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1 08:32:02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双创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经管专业 双创 人才 现状 培养模式
一、当前经管专业“双创”人才教育现状
首先,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其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多年来,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尽管社会普遍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缺乏目标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是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待遇上还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挂钩。至于学生方面,传统单一价值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着轨道惯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第四,创新和创业教育缺乏合格的师资。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高校的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上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新教师队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没有经历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没有直接参与过产品的研发和改进,因而他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多少心得体会,自然难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二、构建经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特征
经管类“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基于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的一般特征。“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能力,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二是经管类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经济管理是人们在各类各种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及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有效调配,以达到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和有效产出,既涉及管人、管事,又涉及管财、管物。所以,经管类“双创型”人才需要在“懂经营、善管理”的基础上具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自我发展机制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要,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对教育需求的不同,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尊重学生的选择、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的学习自,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分流培养、分级教学、分层教学,扩大学生自主选专业、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的空间。
强调教学内容的超前性、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发展先进水平趋于同步,这样,才可能使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注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一要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厚实的基础;第二是要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专业适应性;第三是增设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结构,提高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第四是引进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第五是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第六是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或体系,有针对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三)强化实践教育
强化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环节。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渠道。
加强以毕业设计(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严格选题申报与审查制度,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社会工作等,同时提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更新率,保证题目的先进性、新颖性。
鼓励学生出校门,加强与社会工作、生产、科研的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建立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实际工作、生产、科研进行结合的机会。
三、结语
据统计,2015年,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24份文件,实施多项优惠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在全球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下,“双创”为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不过,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循的“双创”,也受到不少质疑。
比如,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年轻人怎么能“双创”;“双创”大量集中于互联网领域,失败多,存在泡沫怎么破;大众创业如火如荼,但万众创新在哪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参与了去年中国科协组织的“双创”第三方评估调研。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他认为,从评估情况来看,在发展初期,“双创”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奇怪。
“美国的创业失败率也很高,创业就是这样,爬起来再创嘛。”陈章良说,当然,也不能盲目,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再找好的技术、好的科学家。
至于创业质量不高,创新少的问题,在他看来,一个关键的解决办法,是鼓励更多有技术的科学家成为“双创”主力军。“科学家动起来了,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 政府很重视,大学生最有劲头
2014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总理提出,“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2015 年全国两会,“双创”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本届政府对“双创”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
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双创”到底创得怎么样了?
陈章良介绍,2015年,在国务院委托下,发改委把全国“双创”评估工作交给中国科协,科协组织专家学者,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对“双创”的效果有了初步评估。
“第一个明显的情况是,各地政府都极其重视‘双创’,给了很多特殊政策和经费来支持年轻人创业。”陈章良说。
比如在成都,市长唐良智称自己是“创业市长”,亲自抓“双创”政策扶持工作,把成都富士康没用完的工人宿舍空出来,在高新区拿出一栋楼,免费三年出租给年轻人创业。
第二个现象是,一批年轻人,包括在校大学生、快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激情和参与程度非常高,对创业特别有干劲。
“尤其像中关村”,陈章良说,“一个创业咖啡楼里有300多家创业公司,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未来的比尔・盖茨,觉得自己前途无量。”
第三是真的出了一批好的成果,从普通的“互联网+”到技术咨询,再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等几个方面,明显都出了不少成果。
2015年10月的“双创”活动周上,科协把大量出成果的项目都请到了中关村主会场,平衡车、太阳能、无人机……甚至总理都点赞的一些成果,都是一群年轻人做出来的。
陈章良说,有意思的是,有很多成果的想法和点子,涉及的技术其实非常基础和普通,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都是没人做的,但就是这样一群不熟悉科研工作的年轻人,反倒更有激情去做,还做出来了。
“双创”没有泡沫,远远不够
在国家鼓励支持下,大量年轻人投身创业,也有声音认为,由于创业资本的投机行为,再加上大学生和年轻创业者的盲目和不理性,“双创”存在泡沫。
陈章良说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些情况,比如大学生扎堆互联网创业,比如一些投资机构的投机行为等。但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双创”有泡沫,恰恰相反,现在“双创”还远远不够。
“在科协的评估过程中,并没有看到支撑泡沫一说的数据。如果把一些创业企业的消失认定为泡沫,哪里都是泡沫了。”陈章良说。
陈章良说,以现在火热的人工智能为例,现在很多人、很多企业做机器人,“饱和了吗?完全没有。”从应用层面看,机器人还可以陪人下围棋,甚至高考题都可以让机器人来设计。机器人产业的市场还很大。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钢铁、石油、水泥、玻璃都产能过剩,但高科技产品是进口的,2015年一年进口上千亿美金的芯片,国内的手机生产商就挣一点钱,这些高科技领域都需要创业,技术转化远远不够。
所以说,在这些领域的“双创”,还有很大空间,还远远不够,而不是已经饱和成了泡沫。
陈章良说,如果要说泡沫,只是说某个领域可能有很多人闯进去,比如互联网,是有可能存在泡沫的,但在“双创”发展初期也应该如此,总得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当然,在评估过程中,科协的调研小组确实发现,和外界普遍感受一样,创业的成功率不高。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16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而另有统计表明,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为80%左右,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大学生创业失败率更是高达95%。
一个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陈章良说,很多创业团队,房子是政府或机构免费提供的,自己只有一小笔启动资金,凑几个人就开张了,每个人都是经理、CEO,但等到钱烧完了,就散伙了。
“但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在美国,创业的成功率也不高,创业失败也是常态。”陈章良说。 科学家忙着评职称被束缚
“创业失败并不可怕,就像美国一样,爬起来再创业嘛,总结经验教训,再找好的技术,再找好的科学家,他们的技术握在自己手里也没用,给创业者赶紧转化出来,何乐而不为。”陈章良说。
在他看来,“大浪淘沙,对国家的‘双创’是好事”,相比创业失败,国内“双创”现在更大的问题,是中国科技的主力部队――大院大所的教授们、科学家们,对于“双创”并不热情。
这与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和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形成鲜明反差。陈章良说,根据科协的调查,只有60%的科研人员知道国家号召创业,而这其中,真正把科研成果投身开发创业的,不到20%。
“科学家不创业,光靠年轻的大学生,‘双创’空有激情没技术,终归不行。”那么,为什么科学家不愿意创业?
“关键是国家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和‘双创’评估指标没跟上。”陈章良说。
比如,讲师要升副教授,必须要有几篇好论文。副教授升到教授,没有几篇SCI文章,根本没戏。教授想评院士,没在《科学》、《自然》上发表好文章,想都不要想。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科学家哪还有劲头创业?
陈章良说,如果把技术拿去开发开公司,精力跟上去,挣钱去了,就要去找投资找市场,实验室没有时间管,哪还有时间写论文?所以即使有成果,也得先放到一边,赶快写论文,先当上教授、评上院士再说。
如果能在国家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和“双创”评估指标中,把科研人员、科学家们做技术转化和创业的成果,比如形成的产业服务多少人群、创造了多少产值甚至是挣的钱交的税,也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中,也能用来评教授、评院士,他们参与“双创”的热情和动力,自然而然就激发出来了。 科学家创业的三道门槛
即便解决了没动力不愿意创业的问题,科学家们“双创”也面临不少实实在在的门槛。
第一道门槛是资金。与大学生相比,技术创业和产业化,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现实情况是,科学家“双创”找资金,并不比大学生容易多少。
陈章良说,科学家们做科研项目,都申请了不少科研经费,但科研经费有严格管理,不能用于创业开公司搞产业化。
国家的一些科研项目和基金,比如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是用来做基础研究,并没有设立用于科研技术开发转化和产业化的基金,缺了这块资金,想做也做不了。
有人认为,国家没有科研开发或转化的基金,那还有市场的投资。问题来了,科学家做科研技术开发转化的项目,往往不能立即转化成收益。
以新药研发为例,过了研发阶段,还得经历一二三期临床,最后还不一定能出来,有多少市场的投资方愿意做如此长周期的风险投资?
陈章良说,如果有国家的技术开发和转化项目基金,科学家申请项目,也就不会出现没有启动资金想做做不了的问题。
除了资金,第二道门槛是专利。
陈章良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说,在美国,所有科学家的技术都会申请专利,法律保护体系也十分完备,偷专利的公司会被罚得“一塌糊涂”,公司罚完个人的信用也没了,别再想做什么事情。
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不够。陈章良说,很多企业反映,技术放出去,很快就被人“拷贝”走了。甚至有些“拷贝”者的规模,做得比技术发明人还大。
更值得反思的是,因为从“拷贝”企业的大规模生产中获得税收、财政收入和GDP,一些地方政府还搞起了地方保护主义,阻挠技术发明人维权,告到法院有时也拖而不判。
第三道门槛是股权。
以专业技术入股是现在很多科学家参与公司创业的主要模式,但一直以来,科研人员技术入股的占比限制很严格,只能是10%。
不过,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经验可循的“双创”,也受到不少质疑。
比如,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年轻人怎么能“双创”;“双创”大量集中于互联网领域,失败多,存在泡沫怎么破;大众创业如火如荼,但万众创新在哪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参与了去年中国科协组织的“双创”第三方评估调研。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他认为,从评估情况来看,在发展初期,“双创”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奇怪。
“美国的创业失败率也很高,创业就是这样,爬起来再创嘛。”陈章良说,当然,也不能盲目,应该总结经验教训,再找好的技术、好的科学家。
至于创业质量不高,创新少的问题,在他看来,一个关键的解决办法,是鼓励更多有技术的科学家成为“双创”主力军。“科学家动起来了,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
大学生最有劲头
2014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总理提出,“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2015 年全国两会,“双创”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本届政府对“双创”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
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双创”到底创得怎么样了?
陈章良介绍,2015年,在国务院委托下,发改委把全国“双创”评估工作交给中国科协,科协组织专家学者,走遍了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对“双创”的效果有了初步评估。
“第一个明显的情况是,各地政府都极其重视‘双创’,给了很多特殊政策和经费来支持年轻人创业。”陈章良说。
第二个现象是,一批年轻人,包括在校大学生、快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创业的精神、激情和参与程度非常高,对创业特别有干劲。
“尤其像中关村”,陈章良说,“一个创业咖啡楼里有300多家创业公司,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未来的比尔・盖茨,觉得自己前途无量。”
第三是真的出了一批好的成果,从普通的“互联网+”到技术咨询,再到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等几个方面,明显都出了不少成果。
2015年10月的“双创”活动周上,科协把大量出成果的项目都请到了中关村主会场,平衡车、太阳能、无人机……甚至总理都点赞的一些成果,都是一群年轻人做出来的。
陈章良说,有意思的是,有很多成果的想法和点子,涉及的技术其实非常基础和普通,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都是没人做的,但就是这样一群不熟悉科研工作的年轻人,反倒更有激情去做,还做出来了。
“双创”没有泡沫
在国家鼓励支持下,大量年轻人投身创业,也有声音认为,由于创业资本的投机行为,再加上大学生和年轻创业者的盲目和不理性,“双创”存在泡沫。
陈章良说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些情况,比如大学生扎堆互联网创业,比如一些投资机构的投机行为等。但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双创”有泡沫,恰恰相反,现在“双创”还远远不够。
“在科协的评估过程中,并没有看到支撑泡沫一说的数据。如果把一些创业企业的消失认定为泡沫,哪里都是泡沫了。”陈章良说。
陈章良说,以现在火热的人工智能为例,现在很多人、很多企业做机器人,“饱和了吗?完全没有。”从应用层面看,机器人还可以陪人下围棋,甚至高考题都可以让机器人来设计。机器人产业的市场还很大。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钢铁、石油、水泥、玻璃都产能过剩,但高科技产品是进口的,2015年一年进口上千亿美金的芯片,国内的手机生产商就挣一点钱,这些高科技领域都需要创业,技术转化远远不够。
所以说,在这些领域的“双创”,还有很大空间,还远远不够,而不是已经饱和成了泡沫。
陈章良说,如果要说泡沫,只是说某个领域可能有很多人闯进去,比如互联网,是有可能存在泡沫的,但在“双创”发展初期也应该如此,总得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当然,在评估过程中,科协的调研小组确实发现,和外界普遍感受一样,创业的成功率不高。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平均每天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到1.16万户,平均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而另有统计表明,中国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为80%左右,企业平均寿命不足3年,大学生创业失败率更是高达95%。
一个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陈章良说,很多创业团队,房子是政府或机构免费提供的,自己只有一小笔启动资金,凑几个人就开张了,每个人都是经理、CEO,但等到钱烧完了,就散伙了。
“但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在美国,创业的成功率也不高,创业失败也是常态。”陈章良说。
科学家忙着评职称被束缚
“创业失败并不可怕,就像美国一样,爬起来再创业嘛,总结经验教训,再找好的技术,再找好的科学家,他们的技术握在自己手里也没用,给创业者赶紧转化出来,何乐而不为。”陈章良说。
在他看来,“大浪淘沙,对国家的‘双创’是好事”,相比创业失败,国内“双创”现在更大的问题,是中国科技的主力部队――大院大所的教授们、科学家们,对于“双创”并不热情。
这与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和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形成鲜明反差。陈章良说,根据科协的调查,只有60%的科研人员知道国家号召创业,而这其中,真正把科研成果投身开发创业的,不到20%。
“科学家不创业,光靠年轻的大学生,‘双创’空有激情没技术,终归不行。”那么,为什么科学家不愿意创业?
“关键是国家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和‘双创’评估指标没跟上。”陈章良说。
比如,讲师要升副教授,必须要有几篇好论文。副教授升到教授,没有几篇SCI文章,根本没戏。教授想评院士,没在《科学》《自然》上发表好文章,想都不要想。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科学家哪还有劲头创业?
陈章良说,如果把技术拿去开发开公司,精力跟上去,挣钱去了,就要去找投资找市场,实验室没有时间管,哪还有时间写论文?所以即使有成果,也得先放到一边,赶快写论文,先当上教授、评上院士再说。
如果能在国家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和“双创”评估指标中,把科研人员、科学家们做技术转化和创业的成果,比如形成的产业服务多少人群、创造了多少产值甚至是挣的钱交的税,也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中,也能用来评教授、评院士,他们参与“双创”的热情和动力,自然而然就激发出来了。
科学家创业的三道门槛
即便解决了没动力不愿意创业的问题,科学家们“双创”也面临不少实实在在的门槛。
第一道门槛是资金。与大学生相比,技术创业和产业化,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现实情况是,科学家“双创”找资金,并不比大学生容易多少。
陈章良说,科学家们做科研项目,都申请了不少科研经费,但科研经费有严格管理,不能用于创业开公司搞产业化。
除了资金,第二道门槛是专利。
陈章良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说,在美国,所有科学家的技术都会申请专利,法律保护体系也十分完备,偷专利的公司会被罚得“一塌糊涂”,公司罚完个人的信用也没了,别再想做什么事情。
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不够。陈章良说,很多企业反映,技术放出去,很快就被人“拷贝”走了。甚至有些“拷贝”者的规模,做得比技术发明人还大。
更值得反思的是,因为从“拷贝”企业的大规模生产中获得税收、财政收入和GDP,一些地方政府还搞起了地方保护主义,阻挠技术发明人维权,告到法院有时也拖而不判。
第三道门槛是股权。
以专业技术入股是现在很多科学家参与公司创业的主要模式,但一直以来,科研人员技术入股的占比限制很严格,只能是10%。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第一次出台指导性政策意见,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同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开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5]。近年来我国的双创教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做了相应的详细部署,同时还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起步晚、起点低、资金和政策制度保障不力等共性问题[6],还有一些自身特点,比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传统精英式本科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转型定位,本身对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办学道路的就尚在探索当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育形式及内容流于表面,创新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易不明确,容易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的后果。再有就是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教师较多,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双创教育会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个,本身应用型本科有重实践的特点,实践平台、实习基地本应是其长处,但将这些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却做的不够,造成创新创业依然缺乏平台。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要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要建立完善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可以从优化专业结构、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强调实践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搭建校企联合平台、改革考核方式等具体方面来凸显其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以应用型高校——西安航空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改革的专业方向,基于以上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的策略和构想,以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前提下,优化当前课程系统设置,结合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现,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研究在学校满足修改要求的前提下,在西安航空学院材科科学与工程2017版培养方案中,试点性开设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创新研究方法导论》,24课时),开设创新综合实验一门(材料科学基础创新综合实验课),增加和改革课内创新综合实验8课时(《材料成形基础》、《金属材料》、《材料加工方法》、《航空材料概论》各2课时)。在2019版大纲中又增加校企合作的企业高工参与授课的《材料科学创新创业系列学术讲座》16课时;另外,原版培养方案中一直在实践教学板块包含《材料创新设计》、《材料创新实训》两个部分针对创新创业的环节,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得用保留。至此已经形成了先有研究方法教育(创新研究方法导论),紧接理论课程中运用此方法的训练(课内创新实验),再联合贴近企业生产实操和生产需求的创新创业讲座,最后衔接实践环节的集中课设和实训,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部分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整:有方法论教学,有对在理论知识中对方法论的运用训练,有贴合企业实操的讲座,最后再结合集中实践环节的夯实。
(二)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突出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培养方案中课内创新实验的设置与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最紧密,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很容易沦为单纯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而丧失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改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而体现对理论课学习的基本原理的应用,并突出对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聚焦复杂工程问题,同时也可以强化双创教育。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突出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应的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改参观实习为动手操作加分组讨论加头脑风暴,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并实地提出整改建议,这种“问题导向”的模式进行实训,并写入实习报告。除了授课方式,在考核的时候,突出能力目标导向,综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理论课程考核时考试题目增加开放类、创新论述类、举一反三类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让学生现场发挥,根据思辨能力打分。实践类课程实行允许偏差的单一变量参数表征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任务,根据完成程度和创意效果打分,突出对创新和信息处理这两类可迁移能力的量化考核。以上所述的授课方式要求和考核要求改革已经写入新版课程大纲,并在其中有详细的量化型要求,对哪种授课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哪种考核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都有清晰表述,深刻容易培养方案的量化产出体系当中。
(三)建立一支“数量足、理论精、实践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并将其与实践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是本项目的一个研究重点。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比例,同时对全校教师进行双创培训,采用开交流报告、邀请校外专家谈创新方法做讲座、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创新心得、邀请教育学专家谈创新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创和双创教育能力。近年来,西安航空学院在创新创业学院领导下,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级双创竞赛、学科竞赛为契机,开展各种大赛辅导培训会,不仅针对参赛学生,更主要正对指导教师的能力进行培训,以此将对双创教育有兴趣也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集中起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此举不仅使提高了学生的竞赛成绩,更有形的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四)切实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夯实双创教育的“转化”环节
应用型本科有众多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好的实践教学场所,但是如何真正用好这些平台,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却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传统教学中,学生仅仅能够在企业中进行参观、观摩、听讲解之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便能够上手实操也仅仅是单一工位、单一设备的简单操作,如双创教学并没有任何联系。但其实,如果能够找到连接学生和企业需求的桥梁纽带,就可以深化与实践基地的交流合作,实现学校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与基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性和常态化工作机制。在学校层面,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航空基地科创大厦建设“筑梦蓝天创客汇”众创空间,帮助入驻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实现创业项目的产业化;在学院层面,材料工程学院有“材料创新创业学会”,召集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学院校企合作平台科研项目,帮助学习提供创新能力、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寻找创业契机。另外学校还有创新创业系列沙龙、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平台设置,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rotein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we made some explorations and attempts: stimulating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enriching teaching content, inspiring students’ divergent thinking and reforming the way of examination and so on. So that we coul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meet the modern society talent culturing needs of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Key words】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ype; Talent cultu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已不再属于“精英教育”,每年大量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创业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更是成才的重要模式。有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所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另外,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大学创新型、创业型的“双创型”人才培养需求。
《蛋白质化学与工艺学》是新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对其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自觉运用研究型、互动式教学方法,变灌输为启发,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探索精神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对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培养模式的构建至关重要。首先,应该努力拓宽现有培养模式,要利用学校、社会、学生三方面的力量构建完善的培养模式;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选择、甚至是老师的选择上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再次,应该加强相关学科的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抓住学科前沿,传授学生前沿知识。
在构建《蛋白质化学与工艺学》教学体系过程中,在注重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突出理论与实验课程实践的衔接,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注重素质教育”的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更好的造就一批具有理论基础扎实、操作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创建安徽农业大学精品课程,本文对课程建设提出以下部署。
1 针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改革
以教学过程中培养深化学生的研究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和实践项目进行了编排,形成了应用性教材和实验教程,其编排原则是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限制在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所必需的知识框架内,对一些新兴技术结合本校实验室实际情况进行实用化处理。实现“厚基础、综合化”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先进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
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紧密相关,实践内容的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切实把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前沿性,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如引入课程发展前沿的羊毛蛋白的改性、丝素蛋白的湿法纺丝等。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阔了学生的知识眼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未知世界、吸收新知识的热情和动力。如授课教师结合自己科研的亲身经历与成果,给学生讲解蛋白质的提取和加工工艺、营养成分分析等。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堂讨论、课内综合实验、设计性试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实习、科技竞赛(如“兴农杯”、“挑战杯”)等课内外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其创新潜能,建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辅以指导的教学机制,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第一,逐步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积极改进原有的实践教育方式,并且进行整合形成体系。不仅要重视实验课程,论文写作,更要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第二,积极创新实践教育的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及“兴农杯”、“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第三,对毕业论文要进行严格把关,使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使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提高自身查阅文献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科研活动和论文写作,其文献检索能力、阅读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第四,学院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如通过这种联系的建立帮助学生增加更多的校外实习经历,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将自己在学校中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合二为一。
2 针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构建研究式、启发式、交互式和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适合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措施和方法。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基础背景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科规律、知识特点和学习对象的个体差异,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形式、目标任务、操作程序、评估体系的多样化,从而尽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智能潜力,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才有可能真正发挥教学和评价的功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联系实际、化难为易,追根刨底、激发兴趣,结合业务学习方法、夯实基础,强化知识的应用。课堂教学中将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交给同学们,启迪其知识转化和知识运用的思维。创新原有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其次,教师将科研中前沿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学到专业中前沿的知识,便于学生在原知识前提下进行创新;同时,定期开设学术讲座,邀请校内相关领域教师进行学术交流,聘请校外同行专家做学术报告,拓展同学们的科技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再次,老师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独立的思考往往容易产生创新思维。例如从蛋白质基本结构阐述酸性的羧基和碱性的氨基,说明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引申到蛋白质中的酸性和碱性的基团,通过课件形象说明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得出蛋白质等电点的概念,以及不同溶液中蛋白质带电状态的判定。带电的蛋白质可用电泳的方法可以分离,引用动画解释电泳的现象。由生活中常见的可溶于水的鸡蛋清,煮熟之后,会发生凝固,且更容易消化,引出“蛋白质变性及变性后性质的改变”的学习。同时,实验项目的开设,使学生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提高实验操作水平的目的。
3 针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考核体系
成绩考核评价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的考核,对出勤、态度、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作业的完成、期末测试等进行认真记载、备案,尤其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查阅资料的力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发言内容所体现的思维逻辑以及完成项目任务的情况。对作业则强调多样、灵活,一般在课间、课后留一些问题作为作业,可以编写与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让同学们凭兴趣选择其中一定数量的题目进行分组讨论,同时鼓励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和现实情况自行设计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在考试内容和方式上,改变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增加实验分析题、实验方案设计题和实际应用型论述题。
建立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及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定方法,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改革考核办法,尝试把考试变成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仅仅是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能力;其次,要对原有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进行变革,使得新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比如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等等;再次,可将“双创精神”加入到考核体系中去。尽可能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并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研究,提高学生对平时研究性、实践性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实验技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担负起为国家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责任。专业建设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优化教学新模式,重视实验课程内容建设,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能引领社会经济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贞,陈文.应用性本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7):5-7.
[2]刘西军,徐小牛,刘华.《园林苗圃学》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6):133-134.
[3]邵伟.生物高分子材料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4,41(20):142.
[4]梅毓,杜兆芳,“纺纱学”课程建设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J].纺织服装教育,2013,28,(2):110-111.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一课双融”体系
0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转变单一的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我国高校转型发展以及发展现代大学教育的新内容[1]。
1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等院校需要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校内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新格局[2]。但是,对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俗称“第一课堂”)之外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而且多局限在提供创业方面的公选课、讲座或创业计划大赛的“第二课堂”上,而即使少数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到学科建设规划中,也还是存在课程设置的诸多不合理现象,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以及衔接性,正处于转型发展中高校的“双创”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只脚各穿各鞋,各走各路的现象十分普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相互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一直存在,导致“双创”教育成了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的“第二课堂”[3-5]。脱离专业知识的创业导致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多数大学生创新思维上的同质化以及创业模式上的大众化。漫步高校校园,大学生的创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与其所学专业知识不太相关甚至无需任何专业知识的“摆地摊”“招生”“打印复印”“代缴话费”以及“快递外卖”等大众性项目上,此类现象从国家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上来讲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双创教育”应该是让大学生以自己所学的专业教育为基础,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的理念,将其创新创业建立在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基础之上,这对于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创业资本的大学生而言,是创业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的主要原则。土木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能力并能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化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与“双创”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与方式是摆在土木工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另外“双创”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双创”素养的有效工具,将其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也是大势所趋。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思维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在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双创”热情不断高涨。然而,“双创”热情的背后则是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的片面理解和认知。本文作者认为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是解决“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现象的当务之急。而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一课双融”体系则成为重中之重。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获得主要靠土木工程专业课的日常学习,如果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不能进行有效融合,长此以往,将会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能及时、科学地将“双创”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这不但不会排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而且会使“双创”教育更深入更紧密地依赖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作者所在学院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上的探索与实践,着重于对“一课双融”体系的构建以及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途径展开论述,以期能够为转型发展高校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2“一课双融”体系建设的可行途径
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关键是制度的建设,重点在课程的落实,在守住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课时底线的同时,积极探索“一课双融”体系建设。“一课双融”就是将“双创”教育科学合理地引入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双创”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并不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和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双创类“心灵鸡汤”,而是将课程知识点与土木工程现场实际相结合,将土木工程实际需要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侧重于所讲知识点在土木工程实践当中的运用,侧重于对大学生专业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上的培养。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一课双融”体系建设的可行途径。
2.1探索“一课双融”的“三机制”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来源背景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与土木工程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则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探索建立专业-企业教师协同备课机制、专业教师工地备课机制以及企业教师课堂讲授机制,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即专业-企业教师协同备课机制、专业教师工地备课机制以及企业教师课堂讲授机制。
2.2探索模块化课程体系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思维对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业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土木工程专业与“双创”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努力适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的修订,进行土木工程专业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建构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通识课程+双创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对本专业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将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转移到对自身所学土木工程学科的思考当中。
2.3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将土木工程专业竞赛赛事-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等进行有机融合探索,并建设出一条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一课双融”体系。随着土木工程领域中绿色建筑建材、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应用,在实践教学类赛事设置上可以本着“弱化一批、突出一批、新增一批”的原则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增补,重新梳理并筛选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院校级”的全方位竞赛赛事,打造优良、高效的专业赛事“竞赛包”,鼓励师生积极参加上述各层级的比赛活动。另外,下大力气规范目前在大学生专利申报、创新发明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探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专利申报以及毕业论文一体化的融合途径。
2.4改革大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一课双融”体系建设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不断强化必然要求对现有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提出新要求,可以说,“一课双融”体系建设与大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大学生课程考核评价基本上还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让大学生修满规定学分的基础之上,这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对“双创”教育产生片面认知,这种情况不加改变,就会造成多数大学生对“双创”教育抱着“学分到手,事情放手”的心态,使“双创”教育的可持续性与教育性大打折扣。因此,将“双创”教育考核评价融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也势在必行。比如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评定及累积转换办法》,探索与之相匹配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考核评价细则及实施方案。更进一步地,土木工程专业中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以及“一课双融”融合度较高的课程考核可以完全考虑由“以赛代考”模式进行取代,争取使“一课双融”切实得到落实。
3结语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等给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带来极大挑战,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从“一课双融”体系的构建以及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途径展开论述,以期能够为转型发展高校的工科专业提供相关经验借鉴。[ID:004742]
参考文献:
[1]易玄,申丹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2):68-71.
[2]强伟纲,战学秋.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8):26-29.
[3]齐静,赵琳,魏然.高校“双创”教育,要做的还有很多[N].大众日报,2016-3-5.
[4]雷家骕.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3-28.
关键词: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推行"双创型"人才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代社会,产品更新换代迅速,经济蓬勃发展,只有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面临工作问题。创业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形式,更是成才的重要模式。近几年来,政府为了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学生自主创业人数有所增加,但上升空间仍然很大。有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平均成功率仅为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所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明确"双创型""人才的目标导向
树立明确的目标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明确的目标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制定的阶段性目标,职业生涯的成功规划将开启学生的成才之路。因此,高校要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内容与过程,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在众多的职业方向中做出合适的选择,找出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且指引学生向目标不断靠近。
创新创业型人才目标的制定主要从两个层面去思考。首先,"双创型"人才应该具有不同专业的人才的普遍特征。应该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形成独立的不易受外界干扰的思考模式;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对处理日常事务作用较大;应该善于创新,并且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应该具有竞争意识,这是动力的源泉;应该具有优秀的团体意识,能够在团队中与团队成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双创型"人才应该具有自己所属行业的人才的专业特征。比如经济管理类人才,众所周知,经济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制定的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具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监督等职能。因此,经管类专业的"双创型"人才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并以此为前提,具备创新现有各方面管理活动的能力,并且能够抓住机遇从创新中获取利益。
2、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完善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因此,应该重视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应该努力拓宽现有培养模式,要利用学校、社会、学生三方面的力量构建完善的培养模式;其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选择、甚至是老师的选择上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再次,应该加强相关学科的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抓住学科前沿,传授学生前沿知识。
3、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保障,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述知识为主,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不适合"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创新原有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
首先,老师应该努力将课程中前沿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学到专业中前沿的知识,便于学生在原知识前提下进行创新;其次,老师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不断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独立的思考往往容易产生创新思维;再次,要注重模拟实践教育,尽可能使学生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案例来传授知识,或者在课堂中模拟现实工作的工作流程。
4、注重实践教育
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紧密相关,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步骤之一。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要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积极改进原有的实践教育方式,并且进行整合形成体系。不仅要重视课程实践,论文写作,更要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第二,积极创新实践教育的内容,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迅猛,新变化、新情况层出不穷,因此,要积极的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优化,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变化;第三,对毕业论文要进行严格把关,使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使自己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第四,在学校中,积极建设模拟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感受到与社会工作中相似的工作经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践体验;第五,学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联系的建立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校外实习经历,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将自己在学校中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合二为一。
5、改变考核方式
高校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创新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因此,要培养"双创型"人才,必须对原有的考核制度进行变革,使改革后的考核制度能够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考核制度能够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时,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就会得到激励。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要明确考核目的,考核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不仅仅是考核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能力;其次,要对原有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进行变革,使得新的考核内容与形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比如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等等;再次,要将"双创精神"加入到原有的考核体系当中去。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担负起为国家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责任。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双创型"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积极改革,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华,黄小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8,(5).
[2]陈春意.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J].科技创业月刊,2005,(6).
[3]刘焕彬.对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