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测绘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5-22 16:38:35

序论:在您撰写测绘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测绘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现代测绘学数字地球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时隔五年,这一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于是去年又以美国副总统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们想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稍为具体地探讨一下它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和在构建数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

第2篇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

第3篇

关键词:现代测绘学数字地球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时隔五年,这一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于是去年又以美国副总统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们想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稍为具体地探讨一下它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和在构建数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

第4篇

大量的实际工作往往比理论上简单,如果我们仅考虑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内容,完全不考虑实际工作中偶然发生的内容,培养的学生应变能力就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时,既要考虑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也要考虑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课程目标适当高于企业的要求。

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的思路

1.针对性。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北京发展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的一线的会展人才。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北京地区会展企业对从事展览策划工作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求来设计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提高相应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适用性

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的学习任务,全部来自于会展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学生从事展览策划工作,打下了专业基础。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的转化能力,课程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完全照搬企业的工作内容,而是把企业的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中可实现、可操作、可执行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教学环境下,完成课程的项目内容。

三、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内容组织与安排

内容的组织安排上,我们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体现整体性的设计思路,按照会展策划工作的不同阶段,将企业的工作内容进行梳理,融入到教学可实现的学习任务中。每个学习任务都体现了展览策划工作的逻辑性,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会展策划的专业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任务要点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知识点的学习--根据任务工作6步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内容--项目评价总结。这四个教学环节中每个环节都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在项目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体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生按照项目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每个项目小组由5~6名同学组成。由两个主讲老师共同完成授课任务。每名教师指导3~4个小组。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充分的沟通,团队协作,同时要把项目成果向指导老师汇报,并回答指导老师提出的问题。从学习任务的分析到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能够锻炼和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生按照实际的六个工作步骤,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都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下完成,并由企业兼职老师根据学生正在进行的项目任务,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总结的工作方法与学生一起分享,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核心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受学和用的联系和区别,激励他们明确目的,不断努力。突出实践性内容,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宽泛和实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补充和填补了教学中部分知识和实用技能的不足,为培养学生复合型素质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实现与展览企业工作内容的零对接。

四、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

核心课程评价方案的思路考察一个学生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出工学结合的思想。核心课程的评价应结合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要求进行,评价指标不能脱离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基本的思路是: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具体如下:课程项目评价主体由学生项目团队成员、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三方结合共同评价。课程项目评价的内容需要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评价要以检验学生能力提升效果为主,验证学生知识领会程度为辅。课程项目评价对象需要针对学生完成的可视化成果(如学习工作页中的条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填制的表单、制定的计划、编写的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录制的音像资料、软件系统操作获得的数据结果等)进行评价,同时适当包含教师自身授课反思及学生课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反馈评价。课程项目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口试、笔试、实践操作、集体陈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运用多种手段检验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五、结语

第5篇

1.研究对象:项目组在实验研究中的对象是广东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的12级涉外旅游专业1班和2班的84名学生,对照班是12级市场营销专业1班和2班的98名学生。选择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这两个专业学生入学时分班是按照平行班划分的,总体英语水平相当,而且在文科非英语专业中相对其他专业而言英语能力要求更高,更有必要提高通过网络及报刊等方式大量阅读获取和积累信息的能力。

2.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研究中采用实验研究法,研究工具采用了一套5级量表的词汇学习策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词汇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大部分。此外,还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访谈采集数据。对访谈采集的数据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对问卷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21世纪英文报》纸质版和网络版、普特英语学习网以及多媒体课堂课件。

3.研究过程:课题研究过程分五步,第一步主要是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参考,借鉴文献参考开发研究工具和设计研究方案,并对研究方案和工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论证和检验。第二步是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第三步是开展实验研究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学生采用同一份问卷进行词汇学习策略情况调查,采集研究前数据。第四步是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采用实验前调查所采用的同一份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同学再次问卷调查。第五步对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撰写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等。项目组的课题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教授大学英语都是必修课程,实验研究分别对12级涉外旅游专业2班和12级市场营销专业2班,即研究中的实验组开展网络、报刊及多媒体等三维词汇教学模式教学研究实验。对12级涉外旅游专业1班和市场营销专业1班,即研究中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课堂词汇教学。对实验班开展了一个学段(18个教学周)的网络、报刊、多媒体课件等三维词汇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实验教学结束时对两组学生集中时间统一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开展访谈,回收问卷并记录访谈结果。本次随机发放问卷182份,回收182份,1份问卷漏答无效,一份问卷多选无效,即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4.数据采集: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采集研究数据。问卷调查的工具是一份关于网络、报刊及多媒体课堂等多维学习环境中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共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词汇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情感与社会策略。首先,在进行大范围调查前,课题组对问卷进行了试用,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12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4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了同质信度来检验问卷的信度,SPSS15.0输出的同质信度a具体表现为:元认知策略0.876、认知策略0.891、记忆策略0.912、情感与社会策略0.867,由此可以看出,词汇学习策略问卷各维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均在0.80以上,这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选择正交因素专注法中的最大变异法,抽取4个因素,经分析条目分布比较合理,且累计解释变异量达到69.511%,表明量表的效度较好。第二,对实验教学前和实验教学后的问卷调查所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访谈数据来源于小组座谈和个案访谈笔记及录音。在研究中实验教学前和实验教学后分别对12级涉外旅游和市场营销2个专业4个教学班中的21位学生进行访谈,其中实验班11位,对照班10位,每次访谈都做了访谈笔记和录音,并随后对笔记和录音材料整理、总结归纳和分析。

5.数据分析:本研究中对采集的有效调查问卷数据采用了SPSS15.0进行均值分析、双尾T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情况对比分析。本研究中的调查问卷采用的是5级量表,均值大于等于3的是经常采用的策略,均值小于3的是较少采用的策略。从表3.1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5大类词汇学习策略的采用均值大于3的都只有1项,而且都是认知策略,其原因还需要在其他研究中进行分析探索;两组均值小于3的都有4项;对照组最大均值是3.2198,最小均值是1.8560;实验组最大均值是3.0659,最小均值是1.8683;两组的统计结果中都没有均值超过4的策略项目。从分析表中可以看出,两组都是认知策略的均值在5大类中最高,而交际策略是均值最低的。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均值都在2~3之间。

2.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词汇学习策略的对比分析。经过开展实验研究之后,为了发现两组学生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采用情况上是否出现差异,项目组分别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和社会策略等层面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分别从5个层面分析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词汇学习策略的采用情况。研究中采用了独立T检验来比较两组学生群体的策略均值和显著性水平。(1)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的对比分析Table3.2.1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词汇学习中采用元认知策略存在差异,从两组学生词汇学习元认知策略均值看,实验组总体高于对照组;分别从元认知策略的各个因素来看,两个组在采用策略5、6、7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对策略5和7的采用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对策略6的采用率高于实验组。(2)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认知策略的对比分析从Table3.2.2可以看出在词汇学习认知策略层面,实验组采用各项策略的频率都高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频率最高的是策略(S11),均值为3.2527,最低的是S16,均值为1.8571。均值大于3的策略有9项,无均值大于4的策略。实验组采用频率最高的是S14,均值为4.893,最小的是S16,均值为2.8519,均值大于4的策略选项有2项。实验组与对照组策略采用情况存在十分显著差异的有7项(S10、S13、S14、S15、S16、S17.3)。存在较显著差异的有1项(S13),存在显著差异的有2项(S17.4、S17.5)。(3)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记忆策略的对比分析Table3.2.3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词汇学习记忆策略上共有5项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显著性差异p≤0.001,共有2项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显著性差异p≤0.001,共有6项存在显著差异,显著性差异性p≤0.05。从均值看,对照组记忆策略采用均值大于等于3的共有11项,实验组策略采用均值大于等于3的共有17项。(4)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情感策略的对比分析Table3.2.4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词汇学习中的情感策略采用中,在S49的采用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对照组的第S49想策略的均值为3.8571,实验组的为2.2346,显著系数为0.000。(5)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Table3.2.5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词汇学习中,采用交际策略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第S50项策略两组的显著系数是0.538;第S51项策略两组的显著性系数是0.560。而显著系数p≤0.05时两组才具有显著性差异。(6)对照组与实验组词汇学习策略方差分析Table3.3是采用方差分析法分别从元认知、认知、记忆、情感和社交等5个层面分析检验高职院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词汇学习策略的特征与差异。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词汇学习策略中存在十分显著差异的是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存在比较显著差异的是情感策略,而在元认知和社交策略方面从总体上分析发现,无显著性差异。

3.词汇学习策略与通过PRETCO—B考试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分析。Table3.4中显示5大类词汇学习策略中有4类策略采用的频率与通过PRETCO—B的时间成负相关,分别是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交际策略。其中情感策略与PRETCO—B通过的时间成正相关。

4.访谈数据结果。(1)访谈问题一:你每周课外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大概有多少小时?对该问题的访谈回答归纳发现:在大学一年级期间每周课外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大于等于5个小时的人数大约9%,4~5小时的人数大约12%,3~4小时的人数约17%,2~3小时的人数约20%,1~2小时的人数约22%,0~1小时的人数约26%,还有4%的学生课外很少或不学英语。访谈中超过60%的学生表示,上了大学二年级,没有参加CET—4或其他更高级别的英语等级考试目标了,如果没有英语课,可能课外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会更少,甚至不会自己在课外学习英语了。(2)访谈问题二:你在课外阅读中会选择网络英文读物、英文报刊或杂志吗?近85%的同学回答如果老师要求或指定某些网络、报刊或杂志阅读内容,在课外自己就会尽量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如果没有要求,自己往往及不起来读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读物等;近10%的学生回答在课外能主动阅读英文报刊或杂志;还有5%左右的学生上网时会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偶尔也会上英文学习网站学习。(3)访谈问题三:你认为英文网站和报刊杂志在英语学习中能发挥什么作用?访谈中95%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都认为如果能坚持在英文学习网站上学英语或能坚持在课外阅读英文报刊、杂志等读物一定能提高英语水平,但80%同学表示尝试过,但没有坚持,主要原因之一是感觉难度大,原因之二是觉得自己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5%的学生对网络、报刊及杂志等课外读物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表示不置可否,因为觉得那些都太难,自己的水平差的太远,从没尝试过在课外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英文读物等。(4)访谈问题四:你希望网络、报刊或杂志等课外英语阅读学习如何进行比较好?48%以上的学生的回答都是希望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阅读,老师可以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要求或安排学生适量适当内容的英文报刊、杂志或网络阅读。希望老师能帮助甄选合适的篇章或内容。有31%的学生表示如果考试不考,就没有必要。有21%的学生表示希望网络、报刊或杂志等课外学习能和课堂教学挂钩,得到一定的指导等。

三、讨论及建议

1.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归纳分析及其对高职院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意义。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现今这样一个能利用网络、报刊、计算机、电视和无线电等多媒体多维学习条件的立体化教学环境中,大学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词汇学习策略的采用情况及其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方面呈现出一些明显特征,概括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点。第一,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采用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频率普遍偏低,在实验组和对照组词汇学习策略采用情况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问卷调查中词汇策略所涉及到的51个项目中,采用均值最高的策略是3.5309,可见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采用词汇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不高,不能通过有效利用词汇学习策略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第二,经过一个学段的三维教学模式实验后,实验组在词汇学习中采用词汇学习策略的频率比对照组高,词汇学习策略的采用范围也相对宽泛,可见词汇学习策略是可以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培训和教授来提高对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的。第三,通过实验研究,实验组比对照组更会利用网络、报刊、计算机以及电视等多媒体条件来学习英语词汇,积累词汇知识和扩大词汇量。在词汇学习策略的51个问题项中,实验组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条件有意识的扩大词汇和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条件学习词汇的分析结果明显高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采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第四,词汇学习策略采用情况与学习成绩有明显因果关系,特别是有意识的利用网络、电视、电脑和报刊等多维学习条件学习词汇,积累词汇知识,扩大词汇量对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作用比较明显。第五,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成绩好坏有显著相关性。第六,词汇学习中的情感策略采用率与PRETCO—B通过的时间成正相关,说明在词汇学习中焦虑紧张情绪会降低学习效果。

第6篇

(一) 重视课前的预习、为课堂教学铺路。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课前的预习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学的过程。但课前预习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在家里完成的,学生是否有预习,效果如何?老师很难监控。如果老师每节课都花时间去检查,那必然会花掉很多的时间,那显然是不科学的。学生能否主动预习,关键是有没有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有没有尝过预习所带来的甜头。

在词汇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教新内容的前一天,先让学生预习单词,并要求学生要按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去进行。1、猜单词的发音---怎么读;2、看单词的构成---怎么写;3、找词的出处(词在书中出现的位置及其相应的句子)---词义及用法;4、想同类同形的词---找回忆;5、查英汉字典---使用工具书。通过这样有步骤的课前预习后,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负担。如在教开心学英语Book 4 Unit 10. What do you want to do ?一课时,词汇部分是八个词组:go to the park, see a movie, play outside, go home, take a walk, take a nap, do a puzzle, surf the Internet. 一眼看下去好像很长很多,其实真正的新单词只有:see, movie, outside, take, nap, surf, Internet。学生如果在课前预习过了,哪些是新单词、旧单词,便能心中有数,上课时要学习的范围就缩小很多,课堂就不像是在进行新知的学习,更像在复习旧的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只有将新的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旧知识结构中去,才能不易被遗忘。”

(二) 活化教学过程、为词汇教学添砖加瓦。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英语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因此,词汇教学应当紧扣新课标的这些要求。

1、创设情境,增强词汇教学的直观性

有位教授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知识好比盐,知识必须要融入情境中,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消化、吸收知识!的确,把单词通过相对真实的情境呈现出来,是提高词汇教学效率的关键。比如在教open一词时,我边打开书边说:Open the book; 边打开门边说:Open the door;边打开盒子边说:Open the box.,然后当我再拿一个笔盒打开时,学生很快就能说出Open the pencil case。可见,通过这样的语境,不能老师多说,学生就已经领会了open的意思。所以,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个性化的情境,让每个学生多使用单词,在生活化的气氛中自然地表达,灵活地运用各种单词,从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语言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单词,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活用游戏,增强词汇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所以在词汇教学中适当地加入游戏,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单词引进各种不同的游戏,如:Guessing game, mouth game, TPR, Passing game, Touching game等等。如在教动词时,我们可以尽量用TPR的方式做动作让学生猜;在教动物时,我们可以通过录下动物的声音让学生来先猜,然后再把它串成歌谣,如:喵喵cat, cat,c-a-t; 汪汪dog, dog, d-o-g ;嘎嘎 duck, duck d-u-c-k; 咩咩 sheep, sheep s-h-e-e-p。。。。。。学生边拍手边chant。这样,学生就会很有兴致,再难读的词也会变得简单起来,再枯燥的单词也很快就会被记住了。

3、巧用歌谣,增强词汇教学的灵活性。

词汇的教学离不开跟读,它能给学生以非常清晰、明朗的印象,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单词的正确读音,但这种方法用起来比较枯燥,读多了学生会厌烦,读少了又怕他们记不住。此时,朗朗上口的歌谣就可以很好地帮我们避免这种尴尬,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现成的歌谣,或创作一些简单的歌谣,通过有节奏的说唱来重复、巩固所学的内容。如在教开心学英语Book 3. Unit 6.What do you want.一课时,我把Vocabulary部分的八个新词串成了一首节奏简单的歌谣:如:

Doll, doll, I want a doll.

Drum, drum, I want a drum.

Guitar, guitar, I want a guitar.

Puzzle, puzzle, I want a puzzle.

Toy car, toy car, I want a toy car.

Skateboard, skateboard, I want a skateboard.

Computer game, computer game, I want a computer game.

第7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从五个方面指出了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大学英语词汇教与学的探索尝试大有可为,教师应不断学习,适应新时期的词汇教学要求,切实提高外语教学水平,解决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诸多问题。  

 

词汇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种语言依靠它的词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有意义的语篇。词汇的重要性,正如wilkins(1972)指出的那样:“要是没有语法,很多东西无法表达。要是没有词汇,什么东西也无法表达”。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掌握所学语言的词汇,是提高外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的全部词汇有一百多万个左右,但对于大学生来讲,我们并不需要掌握那么多词汇的数量。只要能满足日常交流沟通,快速阅读和理解就足够了。尽管如此,仍有众多学生普遍抱怨英语单词难读、难记、难写、难用。如何解决大学生词汇学习难、易遗忘的问题,如何和遗忘打赢这场仗,是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所以从教学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 词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每单元词汇教学主次不分明,教学顺序无先后,造成学生词汇记忆负担过重,词汇教学效率低下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为例,在第一单元的section a中,课文生词总量为36个,一般要求词汇是34个,其中积极词汇占15个,这些词汇将在6个课时的学习中被有效地重复学习和实践,比如在词汇、课文、课后习题中。而在第二单元的section b中,一般要求词汇也是36个,其中包括20个积极词汇,要在2个课时中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这样即便是积极词汇,由于时间的原因,也只能粗略地讲解,从而使得学生无法明晰地分辨积极词汇中哪个词更积极,一般词汇中哪个词汇比较积极,形成模糊概念,造成记忆负担。 

所以,单元词汇教学要分轻重缓急,保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教师要敢于对词汇进行选择、删减和补充。 

2.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对于词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度存在问题,或求深而不求广,或求广而不求深 

如果教师把每个重点词的用法都全盘灌输的话,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学生的词汇量不但难以真正有效地扩展,反而会对词汇学习丧失欲望和兴趣,失去拓展自身词汇量的自主性。而且有一定量的词汇基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先决条件。同时能让学生在不断接触词汇的过程中,将一部分认读词汇自然转化为应用词汇,这也正是“习得”的作用。 

3.词汇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语境,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 

词汇教学应当是有情景和背景依托的,有意义的交际性活动。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方法单一,而且缺乏语境,导致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这既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词汇学习。 

4.词汇教学重记忆、轻运用 

目前的词汇教学多以老师讲解为主,练习形式比较单一,过分重视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而忽视其对单词的运用。传统的词汇教学往往强调音、形、义三位一体。然而,现代英语词汇教学则强调四位一体,即音、形、义、用。这里的“用”不是指词汇的用法,而是指对词汇的运用。 

5.词汇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与教授,不利于学生的独立词汇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效率的提高 

英语教学不仅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死记硬背的传统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记忆特点,很少涉及词汇学习的基本策略,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很多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了学习策略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习策略训练不仅能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听力成绩,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策略使用意识和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独立的学习能力。在对学习成绩有影响的可控制的因素中,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最大,这与语言学习的环境有关。主张词汇自然习得的前提是学习者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而中国学生的外语输入极其有限。词汇学习策略训练对学习者策略的使用有明显的帮助,对英语成绩的提高也有显著的影响,对低水平学生的帮助大于高水平学生的帮助。 

二 明确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寻找改进词汇教学的良方 

1.词汇学习中动机的激发 

词汇学习是一种复杂而繁琐的学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有点枯燥乏味。但词汇学习又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因为词汇学习就像海洋中的一艘大船,每一个语素,每一个词,每一个词组和短语就像是那一块块钢板,学生就是这艘船的主人。这艘船该有多大,怎样设计构建,怎样开动,怎样航行,全都由他们自己来指挥、建造。然而并不是每一艘船都能精美浩大,起航,也有独木舟,也有搁浅,也有沉没。怎样当好这个工程师,当好舵手才是关键。而这种动力和毅力又来源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必须要立足于学生,从学生自己的立场、条件及目标出发。 

2.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 

许多学生记忆英语词汇时采用零碎的或片段的记忆方法。他们对接触的生词不会分析和比较,遇到生词要么死记,要么找个词汇表硬背。这种被动的记忆方法不能在头脑中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词汇难免模糊、淡化,甚至消失,这种事倍功半的记忆方式还会挫伤学生词汇学习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英语词汇的构成规律和采用了不恰当的学习策略。找到它们在结构上的内部规律,就能提高其记忆单词的效率。 

英语词汇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系统,单词的数量虽然庞大,但构成单词的元素——词根、前缀和后缀等却是有限的,比如,常见词根约有300个,常见的前缀、后缀约有100多个。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些单词的基本构件,并对单词进行分析后记忆,则会增强词汇的记忆效果。而学生对于前缀、后缀及其变体,以及各种构词法方面的知识完全不知或知之甚少,或他们缺乏对词汇结构的深层理解,所以不得不死记硬背单词,而且还经常出现一些混淆词义或拼写错误。学生学习词汇的困难与英语词汇教学的缺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单词识记中的难点,降低词汇记忆的难度,以帮助学生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3.帮助学生了解并把握好影响词汇学习的相关因素 

词汇教学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心理因素也影响着学生英语单词的学习和记忆。例如,记忆时是满怀信心还是精神紧张,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是心不在焉;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词汇学习抱有极大兴趣还是勉强应付等。 

词汇的出现频率和评议环境也与记忆相关。nttion (1990)认为,学习者要经过5~16次甚至更多的重复学习才能记住一个词。通过阅读不断增加单词的复现率是记忆的必备条件。英语单词依存的书面语言环境,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记忆提供线索,另一方面可供学生反复阅读和反复识记。数量和质量并重有利于词汇学习。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越能提高其英语水平,但数量要建立在一定的质量基础之上,反之亦然。词汇教学的质量也要有一定的限度。若质量要求太高,每个单词都要求学生灵活运用也是不可取的。词汇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要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致,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和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词汇教与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活跃的教学思维,崭新的教学理念,更取决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练习,一切新颖、有效的教学都需积极大胆的尝试与借鉴,并不断进行总结与运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探索尝试大有可为,教师应不断学习,适应新时期的词汇教学要求,切实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苏远连.论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j].现代外语,2003(1) 

[2] 文秋芳.学习者可控因素对英语专业四级笔试成绩的影响.[a].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