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04:58
序论:在您撰写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物流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59.27;F2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前言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物流产业作为新兴重要的行业以现代化的面貌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的快捷方便,同时也为城市和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最为经济的综合模式。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是个复杂系统的整体,现代物流业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发挥重要的服务作用,又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现代物流业服务范围全球化,迅速快捷的在国际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总而言之,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好坏决定了地区经济的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关于物流这一概念是连同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各种服务行业一同出现的,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流业如此重要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总有物流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物流术语》中提到物流标准定义: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一个国家是各个地区相联系沟通的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整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相互联系的需求业愈加强烈,各个地区源禀赋条件不同决定了国家只有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从而实现良性的地区间经济的互动,才能实现整合各个地区资源的最终价值最大化,而物流业就是整合的桥梁与锁链,为了实现国家整体的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即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区域经济自然有其发展的特点和方式,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不易被其他地区所仿制学习的特有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有自身经济发展天赋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竞争力。创建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如北京中关村、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地区,创建形式是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二是如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大力倡导各地区依靠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通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创建自身竞争力;三是如一些沿海沿边地区创办的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由经济主体建立经济特区,带动经济发展;四是重点发展某一产业,实行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因其能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较大的资源集聚和市场效应,所以能产生强大的竞争优势。
三、利用地区物流产业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由于现代物流业因其带动效应和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决定了现代物流业的极强操作性,地区经济发展,应充分认识主体的竞争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其中经济主体的先天优势分为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资源联系紧密的是前者,即比较优势,包括资源利用等,而后者则更侧重于比较,具体指地区间的差异,如资源成本和地区产品特色等内容,为了实现地区经济发展中资源成本利用边际效益,经济发展主体综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等手段,实现竞争力的最大化,更好的发挥地区优势。因此区域竞争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利益的不断获取,资源的枯竭。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一国获得生产力高水平及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代表了国家创新能力与产业升级的动力。生产能力与科研水平不断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的应用已经遍及到了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合作竞争中不断增加彼此的联系,但同时联系的加强也带来了竞争与摩擦,在竞争中赢得不败之地的法宝自然是科技能力,这也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市场主体在竞争过程中关注点从最终产品转移到产品研发设计环节,这也是地区间竞争加剧的又一新的现象,竞争主体关注点的转移也使得科技研发与设计的投入更多,主要体现在人力,开发人员,资金投入,技术投入等方面。因此,竞争优势相比于比较优势更注重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主导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高级化产业组织形式,作为与某一产业链相联系的大批企业和相关机构特定地域内集中形成的集聚体,产业集群内企业与机构依靠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因素聚集在一起。物流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传导通过扩散效应、回流效应以及技术外溢作用促进产业融合,加速区域行业创新,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本地区的物流业带动并实现本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各种社会、经济关系支撑着参与方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技术、信息等要素,享受空间集聚带来的效益增加或成本降低,规模经济促进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区域产业不断向第二、三产业倾斜。
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物流产业集群
经济全球化以及日益开放的区域经济使得物流产业集群得以发展,由于生产要素不断地在区域内外部重新组合和分配,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畅通而广阔的市场,广阔的市场所带来的商机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明显:经济辐射能力使得经济体无论是区域内部还是区域外部都在不断联系与对外交流中发展,此时相对开放的网络体系对于物流产业既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的契机,大量的物流服务在需求中得以产生,同时又不断完善,在这一过程中,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起来。合理高效的物流服务促进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企业之间不断竞争以及追逐利润的本性使得集群体系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颇具竞争性、开放性,物流外包业务的发展使得物流产业集群出现了等级划分,促进了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辉,周熙登,林晓伟.物流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城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3.
[2]贾海城.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单一的物流企业已经难以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巫需通过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二者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现状,据此构建有效结合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物流产业;发展。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
(一)物流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又称为物流服务业,是一种由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聚合性产业,具体包括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手段。这些资源运用于产品市场的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大部分流通业务。不论是生产类企业还是流通类企业,都存在大量的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但是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本身不是物流产业,只有将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独立化、社会化为一种经营业务,才能称其为物流产业。因此,相对于物流企业来讲,物流产业跨出了单个经营主体的狭隘约束,泛指一类物流企业集聚而成的企业群。
从物流产业的定义,不难看出物流产业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服务性行业,只要跟物流活动有关的行业行为,都被纳入物流产业的运作范畴。如图1.1,综合所涉及行业的共同特点,物流产业具有典型的基础特性,也就是说物流产业链下具体业务的实施必须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和系统的物流装备,而且物流产业本身的服务行业特性决定了其通过时空属性改变来实现商品价值的转移,也就是具有服务性,在商品转移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多个行业和生产、服务、流通部门,体现为它的综合性。
(二)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由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性综合体,属于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它不仅受制于地区性的自然资源禀赋,更重要的是与投入资金、劳动密集程度、技术先进度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绿色经济生活观念的深入人心,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效果,也不能只定位于单纯的经济指标数据上,需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以及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这样构成的区域经济才是较为完整的一个主体,但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起初对环境的较小依赖度,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对环境这方面不予考虑。
区域物流,泛指区域经济中的物流产业,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现代经济体系下的区域物流更多的侧重于区域内部从供应方到需求方的商品或服务的运输与集散的一体化,它以特定区域为腹地,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范围,连通区域内外商品的输入与输出,并通过运输业务、仓储服务、包装服务、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建设等基本活动的有效构成,最大程度的服务本地经济建设,稳定本地生态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其实,通过以上对比可知,区域物流就是对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的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行为的总体概况,浓缩为通过关注区域中的物流产业,来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向关联。
1、物流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物流产业具有深入所有行业的便利性,高度集中的物流产业能够有效快速培育区域内部重点行业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种区域内的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最终很好的刺激经济的增长。据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以上,而十年之前其物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就已经高达9.9%。另一组数据显示,近20年之内,日本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
不仅如此,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进而减少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单位的运营效率,通过改善物流环境较好的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和带动效应。物流产业对与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对产业关联的推动作用,还有助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良好的物流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间的资源流动,降低生产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的适合本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状况。
2、区域经济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当然离不开区域经济的配合,区域经济决定了物流产业所能最终达到的水平,一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体,很难发展起较为成熟的物流产业链条。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衡量标准,任何物流产业的集聚和复合,都必须依托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完善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拥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内部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水平都较为领先,可以为融入各行业的物流产业做好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规模同样决定着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较大的经济规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物流业务量,繁忙的运输业务,大额的订单,高效及时的配送服务等等。也只有规模巨大的区域经济体,产生较高的效益,才能将本区域的物流环境整治的井井有条,更有效率。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物流产业的运转,进而影响到其最终的物流产业绩效。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外向关联。
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体现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在相关性。然而,区域经济体的存在,客观上产生了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物流产业活动,这种相关性对于物流产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区域间的经济活动,体现在物流产业间,就表现为区域之间物流业务带来的资金流、商品流以及信息流的传递与运转。根据区域的相互依赖理论,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物流产业水平可以反映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外向关联特征,反映区域间的经济来往密切程度,体现区域间的依赖和贡献度;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密切关联,必定会加快当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经济要发展,生产、流通市场是发展的基石,区域间的经济依靠水平加大,必定利于物流产业的集聚以及复合性发展。
三、当前各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上述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向关联与外向关联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发展地区经济必须重视对于地方物流产业的培育与引导,也需要能够明确各区域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现状。当前经济环境下,物流产业在各区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创造的gdp占据总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各区域中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物流企业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较差。
物流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集聚型产业,需要产业间的集聚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但是从当前我国各重点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来看,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都是不高的,只是建立在简单的运输对接、仓储聚集、共同包装、互助配送基础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有机统一。而且这其中又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体,虽然物流要素都已分割在各部门、各领域,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一系列物流活动还主要是依靠本企业内部来实施,没有具体的分工细化,没有高度的专业化操作,必定加剧内部实施的运转成本。据统计局数据,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10%不到,而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在荚国和欧洲这个数字分别为5%和10%。因此,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成本明显处于较高的不经济水平。
除此之外,中小物流企业形式上的集聚不能达到规模上的效益共享、成本共担,而且大量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使得区域内物流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水平较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难以脱身于物流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不能将更多的资金、时间、技术、人才应用于本区域或区域间物流服务的建设上,只有少数的大型物流企业有些这些方面的成绩,但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因为物流产业最终还是要面对具体的消费群体,这样的复杂流程和过长的服务产业链,难以保证服务水平的高质量。
(二)地区差异较大,第三方物流水平层次不齐。
据统计,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而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占比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我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呈现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更减缓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普及性。
1、东西部差距逐步加大。由于历史及地区分布的原因,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由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生关联性,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水平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这样的经济背景,便产生了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尤其表现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面。东部的物流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西部,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密集程度及实施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开始向专业化的细分工过渡。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第三方物流带来的产值比重仍旧较低,更多的是以物流企业自身为基础的产值创造,这样相比于东部,第三方物流的水平差距呈现逐步加大的趋势。
2、各区域内部差距显著。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依靠较深,必须是足够规模基础上才能产生的专业性分工。在这方面,尽管东、中、西部差距加大,但就某个区域内部而言,存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比如东部地区的沪宁杭经济区,第三方物流水平居于全国最优。而位于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淮海经济区的第三方物流水平则相形见绌,无论是绝对额还是所占份额,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呈逐步加大之势。
(三)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缺失,宏观调控能力不强。
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之中,除去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只剩下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业的灵魂,单一的物流企业很难具有用现代物流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但是区域性的物流产业便可以构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来进行运作。但正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也产生了对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差异,较为发达或者成熟的区域经济体,能够建设成物流信息系统,但在全国来看还属于极少数。大部分区域体都没有专门对于物流信息的专业化建设平台,这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部或者区域之间进行宏观调控把握物流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
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明确了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必须找到途径来解决问题改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及催化作用,真正引导区域经济走向稳定发展的增长之路。
(一)壮大物流产业,形成区域集群效应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密切关系,表明了物流产业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毫不犹豫的着力壮大物流产业,着力引导物流企业的集聚,向更有效率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国家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负责起来,制定更适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物流产业支持政策。如2010年3月5日,国家出台政策重点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这对于以后上海的物流市场将会产生极为远大的影响,会使得上海的物流集聚程度迈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相比于年产值占荷兰gdp的12%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物流业务占gdp的8%的新加坡都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建设物流产业的目标,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还必须考虑到产业集群的角度,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集群缺一不可,国家应着力推进区域内部的物流产业集群,体现出本区域的集群优势,在此基础上,区域间的跨区域产业集群也必须得到重视,这是增强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二)因地制宜,促进第三方物流集约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物流逐步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这与生产、流通环节中物流的业务整合起来就构成了当下的物流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差异。明确了差异和区域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开发物流产业,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区域体,集中主要业务力量发展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就要积极引导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向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通过提高物流产业内的专业化水平,降低物流产业的成本,提高所获得的最大收益。要想更好的达到效果,必须积极创新制度方式,放开市场管制,促进市场竞争,这样能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天然优势,淘汰掉不适宜生存的粗放型物流企业。而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必须依托本区域特点,重点建设物流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不可过度要求第三方物流的集聚,而应该先把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更好的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最终来促进日益发展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向集约化发展。
(三)建立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流通。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大特征就是现代物流信息的建设,谁拥有信息,谁就能在物流活动中拥有优势,信息系统越完善越全面,物流供给的水平就会越高[5]。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调控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物流信息,能够加快区域的物流信息更新速度,更好的利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各主体区域必须明确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宏观整体角度加以把握。各区域积极设立本区域内部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的流通,提高物流信息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中国物流协会可以组织各区域的物流企业办理会员业务,引导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流通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各物流企业能够更公平更有效的参与到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以便为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最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各区域经济体都必须转变物流信息观念,明确物流信息建设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物流企业也必须注重对本企业信息系统人员的管理培训,促使企业形成物流信息系统调控下的有效运转体系,最大化的利于企业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有望。现代物流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7-9.
2、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59-623、沈强。吴江。重庆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2):12-13.
【关键词】区域经济;物流产业;发展。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
(一)物流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又称为物流服务业,是一种由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聚合性产业,具体包括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手段。这些资源运用于产品市场的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大部分流通业务。不论是生产类企业还是流通类企业,都存在大量的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但是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本身不是物流产业,只有将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独立化、社会化为一种经营业务,才能称其为物流产业。因此,相对于物流企业来讲,物流产业跨出了单个经营主体的狭隘约束,泛指一类物流企业集聚而成的企业群。
从物流产业的定义,不难看出物流产业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服务性行业,只要跟物流活动有关的行业行为,都被纳入物流产业的运作范畴。如图1.1,综合所涉及行业的共同特点,物流产业具有典型的基础特性,也就是说物流产业链下具体业务的实施必须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和系统的物流装备,而且物流产业本身的服务行业特性决定了其通过时空属性改变来实现商品价值的转移,也就是具有服务性,在商品转移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多个行业和生产、服务、流通部门,体现为它的综合性。
(二)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由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性综合体,属于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它不仅受制于地区性的自然资源禀赋,更重要的是与投入资金、劳动密集程度、技术先进度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绿色经济生活观念的深入人心,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效果,也不能只定位于单纯的经济指标数据上,需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以及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这样构成的区域经济才是较为完整的一个主体,但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起初对环境的较小依赖度,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对环境这方面不予考虑。
区域物流,泛指区域经济中的物流产业,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现代经济体系下的区域物流更多的侧重于区域内部从供应方到需求方的商品或服务的运输与集散的一体化,它以特定区域为腹地,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范围,连通区域内外商品的输入与输出,并通过运输业务、仓储服务、包装服务、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建设等基本活动的有效构成,最大程度的服务本地经济建设,稳定本地生态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其实,通过以上对比可知,区域物流就是对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的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行为的总体概况,浓缩为通过关注区域中的物流产业,来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向关联。
1、物流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物流产业具有深入所有行业的便利性,高度集中的物流产业能够有效快速培育区域内部重点行业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种区域内的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最终很好的刺激经济的增长。据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以上,而十年之前其物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就已经高达9.9%。另一组数据显示,近20年之内,日本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
不仅如此,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进而减少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单位的运营效率,通过改善物流环境较好的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和带动效应。物流产业对与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对产业关联的推动作用,还有助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良好的物流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间的资源流动,降低生产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的适合本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状况。
2、区域经济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当然离不开区域经济的配合,区域经济决定了物流产业所能最终达到的水平,一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体,很难发展起较为成熟的物流产业链条。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衡量标准,任何物流产业的集聚和复合,都必须依托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完善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拥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内部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水平都较为领先,可以为融入各行业的物流产业做好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规模同样决定着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较大的经济规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物流业务量,繁忙的运输业务,大额的订单,高效及时的配送服务等等。也只有规模巨大的区域经济体,产生较高的效益,才能将本区域的物流环境整治的井井有条,更有效率。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物流产业的运转,进而影响到其最终的物流产业绩效。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外向关联。
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体现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在相关性。然而,区域经济体的存在,客观上产生了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物流产业活动,这种相关性对于物流产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区域间的经济活动,体现在物流产业间,就表现为区域之间物流业务带来的资金流、商品流以及信息流的传递与运转。根据区域的相互依赖理论,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物流产业水平可以反映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外向关联特征,反映区域间的经济来往密切程度,体现区域间的依赖和贡献度;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密切关联,必定会加快当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经济要发展,生产、流通市场是发展的基石,区域间的经济依靠水平加大,必定利于物流产业的集聚以及复合性发展。
三、当前各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上述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向关联与外向关联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发展地区经济必须重视对于地方物流产业的培育与引导,也需要能够明确各区域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现状。当前经济环境下,物流产业在各区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创造的GDP占据总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各区域中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物流企业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较差。
物流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集聚型产业,需要产业间的集聚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但是从当前我国各重点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来看,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都是不高的,只是建立在简单的运输对接、仓储聚集、共同包装、互助配送基础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有机统一。而且这其中又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体,虽然物流要素都已分割在各部门、各领域,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一系列物流活动还主要是依靠本企业内部来实施,没有具体的分工细化,没有高度的专业化操作,必定加剧内部实施的运转成本。据统计局数据,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10%不到,而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在荚国和欧洲这个数字分别为5%和10%。因此,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成本明显处于较高的不经济水平。
除此之外,中小物流企业形式上的集聚不能达到规模上的效益共享、成本共担,而且大量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使得区域内物流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水平较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难以脱身于物流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不能将更多的资金、时间、技术、人才应用于本区域或区域间物流服务的建设上,只有少数的大型物流企业有些这些方面的成绩,但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因为物流产业最终还是要面对具体的消费群体,这样的复杂流程和过长的服务产业链,难以保证服务水平的高质量。
(二)地区差异较大,第三方物流水平层次不齐。
据统计,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而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占比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我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呈现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更减缓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普及性。
1、东西部差距逐步加大。由于历史及地区分布的原因,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由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生关联性,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水平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这样的经济背景,便产生了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尤其表现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面。东部的物流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西部,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密集程度及实施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开始向专业化的细分工过渡。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第三方物流带来的产值比重仍旧较低,更多的是以物流企业自身为基础的产值创造,这样相比于东部,第三方物流的水平差距呈现逐步加大的趋势。
2、各区域内部差距显著。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依靠较深,必须是足够规模基础上才能产生的专业性分工。在这方面,尽管东、中、西部差距加大,但就某个区域内部而言,存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比如东部地区的沪宁杭经济区,第三方物流水平居于全国最优。而位于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淮海经济区的第三方物流水平则相形见绌,无论是绝对额还是所占份额,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呈逐步加大之势。
(三)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缺失,宏观调控能力不强。
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之中,除去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只剩下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业的灵魂,单一的物流企业很难具有用现代物流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但是区域性的物流产业便可以构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来进行运作。但正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也产生了对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差异,较为发达或者成熟的区域经济体,能够建设成物流信息系统,但在全国来看还属于极少数。大部分区域体都没有专门对于物流信息的专业化建设平台,这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部或者区域之间进行宏观调控把握物流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
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明确了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必须找到途径来解决问题改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及催化作用,真正引导区域经济走向稳定发展的增长之路。
(一)壮大物流产业,形成区域集群效应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密切关系,表明了物流产业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毫不犹豫的着力壮大物流产业,着力引导物流企业的集聚,向更有效率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国家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负责起来,制定更适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物流产业支持政策。如2010年3月5日,国家出台政策重点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这对于以后上海的物流市场将会产生极为远大的影响,会使得上海的物流集聚程度迈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相比于年产值占荷兰GDP的12%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物流业务占GDP的8%的新加坡都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建设物流产业的目标,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还必须考虑到产业集群的角度,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集群缺一不可,国家应着力推进区域内部的物流产业集群,体现出本区域的集群优势,在此基础上,区域间的跨区域产业集群也必须得到重视,这是增强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二)因地制宜,促进第三方物流集约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物流逐步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这与生产、流通环节中物流的业务整合起来就构成了当下的物流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差异。明确了差异和区域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开发物流产业,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区域体,集中主要业务力量发展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就要积极引导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向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通过提高物流产业内的专业化水平,降低物流产业的成本,提高所获得的最大收益。要想更好的达到效果,必须积极创新制度方式,放开市场管制,促进市场竞争,这样能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天然优势,淘汰掉不适宜生存的粗放型物流企业。而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必须依托本区域特点,重点建设物流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不可过度要求第三方物流的集聚,而应该先把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更好的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最终来促进日益发展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向集约化发展。
(三)建立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流通。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大特征就是现代物流信息的建设,谁拥有信息,谁就能在物流活动中拥有优势,信息系统越完善越全面,物流供给的水平就会越高[5]。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调控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物流信息,能够加快区域的物流信息更新速度,更好的利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各主体区域必须明确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宏观整体角度加以把握。各区域积极设立本区域内部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的流通,提高物流信息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中国物流协会可以组织各区域的物流企业办理会员业务,引导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流通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各物流企业能够更公平更有效的参与到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以便为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最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各区域经济体都必须转变物流信息观念,明确物流信息建设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物流企业也必须注重对本企业信息系统人员的管理培训,促使企业形成物流信息系统调控下的有效运转体系,最大化的利于企业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有望。现代物流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7-9.
2、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59-623、沈强。吴江。重庆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2):12-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单一的物流企业已经难以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差异,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巫需通过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二者在当前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现状,据此构建有效结合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物流产业;发展。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
(一)物流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又称为物流服务业,是一种由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聚合性产业,具体包括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的资源整合手段。这些资源运用于产品市场的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大部分流通业务。不论是生产类企业还是流通类企业,都存在大量的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但是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本身不是物流产业,只有将这些物流活动或物流业务独立化、社会化为一种经营业务,才能称其为物流产业。因此,相对于物流企业来讲,物流产业跨出了单个经营主体的狭隘约束,泛指一类物流企业集聚而成的企业群。
从物流产业的定义,不难看出物流产业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服务性行业,只要跟物流活动有关的行业行为,都被纳入物流产业的运作范畴。如图1.1,综合所涉及行业的共同特点,物流产业具有典型的基础特性,也就是说物流产业链下具体业务的实施必须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和系统的物流装备,而且物流产业本身的服务行业特性决定了其通过时空属性改变来实现商品价值的转移,也就是具有服务性,在商品转移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多个行业和生产、服务、流通部门,体现为它的综合性。
(二)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由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性综合体,属于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它不仅受制于地区性的自然资源禀赋,更重要的是与投入资金、劳动密集程度、技术先进度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绿色经济生活观念的深入人心,考察一个区域的经济效果,也不能只定位于单纯的经济指标数据上,需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以及地区性的生态效益,这样构成的区域经济才是较为完整的一个主体,但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又决定了物流产业发展起初对环境的较小依赖度,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对环境这方面不予考虑。
区域物流,泛指区域经济中的物流产业,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现代经济体系下的区域物流更多的侧重于区域内部从供应方到需求方的商品或服务的运输与集散的一体化,它以特定区域为腹地,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范围,连通区域内外商品的输入与输出,并通过运输业务、仓储服务、包装服务、配送服务以及信息平台建设等基本活动的有效构成,最大程度的服务本地经济建设,稳定本地生态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其实,通过以上对比可知,区域物流就是对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的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行为的总体概况,浓缩为通过关注区域中的物流产业,来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一)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向关联。
1、物流产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物流产业具有深入所有行业的便利性,高度集中的物流产业能够有效快速培育区域内部重点行业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种区域内的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最终很好的刺激经济的增长。据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0%以上,而十年之前其物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就已经高达9.9%。另一组数据显示,近20年之内,日本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
不仅如此,物流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化提高物流活动效率,进而减少生产、流通过程中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单位的运营效率,通过改善物流环境较好的提高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产业涉及到许多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和带动效应。物流产业对与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对产业关联的推动作用,还有助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良好的物流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间的资源流动,降低生产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形成稳定的适合本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经济结构状况。
2、区域经济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当然离不开区域经济的配合,区域经济决定了物流产业所能最终达到的水平,一个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体,很难发展起较为成熟的物流产业链条。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衡量标准,任何物流产业的集聚和复合,都必须依托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当然完善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拥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内部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水平都较为领先,可以为融入各行业的物流产业做好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规模同样决定着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较大的经济规模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物流业务量,繁忙的运输业务,大额的订单,高效及时的配送服务等等。也只有规模巨大的区域经济体,产生较高的效益,才能将本区域的物流环境整治的井井有条,更有效率。由此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物流产业的运转,进而影响到其最终的物流产业绩效。
(二)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外向关联。
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体现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内在相关性。然而,区域经济体的存在,客观上产生了区域经济体之间的物流产业活动,这种相关性对于物流产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区域间的经济活动,体现在物流产业间,就表现为区域之间物流业务带来的资金流、商品流以及信息流的传递与运转。根据区域的相互依赖理论,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一方面,物流产业水平可以反映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外向关联特征,反映区域间的经济来往密切程度,体现区域间的依赖和贡献度;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密切关联,必定会加快当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经济要发展,生产、流通市场是发展的基石,区域间的经济依靠水平加大,必定利于物流产业的集聚以及复合性发展。
三、当前各区域经济中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上述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向关联与外向关联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发展地区经济必须重视对于地方物流产业的培育与引导,也需要能够明确各区域发展过程中物流产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现状。当前经济环境下,物流产业在各区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创造的GDP占据总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各区域中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物流企业规模小,综合服务能力较差。
物流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集聚型产业,需要产业间的集聚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但是从当前我国各重点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状况来看,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都是不高的,只是建立在简单的运输对接、仓储聚集、共同包装、互助配送基础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有机统一。而且这其中又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体,虽然物流要素都已分割在各部门、各领域,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一系列物流活动还主要是依靠本企业内部来实施,没有具体的分工细化,没有高度的专业化操作,必定加剧内部实施的运转成本。据统计局数据,在我国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的10%不到,而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约为40%,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在荚国和欧洲这个数字分别为5%和10%。因此,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成本明显处于较高的不经济水平。
除此之外,中小物流企业形式上的集聚不能达到规模上的效益共享、成本共担,而且大量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使得区域内物流产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水平较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难以脱身于物流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不能将更多的资金、时间、技术、人才应用于本区域或区域间物流服务的建设上,只有少数的大型物流企业有些这些方面的成绩,但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因为物流产业最终还是要面对具体的消费群体,这样的复杂流程和过长的服务产业链,难以保证服务水平的高质量。
(二)地区差异较大,第三方物流水平层次不齐。
据统计,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且其需求仍在增长,而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占比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我国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呈现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这更减缓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普及性。
1、东西部差距逐步加大。由于历史及地区分布的原因,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由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内生关联性,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水平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这样的经济背景,便产生了物流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尤其表现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方面。东部的物流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西部,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密集程度及实施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开始向专业化的细分工过渡。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第三方物流带来的产值比重仍旧较低,更多的是以物流企业自身为基础的产值创造,这样相比于东部,第三方物流的水平差距呈现逐步加大的趋势。
2、各区域内部差距显著。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于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依靠较深,必须是足够规模基础上才能产生的专业性分工。在这方面,尽管东、中、西部差距加大,但就某个区域内部而言,存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比如东部地区的沪宁杭经济区,第三方物流水平居于全国最优。而位于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淮海经济区的第三方物流水平则相形见绌,无论是绝对额还是所占份额,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呈逐步加大之势。
(三)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缺失,宏观调控能力不强。
物流产业的各个环节之中,除去传统的运输、仓储、配送等,只剩下信息平台的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物流业的灵魂,单一的物流企业很难具有用现代物流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但是区域性的物流产业便可以构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来进行运作。但正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异,也产生了对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差异,较为发达或者成熟的区域经济体,能够建设成物流信息系统,但在全国来看还属于极少数。大部分区域体都没有专门对于物流信息的专业化建设平台,这也就决定了区域内部或者区域之间进行宏观调控把握物流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
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
明确了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必须找到途径来解决问题改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物流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及催化作用,真正引导区域经济走向稳定发展的增长之路。
(一)壮大物流产业,形成区域集群效应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密切关系,表明了物流产业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毫不犹豫的着力壮大物流产业,着力引导物流企业的集聚,向更有效率的产业化方向发展。国家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负责起来,制定更适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物流产业支持政策。如2010年3月5日,国家出台政策重点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这对于以后上海的物流市场将会产生极为远大的影响,会使得上海的物流集聚程度迈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相比于年产值占荷兰GDP的12%的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物流业务占GDP的8%的新加坡都有较大的差距。只有建设物流产业的目标,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还必须考虑到产业集群的角度,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集群缺一不可,国家应着力推进区域内部的物流产业集群,体现出本区域的集群优势,在此基础上,区域间的跨区域产业集群也必须得到重视,这是增强我国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二)因地制宜,促进第三方物流集约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物流逐步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这与生产、流通环节中物流的业务整合起来就构成了当下的物流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差异。明确了差异和区域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开发物流产业,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区域体,集中主要业务力量发展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就要积极引导自营物流和外包物流向集约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通过提高物流产业内的专业化水平,降低物流产业的成本,提高所获得的最大收益。要想更好的达到效果,必须积极创新制度方式,放开市场管制,促进市场竞争,这样能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天然优势,淘汰掉不适宜生存的粗放型物流企业。而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必须依托本区域特点,重点建设物流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不可过度要求第三方物流的集聚,而应该先把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更好的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最终来促进日益发展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向集约化发展。
(三)建立区域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流通。
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一大特征就是现代物流信息的建设,谁拥有信息,谁就能在物流活动中拥有优势,信息系统越完善越全面,物流供给的水平就会越高[5]。区域物流信息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调控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物流信息,能够加快区域的物流信息更新速度,更好的利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各主体区域必须明确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从宏观整体角度加以把握。各区域积极设立本区域内部的物流信息系统,加快物流信息的流通,提高物流信息的利用效率。一方面,中国物流协会可以组织各区域的物流企业办理会员业务,引导建立全国性的物流信息流通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各物流企业能够更公平更有效的参与到本区域物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以便为本企业的经济效益、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最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各区域经济体都必须转变物流信息观念,明确物流信息建设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物流企业也必须注重对本企业信息系统人员的管理培训,促使企业形成物流信息系统调控下的有效运转体系,最大化的利于企业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有望。现代物流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8):7-9.
2、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59-623、沈强。吴江。重庆物流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2):12-13.
关键词:城市规划;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为了适应市场化经济形势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注重城市规划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城市建设工作,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1.城市规划对区域经济产业的影响
1.1城市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市场
要想带动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就要注重该地区内城市规划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化经济时期,要对经济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规划,采取区域合作,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与此同时,还要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战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会为社会发展带来充足的物质保障,提供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对该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城市规划都要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城市发展起到了指引、引导及经济基础的作用。首先,区域经济影响城市规划的总体方。其次,它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
1.2城市规划增加了客户群体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很多地区,城市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乡镇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对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强购买力,促进消费,为该区域内的一些服务性产业提供更大的客户群体,使区域经济水平得到普遍性的提高。城市规划工程的建设,会促进该区域内各企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各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区域内客户消费群体数量和消费额度的增长,也为农业创新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渠道支持。
1.3城市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商机
城市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相应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备,一些交通、通讯越发便捷,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各方面功能的加强,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者,来开发本地市场,这样就会带动相关的产业也随之发展,所以说城市规划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商机。除此之外,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信息量也会逐渐增加,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量的快速更新和积累就意味着市场动态的有效掌控,有利于决策的制定。
2.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居民居住环境改变,城乡户籍变更困难较大
在现实生活中,城市居民的户籍和乡镇居民的户籍所受到国家给予的待遇是有差异的,面对就业、升学、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为政府相关部门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难度。根据地域(地理位置)和家庭成员关系(血缘继承关系),我国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农村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随着城市规划工作的进行,农业户口都要更改为城镇户口,这就需要政府在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福利和服务等方面来加大投入,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求。在乡镇与城市相融合的过程中,户籍变更过程中所引发的问题较为常见,这一过程,工作量较大,且情况复杂,容易出现问题,除此以外,户籍变更后的居民在某些方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为当地政府带来一定的压力。比如说养老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很多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来逐渐完善。
2.2城市规划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与耕地减少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关的生活垃圾和生产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生态、环保、绿色、健康、集约的发展要求,所以要求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要以此为导向,但在实际过程中,环境问题较为明显。与此同时,为了城市建设,耕地占用量的不断增加,严重地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格局,且影响了农民的利益,与此同时,还对农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比如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电磁场辐射污染等。除此之外,城市环境的污染,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平衡。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乱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物流;发展
由于川南地处两江交汇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泸州一直被标榜为川南的商业中心和物资集中地。这些年来,伴随国际贸易的稳步发展,为了加强川南与国内和国际等多个国家及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尽量彰显川南区域经济的优势及其重要作用,泸州市从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等诸多方面开展工作,并逐步加大力度,虽然,在实施各项措施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总体而言,还是取得了的相当显著的成绩。川南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两者互为一体,共生共存。当然,政府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些年来一直不断采取措施,加快川南地区经济建设,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下逐步展开物流产业的各项举措
这些年来,川南政府深知物流行业对于川南发展区域经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只有做好物流产业才能够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如下的具体措施:
首先,作为川南的领头羊,泸州市实施各项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目的是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充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利用川南特有的地域、资源优势,以区域经济为指导,通过“大产业带动、大项目拉动、大投入驱动”,使川南经济不断迈向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强。根据数据显示泸州的经济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714.81亿元,增长16.5%,这一点是很多发达城市都是做不到的。当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支撑,不过也为物流产业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导致了产业聚集、市场扩容等现象,这些也为新型物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其次,为凸显物流行业的重要地位,川南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的基础建设。近几年来,泸州市花费很多的人力财力用于城市建设。其中,百分之七十都用于城市交通建设方面,通过一系列的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市民的生活和物流行业的发展都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交通方面,通过建设铁路、公路、水运及空运等多个航道,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不管是从哪条线路看,川南的货运都非常畅通,使得物流产业稳步发展。
再次,为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川南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美化城市环境。虽然泸州的地理位置本身塑造了其优美的环境,但为了更好地发展物流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优化城市环境,通过植树造林等一系列举措来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在长江等流域打造园林式生活,建造诸多的夜景工程,让这个美丽的城市成为居住、置业、工作的最佳场所。
最后,为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泸州港的货物吞吐能力和长江航运的通行能力,川南立足长远,致力于打造最优物流城市。吸引大量的集装箱中转业务,使货源源源不断地流入泸州。诚邀日本、法国、美国和国内的25家知名船业集团聚集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共商黄金水道发展大计;邀请日本川崎汽船公司联手泸州物流,谋划江海联运;总投资20亿元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兴建占地700亩的泸州西南商贸城,目标是打造川南最大规模商品贸易中心,其中有一个最要的内容就是建一个大型的仓储物流中心,物流是商城运转的动脉,关系着各商户的兴衰利益。为此,西南商贸城项目相关负责人的想法是对具体的物流线路进行招标:“比如泸州到浙江这条线,我们以商户集体批发的形式招标,哪家的价钱合理,我们就用哪家,这样节约了商户的成本,而且货物流通过程将全程监控,保障货物安全。”
这些一连串的举措都在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做铺垫,这也是为什么这以后的几年川南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原因。预计到2012年,川南将初步建成1个辐射性最全面的商业中心和1个大型物流园区,5个区县级商业中心,50个社区和乡镇商业中心,在川南地区和全省有影响力的商业街,10个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大型商品市场和商品流通企业,届时,川南会将自己最灿烂的一面展现给中国,展现给世界。
二、剖析川南区域经济与物流发展的关系
总的来讲,川南区域经济与物流行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川南重要的交通位置奠定了其水上货运的有利条件,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于交通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当然,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会使得川南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所以二者是相互依托,相互扶持又相互促进的。这些年来,川南的商贸经济一直受到全国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的物流产业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不管从货物运输还是配送方面都有一套非常全面快捷的通道,不仅使得客户满意,也使得投资者更加有信心。这就是许多国际友人愿意加盟川南物流的原因,也是川南区域经济发展飞速的重点。
三、总结
综上所述,川南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不断调整政策,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发展物流产业,事实证明这样的举措是正确的。当然,通过发展物流产业也使得川南的经济增长有了更新的突破,尤其近年来的逐步深入,现在川南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贸易枢纽,通过发展物流产业,川南不仅使自身的区域经济得到发展,也给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业;区域经济增长;互动机制
截止到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正经历过山车式的发展阶段,从几年前的膨胀式高涨到近1~2年间的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房地产一直牵动着国民的神经。但是,无论如何,房地产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获得发展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即便其在特定的时期面临特定的困境,但是它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是难以割断的。而对区域经济而言,其增长与区域的资源、教育、政策以及投资直接或间接相关,良好的持续的房地产投资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这已经被无数的案例所证实。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房地产事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房地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正在减弱,区域经济对房地产的支撑也越来越模糊。但房地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互动关系,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和加以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
(1)房地产业的波动对区域经济产生了间断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一直呈现出一种“波动型”上升的趋势,与其他类型的产业相比,我国的房地产业占区域经济总量的幅度相对较小。当然,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比重的上升与一些传统产业的比重下降是同时出现的,即便房地产业位于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产业行列,正向支柱地位迈进,但是,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房地产业总是表现出对区域经济的间断性影响。(2)房地产投资的整体作用与区域经济总量之间关联密切。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房地产业投资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地王频生,实际投资增长势头表现的异常强劲。当然,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活动是必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任何脱离区域经济本身的做法都将导致失败,这是历史发展的惯性使然。可见,房地产业通过投资而产生的辐射作用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量密切相关的,如同任何投资都不能脱离土地等生产一样,房地产投资难以单方面的发挥作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力量,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从这个角度讲,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就不可低估了。(3)房地产业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视域下,房地产业的发展往往与其保持一种同步的关系,其增加值的增长过程是十分迅速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这样一来,货币的供给或者发行就会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期货币的供给增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其产出的增加。可见,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因素。
二、房地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
(1)房地产业的“惯性”超过了区域经济的承受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了持续的提升,房地产的发展周期和经济发展周期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这一现象能够很好的说明,房地产业已经进入到了宏观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它对区域经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渐的显现。从这个角度讲,应该以宏观经济为视角,对房地产业的投资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进行实时的把握,以期获得作为及时和关键的信息。当然,从另外一个层面讲,房地产业的供给结构失衡也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当前情况下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会遭遇瓶颈,房源大量积压,三四县城市面临崩盘的重要原因。为此,需要调整房地产业的供给结构,调整和消除阶段性的消费断层,保持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2)房地产投资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在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不同行业之间存往往在着广泛的、甚至是复杂的关联,这些行业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使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对区域经济而言,虽说是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都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钢铁行业和水泥、玻璃行业的快速增长,房地产业对这些产业所出产的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钢材产量的增长,还极有可能形成一种对需求的长期增长的预测,这又会使得社会对钢铁的需求和投资都会长期增加,如果这些投资最终转化为了生产能力,如果房地产业能够对其形成有效的需求支撑,钢铁行业将会一如既往的良性的发展下去。
三、区域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1)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房地产业的发展既向社会提供了可供使用的土地、房屋等生产资料和产品,也从现实生产过程中带走了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与劳动力,而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能够提供的资源数量必定是有限的,受到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可以看作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房地产业的发展越快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是影响房地产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房地产也的产品体系中,住宅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市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用于住房的支出就会越高,房地产的容量就会越来月大,产品价格也会随之走高;相反,收入水平越低,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就会越少,房地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明显的限制。实际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多数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3)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影响和限制房地产投资水平。房地产开发的规模、水平与结构要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水平的限制与影响。此外,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规模还要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制约,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则受当时社会所能提供的资金、物资等方面的限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率越高,房地产业开发投资规模越大,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就越大;反之,则正好相反。
四、结语
房地产业被称看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与“晴雨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房地产建设住房结构比例,尽最大可能增加中、小面积的商品房供给量;此外,政府也应积极的发挥作用,实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帮助社会公众提高购买房屋的能力,促进房地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更好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本文基于这样的忧思,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为相关产业或区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 考 文 献
[1]张静.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12~14
[2]周达.房地产业与中国区域经济总量关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39~43
[3]王达琪,王秀艳.房地产市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2~44
[4]孙颖.浅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房地产业发展水平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