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16:50:13
序论:在您撰写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建立高水平的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势必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心理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改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但纵观中职学校心理教育实际开展情况,心理教育专业师资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大多数的中职学校缺乏专职心理教育教师,往往由德育处的行政人员或其他科任教师担任,极少中职学校拥有专职心理教育教师,而且数量有限,甚至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仅仅充当“应急人员”或“花瓶”,更谈不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然而中职学校解决专业心理教育教师匮乏的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基于本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心理教育的可利用因素,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探究出一套合适的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建设与发展模式。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团队可利用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专职心理教育教师的缺乏,业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一个瓶颈,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会造成整个学校心理教育师资的恶性循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滞后。但从中职学校自身实际出发,仍然可以挖掘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可利用因素。为数较少的专任心理教师作为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主力军,他们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拥有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既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题讲座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达成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潜能开发的目标,也要通过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达成调适性目标,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以及对精神问题的及时转介。这种“双重角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时较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难以发挥持续性影响作用,课堂中的“心理成长”难以适时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此外,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歪曲性认识,认为心理咨询是针对精神病人的心理咨询,导致心理咨询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心理咨询往往是以“一对一”的模式开展,惠及面较窄,仅能进行“补救式”的辅导,因而大多数学生缺乏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与辅导。
正由于专任心理教师的匮乏,导致心理教育与咨询的影响有限,因而应倡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主体数量上,学科教师人数多,如果他们都能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极大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匮乏的问题。其次,从学科教学内容与过程上来说,学科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有些学科教学内容甚至与心理健康教育直接相关,例如政治课程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音乐艺术课程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有的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间接的联系,例如,物理课程中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及意志力的培养。此外,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与管理、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等都能够构成隐性的心理教育资源,甚至产生超过课程内容本身的影响作用。所以若能较好地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主题将会极大拓展。再次,从影响上来看,学科教学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影响力较为持续,有利于课堂中“心理的成长”稳定与迁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作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学科教师,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缺乏,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对课堂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积极作用,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剥离开来,难以真正做到“融入、渗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成为“一纸空文”。更为甚者,学科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即使主观意识强烈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不得法,也未能做到适时、适度、灵活、有效地进行学科渗透工作。
此外,作为负责整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对学生心理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从个人影响角度来说,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和机会较多,其处事的行为习惯、对事态度、情绪表现及人格特征都成为学生模仿对象,都易给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造成影响;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看,班主任负责班级的各项日常工作,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与学生交流、谈话本身就具有心理教育的成分,班主任可以作为心理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甚至有学者将班主任称为“心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本身也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之一;从班级组织者角度看,班主任不仅要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同时也需要对科任教师进行组织协调与沟通,与科任教师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是联系学生、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桥梁。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晰的把握,学生有生活、学习上的烦恼也最愿意跟班主任沟通,班主任最能贴近学生的内心。但是某些班主任由于缺乏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往往强调自我的权威和学生的服从,采用简单的言语疏导与沟通,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难以真正与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原因是,班主任往往关注整个班集体,难以注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专任心理教师、学科教师和班主任都能在一定的范围内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缺乏协同合作,难以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因此,有必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将专职心理教师、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经过的一定的组织和架构建立中职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实现教师团队效率的最大化。
三、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一个高效的教师团队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良好的组织形式及相应的评估与反思机制。
(一)确立共同的教育目标
共同的教育目标即为教师团队的动力源。因此,中职学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于确定教师团队的团队目标。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来说,其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界定:“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心理教师的工作目标应以学生为本,建立在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为不同个体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辅导和援助,最终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提升与发展。概括来说,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适应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适应目标(也称调适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生活,在于发现学生的不适应行为,积极加以辅导,使其能够尽快适应生活与学习,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目标,如焦虑、抑郁情绪的疏导,人际交往技巧的辅导等。发展性目标强调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指导,提倡以积极的心理品质来预防和抵御心理的不适应,因此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幸福感、快乐、热情、希望、幽默、自制、勇气、正义、仁慈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应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共同目标,所有团队成员都应以此目标为出发点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达成良好适应目标,获得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建构合理的教师团队组织形式
良好的团队组织形式是教师团队正常运作发挥效用的核心。由于中职学校专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较少,无法像其他学科一样建立职责清晰、界限明确的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因此必须建立起符合中职学校心理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师团队。首先,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是确保团队共同目标的实现的重要基础。以专任心理教师为带头人能够起到主导作用,这主要由于专任心理教师拥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能够担任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辅导,开展专题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能够对学科教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渗透,在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引领。例如,引导学科教师开发学科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设置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维度,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形式与方法的选择;指导班主任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选择合适的教育管理方法。因此,必须将专任心理教师置于心理健康教育主导位置,以保证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序开展。其次,是专任教师心理渗透辅助。所谓的辅助作用并不是将学科教师的地位置于次要位置,而是强调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与配合作用。如果说专任心理教师的工作是“单刀直入”,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则是以“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这种“浸染”的方式尽管是附带性的,但长时间的积累甚至能够起到比“直接”式的教育方式更有效、更全面的作用。由于科任教师大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此其需要依靠班主任的中介作用,在专任心理教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具体来说,在专任心理教师的引领下,使科任教师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打破学科界限,有意识地加强本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时刻树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观念,努力开发学科课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例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关注对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语文、音乐、艺术课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释放负性情绪等,这样既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成长,又使得课堂三维目标顺利完满实现,改善学科教学效果。再次,是班主任的组织与协调工作。班主任的组织协调不是将班主任作为一个管理者“置身事外”,而是突出班主任在团队中的独特作用。由于班主任特殊的身份使其成为连接学生与教师的桥梁,也是连接教师与教师的桥梁。班主任作为管理者和组织者,是学生群体发展、素质提高、日常生活重建的核心责任人、核心研究者和核心推动者,必须成为教师团队的关键成员。班主任不仅需要在专任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班级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营造和谐、温暖的班级气氛,增强班级凝聚力,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敏锐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与问题,同时需要将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及时向专任心理教师反映,在专任心理教师的指导下,与学科教师的配合下一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总之,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建设需要专任心理教师的指导,统领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常规开展,对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督导,及时反馈结果,引领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水平。班主任一方面从学生管理、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作为科任教师与专任心理教育教师沟通协调的桥梁,具体负责每个班级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落实工作。而科任教师则应成为在专任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在班主任的中介作用下有序、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的主力军。
(三)配套科学的评估、反思机制
关键词:中职院校 心理健康社团
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有助于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实践服务,有利于中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心育环境和心理保健氛围,对中职院校学生心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1]
一、问题提出
1.中职生生源状况
由于职业院校实行登记入学,生源大多未经遴选,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多,行为习惯不良的多。
2.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
生源状况决定了他们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常见的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自信,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无心向学,不能较好的适应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2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易兴奋冲动或愤怒悲观;挫折承受能力弱;情感压抑冷漠,易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感兴趣。
2.3部分学生因成绩欠佳,家境不好,读的是职业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自认“低人一等”,出现逆反敌对,标新立异,自暴自弃等消极表现。
此外,技校生人际关系心理、性心理、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3.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日趋丰富,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来,目前中职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大多数心理老师为兼职心理教师,人员配备的不充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繁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充分认识建设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缓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压力。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社团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既成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这种“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的模式能切实缓解由师资不足带来的压力。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教师授课和咨询室咨询、讲座为主要模式,而社团活动则形式多样,更贴近学生。如心理剧演出、心理游戏、团体训练等,这种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指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情感体验,改变了刻板模式,更为中职院校学生接纳和喜欢。
3.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激发潜能。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个原则是:助人自助,即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活动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可培养学生民主、团结、协作的能力。
4.营造和谐、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社团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方案、开展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能力、增长知识,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动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两支干部队伍
中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甚至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加入心理社团”这样的错误认知。所以为了能更贴近学生,开展好活动,个人认为应该建立两只队伍。一支是社团干部,一支是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均属于心理社团干部,统一归社团管理。
2.加强指导,完善管理,明确职责,
社团指导教师在遵循学生为主体,尊重心理社团活动自主性的同时,要加强对活动开展的指导帮助,对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使社团能够真正开展一些有创意、有意义、有效果、有影响的活动。
社团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良性循环。社团干部、心理委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分工。社团干部做好社团日常管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开展各类常规活动和主题活动,定期举行团体辅导活动;并与各班心理委员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各项工作。心理委员要组织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在班级定期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并组织本班同学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如若发现在心理上有疾病的处于痛苦中的同学,要帮助、劝说、陪同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介绍心理老师做出相应的咨询和危机干预;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同学、有可能有偏激行为的同学,要迅速做好信息反馈,以便学校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措施。
3.进行专业培训
为了保证各项活动的实效,必须对心理社团的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类的专业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有专门的、针对心理社团成员进行的专业培训,要让心理社团的成员明确专业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要通过专业培训加强社团成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和掌握有效使用的心理机能,为心理社团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4.开展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心理社团活动,
首先,从本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校情设计活动。
其次,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举个例子,当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观看热播的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交流自己的观后感,有不同观点的可以进行友好的探讨,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对亲子关系、青春期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思考。
第三,一花独放不是春,要增强与其他社团的联系合作。比如说,可以联合戏剧社共同来组织心理剧演出,拍摄;与漫画社合作开展心理漫画征稿、“关爱心灵LOGO大赛”等。
第四,社团活动开展要灵活。活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到校外。在保证学生安全、活动有意义的前提下,活动形式和方法不比太拘泥。[2]
成熟的心理健康社团建设需要师生长期不懈的努力。希望通过努力,能让心理社团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有效的载体。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建设;校园文化;教育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主要是以校园作为其发展空间,同时以课外活动作为其主要内容,将校园精神作为其主要特征,在教学活动以及教育过程所形成的一种管理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校园精神相结合的综合性文化,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谓校园精神建设主要是指学校自身具有的个性特征,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以及教育活动中所形成一种趋同性群体精神追求、心理特征和行为规范,也被人们称为学校校风。而校园管理文化则是指学校各种经常化和规范化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社团组织等机构的章程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学校管理内在要求,校园管理文化反映了校园精神,对于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与规范作用。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生活、科研以及教育所面对的环境与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一种物态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和谐性对于学生的情绪能够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能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和设施投入,组织全院校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健康、生动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中充满积极、愉悦的情感,从而为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满足学生交往需求以及归属需求等,能够感染、引领、熏陶和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以及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个文化依托。每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均会形成具有自身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以及精神环境,这些在无形之中对于学生而言,都可算得上是一种非强制规范。学生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准则、发展目标以及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就会产生一种义务感与认同感,并自觉地按照这些规范来评判错和对以及是与非,并且将这些标准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促使其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与锻炼。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在这种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使其在心理品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和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此外,校园文化的建设便于学生个体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信心以及独立性等,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面对所遇到的挫折以及困难,同时还能使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学会合作与协调,培养其顽强意志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一旦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或因此出现一些负面影响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就无从下手,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据调查,在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叫康教育课程90%以上是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设,因此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就变成了为修学分进行的学习,使得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引导没有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在一些学校中,由于选修的科目较多,许多学生就会失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机会。
(三)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
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对行李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因此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大部分院校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医学治疗的手段,不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整体的确立,只针对一小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在咨询或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教化特点较明显。采用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还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于心理辅导的信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主动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是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出现后才对其进行开导,忽略了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对问题的解决不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素质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时,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对教育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师资队伍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的教师甚至是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因此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四、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不断优化其校园文化环境,树立一种良好的校风
在高职院校校园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首先应该树立一个优良的校风,构建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与融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娱乐学生的身心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操等。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将其高等教育的目标作为其指导,营造一个和谐校园,构建一个民主、开放、科学和人文的育人环境,调试学生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渗透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科教学作为教育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同时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相关契机找出来,注重教学的最佳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减少学科教学对学生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
2.教师的示范性。第一,在开展活动中,教师可利用自己良好人格特征的展示,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效仿榜样。第二,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一种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宽容学生和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通过这种平等和民主交往以及融洽真诚师生关系,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3.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发现和去观察,让学生自己动手,以此培养其研究、观察以及思考等能力。同时在各项活动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课余文化建设中的渗透
1.课余活动的目标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以及整体性,在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过程目标,同时还要注重其行为目标以及情义目标,将价值观、情感态度和竞技过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全人格。
2.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其建设方法以及手段必须要应用得当,确保其采用的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创造性、开放的活动模式,改变原本程序化、机械以及沉闷,缺乏乐趣与生气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以及自主活动中,勇于表现自己,交流其体验和情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张扬,解放其思想。
五、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高校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这种健康心理渗透到每一位同学中去,由此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成,成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2]陶勇.中职生人格培养新视点——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2(5).
[3]彭旭丹,李婧,张艳琼等.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知识经济,2010(10).
[4]周子春.思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J].教育艺术,2012(4).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
一、调查对象
选取了陕西西部有代表性的高校15所,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4所,省属本科高校9所。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自编问卷“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调查表”,共计23题,其中包括两道开放性提问,内容涉及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机构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学习进修情况、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进一步加强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工作的建议等一系列问题,涵盖了师资建设的各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陕西西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选取15所高校。调查问卷的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从统计结果来看,所调查的15所高校全部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具体调查结果如下:①各高校配备不同程度的专兼职教师,各高校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且男性教师比例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行政职级并不统一,有隶属于学院、学工部和团委的,也有独立机构的。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中拥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督导师资格的仅有5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4%;拥有中国心理学会咨询师资格的仅有8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4%;拥有中国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有123人,约占196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总数的63%。所调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学科背景总体呈现以心理学、教育学和思政为主的“心理学+教育学+思政+医学+其他”的模式。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编制不统一,各高校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属于教师系列和行政系列编制,分别占到59%和32%左右,医学和实验系列比较少,分别占到8%和1%左右。③调查高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达到了80%左右,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大部分能经常或不定期的参加培训和学习进修。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需要有专业的督导以促进和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在调查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没有专业督导。72%的高校软硬件配备齐全,其余28%不同程度配备了相应设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共同努力下,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宣传力度、办公场所、课程开设、个体咨询等方面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各高校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总体上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还普遍存在着专职教师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培训较少或系统性不强、职称岗位序列不统一、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受限、队伍不稳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①师资队伍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各高校发展参差不齐。在调查中,仅有两所学校的专职教师数量达到了1∶3000的师生比标准,其余从1∶3300到1∶10000不等,总体来看,师生比约为1∶6000。从整体上来看,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仍然不足;高校专职咨询师数量有限,兼职咨询师占据大多数,并且兼职教师缺乏有效的管理;专职教师人数太少。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不够。高水平培训太少,教师少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进修学习机会。培训内容大多过于注重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少,操作技能训练较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督导体系,心理教师专业督导不够。在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7所学校专职教师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专业督导,占到调查总数的46.7%。年接受督导时间从30到160学时不等,其余53.3%均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督导。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开设不规范,效果不显著。在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12所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所还未开设相关课程。⑤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职称、职务未得到较好地解决。晋升职称没有合适的参评序列,如目前仅有思政教师职称评审序列,无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审系列,增加了教师的职称晋升难度;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讲座等未计算工作量。
五、对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努力按照师生比1∶3000标准配齐专职人员
在现有的条件下,在辅导员中培养一支心理咨询师队伍,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把工作重心从个体咨询引向定期的团体心理辅导,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为主,以兼职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为辅的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队伍。
(二)多渠道多平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教育教学水平
全省已开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及示范中心建设,以基地和示范中心辐射和带动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到新的台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也将跟随着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得到较大提高,陕西省已设陕西师范大学为陕西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国家首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研修基地(西安石油大学),各高校可在此基础上自主搭建平台,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研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并采取实践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促进兼职教师成长。培育一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骨干,有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师培训和督导
培育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家,担任督导师,让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从培训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多增加交流和分享。
(四)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方向
学习积极心理学教育与咨询模式,转变关注个别学生的观念,从挖掘学生个人潜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着手,关注大学生的整体发展。
(五)调动教师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科学研究,为此,应通过各种有效激励措施调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设计合适的、专门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师的职称晋升标准和评聘序列,充分考虑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和业绩等。
(六)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
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为做好全省乃至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同努力。
作者:刘朋 石磊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红艳.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30):41-4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大多由于建校较晚、办学观念尚在转型中、生源素质存在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较为匮乏等原因,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搭建切合高职院校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恐怕还有一个较长的学习和自我探索过程。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工作现状的比较分析
江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这期间设置了专门机构、匹配了人员、落实了场地,搭建了工作平台。但相对普通高校而言,无论是质还是量的方面,都仅仅只是个开始,要将这一工作贯彻落实到位任重而道远。
截至2007年4月26日,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9所,队伍庞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突出,亟待研究对策。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江西高校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六届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通过对普查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普通高校新生中症状痛苦水平高的前四个因子项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学习障碍、情感问题、自卑等几个方面,而高职院校新生中症状痛苦水平高的前四个因子项分别为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强迫,突出的心理问题则集中表现在新生适应、人际关系敏感、敌对行为冲突、就业压力等几个方面。同一时期,因心理问题在我省高校引发的学生人身安全案件中,普通高校大多为自伤案件(自杀、自残),高职院校多为他伤案件(个人报复,使用锐器打群架等)。通过对我院六届筛选出的8769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约谈后与普通高校进行比较发现,这和两大类高校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成长教育背景以及其自身的文化素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家庭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要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研究并搭建切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与学校管理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势在必行。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设的探索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它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才能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门领导机构。2002年,我院成立之初,成立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院长任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执行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事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充分显示了学院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识上到了位,这有助于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人才培养与教育的观念中,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奠定了基础。同年,我院加入了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隶属江西省教育厅),在管理上理顺了关系,在业务上直接得到了权威专业机构的扶持,为学院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清了思路。
单独设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场地、人员、资金等落实到位。就我省而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大多不是独立设置,有的挂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有的挂靠在学工处,也有的挂靠在医务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部门功能单一为心理咨询、组织结构为挂靠性质、咨询人员非专业专职等原因,致使场地套用,人员互用,资金挪用。再加上在认识上存在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人都能做心理咨询工作的误区,心理咨询工作基本上流于形式而难以开展。为此,笔者认为,考核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咨询场地与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调查研究与课程建设、财政保障等作为评估标准执行,以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名副其实。
成立院系德育工作小组,建立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制度,健全并完善学院、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首先,各系分别设系德育工作小组,负责本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书记任组长。在小组中专门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事岗位(由有专业背景及心理咨询培训经历的兼职教师担任),业务上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接,管理上与系学生工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并直接对本系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其次,建立班级心理保健委员制度。全院所有班级必须选派一个心理保健委员进入班委,负责本班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及对外联络。
研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与相关制度,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及任务建设。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规划及相关制度。高职院校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制定近期、远期工作目标及实施方案、工作总结等,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之中。我们学院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五年规划,并将此规划纳入到学院总体规划中。在第一个五年规划中,我们创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和组织部门,制定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组建了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开展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课题研究,并应用研究成果开设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常规活动,进行了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及建档工作。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第二个五年规划中,这期间,我们将着重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网站建设及发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首先,要确保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数量与质量,这是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保证。按照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人均比不少于1:3000的要求组建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配置必须具有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学历且取得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格,在第一个五年工作经历中接受一个周期的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35岁(含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求取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35岁以上的必须取得省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资格。每个高职院校至少要有一至两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其次,通过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假期培训班的形
式,大量培训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高院系学生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干事、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素养。再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两门必选课,培养班级心理保健委员,提高他们的上岗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其化解心理矛盾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强化管理功能,建立学生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署办公模式,缩短工作流程,促进沟通,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快速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面向学生,一定要保证信息的有效畅通。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有什么心理需求与困惑?学校管理给学生提供什么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学生什么样的观念?学工部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可行性报告及相关工作的建议。主管领导可以针对情况迅速召集片区会议,就可行性报告的内容迅速分解任务,并责令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合署办公的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它避免了管理上的交叉,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同时,合署办公模式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突破目前管理上“大而散”所造成的疲沓与脱节的瓶颈、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的重要途径。
坚持以学生为本,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开展“六位一体”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高职院校在经历起步时效仿普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之后,一定要研究自身的特点,开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制定出符合本院学生实际及学院管理工作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关键词: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 必要性 基本情况 主要原因 解决方法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当前职校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保障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然而,现阶段,相当多的职校只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往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所以大部分职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心理辅导经验缺乏及理论水平不高等多种问题。
一、加强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的必要性
中考的分流在客观上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素质低下,成绩较差的学生中考后的升学去向多数是职校,导致很多职校生认为自己没有前途,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一部分职校生存在个性压抑、逆反心理、闭锁心理等不良心理因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职业学校学生与大多数高中生相比,缺少升学压力,学习负担轻、空闲时间多,一旦学校疏于管教,他们就会将剩余精力发泄到不健康活动之中,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与普通高校生相比,职校生在生理上、心理上都不成熟,来自家庭、社会的各种歧视容易让职校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社会娱乐场所、低级趣味的网站充斥各处,许多涉世未深的职校生沉湎其中,荒废学业,逐渐走向堕落犯罪之路。
犯罪是一种异常逆的行为,犯罪的发生一定程度地与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有密切关联。近年来,从各类报道中得知,在读职校生的违法犯罪事件逐年增加,尤其是聚众斗殴、抢劫等犯罪案件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不仅直接危害公私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而且严重损害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声誉,同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极大的摧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必须引起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因此,加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职业学校教育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基本情况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就是在学校中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目前,制约职校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缺少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
1.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为主,专职较少。
目前有些职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数为零,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为数不多,绝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都是由学生工作人员和班主任完成。
2.教师队伍缺乏心理学学科背景。
职校绝大多数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尤其是专业课老师缺乏心理学甚至是教育学学科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教育方法和技术,因此对从业者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要求都非常高。而教师队伍中很少有系统学习过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等课程的。目前职校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还缺乏最起码的心理咨询职业素养。以笔者所在的中医药学校为例,专业课例如药学、护理学、药物分析等教师几乎没有毕业自教育学专业的,而这些教师中有部分是班主任或是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重视度低。
尽管在教育方针上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但在具体落实上并非如此。对一些职业学校而言,因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办学的功利性较强,在专业设置、招生政策、教师配置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都带有较强的盈利目的。多数职校重技能轻管理,因此在教师的招聘、培养及薪资等多方面都向专业课教师倾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进修培训的机会都相当少,兼职教师的机会更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普遍较差,常常缺乏必要的场所、设施及经费,制约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
2.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定位较低。
职校生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就是“差生”,无论是学习、纪律还是品德方面都是难以调教好的“问题学生”,因此,愿意到职校担任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较少,兼职的老师也是迫于学校或是职称等原因勉强为之,有信心真正做好这项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工作的考评也难以形成一定标准,所以在工作中难免流于形式。
四、解决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存在问题的方法
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支持、管理、监督力度。
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重视高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帮助,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难、薪资福利低的问题。学校配备必要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编制由学校总编制统筹解决。[1]这样能够吸纳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加入高职校的队伍。
2.学校要加强重视度。
(1)职校要从根本上转变重技能轻管理的办学思想,在“进修就是福利”的形势下,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与专业课老师同样的进修、提高的机会。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和发展平台,这样能够使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有志于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2)学校通过各种管理、激励措施调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对工作突出的教师,授予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工作不积极、不负责、不能主动提高自身素养的取消其心理健康教育资格。
(3)提高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身边的学生和同事那里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义。
(4)学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咨询人员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的矛盾。
3.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1)职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正确地面对自我、认识自我,积极地面对生活,处理好个人情绪。
(2)要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排忧解难,不能因为他们在初中时就是“问题学生”而冷眼相看,头脑中更不能有职校生就没有什么大的前途这种错误观念,放任对职校生的教育,任由他们自生自灭。要通过自身师德修养和健康的人格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治,及时消除他们的情绪障碍、行为障碍。
(3)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加强学习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巧,积累经验,更好地解决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坚决履行岗位职责,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助人就是助己,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76-03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部门,我校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在2008年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努力把本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同类院校领先的品牌专业。
一、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前提,是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准确对接职业岗位的重要环节。
以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具体参照,经过反复调研和具体论证,专业建设团队成员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岗位分布情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目标定位于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三大职业岗位,具体对应七个典型职业岗位。通过各岗位工作任务与过程分析,我们得出相应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并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依据。
2.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依据上述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主导、校企结合、素能并举、多证融通”。
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就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学年由学校培养,主要学习公共领域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以心理专业的技能培养和教师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体验式学习,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入教学领域;第三学年是由社会培养,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顶岗实习。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进行更科学的课程优化与设置,并逐步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
1.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结合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努力构建以“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等为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通识类课程以人文素质课和文化基础课为主,专业类课程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掌握心理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技能为主,拓展类课程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学习专业技能。
2.核心课程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以心理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需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蒙台梭利职业资格考试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适当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本专业适时改进课程计划,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将部分课程即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活动设计等列为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三、完善专业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解决心理困扰、优化心理品质的教学总体目标,广泛采纳其他多所高校的优点和长处,通过整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建设。
1.教材建设方面。专业团队成员在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为主线、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原则,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改革做了大胆的尝试。具体说来,本专业选定的教材主要有三类:(1)自编教材。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学团队教师经过多年积累,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干性教材。另外,本专业还采用几本由主讲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的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学》、《心理学学习指导》,配合课程的课堂教学,以保证教材既符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面。(2)辅助教材。第二类为辅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外辅读物,我们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10余本(如《舌尖上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图片20余张、心理测试问卷5套(如心理健康测试、记忆力测试)以及《星星的孩子》等十几部优秀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推荐教材。以我系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为依托,为课程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条件。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心理实验操作手册与实习指导讲义等资料,并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教师紧扣社会脉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力求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在实践中及时添加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探索教学结构的不断创新。(1)课标及其教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写,并按照课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方案。(2)教学课件习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达到资源的共享,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着手进行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现已初具规模。同时,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心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心理实验手册等多个方面相关材料的编制,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性教材。
四、调整专业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围绕优化学生教师素质、提高心理健康能力这根主线,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对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整合,并在教学中进行灵活地选择运用。
1.团体心理训练。教师面向不同的心理特点或生活实际的学生群体,设计并有效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团体训练项目,如自信心训练、人际沟通训练、自我认识的感知训练等。教师设计的有针对性的专题组织团体心理训练,通常教师领导一个小组在特定的团体训练室作示范,其他小组在隔壁课室通过现场直播的视频采集系统观摩,然后分组进行体验,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活动心得。
2.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讨论法是指以精心选择、合理编排的若干个论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为学生提供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处于当事人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对专题的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法。讨论专题一: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目的与要求:掌握观察方法,培养勤于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力;讨论专题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目的与要求:提高记忆效率,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3.心理技能训练。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师在大一、大二阶段,除了完成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外,根据每门课程的需要安排具体的心理技能训练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职业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如心理手语操、心理咨询方法和心理案例分析等。并且,我们设置实践成绩,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相关竞赛所取得的成果纳入教学管理,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替代部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科目的考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省举办的试讲大赛、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及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倪海珍.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
[2]柳友荣.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