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1 08:32:06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研究性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管理模式;基金风险;基金业绩;开放式基金
一、引言
基金管理可分为“团队管理”和“个人管理”两种模式,前者指多个基金经理管理一只基金,后者指单一经理管理一只基金。随着基金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金采用团队管理的模式,这一趋势在国内外都是如此。美国股票型基金的团队管理比例在1994年时只有5%,2003年已增加至46%[1]。我国团队管理基金的现象逐渐增多,团队管理的开放式基金数量由2002年一季度的1只增加到2008年一季度的65只。尽管团队管理的基金数量占开放式基金总数的比例维持在20%左右,但其管理的资产规模比例已从43%增加到65%。团队管理的基金是开放式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影响基金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团队管理相较于个人管理,对基金的风险特征和投资业绩的影响有何不同?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在完全竞争的证券市场中,决策主体具有相同信息,则团队管理和个人管理的基金投资决策应该没有差别。但行为因素会影响到实际决策过程并通过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导致团队管理与个人管理有不同的决策和绩效表现。“群体漂移理论”(groupshifttheory)认为,集体决策有可能会强化团队中强势成员的看法,增加过度自信的情绪,从而加大决策结果的极端性[2]。“意见折衷理论”(diversificationofopiniontheory)认为,团队成员为达成一致结论会权衡自身观点,决策结果会反映大部分成员的意见,是成员意见的折衷[3]。从团队决策的绩效来看,一方面,团队成员可以相互纠正决策中的错误使决策更加理性,团队管理的基金应有更好的投资业绩;另一方面,团队决策也可能出现低效率,或源于团队工作中的道德风险(即部分团队成员消极怠工),或源于信息交流上的低效率,抑或是较高的协调成本导致团队管理绩效欠佳。
本文首次采用国内大样本数据,从基金风险特征和投资业绩方面对业界真实的团队决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主要受基金公司偏好的影响。在控制基金特征后,团队管理可显著降低基金的总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说明团队决策结果较为“温和”,支持“意见折衷假说”,同时,团队管理也显著提高了基金投资业绩,说明团队管理可以发挥多人决策优势,做出较好的投资决策。
二、文献回顾
关于基金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Sharp认为,任命多个基金经理管理的动因是专业化和多元化,专业化是为了发挥不同基金经理对不同投资领域了解程度的优势,多元化是为了防止单个基金经理决策产生偏差[4]。Barry和Starks从委托关系的角度证明了风险共担也会影响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采用团队管理模式能产生更好的激励[5]。Bar等的实证结果显示,选择团队管理模式的概率与基金公司层面的政策和资产规模正相关,与基金年龄负相关,管理模式受基金公司层面因素的影响较大[1]。
关于不同管理模式的风险程度,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Moscovici和Zavalloni等学者认为团队决策代表了一种折衷,为了达成最终意见,团队成员必须权衡个人观点,团队决策会更温和,在时间上表现得更平稳[6-3-7]。Adams和Ferrerira的研究显示,团队决策由于多样化的作用会更保守,从而风险程度更低[8]。但也有理论认为团队决策的风险程度会更高,团队成员在得到其它成员支持后更敢于冒险[9]。实证研究方面,Golec使用36个月的数据发现,团队规模对风险调整业绩的影响不确定[10]。Bar等的实证结果显示,团队管理可显著降低基金的总风险、系统性风险以及非系统性风险,并在后续的研究中,Bar等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果,说明团队管理决策符合“意见折衷理论”[11]。
关于团队决策和个人决策的绩效,理论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部分研究发现,团队决策更加理性,团队管理业绩会更好[6-12-13],团队决策至少有两个优势:一是团队成员会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能相互纠正错误;二是当团队成员拥有互补技能时,团队能从更多知识和能力中获益[14]。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团队决策常存在低效率和偏差现象。小组成员会比单独工作时的积极性降低[15-16],这种低效率的现象即团队的道德困境[17],而偏差现象是指集体决策为追求达成完全一致的结论,而使决策偏离最优结果[18]。Prather和Middleton使用162只开放式基金13年的数据发现,不同管理模式基金的业绩没有显著差异,择时能力没有明显区别[19]。Chen等在基金规模和基金业绩的研究中发现,团队管理会显著降低基金投资收益,主要是由于团队管理在处理非定量信息(softinformation)方面效率较低[20]。Bar等在关于基金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发现,团队管理基金的投资业绩稍有逊色,但业绩持续性较高[1-11]。目前,国内尚未出现系统研究基金管理模式的文章,李豫湘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基金经理人数对业绩没有显著影响,但该研究仅使用了2003—2004年的小样本数据[21]。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说明
本研究的基金样本均为半年度数据,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时间区间为2004年下半年到2007年底,截至2004年上半年,市场上开放式基金数量较少,且基金特征数据不全。类型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和债券型。第一,剔除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的基金;第二,鉴于债券型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以及分析方法都与股票资产占多数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差异较大,故也从样本中剔除,只保留股票型和混合型的开放式基金,如此选定了163只基金;第三,若基金管理模式在半年报告期内发生更替或基金特征变量不全,则将此半年度数据从样本中剔除。最后得到的有效样本为涵盖163只基金的437个半年度数据。计算定价因子的股票价格数据及公司财务数据取自色诺芬数据库(Sinofin),样本时间为2004—2007年。
本文对基金绩效的考察从两个维度进行:基金的风险特性和基金的投资业绩。基金的风险特性依据CAPM理论分为基金的总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基金的投资业绩采用基金Jensen-α衡量。在计算风险和Jensen-α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基金的收益率指标,基金第t期收益率Rt为第t期复权单位净值UNAt的变化率:
Rt=UNAt/UNAt-1-1(1)
本文将下列关于基金特征的控制变量用于横截面回归。
①基金规模变量:基金规模会侵蚀基金业绩[20],规模指标Sizet由基金的总净值TNAt(基金第t期的资产净值,即基金不复权的单位净值乘以基金总份额,以亿元为单位)计算得出:
Sizet=log(1+TNAt)(2)
②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单只基金所在基金公司的基金总净值(除去该基金本身)之和再加1取对数,用logfam表示,衡量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大小,资产规模较大的公司通常有较低的借贷成本、交易成本和更丰富的信息等,会影响单只基金的表现。
③基金换手率指标:反映的是基金交易的活跃程度,这与基金的风险特性和投资业绩也密切相关。该指标由期间内(以半年为单位)基金买入总额(buyt)和卖出总额(sellt)的最小值除以期间内的平均资产净值averageTNAt得到,即
Turnovert=min(buyt,sellt)averageTNAt(3)
④基金年龄:用Age表示,以年度为单位,从基金成立日开始计算到2007年底为止,结果向前取到0.5年。
样本基金的类型和投资风格分布如表1所示。表2则报告了相关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其中,famTNA表示基金公司相应基金之外的所有基金资产净值之和,其余变量定义如前文所述,其中子表A、子表B分别对应混合型与股票型基金。
四、影响基金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基金公司出于多种目的选择基金管理模式:如基金规模较大需要多人进行管理,基金调整仓位频繁需要多人进行决策,基金投资多元,需要发挥不同经理的专长等。本部分利用基金相关特征数据分析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使用如下Logit模型进行回归:
P(Team=1)i,t=F(k0+k1LastSizei,t+k2Agei,t+k3LastPcomi,t+k4LastTori,t+k5LastFami,t+k6MIXi+∑Tj=200402kjYj)(4)
若基金i在第t期采用团队管理模式,则P(Team=1)i,t=1,否则P(Team=1)i,t=0。Agei,t表示基金i的年龄,LastSizei,t表示基金i上期资产净值,LastTori,t表示基金i上期换手率,LastFami,t表示基金公司除去基金i之外的基金净值总和,MIXi为混合型基金的虚拟变量,如果基金类型为混合型,则该变量取1。Yj是表示不同时期的虚拟变量,分别从2004—2006年定义了3个虚拟变量。所有时间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都不显著,未在表中列示,结果如表3所示。
由Logit模型回归结果可知,基金公司选择团队管理模式的概率与该公司上期团队管理基金的比例以及公司资产规模显著相关。LasPcom回归系数为正,显示若基金所属公司上期团队管理基金数量的比例越大,则该基金采用团队管理的概率越大,表明公司对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好或惯性。LastFam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公司旗下基金前期总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团队管理模式;但LastSize回归系数不显著,即基金本身的净值规模与基金管理模式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此外,基金类型与管理模式的选择之间无显著关系,即混合型与股票型基金的管理模式似乎并无差异,这不支持基金使用团队管理模式以满足管理专业化要求的说法。综上所述,公司层面的因素是影响管理模式选择的主要原因。
五、管理模式与基金风险分析
如前文所述,团队管理的决策结果或是对团队成员意见的折衷,或是团队成员极端意见的强化。这一假说可由基金风险的实证分析得以检验:如果团队管理模式对基金风险有降低作用,说明团队在配置资产时采取了较为“温和”的策略,可以看成是团队成员意见折衷的结果;如果团队管理基金的风险较大,则表明团队管理的资产配置较为极端。
依据CAPM理论,风险可分为三个层次:总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分别定义为基金收益率的标准差、市场模型中市场溢价的估计系数以及市场模型估计残差的标准差。市场模型的回归方程为(回归中使用的样本数据为周数据):
Rp-Rf=αp+βp(RM-Rf)+εp(5)
风险指标表示为:
总风险=Var(Rp-Rf)(6)
系统性风险=βp(7)
非系统性风险=Var(εp)(8)
模型中无风险利率Rf=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52,市场收益率RM为相应时期沪深所有A股股票以市值为权重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为统一期起见,将各风险指标再进行半年化处理,分别乘以26,用于下文的横截面回归中。
按照管理模式分类的基金风险程度差异如表4所示。鉴于混合型和股票型的基金资产组合有差异,表4将这两种类型的基金分开进行描述,每组风险指标的前两行数据是该风险指标的均值,差异一行表示个人管理基金与团队管理基金的风险差值。
总体看来,个人管理基金的风险水平要大于团队管理的水平,但差异的显著性在不同类型基金中有区别。本文通过控制基金的其它特征,采用如下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管理模式和基金风险的关系:
Riski,t=k0+k1Teami,t+k2Agei,t+k3LastSizei,t+k4LastTori,t+k5LastFami,t+k6MIXi+∑Tj=200402kjYj+εi,t(9)
模型(9)的因变量分别对应总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Teami,t为团队管理模式的虚拟变量,如果该基金为团队管理取1,否则取0;其余变量含义与模型(4)相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注:*、**、***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在10%、5%、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小括号报告回归系数的p值。表格的最后一行为回归模型调整后拟合优度。
在控制基金类型及基金特征后,团队管理的虚拟变量对基金总风险、系统性风险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团队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基金投资组合的波动性和β值。波动性的降低可推断团队决策结果较为温和,较低的β值表明团队经理选择了相对于市场组合较为“保守”的资产,支持团队管理决策的“意见折衷理论”。非系统性风险回归方程调整后的R2很低,说明管理模式与非系统性风险之间的线性关系很弱,这源于混合型基金的非系统性风险分布很集中,均值及方差都非常小,显示混合型基金分散非系统性风险能力较强。
六、管理模式与基金投资业绩分析
基金投资业绩通常是基金经理激励机制中一项重要指标,基金经理的决策都是在给定风险水平下最大化基金业绩。本文采用基于多因子模型计算的Jensen-α衡量基金投资业绩:
(1)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Ri,t=αi,t+b1MKTt+b2SMBt+b3HMLt+εi,t(10)
其中,Ri,t代表基金i第t期收益率,由复权单位净值计算出。αi,t对应基金的Jensen-α。MKTt为t期市场投资组合的收益率。HMLt为账面/市值比因子,SMBt为规模因子。回归中使用的因子及收益率均为周数据。
(2)四因子模型:
Ri,t=αi,t+b1MKTt+b2SMBt+b3HMLt+b4MOMt+εi,t(11)
其中,MOMt为惯性因子,采用的排序期分别为3个月、6个月以及1年。其余各变量含义与(10)中一致,回归中使用的因子及收益率均为周数据。
表6按基金类型报告了相关收益指标的均值以及不同管理模式的差异检验结果。每组收益指标的前两行数据是该类基金收益的均值,差异一行表示个人管理基金与团队管理基金收益之差。
结果显示:(1)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基金收益和投资业绩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异。(2)基金半年期的总收益率较高,平均在30%以上。这主要源于样本期(2004—2007年)处于市场上升阶段,多数基金的净值在2007年上半年之内就实现了翻番。
为了进一步验证管理模式对基金收益的影响,我们控制了基金特征变量并对Jensen-α进行如下回归:
αi,t=k0+k1Teami,t+k2Agei,t+k3LastSizei,t+k4LastTori,t+k5LastFami,t+k6LastsFlowi,t+k7MIXi+∑2006j=2005kjYj+εi,t(12)
回归因变量分别对应不同多因子模型计算的Jensen-α。LastFlowi,t表示基金上一期的净流入比率,其计算方法为基金净值的对数增长率减去基金收益率,即log(TNAt-1/TNAt-2)-Rt-1,其余变量含义与模型(9)一致。表7报告了相关回归结果。(a)栏为对三因子模型对应Jensen-α的回归结果。(b)(c)(d)栏分别是对四因子模型依惯性因子不同排序期所得Jensen-α的回归结果。最后一行为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
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基金特征后团队管理模式对基金业绩有显著的提高作用。尽管使用了不同的多因子模型,但团队管理均可将投资业绩提高3%以上,是总投资业绩水平(15%左右)的1/5。
团队决策在股票投资中确实可以发挥多人决策优势,提高基金投资业绩。此外,基金的投资业绩与基金公司上期规模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基金公司层面存在某种规模不经济现象。如果考察净投资业绩与管理模式的关系,可将Jensen-α减去基金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进行同样的回归,所得结果与上文类似,不再赘述。四因子模型在不同排序期惯性因子下得到的Jensen-α差异不大,故仅列示了按3月期排序的结果。
七、结论
本文利用2004—2007年的大样本数据对基金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基金自身特征、基金类型无显著相关性,但与基金所属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以及前期采用团队管理基金的比例显著相关,说明基金管理模式的选择主要受基金公司对管理模式偏好的影响。这与国外的实证结果类似[1]。控制了基金类型和特征,团队管理模式能够显著降低基金总风险、系统性风险,说明团队管理选择资产较为“保守”、“温和”,这支持了“意见折衷理论”;但在降低非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上,团队与个人管理并无明显差异。团队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基金投资业绩,说明团队能做出较好的决策,体现了较高的资产选择能力和较强的管理优势。采用不同多因子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相类似,说明上述结果是稳健的。这与李豫湘等[21]的结果不同,与基于美国数据的研究结果[1-11-20]也有差异。本文结果丰富了现有文献,可为基金投资者选择投资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基金公司应深入考察其团队管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发挥团队管理的优势,控制团队管理不经济性。
实际基金管理中,存在着单一基金经理管理单只或多只基金,抑或多个基金经理管理单一基金或交叉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本文仅是基于单只基金的表现分析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其对单一基金的影响,这不等于考察了基金经理或经理团队所管基金的总业绩。
参考文献:
[1]Bar,M.,Kempf,A.,Ruenzi,S.TeamManagementandMutualFunds[R].WorkingPaper,2005.
[2]Kerr,N.L.GroupDecisionMakingataMultialternativeTask:Extremity,InteractionDistance,Pluralities,andIssueImportance[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2,(52):64-95.
[3]Sah,R.K.,Stiglitz,J.TheQualityofManagerinCentralizedversusDecentralizedOrganizations[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1,(106):289-295.
[4]Sharp,W.F.DecentralizedInvestmentManagement[J].JournalofFinance,1980,36(2):217-234.
[5]Barry,C.B.,Starks,L.T.InvestmentManagementandRiskSharingwithMultipleManagers[J].JournalofFinance,1984,39(2):477-491.
[6]Moscovici,S.,Zavalloni,M.TheGroupasPolarizerofAttitude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69,(12):125-135.
[7]Sah,R.K.,Stiglitz,J.TheArchitectureofEconomicSystems:HierarchiesandPolyarchi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76):716-727.
[8]Adams,R.B.,Ferrerira,D.IndividualversusGroupDecision-Making:AComparisonUsingDataonBetsonIceBreakupsinAlaska[R].WorkingPaper,2003.
[9]Kogan,N.,Wallach,M.TheRolesofInformation,Discussion,andConsensusinGroupRiskTaking[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965,(1):1-19.
[10]Golec,J.H.TheEffectsofMutualFundManagersCharacteristics[J].FinancialServicesReview,1996,5(2):133-148.
[11]BarM.,Kempf,A.,Ruenzi,S.IsaTeamDifferentfromtheSumofItsParts?EvidencefromMutualFundManagers[R].WorkingPaper,2008.
[12]Blinder,A.S.,Morgan,J.AretwoHeadsBetterthanOne?AnExperimentalAnalysisofGroupvs.IndividualDecisionMaking[R].WorkingPaper,2001.
[13]Cooper,D.J.,Kagel,J.H.AreTwoHeadsBetterthanOne?TeamversusIndividualPlayinSignalingGam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5,(95):477-509.
[14]Pelled,L.H.,Eisenhardt,K.M.,Xin,K.R.ExploringtheBlackBox:AnAnalysisofWorkGroupDiversity,Conflictand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9,(44):1-28.
[15]Williams,K.D.,Nida,S.A.,Baca,L.D.,Latané,B.SocialLoafingandSwimming:EffectsofIdentifiablyonIndividualandRelayPerformanceofIntercollegiateSwimmers[J].BasicandAppliedSocialPsychology,1989,(10):71-81.
[16]Weldon,E.,Gargano,G.M.Cognitiveloafing:TheEffectsofAccountabilityandShareResponsibilityonCognitiveEffort[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88,(14):159-171.
[17]Holmstrom,B.MoralHazardinTeams[J].BellJournalofEconomics,1982,(13):324-340.
[18]Janis,I.Groupthink,PsychologicalStudiesofPolicyDecisionsandFiascos[M].HoughtonMifflin,Boston,1982.
[19]Prather,L.J.,Middleton,K.L.AreN+1HeadsBetterthanOne?TheCaseofMutualFundManagers[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2002,(47):103-120.
1 基于失效费用的软件故障划分
软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软件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的思维的局限性造成了软件系统中可能会潜伏各种各样的故障1 这些软件故障引发的软件失效可能会给用户带来损失1 对软件故障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IBM 公司对其大型项目的故障模式采用的正交缺陷分类法(简称ODC) [3 ]1 这种故障分类方法对软件测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用户更关心的是如果软件系统中潜伏着故障,它产生的失效能够带来多大的损失1 有些故障即使数量较多,也是用户能容忍的,另外一些故障则可能会给计算机系统甚至是给与之相关的更大规模的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损失1 例如,航天器发射过程中火箭的爆炸,由这类故障引发的失效发生的概率必须比较低,用户才能接受1 如果对软件系统中可能潜伏的故障不按照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划分,对所有类型的故障发生概率均同等对待,则可能会加大软件测试的工作量和强度,提高软件的测试费用,给用户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1 因此,有必要据此对软件故障进行划分1定义11 设FALL是软件系统S 中潜伏的全部故障组成的集合。推荐阅读: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病毒及其防范措施毕业论文
2 利用前面建立的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建立了一个穿戴计算机软件系统可靠性增长
软件可靠性建模是对软件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测的重要手段1 软件系统潜伏的各种故障一旦在系统应用过程中引发软件失效,就可能给用户造成损失,这些损失既包括软件故障的修复费用,又包括在发生故障时系统因不能为用户提供相关的服务而造成的损失1 因为故障的严重程度不同,造成损失的差别也比较大1 有些软件故障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影响很小,甚至是用户可以忍受而无需修复的,有些软件故障则可能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造成整个系统的损毁和人员的伤亡1 由于不同的故障给用户造成的损失不同,在给定开发和测试费用的前提下,用户可能并不希望故障出现的概率都相同1 为了减少测试成本,造成损失相对较小的那些软件故障出现的概率可以相对的大一点,会给用户造成严重损失的那些软件故障出现的概率就应该比较低,损失越严重的软件故障,出现的概率越低1 因此,用户提出的软件可靠度需求是一个与故障可能造成的损失相关的向量1 为了满足用户的软件可靠度需求,需要对软件系统潜伏的故障按照它们可能会给用户造成的损失进行类型划分,并根据划分结果对软件系统进行可靠性建模,以评估软件系统的可靠度,估算软件的时间1穿戴计算机是一种能够随使用者任意移动的新型计算机系统1 移动性是穿戴计算机与普通台式机的主要区别[1 ]1 它除了需要具备独立计算能力之外,还需要与其他处在移动之中的穿戴计算机、便携机以及固定的台式机、工作站、服务器发生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分布计算等功能,也就是应当具备无线组网的能力[2 ]1 无线接入设备提升了穿戴计算机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了恶劣环境下操作人员的生存能力1 如果通信系统出现故障,穿戴计算机的操作者将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难以顺利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1 因此,穿戴计算机软件系统中能够引发通信中断的软件故障要降到比较低的程度1为了估算穿戴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和预测软件时间,根据穿戴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特点为其构建可靠性增长模型具有重要意义12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试范基地运行机制
科技产业基地的科学内涵是已经或正在从事国家计划成果产业化工作,具有较强产业化、商品化开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群)或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区域。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国家计划与地方、企业的结合,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营造好的环境和创造好的条件,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科技研究成果尽快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进行产业化试点和示范,强化与地方和企业的结合,以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发挥国家计划的作用,组织资源(成果、人力和物力)进入产业化基地。
1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动力机制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种高风险的社会活动,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科技产业化基础之上的、将风险具体化的社会活动。科技成果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各环节的启动和相互自动转换都需要足够的动力。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动力主要有:
1.1技术推动力
科技发展史证明,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必将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国内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推动下,我国有科技人员从事高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高科技发明和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就是要以技术进步去参与市场竞争。这种推力促使某些科研单位和企业将注意力和各种资源投向高科技领域、项目,从而促使了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更加带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出现与发展。技术推力往往导致高科技的重大突破,这种高科技可能一时看不出它的市场需求,但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1.2经济拉力
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发展高科技产业不仅可以带来高的增值,而且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改进,促进新型产业的出现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科技产业化基地的集聚,促使基地从外部吸收了大量的资金、项目、人才的加盟,形成高科技产业化基地空间上的集聚,进而通过不断向外输出新产品或“分裂”出新企业,以强大的力量把科技产业基地的产品、资本、信息甚至观念向外进行辐射,集聚和扩散的最终结果是促使区域经济实力得以迅速增强。
1.3社会压力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掌握了高新技术,抢占了高科技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就可以在经济上更加繁荣,政治上更加独立,战略上更加主动。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花费巨大投资,组织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施一系列的研究发展计划。世界上许多高新技术都是用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技产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园区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蓬勃发展起来,建立科技产业基地以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已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
2科技产业基地的环境机制
2.1良好的政策、经济环境
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政策是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基础。在科技产业基地的发展中,逐步完善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仅在投资融资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更在税收方面,给予最优惠的政策。在基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吸收和借鉴国外科技产业化基地的成功的经验,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本地区发展的政策。建立促进科技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的科技政策,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政策及鼓励人才流动的人事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政策,制定发展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中、长期计划,都有利于科技产业化的顺利发展和科技产业化基地的蓬勃发展。
2.2强大的科技环境
根据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特点,产业基地的发展要求具有力量较强的科技队伍与研发人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就是创新,只有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科技人员和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完成科技的研究、开发、扩散、渗透等工作。科技人才的集聚给予科技产业基地强大的科技氛围。我国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的几年来,不断探索机制,寻找人才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基本形成了“双向选择、平等竞争、自由流动、人尽其才、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科技人才的流动极大地增强基地发展的活力。除此之外,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也是产业化基地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将是科技产业基地区别于其他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的重点。
2.3完善的情报和信息环境
在及时、准确、全面的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对科技产业化进行技术论证、市场预测、经济评价,才能减少科技产业化的风险,同时也就保证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相互顺畅的沟通以及科技产业基地的良好运作及发展。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质量,还必须注重信息反馈,建立一定的质量保证制度,以促进技术成果完善和新产品的质量提高与商品定型。要建立完善的情报和信息环境就必须重视科技产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要重视科技成果供求信息网络的建设,通过灵敏的信息网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服务。除此之外,还应建立高素质的、规范化的、非官方的技术成果转化评估机制,这样就有利于产业化基地的边研究边实施科技产业化的进程。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的市场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市场机制,有利于促进科技产业化三个环节的相互适应、顺利过度和良性循环。当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发展中市场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结果使一些科技企业面临无计划渠道,又无充分竞争的市场,遇到了计划和市场的双重障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在强化国家计划管理的同时,完善科技产业化的市场机制问题。
3.1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市场为前提的必要性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必须以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离开市场体系来谈科技成果产业化就是一种空谈。许多企业对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需求中心的提法并不陌生,但他们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尤其对科技型企业来说,把握市场动向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还要有对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动向具有前瞻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科技产业化,无论其产业链的形成与组织结构的组合,或者是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经营目标的确立等等,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以市场为中心,总之,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和经营都应以市场化为前提条件。
3.2市场化体系建设与措施
首先就是必须切实保证科研机构和研发单位的经济利益。科技产业基地其实就是一个产业化利益群体的集合,它包括了研发和生产等多个职能部分。因此,科技产业化基地从形式上看也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合作。它不仅是不同生产经营活动的组合,也是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重新组合。目前,应进一步完善科技的有偿转让制度,它不仅可以促进科技成果或产品的扩散和渗透,而且有利于企业择优引进科技成果或产品,提高研究、开发、生产的经济效益。
其次就是建立市场体系。在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当前除了完善商品市场外,还应着重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建设。科技产品能迅速畅通的进入流通领域,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是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建设发展产业基地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显得尤为重要。产业链的形成,必须由企业的共同利益连接起来。
4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的风险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这些风险也就致使常态的融资投资方式对科技产业化及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发展产生约束,这也就要求了科技产业化及产业化基地对风险投资的迫切需要。科技产业化的内在特征要求风险投资的支撑,这也决定了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撑。从目前科技产业基地内的科技产业化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来看,需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以技术开发及商品化为手段的高级商业性投资,它有利地刺激了科技产业的新兴和成长。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发展科技产业基地的有效途径,风险投资将成为科技产业基地新技术产业化的“加速器”。
5科技产业基地运行的支撑系统
科技产业基地不仅受其内部运行机制及政府宏观控制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大环境中基础结构和有关支撑结构的影响。它们往往是自然机制和人工机制的有效载体。这一支撑机制主要可概括为“物”流和信息流的协同行为以及产业基地的软硬件支撑。
5.1“物”流对产业化基地的支撑
“物”流包括地理环境、交通、通讯、基础设施、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等。由于科技产业化对信息的交流要求很高,所以科技产业基地离不开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当然,高科技产品质量一般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要求很苛刻,所以环境清新、气候适宜、无污染都是有利条件。另外基础设施完整,可以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这往往有利于职工提高高技术产品的质量。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是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有力支撑要素,因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具有高投入的特点。“物”流的支撑条件一般都集中在包含有科技产业基地的高科技园区内或科技产业基地的园区内。
5.2信息流对产业化基地的支撑
信息流主要包括政策因素和竞争环境影响。任何国家的科技产业化都要受到政府政策和政治的控制影响。竞争环境包括企业之间的竞争环境,人才竞争环境和技术市场竞争环境。诚然,信息流也包括教育和研究机构这一重要环节。此外,科技情报和咨询服务机构、专利组织、标准化组织属于信息流的组成部分。
1重从宏观广域范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1.1社会调动
社会“大气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倡,升初、高中加试体育,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大气候的影响下,深知作为一个公民应有争做“强民”而不做“弱民”的高度责任感,因为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参不参加身体锻炼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能不能成才,能不能胜任艰苦工作,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大事。
1.2学校导向
学校的领导不应该让思想仍停留在追求“升学率”上,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体育认识,充分发挥体育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教学的环境与条件,购齐必要的体育设备,搞好场地建设,使学生和教职工有一个良好的体育实践环境。如练背越式跳高,没有海绵垫,老师就无法施教,学生只能望而兴叹;体操器械破旧就会导致学生受伤,这样的条件学生怎能有很高的积极性?学校领导在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更应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每年举行田径运动会和其他各类体育竞赛,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3社会宣传
我国出台了许多关于体育方面的立法和开展全民体育的有关规定,在电视和刊物上推广的健身方法也日渐增多。但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人们对体育的参与意识不高,方法匮乏。社会宣传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和宣传媒体,应多介绍开展体育的好处和方法、法规和政策。
2教学过程课中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要素组成的,各环节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2.1教师方面
从教师角度来讲,能采取的对策、措施很多,但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①教师语言:教师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使用形象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譬如教学生蹲踞式起跑时,尽管老师讲了前腿如何,后腿如何,两手如何支撑,重心如何前移,但到了起跑时,学生怕跌筋斗,大多数还是站起来后再跑出去,蹲踞仅仅是摆个样子。笔者在讲述时把蹲踞式比作好似拉长了的橡皮筋迅速弹出去一样,同时还做出准确的示范动作,结果学生劲头十足,在做好重心前移的姿势后,勇敢地冲出去,使蹲踞式起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形象化语言,能启发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应用,使之融会贯通。比如,在弯道跑时,教师不是一开始就讲弯道跑的动作要领,而是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物理实验。学生听了很惊奇,接着就用同学们在物理课上学过的向心力、离心力的原理,阐述了弯道跑中身体必须保持一定的倾斜度和倾斜度与速度成正比的道理,然后组织学生练习,同学们把弯道跑训练变成了对物理原理进行验证的实习,练起来情绪特别高涨。
②教师的仪表、姿态。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教师在体态、仪表举止和技术动作示范等方面应给学生以楷模,使学生产生羡慕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一个体魄强壮,体型匀称,姿态潇洒,动作优美,身着整洁运动服的体育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标准的示范动作。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有80%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形象记忆在理解和保持记忆方面都明显优于逻辑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准确的示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例如:一个背越式跳高的完整动作,完整清楚地讲解要领固然必要,教师能亲自做1—2遍正确的示范动作更重要。因为一个正确的示范动作,不仅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且能提高兴趣,增强记忆效果,这一心理反射的过程为:注意兴趣羡慕模仿的欲望积极参加实践。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而被动员和激发起来。
③教师的情感。教师受党、国家和人民的重托而肩负对后代的教育、教养的任务。在课堂上应该随时从各方面关怀学生,特别是对那些情绪不高,积极性受到了挫伤的学生,要区别情况分析原因,及时注意,酌情解决。例如:有的女生胆小,怕羞,不敢跳马,那就应该降低器械高度,降低教材难度,耐心指导技术,加强保护措施。又如:有的学生一时学不会复杂的动作,那就应该分解教学或采用诱导练习。又如:有的学生由于教师或同学用语不慎而伤了感情,情绪不高,那么就应该注意教态,处理好团结问题或暂时调组。对待新生应该体贴关心,亲切和蔼,平易近人,注意交流思想感情。应该照顾并善于利用女生爱干净的心理特点,可以事先请她们帮助把器械垫子抹擦干净。
④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气功等专项知识、技能以及体育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技巧教学艺术诸多方面,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体育教学效果。
2.2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最生动有效的办法。
①提高认识,树立为“四化”而学习和锻炼的信念。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不仅为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健康的身体来完成全部学业,而且为走向社会自身继续成长和发展身心素质打好坚实体育理论和技能基础。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是未来事业成功的支柱,认识到自己的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关系民族兴衰的大事,从而增强积极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欲望、动机和兴趣,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动。
②贯彻课堂常规,引导积极性的发挥。课堂常规是保证课的正常进行,调动主观能动性而制定的公约。如:提前做好上体育课的准备,及时换好运动服装,提前到达场地,做好上课的思想准备,遵守课堂纪律,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积极思考领会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掌握练习方法。不闲聊、不打闹,不谈论与上课内容无关的话题,集中精力上好课。对执行常规的好人好事,教师应及时表扬。激励竞争、拼搏,倡导正义、友谊和一切行动听指挥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文素质。
③积极参加课外锻炼,认真复习课堂上所教运动技术,努力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培养自觉地经常地参加身体锻炼好习惯的。
2.3教材
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对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影响甚大。贯彻《大纲》精神,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已有的运动基础,选择通过努力实践能基本掌握的教材。如果所选教材难度过大,大部分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仍不能掌握,就会失去学习信心而影响兴趣。反之,如教材内容过于简单,毫不费力即可掌握,就会使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可学,也会影响兴趣。
2.4教学方法、手段
①比较法:例如教学生背越式跳高时,一般学生开始时做不出展腹姿势。如果教师光说这个学生做对了,那个学生做错了,那么做对的学生听了很得意,错了的就不感兴趣,特别是这种重复指点次数过多时,会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如果教师采用正误比较的方法,叫做得好的同学先做,要求杆上上体后倾展腹,再请做得不好的同学模仿、体会一次,然后再讲解,进行比较,这样,一比一照,学生主动练习的积极性会高起来。
②竞赛法和游戏法:体育课中尽可能运用竞赛法和游戏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可在跑、接力跑、障碍跑中采用,在其他教材中亦可采用。如在急行跳远练习中,教师要求学生在空中成蹲踞姿势后伸小腿落地,就在沙坑前的三米左右拉上一根橡皮筋,要求学生跳起后脚跟超过绳子落地,最后分别比赛,比哪一队跳过绳子的同学多,学生在练习中越跳越有劲,结果伸腿也学会了,成绩也提高了。
③多样化的练习形式:练习形式多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他们喜欢多变的、手段新颖的练习方式。譬如准备活动,不能老是采用一成不变的跑步和做操,机械地枯燥地重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假如教师能结合课的内容和教学任务,变换成竞走,矮步走,侧身跑,交叉步跑,后踢腿跑,前后侧踢腿跑,变速跑,花式图案形走、跑、双人操、轻器械操、活动性游戏等等,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加。
2.5其它手段
①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包括教学现场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心理环境。现场环境如:跑道平整、沙坑松软、场地界线清晰、器械和场地的有关色彩对比和谐。心理环境包括:师生合作和学生相互合作的凝聚力,愉悦欢快的情绪,顽强拼搏竞争取胜的氛围等。为创设最优的教学情境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一成不变的命令式教学,态度过于严厉、生硬、动辄训人,不但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反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形成离心力。教师应该经常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使创造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行政法学;行政强制;和解;三环家具城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世纪之交,正好为人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对于行政法学界来说,同样需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反思传统,面向未来。在长期的行政法学研究过程中,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传统行政法学中的单方性、从属性、高权性、命令性、支配性和不得和解性等观念,真的不可动摇吗?这种思考,在我的潜意识中萦绕了多年以后,终于形成了要写点东西的欲望。不过,成为我真正着手写点东西的契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两个发人深省的案件:其一是刘燕文诉北京大学及其学位评定委员会案;其二是国东公司诉北京市海淀区规划管理局案(以下简称三环家具城案)。关于前者,我已发表了《行政诉讼与司法能动性---刘燕文诉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案的启示》[2],对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院应如何发挥其能动性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当然,促使我深刻反省行政强制不得和解之原则的,是三环家具城案。[3]
三环家具城案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一度引起强烈反响的案件。这里省略一系列复杂情节,仅介绍其案情梗概。北京外文出版纸张公司(以下简称"纸张公司")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以下简称"外文局")所属国有企业。受外文局的委托,纸张公司将该局管理使用的西三环89号院(原为库房,闲置多年)出租给北京市国东经济发展公司(以下简称"国东公司"),并由国东公司以外文局的名义办理有关手续,出资建设临时商业用房,约定"双方不得中途终止协议,国家征地除外"。根据北京市海淀区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规划管理局")建筑施工许可证的规定,该临时建筑的期限为1995年3月8日至1998年3月8日,但明确强调"因绿化、交通、自来水等项协议规定期限二年,各项手续到期前一个月应到我局续办手续,过期按违章处理。"1995年12月,规划管理局收取了国东公司交纳的三年临时建设工程费。
1996年起,纸张公司两次欲与国东公司中途终止合同,国东公司两次诉至法院。经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两审终审,均判决确认房屋租赁合同协议有效,要求双方继续履行合同,并要求双方按照房地产管理法规的规定,到房地产登记机关补办登记备案手续。国东公司于1997年12月向房屋登记机关补交了房屋租赁手续费,纸张公司未补办相关手续,外文局也没有向规划管理局申请延长临建使用期。尽管国东公司多次申请规划管理局补办临建延期手续,但由于外文局和纸张公司不予协作,迟迟未能办妥有关手续,致使其所使用的临建成为违法建设。
1998年4月,规划管理局通知外文局和三环家具城该临建已超期,属于违法建设,要求外文局迅速拆除该临建,恢复原状。1999年5月25日,规划管理局执法人员向外文局的工作人员调查核实了三环家具城的批准期限情况,于同年6月2日向外文局发出了限期拆除通知。外文局于6月18日将该拆除通知的内容通知了国东公司。同一天,规划管理局向海淀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在强制执行期间,因国东公司以规划管理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并提交执行异议书,法院决定中止执行。1999年9月28日,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决维持被告规划管理局的限期拆除通知,驳回原告国东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原告不服一审判决,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审法院于1999年11月19日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经过几番周折,争议标的物临建被了。有人认为,这是依法行政的结果,值得庆贺;有人认为,超期临建,属于违法建设,违法必究,维持了法律的尊严。然而,这个案件却将我带进了对行政强制原则的反思之中。实际上,许多行政法学者都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行政强制真的不能和解吗?
二、行政强制中和解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有关法律根据的剖析
在上述三环家具城案中,从表面来看,被告规划管理局对第三人外文局作出并送达限期拆除决定,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城市规划法》第33条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必须在批准的使用期间内拆除"。《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第36条第3项则规定,"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满和在城市建设需要时,使用单位必须无条件拆除建设工程及一切设施,恢复地貌,交回用地。"然而,只要我们对法律规定作简要剖析就会发现,规划管理局所作出的限期拆除决定并不一定符合法律规定。
首先,从《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不是"在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那么,即使其"批准的使用期间"届满,也不一定要拆除。也就是说,这里存在一种协商、协力和协调的空间。这种规定,显示了立法者的智慧,间接地授予行政管理部门以必要的行政裁量权。换言之,对于那些"批准的使用期间"届满的临时建设,简单、粗暴地责令拆除或,并不是对法律的正确执行。行政管理机关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必须有较为充分和客观的把握,以准确地作出判断,命令。
其次,《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似乎对拆除条件有所改变,"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满和在城市建设需要时",可以理解为"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满"时和"在城市建设需要时",分别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要求"必须无条件拆除建设工程及一切设施,恢复地貌,交回用地。"然而,如果这样理解,显然不符合《城市规划法》的前述立法旨意,实质上是通过下层位法规定了严于上层位法的义务条件,这是现代法治国家应当尽量避免的。因此,我们只能认为,这里所规定的意思是,只有"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工程使用期满",并且"在城市建设需要时",才要求"必须无条件拆除建设工程及一切设施,恢复地貌,交回用地。"这样,也只有这样,才是对《城市规划法》的规定予以具体化,是对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裁量权的行使条件予以进一步明确,将什么是"在城市建设需要时"的判断权赋予行政管理机关。同样的道理,如果不存在这种条件,那么,即使是临时建设也并不一定必须拆除。
(二)有关事实情况的确认和分析
1、临建占地情形
国东公司投资改造库房,兴建临时建筑,开办了三环家具城。上述临建占地不是绿地,不是消防通道,不是国家规划用地。并且,临建和三环家具城长期固定建筑形成建筑整体,成为商城正常经营的重要条件之一。
根据上面对有关法律规定的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三环家具城的临时建筑可以拆,因为其已超期,成为违法建设;也可以不拆,因为其不是"在规划区内"的临建,也不是"在城市建设需要时"必须拆除的临建。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责令拆除或者,应该根据利益衡量来作出结论。很显然,既然该临建和三环家具城长期固定建筑形成建筑整体,成为商城正常经营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拆除该临建,必定影响三环家具城的正常经营。问题在于,对这种正常经营的影响,是否会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2、拆除临建与公共利益
三环家具城服务好,宣传到位,经营效益不错,开张后很快成为京城较为知名的家具商店。该商城为400多个厂家提供经营场地,安排下岗职工近400人,年纳税1000多万元。仅凭这几个枯燥的数字就可以判断,三环家具城的正常运营,不仅在一般意义上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而且,在安置下岗职工,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意义上,也是公共利益的较好的体现。因此,维持三环家具城的临建与"违章建筑"必须拆除的一般法要求之间,同样存在一个利益衡量的问题。和解不仅有利于当事人,而且也有利于国家。以行政处罚为例,某企业生产假冒产品,被行政机关罚款数额较大。如果立即强制执行,该企业只有破产倒闭,可能仍然无法交足罚款。但是,若行政机关与企业达成分期缴款协议,则该企业避免了倒闭,罚款亦可足额交纳,其持续发展对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当然有意义。稍加比较,哪种办法更能体现依法行政的精神,更能维护公共利益呢?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在三环家具城案中,如果规划管理局不是简单地作出限期拆除决定,而是根据其对事实的掌握和有关法律的要求,以其自身的管理权为背景,对有关当事人进行行政指导,比如说以相应提高租金为条件,敦促第三人提供有关证件,协助原告办理临建延期手续,使临建成为合法的建筑,使原告能够维持正常经营,则不仅对当事人各方都有利,而且也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
综上所述,在行政强制过程中,基于对公益的全面理解,实践中可以允许执行和解。
3、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责
在现行法体制下,诚如被告规划管理局答辩所称,原告对本案临建的占用仅为一种事实状态,(有关租赁纠纷的)两审法院判决并没有涉及本案临建的合法性,更没有使过期临建合法化,也未给被告课加为超期临建申报延期的义务。
但是,作为行政管理机关,如果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纠葛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也不进行任何利益衡量,就不能充分而准确地行使法律赋予其的行政裁量权,不能充分考虑形式法治主义和实质法治主义之价值观的异同,结果只是形式地理解法律、法规的意思,简单地作出决定。被告明知临建过期系纸张公司拒不履行法院判决,不办理相关手续,故意拖延时间所致这一事实,却无视原告多次向其反映的有关情况,无视原告办理延期手续的请求,采取消极拖延战术,一直不予办理。这实质上等于没有发挥现代国家对行政机关所要求的积极能动作用。尽管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赋予规划管理局以"为超期临建申报延期的义务",但是,充分运用行政指导手段,调整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在进行利益衡量的基础上作出行政决定,这应该是现代行政机关的起码职责。
并且,当确认了上述事实和有关纠葛以后[4],我们更能够确信,规划管理局作出限期拆除决定,实质上是第三人外文局恶用行政管理权,以实现自己私利的结果。我们说,行政管理机关为当事人提供服务,是其职责。但是,不进行利益衡量的服务提供,不是现代行政组织法所要求的职责要素。
被告不仅在作出决定前和作出决定时没有正确考虑当事人(原告和第三人)的利益保护,而且,在作出限期拆除决定后,故意不向原告送达,剥夺了原告依法享有的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违反了法定程序,严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关于这一点,一审法院判决理由中指出:"被告在执法中已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即本案第三人送达了拆除决定,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没有规划机关应向行政管理相关人送达行政决定的规定,且原告现已实际行使了的权利,……;被告作出的限期拆除决定不存在违法之处,依法不负赔偿责任,……"这种观点是非常危险的。在现代法治国家,向有关利害关系人说明理由、告知权利,已经成为现代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原理之一,而我们的规划管理部门竟然可以完全无视被标的物的使用人的存在,连限期拆除决定都不予送达!而我们的法院针对这种危险现象,竟然予以绝对的支持,判决指出:"被告依职权对违法建设进行查处,责令负有拆除义务的使用单位即第三人限期拆除,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被告在采取这一行政强制措施的过程中,亦履行了向行政管理相对人进行调查、送达行政决定的执法程序。"而第二审判决更进一步指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因上诉人并非上述临建许可证的申请人和被许可人,故尽管拆除上述违法建设工程将影响其利益,其亦不能由此成为上述限期届满后行政拆除通知的直接相对人。"
我认为,判决的这种立场,实际上是以国外传统行政法学上的"法律上的利益"和"反射性利益"的概念区分观念为前提的。在国外,随着权利保障意识的普及和有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已经呈现出尽量将反射性利益解释为法律上的利益的趋势,我们更不应该以"相对人"和"相关人"的概念游戏,来损害当事人的权益。[5]
(三)对传统学说的反省
在民事强制执行中,和解是较常见的。而在行政强制中,传统的学说一直认为,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坚决贯彻实施,不允许和解。其主要理由是:
首先,关于行政强制能否和解的问题,《行政诉讼法》等一般法典没有明文规定,各个具体行政领域的有关法律、法规上也并无明文规定。
其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政策和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也是各行各业执法工作的奋斗目标。因此,人们当然地认为,行政行为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不适合于和解。
学界一致认为不能和解的传统观点,是在大陆法系国家有关行政行为权力性和不可处分性的观念影响下形成的。人们认为,行政强制机关采取相应措施,责令相对人履行义务,是该机关所应承担的责任,允许相对人不履行其法定义务,就意味着失职,为法律所不允许,也有悖于行政管理的宗旨,因而在强制执行过程中不能与相对人和解;[6]我本人曾经也一直强调行政行为的不可处分性,主张在强制执行过程中,对义务主体---行政相对人来说,只有一个选择,即履行其应履行的义务。而行政权力享有者不可能免除或变更相对人义务,这是行政机关的责任。[7]
傅雷在"译者弁言"中写道:"如何在现存的重负之下挣扎出一颗自由与健全的心灵,去一尝人生的果实,岂非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对于行政法学者来说,继承前人的成果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而反省传统学说,回答现实需要,发展传统学说,也许是当前最迫切的问题。
实际上,传统学说有关不得和解的主张之所以能够成立,是以"其应履行的义务"明确、合法、合理为前提的。或者说,行政行为的不可处分性的成立前提是羁束性。只要法律、法规赋予行政主体一定幅度或范围的行政裁量权,那么,这里的所谓"其应履行的义务"就有变动的可能性,就应该是可以"和解"的。只不过这里的和解要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而已。
在三环家具城案中,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留意到"其应履行的义务"具有不明确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可变动性。
在美国,行政机构不仅可以设定一些规则,而且,它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保障规则的实现。其中在防止污染等重要的领域,行政机构可以采取较多的手段来防止和治理水、空气等的污染,包括执行前的一些监控和调查等。这就要求被监控的企业等遵纪守法,并且履行报告、登记等方面的义务。而行政机关则可以充分利用视察权,有效监控有关标准的实现情况。通过视察,对档案进行检查,对机器等设施进行检查,以确定其是否已经达到行政机关所设定的一系列标准。如发现不符合标准的,可以,通过以寻求对不符合标准之企业的制裁。然而,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现象是,行政机关尽量不通过司法途径,而是尽量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来解决。行政机关和当事人未达成协议的话,就可能真正启动执行程序,甚至可能付诸于司法审查。美国的行政执行程序,是开放的,是非正式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当事人磋商,以达到问题的解决。并且,只要在法定的幅度或范围内,行政机关所作的决定得到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各部门和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尊重。[8]这是值得中国学者特别注意的一种趋势或者倾向。
三、行政强制中和解的几个阶段
(一)在立法政策层面的和解
设置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价值观已呈现出多样化,各个领域的情况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因此,在立法和制定政策阶段,就应该尽量预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力求通过设定一定的范围或者幅度的方式,将有关问题的解决权具体地赋予相应行政主体。如果过于追求所谓明确性和不可更动性,结果可能会影响或阻碍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行政强制的目的来看,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义务的履行,或者说是为其后的行政行为准备条件。既然如此,在立法或制定政策阶段,对应那些有一定不明确性或者可更改性的规定,尽量周详地承认当事人之间的和解,促进和激励用行政指导方式进行动态的、开放的、各方当事人能够通力合作的行政管理,应当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二)行政执法阶段的和解
在具体执行法律的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执法人员和被执行人员相互对峙的现象。也许,在法治观念尚未普及,协作状态尚未形成的现阶段,甚至在相当长的未来阶段,这种抵触、对抗甚至激烈的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人民共和国,作为人民的政府,作为人民的服务员,必须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与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建设自己的国家和城市,建设自己的家乡和生活共同体。既然法律规定有一定的幅度,有一定的范围,那么,执法阶段如何使用行政裁量权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法律、法规或者政策所确立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执法必严",要求对法律、法规乃至政策有较为全面和准确的把握,为达到既定目标,应该允许执法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变通措施。应该说,在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执法阶段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接触最为频繁和直接的阶段。若在这一阶段承认行政强制等行政行为的和解,通过行政指导等方式作好协商与和解,不仅有利于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也必定有利于行政执法最终目的的实现。当然,这种情况下的和解,最能体现执法人员的判断力与素质。
(三)争讼阶段的和解
争讼阶段的和解,包括行政复议中的和解、行政诉讼中的和解以及非诉行政案件中的和解。一般认为,关于有瑕疵的行政行为,在一定制约之下,作出该行为的行政主体及其上级行政主体具有撤销权限。在行政诉讼中的原告请求,是以被告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为理由的撤销请求。在复议、诉讼或非诉案件的过程中,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承认其具体行政行为具有违法或不当的瑕疵,因而承认相对人的请求,双方达成和解,在实定法上应该说不存在任何障碍。在复议中撤回复议申请,在诉讼中撤回诉讼请求,以及在非诉行政案件中撤回执行请求,都是和解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在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中,不仅从理论上说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而且有一定数量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是这样结案的。[9]
行政强制是基于民事强制的有关制度而创建、发展起来的。既然在民事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那么,在行政执行中,只要存在"可处分性"或者裁量的幅度或限度,就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当然,由于行政案件的特性决定了行政执行的和解量要远远少于民事执行中的和解。
行政机关既然有权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作出处理决定,也有权在一定幅度或范围内选择处理决定,并且有权撤销原处理决定,那么,为促使相对人履行行政行为所确定义务,避免人为制造的违法现象的发生,行政机关就应该具有通过和解方式了结行政争议的权能。尤其是在复议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行政执行的和解将更加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争讼中的和解,更值得肯定和提倡。[10]
四、对行政强制中和解的控制
当然,我们说行政强制可以和解,并且必须实行和解,并不是意味着和解可以无视依法行政或法治行政的原理。毋宁说,行政强制的实施,无论是立法层次的,还是执法层次的,或者是争讼阶段的,都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或法律的根本精神来进行。超级秘书网
首先,在立法层次,如果对有关规制事项能够有较为全面且正确的把握,就应该尽量避免对幅度和范围等的过度宽泛设定。或者说,应当针对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及时清理、修改和完善有关标准、幅度和范围等的立法。
主题词科学技术创新复杂性系统整体思维
科学技术创新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复杂性来自混沌与秩序的边缘。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时候,原来“混沌理论”一词已被宏大的“复杂性理论”所取代了。混沌理论对其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对自然界系统的非线性动态行为的数学研究。相反,复杂性理论则被认为可以用于复杂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行为层面。社会系统并不仅仅是由它们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固定规律所限定的“复杂适应性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s)。相反,它们是可能随时间演化而改变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复杂演化系统”(complexevolvingsystems)。
科学技术系统创新运动是一个貌似无规则运动的有序性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术本身是各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不等于各因素简单相加。各技术要素在技术系统中也不再是原来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术系统动力下也发生了相变,或者说,技术性因素、实体性因素与知识性因素都具有了技术所拥有的整体性。技术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术系统运行模式和运行状态的制约。第二,多层次性。尽管技术的各因素受技术系统动力的作用发生了相变,但技术本身却生成了一种稳定模式。技术的稳定模式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是由科学的技术应用与技术理论的层次性决定的。科学技术系统内有稳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内还有混沌区,这种结构无穷次重复着,具有各态历程和层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变性。复杂非线性科学技术的创新过程本质就是经历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长和折叠的特性,这是形成敏感依赖于初始条件的主要机制。伸长是指系统内部局部不稳定所引起的点之间距离的扩大;折叠是指系统整体稳定所形成的点之间距离的限制。经过多次的伸长和折叠,轨道被搅乱了,形成了新对称结构或混沌。
由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非线性系统特征,因此,可对其运用复杂性理论进行管理。
1转变思考方式
牛顿力学是近代科学的典范,是近代科学建立的基础,牛顿力学是典型的决定性理论,是可测量和可预测的。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两次重大变革所创立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分别排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测量过程的完全可控性。混沌理论的诞生打破了拉普拉斯决定论,被视为20世纪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第三次革命。混沌理论认为,非线性系统运动具有无穷大周期且始终限于有限区域、轨道永不重复的、性态复杂的运动,不可能无限精确和无限长时间地测量和计算连续变量。混沌理论解决了困扰牛顿(Newton)力学的三体问题,创立了研究n维相空间的不确定解的理论,混沌理论使人们认识到非线性系统演化既是决定论的又是随机论的。决定论的可预测性,只适用于那些宏观的缓慢的周期或准周期的稳定运动,然而,这样的运动实在是太少了。
科学技术创新复杂系统倡导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固有的思考方式,放弃机械论和宿命论,学会欣赏并应付联系、物力论(Dynamism)和不可预测性。因为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多因素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对确实存在的运行模式(即现实存在)进行领会,即正视多元化存在,并对不可预测的事件进行反应。为了使科学技术创新过程自我发展为“复杂演化系统”,有必要对学习、多样性和影子系统(Shadowsystem)观点的多元化进行鼓励。
2并不是对每件事都需要进行控制
科学技术对客观事物既进行决定论描述又进行概率统计论描述,这两种描述方法已经共存了几百年。决定论认为,任何一个力学系统只要知道现在的行为就可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概率统计论认为,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未来状态并不完全确定,需要用概率统计方法来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决了决定论和概率论这对貌似矛盾的问题。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统有可积和不可积之分,可积系统的运动是规则的,遵循决定性规律,不可积系统表现出随机性,成为统计物理学的基础。对不可积系统,KAM环面包围着随机层,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少和扰动不大时,KAM环面包围的随机层测度极小而可忽略不计,统计物理学就不适用了,而应该应用牛顿定律。当不可积系统的自由度和扰动很大时,根据“阿诺德扩散”,KAM环面逐渐减少而随机层迅速扩大,系统只具有极少数的规则运动,规则运动变为次要的,系统出现了大量的混沌运动,这时才能用统计物理学来研究该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近可积哈密顿系统,随机成分有限,导致不可积性的扰动项很小。在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系统处于混沌性态时,确定论和概率论随机交替作用,但确定论占据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径发展。随机成分确实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复杂的非线性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件事都进行控制。应该相信混沌性态是貌似不规则的有序,科学技术复杂演化系统不仅反作用于环境,还会反作用于自身,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总会不断出现新的有序状态。
3与环境共同演化
复杂性理论借鉴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认为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同时存在混沌子空间和对称子空间,两种性态此消彼长,不断和外界环境互动而发生转换。在湍流中规则运动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运动,在混沌运动中又包含着更小尺度的规则运动。这说明,科学技术创新系统是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并不断互动发展的耗散系统。
科学技术创新系统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演化,这就需要时刻准备好对环境进行反应,凭直觉领会那些驱动科学技术创新变迁的环境模式,根据需要进行适应,而且随时准备抓住各种出现的机遇。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三种性态,稳定区域(墨守陈规)、不稳定区域(瓦解崩溃)和混沌边缘(变革栖息地)中,混沌边缘最适宜与环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边缘,在一种“有限不稳定状态”下,正统系统(主流文化、结构权力等级体制)和影子系统(蕴藏矛盾、变化潜力的非正式组织)能维持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张力。正统系统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导,对适当的结构和程序进行授权,以及抑制人员中的不安情绪。同时,影子系统可以激发观点的多样性,并且削弱正统系统的力量迫使它进行不断变革。这样,组织行为表征为耗散结构,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能以新的方式执行基本任务或者追求崭新的基本任务,组织的创造性和创新方面的潜能都展现了出来。
4整体思考
技术创新系统的复杂非线性要求寻找整体模式来思考问题,并用整体的方式来控制创新过程,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一个细节。整体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够产生最大影响的微小变化,并施加微扰改变系统运行轨道,避免蝴蝶效应。
4.1建立连接
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可逆的,事物的发展不存在演化;空间是平滑的、线性的;时间和空间不相关联,各自独立存在。复杂性理论认为,由于非线性的作用,时间的变化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实现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间也不是平滑的,不仅存在整数维也存在分数维,整数维是分数维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过考察系统中某一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序列,可以重构相空间,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维数。这表明复杂性空间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积累。因此,在复杂非线性系统运动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应该将时间和空间看成一个统一体,系统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时空整体性的,任何因素在时间维度或者空间维度的变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整个进程。而整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复杂系统的动力机制下,似乎只能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整体的关联来得到了解。因此,科学技术创新过程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各种因素的时空关联,正是时空关联的模式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表现。整个系统处于密切关联之中,并与他们的环境不断进行交换,与之共同演化。
4.2适应复杂性
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的科学,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线性只是非线性的特例。经典物理学的线性观,导致了事物发展的简单性、确定性和还原性。复杂理论的非线性观,是线性与非线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对立而统一的,前者是事物发展的暂态,后者是事物发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质特征。因此,研究问题时应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复杂性现象时,用复杂性方法来处理将会显得简洁而有效,反之,采用简单性的方法来研究将会显得繁杂而无效并且得不到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复杂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数维来简单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轨道的简单方法来研究将是得不到一条确定轨迹的。同样,在研究简单性事物时,如果采用复杂性的方法来研究也将是无效的。
将多元高阶方程化简以便求解,即将复杂现象简单化是我们的思维定势。然而在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过于关注细节往往不能产生创新成果,在创造性思考时,复杂性思维是必要的。虽然复杂性思维可能不符合常规,甚至会引来混乱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欢迎的。很多创新团队刻意追求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议,目的是激发人的创造性,而不是被惯常的生活习惯所泯灭。最好的想法不总是来自高层,而且组织内的人都想事业有成,控制只是一种幻想,如果给予适当的扶持,每个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4.3让过程成为进行时
物理学中的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所揭示的是关于简单性事物的基本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线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关于非线性现象的复杂理论,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发展结果必然会导入吸引子,呈现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学、社会学等是关于复杂性现象的科学,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学。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暂态的,而事物发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终结果,两者是不可分离的。事物发展的目的性要通过事物发展的因果性来保证,而事物的因果发展必将会导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统,如天气预报是由有限的确定性定律来支配的,有可能观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样产生的。然而,科学技术创新是人类一项复杂的创造过程,受到无穷多个因素及大量随机因素的影响,奇怪吸引子似乎说明不了什么。由于人类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科学技术创新的行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解释。人类可以思考和学习,根据自身目的进行行动,而且能够反对及驳斥假定适用于他们行为的任何规则。因此,在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时必须要制定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对于实际工作中的每一步则要实事求是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4.4复杂演化管理
逻辑思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强大思维武器,科学研究中所揭示的规律性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保证其正确性的。当然,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导致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据混沌现象的长期不可预测性和遍历性,我们将无法通过逻辑思维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这时就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理论,而要大胆地猜测、冒险和创新,进行直接的下意识思维,然后再把中间过程联系起来进行逻辑思维来判断这种猜测的正确与否。所以说,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知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复杂性理论不是系统的,而是整体观的方法,它所强调的不是稳定性而是重视创造性与变革,追求的是“成为学习型组织”。当创新思维被非逻辑思维推向远离平衡态的时候,自组织过程会自然而然发生,它们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异体并且对周围环境进行更加灵活反应。
参考文献
1AliOkasaoglu,TayfunAkgul.ChaoticMaskingSchemewithaLinearInverseSystem[J].PhysicalReviewLetters,1997(4)
2H-JStockmann,QuantumChaos:AnIntroduction[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3迈克尔·C·杰克逊著.高飞,李萌译.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黄润生,黄浩.混沌及其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5王兴元.复杂非线性系统中的混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周守仁.复杂性研究与混沌控制及其哲学阐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7弗朗索瓦·吕尔萨著.马金章译.混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体育课兴趣
一、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应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和积极练习。论文百事通这样,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所长,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中长跑的技术,克服了“厌跑”心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奔跑兴趣。这样不仅发展了素质,也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有易到难的规律。因此,在给他们教的过程中,应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教难的技术。同时,教师的教学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之乐。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勇于突破新教材,提高教学效果。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为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根据学生需要合理运用各种练习手段,既可以严密教学组织,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情况,灵活运用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永远是平等的朋友。比较而言,学生更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多用激励的语言
(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而某些有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3)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再次,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教”。体育的竞技性特征,使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经常要承受成功和失败的心理体验。
2、爱护、尊重和信任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掌握的有利;课中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队列站队的背风、背阳光直射;课中的节奏和气氛的掌握和控制;课后要冷静反思。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
3、参与到学生中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当他们打篮球比赛兴趣下降时,就参与到他们的比赛中。当学生长跑体力下降时,就和他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距离。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练习中,学生掌握动作有快慢之别、优劣之分,这种差别就形成了同伴间的相互影响,鼓励差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并提倡技术好的学生都和技术差的学生共同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学生,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学生的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而动作好的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的技术必须要提高。在动作练习一定时间后,要有意识地让动作较好的学生来做示范,这样不仅能增强本人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动作较差的其他同学的练习,带动其完成动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