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04:50
序论:在您撰写传染病学术会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根据201x年传染病防治工作要点,拟定本培训计划。
1、把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制度中,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并进行考核。
2、培训目标:
①医务人员应熟悉传染病法律、法规、规范,掌握疫情报告要求,正确填写报告卡,并按规范及时报卡。
②熟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知识、临床表现、诊断学知识诊断、防控措施等,能够及时发现疫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救治患者,并做好自我防护,防止院内感染。
3、培训方式: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全院讲座、科室讲座、医务人员自学、参加员外培训班(如学术会议、学术论坛)、远程教育等。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
4、培训内容:
①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
②传染病诊断、防治知识,
③突发传染病处置,
④传染病疫情报告,
⑤死亡疾病证明书的填写,
5、时间安排:3月份全员培训,7月份岗前培训,每季度科室疫情管理员培训。
6、组织管理
感染管理科、医务科负责全院传染病防控培训的组织管理,安排全院性讲座、科室讲座或自学的内容,组织参加远程教育。建立健全培训档案,对培训情况进行考核登记,考核成绩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和在职培训管理中,与年度考核,执业注册等管理制度相衔接。
医院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计划
20xx年卫生技术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病毒性肝炎(重点为乙型肝炎)等16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各级各类的卫生技术人员、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制度中管理,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考核。与奖金挂钩,
各科室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做好培训工作,提出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培训目标
在201x年在职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重点抓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鼠疫、霍乱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达到下列目标:
(一)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
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使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输血科的专业人员,加强对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三)使本院卫生人员,
掌握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对象
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要覆盖各科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事与传染病防治工作有关的人员。包括:预防保健、临床医药护技、检测检验、采供血人员、实验研究、管理、宣传教育等。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和与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有关的专业知识。
(一)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5-2010)》、《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二)专业部分
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霍乱、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呼吸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诊断程序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传染病相关疾病;传染病病人的医学管理模式;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和艾滋病等病人的医疗关怀;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自学、参加专题讲座、培训班、研讨会、学术论坛、远程教育等。培训重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相关会议时要注意安排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内容,把培训作为重点内容。医院感染科、急诊科
医生、社区科和本院传染病主诊医生等直接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采取进修、集中培训等形式进行培训。
五、组织管理
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逐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全员培训工作。
英文名称:Poultry Husbandry and Disease Control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3847
国内刊号:44-1202/S
邮发代号:46-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自1984年毕业以来,王贵强教授一直活跃在传染病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他在临床医疗救治工作,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卫生救援活动,临床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以及医师协会和医学会等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在面对患者时,他总是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患者高度负责,耐心细致,技术精益求精,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评价。
不放过任何一个临床异常所见
在临床工作中,王贵强主任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临床疑难问题。他常说,医学是经验医学,但不能唯经验,应该学会在书本中、前人的经验中和文献中积累自己的经验;而正是由于他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结合文献学习、总结经验,才能够多次独立诊断从未见过的疾病,如“莱姆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1987年,我国学者在黑龙江海林地区发现“莱姆病”并进行了报道,王贵强及时了解到该病的特点后作了摘录。1989年年底,王贵强刚刚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不久,一位来自大兴安岭地区的患者,被按照“森林脑炎”收入医院,但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主任查房也认为不像“森林脑炎”。由于王贵强先期曾经看到过莱姆病的相关论文,再加上主任的意见,他立即翻阅读书笔记,发现该患者的表现很像“莱姆病”,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到“螺旋体”而确诊,针对性应用抗生素终使患者痊愈。
对此王贵强主任回忆说,在整个诊治过程中,没有在该患者身上发现文献描述的“游走性红斑”,但他进一步查阅文献发现,个别患者“红斑”可以很大,可达70 cm×20 cm。根据这个线索,王贵强又在患者身上反复寻找,终于发现整个前臂就是一个“游走性红斑”,至此,王贵强主任完整地学习了有关“莱姆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对此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尝到了“求甚解”的甜头。
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对自身免疫性肝病,尤其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还没有普遍认识。当时,王贵强主任在临床中遇到一例肝病患者,发现其ALT升高,胆红素升高,同时GGT明显升高而无法解释。他通过文献检索认识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采用激素和熊胆胶囊,有效治疗了患者。此后,他继续关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并在全国各地讲授自身免疫性肝病,使该病逐渐被认识,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大学毕业后,王贵强被分配到辽宁省阜新市传染病院工作,当时有大量的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因没有得到及时的外科治疗而死亡。王贵强利用在实习期间学习到的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技术,首次在该院应用,使患者获得了重生的机会。此后,无论节假日还是夜间,他常常被病房通知去下三腔管,对此他毫无怨言,反而对能帮助患者而感到快乐。通过大量的实践,王贵强主任总结出了三腔管应用的技巧,并进行了多项改进,如,在三腔管压迫时,患者常常难以忍受局部压迫而放弃治疗,导致再次出现出血而死亡。他经过查阅文献了解到,鼻前庭神经丰富、痛觉敏感,而咽后壁神经相对少,因此首创以15度至30度角牵拉,取代传统的水平牵引方式,使牵引着力点在咽后壁,减轻了患者鼻前庭压迫疼痛,使患者疼痛减轻,耐受性增强,令这种救命的办法更利于被患者接受。
在传染病院工作期间,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是另外一个晚期并发症,单纯放腹水需要同时输注白蛋白,花费昂贵,且由于腹腔压力增加,不利于肾灌注,常常难以控制而发展为肝肾综合征等导致患者死亡。王贵强主任根据当时发表在《实用内科杂志》上的有关“腹水直接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文章,悉心研究摸索,在医院首次开展该技术用于顽固性腹水的治疗。通过治疗,一方面减轻了患者腹腔内的压力,减轻了痛苦;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血容量,减少了白蛋白和水分流失,增加了肾灌注,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王贵强主任常说,做医生要通晓病理生理学,要“求甚解”,“知其然,知所以然”。医学强调记忆,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到了临床实践阶段就容易出现问题,应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记忆,并进一步总结,形成经验。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在20世纪80年代大流行时,正值王贵强在读研究生,在导师于丹萍教授的指导下,他开始对此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进行研究,同时参加临床诊断和抢救治疗工作,通过救治大量的病人,学到了内科急重危症救治的经验,也体会到了病人的痛苦,这促使他对患者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竭心尽力地对待。
2002年,一位河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因病情危重需要进行肝移植。在等待供肝的过程中,王贵强首次应用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病人最终抢救成功,没有进行肝移植,至今已经十多年,肝功能仍然稳定,可以正常工作。
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在忙于临床工作的同时,王贵强主任非常注重抽时间做科研。早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正值肾综合征出血热在我国大流行,年发病人数达十万例,病死率3%至5%。王贵强在导师于丹萍教授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该病病毒直接作用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据此强调早期抗病毒治疗和针对病理生理规律进行预见性治疗的原则。相关成果编入了诊疗方案,指导临床治疗。该研究于1994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美国留学期间,王贵强主任通过研究T淋巴细胞凋亡信号传导和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免疫治疗等,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Bak在T细胞凋亡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Journal of Biology and Chemistry》和《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归国后,王贵强主任先后主持和参加原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点专项课题、美国CMB基金、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等课题15项,150余篇,其中SCI论文33篇。目前担任美国感染病学会会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临床感染病)编委,系中国大陆唯一的编委;还担任亚太肝病研究会会刊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国际肝脏病学)杂志编委,另担任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十余种核心期刊常务编委、编委等,并作为多个国际杂志审稿人,如Cytokines,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Protein Identification and Purification等。
同时,王贵强主任还十分重视教学工作。每年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教学和继续教育上,不论是本科生、8年制还是毕业后的医学教育工作,王贵强主任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作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已经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8人。
普惠患者,大力培训基层医师
自2008年担任北京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以来,王贵强主任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对北京地区感染科医师进行免费全员培训,连续组织了四届北京感染和肝病论坛、继续教育学习班四期及周边区县巡讲活动等,累计培训北京及周边地区感染和肝病等基层医师26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基层医生的水平,为北京地区感染科医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王贵强主任负责继续教育工作,在分会李兰娟会长领导下,先后参与组织针对基层医师的“蒲公英项目”和“彩虹项目”等,累计培训基层感染科医师36000余人次,提高了全国基层医生对慢乙肝抗病毒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乙肝患者受益,降低了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的发生。
自2002年王贵强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兼学术秘书,2009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他积极参与组织学会的各种学术活动,包括隔年一次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术年会、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学术会议、全国感染中青年学术会议等。
担任中华医学会肾综合征出血热学组组长期间,王贵强主任作为大会主席组织召开了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他还多次受邀参加亚太肝病研究会年会、欧洲肝病研究会年会等国际会议,做专题报告或主持会议。他响应中央政府西部大开发的部署,作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西部行”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自2004年以来,分别在新疆、广西、、云南、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等西部省、自治区组织 “西部行”继续教育项目10次,累计培训西部医师30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西部地区感染病和肝病医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多次受到中华医学会的表彰。
在临床工作中,王贵强主任还痛心地发现,很多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误区而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时刻不忘对患者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过程,积极配合治疗,避免“有病乱投医”,贻误治疗时机。同时,他还多次在大型健康教育活动中以及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参加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由于在科普工作中的表现突出,2011年,他成为了北京市首批认证的“北京健康科普专家”。
积极参与公共卫生
应急和救援工作
2003年北京SARS流行初始,王贵强主任以传染病医师的敏感性,迅速意识到了该病的危害。他建议医院门诊和病房医护人员在诊治发热患者时带口罩,注意个人防护。在北大医院出现首例患者时,他积极参加会诊和制定治疗方案;积极建言献策,配合院领导设计重新启用的旧病房楼,用于SARS患者的集中收治,避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不仅负责SARS主诊和会诊工作,还承担着大量普通传染病重症患者的救治,因成就突出,获得了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的殊荣,他所在的科室,也获得了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5年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后,王贵强主任受原卫生部派遣,参加了赴印尼卫生救援队。他利用自己丰富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帮助当地有效进行防疫工作,并诊治了大量患者,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中国卫生救援队在当地总医院开诊11天,共接待门诊患者1200多人,最多一天接待患者200多人,接近该医院日均门诊量的三分之一。由于王贵强等中国医生的良好声誉,大量患者慕名而来,请求中国医生给予诊治。
作为传染病专家和原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贵强教授多次参加原卫生部组织的突发和不明原因疾病的咨询和甲流、蜱虫叮咬、超级细菌等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受到了原卫生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2010年发生的“蜱虫叮咬事件”中,王贵强主任受原卫生部委托,作为专家组成员赴疫区调研,获得了第一手临床数据,为原卫生部颁布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方案》的制订提供了依据,并作为主要执笔人对终稿把关。
作为原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传染病标准委员会委员,王贵强主任还积极参加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修订、制订和审定工作。主持修订了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参加了《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的制订,主审多部法定传染病标准。由于在传染病标准制订、修订和审定中的突出贡献,2007年,王贵强主任被原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评为“卫生标准先进个人”。
作为首届中华预防学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委员,王贵强主任积极参加公共卫生应急的管理工作,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相关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参加了《公共卫生应急手册》的编写工作。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王贵强主任作为国家核生化医学救治辅助决策系统专家组成员,为奥运期间的安保工作进行技术支持。
采访即将结束时,王贵强主任对记者说:“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是每一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而去努力的。所谓众志成城,当我们每一位医生都努力进步,恪尽职守,就一定会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一、征文内容
1. 新发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2. 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预警预测研究与控制;
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及干预控制;
4. 伤害流行病学及行为、心理障碍与疾病研究,精神卫生研究;健康教育与促进;
5. 分子流行病学与疾病控制;
6. 流行病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二、征文要求
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字数不超过3000字,附800字以内摘要,用Word文档打印;要求论据充分、观点明确、内容真实;首页写明题目、作者单位(加盖公章)、姓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E-mail。稿件请于2008年6月30日前(同时发电子邮件)寄至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山西路1380号,邮编:200336)。电话:62758710-1323,联系人:李凡,电子信箱:fli@scdc.省略。
三、论文排版具体要求
1. 论文标题(第一行):三黑字体,居中排。
2. 姓名(第二行):小三楷字体,居中排。
3. 作者单位、邮编及通讯地址(第三行):小三楷字体,居中排。
4. 关键词:需列出3~4个关键词,小三楷字体。
5. 正文:五号宋字体。文中所用计量单位,一律按国际通用标准或国家标准;并用英文书写,如km2,kg等。文中年代、年月日、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4字用五黑居中。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著作:作者姓名.书名.出版社名,出版年份,起页-止页.
期刊:作者姓名.文章名.期刊名,年份,卷(期):起页-止页.
如有2个以上作者,作者间用逗号分开。
7. 作者简介。请在参考文献之后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用五黑字体左起顶格排,后空一格,接排简介内容。作者简介内容50字左右,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专业领域、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电子信箱等。
8. 论文文字和格式务必符合本通知要求,否则,将会影响文章的收录。
四、征文截止日期:2008年6月30日。
【关键词】 乙肝病毒;荧光定量 PCR;HBV DNA
The correlation studies about detection of DNA content 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in hepatitis B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HBV DNA level with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in common code. Methods 500 serum sample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ors and 100 healthy controls were collected,the HBV DNA level were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FQ-PCR)and immunological markers of hepatitis B virus were detected by ELISA. Result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level of HBV DNA among each group(P
【Key words】 Hepatitis B virus;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HBV DNA
目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检测方法主要有 ELISA 法检测免疫学血清标志物和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 DNA。ELISA 法主要检测 HBV 血清标志物,即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反映病毒的表达水平,也间接地反映了病毒复制水平,在乙型肝炎的病因分析、疾病进程和预后判断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临床诊断、治疗、分析和判断 HBV 感染者病程及传染性的重要依据。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的是体内病毒的拷贝数,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并且重复性好、检测范围宽,其目的主要是判断目前患者病毒复制程度的大小、传染性大小,尤其在判断乙肝的转归以及用药前后的疗效判断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抗病毒治疗用药指征之一。
本研究就以上两种方法对 HBV 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 ELISA 法与 PCR 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及不同的临床意义,从中了解乙型肝炎感染情况,为临床判断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和疗效观察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间吉林省医院住院及门诊乙型肝炎患者 500 例,其中男 334 例,女166 例,年龄 10~70 岁,诊断符合 2000 年9月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所定的标准[1]。同时收集 100 例乙肝病毒标志物全阴性的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组。根据检出的常用模式将研究对象分为 10 组,见表 1 的分组栏(每组中的项目均为阳性)。
1.2 试剂与仪器 ELISA 检测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HBV DNA含量检测试剂盒由深圳匹基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罗氏荧光定量 PCR 仪 LightCycler。
1.3 实验方法 HBV DNA 含量检测及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1.0 统计软件统计分析,HBsAg(+),HBeAb(+),HBcAb(+)组与其他各组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χ2检验发现 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 HBV DNA 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除 HBsAg(+)、HBeAb(+)、HBcAb-IgM(+)组以外的其他各组(P
3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HBsAg(+)、HBeAg (+)、HBcAb(+)组患者血清 HBV DNA 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91.8%,经统计学处理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80例 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HBV DNA 阳性检出率为 38.3%;57例 HBsAg (+)、HBcAb(+)组患者血清 HBV DNA 阳性检出率为 59.7%,这一结果说明 HBeAg阴性、HBeAb 或 HBcAb 阳性者仍可以有 HBV DNA 阳性检出,提示患者体内仍有 HBV 存在或复制,故 HBeAg 的消失,HBeAb 或HBcAb 的出现并不能代表病毒停止复制或病情好转,只能说明复制水平的降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与 HBV 发生前 C 区基因突变或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有关[3]。
31例 HBsAb(+)患者中 HBV DNA 阳性率为 9.7%,其原因可能为:长期多次反复小剂量接触 HBV未见或少见发病,出现 HBsAb(+),但体内仍可存在低拷贝的HBV 颗粒;或者存在其他 HBV 血清学亚型感染[4]。
阴性对照组也检出8例 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 8.0%,其原因可能是:①HBV 发生前 C 区基因突变或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有关。②HBsAg 确已清除,但 HBV DNA 仍持续存在[5]。③ PCR 方法存在假阳性。
综上所述,FQ-PCR 和 ELISA 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互补性。长春市的 500例患者各模式分组中HBsAg(+),HBeAb(+),HBcAb(+)组患者血清 HBV DNA 阳性检出率和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HBeAg 和 HBV DNA 阳性检出率有较高的一致性。
参 考 文 献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2000 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8(6):324.
[2] 丁柳,刘丽,雷学忠.5600 例血清标本乙肝病毒 DNA 定量与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的对比分析.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2):313.
[3] 朱传武. HBV 前 C/C 基因变异与宿主 T 细胞免疫的关系.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1,24(6):289.
[4] 朱艳宾,刘增佑.乙型肝炎孕妇早期血清 HBV DNA 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关系研究.河北医药,2008,30(12):1928-1929.
【关键词】安福隆联和鳖甲软肝丸;代偿期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是指肝实质广泛破坏,弥漫性肝纤维增生,被分割的肝细胞团呈不同程度的再生及假小叶形成,是各种慢性肝病由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的早期阶段[1]。鳖甲软肝丸主要成分:醋制鳖甲、山药、鸡内金、丹参、山桂等,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功效。辽阳市传染病医院自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采用安福隆联合鳖甲软肝丸治疗代偿期肝硬化6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代偿期肝硬化均为本院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住院病历,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硬化的诊断标准[2]。其中20例为乙型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48例为丙肝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25~65岁。对照组35例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22~6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用安福隆(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300万U隔日肌内注射1次,同时服用鳖甲软肝丸(本院生产)40粒,3次/d;对照组患者用安福隆(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300万U隔日肌内注射1次。两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其他治疗措施两组相同,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检测肝功、彩超检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HA、LN、ZV-C、PCⅢ。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x±s)表示,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恢复正常,肝门静脉、脾厚值缩小;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原值下降≥5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原值下降≥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未下降或上升。
2.2 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治愈及显效共24例(72.73%)、有效6例(18.185%)、无效31例(9.04%),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临床治愈及显效共22例(62.86%)、有效6例(17.14%)、无效7例(20%),总有效率8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x±s)
组别例数时间ALT(U/L)ASTGGT
治疗组33治疗前108.5±2.985.6±6.369.3±8.8
33治疗后39.4±6.5*#30.2±4.5*#32±5.1*#
对照组35治疗前109.8±6.884.2±3.958.7.9±10.3
35治疗后46.3±6.2*39.5±5.7*39.4±5.8
注: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μg/L x±s)
组别例数时间LNHAZV-CPCⅢ
治疗组33治疗前410.7±98.2331.3±76.8226.4±49.1249.8±54.6
治疗后198.3±43.5.5*153.6±33.3*102.4.±21.4*#144.1±36.5
对照组35治疗前399.6±87.88328.2±75.4240.1±43.6265.1±55.2
治疗后239.4±69.3197.4±43.6168.3±28.4189.2±42.3
注:与对照组比较**P
表3
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x±s)
组别例数时间D(cm)V(cm/s)&(ml/min)
治疗组35治疗前1.42±0.1517.38±5.691870±601
治疗后1.32±0.1612.28±3.81*1158.±513#
对照组33治疗前1.41±0.2418.24±5.171795±689
治疗后1.31±0.1813.21±43.6*1051±608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展的重要中间环节,肝纤维化是肝损伤的持续存在,组织增生反应时由于(ECM)细胞外间质合成,解与沉积不平衡引起的病理过程,直接测量ECM成分的降解产物能监测肝纤维化的程度[3],早期治疗阻断肝纤维化进展、防止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意义重大。现代临床与基础研究已证实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是可以逆转的。肝纤维化、肝硬化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抗纤维化及对症治疗三个方面。
重组干扰素α-2β(安福隆)是由携带有人白细胞干扰素α-2β基因质粒的重组假单孢菌生产,活性成分为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甘露醇、吐温-80,本品不含防腐剂及血液提取成分。不仅具有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通过改善肝小叶和门静脉区炎症和减轻肝脏组织坏死程度,间接抑制肝纤维化的形成[4]。
鳖甲软肝丸主要成分:醋制鳖甲、山药、鸡内金、丹参、山桂等,有活血散瘀、软坚散结功效。在治疗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具有保护肝细胞,改善血清蛋白代谢,降低血清HA、PCⅢ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肝内循环,控制肝细胞炎症反映,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胶原的降解,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从而达到抗纤维化目的.
本文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HA、CN、ZV-C、PCⅢ、门静脉内径、血流量值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鳖甲软肝丸联合安福龙可明显改善肝脏炎症,抑制肝纤维化[5]。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脂肪肝病诊断标准.
[2] 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3,11(2):12.
[3] 陆伦根,曾民德.肝纤维化的免疫发展机制和治疗鉴略(3).肝脏,2004,9(9):40.
关键词乙型黄疸性肝炎疗效临床研究
黄疸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导致血液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普遍发黄的症状,当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时,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发黄的症状肉眼便可辨别[1]。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48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和单纯西药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19~80岁,平均41.5±6.3岁;平均病程4.1±1.2年;所有患者经西医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6次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慢性黄疸型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属中医学“黄疽”、“阳黄”范畴[3]。48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巩膜、皮肤黄染和肝功能异常,男性患者中多半有酗酒史。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保肝常规西药治疗,包括维生素B,维生素C、甘利欣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退黄汤。该方组成:赤芍60g,茯苓30g,丹参30g,川芎10g,茵陈20g,苍术15g,藿香6g,泽泻15g。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400ml,早晚各1次,饭后半小时口服。两组疗程均4周。
疗效判断标准[3]:①显效: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或回缩,无压痛及叩痛,肝功能复常,以上各项指标稳定6个月以上;②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肝脾大稳定不变,无明显压痛及叩痛,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异常值下降50%以上,以上各项指标稳定3个月以上;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全部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黄疸性肝炎主要是肝、脾之气不舒,或过食肥腻甘甜造成,湿邪阻滞中焦或瘀血等阻滞胆道.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溢于体表肌肤等而发黄[4]。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是治疗本病的常法,在常规清热化湿治疗法中,酌情加用解毒、凉血、化瘀之品。以此为基础,加入清利凉血活血方药中,从而自拟退黄汤,方中赤芍重用,可入肝经而达凉血活血、清热退黄的目的;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可健脾,有防止全方寒凉伤中的作用;用丹参可助赤芍活血祛瘀,且能凉血;川芎既能活血又能理气,有“气行则血血行”之妙;茵陈、泽泻清热利湿;苍术、藿香燥湿。诸药合用使气血调畅,血分湿热疫毒得除,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方中有健脾之药,祛邪而不伤正,因此又无寒凉伤中之弊。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在西药基础上加服自拟退黄汤治疗慢性乙型黄疸性肝炎在改善症状、肝功能等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彭祖春.中医药治疗黄疸性肝炎48例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0,6(6):53-54.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1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