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

时间:2023-05-19 16:47:55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

第1篇

一、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并不一定要到大工厂、大农场进行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学生而言,生活中的小事也是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家庭劳动联系卡,记录家务劳动情况,如自己收拾床铺,打扫屋子,洗换衣服,为家庭买菜、购粮,做简单的饭菜。这些劳动不仅丰富了学生自己的生活,而且还美化了他们的心灵。

二、通过劳动技术课程,激发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

通过劳动技术课可以使学生转变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劳动、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劳动教育还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在学习“手工劳动制作”这节课时,有几个学生为完成一盏台灯的手工制作,不仅调查了周围几家商店以求式样精美,而且还咨询了物理老师怎样才可以节能。这个台灯的制作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其他的如:中英文打字、电子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维修技术课等,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之美。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合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因素、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在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可行性和有效性,要根据当地优势合理开展活动。同时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进行小组分工时要合理搭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

1.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个活动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我们当地的优势主要有:走访老、重走时走过的老山界路线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每个学生亲身感受到敌人的残忍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点燃他们的爱国热情。

2.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形式较容易组织,既可以学校集体组织,对特殊地区、特殊行业进行重点考察,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要求学生有专题地进行广泛的国情社情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如:组织学生到山风景区调查、调查自己家乡的变迁、调查少数民族的生活现状等。学生调查的过程中既要与游客、当地老百姓交流,又要走访相关管理部门。这样,既培养了社交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以参加志愿者活动和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有学校和政府共同组织的,也有学生自发或学生社团与附近社区共同开展的,内容多种多样。如:组织学生参加街道卫生维护组、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这些活动让他们遇事有主人翁的态度,又树立起爱心和同情心,很好地将学生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4.带有勤工俭学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组织学生到乡村去帮农活动、变废为宝活动等,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生活的来之不易,让他们养成能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品德。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实效性

一、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第二,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

二、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原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开展了二十多年,许多高校积累了不少经验,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由于部分高校在学生社会实践监督管理上的无力,而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现状的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实践与专业联系不够,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由于部分高校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单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观上没有将其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计划性差,活动设计没能和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相结合,缺乏系统的活动方案和全程的专业指导。学校与实践单位结合松散,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没能落实到具体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没能结合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没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并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没能很好地与就业创业有机结合,社会实践往往采取参观、考察、走访等形式,不重视与实践单位的用人需求相联系,与实践单位缺乏就业合作内容,社会实践学生与实践单位没有建立用人机制。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院校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过于呆板,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缺乏让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对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

2.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指导缺乏力度,一些高校还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没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据一项关于河南省的高校社会实践状况调查显示,仅有6.4%的社会实践是专业教师组织的,其余为院校组织或同学自发组织的;仅有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专业教师的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自己独立完成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的;83.7%的实践内容由学生自定或学校指定,与教师商定的比例只占3.6%。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大多来源于听讲座和自学,仅有11.0%的同学认为自己得到过专业教师的指点。

专业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教师评优并无任何关联,因此,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学生对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主题,不知道如何具体实施社会实践,不知道如何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目前,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缺乏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社会实践过程缺乏监督;评价机制不健全,很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定性定量的考评;评价条目不具有可操作性,也没有针对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际成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功利化倾向明显,这是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前高校实践评价体系的建立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考核往往凭借一些形式上的指标如实践报告、群众意见调查表、感谢信等,再根据这些材料评选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这种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影响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缺乏监督,容易产生造假行为,助长不良学风。据福建某高校的一次调查显示,有12%的学生承认假期下乡的社会实践报告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的。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些大学生虽然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但其实践却仅仅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上,不仅其实践作用十分有限,还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保障,单纯从效益的角度来看,这种实践模式亟须改进。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1.加强与专业的联系,与就业结合,提升综合能力。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提高专业技能、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应进一步更新育人观念,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特色会更鲜明,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确定活动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巩固知识,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专业社会价值的认识和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帮助自己找出差距、优化知识结构,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面对当前越来越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高校学生培养模式应作出新的调整。学校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这个平台创造性地开展就业工作,在选择实践项目、实践单位以及教师在进行实践指导时都要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要尽量考虑社会实践与毕业就业相结合,鼓励学生到专业相关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流动性。大学生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通过各种切身感受和体验,深入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了解当前的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分析状况,评判自我,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最佳职业结合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相互了解,相互选择,接受实习单位的考核,在提高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最终实现直接就业。此外,要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加强基地的建设。稳定的、健康的实践基地能够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这是有针对性地深入、持久、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保障。

2.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长效机制。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形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也有重要作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理论修养及业务水平较高的优势,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工作:

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认识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消除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种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的意义。

第二,加强动态指导,搞好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编制实践指导大纲、指导大学生制定具体的实践方案以及具体的实践方式方法,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指导教师应利用自身专业特长的优势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结合本领域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拓展社会实践的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掌握并予以妥善解决。

第三,引导大学生搞好阶段总结。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每一个阶段结束时,指导老师都要引导大学生进行阶段总结。指导老师利用阶段总结对学生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创新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指导;将实践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进行反馈,使他们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3.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体制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有必要创新管理体制。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化、制度化开展下去,否则,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停留在活动层面上,失去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作用。

首先,社会实践是高校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把它纳入教学管理体系,规定学时和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等都作了充分、细致、具体的规划和统筹安排,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持久地开展。

其次,必须制定必要的检查监督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社会实践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并完善活动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社会实践信息反馈体系,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进程和各项具体活动开展的详细情况,杜绝形式主义和造假行为。

第3篇

当前,我们国家有2000多所高校,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排第一位。但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提升高等院校的竞争力,必须培养创新性的额人才,重视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最本质最重要的工作。全面的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发展实际基地、实践基地、考察实践等形式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成才干。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认识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笔者将就大学生色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条件

(一)鼓励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给与高度的重视与支持

为了保障的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得到发挥,相关的政府部门、教育部门需要出台新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主动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与关心与支持,同时利用微博、微信、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给与大力的宣传,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充分的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二)学校内部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系

首先,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夜色,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当年的重要问题与热点问题为中心呢,将之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相关的政府部门要为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制定硬性的指标。各个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专业特色,有效的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次,高校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立对于提升实践的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根据双向互利的原则,根据地方的特色,广泛的征求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有效的建立社会时间的基地,不仅仅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场所还能够提供就业的机会。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提高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与实践单位要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社会实践中,一般都涉及到高校与实践单位两个主体,高校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自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实践单位进行科学合理的沟通,制定相应的实践计划,高校与实践单位要进行平等的、和谐的、充分的沟通,从时间单位自身发展与大学生需要锻炼的角度出发,确保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并且要鼓励学生在实践单位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工作,为实践单位解决问题,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实践活动是有益无害的。因此,在正式开展实践活动之前,高校要与实践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与实践单位建立融洽的关系,指导有效的实践方案。

(二)指导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指导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导教师的有效参与对提升整个实践活动的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指导教师在工作中要有效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学生们在实践中出现问题、偏差、安全隐患的时候,指导教师要积极地协调,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协调学生与实践单位之间的关系,当学生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的给与帮助。但是在学生们的实践内容、实践活动上,教师要完全放手,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导学生自己租住活动、开展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因此,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的领导者,指导教师要充分的会自身的作用,提升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社会时间的效果。

(三)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经费要落到实处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经费主要依赖于学校拨发的专门经费还有社会赞助的经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就是经费。为了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保障实践经费落到实处,并且保证经费的有效的使用。各个高校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案中,都会制定经费的管理办法,对于经费的预算、申报、执行都有合理的流程,保证经费使用的规范化、合理化,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4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一项“为人”并“为善”的具有道德规范性的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特征和本质精神正是由于有了“教育性”而获得的“道德性”。教育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教育性”和“道德性”,并且,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始终坚守“道德性”的本质意义的要求,而扮演“道德人”的角色,并因此有了深刻的内涵。教师的道德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始终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活动中。教师道德修养必须以教师的职业发展为本,确立其在师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于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道德性;道德人;道德修养

一、教育的终极旨归在于“教人作善”

教育承载着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社会历史使命,是开启民智的基本途径,而开启民智则是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因此,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非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可比,“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青年一代是当代的贵宾,是未来的主人,青年作为新生力量的一代,应当成为时代的青年。每个青年具有新思想,用来准备更替旧的思想,这也是人类进步和人类进程的条件。可以说,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进而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民族希望。而教师正是教育这一神圣使命的主要践行者和承载者,他们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民智、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是教育理念的实际践行者,是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播的力量。因此,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旨归来讲,教育是一项“为人”并“为善”的具有道德规范性的价值取向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美无缺的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健全人格、高贵精神、有道德情操的大写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促进人的发展就是“为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旨归。教育是培养人、改造人的活动,把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一个社会的人,从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即“为人”,表明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意义。教育是为了教育中的“人”的发展和完善,而且这种发展具有某种价值的倾向性:教育旨在引导人向善。善是人的道德外化,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外在表现。“为善”是“为人”的根本要求,为人必为善,为善则为人之善,从善为人,使人做善。因此,“为善”与“为人”密切相关。“为人”与“为善”都必须依靠教育而行之。正因为教育旨在引导人“为善”,这种“为善”的价值取向使得“教育本身就蕴含着某种导向性、价值性和道德性。教育必须以善作为自己的终极旨归和内在信仰,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实践的道德性。”这种与生俱来的道德性来源于教育的教育性。

二、道德性是教育性的根本价值

上文所述,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为善”;“为善”则是人之道德的具体体现,教育在于“为人”,并因此而有了教育性,“为人”的根本在于“为善”,教育性集中体现在人的道德的养成,道德性是教育性的根本价值。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比,教育最大的属性就是道德性。“教育较之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教育是一种有着自身主体尊严和道德追求的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对话的活动,是道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教育目的的引领下,在彼此的道德承诺和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建构起的‘教育伦理共同体’。”因此,人的道德养成是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终极旨归,这就使得教育具有无可辩驳的道德性。教育的道德属性根源于教育的本质,《说文解字》有云:“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礼记•学记》指明出教育的目的是“长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性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精神。失去了“教育性”“道德性”,而仅仅滞留在知识授受和技能培训的教育,已不再是真正的教育,而异化为一种“培训”。这必将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使子作善”。“从善为人”是育人的核心要求,这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以实现。道德性也是教师的根本属性,是教师内化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教书只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才是教书的目的。因此,教师这个职业,有其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要教书更要育人。教育教学活动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知识的授受、技能的培训、分数的获得、升学率的提升,学生不能被视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学生人格的提升,品质的养成,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育者,才是教育根本意义和本质要求的真正的践行者。总之,教育之为教育,教师之为教师,其根本特征和本质精神正是由有了“教育性”而获得的“道德性”。失去了“道德性”,教育就背离其宗旨,教师就失去其意义,教育就不再是教育,教师就不再是教师,已全然发生异化。因此,教育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道德性”,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始终坚守“道德性”的本质意义的要求。其中,教师则扮演了“道德人”的角色,并因此有了深刻的内涵。

三、“道德人”是教师的角色内涵

与其他社会实际活动不同,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是道德主体的存在,因而,可视为“道德人”。与此同时,德育是教育价值和意义的根本体现,作为教育的基本践行者的教师也是“教道德的人”。教师在教育实际活动中作为“道德人”存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属性,也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项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道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做人从教之根本。教师道德是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根本体现,因此,“作为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和践行者的教师,必须积极进行自身道德角色和义务的担当和践行,这是教育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自身角色的必然要求。”教师道德是由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旨归决定的根本规定性,是作为教育关键因素的教师的主体价值追求,也是教师得以存在的根本意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道德要求教师的角色、身份和行为选择必须合乎其内在的规定性,而这一规定性则集中体现在教师是“道德人”的存在这一根本特点上。从教育从业者的角度来讲,教师有其自身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是教师从业之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这一行业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道德人”的角色和内涵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化的具体体现。

进一步来说,教师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强烈的道德意志,对学生起着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导向、激励和示范作用。教师道德具有人格和行为的示范的独特价值,教师的人格、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专业水平等综合素质,不仅影响着教师能否更好地从事创造性的教书育人工作,而且良好的个人素质还直接推动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教师道德一方面使得教师坚守‘旨在成人’的本质精神和终极旨归,关切学生的完整人格的提升和超越,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积极避免‘非教育’‘不道德’的行为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道德本身亦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和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学生人格成长和价值选择。”因此,教师的道德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始终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活动中。

教师道德修养是建立在教师对一定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自觉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和提高,并由此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的过程。“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道德修养对于教师至关重要,是教师道德的内化过程。“教师以自身的实践性慎思和追问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和教育意义:作为教师的我何以存在?教师的道德规定性在哪里?‘我’将如何践行?这不仅是教师作为道德主体的尊严和高尚处,也是教师对自身身份的自觉和反思,是教师认识自我,关切自我的必然结果。教师正是在对自身道德义务的恪守中不断实现自己的内在德行的提升,从而不断追求自身作为‘道德人’的品质的卓越。”可以说,没有师德教育,教师就不可能形成职业道德观念和师德品质;没有师德修养,教师就不可能将师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更不能做到身体力行。

因此,教师作为“道德人”的主体形式的存在,就必须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自身的师德教育,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道德修养水平取决于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师德修养必须以教师的职业发展为本,确立其在师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于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新的社会进步和发展观,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追求,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自身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水平,为自己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和总结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此践行教育的根本理念,实践教育的终极价值,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终极旨归,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现自己职业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两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85

Consider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U Siyan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98)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actic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student sublimation knowledge, know the society,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yourself. The new socia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mbine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long-term mechanism

1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

(1)社会实践具有认识社会功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在校园内进行,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导致他们认知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不足。社会实践则是大学生快速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的有效途径,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社会实践具有素质拓展功能。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和平台,可以使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决策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

(3)社会实践具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大量社会工作在要求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综合认识、社会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教学不同,它具备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补充,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专业理论到实践经验的知识内化,使大学生将来毕业快速融入社会工作。

2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实践内容单一,形式缺乏创新

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已经近20年,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方式,其中“三下乡”、“四进社区”、“公益劳动”等形式已经发展成熟,但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在实践内容、实践多样性、实践创新性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脱节”。部分高校只有暑期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往往很匆忙,没能给大学生足够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机会,部分学生为了应付差事,到某风景区转一转就叫文化研究,摆两张桌子发几份传单就叫合理用药研究,唱几首歌就叫文化下乡,听听戏、吃吃小吃就叫做非文化物质遗产研究,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脱离实际。

2.2 大学生的“五性”发挥不够充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参与实践的主动性、探索实践的创造性、服务社会的自觉性、联系群众的密切性、认识实践的深刻性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大学生才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受益。目前,大多数学生没有对社会实践活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些学生甚至把社会实践当作政治任务,开展实践之前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对社会实践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这样,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实践的预期目的就很难达到。

2.3 社会实践缺乏稳定和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稳定性和教育性,基地管理混乱,结构单一。首先,基地与学校双方没有从观念上达成一致,学校没有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实践的不同需求,基地没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岗位,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难以深入开展;其次,基地不固定,实践内容经常变化,没有积累与沉淀,难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深刻影响;最后,很多学生自己找实践单位,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临时性,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正常有效进行。

3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1)更新理念、提升思想,建立课程化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建立学时学分、考核要求等基础政策的同时,针对学校各学院的不同情况鼓励老师、学生创新社会实践内容、组建社会实践项目,并经过专家评审纳入特色社会实践课程。高校应该严格要求大学生必须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社会实践算入学分,每次实践时间不得低于2周,凡社会实践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各类先进评比,不能正常毕业,学生班级社会实践参与率低于98%不得评为先进集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循序渐进、归类指导,建立系统化的社会实践教育内容。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的整个大学教育中,按照“接触”、“理解”、“实践”的层次引导大学生逐步深入参与社会实践。同时,高校应建立类型化的社会实践方案,根据大学生年级、专业、背景等特点和需求,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让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社会调研相结合,发挥专业特色优势,确定活动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分类指导。比如,鼓励来自城市的学生以了解农村发展现状为基础,到偏远地区开展医疗卫生、科技支农等实践活动;鼓励来自山区的孩子以了解城市发展现状为基础,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鼓励跨学科跨学院学生结队进行社会调研、创新项目研究开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各选所需,各有所获。

(3)结合专业、按需设项,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以项目为载体的团队实践是发挥综合优势、提高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实践育人最有效的形式。首先,按照“按需设岗、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推进以团队开展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应该找准地方需求点、高校与企业结合点、学生兴趣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找准这三点并将其创新融合,才能取得社会认同、企业欢迎、学生提升的多赢效果。其次,结合教师课题科研项目,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教师参与积极性,并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团支部―院部分团委―校团委三级项目申报系统,使实践项目结合时代特色、结合地方实际、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

(4)全面监管、互动考核,建立过程化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社会实践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造势活动,不应该只重视前期宣传及后期表彰,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实践前期对各个实践项目的实效性、可行性、特色性等进行评比,评选出重点团队与一般团队给予不同额度的经费支持。每个实践团队配备一名专业的指导教师,教师可以随队实践也可远程指导,依托社会实践微博微信平台了解团队实践情况并及时将有效信息简报反馈团委。实践结束后进行主题交流会、座谈会、分享会等总结活动,最后进行评比表彰,对于在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先进集体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作为每年评优的依据,纳入综合评分系统,将教师参与指导项目作为其评选职称、表彰先进的重要依据。

(5)多方合作、共同发展,建立长效化的社会实践运作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高校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也是高校与社会、企业进行联系的重要纽带。高校应采取“多方合作、共同发展”模式,以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为契机,积极与街道、社区、企业、医院等机构合作,拓展就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等空间,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改变传统模式,由短期服务变为长期实践,形成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双.论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11).

[2] 刘张飞.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增强活动实效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 陈曦.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

[4] 俞松坤,王晓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5] 王自然.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探析[J].文学教育,2009(11).

[6] 范珊珊.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3.

[7] 杜家廷.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14(11).

[8] 马德峰,唐文跃,马琴芬.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问题――对494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内容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4).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目前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模式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出现形式化、流程化、浅层化的趋向,难以从实际上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群体,大学生的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当受到国外文化冲击、社会思潮影响时候容易发生思想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形成不良观念,便会造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日趋下滑,变成一味追求物质、追求实效。有的大学生盲目拜金,追求物质上的优越感,认为物质上是否充足,代表一个人的身份高低,做事自私自利,好高骛远,只注重个人的利益,将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实现自我享乐的目标,甚至不惜与国家对立,有的人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正当权益,触犯法律。最可怕的是有些大学生还对此不以为然,盲目崇拜一些对社会有害的人,自以为这是标新立异,张扬个性。

二、完善和改进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从事社会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平台,让大学生用自身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比如说重要赛事和会议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学习雷锋活动、敬老院帮扶活动、关爱空巢老人活动等,都是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社会服务活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重要关系,即道德关系、责任关系,体现了人类无私、奉献、友爱的伟大精神,而这些精神都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

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开展重大会议、重大赛事的契机,招募学生志愿者,给学生提供参与志愿服务实践的广阔平台,培育其奉献意识。此外,高等院校还应该把社会服务纳入学生素质拓展和思想品德的考核范畴,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服务实践在自身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价值,自觉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内心。

(2)创新实践活动的路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再被动接收信息。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借助包括移动互联网门户、微博、微信等方式通过多样化组织、宣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主动服务社会,弘扬社会正能量。社会实践作为一种价值承载,大学生不仅能增长才智,还能加强学生的品格教育,多渠道改变学生以往在德育中的被动状态,使德育实效性得到相应提高。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延伸。第二课堂上表现为搭建不同平台,提供给学生多样的展示自我的机会,要充分把握国家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机遇,积极整合资源,服务青年学生创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相结合,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加不同类型的创业比赛,提升实践能力。建立实践基地,搭建平台,实现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创业导师等“无缝对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实践环节教育效果。

(3)优化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知识技能锻炼的重要渠道。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深入了解大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和建议,并采取积极措施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模式进行改革,满足实践人才的培养需求。高校应从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形成具有计划性、分层性和渐进性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全面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实效。高校及负责实践活动工作的教师应将活动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对专业及行业的了解,又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及奋斗意识,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高校不仅要优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还应对工作执行机制进行调整,使理念及内容能够落到实处,避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问题的出现。

第7篇

关键词:开展;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途径

中国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生活处处离不开化学;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现象、应用,是让学生自然学习化学的极佳素材。从这个意义上讲,适时适地地开展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开展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有哪些重要性呢?

一、能架起学生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桥梁

通常人教版初中化学上、下册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所选取的物质,几乎都是人们平时所能接触到的物质。就是有已知物质相互反应,所产生的新物质,也是人们平时就能见到的物质。因此,在深入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生活中活生生的化学反应现象以及普遍的化学应用,就能在学生心田里架起一座“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桥梁”。由是,理性认识就转化到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性认识,又进一步深化了理性认识。如此一来,仿佛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学生就会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极大地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又了自信心,学生学习化学的智慧之门就会被迅速推开。

二、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在化学中学会生活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在化学中学会生活的内容比比皆是。例如:空气的组成以及用途;各类金属的生锈与预防;石油的开发、组成、提炼、用途;溶液的配制;蒸馏与提纯;蒸发与过滤;食品中有机物的组成及作用;土地酸碱度的测定及改良;“白色污染”对空气及土地的危害;酱油及食醋的作用……凡此种种,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化学现象及应用。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了书本知识后,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审视这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化学现象、反应、应用后,就会对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

既然开展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有这么重要的重要性,那么,通过哪些途径,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呢?

三、 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课堂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资源的“进村入户”,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中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内容,极大地便利了学生。当然,凡事有利就有弊,当学生从网络中便利地参与初中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时,许许多多现成的答案,能“轻松”地解决学生心中的种种谜团和困惑。这些不假思索地“信手拈来”的答案,却禁锢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及积极性。对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辩证地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调动自己的思维,探究答案,解决问题。

四、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每一地均有丰富的开展化学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当初中化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这些社会实践基地时,学生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化学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紧密呀。无形中,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

临沂市有丰富的化学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位于临西十一路北段的化工批发城,创办于1994年5月,经过近10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了主要经营塑料原料、精细化工、化学试剂为主的鲁南著名的化工批发城。现在,它占地面积21344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0平方米。现有经营户600户,经营人数达3000余人,年成交额10亿元。市场辐射全国各地。

带领学生来到这一著名的批发城里,学生就会流连忘返。感同身受,学生就会知道,化学科技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由此,学生就会从心中升腾起一种无比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好好学习化学,日后好报效祖国,为我国的发展壮大添砖增瓦。

临沂市著名的化工生产基地主要有“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久泰能源集团”。这5家化工厂家,几乎占据了整个临沂市化工生产的半壁江山。组织学生来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亲眼目睹先进的化工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亲自聆听生产厂家工人师傅的精心讲解,学生就会产生无比强烈的“动手试试”的欲望。

五、 立足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课堂,永远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