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5-24 17:04:43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

第1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链条主体科技资源机制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报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肩负起社会的责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研究和挖掘适应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优化科技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企业最强的生命力。

科技创新就是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已达到缩小差距,后来者居上的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昌盛的源泉。面对企业的新晴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科技创新是国家的发展需要,以科技强势占领国际市场,以科技进步来维护民族经济。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强国富民的根本。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把握市场的脉搏。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手段。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实现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是摆在企业员工面前的一个重要和难解的课题。

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由两大类活动构成,一是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二是实体性活动,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是由参与这些活动的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机体,是一个企业中与科技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科技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安排。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是指一个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在这一体系中,各创新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制度、政策和环境相互协调,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

企业科技创新程序是由动力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共享、组织绩效考核组成,形成科技创新动态体现。

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是促使科技创新出现的相互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结构功能及其所遵循规则。企业科技创新动力要素来自企业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企业内在的创新动力要素包含:企业可持续发展驱动、企业家精神影响力、企业文化动力、企业激励机制动力。企业外部创新动力要素包含:客户需求拉动、市场竞争、科技进步、政府推动行为等。企业外部创新动力一般会通过对企业生存与发展产生挑战而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企业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是由决策主体、决策组织、决策方式构成的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作出抉择的完整有机体。为了便于决策者更好地行使指挥权,在企业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决策系统,包括决策支持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评价系统、决策监督系统及决策反馈系统。只有完善以上五个系统,才能使决策机制趋于完善。从创新的本质和大量科技创新实践上看,企业科技创新最大难题不是资金,而是对创新方向的正确判断。因此,科技创新的决策机制就成为企业科技创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方向保障。

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科研人员的创新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一整套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广义上是指从各类科技成果的创造形成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应用开发类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是在企业集团的内边界范围内,以提升企业集团整体竞争优势为目标,通过企业集团在战略支持与组织、文化、技术以及对市场适应的交互作用,充分挖掘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各自优势,培育高质量共享行为,从而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价值创造而统一行动的行为能力。资源共享是企业集团重要的核心能力。

企业科技创新组织绩效考核是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对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的科技创新绩效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属于企业科技创新约束机制,用于引导企业创新主体正确发挥各自功能,规范研发主体的创新活动目标。

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机制等部分构成。

创新主体包括决策主体、管理主体和执行主体三类。决策主体是指既具备创新决策能力,又具备创新决策权力的组织和人员。管理主体是指掌握企业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的有关组织和人员。执行主体是指在执行管理权力过程中,依照执行相关规范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并能够引起执行程序发生、发展或终结的部门和个人。

创新资源是指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各种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知识信息等各方面的投入要素,这些既是需要流动的商品,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重要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密切相关,但只有独特的、难模仿的、难转移的关键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关键资源有很多种,研究表明,以核心技术为主体或基础的“知识资产”是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资源。

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的根本活动,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运行需要依靠企业创新机制来支持和推动。而企业创新机制主要由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组成,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三大机制共同构成了企业创新机制体系,这是企业创新有效运作的基本要素。

在创建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体系主体地位,优化投入结构,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创新队伍建设,加大倾斜和支持力度。

第2篇

世界上90%的产业是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2200万家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2/3的就业、2/5的GDP、2/3的出口额。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也是因为中小企业的强劲发展。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并不亚于大企业。

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及政府间组织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制定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

重庆市近15万家中小企业,三峡库区占了30%,从业人员107万。库区产业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牛鼻子”和当务之急,因此,发展库区中小企业,将会有力促进三峡库区产业的整体进步。目前,这些企业大部分还属于传统产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峡库区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科技人才匮乏,企业技术创新缺少关键支撑。据统计,库区主要的13个区县专业技术人员才2万余人,不到该区域内职业总人口数的4%,而且分布不合理。

库区发展,中小企业应当仁不让,而推动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是重中之重。

为促进库区中小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政府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帕德摩尔和吉布森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涉及三个主要变量:基础、企业自身和市场,三者缺一不可。政府应该在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基础条件、人文环境、营销市场等方面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发展。一是投入专项资金,向库区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倾斜;二是推广永川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为库区产业发展的中低层次实用人才;三是建立库区企业及产品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库区产品信息数据库,营造库区产品销售网络,帮助企业扩大市场;四是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充分调研库区的产业特点,有选择地建设能促进库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利用库区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化集群。M・E・Porter提出:“集群(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区域的核心竞争力通常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如广东潮州集聚了晚礼服生产企业500多家,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晚礼服生产基地,年产值达50多亿元;浙江柳市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电器之都,提供了50%的全国电网改造所用的低压电器。中小企业集群化,群内企业分工与协作、合作与竞争共存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健康发展。浙江苍南县是我国最大的徽章生产基地,一个小商品铝制徽章的设计、熔铝、写字、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分别由各个独立的企业承担。这种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规模及效益,促进了集群内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外部竞争力。

充分利用库区资源优势形成中小企业集群,聚集同类产业,形成规模化生产,创造合力,触发科技创新力。库区具有几大资源优势可建设产业集群,一是矿产资源,库区矿种多、储量大,并有许多伴生矿种,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适合区域采掘加工业发展;二是林特资源储量大、品位高,而长期以来开发利用程度低,绝大多数的淀粉、油脂、纤维、香料、药用植物等都未被开发利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中小企业及产业集群,驱动各种生产要素集聚、配置,必定能推动库区中小企业的科技集成创新,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

――培育企业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是引导产业发展十分有效的方法。如在除万州、涪陵以外的地区,选择具有产业优势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通过资源整合,用两年左右时间,培育出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业,可有力地带动当地产业整体进步。在选择、培育和推广典型的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多样性。在典型的选择上要有大、中、小企业之分;有离散型加工和流程型生产之别;有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之异。因此要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业务流程特点的企业中选择,使各类企业都能够找到可效仿的对象,得到可借鉴的经验。动态性。在选择好培育对象后,给予资金支持,并抓好跟踪、指导、总结三个主要环节。示范性。推出的典型经验不一定是面面俱到,但必须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的特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科技创新离不开人的参与,尤其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加大库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力度,以优惠待遇引进人才,高薪聘请高校、科研机构专家作“兼职人才”,是目前三峡库区中小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的一个关键。在人才资源开发上,浙江省余姚市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们从国内外引进的大批创新人才,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当地27家国家级和省级高新企业中,有15家的科技创新活动是由外来创新人才进行的。因此,三峡库区要面向全国、全世界招聘各类高科技人才,为愿意到该地区工作的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形成“拴心留人”环境。组织海外留学人员围绕三峡库区的开发进行考察,提出建议,洽谈项目,创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三峡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基地)”等,使他们安心扎根库区;制定高素质人才资源引进政策,实行“候鸟”机制。围绕库区产业特点,大力发展相关行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在库区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优良的人才队伍,扶持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实施“库区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计划”,为中小企业源源不断输送科技创新人才。

第3篇

关键词:发展;科技创新;民族企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31-01

一、民族地区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

1、动力不足,企业不想创新

(1)意识问题。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落后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信息流通渠道的闭塞造成了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生存是民族地区企业的第一要义,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在市场成熟度比较低的民族地区,传统的经营与管理模式是有生存空间的,依靠机会、靠公关、靠低廉的劳动力是可以获取较高利润的,而创新本身风险比较大,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恐惧症”:“不创新两年死,创新立即死”、“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效益问题。创新的投入产出特点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投入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的回报,企业作为“经济人”的本性使得它必然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即是追求即期效益和利润,创新必然影响企业追求即期利润和短期效益。正因为如此,企业不想创新。

2、风险太大,企业不敢创新

创新必会面对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对于企业而言,创新会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等,而民族地区企业大多数属于中小型甚至是微型企业,本身对外部风险的防御能力较差,一旦创新失败,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的危险。因此,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就认为用企业倒闭的代价来换取企业的创新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与其这么快就消失,还不如慢慢等死。”

3、融资太难,企业不能创新

企业创新的两个最重要环节就是技术研发和成果的产业化。这两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高投入,多数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都遭遇融资瓶颈。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地区政府颁布的鼓励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中小企业信贷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融资困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最主要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外源融资渠道获得融资。

二、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的对策

1、围绕企业发展的思维,大兴观念创新

(1)实现思想理念的创新。引导企业的管理者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顺应潮流,敢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对风险和失败保持正确的态度;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改善经营机制,想大事,干大事,把企业做大做强。

(2)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活跃的氛围。没有氛围,没有环境,没有必要的刺激、引导作用,人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焕发出来的。国内外的所有技术领先的企业,内部都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都长期注重建设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2、围绕企业发展的基础,大兴制度创新

实现制度创新,是促进民族地区企业发展的基础。民族地区企业要实现制度创新,一是要突出产权制度创新,必须进行“二次”产权制度创新,即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特征的产权制度。二是实现管理制度的创新。

3、围绕企业发展的关键,大兴人才创新

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企业创新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要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落实企业人才创新的战略。

(1)确立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民族地区企业中的战略地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营造鼓励人干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第4篇

1科技创新战略是中小企业内涵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市场需求多样性要求企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进而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消费者越发追求个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越发明显,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与空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近六成的经济总量和近一半的财政税收,提供了近八成的就业岗位,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谁能率先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谁就占有了主动权。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党的十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都在提高,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单纯靠规模扩张推动发展会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中国经济发展要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中小企业实现自我发展,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需要企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要把增强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增强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服务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能力。”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2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涉及面广、数量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事关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健增长和国民就业的严峻问题。第一,中小企业缺乏创新资金,反映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力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缺乏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即便想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但是面对经费短缺,许多企业也只能望“洋”兴叹。第二,中小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弱。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手段多是对一些成熟技术进行模仿,这种模仿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模仿的多是中低档的资源消耗型的制造技术。对低技术的模仿创新正是很多企业无法成为全球性的行业领导者的原因。欧盟限制温州打火机的安全锁便是西方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模仿创新型企业对他们消费市场的影响而设置的技术壁垒。在此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也逐渐看到他们所面临的模仿创新的“天花板”,中小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从创新来获取企业发展的动力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那么企业必将被不断变化的市场所淘汰。第三,中小企业缺乏创新人才,且人才易流失。中小企业由于社会大环境和自身实力等原因,吸收创新人才难度大。另外,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人员,由于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创新人才流失大,导致企业缺乏后备创新力量,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四,中小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尽管中小企业具有动态、灵活、开放、高效、适应性强的优势,许多中小企业也进行了较多的创新研究,但其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中小企业研发成果,受创新观念、资金投入等的影响,没有切实吻合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另外,由于还受到产权等因素影响,成果转化率较低。

3科技创新战略下中小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拥有高新技术的中小型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中小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创新,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自身的水平又制约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不可能离开内外部环境而独立地取得发展。

3.1外部推动

外部环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土壤,所谓外部推动即企业外部环境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创新是文明进步的动力,在国家高度重视创新的同时,市场需求变化,大力激励企业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热潮,在企业间形成创新驱动的趋势。在如此社会大环境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同行业间竞争需要,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条件下,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并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会自发地在企业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业间形成竞争,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面对同行业的压力会逐渐分化,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后在企业间形成创新趋势,反过来推动社会大环境下的创新水平的提升。

3.2内部驱动

企业创新活动与企业内部环境密切相关,组织制度创新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内部环境的保障,通过技术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文化保障,通过组织层级结构的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机制保障。企业通过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变企业内部环境和氛围,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思潮,引导组织成员创新,逐渐在企业内形成创新驱动的意识,让创新习惯化并成为一种团队精神。在企业内形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意识远比创新的方法重要,创新驱动发展所涉及的方法、途径很多,而且市场变化很快,市场新的需求在不断地体现出来。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拥有创新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创新驱动的本质,树立创新的意识,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以不变(创新的思维)应万变(变化的市场)。所以说,中小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最终目标是在企业内形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社会环境和企业创新密不可分,社会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创新的环境正是在社会的环境中才得以体现。如果把企业创新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社会环境便是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也正是在社会环境的激励下才得以产生。所以说创新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创新的灵感,会比其他企业进步更快。

3.3创新机制

企业组织的结构及运作的程序,以及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都会影响企业的创新,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这是影响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环境因素。在创新机制上,企业设立专门的创新组织机构来领导创新,明确创新的目标和责任,合理组织管理人员努力提高管理的劳动效率,以此机制来领导创新、推动创新。

3.4创新目标

第5篇

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来说,需要政策法规、专利分析、技术报告和市场需求趋势等综合性信息,以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使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科研人员需要论文、成果专利、标准、产品样本、研发进展等各方面科技信息,以保证生产科研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市场营销人员则需要产品的市场信息、产能产量、进出口数据、财务指标等相关信息,以确保产品畅销。据统计我国科技型企业中只有46%经常从信息服务机构获取科技信息,科技型企业中还有大量科技信息潜在用户需进一步挖掘。因此,信息服务机构应大力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力度,根据其需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二、基于科技型企业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基于科技型企业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表现为不仅要对企业提出的需求提供最贴切的信息服务,还要能依据企业个性特征,主动采集企业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分析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提前规划布局相应的信息资源,从而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产品。

(一)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以企业需求为中心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本质特征。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包括依照企业的需求来设计和安排信息服务;创建适应企业信息应用人员心理和行为习惯的信息环境,按照企业需求来规划布局源数据,通过深入加工整理,来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产品。

(二)个性化信息服务应具备交互性与可定制性。通过友好界面及各种实时通讯手段,企业自主表达自身的信息需求,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来挖掘企业的信息需求,同时企业能及时准确提供信息服务的反馈结果。企业可根据自身行业背景及需求特点,实现信息资源的定制化服务。

(三)个性化信息服务应提供灵活多样的信息产品。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给企业的信息产品在及时准确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企业的需求特点在指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提供方式灵活的服务,如信息的组织形式、文献种类、文献范围等。

三、基于企业信息需求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

“一企一策”的核心是个性化服务,面向科技型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首先要对服务对象进行梳理,了解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及时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一企一策”个性化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精准的市场定位体系。在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信息服务中,需要对企业进行准确区分,了解企业的行业特点,充分掌握企业的真正需求,以企业的需求作为信息服务的出发点。

(二)与企业建立个性化传播沟通体系。在现今网络时代,借助现代电子、数码、网络设备,信息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双向沟通已成为可能。信息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正是了解企业需求,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最好途径,而且有利于接受企业的建议和监督。

(三)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无论是与企业双向沟通以正确了解企业的需求,还是通过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定位,都是为企业提供满足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而做的准备。在当今时代,企业的信息需求趋向于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产品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四、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的手段

(一)依托现代通信手段,与企业建立双向沟通体系。依托现代通信手段,借助电子邮件、QQ、微博等网络通信工具,辅以电话、短信、传真等传统通信工具,及时向科技型企业信息服务公告、推送服务信息,并以这些工具为手段及时了解企业对于科技信息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策略,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

(二)细分行业领域,提升科技信息服务个性化程度。不同的行业领域,对科技信息需求类型也有所不同。根据企业所从事行业领域的特点,推断出企业对哪些科技信息比较感兴趣,缩小信息服务的范围,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以达到提升科技信息服务个性化程度的目的。

(三)通过公益培训免费体验,提高企业信息应用能力,促进科技信息服务。通过各类科技信息公益培训,普及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相关知识。科技信息公益培训作为一种长期的、有连贯性的工作,旨在提高企业应用科技信息的能力,同时向不同类型的企业重点推介特色数据库及个性化服务,并免费为企业开通体验服务,让企业切身体会科技信息对其工作带来的帮助,进而全面促进科技信息服务开展。

(四)深入创新载体,有效提高信息服务的显示度。科技创新载体是科技型企业聚集地,科技信息需求巨大。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要深入创新载体,主动收集各类企业需求,通过开展企业诊断、解决技术难题、人才培训、成果交流等各种形式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能有效提高信息服务的显示度。

(五)开展用户课题跟踪,提供特色信息服务。课题跟踪是面向较高层次科研人员开展的专题信息服务活动,具有主动性、深入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的特点,通过对各类科技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分析,源源不断为科技企业及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特色信息服务。

五、开展“一企一策”信息服务的方式方法

(一)企业生产技术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迫切需要有关产品可行的工艺路线、可采用的原材料以及该产品相关的一系列信息,以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同时企业在新技术应用及生产中出现疑难技术问题时,同样迫切需要得到科技信息服务。目前单位已为中国天辰工程公司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已二氰制备乙二胺”提供相关技术的专利技术分析报告,完美解决了该企业在项目攻关过程中遇到的生产工艺瓶颈。

(二)专利技术信息的开发利用。随着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企业需要从专利技术信息中了解谁是最活跃的研究者和实施者,了解行业领先者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了解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情况,发现潜在的竞争对手;了解某专利的法律状态从而决定某产品是否可在法律许可的国家或地区销售,规避必要的法律风险。单位已成功为首创爱华市政公司完成多个领域专利信息的调研工作,详尽了解各项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专利信息的法律状态,为该单位知识产权投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企业市场信息的查询和分析。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渐形成,企业在遇到产品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产品经销中的突变或不可预测事件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时,需要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和商业资讯信息,以便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天狮科技集团计划引进康视灵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但遇到生产工艺与市场前景不确定因素众多的困扰,单位通过分析与该产品相关的国际标准、专利信息、FDA状态、法律信息,为该企业出具技术分析报告,为该企业最终的准确决策提供了参考。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区域创新文化;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033-03

1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

1.1中小企业的概念

目前对中小企业较权威的界定标准是根据2003年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其中工业企业中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1.2科技企业的界定

科技企业的界定由于区域发展状况不同,目前也未有统一的概念,本文借用2012年颁布的上海市科技企业界定参考标准(试行),参考标准指的科技企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同时符合以下五项条件中任何三项条件的,可以界定为科技企业:①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检测,或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经营等科技与创新活动;②企业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③企业技术性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销售收入之和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0%;④企业年度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⑤企业拥有专利权、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等知识产权,或掌握专有技术。

2区域创新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载体,包括语言、信仰、风俗、习惯、礼仪、法规和制度等非物质文化和以工具、技术、艺术品和其他器物组成的物质文化。区域创新文化(Regional Innovative Culture)是指符合区域创新体系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则、制度体系、精神氛围的总和,是“创新、创业、创富”精神在区域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文化[1]。区域创新文化是区域经济文化的核心内涵。区域创新文化是由企业、政府、媒介三位主体联动创新构建而成。企业是负责培育企业家精神层面的文化构建,它是创新文化的核心主体;政府是负责建设服务型政府层面的文化构建,是区域创新文化的保证主体;媒介负责建设专业化服务机构层面的文化构建,是区域创新文化的基础主体。

3区域创新文化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3.1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区域创新文化的构建和形成(1)中小型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灵活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活跃技术创新思路,在于拥有开放性专业协作意识,全球化竞争意识,因而要求区域创新主体必须具备革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2)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因而需要政府优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主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进行从制度到意识的由内而外的变革,从功能上满足创新文化的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的需要。

(3)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对原有的技术进行模仿、吸收、转换和创造,这都离不开人才资源的保证,因此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同时也是管理制度层面的突破,只能是对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才能实现创新主体的成功。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为区域文化创新提供了人才储备同时也在管理制度方面给予了有效的尝试,是区域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和先行者。

3.2区域创新文化建设推动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

(1)区域创新文化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将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影响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了积极主动迎合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应转变的市场趋势,需要在其内部组织结构、产品功能和生产工艺上进行创新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保持竞争力。

(2)影响中小型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的质量。区域创新文化能使区域内组织、个体形成共同的价值信仰,有利于知识的交流、沟通、协作,从而对创新的发生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小型企业通过提升创新文化的引领和净化作用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积极营造一种创新文化的发展氛围,引导人们追求更加高尚的生活方式,使人在道德上、知识上和审美情趣上获得全面发展。也即创新文化是“以人为本”式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

(3)区域创新文化影响地方政府的优化。这是因为政府是区域创新文化主体之一,是区域文化的参与者和维护者,区域创新文化的发展是需要政府通过优化区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为依托。政府的行为方式不仅要受到既有体制机制的制约,也要受到区域创新文化的影响。区域创新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完善政府制度的缺陷,这就有利于区域内的政治主体在文化观念上增强对相关制度的认同。

4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

4.1较高的投入导致创新资金的不足

创新需要技术和人才的支撑,一项技术产品通常是技术创新人员不断研发,反复试验,并获得相关认证才得以实现,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是长期的。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资金主要来源是自筹资金,只有一小部分是中央或地方给予的创新基金支持和银行贷款。国际上一般认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左右的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方有竞争力。江西有很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将其销售收入的3%~4%用于技术创新,这个比例比大企业要高,但由于其本身规模小,产品少,销售收入低,尤其是处于创业期或发展初期的企业,银行对于其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认为其资信差、抵押难等因素,出于降低信贷风险、节约贷款成本的考虑,不愿向其提供贷款,这就使得江西省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多的依靠自身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外部供给资金严重不足。

4.2创新效率高,但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

江西省中小型科技企业管理简便,经营灵活,决策迅速,避免了长时间决策所导致的时滞性,这样有助于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提高创新效率。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技术产品要获得市场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减缓了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对此,企业应完善营销网络,与地方知名经销商、商合作,加快市场化进程。

4.3科技含量高,但技术创新人员供给不足

在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上,这类产品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引导着该领域的创新前沿,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科技人员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素质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并具有率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开拓进取的胆识和魄力,他们是企业迅速崛起的重要保障。对于处于创业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不确定因素太多,风险太大,资金不足导致其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结果许多科技人才不愿加入到这些中小型科技企业中去。即使处于成熟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往往因市场规模、市场开拓能力、社会福利保障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科技人员也不愿致身于创新活动中去。

4.4持续的技术研发,但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合作

由于技术具有一定外溢性,因此技术产品上市后,市场竞争者会加以研究,了解所采用的技术及其先进程度,以加大研发力度,从而提高自身产品技术含量。因此,技术产品是需要不断地研发以保持先进性,否则会被市场所淘汰。中小型科技企业最初由于资金不足,实力有限,往往不能完全自主创新,一般通过引进技术模仿创新,在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人才积累后才逐步开始实现自主创新,因此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模式不断升级,最终实现自主创新。

5江西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文化协同发展对策5.1加大创新制度建设

江西省政府应积极推动支持区域创新文化的制度建设,使区域创新行为由自发转向自觉。首先,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强化合作创新的文化。重点建设一套以公共技术咨询服务平台、科技政策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推广服务平台为基础,面向全社会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其次,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完善江西省创新网络。积极构造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以科研院所、大学为创新的重要源头,政府进行支持与调控,中介机构提供社会服务支撑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网络体系。第三,构建企业的集群机制,完善企业创新的横向创新合作。要鼓励和引导科技企业集群,形成不同规模的企业间、基于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间、基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间、基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内外企业间的横向合作机制。

5.2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

江西省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职责边界不清晰。江西省政府要全面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对企业发展环境和行业不正之风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省直有关单位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要纳入省网上审批系统办理;对省直各有关单位存在审批超时、增设环节、事后补录、体外循环及未开展电子监察等情况进行检查;对省政府规章和省政府及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加大精简力度,实行规范管理,优化流程、缩短时限、降低收费、提高效率。

5.3健全金融投资功能

积极完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投融资功能,鼓励科技企业及其管理人员持股。政府搭建投资网络,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实现中小型科技企业体系内资金和项目的共享。加大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积极创新面向科技创业企业的金融产品,缓解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5.4加强创新队伍建设

江西省政府制定和完善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对创业导师的认定和规范工作,建立完善的“联络员+辅导员+创业导师”的孵化体系。中小型科技企业建立完善的创新培训体系,开展对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创业者三个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水平和能力,提升创新绩效。建设科技企业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资质认定;加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头的合作,对接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其他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与技术转移、创业服务、市场拓展和投融资等服务机构合作的互利共赢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志文.区域创新文化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

[2]孙晓峰,张鹏顺.区域创新文化与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创新[J].宿州学院学报,2012(10).

第7篇

中小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组织,在与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的同时,还必须与不同区域的中小企业发展竞争。攀枝花市中小企业要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同样必须要以创新为驱动,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注重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培育。

一、攀枝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攀枝花目前有各类中小企业近6万户,中小企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虽然它们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企业,企业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显示了我市中小企业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市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中小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对社会贡献突出。但攀枝花市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区位优势不明显、发展环境有待改进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等多种困难。

第一,中小企业面对创新缺乏外部投资,这从一方面反映出了企业创新驱动力的缺失。许多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一方面是缺乏自己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即便想在创新方面有所作为但是面对经费短缺,许多企业也只能望“洋”兴叹。

第二,创新研发能力不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手段基本上是停留在模仿阶段,且模仿的多是中低档的资源消耗型的制造技术和其他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对低技术的模仿创新正是很多企业无法成为行业领导者的原因。在此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也逐渐看到他们所面临的模仿创新的“天花板”,中小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不从创新来获取企业发展的动力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那么企业必将被不断变化市场所淘汰。

第三,缺乏创新的人才且人才流动性强。中小企业对创新人才吸收难度大,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现有的创新研发人员很容易流失,导致企业创新缺乏有力的人才保障,从而制约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攀枝花中小企业的发展处于资源经济(工业经济)中期的第Ⅱ阶段,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并开始实现由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度的过程,资本和技术是此阶段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创新驱动发展效果开始形成。这一阶段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中小企业就可获得快速发展,实现企业的转型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它的关键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攀枝花中小型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途径

(一)实施外部激励

1.优化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高新产业往往是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等特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有与其相适应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没有金融体系的支撑中小企业就很难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所以中小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能够高效配置资源的的金融市场,这就离不开国家财政得支持。国家需以,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为中小企业开辟一个全新的融资环境,使具有高风险且难以取得融资的中小企业获得金融贷款。它需要在提高效率和降低风险的基础上,通过金融组织结构创新,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建立多层融资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督,强化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披露引导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力度。并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策性担保。

2.实行同等保护,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校企、校地之间的目标协同,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中小企业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中小企业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实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二是要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政策;三是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制度引导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的维护,一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二是要落实保护政策,保护中小企业;三是要建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激励制度;四是要规范政府部门市场经济管理行为。可在一定地区内设立中小型企业监管机构,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援助、政策保护,保障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3.减少创新型中小企业税负,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建立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税收和法律体系,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国家税制体系改革,减少创新型中小企业税务负担,增强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创新高科技人才进入中小企业,对高科技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制度,为中小企业技术转让所得提供优惠的政策照顾。

4.消除垄断特权,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权利支持

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开放的贸易市场是中小企业创新的最大鼓励,扩大中小企业的活动范围,引入民间资本,让民营中小企业参与到上游能源与资源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引入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高科技技术行业,激励自主创新的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受益者,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以保障。

5.合理配置科技力量,为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关键是靠人才,政府应大力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结合各地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政府、高校、企业间合作,做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政府和企业出台合理人才保护政策使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对中小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提供资金支持和创新人才的财政补贴,增强中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资金支持创新水平和创新人才的积极性。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创新驿站、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自由的市场环境和全面的金融、信息渠道,引导自主创新成果走向市场,转化为终端消费品,并投入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自身优势精深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从孵化抚育到投融资到成长辅导的全程服务体系。围绕核心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链配套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形成专业化的创新分工网络,大大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缩短新产品生命周期。

(二)自身优化

1.创新组织机制

制度创新需要企业自身不断深化机制改革,不断调整原有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组织制度,采纳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消除人才培养、绩效考评中体制机制的障碍,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成长的环境。根据企业需要或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的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选择合理的锥型或偏平型层级结构,为企业建立、完善一个适合创新驱动的层级结构或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形成创新决定企业成败的忧患意识,引导企业主动创新。

2.创新企业文化

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一种战略体系,不可能由单一的政府或是市场推动来实现,它还必须上升到企业的文化层面,即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文化作为实践基础上的文化支撑,是实现企业文化的行为导向、行为激励、行为协调的功能的保障。这样才能在整个企业中营造出创新驱动的企业文化,才能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内大力弘扬创新文化、鼓励员工创新、增强创新意识、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鼓励与员工创新。强调组织创新驱动中的作用,企业为创新题共良好激励机制、制度保障、舆论支持,完善创新的活动环境。追求卓越、敢冒风险、兼容并蓄、鼓励创新、以人为本、海纳百川、奖励成功和宽容失败等都是一个企业创新的企业文化所应包涵的内容。创新活动和创新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一旦企业致力于营造和培育创新文化,企业成员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就会在组织的各个层面得到发扬与强化,崇尚,追求,创新文化与文化环境将在企业逐步形成,反过来又强大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促进企业发展。

3.创新产品和服务

德鲁克观点认为说某一商品对于顾客而言是接受还是抵制,这是任何人都没办法预测到的。这从一侧面说明了市场需求变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但是企业直接面向并参与市场竞争,从一方面来说企业又是了解市场需求的。现实经济往往会偏离经济设定,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攀枝花中小企业只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经营策略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经济的发展也可说成是一个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组织结构的一个以创新打破以往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企业需形成创新体系成为创新主体生产、研发、使用有机结合,使技术创新符合市场需求,更快更好推动企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企业创新放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上来,推动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建设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创新产品和服务,进而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三、攀枝花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措施

(一)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建立相互限制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一方面必须增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构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生产元素平等的过程中使用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拓宽民营企业的自我发展空间,在政策和环境上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

行政体制改革,通过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廉洁、高效的公共管理机构,更好地为创新驱动开发过程。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与企业管理分离,分离,国企应该独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中介组织优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职责明确、相互制衡。

(二)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环境

大力宣传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竞争力的文化理念。鼓励发明创造、创新成果产业化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开放学习的平台与环境,培养企业“不创新就淘汰”的危机意识。营造敢于创新、敢于创业、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培养创新驱动发展人才

以高校、科研院所、高新区、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以项目为依托,建立科技型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内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给予稳定的项目支持和经费来源,并将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孵化能力指标纳入基地评价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科建设,健全社会培训体系,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有效的实习生培养模式。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挖掘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潜力。建立以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对参与企业创新创业的科技人才,主要评价其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效果、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