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04:56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职业认同感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作者简介]陈丽虹(1979- ),女,广东潮阳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及教师教育。(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75-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源于师范生阶段,也即职前教育阶段。职前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师范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和当前师范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①培养职业认同感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最佳构想,是促使师范生从学生转变成教师的关键和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基础。我国学者封子奇等人也指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对师范生院校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及我国未来的师资水平均有影响。②由此可见,研究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师范生群体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外研究主要针对学生教师,③然而,国内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免费师范生群体。如丁道群等人对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的实证研究表明,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非免费师范生。④张燕等人对北京某大学714名免费师范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情况略高于中等水平。⑤而在师范生入学动机方面,马红宇等人的研究指出,师范生的入学动机包括个人特性、社会激励、就业职业因素、他人影响四个方面。⑥其中,以个人特性为主要入学动机的学生,其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其次是以社会激励为动机的学生。已有文献中,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多以整体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尤以免费师范生为主),专业分布为数学、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研究样本地域包括北京、湖南、四川以及东北等地,而针对具体学科或专业的非免费师范生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有助于培养英语师范生的职业心理素质,从而为日后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另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英语师范生选择师范专业的原因即入学动机不尽相同,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专业学习以及教育实习等表现,也可能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基于此,本研究拟以广东某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非免费)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目的有二:一是探讨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比较其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与已有研究中的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程度的异同。二是借鉴马宏宇等人的研究,探讨不同入学动机对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影响程度?以期能够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一些实证依据。同时,为丰富不同专业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样本为广东某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三年级的64名大学生,其生源地均为广东地区,目前已完成英语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及专业训练并参加过两次教育见习,但尚未进行大学四年级的教育实习。
(二)研究工具
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本问卷改编自魏淑华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本研究对其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问卷包括职业认识(6个项目)、职业情感(8个项目)、职业意志(4个项目)、职业技能(8个项目)、职业期望(7个项目)和职业价值观(4个项目)六个维度,共37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量尺计分,其中“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入学动机问卷。研究者在问卷中设计了一道用于考察英语师范生入学动机的开放性题目,“你选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原因”。
(三)数据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
对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及各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将均值与中性选项3进行单样本T检验比较。研究发现,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M=3.806)高于中等水平(M=3),且在6个维度表现上呈不均衡状况。其中,职业价值观均值(M=4.156)最高,职业期望均值(M=3.882)次之,职业意志均值最低(M=3.547)。
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与其六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职业认同感总体与职业认识(r=0.951,p
(二)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在入学动机方面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社会激励因素并非英语师范生群体选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主要原因。他们选择英语教育专业的入学动机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个人特性(占54.69%)、就业职业因素(占25%)、他人影响(占20.31%)。
为了检验不同入学动机的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入学动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10.250(p
对不同入学动机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分值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个人特性因素(入学动机1)与就业职业因素(入学动机2)之间的概率为0.780>0.05,未达到显著水平;个人特性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入学动机3)之间的概率为0.000
四、分析与讨论
(一)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M=3.806,p
在教师职业认同感的6个维度中以职业价值观均值(M=4.156)最高,表明英语师范生对教师群体的职业价值有较高的肯定,认为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此外,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与教师职业认同感呈显著正相关,即职业价值观越强,其教师职业认同感也相应较强。职业期望均值(M=3.882)在6个维度中也相对较高,反映了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工作氛围、发展前景以及自己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有较高期望。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所以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职业期望较高。
已有研究指出,教师职业认同感可以反映教师“愿意长期从事教师工作的心理感受”。本研究中的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度较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但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意志均值(M=3.547)在6个维度中最低。然而,职业意志反映的是个体主观上是否愿意长期、认真、持续从事教师职业的态度。曾丽红等人的研究就曾指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各维度中,职业意志得分(M=2.97)最低,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意志在6个维度中相对较弱。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英语师范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笔者执教班级英语师范生当中,不少因为无法通过教师招聘考试以及无法进入稳定的公立学校而不得不放弃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
在对6个因素与职业认同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职业认识与职业认同感的相关系数最高(r=0.951),即职业认识度高的师范生,其职业认同感也较强。教师职业认识可以反映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性质、内容、待遇等方面的认知。英语师范生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例如,在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培训过程中,教师的介绍;教育见习过程中,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与往届毕业生的沟通等。对教师职业持有客观、充分的认识,能够增加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
职业情感在6个维度中排第五位,在职业认同感中并不十分突出,这与马红宇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教师职业情感指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等,具体可表现为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学生等。虽然英语师范生有部分从事家教工作,还有小部分在英语培训机构中担任兼职英语教师,但他们还处于职前阶段,缺乏实际教师工作经验,因此还未对教师职业产生深刻的情感。
(二)不同入学动机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入学动机的3个因素中,个人特性因素所占比重最大(54.69%)。个人特性主要指学生因为自身兴趣爱好或者认为自己适合教师职业而选择师范专业。有35名英语师范生表示自己喜欢或者有兴趣当老师,还有的认为自己适合当老师。就业职业因素是指学生选择成为师范生是出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如工作稳定、待遇不错等。其中,有15名(占25%)英语师范生表示教师行业比较稳定或者收入稳定是他们选择。他人影响因素通常指家人、师长、朋友等人的影响。有13名(占20.31%)被试表示自己选择师范专业是由于家长建议、要求或出于家庭原因。Sugrue指出职业认同除了与个性有关,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家人、家庭因素等。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个人特性因素的被试者教师职业认同感分值最高,这反映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英语师范生。其次是以就业职业因素为动机的英语师范生。同时,3个不同的入学动机的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着显著差异。个人特性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就业职业因素与他人影响因素的教师职业认同得分都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特性因素的教师职业认同程度最高,说明以个人喜好为入学动机的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度较高,这与马红宇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进一步证明了“只有喜欢、热爱某种职业,并且认为自己适合从事该职业,才会对职业产生认同感”。但不同于马红宇等人的研究的是,社会激励并未成为英语师范生入学动机之一。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状以及入学动机对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与已有研究的免费师范生的认同感程度相近,均比较高。其中,职业价值观均值最高,职业意志均值最低。(2)英语师范生选择英语教师教育专业的原因,即入学动机对其教师职业认同感有显著影响,以个人特性为入学动机的英语师范生,其教师职业认同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表明个人兴趣爱好等对于职业选择有积极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为英语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提供如下几点参考建议:首先,基于职业意志程度在职业认同感现状中处于最低的原因,应该增强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意志。英语师范生就业意志相对较低的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课程设置中建议加入就业指导,尤其是教师招聘考试指导。其次,培养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对于因家庭原因或父母意见而无奈选择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应该进行适当引导、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对教师行业有较高的情感意识。最后,进行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往的英语师范生专业课程以教学理论、技能培训为主,忽视了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英语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此外,还可以通过改革课程实践环节,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让英语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与一线英语教师进行学习沟通,对英语教学有更直观的认识,以增强其教师职业认同感,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虽然得到了一些实证的依据,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被试的样本偏小,64名被试者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还不足以说明广东地区英语师范生的整体现状,今后需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二是由于就读英语师范生专业的男生较少,64名被试中只有2名男生,因此本研究中未进行性别差异分析。三是测量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问卷各个项目数量不够均衡,测量工具有待进一步优化。
[注释]
①王鑫强,张大均,曾丽红.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的构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62.
②封子奇,姜宇,杜艳婷,等.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69.
③Meijer P C.The Role of Cris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M].The Netherlands:Sense Publishers,2011:41.
④丁道群,蒋珊珊.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4):63.
⑤张燕,赵宏玉,齐婷婷,等.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633.
⑥马红宇,蔡宇轩,唐汉,等.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在结构与特点[J].教师教育研究,2013(1):49.
【关键词】幼儿园男教师;职业幸福感;职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1-0032-0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男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幼儿和幼儿园的长远发展都需要男教师。然而,有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幼儿园教职工总数100万人左右,其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性不到1万人,也就是说,男教师的比率只占1%左右。这些为数不多的男教师在幼儿园工作生活情况如何?幼儿园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如何?如何留住、用好男教师,增强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充分发挥男教师的价值,可以说是当前学前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我们选择了幼儿园男教师整体数量较多的江苏无锡市滨湖区进行研究。该区现共有37名幼儿园男教师(分别来自11所幼儿园),占该区幼儿园教师总数的3%。本研究在调查这批男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男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原因,了解男教师的工作环境期待,探讨提升男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方法
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自编《滨湖区幼儿园男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从男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行为倾向四个维度设计了11个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37份,收回有效问卷37份。访谈采用半结构访谈和开放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事先设计的问题主要有:(1)工作日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2)一天工作中最喜欢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最不喜欢的工作内容是什么?(3)对个人发展最期待的是什么?(4)最期待什么样的生活状态?(5)什么时候自豪感较强?什么时候自豪感较弱?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模仿、内化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并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职业认同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行为,也影响着教师对自我及职业的感受。只有建立了内在的职业认同,教师才会获得发自内心的精神满足,才能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从而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本研究发现,滨湖区幼儿园男教师的职业认同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基本认可幼教职业,但职业价值认同感需要增强
调查发现,就“您是否还会选择做幼儿园教师”这一问题,24.3%的男教师选择“一定会”,54.1%的选择“会”,21.6%的选择“不一定会”,没有人选择“坚决改行”。在“幼儿教育能否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上,18.3%的男教师认为“一定能实现”,56.7%的认为“会实现”,13.5%的表示“不知道”,还有11.5%的认为“不能实现”。从中可见,大部分男教师对从事幼儿教育职业还是有信心的。部分男教师在幼儿教育事业中已经实现了一定的自我价值或开始实现自我价值。研究者了解到,有的男教师在幼儿园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整个滨湖区已有一定影响。有的男教师在幼儿园教科研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课程设置和特色课程建设方面也发挥了不小作用。
然而,仍有部分男教师对幼教职业“摇摆不定”。访谈发现,男教师的“摇摆不定”主要是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存在困惑和不确定感。比如,有男教师表示,“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少了很多烦心事,但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而一些已婚的男教师则比较担心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在幼儿园会被边缘化。研究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一位已经工作了10多年的男教师,经历了从带班教师到后勤兼幼儿园司机,再到后勤兼直排轮滑教师的角色变化,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时,该教师比较茫然。研究者所做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48.7%的男教师希望自己将来“成为受欢迎的教师”,13.5%的希望“成为名师”,37.8%的希望“成为特长型教师”。访谈中,近一半的男教师觉得自己在幼儿园有价值是因为社会需要男教师,只有个别男教师提到自身价值观与幼教职业信念相关。这说明,近一半男教师的职业价值感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的,还有部分男教师将自己的职业价值与自己的技能、特长捆绑在一起。综上可见,男教师对幼教职业基本是认可的,但整体上职业价值认同感需要增强。
(二)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但他人评价对男教师的社会角色认知影响过大
在“是否认可自己作为幼儿园男教师的社会角色”这一问题上,20.6%的男教师表示“很自豪”,59.5%的觉得“有自豪感”,21.6%的觉得“一般”。进一步问及何时会有自豪感时,几乎所有男教师都提到了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带孩子参加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时,半数教师提到有家长想把孩子送到有男教师的班级里时也觉得很自豪。问及何时会不自在时,部分男教师提到,带孩子活动被人盯着看时会感到很不自在,周围人对自己职业表示吃惊时也会感到不自在。研究者还发现,大部分男教师不会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是幼儿园教师,部分男教师在介绍自己时只说是教师,有的则谎称自己是小学教师。
可见,男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主要来自于孩子和其他周围人的信任与认可,比如孩子的崇拜、家长的认可、同事领导的信任等。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况反而导致了他人评价对男教师的社会角色认知影响过大。调查显示,95%以上的男教师“很在乎”“在乎”领导、幼儿家长、同事、社会和家人的评价,72.7%的男教师最期待的是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社会、家长、同事的认可。按在乎的程度排序分别为,幼儿家长的评价为100%,领导的评价为70.3%,同事的评价为56.8%,家人的评价为45.9%,社会的评价为27.0%。
(三)在幼儿园拥有较强的归属感,但在生活中压力较大
调查显示,37.9%的男教师觉得在幼儿园工作“很快乐”,62.1%的男教师觉得“比较快乐”。78.4%的男教师在幼儿园得到同事、领导的关心和帮助很多。在访谈中,男教师普遍表示,会被安排承担幼儿园里比较重要的工作。在一些男教师比较多的幼儿园,他们还有机会以团体的形式承担并组织一些大型活动。在选择搭班教师时,有不少女教师较为喜欢和男教师搭班,因为“男教师比较容易相处”“不太会起冲突”“在班级管理和家长工作方面有优势”。在一些只有一位男教师的幼儿园里,男教师虽然也比较受大家的喜欢和认可,但会有孤独感,特别希望自己能有男性同事。
调查也显示,男教师虽然在幼儿园拥有较强的归属感,但在生活中大多数都面临不小的压力。81.8%的男教师表示在家庭生活方面有较大压力。例如,只有35%的男教师对目前的收入“很满意”或“满意”,32.4%的男教师希望收入“有所增加”,还有21.6%的男教师希望收入“大幅度增加”。对工资情况的阔查显示,37位男教师平均收入是每年5万元左右,其中有4位男教师年收入在7~8万元,有5位男教师年收入只有3~4万元。可以说,这样的收入是不高的。除了待遇方面的压力,不少男教师还觉得自己社交范围比较狭窄,特别是一些非无锡籍的男教师,亲朋好友大多不在身边,和女同事的交流也很有限。一些无锡籍的男教师虽然交际圈较大,但又面临其他问题,特别是择偶问题。一位男教师在访谈中直言自己“嫁不出去”,幼儿园女教师不愿意选择自己,其他职业的更看不上自己。调查显示,这37位男教师中已婚的另一半基本上是幼儿园教师。
(四)渴求专业发展,需求差异明显,较缺乏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觉醒”
调查得知,63.6%的男教师最期待的是获得专业发展,做一名有特长的教师。81.8%的男教师在工作中最喜欢组织自己擅长的活动,如美术、体育、科学活动等。72.7%的男教师喜欢参与孩子们的游戏,45.5%的男教师喜欢与孩子们一起聊天。就工作中最关心的问题而言,90.9%的男教师提到了幼儿的安全问题,63.6%的提到了幼儿的行为习惯问题,54.5%的提到了领导、同事的评价,45.5%的提到了幼儿在园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还有部分男教师比较关心自己的言行是否给孩子带来了快乐、阳刚、正能量,等等。在专业成长的问题上,因为男教师各自的专业背景不同,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需求比较多样,如37.8%的男教师希望学习幼儿保育方面的知识,32.4%的男教师希望丰富通识性知识,29.73%的男教师希望学习更多幼儿发展方面的知识。在专业发展途径上,84.0%的男教师希望有专家定期指导,64.87%的希望参加园外培训,54.05%的希望师徒结对,还有三成左右的男教师希望参加园内培训、挂职锻炼、到名园轮岗或自主学习。这些调查结果表明,男教师一方面渴求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却期待外力推动,较少体现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意识,较缺乏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觉醒”。
三、相关思考
(一)提供抱团发展平台以增强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调查发现,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虽需增强,但总体情况是好的。滨湖区自1997年引进第一位男教师后,男教师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特别是2009年以后,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同时基本没有流失的情况(只有一位男教师在2012年调到其他地区幼儿园工作了),这已有别于其他地方男教师“引进不容易,留住更不容易”的情况了。滨湖区幼儿园男教师之所以有增无减,与该区出台的相关政策和举措不无关系,比如,滨湖区成立了幼儿园男教师俱乐部,将全区所有的男教师聚集在一起,搭建了抱团发展的平台。
一位在幼儿园工作了12年的男教师表示,“刚工作的时候,幼儿园连男厕所都没有,上厕所只好到外面的公共厕所。交流最多的是门卫和食堂里的师傅。现在,我们幼儿园有9位男教师,区里还为我们组建了男教师俱乐部,30几个兄弟经常聚在一起交流。”该区在为男教师搭建抱团发展的平台后,相继开展了男教师风采展、体育活动展评、男教师篮球赛、男教师讲座等活动,在让男教师分享幼儿园生活、教育经验,提升专业素养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二)营造认可男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增强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滨湖区男教师较强的职业认同感与他们拥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关。一位女教师说:“原来一直觉得男性做幼儿园教师不适合,可在工作中发现孩子们对男教师有着不同的情感。男教师身上的活力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促使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不同的反思。”一位和男教师搭班的女教师表示,“很高兴和属于我们幼儿园男教师‘十分之一’的周老师搭班。开学到现在2个半月了,我们相处得很融洽,工作也很和谐。在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他的豁达是我最欣赏的地方。幼儿园男教师虽然少,但得到了大家较高的认同和肯定。”
积极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男教师放下职业角色的心理包袱,获得较强的归属感,从而增强职业认同感。
(三)认可职业价值是男教师增强职业认同感的关键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因为专业性不强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至今依然有不少人认为幼儿园教师就是“保姆”“阿姨”等,这是影响男性从事幼教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滨湖区37位男教师中,只有11位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其他多是带着一项专长走进幼儿园的。他们进入幼教行业的原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职业认同感。如果缺乏对幼儿园工作深层次的理解,缺乏对儿童深层次的认识,就很难真正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果深知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是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发现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并帮助他们借助各种形式表达自我从而获得发展,并形成以此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男教师才有可能客观、正确地认知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在专业发展中做到“自我觉醒”。有了这一前提,男教师才能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四)改变有关幼教职业的一些传统观念以增强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要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男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需要打破传统的幼儿园教师是“女性职业”的认识。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的确被打上了“女性”的烙印,社会对男性的社会角色定位也的确会使在幼儿园工作的男教师成为夹缝中的求生存者。
幼儿园教师是“女性职业”的观念,不仅阻碍了男教师进入幼儿园工作,影响了男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也束缚了女教师的手脚。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往往生活类的内容较多。不少幼儿园开设了美甲店、花店、娃娃屋、小厨房等区角,这类活动都带有女性化倾向。而在一些有男教师的幼儿园,家长可以接受男教师组织的一些运动量较大,风险也较大的活动,可以接受男教师带班时孩子发生轻微磕碰,却不太容忍女教师带班时孩子发生轻微磕碰。因此,要真正增强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要让男教师成为幼儿园里的“男性女教师”,而要彻底改变一些传统的观念,张开双臂欢迎男教师进入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梁彩恒.点评学前教育:幼儿园缺少男教师.症结在哪〔EB/OL〕.〔2012-04-16〕.http://teacher.eol-cn.
〔2〕魏淑华,宋广文,张大均.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J〕.教师教育研究,2013,(1):55-75.
关键词: 男幼儿教师 幼儿园 职业认同感
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好坏不仅对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及能力发展方面起着奠基作用。长期以来,女教师以其温柔、耐心的特点承担着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因而也形成了幼儿园女老师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人们认识到男教师那种沉着、冷静、果断、坚强、勇敢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男幼儿教师开始进入到学前教育领域。但男幼儿教师却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他们对这个职业认同感较低。加强男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刻不容缓。社会、学校、幼儿园应给男幼儿教师共筑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促进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1.政府应大力提高男幼儿教师待遇
经济待遇是影响男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直接因素。但我国幼儿教师待遇一直不高,这也是男教师不愿进入幼教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与教育部随后推出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都提到了有关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问题,但对于男教师而言,工资仍是较低的。为了完善幼儿园的教师队伍结构及儿童的健康成长,政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西方一些国家都开始把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土耳其在2009—2010学年里把32个城市的学前教育变成义务教育。[1]学前教育变成义务教育后,就会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待遇,增强这个职业的吸引力。政府在提高男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方面应加大力度。我国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男幼儿教师比女幼儿教师的工资高出两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男性从事幼教工作,才能增强男幼儿教师对这个职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使其于为幼教事业奋斗终生。
2.社会应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原始社会里,很多工作都是依据性别分类的。长期以来,这种工作分类是比较稳定的,也就造成了性别角色的不平等。人们也习惯认为照顾幼儿是女性的职责,幼儿园不是男性从事的工作,男性应从事技术性的工作。这种固有的文化思想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的职业观念。在现代社会里,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社会相关部门应该利用大众媒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进行现代文化意识的传播,改变影响人们对男幼儿教师职业认识的传统观念,真正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全社会认识到男性加入到幼教工作领域,有其独特的优势。发达国家的一项研究显示,男幼儿教师应该得到支持的理由有三个。第一,缺乏父爱的儿童更需要男教师在他们的生活里扮演积极的角色。第二,男性还能为儿童树立正面的模范形象。尤其在男孩面前,男幼儿教师被看做是角色模型的源泉,能在男孩受教育阶段帮助其培养兴趣。男老师还在健康的性别意识和社会上种种与性别有关的问题方面起着模范作用。成年男性不仅是男孩的榜样,而且是女孩的榜样。第三,如果能够平衡幼儿园男女教师的数量,就能帮助小孩发展更多积极的课内与课外环境行为。[2]
3.学校应建立合理的职前培养体系
很多学校招收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浓,这也会影响以后的职业认同感。学校应针对这样一个群体去建立一个合理的职前培养体系。第一,开展新生专业教育。新生入学后,首先可以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学前教育前辈、专家陈鹤琴先生、陶行知先生、张雪门先生、张宗霖先生等,使他们意识到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学校的领导可以通过座谈的方式了解男生的真实想法,去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真正地关心理解男生。最后,学校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实地参观,引起男生对小孩子的关注,进而激发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第二,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在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些学校过于偏重理论课程,而实践性的课程较少;尤其是针对男生的实践性课程较少,基本上按照女孩子的特点设计。有的男生不喜欢钢琴,学校就要创造条件让男生到体育学院去选修相关的适合他们学的课程。只有让男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才可以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和体态自然、心胸开阔、意志刚强的阳刚之美,使他们能胜任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3]第三,建立导师负责制。很多学校的专业老师是上完课就走人。他们不能及时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专业思想,以致学生在需要关怀的时候找不到人倾诉,也就很容易对专业失去兴趣。学校一定建立导师负责制,一个专业教师管几个学生,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更多些,就更容易做好心理疏导与专业教育工作。
4.幼儿园应构建男幼儿教师发展的平台
一所幼儿园的发展与进步依靠的是广大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那么幼儿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也离不开幼儿园的支持与帮助。幼儿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优化幼儿园课程设置。幼儿园应该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比如说可以开设男幼儿教师感兴趣的体育课,到节日的时候可以举办趣味运动会。这种方式为男性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男性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第二,提供男教师职后培训的机会。职后的培养与职前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幼儿园应加大对男幼儿教师培训的力度,使他们能及时汲取幼儿教育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在扩充他们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并且坚定他们的专业信念,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营造男女幼儿教师交流的氛围。在幼儿园里,女教师的比例要高,与女幼儿教师交流是男性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一关,能够很好地与她们交流对男幼儿教师的角色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园管理者应该开展教学上的传帮带工作,做好男幼儿教师与女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沟通交流,以帮助其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幼儿园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如茶话会、教师交流会、外出旅游等,以此来增进男性教师与女教师的交流,舒缓男教师紧张、压抑的心理。
5.男幼儿教师应合理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
社会、政府、学校与幼儿园这些外在力量的推动,固然可以提高男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但关键还在于男幼儿教师要注重内在的发展。第一,男幼儿教师要树立起专业理想。专业理想是一个人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终生的信念。一个人有了这种专业理想,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奋斗。男幼儿教师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要有坚持下去的信念。必须充分认识这一职业的特点,要相信自己的发展前景是好的。第二,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生理卫生、物理、天文等多学科的知识。因为幼儿学习并不具备专业性知识训练的特点,而是一种全面学习。这就对男性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男性幼儿教师应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对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才能增强自信心,提高在教师和家长面前的社会地位。第三,发展专业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除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对教学的反思能力,以及研究的能力等,都是一个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的能力。如果男幼儿教师真正发展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再加上自己的性别优势,就一定能够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只有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了职业认同感,他们才有信心一直在这个领域走下去。
参考文献:
[1][2]Sule Erden,Ozkan Ozgun,Munire Aydilek Ciftci. “I am a man,but i am a 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er”:Self- andsocial-perception of male pre-school teachers.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 (2011) 3199-320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和教师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其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视,随着学者对职业认同等一系列教师心理问题研究的日益重视,大量的学术成果得以涌现。然而,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的多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较少涉及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本文认为,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高等院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面对着更为松散的组织文化,其职业认同也必然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1]。为此,本文将详尽梳理和评述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文献,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1 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的界定
认同源于拉丁语“idem”一词,意为“相同的事物”;英语中认同(identification)概念的本意就是“身份”;在相关文献中,认同是指一种特定的情感联系,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部分,而这一自我认识源于作为个体的他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2]。
社会学家最早开展认同领域的研究。社会认同理论(sit)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所处的群体产生认同,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并通过对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获取积极的自尊[3]。turner等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与sit理论相比,自我归类理论添加了组织内部的行为,个人可以将自我在不同的层次进行归类:在个体层面(个体间差异)、团队层面(本群体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间存在差异)或者物种层次(人类与其他生物存在差异)。个体通过分类,将赋予自我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实现自我定型,并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己方群体成员。根据自我归类理论,我们很容易认清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质:个体在团队层面,以教师职业为标准所进行的自我分类。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认同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研究侧重点的相异,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还缺乏明确而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特征入手,将教师职业认同界定为一系列表征教师的职业特征,比如beijaard在研究中提出通过某人所教授的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或者角色概念三个范畴来完成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也有学者从建构的过程入手,强调教师职业认同的动态性,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自我意象和其感觉到必须扮演的教师角色之间的复杂的动态的平衡[4],是教师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互动来建构的对职业意义的认识。还有的学者如吴慎慎侧重于从教师本人的感知出发,指出教师个人对身为教师的认同概念,是教师知觉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采取行动的核心,或者更简单的说,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5]。魏淑华在对中外学者已有观点做出详尽梳理之后,总结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是个体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其教师角色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有不同的认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还需要统一。
2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动因研究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甚至个人成长经历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职业判断,进而对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受到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影响,以及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于慧慧,2006,魏淑华,2008,温艳红,2009)。在本文中,主要从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和组织环境因素等方面研究和分析其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1 职业形象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在已有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中,有学者依据教师对他们职业角色或职业群体的认识和理解,或教师职业的相应特征来解释职业认同[6]。而对职业角色或职业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作为教师的群体或个人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教师职业群体或个人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的表征。魏淑华在总结miller、moore 和hofman、korthagen等学者对职业认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也认为职业认同与特定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而职业特征是职业形象的关键构成要素。从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职业认同主要被用于刻画理想教师的特征,因而,教师职业形象的建立过程,实质就是对教师特征的理解和教师职业概念的形成过程,即对职业形象的认知将会影响到职业认同的形成。bamber 和 iyer在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员工的审计师职业认同领域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审计师的职业形象对职业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都会影响到个体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可,进而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受
职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9]。sleegers & kelchtermans也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与他们的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组织环境的改变可从不同方面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还受到受到教龄,所教学科影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moore和hofman(1998)指出学校对办学水平的高质量追求是与教师高度发展的职业认同相一致的[10]。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的措施会积极影响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组织架构的变化、新工作团队的建立和激励机制的变革也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参与度,进而推动员工的职业认同重构过程。教师所处的组织环境会对个体职业认同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产生全面且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职业目标的组织环境会增加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
3 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研究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11]。学者认为,组织内的员工同时肩负着组织角色和职业角色,在角色的互动冲突中,与所扮演角色相应的认同感之间也会产生显著的相互影响[12]。russo以记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进行了考察。实证结果显示,作为知识型员工,记者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对记者职业的认同程度高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依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职业认同强烈的记者,需要报社提供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平台,以及与有相同职业认同的同事工作的机会,当这些需求得以满足后,记者才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烈的组织认同。在后续的系列对其他行业员工(审计师、兽医等)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关系研究中,学者们也得到了较为一致性的结论,即职业认同会影响组织认同,且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一系列行为状态相关。moore和hofman对350余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强烈的职业认同有助于克服其对工作条件的不满,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他们的离职倾向。同样的研究也见于gaziel和魏淑华的文章中,他们分别证实了在以色列和整理
参考文献
[1] goffee,r.& jones g.,1996.“what holds the modern company togeth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l.74,pp.133-48.
[2] tajfel,h.,1981,“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tajfel,h., & turner,j.c.,1986,“the social of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in s.worchel & w.g.austin (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pp. 7–24).chicago,il: nelson.
[4] volkmann,m.j.& anderson,m.a.,1998,“cre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 dilemmas and metaphors of a first-year chemistry teacher”,science education,vol.82,pp.293-310.
[5] kelehterman,g.,2000,“elling dreams: a commentary to newman from a european contex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33 pp.209-211.
[6] 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7-81
[7] bamber em.& iyer vm.,2002,“big 5 auditors' 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consistency or conflict?”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vol.21 pp.21-38.
[8] hall,r.h.1968.professionalization and bureau cratization [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3: 92-104.
[9] russo,t.c.1998.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2:72-111.
[10]moore,m.,& hofman,j.e.,1988,“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israel”,higher education,vol.17,pp.69–79.
[11]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12]van dick r.,wagner u.,stellmacher j.,& christ o.,2004,“the utility of a broader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which aspects really matter?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vol.77 pp.171-191.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和教师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其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视,随着学者对职业认同等一系列教师心理问题研究的日益重视,大量的学术成果得以涌现。然而,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的多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较少涉及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本文认为,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高等院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面对着更为松散的组织文化,其职业认同也必然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1]。为此,本文将详尽梳理和评述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文献,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1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的界定
认同源于拉丁语“idem”一词,意为“相同的事物”;英语中认同(identification)概念的本意就是“身份”;在相关文献中,认同是指一种特定的情感联系,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部分,而这一自我认识源于作为个体的他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2]。
社会学家最早开展认同领域的研究。社会认同理论(SIT)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所处的群体产生认同,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并通过对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获取积极的自尊[3]。Turner等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theory),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与SIT理论相比,自我归类理论添加了组织内部的行为,个人可以将自我在不同的层次进行归类:在个体层面(个体间差异)、团队层面(本群体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间存在差异)或者物种层次(人类与其他生物存在差异)。个体通过分类,将赋予自我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实现自我定型,并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己方群体成员。根据自我归类理论,我们很容易认清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质:个体在团队层面,以教师职业为标准所进行的自我分类。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认同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研究侧重点的相异,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还缺乏明确而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特征入手,将教师职业认同界定为一系列表征教师的职业特征,比如BEijaard在研究中提出通过某人所教授的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或者角色概念三个范畴来完成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也有学者从建构的过程入手,强调教师职业认同的动态性,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自我意象和其感觉到必须扮演的教师角色之间的复杂的动态的平衡[4],是教师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互动来建构的对职业意义的认识。还有的学者如吴慎慎侧重于从教师本人的感知出发,指出教师个人对身为教师的认同概念,是教师知觉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采取行动的核心,或者更简单的说,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5]。魏淑华在对中外学者已有观点做出详尽梳理之后,总结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是个体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其教师角色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有不同的认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还需要统一。
2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动因研究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甚至个人成长经历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职业判断,进而对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受到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影响,以及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于慧慧,2006,魏淑华,2008,温艳红,2009)。在本文中,主要从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和组织环境因素等方面研究和分析其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1职业形象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在已有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中,有学者依据教师对他们职业角色或职业群体的认识和理解,或教师职业的相应特征来解释职业认同[6]。而对职业角色或职业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作为教师的群体或个人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教师职业群体或个人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的表征。魏淑华在总结Miller、Moore和Hofman、Korthagen等学者对职业认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也认为职业认同与特定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而职业特征是职业形象的关键构成要素。从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职业认同主要被用于刻画理想教师的特征,因而,教师职业形象的建立过程,实质就是对教师特征的理解和教师职业概念的形成过程,即对职业形象的认知将会影响到职业认同的形成。Bamber和Iyer在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员工的审计师职业认同领域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审计师的职业形象对职业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都会影响到个体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可,进而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尊师重教”和“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得到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和“为人师表”等评价,赋予了教师职业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这种正面的职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加强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
2.2工作自主性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工作自主性既是重要的组织变量,也是职业化的关键因素。中外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工作特质本身导致不同专业知识员工必须面对不确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故需要相应程度的工作自主性,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行动。Tampoe在研究中发现,知识型员工最看重的职业发展依次是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收入,可见知识型员工对工作自主性比对收入更重视。赋予知识型员工更大的工作自主性,既是工作环境的外在要求,也是员工自身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是一种高度自我涉入的职业,他们不仅负有传授知识的职责,还需要承担创造知识的重任,为保持学术思想的独立性,还需要独立地思考与探索相关的理论研究、科学实验,还需要自主地对劳动过程进行设计和创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工作中更具开创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也即是说,对工作自主性具有较强需要的个体,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更高。Norris和Niebuhr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中发现,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usso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工作者的记者群体的研究也验证了上述关系。较高的工作自主性,有利于高校教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有利于其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进一步强化[8]。
2.3组织环境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先期研究认为,职业认同不是固定或预设的,而是在各种社会情境和环境中解释个体的行为、语言和日常实践。Litwin和Stringer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个人对于该组织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知觉可以影响组织内员工的动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而一个组织总的环境性质是由生态学(指组织的物质资源)、背景环境(来自组织中成员带来的背景特征)、社会系统(指组织中正式和非正式角色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等四个维度相互作用决定的。很显然,个体对高校教师职业的知觉和理解,必然要从多个维度受到环境的影响。
职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9]。Sleegers&Kelchtermans也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与他们的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组织环境的改变可从不同方面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还受到受到教龄,所教学科影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Moore和
Hofman(1998)指出学校对办学水平的高质量追求是与教师高度发展的职业认同相一致的[10]。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的措施会积极影响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组织架构的变化、新工作团队的建立和激励机制的变革也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参与度,进而推动员工的职业认同重构过程。教师所处的组织环境会对个体职业认同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产生全面且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职业目标的组织环境会增加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
3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研究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11]。学者认为,组织内的员工同时肩负着组织角色和职业角色,在角色的互动冲突中,与所扮演角色相应的认同感之间也会产生显著的相互影响[12]。Russo以记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进行了考察。实证结果显示,作为知识型员工,记者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对记者职业的认同程度高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依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职业认同强烈的记者,需要报社提供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平台,以及与有相同职业认同的同事工作的机会,当这些需求得以满足后,记者才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烈的组织认同。在后续的系列对其他行业员工(审计师、兽医等)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关系研究中,学者们也得到了较为一致性的结论,即职业认同会影响组织认同,且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一系列行为状态相关。Moore和Hofman对350余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强烈的职业认同有助于克服其对工作条件的不满,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他们的离职倾向。同样的研究也见于Gaziel和魏淑华的文章中,他们分别证实了在以色列和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中间,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的相关关系依然存在,结论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13]。此外,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教师越是认同自己的职业,他们就越少经历倦怠[14]。Day等人总结认为,教师职业认同能够有效规范教师行为,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动机、承诺和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
4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对职业认同概念,以及工作自主性、职业形象和组织环境对职业认同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已有研究努力推动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然而大多仅限于对特定群体的个案研究,对职业认同的概念和理解还各有侧重而不统一,对职业认同特别是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国内对于教师职业认同前因变量的分析方面,虽然已有学者证明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年限、收入水平等个体特征对其职业认同产生显著影响,但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中小学教师,并且未涉及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等因素,也未见学者采用实证分析,探讨环境因素的对职业认同的影响作用。国外的研究虽已涉及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对职业认同的影响,但仅集中于审计、新闻媒体等特定行业;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果变量的分析还仅限于离职倾向、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等变量,较少直接与组织认同相联系。在研究深度方面,除了少数研究是对一些个人特征所作的简单描述统计分析外,对于教师职业认同与上述变量之间的影响机理等还鲜有探讨。此外,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高校的特殊环境中,组织环境、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形象如何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产生影响,也还有等进一步研究。教师作为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职业,教师作用的发挥,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可小视。对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研究不能简单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而必须基于中国国情,考虑价值观、文化等差异,通过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革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心理研究提供概念模型和实证支持。
参考文献
[1]Goffee,R.&JonesG.,1996.“Whatholdsthemoderncompanytogether?”HarvardBusinessReview,Vol.74,pp.133-48.
[2]Tajfel,H.,1981,“Humangroupsandsocialcategories:Studiesinsocialpsych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Tajfel,H.,&Turner,J.C.,1986,“Thesocialofidentitytheoryofintergroupbehavior”,InS.Worchel&W.G.Austin(Eds.),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pp.7–24).Chicago,IL:Nelson.
[4]Volkmann,M.J.&Anderson,M.A.,1998,“Creatingprofessionalidentity:DilemmasandMetaphorsofaFirst-yearChemistryTeacher”,ScienceEducation,Vol.82,pp.293-310.
[5]Kelehterman,G.,2000,“Ellingdreams:AcommentarytoNewmanfromaEuropeancontext”,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Vol.33pp.209-211.
[6]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7-81
[7]BamberEM.&IyerVM.,2002,“Big5Auditors''''Professionaland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ConsistencyorConflict?”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Vol.21pp.21-38.
[8]Hall,R.H.1968.Professionalizationandbureaucratization[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33:92-104.
[9]Russo,anizationalandprofessionalidentification.ManagementCommunicationQuarterly12:72-111.
[10]Moore,M.,&Hofman,J.E.,1988,“Professionalidentityin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inIsrael”,HigherEducation,Vol.17,pp.69–79.
[11]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12]vanDickR.,WagnerU.,StellmacherJ.,&ChristO.,2004,“Theutilityofabroaderconceptualizationof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Whichaspectsreallymatter?”,JournalofOccupation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Vol.77pp.171-19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value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more apparent, however, the gap between it and the publ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is study takes Jinhua area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professional identity; Jinhua Area
1 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本调查分为工作本身、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进修培训、管理体制、人际关系、离职倾向七类,共设置了24个问题,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共向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四所金华地区的民办高校发出280份调查问卷,收回调查问卷220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另外对金华某民办高校的7位专职教师和2名人事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作为调查问卷的补充。访谈结束后,对调研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性别构成:参加调查的人员中,男性40%,女性60%;(2)职称结构:初级职称占40%,中级职称占42%,中级以上职称占18%;(3)年龄结构:35岁以下占55%,36~45岁占17%,45岁以上占28%;(4)任职年限:1年以下占29%,1~3年占48%,3~5年占11%,5年以上占12%;(5)学历分布:本科占65%,研究生占35%;(6)收入分布:1500~2000元占9%,2000~3000元占48%,3000~4000元占30%,4000元以上占13%。
结合调查问卷可见,金华民办高校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可度处于中等水平,他们普遍感觉目前工作压力较大,主要涉及教学及管理、科研及职称评定、职业成长与发展等方面,在有了合适的机会时,部分教师选择了离职,尤其是入职时间不长,没有组建家庭的单身青年教师,这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队伍的稳定,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2 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原因
(1)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小,民办高校教师待遇偏低。一是由于民办高校属于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办学,办学条件及规模受办学主体自筹资金能力决定,使其在社会地位、国家财政支持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无法相提并论,导致民办高校发展困难多,教职工待遇在同行业中偏低。二是民办高校不属于事业单位,教职工的人事关系基本挂靠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学校和教师双方通过合同来确定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除了要努力在教学管理方面表现出色,还要面临可能失业的压力,职业风险高,稳定性差,而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机制相比同区域行政事业单位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其稳定性进一步降低。
(2)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差,教师教学及管理难度大。民办高校对于学生的高考分数要求相对比较低,在国家生源数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学生报考而不断降低录取分数,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尤其是文化课成绩差极大地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老师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敷衍塞责,学生厌学,上课只为了学分和最终的文凭,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服从教师管理,漠视学校规章制度,给民办高校教师教学管理带来巨大压力,教师通过教学很难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另外,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突出使民办高校学生更感到前途迷茫,学习更加缺乏动力和热情,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教师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必然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3)民办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局限性。首先,从管理上看,民办高校中高层人事任免权基本掌握在主办方手中,任命的领导有些不具备高校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能真正实现专家治学治校,内行人管内行人,一些民办高校甚至在用人和教学管理中出现了“任人唯亲”的现象,致使教职工很难有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决策,他们的想法得不到重视,建议得不到采纳,问题得不到解决,权力得不到保障,导致民办高校教师丧失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弱化,对学校的期望越来越低,逐渐失去了信心。其次,从办学成本方面考虑,为了缩减开支,民办高校教师往往身兼多职,他们事情多,责任大,使其工作的兴趣和满意度降低。另外,从教师成长与发展来看,民办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因为经费供给不足,教师很难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培训进修机会,教师对培训内容缺乏自主选择权,培训效果有限,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较小。
(4)民办高校校园内涵建设滞后,组织凝聚力较低。原因之一在于民办高校属于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办学,盈利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因此学校将主要时间精力投入到如何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生源数量上,忽略了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对于他们的生活和情绪情感状况也知之甚少,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教职工产生主人翁的归属感。第二,部分民办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既不如中学教师有成就感,又不如本科教师有优越感,他们把“教书育人”仅仅看成是养家糊口的手段,除本职工作外,还把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自主创业及社会兼职中去,因而无暇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淡化了自己与群体间的联系。第三,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跟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因此,要根据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取消一些招生及就业难的专业,设置招生火、市场需求大、有特色的专业。在专业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一部分专业相关或相近的老师就要被安排教授多门新的课程,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学习及培训,课业压力陡增。同时,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增强竞争力,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科研及管理能力、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还要求教师定期到相关单位挂职锻炼,了解行业最新知识、技术及发展动向。他们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教授实践技能,产学研结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把自己锻炼成“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科研条件和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民办高校教师认为晋升职称非常困难,职业前景黯淡,从而选择离职,降低了校园内涵建设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 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建议
(1)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为民办高校教师营造公正合理的育人环境。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是否拥有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民办高校一方面要改变现存的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把那些业务能力和责任感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领导能力和长远眼光、群众呼声高的内行人选为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创建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队伍。二是改革原有的体制机制,民办高校创办者和决策层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方法,尊重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实行校务公开,充分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是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晋升、社会保障、培训进修、评优评先等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既重内涵,又重发展,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校园环境。金华民办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学校长远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不遗余力地进行制度创新、内涵建设和物质发展。一是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增进他们的沟通了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创建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履行作为主人翁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学校应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使他们从内心里将个人和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此增强,这种内驱力也保证了学校得以稳健持续发展。
(一)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主要参照薄艳玲的《关于高师生教师认同状况的调查问卷》和宋广文,魏淑华的《中华小学教师职业认同问卷》,设计而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第一,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第二,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第三,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准备;第四,从事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第五,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期望;第六,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第七,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基本情况。
(二)被试通过方便取样抽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听康教育、培智教育、脑瘫教育、自闭症教育方师范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有效回收率为96.33%。其中男生30名(10.38%),女生259名(89.62%)。研究对象情况见表1
二、统计结果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从表2和表3可知,明确表示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有253人,占总人数的87.54%。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专业思想稳固,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其中,女生234人,占女生总人数的90.35%;男生19人,占男生总人数的63.34%。由此可见,女生的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意愿比男生更为坚定。同时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85人,占大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7.63%;大二有85人,占大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90.43%;大三有83人,占大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总人数的84.70%。可见,随着年级的增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并无明显变化。另外,听康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0人,占其总人数的87.91%;培智教育专业方向的有63人,占其总人数的86.30%;脑瘫教育专业方向的有29人,占其总人数的85.30%;自闭症教育专业方向的有81人,占其总人数的89.00%。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愿意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比例,在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变化。
(二)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准备从表4可知,89.96%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81.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74.7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自己知道怎样成为一个好的特教老师。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另一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具备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有61.60%,而同时只有52.94%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常去康复中心及特小做实践。这表明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
(三)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情感从表5可以看出,有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喜欢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同时有9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能为特教事业尽一份力我很高兴”给出了肯定的态度;另外有93.0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于“提起特教老师常令我有一种敬佩之情”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表明,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不仅仅把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看作一种谋生的途径或普通职业,而且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愉快积极的情感。再者从表6中可以看出,82.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进一步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很好的解决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价值内化的问题。
(四)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期望和价值观从表6可以看出,71.97%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会很大;87.55%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希望自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教老师。这表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有着较高的期望,同时也希望自己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这一行业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在价值观方面,由表6可以看出,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94.11%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特教老师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以及它能体现个人的价值方面有着积极正确的认识。
三、分析与讨论
(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高的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特殊教育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更是一项崇高的爱心事业,它能帮助关心残疾人,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有节假日;工资待遇方面,国家规定从事特殊教育最少要享有工资总额的15%的补贴,以后会更高。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事特殊教育的积极性。2.学校因素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博爱的文化氛围极大地熏陶着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从而加强了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责任心;与此同时,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信心。3.个体因素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积极的价值观,83.39%的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认为做特教老师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此外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是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满足特殊需要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特殊教育教师一般被认为有爱心,有耐心,这让大多数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具有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性别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这种性别差异与国内类似(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我国的传统观念—女性更适合从事教师职业有关。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可能更多的家长倾向于让他们的女儿报考师范院校,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同时,女性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耐心细致的性格特征可能也是女生相对于男生更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更重要的是,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面对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极大地爱心,耐心和恒心,才能把工作做好,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再者,在目前的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往往比男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只要男生,而男生中很多不乐于从事教师职业。因此在教师职业的竞争中,男生与女生争职位的情况相对较少。这一因素也可能促进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水平普遍较高。2.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在性别上呈现显著差异,而在年级和专业方向上并无明显差异。3.特殊教育师方向范生,虽然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性质及特殊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在职前准备与训练方面尚待加强巩固。4.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充满了积极的情感。5.特殊教育方向师范生对从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着较高的期望和积极的价值观。
(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