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23 16:50:35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如何改变学生对化学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是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层面上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这首先要解决的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成效。寻求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活动的根本目标,而有效课堂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本人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共同探讨化学世界的奥秘。

2、用化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它正如电影“序幕”一样,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小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例如,“原电池”新课导入,我讲了一个“两颗假牙”的故事。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听到这里,学生一个个瞪大双眼,露出渴求知识的目光。故事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

3、 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饶有趣味的学科,化学教师如引导得法,创造使学生引起的环境,就可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为什么炒菜时加了醋和酒后会产生一股香味,味道会更好?为什么衣服上的油漆可用汽油洗去?暖水瓶中的水垢可用醋洗掉?此时,学生急切盼望得到答案,于是在求知欲的心态中对化学产生于浓厚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像磁铁一样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理论知识实际上距离他们很近,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大家吃过薯片吗?薯片袋为什么鼓鼓的?这时学生可能想到薯片很脆,袋子不鼓起来的话,薯片容易被压碎。怎样才能让袋子鼓起来?学生会想到充入一些气体,并围绕“为何充入气体?应该充入什么气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在抛出问题后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中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人的特点。如果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同时在同一指令下“齐步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正确处理好个别差异与最佳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应努力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课堂教学方法。首先,降低知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新知识通过降低难度,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顺利的完成化学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会学,从而乐学。其次,要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如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教学时。后进生能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格式和步骤就可以了,中等生能根据数学特点,灵活选用算法,会正确、合理地计算,优等生会进行综合题型的巧算及拓展题的多种解法。这样设计目标,保证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

四、注重课堂设计,追求教学实效。

第2篇

    1.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2. 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简单的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无效低效或负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的少到懂的多,从不喜欢到喜欢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而负效教学是指学生对教学产生抵触、排斥、厌恶的学习情绪,干扰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这是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规定“发展”。

    3. 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里,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

    (1)有效“讲授”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它一定会以它的“优势”使之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延续形成了的传统。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的“讲授”似乎不重要。其实,必要的 “讲授”是不能少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化学教学也不例外,尽管化学课需要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 “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比喻、神似的表情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例如:《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中,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这一规律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①原子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大,离核越近的空间越小,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少,离核越远的空间越大,所能够容纳的电子数也越多。②比喻,同学们在不足一岁前,由于生活能力很小,总是在父母亲的身边,生活的空间非常小;上幼儿园、小学后,由于生活能力强一些了,生活的空间也大了一些,在父母身边的机会少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生活能力不断增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离父母亲也越来越远。由此使学生理解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内运动。《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离子键中离子键的概念: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相互作用叫做离子键,学生容易把相互作用理解为相互吸引,解释相互作用时我是边演示,边讲授‘当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到一定距离时,由于存在电子层和电子层、原子核和原子核是相互排斥,当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时,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了稳定的离子键’。又如:《化学平衡》中“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勒夏特列原理’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社会事例,⑴夏天天气炎热,同学们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阴凉没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而冬天走路、做操时总是尽量往温暖有太阳晒的地方走、站;⑵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总是往没有那么拥挤的地方移动。……。任何事物在发生变化时均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2)有效“提问”和讨论、思考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都是有限的和零碎的或者说是辅的,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激发”学生讨论、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互动”的状态。

    化学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更重要是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状态,它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兴趣,且这种注意或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展开积极讨论。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我们在初中学了哪些反应类型?”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结果物理反应、化学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通通都说了,甚至还有说其他反应的。而其意图是要学生回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前提问“⑴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氧化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是——学生回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⑵还原反应是——学生回答:氧化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⑶然后请学生各写出两个对应反应方程式。”接着根据学生所写方程式“”;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的反应里,氧化铜里的氧被碳夺去生成了单质铜,是还原反应。那么碳单质发生了什么反应?”——学生从生成物CO2容易的出是跟CuO里的氧发生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再分析引出一种物质被氧化时,必然有另一种物质被还原。氧化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使教学中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3)有效“实验”

    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培育品德等功能。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透过现象看清物质反应的本质,并且,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实验化学实验为观察实验、实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有效实验,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才操作有效,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要突出方法、技能,还是现象、反应本质。有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现象知道反应原理,可能教师演示现象会更明显,实验效果会比学生实验更有效。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离子键》、苯与溴的取代反应等。有一位老师在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科学探究》时由于在把握实验的主要目方面可能不够准确,同时在准备实验时也不够充分,出现了以下问题。①在课堂上请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弱时,由于没有统一的参照对象(等量的固体,而且要量足),同时加水10mL用的是15×150mm的试管,结果溶液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一半,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振荡,也就不可能得出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结果。②接下来该教师又请了另外两位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由于固体质量、盐酸浓度、加试剂先后顺序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好,也似乎看不出明显的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更剧烈。③不知是学生紧张还是老师紧张,最后该老师请了另外两位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对热稳定性的分解实验比较,让一个学生取Na2CO3进行加热分解实验,另一个学生取NaHCO3进行加热分解实验,不知道是学生没有听清,还是学生紧张,结果两位学生都是取的碳酸钠(Na2CO3)。这样的实验,不仅让课堂出现冷场,而且,让学生今后不大敢于在师生面前做实验。可以说是低效实验或负效实验。由此说明,有效实验,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实验,还要精心准备实验,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实验的目的、功能必须清晰可见。尤其是要学生做的演示实验更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偶发性因素、学生心理因素、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教师的意图等。例如:做实验比较Na2CO3和NaHCO3的溶解性强弱时,如果能够根据Na2CO3和NaHCO3的溶解度大小,先称好等量的固体,改用18×180mm或20×200mm的试管就容易得到较理想的效果。做Na2CO3和NaHCO3与盐酸溶液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的实验,本人认为原初中实验比较好,即先将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固体分别加入小气球里,在两支试管里各加入1-2mol/LHCl3mL,将气球扎紧在试管口上,如图1,实验时同时将试剂倒入试管里,实验简单、方便、安全,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做实验有成就感,同时实验目的也得以体现。学生印象深刻。而Na2CO3和NaHCO3对热稳定性分解实验比较,则可以用大小试管同时进行,大试管装Na2CO3,小试管装NaHCO3,如图2(实验由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3篇

一、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以往我们的教学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是自发形成,而是教师教育、激发、诱导的结果。学生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明确的学习目的,奋发的精神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引发人的一切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化学所特有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应用化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及化学名人的事例、化学史等,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通过介绍老一辈及新一代化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勤奋刻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促其立志成才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以往我们的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风和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善于学习,尊重科学,重视课本,勇于创新;在学习中养成课前预习,课上集中精力,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解题时缜密审题,先分析探求解题思路,结果要自我检验,解题后要思考总结的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围绕着某个问题而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得到发展的,思维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重视如何提出合适的问题,使得能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有启发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学生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只要求学生简单地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或脱离了学生实际的问题是不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的。学生的思维得到长足发展就自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

随着电脑的普及, 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合适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情景及微观世界的动画等,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拓展了教学空间。

2、增大课堂容量、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有关知识的时候,把元素周期表制成课件,让每一种元素都动起来,讲到某一内容时如哪些是金属、哪些是非金属、什么是周期、什么是族等,用鼠标一点相应的内容就动起来,教学效果非常的好,运用多媒体播放既清楚又快捷,从而使课堂容量增大。

3、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让现代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第4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效率;结果;体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0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01

一、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1. 课堂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1] ;或者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的教学。[2]

2.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

(1)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如上所述,有效教学是指有效率的教学。这是从大的角度来阐述的,具体到每个不同的学科,即学科的有效教学,除了具有有效教学的一般涵义,还应遵循该学科的特殊规律。因而,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我们可以定义为:师生在化学课堂上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化学学科教学活动的特殊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尽可能发展和提高的教学。

(2)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

关于化学课堂有效性的特征,如果从传统教学论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被理解为化学老师所上的一堂化学课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方式是否得当等。但如果根据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在涵义,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落脚点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也就是说,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才是衡量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应该表现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而化学素养我们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化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二是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是把化学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实际和人类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

二、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1. 中学化学课堂的一些现状

总的来看,中学化学的课堂存在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现状:

第一,为了教而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上有教无学,教学脱节,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满堂灌,教师把学生的学置于脑后,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学不学得进,只是一味地教,为教而教,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而教。[3]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往往仅限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学习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

第二,教学过分注重形式和过程,忽视双基,缺乏系统和计划。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一改传统的单一模式,注重从多个维度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本是好事,但是由于许多老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和深入,为了突出三维目标,片面强调形式和过程,不重知识的本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其特点是浮躁而不深刻,花哨而不朴实,张扬而不清新。[3]这种课堂表面上很热闹、气氛热烈,但实际上缺乏实效,课堂效率低下。

第三,实验探而不究,学习合而不作。新课改之前,对化学实验的学习,一般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考试写实验这样的三部曲;新课改之后,化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因此,在实验课上,许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做探究性实验,减少了讲授的时间。这样做表面上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引导,许多学生的自主探究往往是探而不究,花上大量的时间去做探究,却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备受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对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现今的许多化学课堂,合作学习并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由于学生之间合而不作,互相推诿。

以上这些现状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中学化学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

2. 中学化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意义

鉴于中学化学课堂的种种低效现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更好地教与学,实施课堂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同时,由于化学是一门从西方引进的自然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化学教育质量不高、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实施化学有效教学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举措。而且,它对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化学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判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应该是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化学学习、提高化学素养。余文森教授在其《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认为:效率、结果、体验是衡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3]根据这三个指标,我们可以把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规定为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化学学习效率的教学(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学得多、学得快的教学);二是增进化学学习结果的教学(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学得深、学得透的教学);三是提升化学学习体验的教学(让学生爱学化学、乐学化学的教学)。对应地,我们把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也分为三大类。

1. 提高化学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的教学。我们都清楚,根据认知规律的特点,学生的学是从易到难、由浅及深的,因此,提高化学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需要把握的共同特征就是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

第一,化抽象为形象。化学学科中有许多专业性较强的概念,这些化学概念大多比较抽象、难懂,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对于许多化学本质的理解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这类化学概念的教学,将它们生动化、形象化是十分必然而又有效的策略。

例如,在描述“化学键”这个概念时,苏教版的教材是这样描述的: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这句话中编者用尽可能简短和精练的文字比较科学地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化学键,同时也点出了形成化学键的两个条件:即“直接相邻和强烈的相互作用”。但是,美国教材在对这个概念的表述在注重科学性的基础上,还尽可能多的采用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在介绍“化学键”这个概念时,它是这么说的:化学键可以看做是两个原子为争夺共用电子而进行的拔河比赛。在这句话中,编者摒弃了抽象、难懂的化学专业名词,而把化学键的形成比喻成为争夺共用电子而进行的拔河比赛,既点明了化学键的形成是两个原子争夺共用电子的结果,又显得形象生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和理解。因此,我们的化学老师在向学生介绍“化学键”这个概念时,不妨可以参考此类例子,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或者动作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

第二,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化学反应是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方程式则是将化学反应符号化,它是化学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化学学科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种体现。正确、规范的方程式的书写对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许多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和书写往往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教师在讲授一个新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可以尝试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相似的方程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讲到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时,要正确书写这个反应的方程式,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类比之前学过的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Cu+H2SO4(浓)■CuSO4+SO2+2H2O,他们就不难写出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因为学生已经知道铜是不活泼金属,它不与普通的酸反应,但是浓硝酸和浓硫酸都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把铜氧化,而且得到的气体不是氢气,而是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这里,我们把铜与浓硫酸反应和铜与浓硝酸反应进行迁移就属于纵向迁移;在“硝酸的性质”这一节里,我们还可以把铜与稀硝酸反应和铜与浓硝酸反应进行横向迁移,铜与稀硝酸的方程式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而铜与浓硝酸的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这两个方程式的书写之所以不同,是稀硝酸和浓硝酸的氧化性强弱不同所致。像这样,把这三个方程式放在一起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学生不仅能够更快地理解和记忆新的方程式,而且还能复习更多的旧知识。

第三,及时听取反馈、帮助学生当堂消化。一整堂的化学课下来,对于老师所讲的知识,真正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疑惑。这些疑惑的生成本是好事,因为它至少说明学生真正融入到了课堂的氛围中,但是这些疑惑如果长期累积、没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效率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反,如果教师能及时将这些疑惑汇总,帮助学生当堂解决,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例如,讲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这个反应时,有些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注意到初中学过的燃烧现象都要有氧气参加,为何这个反应没有氧气参加也称作燃烧呢?这种疑惑绝不仅是个例,许多学生都会有此疑惑。此时教师就应当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这个有利时机,向学生补充说明在高中阶段燃烧的概念已经拓展为:一切发光发热的剧烈反应。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当堂解决这个疑惑,还能教育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墨守成规。可谓一举两得。

2. 增进化学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

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教学。普通的教和学通常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他们很可能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或是浅尝辄止,没有真正深入地领会知识的内涵和本质。而增进学生的学习结果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从表层到内涵,所以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化浅为深。具体的策略有:

第一,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说明知识的获得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并使学生能提出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5]化学老师在教学中如能够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定能对增进学生的化学学习结果大有益处。

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上这个课的时候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概念、硬背公式,这种做法对学生深刻理解它的内涵以及后续学习都是极为不利的。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讲物质的量,也许效果会好很多。例如,可以在学习物质的量这个概念之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要知道一盒粉笔的数量我们可以用数的,要知道一袋散装饼干(已知单个重量)的数量我们可以用称的,那假如我们想知道一杯18g的水中所含水分子的个数,又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必然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这个时候,教师通过提问、释疑,引导学生进入物质的量的学习,不仅能使他们较快地学会这个概念,还能让他们明白: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数量集合的物理量。即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学来做什么?这种教学策略无疑能大大增进学生的学习结果。

第二,善于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有人通过一定的调查发现:许多理科生数学和物理都学得很好,但总是被化学拖了后腿,他们的理由是数学和物理的题目对思维性要求比较高,需要记的东西比较少,而化学正好相反,知识点多而杂,总是理不出头绪。这种现象告诉我们: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对纷繁的知识点要善于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加深理解。

我们看这个例子: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讲到“盐类的水解”这一节时,做了这样几个实验:分别用广泛pH试纸检验NaCl、NH4Cl、CH3COONa、CH3COONH4四种水溶液的酸碱性,得到的结果分别是显中性、酸性、碱性、中性。我们知道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而酸和碱又有强弱之分,所以盐类可分为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和弱酸弱碱盐,而以上四种盐的水溶液正好分别代表这四类,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做完实验后,教师进一步剖析盐类水解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盐类水解的本质是弱根离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而在课的结尾,有些老师会对这节课做这样的总结:有弱才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不仅形象地点明了盐类水解的条件和水解后的酸碱性,让学生能简便地判断盐类的水解与否和水解后的酸碱性,更有助于增进他们学习的结果。

第三,勇于革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科书上的内容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依据。但是教学内容绝不应仅限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适当地革新教学内容,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增进学习结果大有好处。这一点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教科书上许多实验的设置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合理,因此,化学教师在不违背科学性的条件下,可以大胆革新。

初中化学在讲到“氧气的性质”这一节时有一个实验是硫在氧气中燃烧,课本上的做法是把盛有硫粉的燃烧匙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这种做法可以看到硫在氧气中安静燃烧、火焰呈蓝色,似乎能够满足我们实验的初衷,但是由于这个反应的产物是二氧化硫,会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因此,有些老师对这个实验做了以下改进:实验时舍弃了燃烧匙,而用细铜丝的一端蘸取少量的硫粉伸入氧气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蓝色的火焰。这样的实验革新,不仅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而且能够节约药品、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进学习结果。

3. 提升化学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

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指的是让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乐学的教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3]因此,提升化学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努力帮助学生完成由“要我学化学”到“我要学化学”、“我爱学化学”的转变。具体的策略有:

第一,联系生活、联系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多积累一些化学与生活、生产等联系的现实素材,并将其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的融合起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6]另外,化学史上的一系列经典事例也可以成为教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体验的重要素材。

例如,羧酸中的甲酸又名蚁酸,蜜蜂或蚂蚁等蚊虫的分泌物中含有蚁酸,它可以跟碱发生中和反应,因此,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上肥皂水等碱性溶液来缓解瘙痒。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纯碱或小苏打来鉴别两瓶已经失去标签的洁厕精和洗洁精,因为洁厕精中含有盐酸,具有较强的清洁能力。这两个例子都表明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如能涉及将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提升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关于化学与历史的联系,比如讲到纯碱时可以补充有关“侯氏制碱法”的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到三硝基甲苯(TNT)时可以拓展一些有关诺贝尔研制炸药的故事,教育学生在科研中要有不畏艰难、敢于探索的精神……这些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具有很大的好处。

第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化学课上,自主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两件法宝。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过程所得到的体验要远比听教师讲授多得多;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都会悄然得到增强。[7]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进行分组实验的时候,两位同学合作,在进行实验前准备的时候可以由一位同学负责组装仪器,另一位同学负责取药品;实验过程中可以由一位同学负责操作,另一位负责记录相关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一位同学负责收拾仪器、清理实验台,另一位负责做实验总结。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节约实验的时间,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学习体验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第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第二课堂。传统的大多数化学课堂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总是条理有余、趣味不足,这样长年累月,教学变得机械、单调,学生也自然觉得学习索然无味。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体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第二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 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8]

四、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景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是针对化学课堂的低效而提出的。然而,现阶段的大多数化学课堂仍然采取的是传统模式,想要使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真正推广开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出台和制定能够保障有效教学实施的政策和法规;其次,学校要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化学有效教学的平台;再次,教师要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并在化学课堂上采取切实的行动;最后,学生要积极响应和配合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 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 [J]. 现代大学教育,2001,(4)

[2] 程红,张天宝. 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1998,(5)

[3] 余文森编著. 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36,210,255

[4] 束军波.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J]. 现代教育科学,2013,(4)

[5] 宋煜. 让问题驱动教学成为有效教学之翼[J]. 化学教与学,2013,(3)

[6] 张维. 减负提质 实施化学有效教学 [J]. 中学生数理化,2013,(5)

第5篇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如何改变学生对化学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是我们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层面上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这首先要解决的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成效。寻求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活动的根本目标,而有效课堂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本人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共同探讨化学世界的奥秘。

2、用化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它正如电影“序幕”一样,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小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例如,“原电池”新课导入,我讲了一个“两颗假牙”的故事。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听到这里,学生一个个瞪大双眼,露出渴求知识的目光。故事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

3、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饶有趣味的学科,化学教师如引导得法,创造使学生引起的环境,就可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为什么炒菜时加了醋和酒后会产生一股香味,味道会更好?为什么衣服上的油漆可用汽油洗去?暖水瓶中的水垢可用醋洗掉?此时,学生急切盼望得到答案,于是在求知欲的心态中对化学产生于浓厚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像磁铁一样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理论知识实际上距离他们很近,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大家吃过薯片吗?薯片袋为什么鼓鼓的?这时学生可能想到薯片很脆,袋子不鼓起来的话,薯片容易被压碎。怎样才能让袋子鼓起来?学生会想到充入一些气体,并围绕“为何充入气体?应该充入什么气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在抛出问题后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中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人的特点。如果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同时在同一指令下“齐步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正确处理好个别差异与最佳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应努力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课堂教学方法。首先,降低知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新知识通过降低难度,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顺利的完成化学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会学,从而乐学。其次,要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如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教学时。后进生能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格式和步骤就可以了,中等生能根据数学特点,灵活选用算法,会正确、合理地计算,优等生会进行综合题型的巧算及拓展题的多种解法。这样设计目标,保证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

四、注重课堂设计,追求教学实效。

第6篇

【关键词】化学有效课堂挖掘教材小组合作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材料、工农业、能源和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实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和帮助学生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学生们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自己工作六年以来,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点体会。

一、注重新课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教学中我们常借助于图片、动画模型、幻灯、电影视频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引入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非常有意思,学习兴趣很浓厚,但是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这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注意将抽象内容具体化,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是,我们就运用动画模型,分子分解,原子重新组合,从动画过程中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学到基本原理时,常插入电影视频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在课堂教学时就以“狄仁杰的电影视频”引入,学生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这些生动具体的新课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第一课时,用了这样一则故事:游客牵着小狗进入一个深山洞,在接近洞底时,小狗晕倒,而人却没有事。这是怎么回事?用这样一则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如在学习《空气》第一课时,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效果交好。

二、重视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演示实验,这几年我的感受是:空洞的讲,不如做实验。只是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还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课前准备要充分。首先要熟悉课本,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记录现象。其次演示实验所需的药品仪器都要准备齐全,缺少一样都会影响进程,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最后演示实验教师最好能在课前试做两次,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实验不成功,会让学生失望。二是演示实验中,操作要规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三是演示实验中,现象要明显。产生的现象尽量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才使现象明显?我想这都是教师需深入思考的。比如在做六单元活性炭吸附红墨水中的色素时,按着实验步骤做出来的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看不到颜色变浅或是退去,教师在演示这个实验时可以多做一步,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做过滤操作,滤液非常澄清,与之前加的红墨水进行对比,现象明显。加强演示实验的教学,也能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

三、注重挖掘教材,适时启发与点拔,发散思维

教师要熟悉教材,挖掘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教师应深刻领会教材编者意图,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尽可能用精练的语言来启发学生。

例如在学习九单元《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时,教材安排在两杯等量水中,分别加一勺糖和两勺糖,完全溶解,两杯糖水的甜度一样吗?先从味觉入手,与生活贴近,学生很明白,这就是浓稀问题。紧接着问,化学中如何定量表示溶液的浓稀呢?教材安排了实验,通过等量水中加入硫酸铜的量不同,所呈现的颜色不同,也能辨别溶液的浓稀,这是从视觉上看的,也不能定量表示,所以提出了,化学上定量表示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接着就介绍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表达式,紧接着对表达式的应用。教材的安排尽然有序,一定要挖掘教材,只有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启发学生,让学生轻松接受知识。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完成下面题目:将50克某物质溶于95克水中,请想一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多少呢?能就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吗?问题出现看似很简单,有一些同学露出不屑的表情,紧接着的问题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家马上意识到不会是那么简单的计算,于是大家积极投入到讨论、思考的氛围中。教师可适时启发:50克物质一定完全溶解了吗?如果没有怎么办呢?这个问题要以通过教师启发、点拔学生来完成或通过师生共同合作讨论来完成。这样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也教会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溶解度进行运用,当然更锻炼学生的思维,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能力会很快提高,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重视学生参与,提升学习能力

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搭建好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可设定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或在问题设计上尽可能提供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小组以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讲座的形式去解决。例如:在学习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①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猜想,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到底存在什么关系;②制定实验方案,密闭容器内,探究红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对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⑤讨论、交流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⑥对结论进行运用,分析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天平为什么不平,由此也得出运用质量守恒时应注意什么。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学生全程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倾听每个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充分展示,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适当地进行鼓励,对学生的错误多一点宽容,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之间会增进感情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做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初探[J].成才之路,2008(29).

第7篇

一.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

历史教学中,如何导入,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定要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内容和贴近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一节课的良好开始,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效果。如我在讲述丝绸之路时,视频展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草原全景,吟诵"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古诗词,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古人,直到今天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情景意境交融,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良好的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一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本人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共同探讨化学世界的奥秘。

2、用化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全过程的开端,它正如电影“序幕”一样,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小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例如,“原电池”新课导入,我讲了一个“两颗假牙”的故事。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也不见效果。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处方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处方——“换掉一颗假牙!”为什么换掉一颗假牙就能解除格林太太的痛苦呢?听到这里,学生一个个瞪大双眼,露出渴求知识的目光。故事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生。

3、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内容丰富,饶有趣味的学科,化学教师如引导得法,创造使学生引起的环境,就可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为什么炒菜时加了醋和酒后会产生一股香味,味道会更好?为什么衣服上的油漆可用汽油洗去?暖水瓶中的水垢可用醋洗掉?此时,学生急切盼望得到答案,于是在求知欲的心态中对化学产生于浓厚的兴趣。

总之,教师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化学,使化学课堂像磁铁一样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地进行。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理论知识实际上距离他们很近,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大家吃过薯片吗?薯片袋为什么鼓鼓的?这时学生可能想到薯片很脆,袋子不鼓起来的话,薯片容易被压碎。怎样才能让袋子鼓起来?学生会想到充入一些气体,并围绕“为何充入气体?应该充入什么气体?”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在抛出问题后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中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人的特点。如果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同时在同一指令下“齐步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正确处理好个别差异与最佳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教师应努力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课堂教学方法。首先,降低知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新知识通过降低难度,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顺利的完成化学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感到知识易学、会学,从而乐学。其次,要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如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教学时。后进生能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格式和步骤就可以了,中等生能根据数学特点,灵活选用算法,会正确、合理地计算,优等生会进行综合题型的巧算及拓展题的多种解法。这样设计目标,保证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

四、注重课堂设计,追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