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17:04:46
序论:在您撰写网络文学研究综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本文以中国知网上的学术论文、新闻报纸文章、报告等为主要检索对象,并适当关注了百度网上的有关文章、发言稿和新闻,对关于网络教学模式、网络学习方式的各类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检索到各类学术论文78篇,报纸刊载的新闻或文章7篇,共85篇,其中涉及国内外比较研究的文献5篇。另外,查阅教育部相关文件6个。在此基础上,从概念、实践案例、优劣分析到提出未来建议等几个方面对网络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
网络教学模式的国内外高校应用现状
1.国外网络在线教学的发展
“慕课”发端于美国,是英文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音译,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提供慕课平台的“三巨头”。截至2013年7月,全球190个国家超过154,763人注册学习了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与peter norvig教授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最后有7,157人完成了整个课程学习,并获取了该课程的认证。英国开放大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网络化,25万名学生使其成为英国当前在校生规模最大的高校,两倍于伦敦大学。美国现有300万名完全在线学习的学生,这相当于法国大学学生的总人数。
2.国内网络在线教学的发展
2013年6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正式加入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并将面向全球网络初步开放4门课程,北京大学则宣布其首批开放课程将于2013年9月上线。北京大学计划于未来5年内建设网络开放课程共计100门。2013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加盟Coursera课程联盟与全球知名院校共建共享全球最大在线课程网络。2013年9月23日,北京大学推出首批7门全球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10月,清华大学陆续推出系列“慕课”。上海交通大学紧随其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风潮在我国高校掀起。
网络教学模式的典型案例
1.纽约州立大学“特殊教育”网络教学模式
纽约州立大学创建了全美最大的远程教育项目,其下设的64个校区分布于纽约州的各地,且每个校区都开设远程教育,目前共有7万名学生正在接受学校的高等网络教育。
纽约州立大学网络教学质量标准与在校传统教学质量标准相同,并受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的监督。网络教学统一使用交互平台(Blackborad Learning System,简称BLS)。“特殊教育”网络教学交互方式以师生异步交互为主,具体有三种:第一,各学习小组成员在BTS讨论区中针对课程学习内容发起并主持讨论,同时每位成员也要参与他人主持的讨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对讨论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第二,当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可以在BTS公共问题区上发帖询问,主讲教师给予及时回答,其他同学也可以给予回答。第三,学生学习主讲教师录制的视频或音频,通过BTS的E-mail系统向教师提交作业,一周之内得到教师对作业的评价。
2.台北市仁爱中学的E化教学之路
仁爱中学创新教学团队秉持“发掘什么才是学生需要的”精神,成立了建设E化教学环境的组织机构,建立适性、多元、强调主动学习的数字学习环境,推进E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环境包括了数字信息行动讲台、行动信息教室、无线广播系统、投票系统、行动E化专科教室;同时还加大对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借助行动信息设备的实际操作及小组激烈讨论的方式,学生自主练习,合力在校园无线网络的便利环境里尝试找寻解答,这使学生的学习步调能跟上社会生活环境的遽变,并从中觉察自己所欠缺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借助广播系统的数字平台,轻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进度。这样,不仅教师能在成果中看到学生推理、批判、合作思考等能力的跃进,而且通过新的教学模式也体现了师生间教学相长的良好成效。
3.中国政法大学的“虚拟第三学期”课程
中国政法大学每学年有了4个学期,原有的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以及“一虚一实”两个“第三学期”,即虚拟第三学期和暑假小学期。虚拟第三学期是一种网络授课方式,也是一种学分课程,采取“循环开课、自主修读、统一考核”的修读模式。课程平台于2013年7月24日上线运行。
该网络课程属于学校培养方案中的内容,学生完成课程网络学习,参加网络统一考试且成绩合格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每门课程总课时在36学时以下。目前,中国政法大学要求学生累计修读虚拟第三学期课程学分在总学分的5%以内。在学习空间里,任课教师可以发起组织课程相关问题的讨论,学生也可以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随时随地给任课教师留言提问。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任课教师可以选择多种灵活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控制与评价。例如,平台中的“公正法学”课程,主讲袁刚教授每4学时之后设置一次课程作业,整个学期9次作业的成绩在期末考试的分数中占很大比重。副教授雷磊主讲的“法学方法论”则采取“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期末考试时,充分参考学生对必读文献的阅读和掌握情况给出成绩。
网络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素
分析以上三个网络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从教学论的角度对实施要素进行梳理,网络教学模式有明确的实施要素和实施要求。
一是教学目标。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习得所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
二是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具备三大特性:共享性、实时性、易获得性。首先是共享性,基于宽带网络、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通过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只要注册所在学校的教育平台,就可以轻松享受学习资源;其次是实时性,教学资源根据需求实时更新,学生可以掌握当今最前沿的知识技能;最后是易获得性,只要身边有一部联网电脑,就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时空和经费对人的学习需求的限制降到极小。
三是教学师资。首先,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因此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其次,网络教学灵活性强,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教师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
四是教学方法。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成了配角,不再是照本宣科,教学方法的重点从知识的讲授转移到了引导学生的讨论上去,多采用交互式学习方式,教师、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对于学生在网络上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五是教学环境。在硬件上,网络教学需要学校提供充足方便的上网环境,有较先进的网络设备,能够随时满足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要求。在软件上,不同院校的教学模式虽有所区别,对网络教学平台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还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六是教学考核。通过网络课程可获得相关学分,一些取证课程也可获得相应证书。网络课程的学时分配比例、学习效果、教师评价是采取网络教学模式的课程进行考核的重点。
七是教学管理。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整个校园信息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或部门进行管理和维护,需要学校统一规划和建设,建立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充实教学资源库,及时更新网络平台上的数据。
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及不足
1.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是将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是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好友交互的多维交互,为师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三是突破了课堂的“围墙”和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教”与“学”更加灵活。
2.网络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减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自觉性、自主性与自制性。
二是因专家设计开发的教学资源与一线师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和大多数教师自身缺乏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条件等原因,使得目前的网络资源不丰富,资源平台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能力现状的有关研究
1.1有关概念的研究。国内对自主学习的概念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研究,研究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随着元认知策略研究的兴起,自主学习开始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即自主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定计划,自定步调,自我调控,自主选择媒体和资源,自我评价,应该是一种意识观念和行为控制上的自主。学者对自主学习内涵的观点,在结合相关学习理论的同时都反映出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
1.2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研究。网络环境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平台,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互动性、资源丰富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自身意识支配下,不断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空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以完善自身知识为目标,自主进行所需知识的获取,同时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督促、调整、优化,进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纵观学者对网络自主学习的研究,主要是肯定了网络自主学习的优势: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多样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水平。部分学者也提出了网络自主学习的不足:崔英静等学者认为,网络自主学习的控制权交到了学习者自己手中,如果学习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方法,会出现自主学习盲目、产生认知负荷、学习效率低下和产生沉迷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学习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已开展的网络自主学习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1)描述性,主要阐述现状的优点及不足;(2)对比性,网络自主学习的介体在于网络资源,有别于传统的学习资源。研究的不足之处:(1)缺乏数据、实证的支撑;(2)缺少网络自主学习关系性研究,即网络学习资源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在联系的研究缺乏。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学者对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引起师生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中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可行性意见。纵观学者们的建议,可以分为两大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外部途径以及内部途径。
2.1外部途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外部途径主要是针对教学互动对象中的学校和教师,以学校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为根本保障,教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为根本方法,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是首要任务;通过帮助学生设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是根本目的;提高学生快速检索并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有效手段。众多学者强调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根据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他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综上所述,教师要正确地分析学生需求的动因,在理解的基本原则下,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情感关怀,同时对学生的需求加以正确引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需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同样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惬意,是如何的需要。这些都可以说明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接受、学习某种事物是很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学者提出的建议都是有理论可依据的,将研究与相关学习理论紧密联系是此研究目前最大的特色。
2.2内部途径。在明确教师的教学目标后学生开始学习,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根据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应当树立恰当的网络自主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学习计划、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时地自我评价完成自主学习。在整个阶段,学习者当有坚强的意志力,学会抵制网络诱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习者自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中,仅有少数学者提到了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而且对构建自我评价体系的研究甚少。
笔者所在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了几个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下完成8学时的自主学习任务,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比例为10%。任务的内容主要为完成與综合教程相关的单元测试,并需要达到相应分数。但笔者发现了学生存在在网络自主学习中通过非学习渠道完成学时和获得测试答案等消极行为,例如只挂网不学习而达到学时、到网上找测试答案、互相抄袭测试答案等。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网络学习策略培训和加强监管,但效果并不明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网络自主学习的形式、内容和网络环境都给予了肯定,问题在于有些学生在课下无法在互联网上无人监管的状态下专心学习,用自己电脑学习的学生会受到聊天、网络游戏、浏览网页等诱惑的影响,而在自主学习中心或机房的学生则会想去选择看电影、听音乐等轻松的资源来学习。
为了解其它学校的网络学习状况和是否遇到相似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或改善状况的办法,笔者对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做出梳理,试图在文献中寻找规律。
2 影响网络自主学习的因素
美国语言学家齐默曼(Zimmerman) 认为,自主学习是自我、行为和环境三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结果。自主学了受自我过程影响,环境和行为也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影响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由内在的自主、行为的自主和环境的自主三方面组成。因此,探讨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应从个人内部、行为和环境三个方面着手。[2]
齐默曼在1990年提出了“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理论,即影响自主学习有三方面因素——内部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已有知识、元认知过程、目标、情感等等;行为因素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物质环境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可供模仿的榜样以及同伴、教师、家庭成员的帮助对自主学习有重要影响;在物质环境中,信息资源的可利用性以及学习场所对自主学习具有一定影响。[3]
在齐默曼的“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理论基础上,综合其它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影响网络自主学习的三方面因素,即内部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些方面,如动机、观念、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目标、适应性、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已有知识等;行为因素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物质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指可供模仿的榜样以及同伴、教师、家庭成员等,物质环境因素指网络环境、网络资源、网络学习方式、评价等。由此可见,网络自主学习的成功进行需要学习者在具备内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在合适的网络环境中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行为,才能够成功地实现网络自主学习。[4]
作者对于期刊论文的分类分析将依据上述影响网络自主学习的三方面因素进行。
3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
笔者对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公开发表的60篇以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期刊论文进行了总结,它们分别选自九种国内有影响力的外语类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外语界》(Foreign Language World)、《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外语电化教学》(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中国英语教学》(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中国外语》(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和《山东外语教学》(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使用的数据库为中国知网(CNKI),检索范围的为“期刊”,采用高级搜索模式,检索条件为篇名“网络”并含“自主学习”。
本文将针对60篇论文进行关键词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关键词的排序可以看出这些网络自主学习研究最受关注的话题是什么,而依据影响网络自主学习的三方面因素对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侧重哪些影响因素,又忽视了哪些影响因素。
3.1关键词排序
除去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如:“网络”、“网络环境”、“网络技术”、“多媒体”、“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英语”、“英语学习”、“英语教学”等,数量最多的前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关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和网络自主学习资源的。
关键词统计和排序
[关键词分类\&关键词数量\&例子\&学习者个体差异\&25\&态度、适应性、动机、自我效能感、场认知风格\&网络自主学习模式\&16\&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交互式学习\&网络自主学习资源\&8\&网络学习资源、网络数据库、 工具性网站、主题学习网站\&]
从关键词统计可以看出,这些期刊论文的关键词集中在影响自主学习的内部和环境因素。其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属于内部因素,而学习模式和学习资源属于环境因素。
3.2内容分析
3.2.1内部因素
期刊论文对影响网络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研究最多的是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态度、动机、场认知风格、自我效能感和适应性。但有一些内部因素没有被讨论,包括观念、目标、学习风格、已有知识,等。在被讨论的内部因素中,学习策略被讨论的最多。这些研究都证实了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对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但研究没有提出如何正确选择学习策略的方法。研究还证实了培养学习者动机、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认知风格调整教学方法。研究还给出了解决学习者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不适应和“石化”现象等问题的方法,例如改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丰富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改变教师角色、改革评价方式、加强对网络自主学习的监控和管理、提高学习者的电脑和网络使用技能等。这些措施全面且深入,在帮助解决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障碍的同时又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2.2行为因素
齐默曼把影响自主学习的行为反应分为三类: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應。自我观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系统的监控。自我观察监控学习过程并提供目标进展情况的信息。两种常用的自我观察方法是言语的或书面的报告和对行为和反应的量化记录。自我判断指的是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结果与标准或目标进行系统的比较后作出的反应。常用的两种行为自我判断的方法是检查和评价。自我反应指的是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所作的反应。自我反应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行为的自我反应,如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后给自己安排休息时间或物质奖励。第二类反应是内在的自我反应,如取得学习成功后作出积极的自我评价。第三类反应是环境的自我反应,通过这种反映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条件,如营造学习环境,寻求他人的帮助等。[2]
在期刊论文中,仅有两篇论文涉及了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为因素。它们都通过实证研究讨论了学习者对待网络自主学习的态度和他们网络自主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发现了学习者对网络自主学习持积极的态度,但没有做出积极的网络自主学习行为。而两篇论文没有进一步讨论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2.3环境因素
影响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环境因素中探讨最多的是网络自主学习的模式。目前流行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有三种:E-Learning模式、WebQuest模式、Blending模式。E-Learning模式主要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方式进行教与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学习风格特点,通过访问庞大的网络数据库、共享资源库和参与网络讨论组等方式,自主安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实现学习的高度自治;WebQuest模式更加依赖网络资源与互动,是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学习,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由于探究的任务是围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对培养创新能力非常有利;Blending模式是一种把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混合的教学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将传统学习方式与E-Learning模式的优势相结合,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在期刊论文中,E-Learning 和Blending这两种方式被讨论的最多,而基于任务的WebQuest并没有受到关注。
教师角色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作用被充分讨论,研究都表明,教师在网络自主学习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它们的观点,教师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角色为网络自主学习的辅助者、组织者、激励者、促进者、指导者、诊断者、监控者、评价者、合作者和协调者,教师的作用贯穿网络自主学习的始终,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供恰当的学习资源,也要做好监控和评价,纠正自主学习中的偏差、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同时,论文提到网络自主学习中还应当注意教师帮助的渐减,以逐步实现从后摄自主(Reactive Autonomy)到前摄自主(Proactive Autonomy)的过渡。但榜样、学习者的同伴和家庭成员的在网络自主学习的作用并没有提及。
期刊论文重视本地英语学习网站和语料库建设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作用。许多研究也提到了建设理想的网络环境的重要性。网络环境提供网络自主学习发生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同时网络环境也提供网络自主学习所需的交流方式。无论是即时交流工具(如QQ、Skype等)还是非即时交流工具(如电子邮件、微博、虚拟社区等)都能起到练习听说读写、促进输出和培养合作学习的作用。关于评价的研究很少。这些研究提出了在网络自主学习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如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等,但对于目前多数高校中每个班学生数多,并且每个教师往往要教几个班的情况,这种方式并不是非常实际。
4 总结
通过对关键词的归类和排序得出了在这些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方面,即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这些期刊论文都通过量化或质化研究证实了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它们对于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2)网络环境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3)网络资源对于自主学习的影响;(4)教师角色对于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而对于如何提高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则针对以上几方面提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丰富网络资源、改善网络环境、改变网络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和加强教师自主等提高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此外,这些研究也证实,学生对待网络自主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但却表现出消极的网络自主学习行为。这些研究结果印证了项目申请人在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并不缺乏网络自主学习的意愿,而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行为。但相关期刊论文只是发现了现象,并没有就这个现象挖掘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通过研究发现,期刊论文都通过量化或质化研究证实了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其中对于影响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研究较多,而对行为因素研究很少;对于影响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外部因素中教师角色和网络环境、网络资源的研究较多,而对可行的评价方式研究较少。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当前网络自主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行为,另一方面缺少可行的评价方式。
5 对教学的启示
首先,教师应当重视自主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期刊论文的研究已证实了学习者对待网络自主学习具有积极的态度和相对消极的行为。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习者由教师充分指导的后摄自主发展到学生高度自主的前摄自主,其过程也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加强自主行为的过程。因此,学习者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應的提高在网络自主学习实践中十分重要。
训练学习者的行为自主有很多方法,例如可以通过训练学习者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记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记录的方法有多种,包括频数记录、持续性测量、时间抽样测量、行为评价等技术。自我记录要做到经常性、接近性和准确性。在网络自主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网络自主学习的频数、起止和持续时间、对学习的评价和反思进行记录,这样的训练能够加强学习者的自我监控,从而达到提高自主行为能力的效果。
此外,网络自主学习应建立起适用和有效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仅仅依赖系统提供的大数据。网络自主学习的评价应贯穿于学习始终,采用系统记录与课上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在培养学习者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中应重视WebQuest这种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它是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学习,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这种模式中的任务是围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对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利。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和体现自主学习行为的培养,建立起适应需求的网络自主学习评价方式,并注意采用探究式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以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给英语学习带来的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越来越先进的网络环境,并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
[2] 庞维国.自主学习理论的新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3]Zimmerman, B.J.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0(25).
[4]Zimmerman, B.J.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9(81).
关键词 时间标度;网络结构;网络传播;动态演化
中图分类号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113-02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包含着个体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这些复杂系统都可以抽象为由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网络,如生物学领域的蛋白质折叠网络、神经网络、生态网络、新陈代谢网络、基因调控网络以及社会、经济领域的互联网、万维网、铁路网、电力网和各种合作性网络等。近年来,对复杂网络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复杂网络系统的结构特征;二是研究各种网络上的动力学行为。研究发现,物理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都有着某些特定的结构,网络结构对生物的演化和某些集体行为的出现起着重要影响。
现实世界的网络结构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小世界特征;二是连接度分布具有幂律形式。这其中国际上最主要的两项开创性工作是1998年Watts等人提出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和1999年Barabasi等人构建的无标度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是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大的平均聚类系数的完全连通网络,它可以通过将规则网络的边以一定的概率重新连接得到。无标度网络模型是一个成长型网络模型,生长和优先连接是网络成长的两个关键机制。
早期研究人员对网络结构的研究侧重于静态网络的拓扑性质分析,即使是对某些成长型网络结构的研究,如无标度网络结构的研究,也主要是侧重于研究其达到稳定后的性质,较少考虑其动态变化情况。而对网络上的传播动力学行为的研究,主要也是把重点放在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对传播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上,较少考虑网络和系统状态的共演过程以及其中的时间标度问题。
在静态网络上研究传播动力学行为实际上是假设了结构变化比个体行为变化要慢得多。实际上,无论是物理系统还是生物、社会系统,时间标度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如凝聚态物理中纳米材料的生长,金融市场上市场变化和个体的反应,生物系统中个体、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这些过程中都存在时间效应。Kossinets等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动态变化的社会网络结构,发现网络的演化不仅受其自身的拓扑特性的影响,而且与其所根植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Palla等人进一步研究表明,网络联结中个体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更有利于大的组织结构的稳定。
一直以来,传播动力学建模主要是在疾病防控和信息传输等领域作为检验理论和评价定量猜想的实验工具。近年来,疾病传播和意见形成过程中的动力学问题成了物理交叉学科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物理学家们关注传播与流通问题主要在于其中存在的相变特征,这些特征与传统的物理学研究中的逾渗、自组织临界等物理过程中的相关特征存在着共性。
对于物理学家而言,研究复杂网络的终极目标是理解网络拓扑结构对物理过程的影响,而时间标度在复杂网络研究中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异质性时间标度对网络结构演化和动力学过程影响的研究中,张翼成等人研究了少数者博弈模型中异质性时间标度对演化结果的影响,发现个体在策略变化、记忆长度、反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相变区域,其中的一些相变过程还可以通过解析分析得到。Roca等人研究了生物演化模型中异质性时间标度对集体行为的影响,发现在考虑了相互作用和选择过程中的时间标度后,系统的相变区域会有显著变化。Vazquez等人研究了计算机和生物病毒爆发过程中时间标度的影响,发现在引入非泊松分布的相互作用时间标度后,模型对病毒传播速度的预测更接近于实际过程。Vazquez等人研究了选举模型中异质性时间标度对公众意见和网络结构的综合影响,发现系统状态变化过程中相变点的位置与网络的平均连接度有关,而网络结构从完全连通变成两大不连通集团的过程中相变点位置与时间标度密切相关。Fort等人研究了病毒传播中的动力学问题,发现在考虑了时间的延迟效应后,他们所建立的物理模型能有效预测病毒的传播速度。Dodds等人研究了传染性疾病的扩散过程,发现记忆效应对疾病传播的范围有很大影响。Nardini等人研究了意见模型中意见扩散的动力学过程,发现不同的复制方式对意见扩散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从以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时间标度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深刻影响已引起了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对相关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传播动力学过程的理解,同时对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病毒和谣言等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有关网络传播的时间特征问题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系统研究异质性时间标度在网络成长过程中和成熟后所起作用的差异,研究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网络传播动力学过程中的时间特征问题尚很缺乏。因此,如果能够通过搜集现实数据,建立更接近实际传播过程的网络传播模型,那么,我们将能够发现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复杂网络中各类传播的时间特征和相关动力学,总结出复杂网络中的传播规律,从而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和模型的借鉴。
结合已有的工作,相关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研究网络结构演化过程中时间标度的影响。在成长型网络模型中引入节点的生长和消亡机制,其中随时间生长的速度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小世界网络模型中引入与时间相关节点间重新连接机制,考虑运用多种重连接方式的组合。重点观察不同时间段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在拓扑性质上的差异。
二是研究异质性时间标度对疾病传播、信息流通等的影响。将个体相互作用和状态变化过程中的时间标度引入到SIR模型、意见形成模型和生物演化模型中,重点观察异质性时间标度对传播和扩散的速度、范围,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和系统的稳定程度等的影响。
三是构建随时间演化的网络传播模型。将信息类型、环境变化、个体差异、人口变化等影响因素通过时间标度变量联系在一起,并赋予网络边一定的权重和传播方向上的差异。模型中网络结构和系统状态都是随时间动态变化的,重点观察结构和状态之间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发生演化的,演化过程中是否存在着相变,长时间演化结果是什么。
四是对特殊类型传播的数值模拟。借助所建模型模拟病毒传播、流行病爆发、谣言扩散等过程,重点观察随时间演化的网络结构对传播速度、传播范围的影响以及与时间的相关性,研究病毒、谣言等传播的阻断策略。
在相关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包括如何选择符合实际过程的节点成长与消亡机制,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理论对传播动力学过程进行解析分析,如何设定好包含多种影响因素的时间标度变量以及边的权重的确定等。运用统计物理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复杂网络中的传播过程,其优势在于能使我们更好地从物理机制方面理解复杂网络系统中的传播规律,将传播过程中的全局性态和个体微观状态联系起来,使得所建立的网络传播模型不仅可用于传染病预防等研究,而且也可用于生物种群分布、新技术扩散、网络病毒传播、交通流问题等自然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在网络传播模型中引入时间标度变量不仅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接近实际过程,通过数值模拟以及与现实数据的比较,还可以看到网络结构变化和个体行为变化之间更为深入、细致的关系,从而实现理论问题研究与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一、“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所谓评价是指根据明确的目的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 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者主观效用的一种行为。在客观世界中,评价的对象系统往往是具有多个不同的属性,在将它们进行比较以决定其优劣或决定取舍时,常需要先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加以评判, 然后再进行综合。
日前的综合方法较多,但在综合过程中权重的确定及价值的量化在方法上不甚完善,往往缺乏可比性,这对正确揭示评价对象系统的本质尚欠不足。为此,我们运用美国学者T.L.Saaty(萨迪)提出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和模糊数学等方法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属性评价对象系统的以定量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 成为较为完整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网络文学作品作为评价对象,具有多属性、多层次的特点,且在其诸多的属性中既有客观的定量指标,如作品点击量、下载量、销售量、获得道具数量等,也有主观的定性指标,如用户阅读评价、编辑推荐分数等。因此,使用多属性综合评价的方法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在理论上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多属性综合评价指标与权重设计
1.确定评价目标,建立评价因素集
本文的评价目标是对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因素是对评价目标产生影响力、决定评价结果的因素。因素集是评价对象各个因素组成的集合。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出版工作的属性、网络文学作品的特性及网络文学作品出版的商业模式,从人气、获得道具、用户主管评价、作品出版销售情况等十一个方面设计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一系列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2.确定各指标权重
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综合评估的结果,权重值的变动可能引起被评估对象排列顺序的改变。所以,合理地确定综合评估各主要因素指标的权重,是进行综合评估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本体系采取常用的专家打分法(即Delphi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网络文学评价指标
三、多属性综合评价指标计算与结果确定
其测评方法主要借鉴了我国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的测量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评价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来计算单个指标指数(即无量纲化),指数一般分布在0和100之间,再根据每个指标的权重最终合成总体综合评价指数。此种方法测算的指数不仅横向可比,而且纵向可比。
(一)指标上、下限阈值的确定
在计算单个指标指数时,首先必须对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而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关键是确定各指标的上、下限阈值。指标的上、下限阈值主要是参考各项指标实际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如某作品点击量在所有作品中排名第一,那么就将其数值定为点击量上限阀值),以及指标的理论最大值和最小值(如编辑推荐指标,理论最大值既满分为10分,那么上限阀值就是10)。将 个指标记为 ,权重为 ,下限阈值和上限阈值分别为 和 ,无量纲化后的值为 。
(二)指标无量纲化
无量纲化,也叫数据的标准化,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影响的方法。
正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
逆指标无量纲化计算公式:
(三)分类指数和总指数的合成
1.分类指标的合成方法
本体系由人气、获得道具、用户主管评价、作品出版销售情况等十一个分类组成。将某一类的所有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公式(3)计算就得到类指数。
2.网络文学作品综合评价分数的合成方法
将网络文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27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数值与其权重按公式(4)计算就得到网络文学作品的综合评价分数。
四、不足与展望
多属性综合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网络文学作品评价中层次多、指标复杂等问题,可以将繁杂、主观的评价转化为客观、统一的评价,该模型的建立符合用户实际需求,在网络文学作品的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缺点和片面性,本文研究的方法也是如此,其中凸显的问题有:
不足一:对于权重的确定,目前大多由专家凭经验主观给出,人为因素占主导,评判结果可能有出入。在实践中,可同时请几组专家对作品内容进行打分,尽可能覆盖各个用户群体进行专家选取,将各组专家的评判结果计算得出综合分值,得出对作品的最终评价。
不足二:没有进行实际数据的验证。由于各大网络文学出版网站的数据均属于商业保密范畴,因此本文的评价方法没有得到过实际应用的验证。在后续的研究中,希望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研发等方式,联合出版机构进行实际验证,并将评价指标逐步优化,以得到更准确的评价结果。
网络文学的价值研究
相对于传统文学的种种限制和束缚,网络文学更多体现了一种颠覆和解构价值。网络文学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介革命、后现代文化、视觉转向、大众文化心理、全球化殖民话语、时尚消费、艺术范式颠覆与重建等相关语境中产生的,自然,众多研究者从后现代文化、消费语境、媒介技术等层面来考察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雷达认为网络文学从多方面颠覆着传统文学的规则和范式:约束不再,体现个性,取消意义,削平深度,以平面、时尚、随意,游戏、狂欢为特征;从传播方式而言,网络写作打破传统文学的编辑审稿出版机制,以点击率决定价值,私人话语在文化公共空间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从接受方式来看,新一代读者以读屏的方式成为文学的消费者,而且出现了跨文体、超文体写作,开创着文学新的可能性和生长点。[6]似乎比较便捷的是,网络文学的价值研究大都集中体现在自由、宽容的文学精神方面。网络不仅扩大了人的生活和思想空间,而且扩大了人类想象力和情感空间,本质上,网络文学带来了思维上的革命,它蕴涵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关怀等方面的变迁。葛红兵用“自由、快捷、恣意”来概括网络文学的特点。他说,如果我们承认文学是一种自由,是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的,那么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点上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它不需要纸面文学的那种精致、典雅、技巧、难度、成熟,而不成熟正是它对抗纸面文学之“过熟”的优点,如果网络文学也和纸面文学一样老气横秋,那它就不叫网络文学了。[7]文学空间署名的虚拟性让书写者实现真正的畅所欲言,直接接通了文学本身的特性。网络李寻欢在《我的网络文学观》中感叹:在过去的文化体制里,文学是属于专业作家、编辑、评论家们的事情,他们创作、发表、评论,津津有味,却不知不觉间离普通人越来越远,“现在有了网络,再也不必重复深更半夜爬格子、寄编辑、等回音、修改等等复杂的工艺了,想到什么,打开电脑,输入、发送,就OK了。这就是网络的意义———借助网络这个工具使文学回归民间,使之成为人们表达自己和彼此沟通的便利工具,而文学的意义不就是表达和沟通吗?”[2]同时,网络自由的表达空间导致文学的创作缺乏艺术的承担感。唐家三少坦言,“我就是个普通作者,给大家带来快乐,并以此为职业,没想过要流传千古,给人一辈子造成影响什么的。现在节奏快,能在闲暇之余给大家带来快乐,大家看完了会心一笑,觉得舒服,第二天还想再看,再体会这种舒服感,这就可以了。”[8]其言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网络的创作心态。娱人娱己当然无可厚非,更多的则为了得到“粉丝”的支持和赚取最大的利润,往往试图最大程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和混乱颠倒的价值观。
网络文学的特征
研究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宏观到微观转变的过程。网络文学的出现是与现代信息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的,早期网络文艺研究者大多从网络媒体文化与后现论出发把握网络文学的特点。超文本、间性写作和超位性、解构性等构成了此时研究的关键词。通过这些理论架构,研究者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区别开来。黄鸣奋在《信息科技进步与艺术变革》一文中,从网民主体、媒介载体、创作过程、接受主体等层面出发,总结了网络文学的六大特点[9]。藤常伟、桂晓东提出,网络文学较之于传统文学完全是异质性的,这主要表现为:(1)发表的自由性;(2)流通的撒播性;(3)文本的分延性;(4)阅读接受的互动性;(5)文本的多媒体化。[10]陈定家将网络文学纳入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网络文学所体现出来的丧失主体、削平深度、标榜多元、对抗主流、疯狂复制、杂乱拼凑等特点,完全可以说是后现代文学在网上的‘升级版本’”。[11]在网络文学的叙事方面,基本上局限在网络媒体本身的特性方面,以及由此导致的叙事程式的变化。其中有的称为“以链接和超级链接为主要方式的超文本叙事”,有的命名为“比特叙事”。这些研究者大都得风气之先,倚赖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来演绎网络文学的叙事方式,考察其如何悄然改变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近些年来,网络文学的研究开始逐渐转向中国文学的本土事实,但还是大都停留在文化研究的层面。网络文学与青春亚文化、网络文学与民间视野、网络文学与大众文化等,这些话题研究开始走进网络文学的内部,具体分析文本中的文化构成与当下文化事实之间的关系。孟颖在《网络文学的大众化面向探析》[12]中认为,网络文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大众性。它的创作有大众参与,内容与大众亲密相联,审美取向是张扬感性的大众取向。蓝爱国在《网络文学的民间性中提出民间性是网络文学立身的基本根据和未来发展的文化维度。网络文学以整体性呈示而非逻辑展示的方式表达情感,承继了民间文学的情感表达方式。有学者展开网络小说的细部研究,指出其情爱叙事模式有两种:纯情叙事和红尘叙事。纯情叙事承继古典的“才子佳人模式”,在网络空间重塑纯洁美好的爱情。红尘叙事以现实为摹本,写尽人间沧桑。[14]这些研究体现了网络文学逐渐转向具体、微观的文本关注,契合中国本土文化事实的一种努力。从宏观研究来看,较早致力于网络文学史学研究的是马季。他的《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等,全方位介绍了中外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不但从时间上追溯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演化的历程,而且紧扣住它的特征、生产与传播方式从作者、网站、作品等方面给读者生动地描述了它的种种形态:网络文学的现状、发展的前景、社会各界对网络文学的评价、网络文学存在的缺陷,以及与传统文学的纷争等。作者在跟踪着网络文学的发展中,坚持撰写每年的综述报告,对具体的作品做出自己的个性点评。这不仅需要敏锐的眼光,而且需要有令人信服的艺术感悟力。其中有《悟空传》、《沙僧日记》、《八戒日记》、《华山论贱》等,作者指出,其中看似漫无边际,答非所问、疯言疯语、言不及义、风马牛不相及的表达,充满了对生活的智性思考。这体现了作家从史实出发,以史料说话,以事实说话的努力。近些年来,网络文学研究开始走向整体性与审美性的融合。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与文学创作的重视,很多高校开始在建立研究基地的平台上拓展新媒体文学和文化产业等前沿学术领域,相继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其中欧阳友权教授及其基地团队分别从网络文学的生成背景、存在方式、媒介叙事、精神表征、文化逻辑、人文价值、文学审美价值等角度,展开学理层面的分析和网络文化的契合思考,开创性地指出数字媒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转型方向。尤其是近年来,针对新媒体产业下的博客文学、手机短信文学、网络恶搞文化等开展学理的分析研究。研究团队先后出版丛书有《网络诗歌论》、《网络小说论》、《网络恶搞文化》、《博客文学论》、《短信文学论》等,这些选题都是网络文学的新命题,体现了他们在研究中新思维、新方法的拓进和文本解读与遴选工作的深入。其中,《网络诗歌论》从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和学理依据出发,解析出网络诗歌与古典诗歌在“质”上的同构性,寻求网络诗歌与古典诗歌的“神似”之处。这种将新媒体文学置于传统文学的视野下加以观照,自然呈现了研究者的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纵横古今的学术追求。《网络小说论》突破了传统的文学分类标准,把网络小说分为言情类、想像类、解构类和文体探索类四种,并从众多的网络作品中挑出代表性的个案作详细的解读,分析与思考其中存在的缺陷与流弊。这些近年来的研究,标志着网络文学研究从关注现象开始进入到博客文学、网络小说、网络诗歌、恶搞文化等具体的网络文本。研究者脚踏实地地将理论的建构和文本的解读相互结合,为网络文学的经典沉积与理论建构提供了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 穿越小说研究述评 网络穿越小说中女性主义的解读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网络穿越小说研究 浅谈网络穿越小说与当代都市女性心理 从网络穿越小说中看现代女性的迷惘 穿越小说探析 中国网络穿越小说热引发的大学生失范行为研究 浅论网络穿越小说语言的诗化 网络穿越小说局限性反思 解读网络穿越小说近年来的发展 穿越小说为何流行? 关于穿越小说研究的文献综述 由后宫穿越小说解析当代女性的心理问题 穿越小说还能走多远 穿越小说不能承受之重 穿越小说盛行的反思 穿越小说时空体分析 浅析穿越小说盛行的原因 论网络文学中“穿越小说”的叙事模式 新世纪网络穿越小说的“异”时空表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⑥孔庆东.街前街后尽琼瑶――论当代港台言情小说[J].学术界,2010,(1).
⑦重生小说是网络小说中的一种热门题材,描写主人公保存记忆回到若干年前重新过一遍自己的人生的小说.
⑧“数字军团”就是针对清朝阿哥们的称呼,大多出现于穿越小说中。由于清穿小说常出现九龙夺嫡的情节,主要围绕大阿哥、太子、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十七阿哥展开,网友戏称为数字军团.
⑨邵燕君.网络文学的“网络性”与“经典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⑩崔宰溶.艺术界与异托邦――对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一些看法[J].南方文坛,2012,(3).
{11}《传统文学盘点网络文学网络担心评委会偏颇》.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发展史:汉语网络文学调查纪实.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3]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郭名华,赵玲.穿越时空编织现代女性白日梦――穿越小说的女性心理症候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5]陶春军.“穿越小说”《梦回大清》的历史想象与心理补偿[J].名作欣赏,2009,(5).
[6]许哲敏.穿越剧流行背后的文化症候探析[J].电视研究,2011,(11).
[7]陈海燕.亦史亦幻至情至性――评网络盛行的“穿越”小说[J].当代文坛,2008,(3).
[8]吴心怡.穿越小说的基本模式与特点[J].文艺争鸣,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