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生培养目标范文

时间:2023-05-25 17:36:29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生培养目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生培养目标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目标;激励机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只有不断的为社会贡献知识并输送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四有原则”的培养,特别是开展学生工作的学生干部,高校更应该重视对其进行培养所具备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身心素质

高校的学生工作非常琐碎且繁重,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机能与综合素质,这是学生干部开展日常工作,以及执行具有特殊性的复杂任务的根本保障。不仅如此,学生干部还要具备意志坚定、情感丰富、兴趣广泛等较好的心理素质。

(二)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高校选拔学生干部的关键。作为学生干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政治思想,才能在学生工作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好的政治思想,才能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因此,作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干部必须具有崇高的政治思想,才能去引导、感召、以及吸引学生,继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凝聚力。

(三)能力素质

学生工作在高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对学生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开拓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调节能力、文字组织能力、交际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学生干部只有具备了上述能力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保障学生工作的完成质量。

(四)业务素质

作为一名高校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专业理论与知识水平,因此,具有较强的探求欲与求知欲。这就要求学生干部的专业结构必须具备合理性,并拥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学生干部才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学生的认同与尊重,有利于自身威信的树立,继而顺利开展学生工作。

二、高校建立学生干部激励机制的原则

(一)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因此,高校的基本目标与中心思想便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只有学生的个性、素质、社会关系、能力、以及知识等方面在高校生活与学习中获得发展,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将其阶段性、协调性、以及全面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高校的学生干部只有出色的完成一个学生所应执行的基本任务,才能促使自身的特长在学生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继而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二)提升学生干部的影响力

学生干部对学生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学生干部负责的都是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基础工作,但学生干部与学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干部一般都是学生中的学习模范与道德标兵。因此,高校在建立学生干部激励机制时要注重学生的影响力与示范性。促使学生干部发挥并利用自身的先进性,服务性,从而全面带动高校学生的“正能量”发展。

(三)提升学生自我超越意识

学生干部不能安于安逸,满足现状,要具备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意识。学生干部在执行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学生对其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水平、以及调节能力的检测。高校在建立激励机制时,注重学生的自我超越意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干部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还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学生干部往往会将自身要求、同学竞争、以及他人评价的压力转换为执行工作的动力。高校要以这种情势作为激励机制的立脚点,对学生干部实施阶段性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并进行自我超越,继而促使学生干部可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高校学生干部激励机制的应用

(一)明确方向

高校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必须依据学生干部的不同阶段,为其设定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于大一新加入的学生干部成员,高校的设定目标应为留任与提拔;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干部,高校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与特征,为其设定不断提高,力求完善的目标,帮助其认知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大四的学生干部,高校要针对培养与扶植新人为其设定目标。

(二)鼓励竞争

高校要采取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对学生干部进行换届与选拔,通过优胜劣汰的政策,优化学生干部队伍,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例如,高校在学生干部的换届中,可以采用公开竞聘的形式,选拔有能力、具备服务意识的优秀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干部竞聘,还有利于优秀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

(三)赏罚分明

高校在建立激励机制时,要注重对学生日常工作的考核,加大考核力度,实施赏罚分明的手段。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干部进行奖励;对工作敷衍、态度顽劣的学生干部进行惩罚。针对学生干部设定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的考核制度,是施行赏罚激励机制的必要前提,继而才能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制定考核内容并设立赏罚标准;高校还要设立专人对学生干部地考核进行记录,设定特定的时间对考核结果进行评定、汇总、以及总结。及时表扬工作成绩优异的学生干部,并在学生工作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先选用;对于工作表现较差的学生干部,高校领导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其端正工作态度。而对个别工作能力较差或是工作态度消极的学生干部,可以取消其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资格,甚至撤除其学生管理工作的职务。

(四)树立榜样

学生干部队伍由优秀的学生组成,对学生有着引导的作用,是学生的榜样模范。因此,高校可以在学生干部中树立学习典型,从而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可以通过挖掘、提炼优秀行为的方式,在学生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继而树立学习榜样。并对这些优秀行为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先进促后进的方式,激励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促使学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四、结语

高校只有建立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的激励机制,并将其有效的运用到学生干部培养任务中去,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构建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促进高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为社会提供符合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新琳.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目标激励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

[2]刘一男,项忠平,陈营.激励机制在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J].群文天地,2011(10).

第2篇

无数事实证明,人要发展,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尤为重要,高中生现阶段以学习目标最为重要。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如何帮助我们这些学习基础薄弱,习惯较差的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并有效执行,值得我们探索。

一、目标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这里的理想、方向我们可以理解成就是目标。

另外,哈佛大学也做过调查,对象是一群环境、智力、学历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结果:3%的人有目标且长期清晰;10%的人有清晰目标,但比较短期;60%的人有目标但比较模糊;27%的人基本没有目标。然后哈佛对这群人进行了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又如何呢?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大都成了社会顶尖的成功人士;10%有清晰但短期目标的人,大都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60%目标模糊者,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没有特别成绩;27%没有目标的人,基本上是经常失业,靠社会救济。由此可见,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对整个人生更是非常重要。

二、如何树立学习目标

1.切实地审视自己,制定切合自己发展的目标,要切实能达到。树立学习目标正确的方法是要切实地审视自己,制定切合自己发展的目标,要既能扬长避短,又能促进自身发展。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多年的学习习惯及实际的知识状况,大部分学生再走高考的独木桥不太现实,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学校分层教学的实际,选择自己的发展的方向,如向体育、健美操、民族舞、美术、音乐等专业去发展。

2.建立有效目标,核心是量化和时限性。目标就是量化后的梦想,即一个有效的目标,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目标要具体的;能量化的必须量化;目标要能够实现的;目标要有时间期限的。如果把上述要求再作简化,有效目标的核心条件只有两个:第一,量化;第二,时间限制。量化包括数字具体化和形态指标化。如果某一目标能用数字来描述,则一定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时间限制是指任何目标都必须限定什么时候完成,可具体到某年某月,甚至是某日某时某分。

任何目标无法量化及不设定时限时都是无效目标,因为它是模糊目标。模糊的目标就像打靶时,若靶子都看不清,命中是偶然的,打不中是必然的。

3.建立目标要有阶段性。要根据不同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

三、如何实现目标

1.分解目标。分解目标就好像切香肠,一个大香肠吃起来不方便,但如果我们把香肠切成一片一片地入口,也就极其方便了,如果把目标分年、分月、分周、分天、甚至是分时来层层分解,按时间和计划来执行自己的每一步目标,那么无论多大的目标,其达成都能举重若轻。

例如,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多次获得世界冠军,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写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跑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过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常常把我的目标定在40公里外的终点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每个人与自己制定的目标都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这个距离常常使我们感到压力大、信心不足,甚至是心烦气躁,以至于有时会在奔向目标的路途上半途而废。这时,可以换个角度思考,把这一段距离划分成几段或若干段,化整为零,逐一跨越,以此增强自己的信心。最终,让自己的目标成功达成。大多数人之所以半途而废,其实往往并不是因为目标过高、难度太大,而是觉得成功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缺乏前进的动力。确切地说,他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循序渐进,在达成无数的小目标之后,才实现他们伟大的梦想的。

2.反复强化。第一,反复拷问自己,为什么要设置这个目标。一般人在设置好目标之后,都是去想如何实现,却没有想为何要制定这个目标。当你能找出设定目标的六大理由时,你就会产生迫切要实现这个目标的欲望。第二,设置的目标要具体,最好有明确的数字。如果某一目标能用数字来描述,则一定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第三,目标期限。时间限制是指任何目标都必须限定什么时候完成,可具体到某年某月,甚至是某日某时某分。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求快,太快给自己的压力太大,欲速则不达。第四,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也就是哪个阶段完成什么,如何完成。

3.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证明,积极的自我暗示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的自我暗示可能会对我们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告诉学生时刻给予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一定要做好!我一定能做好!同时把自己的目标张贴在明显之处,每天反复地提醒自己,反复地强化。

4.抵御诱惑。当今社会,科技发达,文化多样,很多都会对我们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诱惑。包括:电玩、网络、漫画、小说,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早到的爱情等等。

5.实现目标要持之以恒。例如,我校2011届高考的张扬同学,当年中考300多分考入我校,英语成绩几乎为零,高二分班后他每天坚持早起学英语,不会的单词查词典,坚持两年如一日,最后取得高考全省第七名的好成绩。事实证明只要坚持肯定会有收获。

第3篇

一、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

1.生物知识目标。生物知识素养内容包含与人类现代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性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还有生物学方法论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2.生物能力目标。生物能力素养中既有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观察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践活动能力,更有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或自主学习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首要步骤。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结论也是从实验过程中精细、系统的观察获得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各种生物学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观察与分析。观察为各种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生物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正确客观而敏锐的观察力的培养。

(2)实验研究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验证和获取生物学知识、技能,发展思维力的重要手段。生物学实验能力包括: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技能整体化运用的能力,具有运用实验寻求解答的能力。

(3)实践活动能力。实践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与自然界生活、工农业生产、医学及各种社会实践联系的能力。包括:能正确地把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知识运用于现代生产生活、实验中去,特别关注传统知识的现代拓展。如分析解释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应用;更强的实践能力还表现在能将中学的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如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与数学等多学科的简单综合性知识,共同解决环境治理、能量开发利用、生物种群分布等问题。

(4)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生物学的各种观察、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分析、比较、判断与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基础。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大量的观察、实验、调查研究及各种思维活动,是知识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训练,是多种能力整体性运用的创新活动。在培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当今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3.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生物科学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经常渗透思想情感及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如,在知识与能力培养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热爱生物科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与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

二、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原则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中心,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学生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能主动探索,才能在问题探索中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概念、原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全面性原则。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生物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传统的生物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授受,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构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科学教育体系。

2.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现在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也使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样化需求成为可能。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选修模块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3.基础性原则。知识是发展能力的载体。知识性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生物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特点,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关的教学内容,忌盲目拔高,避免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4.时代性原则。生物学教学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反映当今社会、经济和生物科技的关系。植物组织细胞离体培养、试管婴儿、克隆、基因工程技术合成胰岛素、干扰素、酶工程的应用、分子探针的应用、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已经或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生物教学应引入这些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关心又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的基本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4篇

1教学目标的教学功能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是这个章节、这节课学习活动的预期目标,同时也是调控学习方向的准绳,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监控和宏观调节作用,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一旦设定,教学目标反过来对教学活动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一节课教学目标科学合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强,创造性思维被有效激发,有利于知识生成和物理科学素养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学目标有如下几个功能.

1.1导向功能

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叠加起来就构成了整个高中物理学科的学科目标体系,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物理学科实施教学最为可靠的依据,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性作用.

那么这个目标的导向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呢?

我们教师在设置了教学目标后,学生一旦明确了学习目标,必然是对目标的达成度有一个有意注意,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师生对的注意来实现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目标上来,而且还会尽量去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

(1)教学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有序的,学生知道要做什么,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2)教学目标将师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物理知识、规律的强化和记忆.

(3)量化的教学目标达成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在知识学习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指引功能

教学目标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备课的项目而存在,他对教学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引性.

(1)某节课教学目标如果是侧重于结果性评价,如某一个物理知识的掌握或这节课学习的结果,那么,这节课在实施方案上可以选择接受学习和讲授教学,借此提高课堂容量和教学的效率.

(2)某节课教学目标如果是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如学生学习的过程或获得探索某一类物理知识的经验和方法,那么,这节课的实施方案上可以选择发现式学习和探究式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去发现、去感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性.

当然,高中物理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进行科学的选择.

1.3标准功能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的怎么样,如何自我评价和检测,教学目标就是个评价标准,预期的目标有没有达到,达成度为多少,都是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的.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教学目标达成度反映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评价的标准之一.

1.4激励功能

(1)当我们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内在的需要趋于一致时,学生达成目标的过程也是满足自身内在需要的过程,此类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要学”,学习内在动机水平一般很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当我们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趋于一致时,此类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乐学”,明显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正情绪,学生会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

(3)当我们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的难度与学生能够完成的难度相符合时,学生在经过努力获得成功,这样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成功”的感觉更能容易推动学生的物理学习进程,而且学生的学习动力维持时间更为持久.

2制订教学目标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的规范化.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行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目的与归宿,使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4)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有利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

(6)有利于成为教和学的评价依据.

3设计案例――《平抛运动》教学目标设计

3.1三维目标

3.1.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抛体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②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

③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④会确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⑤能够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经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规律,实例分析等环节,掌握科学探究一般方法

②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等效思想

3.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实用写作学;言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69-01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

其次,要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在拓展训练时强化语感培养

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中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上,还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科学合理、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应该把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训练作为语感广化、深化的杠杆。

有所感才能有所言,正所谓“由感而发”,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以读促说,以说促写,组织学生经常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或书面的写作,让学生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不仅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而且自身的语感也在水到渠成的引导中得以发展。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3.打破思维定式,激励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是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的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放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4.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委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在强化互动教学课堂时,应根据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

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引导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

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实施 培养 终身体育 意识 目标 体育教学

一、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

在现代社会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是我们学生成长最迅速的时期,同样也是任务最终、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就我国目前的高考教育形式而言,高中时期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变得无暇顾及。目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生体育意识淡薄甚至是缺乏。高中阶段属于一个比价特殊的时期,学生为了高考只能全身心的灌注于文化课的考试中,而毫无选择的放弃了体育锻炼,面对升学的压力,学生只有推掉一切体育锻炼以及其他活动,企图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与高考有关的知识。

例如:在高中的校园里,很少看到有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倒是经常看到一个个坐在教室里,埋头奋斗的身影。倘若问一下学生,怎么不去休息一下,那么听到最多的回答是:马上要高考了,哪有时间休息?长此以来,高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就越来越淡薄甚至是变得极为缺乏。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缺乏毅力、没有恒心,因此,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二)教师体育锻炼观念有偏颇。高中时期,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不成熟,因此,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引导与讲解。但是,大部分的高中教师并不为学生传授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与意义,也不为学生讲授系统的体育知识技能。他们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也只是给学生讲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身体和技能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他们的观念中,学生只要能掌握住顺利通过考试的知识就行,再加上学生的时间本来就不多,所以,很少有教师为学生灌输终身体育意识。

二、影响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因素

对于目前高中体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但由于该时期的特殊性,在实施这项任务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阻扰性因素,其中最为显著的因素有下面几个:

(一)教师的专业性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教学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体育教师也比以往更具专业性。但在很多地方,一部分高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依然存在很多的缺陷。通常来讲,教师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和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倘若体育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指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反之,学生不但不能正确掌握体育知识,而且还会降低对体育的学习兴趣,甚至在体育活动中造成损伤。这样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二)学生本身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生活的变化,很多高中学生的生活比以前更丰富,除了升学压力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终身体育意识、不再喜欢体育运动,学生的兴趣观念也影响着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如果学生是对体育运动本上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很容易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如果对体育没有兴趣而是喜欢电脑、上网等其他一些休闲方式,那么,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学生会果断地舍弃体育运动。这就是学生本身对其终身体育意识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培养高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措施

终身体育意识对高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正确有效的措施,积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有:

(一)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增强其终身体育意识。高中时期的学生心理发育已趋于成熟,求知欲很强,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力。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多与学生进行一些类似于竞赛、游戏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灌输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将这种意识内化,已达到增强的目的。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数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但灵活的转变体育教学方式,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比如说:篮球的运球训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质水平,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想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就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快速、到位的指导,进而加快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结语:通过以上的阐述,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能力,使得体育锻炼能够连贯与延续,并且能够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生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9-02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框架已初步形成,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逐渐占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出人意料的是,高职毕业生仍遭受着文凭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薪酬低等问题的困扰,高职生的发展现状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高职生不仅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也有利于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多样化需求,更是保障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此本文将针对高职生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力图为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2006年11月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和为市场提供新型劳动力的双重目标,其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育人性和应用性的发挥。

1、高职教育的地位

2011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ISCED )指出:“高等教育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还包括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比学术教育更广泛”。 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同等地位。早在2000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曾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同等地位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

2、高职教育的育人性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承担着育人的职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仅仅拥有职业技能的纯粹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是市场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的育人性应体现在重视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3、高职教育的应用性

在我国7000多万技工中,高级技工仅占5%,与发达国家1/3的比例相距甚远, 而在产业结构升级的今天,市场对工程师、高级技工等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因此,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具有超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既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的来说,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既遵循了国际发展潮流,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二、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施情况

从我国高职生的发展现状来看,现实状态中的高职生与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偏差,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1、社会认可度低

这主要体现在文凭贬值、择业空间小等方面。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学历是求职者最直接的敲门砖,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教育层次的高移,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与日俱增,相比之下,高职生的专科文凭在这场文凭“大比拼”中日益缩水。不仅如此,高职生的就业空间也逐渐被日益膨胀的本科生挤占,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2、就业质量低

虽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提高,但高的离职率依然反映着高职生就业质量低的现状。据调查,我国2009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高于“211” 院校和非“211”本科院校的22%与3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更加强调应聘者的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单纯拥有职业技术的高职生们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职生的择业优势在不断削弱

超强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高职生明显的择业优势。但从目前的一些研究中发现,高职毕业生最引以为傲的“动手能力”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相比,已无明显优势; 另外,择业的功利色彩也在不断凸显。据王冉(2009)对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选择留在北京,不愿回到生源地或到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中西部地区。

三、现实与目标冲突的原因分析

目标状态中的高职生是奔赴祖国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而现实中的高职生并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这种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受传统人才观、学校和学生个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思想观念障碍

受“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工匠艺人的精湛技艺一直被认为是“奇技巧”,无法与读书人的求仕之路相提并论。直至今天,“学历至上”依然是企业信奉的用人准则,可以说传统观念是影响高职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一大因素。

2、高职院校自身的障碍

(1)生源基础差。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职院校为了缓解生源危机不得不降低录取标准,生源质量不断下降,高职生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加剧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实施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