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1 08:32:02
序论:在您撰写公司的盈利性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投资效率;投资过度;投资不足;公司治理
一、引言
会计稳健性是一项颇有争议的会计惯例。2010年IASB与FASB的《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取消了稳健性质量要求。理由是会计稳健性可能导致偏误,低估资产高估负债会导致以后年度财务业绩的高估,这一结果是不谨慎、不中立的,与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不符。由于会计稳健性缺乏量化标准,实务操作上具有任意性,常被公司管理层用于操纵利润和盈余管理。因此,放弃稳健性的呼声日渐高涨。
但是,纵观会计发展史,稳健性一直被列为会计学最重要的原则。究其原因就是稳健性不只是一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还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它能缓解外部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问题,保护投资者利益。
近期,学者们通过研究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之间关系来考察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作用,但至今缺乏一致结论。并且,大多数研究没有考虑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因此,本文在以前文献的基础上,试图控制盈余管理因素,研究会计稳健性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以验证会计稳健性在我国资本市场中能否发挥公司治理效应。
二、文献分析和研究假设
在完美市场条件下,公司投资于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实现价值最大化。但现实中,由于存在市场摩擦和信息不对称,公司的投资并不总是有效率的,由于问题的存在,管理层常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出现投资过度;或放弃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出现投资不足。
以前文献围绕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作用展开研究,一方面,会计稳健性通过缓解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资效率(如Ball&Shivakumar,2005;Zhang,2008;Guay和Verrecchia,2007等);另一方面,会计稳健性可能会使投资者低估投资项目,加剧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不足(如Devine,1963;Sloan,1996;姜国华、张然,2007等)。
评判一项会计制度或会计政策的好坏离不开对制度环境的分析。当前,我国依然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不完善,公司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且,由于会计利润是资本市场监管的主要标准,上市公司有强烈的动机操纵利润,以达到上市、配股等目的,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引发问题,降低公司投资效率。在这种背景下,会计稳健性缓解信息不对称的治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它及时确认损失,发挥债务契约对管理层的限制作用,使股东更好监督管理层,使其尽早放弃业绩差的投资项目,抑制投资过度;另一方面,由于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司面临的投资约束比较严重,会计稳健性能够缓解管理层与债权人、股东等外部资金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缓解投资不足。
五、研究结论
【关键词】先行指标;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一、引言
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是众多人关注的焦点,有效地预测上市公司盈利增速顶部拐点和底部拐点,有助于投资者获取盈利和回避风险,也有助于企业和经济政策制定者进行有效的决策。企业的经营业绩同市场内的诸多因素息息相关,那些变动着的指标反映了诸多影响企业盈利状况的信息。鉴于此,我们可以通过有关的经济指标的走势来对上市公司未来的盈利趋势做出预测。本文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行指标体系,选取一部分指标,通过比较其与上市公司收入成本的走势关系判断其先行预测性。
二、上市公司盈利的先行指标的选择
上市公司的盈利等于收入减去成本。本文对上市公司的收入先行指标和成本先行指标分别进行探讨,综合收入先行指标和成本先行指标构成上市公司盈利的先行指标体系。上市公司整体收入增长的先行指标与经济先行指标相同,借鉴国内外比较典型的先行指标体系选择M2货币供应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新增信贷额这三个指标同上市公司收入增长走势进行对比探究其可否作为预测上市公司收入走势的先行指标。对于上市公司成本的先行指标体系则选取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基准利率这三个指标来进行研究分析。
20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使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风暴,中国政府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调控措施,使中国经济成功实现V形反转。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起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起伏,较大的波动有利于对相关数据的走势进行对比分析,故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0年这三年的数据进行上市公司的盈利先行指标分析,有关数据来自东方财富网、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等财经网站和金融数据库。
三、上市公司盈利的先行指标的检验
(一)收入的先行指标体系
2008年9月份,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这场发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出口下滑,外需的疲软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2008年上半年,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虽高于2007年同期,但同比增速逐期下滑。第三季度开始,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开始走低,到了第四季度平均营业收入已经不及2007年同期。在全球需求与消费下降的市场环境下,众多的公司经营困难,面临资金链断裂、裁员、减薪甚至濒临破产。其后,在政府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和产业振兴规划下,我国经济开始回暖。2009年第一季度平均营业收入滑至低谷之后企业效益开始好转并稳步提高。
1.货币供应量M2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根据流动性大小划分为四个层次。其中M2指广义货币,其数值是社会流通货币总量、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储蓄存款之和。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实现的。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此时政府采取的是紧缩的货币政策,政府要回笼资金,减少在社会中流动的资金,因此,投资和社会支出会相应的缩减。
这三年来,M2货币供应量逐月增加,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2008年的时候,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逐期下滑,于2008年年底到达一个最低值。进入2009年,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开始回升,并在2009年底达到一个峰值。之后,受货币供应量增长放缓和基数较大的影响,2010年M2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再次下跌。对比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同比增速,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是在2009年第一季度到达低谷,2010年初达到峰值,均晚于M2货币供应量一个季度。所以,M2货币供应量是营业收入的先行指标,提前三个月对营业收入增速走势做出预测。
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它是使社会固定资产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投资与经济总量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换言之,投资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水平又决定投资总量水平。
2008年第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放缓,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也在这一季度大幅度下跌,低于前一年同期。而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开始上升,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速下跌放缓,也开始稳步回升。等到了2010年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再次放缓,一季度之后,平均营业收入增速也出现了下跌。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作为企业收入的先行指标,当其增速放缓或下跌时,可以预测企业的收入状况也将不及前期,同比增速下跌。
3.新增信贷额
新增贷款指借款企业第一次向这家银行贷的款。假如贷款到期了,企业正常偿还了这笔贷款后,再次向银行申请贷款,这样也叫新增贷款。随着经济增长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资本的投入同经济的增长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信贷增速的回落将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关键词:企业债券 企业盈利能力 债券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85-02-
一、引言
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是与股票融资、银行贷款相比,我国的债券市场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的制约,长期落后于其他融资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007年,总理在“两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2007年8月1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这标志着我国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正式启动。《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出台后,2007年9月24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发行我国第一只公司债――07长电债,随后,华能国际、大唐发电、万科等上市公司也紧随其后。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企业已经累计发行各种债券(包括企业债、公司债和短期融资券)近4万亿。债券作为一项重要融资来源已给很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有力的支持了企业的发展。不少上市公司也选择了利用债券的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在目前我国公司债券融资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研究上市公司发行债券后的市场反应,具有实践和理论的意义。
二、样本数据分析
笔者选取41家上市企业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企业2006年~2009年的债券发行额度、年末资产、融资成本利润率及企业净利润等四项内容,通过分析这四项内容在四年间的走势得出相应的结论。41家企业2006年~2009年所发行债券的额度、年末资产、融资成本利润率及企业净利润分别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样本企业在2006年共发行债券348.36亿元人民币,在《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出台后,样本企业所发行的债券额度大幅度增加,在2007年共发行债券814.07亿元人民币,在2008年共发行债券1902.4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样本企业的债券发行额度已经突破2357.17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6.7倍。
样本企业的年末资产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在2006年年末总资产为245.93百亿元人民币,2007年年末总资产为3(18 2百亿元人民币,2008年年束总资产为395 29百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样本企业的年末总资产已经达到491.08百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2倍。
样本企业融资成本利润率是企业税后净利润与融资成本的比值,是衡量企业融资效益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融资成本利润率=净利润/融资总成束×100%
样本企业融资成本利润率在企业大规模发行债券前的2006年和2007年只有41.79%和28.93%,这说明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其盈利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从2008年企业开始大规模发行债券开始,到2009年末,样本企业的融资成本利润率已经由2008年的123.56%增长至617.89%。这说明企业通过大量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成本要低于其他筹资方式的融资成本,企业的盈利能力也相应提高。
样本企业的净利润值在四年阃处于波动状态,在2006年企业净利润为10.66百亿元人民币,2007年企业净利润为13 75百亿元人民币,2008年企业净利润为11.72百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样本企业净利润达到15.36百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1.5倍。
由以上对样本企业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企业发行债券量的不断增长,企业所能得到的发展资金亦不断增长,这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而企业年末资产和企业融资成本利润率的增长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从企业的净利润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企业发行债券量的不断增长,其净利润在2007年和2009年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在2008年却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冲击,在2008年逐步呈现,使得企业在总资产及融资成本利润率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出现下滑。
三、公司债券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发行公司债券时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分散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及其拥有独特的价格信号功能
1.降低融资成本。企业直接向投资者出售债券时,避开了银行的中介,从而减少了中间费用的支出,一般来说,公司债券市场中介组织的费用相对较低于银行信贷市场。同时,公司债券融资比银行贷款具有规模成本优势,也就是说,企业筹资规模越大,债券的筹资成本越低,大企业及筹资规模大的企业在债券市场上能够以比银行利率更低的成本筹集资金,特别是对那些大型的、有声望的、盈利的、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来说,其规模效应更为明显。
2.提高资奉市场的运行效率。资本市场中保证市场具有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具有较大的规模和高度的流动性。显然,仅有股票的资本市场必定是低效率和功能萎缩的市场。因为它很难满足投融资双方时不同金融工具的要求,使他们不能通过持有股票、债券比例结构的调配来更好地适应投资者和融资者在资产负债方面的安排,从而缺乏对市场主体的吸引力。企业债券市场对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发展企业债券融资,可以减少对银行的过度依靠,同时还可以增加银行的投资渠道。能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增加银行的流通性。所以,发展企业债券对于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3.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股票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往往使人们不敢投资。但投资者可以通过高风险的股票和低风险的公司债券、国债的组合,降低资产风险,同时保持较高收益,这既可以提高人们的投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企业融资的渠道。故当不存在债券市场时,利率结构不是市场化的,很难发展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包括期货、期权和掉期等。因此,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就没有相应的工具来管理金融风险。当不存在债券市场时。从投资者角度看,他们会面临资产的效益递减效应。投资者只好把钱存在银行,接受一个相对低的回报,或者在股票市场上去承担一个更高的风险。
4.价格信号功能。企业债券定价中包含了比银行贷款更为复杂的重要内容,从均衡的市场价格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企业债券拥有的独特价格信号功能能够更好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使资金以最合理的成本流向所需企业。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企业债券融资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它的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展。发行企业债券有力于资金的集聚,满足企业的不可分项目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改善或提高了全社会边际资本生产率,促进风险的分担和资金的有效配置,将资金流向边际增长最高的地方。但同时,由于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着诸如总体发行规模小、产品种类单一度未形成成熟的债券定价机制等问题,故我国的企业债券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方面还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样本数据中企业净利润不能与企业债券额度同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结论
笔者针对企业债券在企业盈利能力中的影响,通过对样本企业在2006年~2009年四年间业债券发行额度、年末资产、企业净利润及融资成本利润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韩国三星工程公司于1970年成立,是韩国目前最有实力的工程建筑公司。韩国三星工程公司在采购能力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有以下五点:
1. 和全球优秀的生产商之间形成紧密的采购同盟关系。
2. 技术含量高的主要产品直接从韩国生产商采购,保障质量和价格优势。
3. 和供应商之间签订高级的采购协议,形成战略合作关系。
4. 通过综合SCM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5. 实行精益建造管理体系。
三星工程建筑公司的精益管理体系中,首先对价值流进行分析:哪些活动是增值的,哪些是浪费,并且针对浪费的活动实施改善项目,三星公司认为人工的浪费占总人工费的10%~12%,材料的浪费占项目总成本的10%,施工设计造成的浪费占项目总成本的6~10%,所以,找出增值和浪费环节,确定价值链中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以此优化价值链,同时提高采购管理效率。
三星公司最成功的管理措施之一是制定了“末位计划体系LPS”,相当于“计划拉动体系”,将建筑生产看作是一个负责动态的过程,强调权利下放,计划是基于现场条件制定并且计划周期以短为宜。计划自下而上汇总,运用计划任务完成率指标PPC(Per Plan Completed)对每周期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这样使得工作流更可靠,而可靠的工作流又能促进其他流的有序流动。在这一套计划体系中,还包括了成本企划管理子体系、综合拉动计划管理子体系、阶段计划管理子体系、未来计划管理子体系、周工作计划子体系、当日工作PPC管理子体系。三星公司的计划体系,由最后一个工作者来制定计划,每道工序根据下一道工序的需求情况来制定计划,从而形成一个环形的控制体系。
除此以外,韩国三星公司还建立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就是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协调管理机制,对计划、采购、质量保障和服务起到了根本性的助推和协调作用,同时还提高了生产率。
关键词:司法者激励;司法公正;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6)-0079-09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作为“外部权威”的法院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深度进入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调整过程。但事实上法院和法官的司法活动却达不到民众的期望而在民众中引起相当的失望。作为平常人的司法者,就他们中间大多数人而言,同样不能逃脱人的自利性驱动,同样可以通过司法活动来追逐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司法者的这种对个人效用的追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金钱的追求,因为作为特殊职业的司法者有着与其他人不全一致的效用函数,这在后面的分析中将会专门进行阐述。现在的问题是,司法者的这种对个人效用的追求已经导致司法不公甚至亵渎法律,进而改变人们对法律权威和司法公正的信念和预期。本研究将借助博弈论,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和严密的数学推导并结合数值模拟来分析产生司法不公的原因,以及各种因素对司法者裁判进而对司法公正的影响,研究如何有效对司法者进行激励约束,为提高社会获得的公正执法水平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二、模型的基本假设及变量的解析
博弈论(Game Theory)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对于每个博弈方,都有自己的可行动集供其选择,并且每种行为的选择都会影响到其他博弈方的切身利益,每个博弈方理性地选择自己的策略行为,使得自己在这种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依存关系中,最大化个人的利益所得。各个博弈方依据一定的规则来进行决策,而制定决策的过程就是博弈方之间的相互博弈。
(一)模型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ZW地产;杜邦模型;盈利能力;策略建议
一、理论综述
(一)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企业盈利能力的内涵
盈利能力,也称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是盈利能力分析所应包括的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在人们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往往被忽视,而只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
2.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1)盈利稳定性的分析
盈利的稳定性分析,主要是站在各种业务利润结构的角度,通过分析各种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来进行判别盈利的稳定性。
(2)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盈利的持久性,就是指企业盈利长期变动的趋势。通常采用两期或数期的损益进行比较的方式以分析盈利的持久性。
(3)盈利水平分析A主要分析指标
评价企业盈利水平的指标一般为相对财务指标。总体上可按照资源投入和经营特点把这些指标分为为四大类,分别是: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权益资金盈利能力分析以及股份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3.盈利能力的计量指标
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在所有的财务比率中最广为认知和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三个指标:利润率、资产报酬率和权益报酬率。
(二)杜邦模型
杜邦分析是将权益报酬率分解为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财务杠杆三部分进行分析的方式,此种方式也被称为“杜邦模型”。杜邦模型表明有三类因素影响权益报酬率:运营效率,用利润率衡量;资产使用效率,用资产周转率来衡量;财务杠杆,用权益乘数衡量。
杜邦恒等式:权益报酬率(ROE)=净利润/权益总额
二、ZW地产公司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一)ZW地产公司简介
ZW地产是具有国家一级开发资质的大型国有房地产企业集团,中国房地产“综合开发”“责任地产”“蓝筹地产”百强企业。作为根植西安本土的领导品牌,ZW地产始终以对城市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业主负责的国企品牌责任,致力于提升城市价值、传承地域文化和改善人居环境。2014年以来,“五优好宅”住宅生活体系得以建立,成为ZW地产新时期下的发展目标。
(二)ZW地产盈利能力的杜邦分析
运用杜邦模型可以解释盈利能力指标变动原因和变动趋势,为采取措施提高盈利能力指明方向。表3-1、表3-2分别为根据ZW地产2009、2010、2011年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数据编制的该公司比较资产负债表和比较损益表。下面就以杜邦模型为基础,结合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对ZW地产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杜邦分析。
分析表3-1、表3-2,可计算该公司相关财务比率如下:
权益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本文以营业净利率替代销售净利率)
2009年 0.27=0.09*2.26*1.33
2010年 0.29=0.11*2.28*1.16
2011年 0.24=0.09*2.27*1.18
该公司权益报酬率2009年为0.27,2010年上升至0.29, 2011年有所下降为0.24,这是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生产经营业务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财务杠杆盈利能力三种盈利能力相互影响的体现。
(三)销售净利率
很显然,2011年的销售指标均比2010年和2009年差许多,虽然2011年的营业利润514983万元高于2009年的469044万元,但其成本费用控制较差,在获取同样销售收入的情况下,付出的代价较为高昂。
(四)总资产周转率
该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也会对权益报酬率产生影响。2009―2011三年的资产周转率情况如下表3-4所示:
从表3-4可以得出:应收账款周转率2009年最高,2011年比2010年略有提高。2009年的应收账款仅有33083万元,相比2010年的114033万元、2011年的104700万元少得多。而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三年基本持平,说明三年来资产的盈利能力基本相同,对权益报酬率的影响不大。
三、基于盈利能力的ZW地产公司实施策略建议
(一)选准目标市场。彼得斯和沃特曼曾经合著了《追求卓越》一书,书中有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盈利水平最高的企业的必定集中经营核心产品,盈利水平较高的企业是相关多元化经营,盈利水平最差的企业就是无关多元化经营了。因此,ZW地产公司实施多经营战略时,最好选择与其行业有关联的行业或产品。如果能把这些行业和产品与白酒主业结合起来,参与行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既可以把原本流向行业外的利润留在行业内,又可扩大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而且能通过主辅业配合形成的产业链发挥综合优势,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二)明悉目标行业,掌握核心技术,避免盲目决策。在选准目标行业以后,企业首先要对新行业诸如市场规模、发展潜力、竞争对手等重要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或者说要有绝对把握。其次是要掌握在该领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这是关键所在。若想在新行业经营获得成功,必须同时具备技术、资金和市场营销等全方位优势。最后是要对目标行业的经营预期做出具有前瞻性的长远规划,明确实施步骤,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ZW地产公司来讲,可发挥其在资金方面的优势,买断目标行业有关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决胜的利器,从而为在新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没有领先优势,单单靠在资金上的所谓的优势,即便能够进入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也只能以低水平维持,其经营业绩不会取得预想的结果。
(三)打造整体优势,实现优势整合,获取“1+1 >2”的效应。企业可采用两种方式进入新行业:一是依靠内部成长,二是依赖外部成长。内部成长是指原有企业投资新建项目,随着新项目的投入运营而进入新行业:外部成长是指原企业购并一个新企业,继而进入新行业,并在新行业内精心运作,使所购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哪种操作方式,其目的无非是通过整体优势的打造,获取整合优势,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达到“1+1>2"的效果。ZW地产公司若进行多元化经营,应在有限的资源内兼顾不同集团利益,通过人事安排、资源调配、文化融合等手段进行组织结构再造,树立职工整体价值观,以实现战略协同,打造整体优势。
(四)要注意控制规模,及时调整行动方案。经济规模不是规模经济,应尽量避免规模过大造成严重后果。过大的规模,就会因组织结构错综复杂导致管理沟通困难,以至于信息失灵、对市场反应迟钝,企业运转失常。遇此情况,企业应及时取措施“精兵简政”。对所属子公司进行清查,分门别类制定精简、调整方案,通过采取分拆、剥离、缩小企业规模等手段,促使企业“瘦身强骨”,提高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再次,用合理的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8-0052-02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决不是公司治理理论的简单应用,除了遵循一般公司治理理论之外,还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需要我们在完善商业银行治理改革时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1.公司治理的更大外部性
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的命脉,一家银行的倒闭往往会殃及池鱼,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会对金融资源配置、整个金融系统乃至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严重的则可能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如果商业银行治理不善,使得其治理风险日积月累,最终可能会以风险事故的形式爆发出来。此外,商业银行本身在充当被治理者角色的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业务对象发挥治理者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商业银行的专家式债权监督。因此,商业银行倒闭的重大社会影响和双重治理问题使得商业银行相对于一般企业治理具有更大外部性。
2.薄弱的外部债权治理
公司的资本结构,不仅影响公司价值,而且还通过不同的股权和债权的构成来影响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的不同控制程度、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但是,在这一方面,商业银行和其他行业的公司截然不同,商业银行运作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储户的存款,其自有资本金在其资本总额中的比重极低。储户有成千上万,每个储户,即使是一个大的机构存款者,其存款比例也只不过占到银行存款总额的一个极小比例,银行的绝大部分存款人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和足够的信息去监督银行资金的使用情况或者对银行施加额外的控制,众多的储户好比股票市场中的众多中小股东一样,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也有着隐性担保作用。这些使得债权人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甚微,远远不如一般企业的债权人――银行对债务企业的监督效果。因此,薄弱的外部债权的监督是商业银行治理区别于其他行业公司的特殊之处。
3.实施外部治理可能导致较高的治理成本
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股票市场的约束。有效的股票市场中股价能较好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如果上市银行的经营状况恶化或者从事了太多的高风险业务,股东可能就会抛售该银行的股票,迫使公司管理层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营稳健性。(2)来自存款人的治理。如果银行经营中存在较高风险或出现不利于银行的传言,存款人就会从银行取款,严重的可能造成挤兑,导致银行破产。(3)来自贷款人的治理。如果银行的经营风险性很高,优质贷款客户可能不会愿意和这种银行发生业务交易,因为,贷款客户还可能考虑到与贷款相关的其他业务,如银行可能提供的咨询服务以及在贷款出现问题的重组服务等。这些外部治理机制的存在使得它们在督促银行董事会关注公司治理和管理层改善公司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外部治理机制,有些只对上市银行才有用,有些一旦实施起来,将会引起银行业的动荡,尤其是当存款人都来取款时,势必会造成金融恐慌。因此,某些外部治理机制对商业银行治理可能会带来外部负效应,其约束作用有限。
二、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带来的各种风险以及可能造成的较大外部性。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该兼顾到其与一般企业的共性和特殊性,从多方面入手构建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
1.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避免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
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如贷款的信用风险和经营的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众多风险的存在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失败的可能性,也对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核心主体的董事会应该将风险审核和控制作为其重要使命,相应的董事会下设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中就担负着更甚于一般公司中同类机构的使命。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强化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性,确立董事会在管理和控制风险中的权威性。
第二,要改革组织架构,通过组织设计来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如国际先进银行大多实行业务垂直管理,即按照业务性质进行纵向的、以各项业务作为经营核心的主线,采取事业部制,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风险。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情况看,工行在2004年8月明确提出,未来要将业务线实行垂直管理,以各分行为主的经营核算将过度到以各业务线为主的核算体系。但是,由于技术和统计上的巨大工作量,在短期内,这一改革的完全实施还不能实现,但这也是一个努力方向。[1]
2.优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权配置,抑制经理人的道德风险
完善的内部治理有助于商业银行强化内部控制、有效管理风险和实现稳健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改革的方向是通过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单一的问题,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根据统计资料,从税前利润来看,1996年国有商业银行高于其他商业银行,但自1997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低于其他商业银行;近几年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银行整体利润水平趋于下降,但国有商业银行下降得更快。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之间公司治理的区别。[2]而改善公司治理的根本出路是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的多元化、分散化和法人化。实现的途径可以是引进外国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引入机构投资者。因此,要抓住金融业开放的有利时机,允许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国有商业银行,并探索国有股相对控股的模式,逐步建立市场化运作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有效制衡、密切合作、运转高效的治理体系,规范的内控体系有利于抑制经理人的道德风险。
3.提高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强化债权人约束
第一,加强外部监管,按与国际接轨的监管要求对国内金融机构实行评级,并大力推进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一是扩大信息披露的受众范围,二是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银行通常只被要求向监管机构而不是市场提供基本的银行信息,而银行所披露的信息除了基本的财务信息外,还应该包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风险暴露程度、关联贷款以及所有权结构的变动等内容。显然,充分的信息披露不仅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和监督,而且还有利于管制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管。
第二,引导公众和存款人关注银行的信用状况,强化债权人约束,进而促进商业银行自觉优化治理结构。银行的资金目前主要来自存款,搭便车问题以及金融安全网的存在使存款人没有足够的动机提供有效的银行监督。可以允许银行发行长期次级债券筹措资金,由于债券持有人一般为机构投资者,而且清偿权排在存款人之后,所以他们比存款人更有动机也更有能力去监督银行的行为。
4.完善外部治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外部治理的辅助和威胁作用
完善的外部治理为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商业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是优化商业银行治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的退出机制,加大行业开放程度,鼓励行业兼并,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生存压力来促进治理结构优化,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我国一直没有建立良好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没有为实施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创造良好的金融稳定环境,而金融机构的退出正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了避免存款人集体行动导致“挤兑”行为的发生,造成金融恐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进行风险隔离,政府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庇护下推进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也应该探索类似的保险制度为金融机构的退出创造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