植新人为其设定目标。

(二)鼓励竞争

高校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对学生干部进行换届与选拔,通过优胜劣汰的政策,优化学生干部队伍,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例如,高校在学生干部的换届中,可以采用公开竞聘的形式,选拔有能力、具备服务意识的优秀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干部竞聘,还有利于优秀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三)赏罚分明

高校在建立激励机制时,要注重对学生日常工作的考核,加大考核力度,实施赏罚分明的手段。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干部进行奖励;对工作敷衍、态度顽劣的学生干部进行惩罚。针对学生干部设定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的考核制度,是施行赏罚激励机制的必要前提,继而才能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制定考核内容并设立赏罚标准;高校还要设立专人对学生干部地考核进行记录,设定特定的时间对考核结果进行评定、汇总、以及总结。及时表扬工作成绩优异的学生干部,并在学生工作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先选用;对于工作表现较差的学生干部,高校领导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其端正工作态度。而对个别工作能力较差或是工作态度消极的学生干部,可以取消其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资格,甚至撤除其学生管理工作的职务。

(四)树立榜样

学生干部队伍由优秀的学生组成,对学生有着引导的作用,是学生的榜样模范。因此,高校可以在学生干部中树立学习典型,从而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可以通过挖掘、提炼优秀行为的方式,在学生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继而树立学习榜样。并对这些优秀行为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先进促后进的方式,激励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促使学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结语

高校只有建立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的激励机制,并将其有效的运用到学生干部培养任务中去,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构建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促进高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为社会提供符合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新琳.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目标激励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

[2]刘一男,项忠平,陈营.激励机制在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J].群文天地,2011(10).

第2篇

一、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

1.生物知识目标。生物知识素养内容包含与人类现代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性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还有生物学方法论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2.生物能力目标。生物能力素养中既有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观察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践活动能力,更有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或自主学习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首要步骤。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结论也是从实验过程中精细、系统的观察获得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各种生物学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观察与分析。观察为各种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生物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正确客观而敏锐的观察力的培养。

(2)实验研究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验证和获取生物学知识、技能,发展思维力的重要手段。生物学实验能力包括: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技能整体化运用的能力,具有运用实验寻求解答的能力。

(3)实践活动能力。实践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与自然界生活、工农业生产、医学及各种社会实践联系的能力。包括:能正确地把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知识运用于现代生产生活、实验中去,特别关注传统知识的现代拓展。如分析解释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应用;更强的实践能力还表现在能将中学的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如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与数学等多学科的简单综合性知识,共同解决环境治理、能量开发利用、生物种群分布等问题。

(4)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生物学的各种观察、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分析、比较、判断与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基础。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大量的观察、实验、调查研究及各种思维活动,是知识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训练,是多种能力整体性运用的创新活动。在培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当今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3.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生物科学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经常渗透思想情感及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如,在知识与能力培养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热爱生物科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与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

二、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原则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中心,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学生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能主动探索,才能在问题探索中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概念、原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全面性原则。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生物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传统的生物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授受,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构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科学教育体系。

2.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现在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也使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样化需求成为可能。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选修模块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3.基础性原则。知识是发展能力的载体。知识性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生物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特点,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关的教学内容,忌盲目拔高,避免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4.时代性原则。生物学教学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反映当今社会、经济和生物科技的关系。植物组织细胞离体培养、试管婴儿、克隆、基因工程技术合成胰岛素、干扰素、酶工程的应用、分子探针的应用、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已经或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生物教学应引入这些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关心又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的基本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3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生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9-02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框架已初步形成,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逐渐占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出人意料的是,高职毕业生仍遭受着文凭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薪酬低等问题的困扰,高职生的发展现状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高职生不仅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也有利于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多样化需求,更是保障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此本文将针对高职生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力图为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2006年11月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和为市场提供新型劳动力的双重目标,其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育人性和应用性的发挥。

1、高职教育的地位

2011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ISCED )指出:“高等教育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还包括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比学术教育更广泛”。 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同等地位。早在2000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曾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同等地位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

2、高职教育的育人性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承担着育人的职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仅仅拥有职业技能的纯粹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是市场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的育人性应体现在重视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3、高职教育的应用性

在我国7000多万技工中,高级技工仅占5%,与发达国家1/3的比例相距甚远, 而在产业结构升级的今天,市场对工程师、高级技工等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因此,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具有超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既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的来说,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既遵循了国际发展潮流,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二、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施情况

从我国高职生的发展现状来看,现实状态中的高职生与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偏差,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1、社会认可度低

这主要体现在文凭贬值、择业空间小等方面。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学历是求职者最直接的敲门砖,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教育层次的高移,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与日俱增,相比之下,高职生的专科文凭在这场文凭“大比拼”中日益缩水。不仅如此,高职生的就业空间也逐渐被日益膨胀的本科生挤占,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2、就业质量低

虽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提高,但高的离职率依然反映着高职生就业质量低的现状。据调查,我国2009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高于“211” 院校和非“211”本科院校的22%与3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更加强调应聘者的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单纯拥有职业技术的高职生们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职生的择业优势在不断削弱

超强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高职生明显的择业优势。但从目前的一些研究中发现,高职毕业生最引以为傲的“动手能力”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相比,已无明显优势; 另外,择业的功利色彩也在不断凸显。据王冉(2009)对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选择留在北京,不愿回到生源地或到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中西部地区。

三、现实与目标冲突的原因分析

目标状态中的高职生是奔赴祖国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而现实中的高职生并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这种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受传统人才观、学校和学生个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思想观念障碍

受“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工匠艺人的精湛技艺一直被认为是“奇技淫巧”,无法与读书人的求仕之路相提并论。直至今天,“学历至上”依然是企业信奉的用人准则,可以说传统观念是影响高职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一大因素。

2、高职院校自身的障碍

(1)生源基础差。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职院校为了缓解生源危机不得不降低录取标准,生源质量不断下降,高职生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加剧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实施的难度。

第4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数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说最具冲击力的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面对职业高中学生数学知识相对薄弱的特殊性,“知识与能力”一直是教师矢志不渝的追求,素质教育又把“过程与方法”植根进了教育行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三维目标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众多人开始思考,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中,该如何有效的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

要提高一个人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就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严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能力。而数学具有系统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力工具。因此,要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素质,就必须使他们学好数学课,同时数学课也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1、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职业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数学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乐学心境。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方法,从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入手揭示课题,进行讲解。通过实践证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不断的吸引学生,让他们爱上数学,不断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

2、独立的思考空间,赋予学生更多感悟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严密的,众多公理、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看上去十分枯燥,但其背后却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这些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积累的认识经验。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数学海洋中的精华。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围绕数学学科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及其丰富的内涵,囊括了人们情意领域的所有方面。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构建学习目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下给出了具体的达成目标,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要包括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等。2、自信心和意志力。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体验,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3、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主要是指探索创新、合作交流与严谨求实的态度及习惯。这些具体的目标是结合数学自身特点提出来的,与学生学习数学直接相关,是数学教育的灵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遵循情感养成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内隐性、主观性等特点,它不像“知识和技能”目标可以量化,可以通过讲授和练习来实现。我们要努力构建一种情知互促型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积极的态度,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1、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职业高中的学生有以下特点: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大多数同学数学成绩十分不理想,受到来自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周围人的歧视。他们不是中考的胜出者,而是中考的“失败”者,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对于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对学校教育没有兴趣。同时,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对人所造成影响的因素越来越繁杂。正处在心理转型期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活而乱,见识广而杂,在社会、家庭的影响下,具有多元化的倾向。因此职业高中学生思想和道德更多时候处于困惑和矛盾中,使那些意志薄弱的同学更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迷惑;不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也在侵蚀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这些给我们这些数学学科教师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并在学习中能够获得成功。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体验,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学生与社会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学生整个的人生。在教学中做一个充满激情、热爱钻研的数学教师;做一个与学生有着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的数学教师;做一个快乐、振奋,充满人格魅力的数学教师。

3、数学课堂融入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生活化、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乐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喜欢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从生动的感性材料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有意义的情境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学会了在情境中发现数学的存在,真正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职业高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学生要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去亲自感受、体验和领悟。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未来来审视今天的职业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始终走在伟大时代的前面。(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 病理学 目标教学 成就动机 培养 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力,是通过后天培养,人类特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的动机。①成就动机包括自我提高力,认知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其是学习动机的核心部分。美国的麦克莱兰(Mc.Clellamd,1953)指出评价成就动机的三条标准是卓越的社会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方式完成任务。②根据以上理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我国的招生体制,使得现在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的自觉性也很差,成就动机很低。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高职学生的成就动机。作者经过多年教学的积累,总结出以下几点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现介绍如下:

1 明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提高学习愿望及动力

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清晰的将这个教学目标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原因在于如果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通过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因此,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就要实施目标教学。我们在传统的病理教学中,虽然也有目标教学的意识,但一般都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课前也很少进行预习,因此学生不清楚老师在课上要讲哪些内容,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因此就很难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结论,要取得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就必须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即要紧扣教学大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使目标的导向功能,检测功能与激励功能得以实现。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生一般都会很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要将长远学习结果按优劣分类,反馈学习结果一般有三种形式:(1)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2)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3)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不管采取何种反馈评价,都要秉着及时有效的原则,学生越早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会越早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及愿望。反之,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就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很难有学习的动力和愿望,学习就很难进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不断反馈的过程中,很容易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就会产生进一步获得满足的愿望,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潜在的能量转变成为行为的推动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认知内驱力的目的。③以求知为目标的内在驱动力会非常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从而成为学生学习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2 克服学习困难、创造问题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动力是对知识的渴望,故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知识间的连接点,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帮助学生克服,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诱导学生克服困难,不回避困难,告诉学生虽然克服学习困难会很痛苦,但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高职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潜能,在高职病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环境,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只依靠固有的方法及知识,这样能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口欲言而未能,心求通而未达”的思想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强,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病理教学中,在向学生教授教学内容前,通常都会提一些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形成一定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除此之外,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如答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己的自尊心,使学生的内驱力得以提高。

3 加强人生观教育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在高职病理教学中,学生最初的学习动力会来自好奇心,但好奇心会随着知识的积累及学习的深入而逐渐失去作用,这时,信念和理想会取代好奇心成为最重要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积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因此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故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使其知道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这样能直接推动学生的成就动机。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习动力也会永不枯竭,将来也会取得可喜的成就。

4 应用多种方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如具有自信心,就会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也会充分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掘自己的潜能。有资料显示,一个人自信心的强弱能直接影响这个人的成就动机。④因为通过实践证明自信心的建立与过去的学习成绩,失败的经验,在集体中的地位等有密切关系。例如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为自己设立很高的学习目标且会有很高的理想抱负。相反,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不是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太低就是目标太高,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学会客观地评价事情,如事情成功,要归功于自己能力强,如事情失败,也不要轻易气馁,要告诉自己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成功,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成就动机必然增强。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在高职病理目标教学中增强学生自信的几种方法,具体如下:

(1)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我们在病理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偏见,不要只注重提高“优等生”的成绩,也要对所谓的“差生”进行正确引导,因为“差生”之所以差,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周围同学老师的偏见,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导致“差生”对自己的认识也会出现偏差,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就是不行。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对其加倍关怀,经常找其谈心,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鼓励学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我能行,我能学好”的自信心。

(2)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教师在课前要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使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使自己的记忆能力增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多思、善思,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只讲授病理知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病理联系临床,从而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后,自信心也会随着提高,面对问题时,也会表现出应有的自信。

注释

① 樊帮林.高职病理目标教学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33):229-230.

② 李碧芬.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机[J].科教文汇,2010.1(23):165.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实用写作学;言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69-01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

其次,要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在拓展训练时强化语感培养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还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科学合理、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应该把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训练作为语感广化、深化的杠杆。

有所感才能有所言,正所谓“由感而发”,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以读促说,以说促写,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或书面的写作,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不仅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而且自身的语感也在水到渠成的引导中得以发展。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3.打破思维定式,激励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是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的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放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4.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委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在强化互动教学课堂时,应根据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

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引导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

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实施 培养 终身体育 意识 目标 体育教学

一、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

在现代社会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是我们学生成长最迅速的时期,同样也是任务最终、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就我国目前的高考教育形式而言,高中时期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变得无暇顾及。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生体育意识淡薄甚至是缺乏。高中阶段属于一个比价特殊的时期,学生为了高考只能全身心的灌注于文化课的考试中,而毫无选择的放弃了体育锻炼,面对升学的压力,学生只有推掉一切体育锻炼以及其他活动,企图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与高考有关的知识。

例如:在高中的校园里,很少看到有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倒是经常看到一个个坐在教室里,埋头奋斗的身影。倘若问一下学生,怎么不去休息一下,那么听到最多的回答是:马上要高考了,哪有时间休息?长此以来,高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就越来越淡薄甚至是变得极为缺乏。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缺乏毅力、没有恒心,因此,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二)教师体育锻炼观念有偏颇。高中时期,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不成熟,因此,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引导与讲解。但是,大部分的高中教师并不为学生传授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与意义,也不为学生讲授系统的体育知识技能。他们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也只是给学生讲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身体和技能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他们的观念中,学生只要能掌握住顺利通过考试的知识就行,再加上学生的时间本来就不多,所以,很少有教师为学生灌输终身体育意识。

二、影响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因素

对于目前高中体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但由于该时期的特殊性,在实施这项任务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阻扰性因素,其中最为显著的因素有下面几个:

(一)教师的专业性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教学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体育教师也比以往更具专业性。但在很多地方,一部分高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依然存在很多的缺陷。通常来讲,教师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和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倘若体育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指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反之,学生不但不能正确掌握体育知识,而且还会降低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甚至在体育活动中造成损伤。这样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二)学生本身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生活的变化,很多高中学生的生活比以前更丰富,除了升学压力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终身体育意识、不再喜欢体育运动,学生的兴趣观念也影响着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如果学生是对体育运动本上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很容易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如果对体育没有兴趣而是喜欢电脑、上网等其他一些休闲方式,那么,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学生会果断地舍弃体育运动。这就是学生本身对其终身体育意识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培养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措施

终身体育意识对高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正确有效的措施,积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有:

(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增强其终身体育意识。高中时期的学生心理发育已趋于成熟,求知欲很强,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力。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多与学生进行一些类似于竞赛、游戏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灌输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将这种意识内化,已达到增强的目的。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但灵活的转变体育教学方式,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比如说:篮球的运球训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质水平,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想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就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快速、到位的指导,进而加快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结语:通过以上的阐述,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能力,使得体育锻炼能够连贯与延续,并且能够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