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6:50:21
序论:在您撰写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内科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92-02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加强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疾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1]。
1.心理问题的分析
1.1 焦虑心理:每个病人几乎都存在焦虑心理,由于对住院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往往产生焦虑及紧张;第一次住院的病人一般表现比较明显。病人由于担心自己患何病、病情的严重程度,担心能不能治好等,因而整日焦虑不安,表现为心悸、烦躁、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等,并且害怕疾病恶化;另外,病人住院后情绪不稳定,对反复检查、治疗缺乏足够的耐心,对医护人员往往产生反感和敌意,住院期间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生硬、粗暴,对医护工作百般挑剔等。
1.2 防范心理:内科病人慢性病较多,住院时间长,有的病人因错服或误服(注射)过药物,对身心造成过痛苦,而在以后用药过程中疑虑重重,怀疑医护人员是否能给自己正确用药,对医护人员产生防范心理,不愿配合治疗,甚至拒绝必须的治疗。
1.3 恐惧心理:病人反复入院,会造成心理受损伤,控制能力降低,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有的病人怕留后遗症而恐惧,表现为流泪、痛哭;有些慢性病人需要长期治疗,也会考虑家庭经济问题产生恐惧心理;有些病人对于一些医疗操作不熟悉,因而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2]。
1.4 孤独心理:病人住院后,周围接触的多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有的病人不善交往,性格内向,很少言语,使其它病人也对他们产生排斥感,不愿与他们交往,使这些病人更加感到非常孤独;长期住院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老年人更易产生孤独感。
1.5 悲观心理:有些病人患有慢性疾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忍受不了长期病痛的折磨,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老年病人患病后感觉日落黄昏,就想放弃治疗,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自暴自弃,往往被动配合治疗[3]。脆弱的心理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这样药物疗效就差。
1.6 愤怒心理:当患者多次住院而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时往往产生愤怒甚至埋怨的心理。
1.7 依赖心理:这一心理在老年住院病人中有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需要有人长期陪护的病人,依赖心理表现最为明显。依赖性较强,把自己身体的康复全部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关心,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想去做,想让别人帮助,适应生活在别人的照料,缺乏身体锻炼,影响了病情的康复。
2.心理护理的实施
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突然到来的疾病,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产生紧张及焦虑的情绪,因此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就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待病人热情周到,态度要和蔼,要对待亲人般诚恳,使病人一入院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加深对病人的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护理人员要熟练、准确的进行护理操作,使病人得到安全感,一进病房就对病情感到有好转的希望。有些病人认为病情较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比较急躁,护理人员更要经常安慰;对于病情的检查,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的解释,尽快解除他们的焦虑,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创造良好的医疗氛围。病房应保持良好的、安静舒适的环境,护患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护理人员要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心理紧张。这些都能对患者自身起到调节作用,对患者稳定病情和抵御消极心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2.3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经常到病房去探视,及时了解并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相关思想工作,对不同心理的病人要给予不同的护理。对于焦虑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指出焦虑不安的不利影响,对病情进行认真的解释,使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帮助病人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对有防范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每项操作前,应向病人说明操作的步骤、目的,告之病人在操作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这样不仅能取得病人的合作,又能消除病人的顾虑;对有恐惧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言行谨慎,细心观察,周到服务,消除病人对疾病的顾虑,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对有孤独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触病人,帮助病人建立与别人交流的通道,对孤独病人谈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也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有意义的活动,排解病人的孤独感;对有悲观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让病人了解,配合治疗对于疾病治愈有重要的意义,对患者的每一点提高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护理人员要争取得到家属的配合,使家属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正急切的盼望着他(她)早日康复,让病人在精神上彻底战胜自己;对有依赖心理的病人,护理人员要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病人明白适当活动对身体康复的重要性,也可根据病人病情制定活动计划,让病人提高活动兴趣,积极配合活动。
2.4 调动病人的主动性。病人健康信心的恢复对提高自身康复能力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深入病房与之谈心,及时掌握病人心理状态,体贴关心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帮助病人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消除病人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掌握病情的发生规律,提高护理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现代护理学强调,护理工作己不再是局限于简单的打针、发药等基础工作,是拓展为对病人心理护理在内的具有创造性、独立性的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活动[4],普通的护理己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在现代护理模式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搞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现代化的护理工作,只有掌握病人的病情,掌握不同病人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心理难题,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使病人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及行为[5],从而促进病人身体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 凌燕.内科患者心理护理体会.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4):365.
[2] 朱剑秋,等.内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当代医学,2008,11,14(22):125.
[3] 陈凤春,等.内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临床护理,2008,8,5(8):1030-1031.
1 临床资料
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在我科住院患者240例,其中男114例,女126例,年龄24~82岁,平均(48.9±9.7)岁。职业:干部和知识分子86例,工人93例,农民61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64例,高中或中专142例,初中以下34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者68例,高血压者74例,冠心病者46例,脑出血者24例, 慢性胃肠炎者15例,肿瘤者13例。
2 护理
2.1 疾病初期患者的心理活动及其护理一向身体健康的人有侥幸心理,不相信自己有病,幻想医师的诊断是误诊,要求重新化验检查;有的甚至否认自己有病,勉强坚持上班,拒绝治疗,以证明自己无病。当患者承认自己患病时,多是忧心忡忡,一怨别人没有照顾好自己,对自己关照不够,二怨自己没有量力而行,而表现孤独、自怜,情感脆弱。男性患者常表现焦虑不安,女性患者表现惧怕而哭泣。有的患者产生一种倒霉心理,不想积极治疗而消极抵抗,以至和医护人员或其他人寻事争吵,来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常常心理自相矛盾,既想向医护人员把病情询问清楚,有时又想顺其自然。此期患者的心理活动很复杂,心理需要也很迫切,大多数患者是紧张、疑虑不安、悲观、抑郁,常希望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预后如何,并且对家庭、子女、经济收入、个人前途以及工作等很牵挂[1]。对疾病初期的患者,护士应给予较多的心理支持,使其从心理上接受和承认自己有病,端正对疾病的认识,护士应从诚恳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给患者以精神安慰和鼓励,同时应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以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
2.2 疾病发展期与稳定期 此期患者的注意力集中指向自身的疾病变化上,关心自己的疾病与健康,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疾病的诊断、检查结果、治疗方法、病程的长短和预后。在这一阶段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合作趋向默契和协调,但因疾病不同,心理状态也有所差异,表现种种不适的体征。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满足患者的心理及安全需要,多进行鼓励解释和安慰,稳定情绪,为患者创造一个有利于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2.3 疾病恢复期 经过疾病的折磨,趋向康复后,患者感到欣慰,但会有新的心理问题,担心自己失去工作能力,不能胜任工作而产生忧郁心理;有些患者害怕恢复期过短会影响痊愈;有些患者虽已痊愈,不需要继续住院,但却感到体力不足,不能适应原来的环境等等,特别是患慢性疾病并有缺陷的患者,怕出院后无人照顾旧病复发,或怕出院后受歧视。此期应对这些患者做耐心的解释,说明允许出院即表明疾病已好转或基本稳定,只要坚持治疗,定期来医院复查,疾病是可以痊愈的[2]。对身体残疾或缺陷者应劝患者面对现实,重新衡量自己的身体功能,学习新的适应方法,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家庭有所帮助或生活能够自理,这就是“健康重建”,鼓励患者主动适应病前能够自理,这就是“健康重建”,鼓励患者主动适应病前的生活习惯,主动帮助患者制定治疗休养计划,详细做好出院前的卫生健康指导,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使之愉快的出院。
综上所述,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并不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道德休养,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能使之早日出院、康复。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医学 护理纠纷 护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36-01
1 护理纠纷的原因
1.1 法律意识淡薄。 一部分护士对护理行为的法律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护理行为缺乏严肃性,未认真履行告知义务、保护患者的隐私,管理好病历,造成病历随便被人翻阅,甚至丢失,未认真按照护理记录书写要求书写护理记录而让患者及家属举证问责,引起护理纠纷。[1]
1.2 责任心不强。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就会在病人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如打错针、发错药、医嘱的转抄错误,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护理需求给患者身心带来了伤害引发护理纠纷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
1.3 专业知识缺乏、技术操作水平低。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护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欠缺,未能及时准确地观察患者病情而延误治疗;在和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履行告义务时,就会导致患方对医方的信任度下降;护理人员技术操作水平不高,如动、静脉穿刺成功率不高,不能熟练使用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熟练掌握上氧、吸痰、心肺复苏等抢救技术在抢救病人时而影响抢救质量,引发护理纠纷。[2]
1.4 服务意识不强。一些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中未能积极主动地为患者提供服务,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把不良心态带到工作中,对病人关心不够,解释工作缺乏耐心,说话语气生硬,对患者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未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不但影响护理质量也导致家属不满而产生护理纠纷。
1.5 护患间缺乏护效的沟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的护理需求也越来越高,护士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如果不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不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选择权等,不做到有效沟通及疏导,极易导致家属误解引起纠纷。[3]
1.6 医疗费用问题。高新技术的不断引进,新特药物的临床应用,医疗费用的增长超出了患者的经承受能力,患者对费用的敏感度大大提高,如果费用一日清单不清,护士对费用的处理和解释不到位,极易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
1.7 患者法律意识增强和媒体的负面报道。近年来,我国国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而有一些媒体也借机对医院进行负面报道,这就容易造成护理纠纷的激化。
2 针对上述护理纠纷采取的对策
医疗纠纷具有放大效应,最初发生时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处理,会逐步升级。几年来,我科针对护患纠纷的特点,坚持“早发现、早参与、早解决”的“三早”工作方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护患纠纷,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与防范措施如下:
2.1 加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培训。护士的业务素质对医疗护理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护士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操作能力,在工作中就会得心应手。有计划组织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及抓好低年资护士的“三基”培训并进行考核,科室经常组织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病人床旁查房、晨交班的提问,人人参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业务水平,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能力。
2.2 转变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护理人员要转变服务理念,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考虑问题,按照“整体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工程”要求积极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切实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纠纷的发生。
2.3 建立良好的护患者沟通。护患关系是护理过程中涉及范围最直接、最广泛、影响最复杂的一种人际关系,相互间作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护士的情绪和工作,进而影响到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康复。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起着主导作用,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患者对自身疾病及预后的看法,诊治中是否积极配合等,都与护士(和医生)的言行有关。由于解除患者的疾患和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是护患双方的共同奋斗目标,因此,护患双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护患双方在诊治中的某些不协调完全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得到解决。[4]
2.4 加强法制观念,强化风险意识,规范护理行为。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良享受良好的护理服务,也要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临床护理活动也存在着相应的风险。所以护士必须学习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护士的慎独意识,规范护理行为,认真履行义务,维护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实施护理。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等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利用晨会、业务学习时讨论媒体报道的典型纠纷案例,从中吸取教训,防范于未然。[5]
2.5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这是把医疗护理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第一道防线。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中,护理人员必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不可凭主观经验和估计行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观察。要注重经常性的管理教育,经常组织护士学习护理核心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规范护士考评的内容与标准,严格考核。要改变被动接受、应付检查的现象,把护理道德规范工作化为护理人员的自觉行为,要采取不定时等多种形式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及时进行奖惩、评比和示范,把护理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 余荣安.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吉林医学.2010(24)
[2] 冯丽君,王岩,冯恩航,张宇,吴冰.临床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预防[J].黑龙江医学.2010(04)
[3] 任燕燕,李丰芹.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护理研究,2009,23(增刊1):202
神经内科常有老年人脑梗死,脑出血等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重症患者的接诊,对急重症患者实施监护,使用监护仪也就较为普遍,成为护理工作中重要措施。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检测技术,对病情进行周密的观察,及时的发现病情的变化,治疗和维持生命器官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发挥了积极地作用。监护仪的使用无疑对我们在重症病患的护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我们也总结发现一些问题,该如何对策,特研讨如下:
1 监护仪使用中常见的问题是电极片粘贴部位过敏
轻者皮肤瘙痒,发红,重者局部形成小水泡。例如,我们监护的一例重度颅脑损伤深度昏迷患者,在接通监护仪后3小时后,粘贴片局部出现小水泡。虽然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经积极治疗没有发生并发症,但也出现了病人痛苦的躁动。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密切观察局部的情况。及时更换电极片。我们的做法是用丙酮或乙醚-酒精混合液,轻擦皮肤。在遇到胸壁长毛者要局部剃毛,用酒精脱脂。这样电极才能尽可能减少皮肤阻力,才能保证心电图记录质量。并在更换电极片时一定要注意略移换粘贴的位。以避免电极片过度刺激引起的不适感,更重要的是在更换电极片时就便于仔细观察局部情况如出现皮肤发红、痛痒就要涂以皮康霜或皮炎平霜,尽早减轻过敏的症状避免加重形成小水泡。
2 监护线过多也会对患者有潜在的伤害和造成不适
每个监护的病患最少要接通三条导线。多的再加上胃管、气管插管、头部的引流管等,可达7~8条之多。如果遇到病患有躁动不安的因素使病人抓住导线或把导线、管道等压倒身下,就有可能造成潜在的危险和不适。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加强床单元的护理。及时把病患床头的各种导线和引波管进行仔细的理顺,必要时给予约束、固定使病人不易触到、摸到,以减少对病患的不必要的伤害和危险。
3 监护仪造成的精神痛苦
在监护仪使用过程中,病人的多部位都被各种监护导线和导管所缠绕。
病人的自身活动必然要受到限制,他自己很难保持合适的休息姿势,会有一种强迫静卧和捆绑感就会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忧郁和焦虑。本来神经内科的急重病患就多有偏瘫失语、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会有反应迟钝、心里失平、常表现出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加上监测仪的“捆绑”自然会加重病人痛苦的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更加耐心和细心,在尽可能范围内帮助病患变换以减少因监护仪带来的不适感,并要向病人讲清怎样活动而不影响监护效果。要向意识清醒,知觉敏感的患者介绍使用监护仪的目的、用途及安全性,尤其是要对监护仪的报警,要对病患做出简要的解释,使病患明白仪器是为检测病情而使用的,并非是意味者病危。让病患坦然对待自己的病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达到药物治疗都起不到的作用。
4 医护人员过分依赖监护仪提供的信息也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我科病人使用的监护仪至少能检测病人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尖端科技的应用也会导致医护人员对技术设备的过分依赖,如果盲目依靠仪器提供的信息,一旦这些信息与病人的临床情况相矛盾就会导致错误的处理,使病情恶化。例如一例高血压脑出血使用监护仪的患者,在翻身前监护仪的血压显示180/110mmHg,而翻身后血压降至100/56mmHg。值班护士又连续两次通过监护仪测血压都低。而呼唤医生来又没查到低血压的征象,医生让病患平卧,在分别用水银血压计和监护仪两种方法测血压,发现血压与翻身前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监护仪显示血压降低是由改变所引起的。但如医生片面只按低血压的显示处理错误的判断自然会错误治疗而出现危险。
这对提醒我们神经内科护理的特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急重的病患,尤其是意识不清表达不明的病人在使用监护仪时,更要多动脑筋,多看、多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正确识别仪器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多做分析,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我们科室定期考核医护人员对仪器性能掌握的情况,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等基本知识,来用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对不熟悉仪器性能的护理人员限制使用并限期学会。强调护理人员不要只注视监护仪上的图形、数字的改变,而忽视了患者的存在。要随时想病患透露必要的信息又可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的细节。例如:口腔黏膜有无干裂、溃疡,皮肤有无出汗增多、颜色改变及肢体运动改变等,监护仪不能显示的病情变化,这样才能做好监护,提高护理质量。
5 监护仪使用造成的依赖性,这也是我们护理工作所遇到的问题
来神经内科的患者大多是发病急、病情重,不仅病人就连同病人的家属都可能伴有焦虑和恐惧。有部分的病人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威胁,过分依赖监护仪。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在监护仪的监护和医护人员密切观察下,自己的生命安全才得到保障。对危重患者满足其生存需要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解决其实际问题是医护人员的目标和义务。所以,对有使用监护仪产生依赖的患者,护士一定要做好说服和解释,使患者知道自身疾病已缓解,不必再用监护仪。同时更要告诉患者长期处于监护的条件下会对自己的病情恢复并不利,要避免新患者或者抢救患者时对自己的影响,而建立恢复健康的信心。
我们认为在使用监护仪时,护士一定要走近患者,做好四勤:口勤、眼勤、腿勤、手勤。从病患的一点一滴的变化中了解对患者产生压力的原因,善于发现问题采用不同的措施解除监护仪使用带来的问题,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主编,急救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8:18
关键词: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效果
依据相关研究表明,将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于小儿内科常见疾病护理中,具有良好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其效果情况,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对小儿内科常见疾病患儿试行护理路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小儿内科收治患儿数量前四位病种共270例患儿设为研究组,年龄0.1~13岁,平均(2.73±1.08)岁,支气管肺炎84例,小儿腹泻58例,急性支气管炎67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3例,其他18例;并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前的常见疾病患儿260例设为对照组,年龄0.2~12岁,平均(2.91±1.21)岁,支气管肺炎87例,小儿腹泻61例,急性支气管炎6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40例,其他1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临床护理路径的制订 以科室的骨干护理人员组建研究小组,负责病种的筛选、护理路径计划与流程的制订,并进行临床评价、指导与总结改进;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研究数据的有效性与真实性,培训的内容包括护理路径的意义、目的及实施方法等;依据护理程序、所收集资料进行护理路径的制订,以时间进度作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诊断、病情检查、临床用药、治疗及护理等较理想的护理手段作为纵轴,并罗列护理内容与护理目标。
1.2.2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 征询患儿与家属需求,由主治医师与护士确定执行护理路径,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执行中护士依据路径表内容评估并落实护理措施,及时记录反馈变异因素,入院后将开展护理路径的告知单予以患儿或家属,并以通俗语言进行健康教育以获得配合;实施中小组成员对护理变异因素进行分析并测评专项护理的满意度,以实现对护理路径的修正与完善。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住院费用、住院天数与生活质量,并调查患儿与家属健康教育的达标率与护理满意度。
1.4效果评价 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价,包括躯体疼痛、日常活动、精神状况及总体健康等指标;健康教育的达标率采用调查问卷评价,包括疾病知识、饮食情况及用药知识等问题,按掌握程度分别计0、1、2分,得分大于15者为达标;满意度采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按满意程度分别计1~5分,大于或等于85分者为满意[1]。
1.5统计学分析 资料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的生活质量 护理后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健康教育的达标率与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健康教育的达标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1.60±7.93)分、83.46%(217/260),研究组为(97.63±8.13)分、93.93%(263/28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患者住院时期应用的护理模式,美国、澳大利亚及英国等国家大型医院采纳应用均取得良好效果,我国自2010年起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试点工作,近年该护理模式的适用病种越来越多[2]。本研究选取270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小儿内科患儿与260例未应用该护理模式患儿进行效果对比,以探讨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和应用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主要针对特定群体,以时间进度作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诊断、病情检查、临床用药、治疗及护理等较理想的护理手段作为纵轴,从而制订较完整的护理日程计划表[3]。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提示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并减少住院费用。本研究中以临床护理路径规范患儿护理工作,引导护理人员依据路径计划进行各项护理措施的规范、准确实施,保证护理过程的清晰条理与明确记录,从而确保患儿获得理想护理服务。此项属于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升患儿生活质量的理论依据,表明实施临床护理对促进患儿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研究表明研究组患儿、家属健康教育的达标率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临床护理路径能提升患儿与家属达标率与满意度。原因在于护理路径有效规范患儿与家属健康教育的指导内容,保证教育工作的预见性 []、计划性与针对性,从而确保计划实施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护理路径还可保证护理人员与患儿接触的时间与细心度,从而密切护患关系并提升患儿与家属的满意度[4]。关于临床护理路径对患儿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影响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小儿内科常见疾病建立规范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减少医疗费用并促进患儿尽快康复,从而有效提升患儿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金燕.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炎患儿中的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7):910-912.
[2]陈健,廖意芬,王晓云.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临床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7):510-512.
关键词: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217-01
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吸入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死亡率也日益上升,目前因呼吸系统疾病的导致的死亡原因,已在所有疾病中占第三位。而在这些死亡病例中,老年人的比例甚高,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免疫系统日渐衰退,这为疾病入侵呼吸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并且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对老年人的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就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本院呼吸内科治疗的85例5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住院期间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结合实际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现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实验资料的选择均来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本院呼吸内科治疗的85例5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病历,其中男性53例,女性32例,最小年龄57岁,最大年龄83岁,平均年龄66岁,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为主,经过诊断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以及支气管哮喘。其中慢性支气管炎35例,阻塞性肺气肿43例,支气管哮喘7例。
2常见的护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心里护理:老年人年龄偏大,身体免疫力降低,对于疾病的抵抗力减退,疾病往往反复发作,老年人对此心里负担较重,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对于疾病治疗的信心不够,往往会产生消极治病的想法。另一方面,对于部分患者,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原因,考虑到自己的疾病可能会给家人在经济上带来一定的负担,对自己疾病的治疗产生内疚感,造成一定的心里压力。对于此类患者,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向其解释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手段及治疗方案如何,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存在焦虑的患者,我们应适时的进行安慰,与老年患者多沟通,了解其存在的困难,并努力给予帮助。
睡眠护理: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本身疾病的所致,使老年患者感到呼吸困难,夜间难以入睡,导致老年患者睡眠障碍;另一方面,由于老年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往往有较大的心里压力,往往使其难以入睡。睡眠治疗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节律,与疾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此类患者,改善睡眠状态是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降低病房内的噪声分贝,保持适当的温度以湿度,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安静和谐的睡眠环境促使患者入睡。对于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积极的心里护理是必不可少的,解除患者的心里,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饮食护理:饮食与疾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营养状况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老年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的各个器官正经历着衰退,对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大大的减退,另一方面,由于老年患者长期处于与疾病的抗争状态,身体能量的消耗较大,这样容易造成老年患者的营养不良,对于这些患者,针对其不同疾病制订合理的食谱,合理调配饮食,少吃多餐,增强食欲,满足老年患者身体需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用药护理:随着病情的发展,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也逐渐发生着改变,肝肾功能减退,对于药物的解毒及排泄能力下降,对于老年人的用药,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肝肾功能综合考虑,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对于药物可能出现漏服或者过量服食等情况,要告知其家属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用药情况,如果在用药后出现一些副作用,要及时的向医生汇报,积极的处理副作用,并且协助医生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产生的护理问题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与老年的病情、年龄、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环境相关,并且各个因素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加重老年患者的病情。但是通过适当的解释、教育及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能够减轻患者的心里负担,改善患者的治疗疗效,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李冰, 呼吸内科病人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4. 2(2): 第126-127页
[2]崔红萍,浅析内科护理中护患沟通的应用.健康必读,2012.11(6):第488页
[3]裴丽秀,呼吸内科住院病人的睡眠质量分析及其护理对策探讨,医学信息,2011,24(3):第233-234页
[4]黄志敏, 浅议呼吸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保健问题,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02(7):第158页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内科护理;应用成效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43-01
为研究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并观察相应的内科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本文选取我院于2009年4月份至2010年4月份收治的11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的诱因。观察我院采取的内科护理手段,评价其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11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45-74岁,平均年龄为67.3岁。患者家族均无遗传性疾病史,27例患有糖尿病。其他病史为:心肌梗死病史52例,心绞痛病史79例。
1.2 方法:收治患者后,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并且通过临床检查与问询的方法,分析患者的疾病诱因。与此同时,护理人员提供全面性的护理服务,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干预与病情观察护理。
基础护理: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该提供干净整洁的住院环境,定时打扫并通风,确保充分的采光。同时,需要定期更换床单等,为患者创造卫生的环境,注意尽量减少重复性操作,保证患者获得充分的卧床休息[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知识,加深其对自身病症的了解。同时,还可以讲解常规治疗方法、易出现的不良反应、护理要点等,鼓励患者在必要时进行自我防护,增进其保健意识。
心理疏导:患者由于自身病情发作速度快,一般较重,易于出现过分担忧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积极进行心理安抚[2]。首先,需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增进交流的成效。然后,告诉患者积极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鼓励其配合治疗。在患者或其家属提出疑问时,积极解答。
饮食干预: 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因而护理人员需要提供饮食干预与指导。告诉患者控制盐分的摄入,降低并发高血压的风险[3]。日常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物,针对部分年纪较大的患者,可以多吃软质或流质食物,必要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营养支持。
病情观察护理:除去以上操作,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监控心率、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尿量与大便性状等,以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法。同时,避免患者情绪过分激动,尽量减少探视次数。如果气候变化较大,则需及时添减衣物,并调整病房布置。此外,注意控制患者的运动量,避免诱发不良后果。
2 结果
经过分析,发现,患者心血管疾病出现的诱因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情绪快速变化、气候变动、运动量短时间内大幅增加、胆固醇上升。符合上述四项诱因的患者分别有46例、11例、34例、27例。在护理服务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对病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提升,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复发风险,护理成效十分良好。
3 讨论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近些年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日常习惯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在饮食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均呈现出日渐多样化与高脂化的趋势,这一点直接导致了人体对不健康成分的过度摄入,诱发心血管疾病[4]。除了此项因素,包括气候、情绪等在内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出现。因此,当前的重点在于探明该类病症的发病诱因,以便在发病前积极预防,在发病后对症治疗。同时,除了临床治疗,全面性的护理也必不可少。经过本文研究,得出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诱因主要包括情绪的快速变化、气候变动、短时间内运动量大幅增加、胆固醇上升。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干预与病情观察护理在内的内科护理手段,可以有效改善疾病体征,增进保健意识,取得积极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康太华,郎恩普,刘敏,杨俊,李莉,李书国,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