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6:50:14
序论:在您撰写粮食危机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本文作者:袁兴云工作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外郎乡农业服务中心
人口科技文化水平低云阳县经济发展一直落后的根本原因与农民的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根据调查,云阳县人口中大学毕业(包括大专)3.21万人,仅占2.4%,初中小学文化的人口占据主导地位,达83.4%,其余的基本上是文盲或者是半文盲。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影响农机化的推广,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不利,从而制约了云阳县粮食的发展,也阻碍了该县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频繁,污染严重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属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由于该县的植被覆盖率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差,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逐渐增长,特别是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当地旱灾发生的越来越频繁,如2006年夏秋季节连续干旱85d,其中有24d温度达到40℃,导致当地土壤龟裂,池塘干涸,粮食大幅度减产[3]。在农业上云阳县每年施化肥24688t,喷农药493t,用塑料薄膜1175t,加之畜禽大发展,估计每年排猪粪144万t、牛粪90.46万t、羊粪50.04万t。由于农村缺劳力,大量粪便不能施入土中,造成一系列链式污染,使土壤硬结酸化,土壤重金属铜、汞、镉含量超标,据在彭溪河口采样测定,当地水质为三类,硝酸盐含量达30mg/L,加剧了面源污染,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对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
稳定播种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是发展云阳县农业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通过政治法律经济的手段,严格控制耕地占用,严格执行《国土法》,依法整治非法占用耕地,抛废闲置耕地行为,要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互补平衡,推行冬闲田种粮食和绿肥,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增施有机肥料,以保持耕地总体上动态平衡,质量上逐步提高,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要使农业旱涝保收,必须首先搞好水利基本建设,扩大旱地浇灌。但是目前存在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领导只注重工业园区和城镇化进程建设,忽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倾向;二是农村缺乏重劳动力挑塘修堰,笨重体力劳动无人干。为了解决这2个问题,笔者认为要建立县、乡领导责任追问制,大力宣传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要保证粮食安全,首先要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如果农业滞后,将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国家要增加资金的投入,整治病塘病库,力争旱涝保收,确保粮食安全。推广转基因作物新品种良种良法是粮食增产的载体。解决云阳县134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发展农业的第一要务。以往该县的粮食生产主要是靠施肥、喷药等措施来保证粮食生产,但是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破坏甚大,长期持续破坏会造成恶性循环,最终降低粮食产量。因此,该县可以借鉴外国成功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大量选育新的优良抗病品种和超级杂交稻,提高粮食产量的经济效益[4]。目前就全国而言,我国农作物转基因专利不足美国的1/10,因此望科研院校尽快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普及推广到农业实践中去,确保粮食安全。推行专业合作,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目前云阳县农业在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封闭式格局下运行,先进科学技术和机械化作业很难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了解决目前农村缺劳动力问题,不误农时,要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土地入股分红,统一经营,尽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县乡要建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农民进行实用增产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使农业粮增产钱增收。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为了改善云阳县脆弱的生态环境,首先种树植草、封山育林、绿化荒山、含蓄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增强农业抗旱防洪能力,对工业园区的企业应采取先进工业设备,控制工业“三废”直接排放,做到谁污染谁治理;加强《环保法》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广泛推广沼气净化池,实行节能减排。在农业上还要恢复豆科作物面积,多施有机质肥料,搞测土配方施肥,纠正目前大量单独偏施氮素化肥的习惯,提倡生防,减轻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和地下水源的面源污染。扩大薯类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红苕、马铃薯是高产作物,是云阳县山区农民的重要口粮和饲料粮。一般产量20t/hm2以上,产量比水稻、小麦高1~2倍,增产潜力大。为了保证云阳县粮食总产持续增长,应扩大红苕和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以增加总产[5],特别要指出的是,薯类作物虽然是粗粮,但是属粮食作物,营养好,能充饥解决饥饿,是保证粮食安全不可忽视的举措[6-9]。
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008年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这次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是在农业工业化程度已相当高之时的一次全球性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场粮食危机,笔者认为必须先从其主要原因入手进行分析。
(一)粮食供需格局失衡引发高价均衡
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众多发展中国家对粮食供给缺乏激励机制。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缺乏供给和需求弹性。在短期内,农产品的供给,主要受制于农地规模、气候变化、生产周期等自然条件。农业满足的,又主要是人们的食物需求,而在短时期内,人口数量是既定的,对食物的需求量,自然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农业是最不容易扩张的一个部门。但近几年,许多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的国际流通,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非粮食经济作物的生产,从而导致粮食供给数量剧减。由于在粮食需求一定而供给减少的情况下,必然引起粮价的上涨,而这又会引起预期上涨的心理恐慌,导致大量粮食的囤积,需求效应进一步放大,于是引发高价均衡的粮食危机。
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粮食,其经济效益逐渐弱化。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面前,粮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粮食越来越表现出公共产品的属性,市场失灵不断在农业部门出现,使得农业投资常常不足。这也是发达国家对农业实施高补贴的根本原因—他们的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同时,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悲剧的根本原因,他们无力弥补这一市场失灵。一方面,他们的政府或者没有认识到农业的基本规律,或者无力支付高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在面临本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侵袭时,渐渐丧失粮食供给的自主性。
(二)金融市场冲击对高粮价推波助澜
金融市场对粮价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它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萎缩,各主要发达与新兴国家的CPI指数都在上涨,影响到国家金融的是车市、房市与油市的价格上涨,而影响到老百姓的是食品价格的上涨,一方面是工资没有涨,另一方面是除了工资以外的一切几乎都在涨,短期会导致群众对基础食品的采购量加大,导致粮食的局部产品供不应求。
(三)能源危机使得粮食成为新的能源替代品
生物能源是目前的热门产业,粮食和石油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东西也因此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生物能源产业的出现,必然导致国际粮食价格呈现长期上涨趋势。特别是美国《能源政策法案》推动下,美国政府财政扶持生物能源成为美国新型产业。美国主导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将粮食危机推向了高峰,导致粮价在2008年的4个月内竟然上涨了150%。
全球性粮食危机引发的深层次博弈分析
从上面的原因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引起粮食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粮食供需格局的失调,而金融市场的冲击和能源危机是导致粮食危机的间接原因,是其推波助澜者。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技术和生物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全球居民生存需要,而目前导致粮食供需失调决不是什么偶然原因。经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的粮食危机,其深层原因是不同制度安排相互博弈的必然结果。
(一)粮食生产的制度安排
粮价上涨与粮食供应不足密不可分,包括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农民都缺乏生产粮食的热情,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也正是引起目前粮食供应不足的基本原因。纵观国际各种粮食生产的安排制度,不外乎两种主要制度安排:无粮食补贴和有粮食补贴。无粮食补贴的情形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典型,而有粮食补贴以美国和欧洲最为典型,那么这两种制度安排是怎样影响粮食的供给制度,又怎样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热情,笔者将以博弈模型作具体的分析。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本文假定在无粮食补贴或有粮食补贴制度下,所有农民都有两种选择:生产粮食或生产非粮食的经济作物,这里的非粮食作物包括可可、橡胶、甘蔗等系列作物。并且他们的得益因生产作物的不同而相互影响。为了分析方便,笔者首先讨论无粮食补贴的博弈模型,此时,两个不同国家的农民(即A国农民和B国农民)在选择生产粮食或非粮食作物时,其不同得益组合情况如图1所示。
当双方都未获得政府的补贴时,由于粮食需求的非弹性,当所有国家农民都选择生产(粮食,粮食),那么粮食的供给就会增加,但由于粮食需求的非弹性使得农民的收益仍然显得较为劣势,各自收益为(10,10),甚至都低于都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的收益(15,15),这主要是一般非粮食经济作物的需求弹性都比粮食高。进一步分析知,该博弈模型具有两个纳什均衡:一方选择生产粮食,而另一方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此时双方的得益均为(20,20)。
所以,该无粮食补贴的博弈是一个典型的“斗鸡博弈”,一方选择生产何种农作物:粮食或非粮食,完全取决于双方的策略态势,但决不可能构成可信性威胁,即双方都没有自己的上策,无法使对方相信自己一定总会选择某种具体的策略。因此,不同国家的农民在选择生产粮食或非粮食策略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交替进行,在该制度安排下,任何国家在生产粮食策略上都没有优势可言。
但现实中各个国家的农产品制度并非都是无补贴的,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美国和欧洲国家对粮食的补贴幅度尤为明显,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原因对农产品补贴还没有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或者部分国家有些补贴也微不足道,我国便是如此。如是这些就造成了现实中一些国家有补贴,一些国家无补贴。那么此时博弈模型的相应得益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阐述的方便,本文假定B国农民有粮食补贴,并且补贴为15个单位,而A国农民没有任何补贴,此时的博弈模型的得益情况如图2所示。经过分析发现该博弈不再有双纳什均衡,而变成了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即A国农民和B国农民分别选择生产(非粮食,粮食),其得益分别为(20,35)。也就是说没有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会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策略,而有补贴的B国农民会选择生产粮食的策略。同时,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正因为粮食补贴使得B国农民有了上策,即选择生产“粮食”的策略,而没有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却依然没有上策。此时,B国农民的策略选择对A国农民构成可信性威胁,B国农民完全有理由让A国农民相信,自己选择生产“粮食”的威胁已经变成可置信的一种“承诺行动”。而无粮食补贴的A国农民却不能让对方B国农民构成类似的可信性威胁,而只能被动地选择自己的策略。
(三)粮食危机的博弈分析
从上面粮食制度安排的博弈分析,现在可以非常深刻的理解为什么美国是这场粮食危机的主要推手,自1996年美国推出新一轮农业政策后加大了农业补贴,1998年后一直稳定在每年200亿美元的规模上。这种大幅度的农业补贴,使得美国农民具有明显的生产“粮食”上策,并对其它无补贴的种粮国家形成可信性威胁。同时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使得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可以将其经过高额补贴的商品粮,低价在全球范围内倾销,使得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基本无利可图。这使得许多亚非拉国家农民被动选择“非粮食”作物。原有的农地,多数转作发达国家需要的咖啡、香蕉、香料等作物的生产。由此带来了市场交易条件下的大规模生产结构调整和土地兼并,并导致选择生产非粮食作物的国家越来越多。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粮食上,产生了对美国的依赖。其食物体系,同样因美国建立在廉价粮食基础上的工业化食品体系的强大竞争力,也被美国等国家替代。然后,在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的粮食危机便在美国的主导下一触即发,更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抑制和化解粮食危机的对策
(一)消除国际间不平等的粮食补贴机制
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补贴制度,其补贴幅度之高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预期,这是一种扭曲的补贴制度,极大地打击了其他国家农民生产粮食的热情,消除这种不平等补贴机制,只能通过国际间的合作才能完成。这需要发达国家放弃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同时要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提供从资金到技术的一系列援助。只有消除不平等的粮食补贴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种粮国家农民在博弈策略上的上策,否则任何国家在生产粮食策略上都没有优势和威胁可言。
(二)发展中国家加强粮食补贴的均衡机制
首先,必须明确本文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粮食补贴,而是反对那些不正常的、扭曲的补贴制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其生产效率仍然低于其他产业发展,若差距过大,不利于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政府加强粮食补贴有利于激发农民的种粮热情,有利于市场机制发育完善,包括多种参与主体和多渠道的运作方式,变政府宏观调控为市场主导行为。只有完善的市场运作才能真正灵活调节粮食价格、数量和品种。
必须进一步强调的是,对粮食的补贴要达到一定要求,补贴过低,若产业间的差距依然过大,仍然起不到激励的效果,可只能流于形式,起不到长期发展的效果。当然,这还可能涉及到本国的财政状况,实施起来肯定有一定的压力,如何权衡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展中国家建立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
作为公共产品属性的粮食若完全以私人物品经营对国计民生是不利的,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在本轮粮食价格上涨中,出现粮食危机甚至社会危机与政治动荡,与他们失去了独立的粮食生产体系直接相关。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是尽力维系一个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体系,以及促进食品安全本地化的食物体系。
(四)努力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一方面要完善与土地使用相关的政策措施并健全服务机构,以帮助农民充分实现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权益,激励农民珍惜耕地和保护地力;另一方面,要努力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生物技术去改造农业、发展农业,在根本上解决土地的整体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单位土地的粮食供给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明国.粮食的公共产品属性:中国当代农民贫困的经济根源[J].农村经济,2008
2.赵丽芬,杜超.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8
3.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李昌平,张敏.政府政策关乎粮食安全[OL].中国改革论坛,2008
1.会计人员职业素养较低
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水平的高低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由于事业单位按编制工作,很多人进来后一干就是一辈子,年龄结构老化,什么事都按资排辈,包括职业的提升、职称的聘任,造成事业单位缺乏竞争力,会计人员积极性不强,干与不干都挣一样的钱。会计人员不主动学习新知识,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会计工作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国家有关的会计、税务,行政的法律法规时时都在变化当中,这些人员不去接受新信息,就很难保证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也无法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真实、完整。
2.账务处理随意,资金监管不力
事业单位实行全额预算与差额预算两种制度,其主要收入来源自财政拨款。这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疏于对单位资金的管理,缺乏法律法规知识和财务风险意识。没有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对资金的监控不力造成单位资金安全隐患,财产物资的浪费。另一方面,有些会计人员在财务账项上处理随意,收入款项管理混乱,没有按项目财政拨款、补助收入、财政预算收入、其他收入等明细增设科目,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甚至有挪用的现象。比如,将收取的房租费通过合同约定直接冲抵购买的办公用品等。支付款项时,一些单位票据领用和报销未任何办理手续,容易形成“小金库”现象。上述种种现象,都会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3.内部审计制度缺失
事业单位的管理是由相关政府部门或者下派机构进行管理的,其本身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内部审计部门,都是由财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所属事业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由于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较多,机构庞杂,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欠缺,审计任务安排不过来,有的单位可能几年也没有轮到检查。这就容易使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在思想上松懈,认为没有人监督,思想上麻痹,工作中就容易出现失误。很多事业单位在财务上的决策往往都是管理者与财务负责人决定的,内部审计人员被排除在外,难参与其中。这也造成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不尽心尽责,消极怠工,给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出现不合法不合规情况提供了条件,进一步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失真。
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对策
1.提高单位管理者意识
加强事业单位领导的管理意识,能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单位负责人应该保证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由此可见,单位负责人在企业的重要性,所以提高他们的管理意识,增加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感尤其重要。一方面可以从源头杜绝单位负责人,强令指使会计人员进行违法违纪行为,另一方面可以监督会计人员有不合规行为发生,促使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建立健全单位管理制度
完善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各事业单位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明确会计控制目标,制定会计核算计划,建立会计预算体制和人员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实施不相容职务分离等政策,从制度上、指标上配备完整的评估报告体系,企业统筹规划,各机构各部门严格执行。事业单位还可以采取激励制度,对遵守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好的单位和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对于遵守不好地、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单位和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惩处。企业还可以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各部门的信息及数据都在信息化系统中建立数据库,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细化财务流程,抓好资金关口,建立财务监督体系,通过财务指标分析,用数据形式把全年预算分劈到各部门。由各部门再按月进行分劈,严格执行并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防止事业单位超预算支出,这样有助于防止人为对会计信息进行篡改,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3.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与专业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当下的事业单位普通存在人员年龄大、知识层次低的现象,有些人员可能都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所以,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技能水平非常关键。事业单位应该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完善补充会计职业道德修养,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和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有计划地进行轮岗和实行末位淘汰制。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在待遇上建立一些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业务技能好的会计人员进行奖励。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还应该多鼓励会计人员积极考取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还可以采取多样性的培训方式,不局限于理论学习。比如在同一系统中进行互相学习、互相检查,从实际工作中进行经验交流、案例分析,通过对兄弟单位的检查,比照自己单位的财务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只有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增强胜任能力,才能在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4.加强内、外部审计监督
首先,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每年年初制定审计任务,编制审计计划,对下属部门的事业单位进行经济活动责任审计,检查各项收支活动是否合法合理合规,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规范化、合法化、合理化。其次,财政部门应该联合有关部门或机构加大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从外部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比如,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对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建立以外部独立的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监督体系,从而加强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三、结语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优博;计量分析;洛特卡分布;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09207
一、引言
作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优博论文)的评选工作,已纳入教育部《面向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第一项启动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组织开展的一项工作,旨在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鼓励创新精神,提高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质量。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对博士培养质量进行监督和激励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培养和激励创新精神,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1]。
根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经过推荐、初选和复评后产生。参评论文由学位授予单位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推荐;省级学位委员会对推荐学位论文进行初选。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组织对初选出的论文进行复评,复评工作包括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和专家审定会审定。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委托,承担同行专家通讯评议工作。
二、历年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数据统计分析
自1999年首次进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以来,至2011年共进行了13次,共评选出中国156个高校/科研单位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 279篇,提名论文1 902篇,如表1所示[2]。根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中的说明,评选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次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不超过100篇。评选工作进行13年来,评选结果平均为每年98.4篇,说明评选工作符合“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
2010年全国毕业博士生4.90万人,评选出97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仅占总数的0.2%。在评选第一年1999年,参评论文基数仅为8 957篇,评选出的100篇优秀论文占总数的1.1%。可见,虽然随着国家博士生的逐渐扩招,每年的博士毕业论文数量急剧增加,2011年全国博士生招生达到6.38万人,然而,论文评选依然不超过100篇,使得获评难度急剧增大,获评几率大幅降低。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初衷在于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鼓励创新精神,然而可以预见,未来每年的参评论文基数将大幅上升,获评论文将低于总数的0.2%,显然这将大大降低参评博士生的热情,无法起到鼓励人才的作用。因此,建议能够随着博士生毕业人数的增长,将获奖论文的数量控制在1%左右,保持与评选初年持平的水平。
三、历年获奖论文学位授予单位分析
(一)学位授予单位分析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评单位包括全国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的单位,即高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其他部委所属科研院所等。截止2010年底,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7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316个。至2011年,1 279篇获奖论文共来自156个高校/科研单位,对其中“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获奖论文数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对高校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影响效果。获奖总数排在前十位的单位如表2所示。
中国科学院共有44个下属科研院所获评优博论文,总数达184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14.39%,并且相比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其获奖总数都在2倍左右。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因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培养规模庞大,2011年共有4 832人获得博士学位,相比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评选基数较大;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拥有320余位两院院士、4 200余名博士生导师,其以研究所为基础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和一流科研实践条件,为培养优秀博士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排名前十位的单位中,除中国科学院外,全部
是国家“985工程”一期大学。这一方面说明“985工程”一期建设高校都是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985工程”大学依托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为国家高精尖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156个学位授予单位中,包含了 39个“985工程”高校(共39所),和89个“211工程”高校(共113所),也就是说,包括了全部“985工程”高校以及78.76%的“211工程”高校,39所“985工程”高校共产出优博论文768篇,加上中国科学院的184篇,这40所高校/科研单位共产出952篇优博论文,相当于25.64%的学位授予单位产出了74.43%,大致符合“二八率”的分布,说明中国优秀博士生的培养已经形成了由“985工程”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成的核心群体。
(二)学位授予单位的洛特卡分布统计
(四)各一级学科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相关性分析
将历年获奖论文的数据,按照一级学科进行统计,统计出各一级学科获奖论文的总篇数,以及其中指导老师是学位评议组成员的文章数量。同样将数据导入Excel软件,选择Pearson(皮尔生)函数对两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为0.836,大于0.8,说明各一级学科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同样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将其中指导教师是学位评议组成员的文章数量与总篇数进行比重分析,按照所占比重降序排列,比重大于等于50%的学科如表6所示。
在85个获得优博论文的一级学科中,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相关性平均为32.74%,也就是说,对于所有一级学科而言,将近1/3的获奖论文来自评议组成员指导的博士。并且,超过50%的一级学科有20个,有4个一级学科相关性达到100%,分别为公共管理、军制学、社会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相比按照学科门类统计得到的相关性,以一级学科进行分类统计得到的相关性更加明显。显示出一些学科获奖论文成果高度集中在评议组成员指导的博士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学科门类或者一级学科,历年获奖论文导师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都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博士培养的学科发展的不均衡性。尤其是对于学位办评议组成员占获奖论文导师比重超过50%的一级学科,杰出的研究人员呈现出高度的集中性,形成了该领域的核心团体。然而,指导教师与评议组成员的高度相关性也反映出优势资源的高度集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发展氛围。另一方面,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结果已经普遍作为高校对博士生培养单位以及指导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那么如果能够建立更加有效的评选机制,避免指导教师与评议组成员高度的相关性,将能够大大增强评选的信度。
六、结论与思考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初衷在于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博士生教育的整体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然而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结果,反映出中国学科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机制存在的问题,值得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项目简介[EB/OL].[2012-05-22]. http:///xwyyjsjyxx/zlpj/yblwpm/257695.shtml.
[2]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历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 [EB/OL].[2012-05-22]. http:///xwyyjsjyxx/zlpj/yblwpm/.
[3]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61.
[4]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界的杰出人才――曹雪涛[EB/OL].[2012-05-22]. http:///cae/jsp/jump.jsp?oid=20111231115415843674246.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s
QIU Junping, ZHAO Yuehua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P. R. China)
Abstract: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合理、独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及有效性,对于内审质量控制是必须的。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保证,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所审计的活动。但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内审机构却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一些单位将内审机构直接设置在人事部门,有的单位将内审工作直接交由上层管理人员来进行而不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岗位,有的单位则将内审与监督部门之间合并在一起了。这些不合理的设置都使内部审计难以保证其运作的独立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当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应当在进行审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而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方面还不够令人满意;此外,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的权责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掌握不全面。现有内审人员虽然掌握较多的懂财务专业知识,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职业道德不够。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内审人员在审计评价时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使审计结果往往不能体现审计的真实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不规范
规范的内部审计过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具体来讲,在审计准备的阶段,有些单位在进行审计计划时只是凭借自身经验来主观地判断,而并没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切实的风险评估,这样,一些高风险项目和环节就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在审计计划确定之后的审计实施阶段,又由于缺乏质量控制的标准,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难以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机制
行政事业部门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来讲,可以设立内审机构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制度。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决策层,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在最高决策层下可以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基础上,与高层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可以使得其在内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让上层重视。从外部来讲,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审计的指导、监管作用,在促进内部审计规范运行的同时,大力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具体来讲,首先应当完善有关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完善,以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可行性;其次,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定期对内审机构进行质量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总结,来推广优秀的质量控制经验并对内审质量控制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不好的单位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再次,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年度备案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故意遮掩、袒护不予披露或披露的问题不进行整改、不彻底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审计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处罚。
(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设置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前提下,应当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首先,应实行内审执业资格制度,要保证录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都是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其次,在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职业道德的考察,这一点可以通过在录用考试时增加职业道德考核来实现。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当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让内审人员及时吸纳新知识。为确保培训事项的顺利完成,单位可规定内审人员每年要接受的强制性职业培训的最低时数,来不断提高内审人员执业水平和道德规范。此外,在进行人员控制时,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若单位规模较小,审计业务量也不大,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有助于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权责职责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专业人员上。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
1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1.1论文相对简单
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中指出: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论文大部分与工程硕士从事的工作相关,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和使用价值,但深度不够。就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约占80%,硬件设计约占10%,图形图像处理约占5%,其它约占5%。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大部分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所使用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工作量相对不足。
1.2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相近题目较多,有的相关题目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做。这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因为很多工程硕士来自不同单位的同一部门或同一单位的同一部门,他们的工作背景十分相似,工作内容十分相似,所开发使用的系统在功能、技术上都有相似之处。
1.3论文对国内外现状不了解,先进性不足
工程硕士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绝大部分是中文文献,英文文献较少,有的论文中几乎没有;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时间较旧;一些学生在论文中很少提相关研究工作。这些都反映出工程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了解,所做论文先进性不足,创新少或基本没有创新。
1.4论文写作不够规范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各培养单位都给出了统一的格式。但是从提交上的论文来看,工程硕士论文写作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英文摘要翻译错误较多,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未标出,论文内容格式不一致,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有的工程硕士论文中不区分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为一谈,不突出重点。
2原因分析
2.1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考取工程硕士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学成后为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做出贡献。但是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或为了评职称、或为了涨工资、或为了升职,只想拿一个文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在做论文过程中不认真做论文,甚至有找人替做论文的现象。
2.2导师指导不到位
工程硕士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毕业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师指导体制,可以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方优势共同指导工程硕士。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这种体制却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校外导师基本不起作用,有的学生在提交论文之前临时找一个校外导师。在整个论文阶段,工程硕士和导师联系很少。
2.3培养单位管理欠缺
高校作为培养的主导单位,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地过程管理体制,以利于对每个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要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角度去重视这个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把工程硕士办成一个产业,一味扩大规模,追求效益,而忽视了质量。
2.4企事业单位应重视
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扶持。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作为工程硕士的实际使用方,对高层次人才有需求。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自己单位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给予一定的脱产学习时间,尽早为工程硕士配备校外导师等。
2.5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不到位
企事业单位需要人才,派遣相关员工到高校参加工程硕士学习,高校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纽带,给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只有双方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好工程硕士。但实际工作中,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较少,基本处于脱节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3应采取的措施
采取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导师(校内导师和单位导师)、学生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3.1学生自身
选题时,多阅读相关文献,对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相关方面国内外研究已到达何种水平。多思考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改进或采用其它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别人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加以拓展,别人在其它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能否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改进我们的工作。尽量做一些带有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工作,不要做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研究工作。
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别人的研究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分开,首先阐述别人的研究工作,然后重点阐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别人的不同和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提高规范意识,按照培养单位要求的规范格式来写,参考文献在论文正文的引用位置一定要标出,参考文献引用位置要与引文内容一致。英文翻译一定要合乎语法规则,专业名词一定要使用恰当。
3.2导师职责
指导老师负责工程硕士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导师的指导、监管和治学作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负责。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工程硕士在职的特点,充分发挥校内老师理论知识扎实和校外导师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各自优势,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是双导师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单位在选拔工程硕士导师时应当注重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遴选时使用不同的遴选条件,在工程硕士校内导师遴选时要注重学术水平和实际项目经验并重,尽量选取两者兼而有之的作为工程硕士导师。不要把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不加遴选直接作为工程硕士导师,这样做没有注意到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不同,不利于工程硕士质量的提高。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导师指导工程硕士是不合适的,但指导高校教师可以。
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遴选现在没有完善的机制。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一起做好这项工作。根据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实际情况确定遴选标准。工程硕士的培养对企事业和培养单位都是有利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提高自身人才素质的提高,培养单位可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选择企事业单位中实际参加项目的高级技术负责人,由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共同遴选,发放聘任证书并给予较好的待遇。
工程硕士、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应经常互动,交流意见,共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虽然身处异地,但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技术的普及,使得异地在线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尤其是对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电子邮件、飞信等为异地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3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规范论文过程管理
培养单位应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规范培养流程,对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1)开题答辩
开题是论文工作的开始,是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调研,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后进行的工作,开题工作目的是对学生选题的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难度、工作量、先进性等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题目。
开题工作应由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开题小组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列席旁听,可以参与讨论。开题工作要召开专门的会议,学生先对自己选题的内容做阐述,然后开题小组的校内、企事业单位专家提问,提出意见和建议。选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开题工作要当场形成集体评议,开题小组专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要在集体评议书上签字确认。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的集体评议书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2)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完成。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定期(每周一次)交流,交流阶段性的进展、在论文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不需要每次都见面交流,可以共同通过网络交流。每次交流要形成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内容包括论文进展、期间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都要存档,作为对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考核的依据。
3)论文
剽窃别人论文、科技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防止。为防止剽窃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一些部门开发了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软件。培养单位应当购买相应软件,学生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后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并使用防剽窃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发现抄袭行为,不允许答辩,培养单位和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情况对学生和校内导师、企事业单位导师予以处罚。
4)论文盲评
论文写作完成后,答辩前培养单位要组织学生论文盲评,盲评一般要两份论文,为了盲评效果少受其它因素影响,最好两份都校外盲评。盲评两份都不及格,不能答辩,根据盲评意见继续修改论文。盲评两份都合格,可以参加答辩。盲评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要再送第三份盲评,第三份盲评不合格,不能答辩,第三份盲评合格,可以参加答辩。所有盲评意见反馈给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备案存档。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论文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首先由学生针对论文内容陈述,然后专家提问,学生回答,最后专家根据论文写作情况、答辩情况、培养单位提供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集体评议书、论文定期工作报告,综合后给学生论文成绩。论文成绩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论文和答辩给出。论文工作是一个过程,应该结合论文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给出论文成绩,这样才更加合理。从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发现论文工作的整个轨迹,才能发现学生写出的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所作,是否是学生本人的创新。答辩形成集体决议,由答辩专家集体签字。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6)加强考核制度
对导师的考核。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联合对校内、校外导师考核,对指导认真,水平高的导师应予以奖励,鼓励先进,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不认真负责,水平较差的导师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导师资格。
对学生的考核。对于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论文质量高,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学生予以奖励。对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论文有抄袭,找别人做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的学生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学籍。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总结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先进经验。把现有工程硕士教育办好,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工程硕士真正得到企事业和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王伟,吴信岚.从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看环境工程硕士的文献需求[J].情报探索,2010(10):79-82.
[2]郑林华,袁继兵,向良军,等.对指挥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44-46.
[3]王霁,杜璟.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86-89.
[4]刘伟,郑永果,闫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问题的探讨[J].才智,2008(5):7-14.
[5]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徐玲芳.社会服务视角下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53-54.
[7]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4):79-82.
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真正发挥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关系到审计自身形象,关系到能否维持自身发展,也关乎审计工作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当前审计工作存在着质量意识不强,审计成果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当前在合同审计、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领域也不乏有由于审计工作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纠纷事件。所以当前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要高度重视审计工作质量问题,要增强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
要切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加强以下几个环节的管理:
一、审计项目安排环节
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计划性。每年年初,审计部门都要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本着“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事先确定一定数量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安排的风险是审计风险的源头。如果项目安排的不够得体,考虑不够充分,就会给审计风险埋下伏笔,从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要化解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审计项目安排环节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项目选题上一定要围绕所在单位的中心工作,选准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只有把题目选准了,领导才会重视,才会支持,群众才会关注。这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
2、安排选择审计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审计自身能力,切忌贪大求多。切忌贪大,就是要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的精力、知识结构,不要安排那些范围太广、针对性不强的项目。有些项目需要“上审下”的,同级审会产生较强阻力,或不属于本级审计管辖范围的应回避。切忌求多,就是要求在安排项目时要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力量安排适量的项目。否则就会为了完成项目而匆匆应付,顾不上工作质量,致使结果产生不了任何影响,达不到任何审计效果。避免贪大求多就是为了使审计出“精品”,出成效,造影响,求效果。
3、在安排审计项目时要进行充分地审前调查。在安排项目选题时,一是一定要了解领导是否重视,群众是否关心;二是在选项时就要着手考虑审计方案,确定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切实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也就是所说的不打无准备之帐,不打无把握之仗。
二、积极稳妥地推行审计公开制度
审计公开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审前公示(公告)环节,二是审计结果公开环节。积极,就是在态度上、在做法上要大胆尝试和推广;稳妥,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保持谨慎地态度,要考虑公开的方式、方法、范围和程度,要注意公开的审批程序。
审前公示就是在审计工作实施前,把审计的时间、范围、内容、审计人员等在显著位置予以公告,让公众知道。实行审前公示,使审计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实现“阳光作业”,促使审计人员加强纪律观念、责任观念。实行审前公示,由于群众的参与,可以拓宽获取审计信息的渠道,变“专业审计”为“全员审计”,从而从另一个方面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结果公开是促进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的另一个有力手段。即把审计查出的问题、审计建议和处理意见,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把审计结果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公众对审计工作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客观,处理是否合法合规,使审计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让公众评价审计,无形中给审计人员以压力,促使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同时由于审计结果的公开,也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威慑力,有利于监督作用的发挥,有利于问题的纠正。
在实行审计公开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稳妥的原则。在积极实行的同时,要注意完善制度,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意程序。因为审计公开是一把“双韧剑”,用的不当就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审计风险。
三、大力推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当前,审计人员普遍存在这样的心态:审计是专门监督和评价别人的,没有人来监督我,过于认真,查出问题,于己并没有好处,还可能失去既得利益。这是审计工作得不到提高的思想跟源,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观因素。所谓审计责任追究,就是当审计人员所负责的审计事项,按一般理解正常审计应该能够发现的问题,由于责任心不强而没有发现,或者由于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害怕得罪人或由于收受不正当利益而不予披露,或发生其他重大审计失误的时候,而给予审计当事人的纪律或行政处分甚至法律制裁。
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感、危机感,树立责任意识、法律意识,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实行审计责任追究,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要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制。要制定具体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给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予以量化。要明确被追究对象和责任追究主体。一般性的追究由审计机构本身负责实施,重大责任追究由纪委或司法机关追究。
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同时,要实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制度,要鼓励审计人员出“精品”。对于那些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计结果被充分利用的优秀项目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关于审计报告环节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产品”,审计工作的好坏都会体现在审计报告之中。审计结果能否被采纳和利用也取决于审计报告的质量。
审计现场工作结束后,主审人应根据查出的问题做出初步意见,交审计小组讨论,再由主审人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汇总整理,并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交换看法,然后作出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尽管审计报告的内容是由审计实施过程中搜集的审计证据所决定的,但由于上报的、对外公布的、领导所阅的只能是审计报告而不可能是审计形成的全部资料,所以审计报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最重要的环节。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审计报告是由主审人起草撰写的,但不能看做是审计组长一个人的事情。起草前和起草后都应该充分听取小组全体成员的意见并交审计机构负责人审定。
2、审计报告要切忌冗长,面面俱到。要抓住关键问题,抓住有影响的,能决定性质的问题。报告中所列出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审计证据予以佐证,以免引起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