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8 16:37:59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 关于创造性思维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类型,根据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是人类在劳动协作和语言交往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借助于语言、符号与形象作为载体,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复杂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人的思维,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后天的开发、教育、训练与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美丽的花朵不仅需要阳光、土壤和水,还需要精心的培育和呵护,一般思维如此,创造性思维更是如此。
许多学者都对创造性思维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笔者认为根据创造性活动水平和层次的不同,创造性思维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专指那些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它能够创造出新的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即必须是“独创的”并且是“恰当的”。这是较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如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政治家的新的治国理念等等。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突破固定逻辑通道,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都称为创造性思维。只要对于个体经验来说是新颖的独创的即可,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创造性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水平与科学家艺术家相比是具有很大差别的,只要学生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提出一些新的东西,就可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至少具有创新的成分。
2.创造性思维的形态
(1) 发散思维
这个概念是由武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的,后来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三维模型”中作了进一步阐释,而且认为创造思维或者说主要是发散思维,这在国内的影响很大。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和创造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原始信息出发,朝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寻求各种不同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点,运用这种思维方式,首先在思维速度上,思维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念头,在思维表达上反应敏捷少有阻滞;从跨越度上来说,它能够改变思维的方向,可在不同的领域内表达不同的概念;从独特性上来讲,能产生新颖和不同寻常的念头,以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认识事物,这是最高层次的发散指标,在发散思维中起到核心作用,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向。
此外,发散思维虽为创造活动提供了许多创新的观点,但创造性成果的实现往往也离不开收敛思维。收敛思维为解决问题寻找最佳答案,并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答案。当代科学史家和哲学家库恩指出:发散思维是自由奔放的思考,收敛思维则受到一定传统的约束。在创造性思维中人们总是从已有的信息出发,经过重新的联想、加工、组合得到许多新的方案和信息,然后经过收敛思维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获得唯一的最佳结果。
(2) 反向思维
又称逆向思维,它要求思维者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是与传统的习惯的逻辑的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习惯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创新。”反向思维就是与常理背道而驰,在突破传统的过程中标新立异,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它要求思维者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想常人不敢想之事。如牛顿见到苹果落地,就问自己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由此诞生了引力定律。反向思维为创造者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3)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基于有限的信息数据,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操作和逻辑推理过程而直接迅速的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有学者认为它是思维的洞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感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有可能实行跳跃、越级和采取捷径。前苏联的凯德也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创造能离开直觉活动”。在创造性活动中往往不存在一种凝固不不变的逻辑通道,它往往并存着多种的可能性,这就需要借助直觉思维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进行选择,在各种不确定的空间条件下敏感地捕捉有效信息,在有限的证据下直接快速地做出预见和决策。
(4)灵感思维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达到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灵感,既不是从天而降,也非心血来潮的产物。柴可夫斯基说得好,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灵感状态的特点是,创造性想像极为活跃,创造性思维极为敏锐。它具有瞬间突发性的特点,不期而遇转瞬即逝,同时灵感往往是在思考者高度入迷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景下,忽然产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因此它是对人们艰苦劳动的一种奖赏。是以创造者对解决任务的方法的不断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为前提的。灵感状态是思维的顶峰状态,使问题迎刃而解,往往能够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1.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
渗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升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特点。
首先要求教师在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大学生的思维状况,专业要求等设计教学计划,课堂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安排好现场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猜测、分析、讨论。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运用一些独特的思维训练方法,如运用一题多解、头脑风暴法、列举法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能力,引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或运用反证法、逆向推理法等,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
再次,帮助学生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美国的许多研究性大学中专门开设了创造学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大学生只要提出自己以前没听过、没见过、没接触过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等,都应视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并应当予以尊重、鼓励和奖赏。
2.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保持一颗“童心”,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了好奇心。好奇心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质疑。中国的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应试教育,普遍缺乏善于质疑的态度,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无论在课堂上、在实验中还是在课外科技活动时,都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提问,教学不能满足于使学生听懂会用的水平上,要善于提出新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转移到发展智力的广阔天地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开展渗透和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科研活动。
3.重视研读原创性著作
大学生拥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大量研读相关领域优秀的原创性著作是锻炼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捷径,它使大学生获得了与伟大思想交流的机会,使我们能够在原创性思想的高度上思考,从伟人的思维中不断地检验和启发自己的思维。在谈起哲学学习时,有人这样形容哲人康德:“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1]可见,要有所创新,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减少我们犯错的机会,节省我们创新工作的时间。此外,是怎么读的问题,我们既不能一般的阅读也不能漫无目的读,应是有目标有秩序的研读。陶志琼等人提出了研读原创性著作的三个步骤[2]:求真,把握原著是什么?还所读之书以本来面目;求善,批判性的阅读,加入自己的主观评判;求美,从批判中显露读者的希望,创造性的思考并回答同一问题。
4.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古今中外的成功事例无不在告诉我们,优秀的创造活动离不开创造者优良的心理品质。
(1)强烈的兴趣:兴趣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原动力,如果缺乏兴趣,要在本领域内进行创造性活动是几乎不可能的。正如猫抓下的夜莺会失去自己的唱歌能力一样,不是发自内心自愿的、强制性的思维活动也难以结出创造性的思维成果[3]。
(2)顽强的意志力:天才出于勤奋,创新人才更需要坚韧性、自制力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因为不管一个人的天赋多高,对自己的思维对象怀着多么热烈的兴趣,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毅品质,要想创新也是很难的。所以要在学习研究中不断地对学生提出任务,严格要求,使他们锲而不舍的关注于自己学习研究的事物。
(3)乐观向上的个性: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懒惰、骄傲、安于现状等消极个性,鼓励学生的勤劳、勇敢、乐观、豁达、谨慎、探究等积极的个性。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它对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的培养我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最终创造性的认识和解决问题。正如高尔基所说: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又是一切奇迹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郑昕.《康德学术》[M].商务印书馆 1984,第1页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教育目标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潜能挖掘;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95-0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热门话题。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构成要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有价值的产品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方式,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其构成要素包括创作意识、推理能力、变通能力、灵感和机智五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这种思维的目的不是去重踏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促进人们向更广阔的方向开拓发展。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敏捷性,他们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不轻信、不盲从、喜欢怀疑与争论,创造思维能力显著发展。因此,依据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高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一)正确看待学生的创新,鼓励创造行为。有些教师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创造,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胜任的,尤其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会加重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负担,其实不然。人的创造潜力是与生俱来的,这一能力的高低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也只有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个使命。教师应该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这种创造天性,给予足够的空间和适当的引导,不要轻易地将它扼杀在摇篮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式,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这与我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并不矛盾,相反,还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落后生,教师还应给予足够的关爱和信心,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实践的勇气。(二)注重知识的积累。学生们在来到学校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积累的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思维,大胆假设,不受传统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势影响,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允许“异想天开”,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变旧为新。(三)激发创造兴趣。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在动机的驱力大于外在动机,且效应更为持久而强有力。在学习中,应使这两种动机交替发生作用。所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逐步引导他们把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已具备较稳定的内在动机,还要不断激发其外在动机,通过奖励、竞赛等方式充分发挥其推动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四)鼓励创造个性。爱因斯坦曾说:“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由此可见,个性是创造的基础,因为独特的思维、鲜明的个性,是创造的源泉。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应首先培养具有个性的人。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并保持其创造个性。(五)教师自身也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以创造者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的氛围。首先,教师应从改变旧有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引导创作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教师还应言传身教,积极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以自身积极的创造性活动和思维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一般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如果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真实问题则显得更为直观,可以让学生联系社会问题,以及个人经历,目的明确地展开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加倍地努力,同时还可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七)培养合作意识。教师应多创造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谈话和互动机会,以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共同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由于思维的多样性,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也达到了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的目的。素质教育时代呼唤的是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学风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协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创新型人才。参考文献:[1]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舒建国.论当代大学生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师,2004(3).作者简介:齐 瑜(1979-),女,硕士,讲师,工作单位:湖北省长江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创新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史上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对具体的思维主体产生的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可能具有这种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具有积极而又主动、深刻而又广阔、独特而又新颖的特性。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优秀创造性人才”的人才模式塑造自己的学生,使之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我认为采用合理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事科学技术创新,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从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入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切入点
培养创新意识的切入点,即培养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标志着人的认识的新突破,一个具有开创性问题的提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巨大和深远的意义。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23个问题,即“希尔伯特问题”。这23个问题成为20世纪数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预示着新的学科带头人和科学家群体的诞生。提出一个有创建、有深远影响的问题,并非轻而易举,提出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对旧问题深刻研究和总结的过程。
1.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独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不能对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行创新。一个高质量的提问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深刻的思想与想象。所谓发明创造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因为拥有系统而扎实的科学知识体系的人往往思维敏感、观察细致,而对于毫无准备的人来说,创造的机遇即使碰到他们,创造性的发明发现也会与他们擦肩而过。
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许多知识的有机构成。在“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信息时代,知识老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现代的学习观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学习理论和掌握方法,接受知识和培养创造性,学习做学问和学习做人,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树立现代科学家的科学道德等的关系问题,成为大学教育中所关注的问题。
2.怀疑态度是创造性思维的酵母和温床。
怀疑态度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科学保持发展活力的主观动力。怀疑是打开未知领域大门的思想钥匙,任何科学探索、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怀疑态度,它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波普尔说,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思维机器的启动,既不是开始于观察,又不是开始于理论,而是开始于大量反常、失效和矛盾现象,对现存的公认的、权威的或是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和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合理性、完美性的质疑。最好的创新方法,就是保持经常的怀疑,怀疑把思想引向研究,研究使思想发现真理。爱因斯坦说,正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而只有怀疑才会提出问题,才会引起思考,进而产生创造。
中国创新精神相对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怀疑态度的稀缺。在以往的社会中,怀疑是被压抑的,它只能是一种零散的、隐蔽的私人化的情绪。而怀疑态度的稀缺,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习惯对怀疑精神的自我压抑和不宽容造成的,过分强调思想的一致,将任何对流行和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技术、体制的质疑和不同观点都看成是大逆不道的异端加以贬斥,从而使任何可能富有创造性的独立思考都无法存活,在萌芽状态就被扼杀。
3.批判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桥梁和先导。
如果说,怀疑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诉求,缺乏足够的依据和充分的理由,那么,批判则是通过明确判断、深入研究、分析求证,从而否定某些存在的不合理性、落后性、不正确性、不完善性,使问题浮出水面,使矛盾明朗化。批判是怀疑精神的继续和超越,当然,批判本身并不意味着正确和真理在握,但它意味着走向正确和真理的一个契机或新的开始。批判是双向的,批判本身也包括反批判,批判是思想的防腐剂和清洁剂。
批判精神是现代社会健康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一个社会创新精神的缺乏,往往是由于批判精神的缺乏。批判是对社会的鞭策。一个社会没有批判,没有讨论,错误的得不到批评,正确的得不到支持,社会的创新风气就难以形成。社会思想需要碰撞,各种见解只有在论证与反驳的辩论中,才能推进社会认识上的深化。
如果说怀疑是一种消极的自由,那么,批判则是一种积极的自由。批判是一种公开的挑战和精神探险,批判需要科学的勇气。布莱希特在他的著名戏剧《伽利略》中说过一句深刻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度是不幸的。但同时他又说了一句更为深刻的话:一个需要英雄的国度才是真正不幸的。一个社会没有敢于说出真理、富有科学勇气的人是可悲的。
4.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思维必然会被看成是一种越轨行为,但越轨是创新的必然表现形式。外部自由的本质就是需要理解创新的合理越轨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创新中一些失败的、错误的越轨行为――最初的片面和不成熟,也是社会为获得进步发展所需付出的必要成本和代价。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创新,面对宗教守旧势力和世俗习惯势力,他没有胆怯与动摇。
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1.启发辩证思维,指导其归纳概括,引申发展。
辩证思维的基础是哲学中的辩证逻辑,“辩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现代汉语词典》)这就告诉我们,辩证思维要求注重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旨在以“发展、运动、变化”的眼光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由此可见,辩证思维是突破、创新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说,人们如果不能以辩证的眼光看到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运动的趋势,就不可能有突破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辩证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先导。
2.诱导发散思维,促使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它的意义是:针对一个认识对象,纵横展开思考,不断展开分析判断,以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进而去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为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或最佳途径)提供可资参照的多种依据。
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方式是当务之急。相对于以逻辑思维、严密论证为基本特性的收敛式方式,发散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补充。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普遍存在着收敛式思维强于发散式思维的情况,因此,理工科学生在思维方式的锻炼上,更需要发散性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培养,这是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训练发散式思维,首先要分析和认识发散式思维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考方式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流畅、变通、独特。所谓流畅,即少阻滞,反应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变通,即做到融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消极的心理定势的束缚,因此可以提出超常的新构想、新观念。独特,即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大超过一般人。流畅、变通和独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变通是其中的关键。它既是流畅的条件,又是独特的前提。所以,为开发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便是要培养和锻炼思考方式的变通性,也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而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在接受教育期间和与人交往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外,最主要的是要在运用中进行锻炼。
3.提倡逆向思维,鼓励其质疑求异,否定批判。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这种思维以打破常规为目的,在美中寻找丑,在丑中发现美;在众人肯定时提出否定意见,在众人否定时力排众议;可推陈出新,亦可新中见奇。对理工科学生而言,逆向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数学中的反证法就是逆向思维一个很好的应用。
4.进行系统思维,满足时代的要求。
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了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生命系统理论等系统理论,使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系统思维方式成为当今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把思维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系统、要素、整体、环境、结构、功能、信息、等级、秩序、协同、混沌、突变、有序等一类概念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揭示事物的系统联系。
另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总之,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满足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为经济发展原动力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特色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镇修.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探讨[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2,(1).
[2]白屯.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创新意识 前瞻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各大院校不断加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就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艺术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要靠创造性教育。有人认为思维是不可训练的,而实践证明,人的思维是可以训练的。通过科学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设计中。因此,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设计艺术趋同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现代技术和手段的发展使人们摆脱媒体材料的束缚,以及对设计表现方法的疑虑,开始更多地关注创造。创造性思维强调的是“创”字,创造性思维是设计的核心,艺术类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大量运用创造性思维。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这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人们对创造性思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强调思维的形式,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一种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独特的,能够创造具有社会价值产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活动的成果或方法与众不同,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创造性思维在艺术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创造性思维还应具有科学性,符合客观规律,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才是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一种复杂运动,语言思维是线性的,而意象思维是立体的,二维或三维的。心理学家安海姆认为意象思维比语言思维更具有创造性,这种意象思维的运动是相当复杂的,它往往是多种不确定的想法碰撞导致新想法的产生。对艺术类学生而言,要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与众不同的产品。也就是说设计者应具有前瞻性,站在设计思维的最前沿。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就是想象。想象是人们进行发明创造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进步的源泉。因此,想象的作用曾被历代艺术家所重视。想象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可以将无形、抽象的某种理念或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什么是想象呢?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想象是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当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第一张桌子时,不论它是多么粗糙,却已显示了祖先的创造想象力。
梵高就是一位具有特殊感受力和丰富想象力的大画家。他说:“当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人们感受到它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浪。当我画一块麦田时,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当我画一棵果树时,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敞开,果核中的种子正为结出自己的果实而努力。”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感知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合理的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超越自然的限定,进入理想化的境地。
艺术类大学生应该是富有个性的,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所有成功的作品都源于设计者对其内容的正确理解及本质性的把握,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思想、角度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二、创造性思维的形式
扩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之一。扩散思维是把问题的点引向问题的面,由原创意引出另一个或数个二次创意点,再以这些二次创意为原点,引出更多个创意点,循着向四周辐射的各种路线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发现许多创意源,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次创意的点越多,诱发各种创意的方案就越多,设计者通常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方面加以衡量创意水平的高低。扩散性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艺术创作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思维模式,让学生通过对习以为常的物象进行“发散式”想象,多向观察、多维构思,创造出优秀的设计艺术作品。创意过程往往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反向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之一。如埃舍尔的不确定图形就是反向思维活动的最好体现。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反向思维的综合体现,在艺术设计创作等领域,创造性思维是设计者成功的关键。成功的设计作品,常常有着超出常理的构思,把人们从正常的视觉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人产生强烈的、全新的视觉感受。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期达到培养优秀设计艺术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丽.创意图形与创意思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创造力 慎思笃行 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引言
“四大发明”在世界上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而易见,就是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进行的,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现今的社会。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就必须具有创造的意识,对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大学,更应如此。
二、创造力概述
创造力是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去改造客观世界,是一种人人皆有的能力。创造力的特点主要凸显在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上,主导创造力发挥的核心因素是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程度,即通过无定向探索未知的思维能力。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当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能力――即创造力。创造力是需要通过强烈的求知欲望来激发的,而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需要广博的学识作支撑――“博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见多识广,获取广泛而丰富的知识,激发他们充沛和旺盛的好奇心,从而为满足好奇心而去涉猎更广博的知识领域。倘若好奇心丧失了,学习的欲望也就随之消失了,博学则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尽快了解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完之后怎么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他们自身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他们在融入社会后才能够具有更广泛适应能力,从而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实验结果表明:拥有丰富知识并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人,并非都是具有创造力或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所以,对不明白的知识一定要刨根问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大脑来仔细思考和分析,否则所学到的知识就不能为自己所用,即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慎思”品格的培养。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有别于一般思维的一种特殊思维形式,它主要有以下四种特点:一是主动性,二是求异性,三是发散性,四是独创性。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内部动力,其表现形式就是对事物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实践,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科学的精神。通过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不断增强他们的创造欲望,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创造力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以获得。
通过求异性思维可以获得不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即不能人云亦云。所以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通过鼓励学生设计不拘一格的设想,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接受自己教授的知识或思想,不是让众多学生必须按照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也不应用要求学生对于同样的问题必须得出相同的答案。实际上,得到不同的方法和结果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求异性思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创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正确的地方和失误的地方,真正培养他们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创造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并且还需要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实践活动才可以见诸于实现,但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认为发明创造是偶然的或者完全凭借机遇获得的。所以在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行的培养中“笃行”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德。学就要有所得,就要努力将所学知识践行与实践,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创造能力强的人需要具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不能怕失败。因此,老师也不能因为图省事而直接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而应该通过问题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能碰到困难就问老师,面对老师的提问直接回答“不知道”,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最大的敌人。独立思维的结果可能会有别于众人,有异于常规,也可能根本就是错的,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及时修正偏见想法和先入为主的心理,比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经常用到数组,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直接运用语言平台提供的数组类型,但该类型具有占用空间过多且不能释放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是否可以通过指针构造动态数组的方法解决问题。法国生物学家贝纳尔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四、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重视他们“慎思笃行”品质的培养。要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的应用面,引导学生多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创造出更大的成果。多种知识相互启发可以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要培养学生敢于主动否定自己、勇于想象的能力。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能有机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所学知识对世界进行再创造。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舞蹈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
一、将直观性的动作感知作为基础
(一)形
形是指动作、姿势、形态等,也就是外在表现形式。形的影响因素相对比较多,如速度、肌肉控制、重心、动作弧度等[2]。有些学生接触舞蹈的时间较短,其舞蹈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过于注重高难度的花哨动作;有些学生对待舞蹈训练的态度不认真,导致一些动作细节不到位,进而影响舞蹈表演的整体美感。因此,在关于形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基本动作入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舞蹈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高校舞蹈教学。
(二)气
气是指气息的把握。对于气的运用,西方与东方的舞蹈有着许多相似、相通的地方,如跳、起、伸、张要吸气,蹲、沉、缩、松要吐气[3]。在舞蹈表演中,气息的把握直接关系着整体的舞蹈效果。比如,在芭蕾舞中,“阿拉贝斯”这个动作对于气息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舞者在表演过程中上身的前倾不能过度,这需要舞者的动作与气息之间形成熟练的配合。所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舞蹈知识要领,还要进行标准的动作示范,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神
神是指情感的表达。在舞蹈表演中,舞者要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优雅、自信的精神,还要注重对情绪的表达[4]。比如,中国各民族的民俗舞蹈就非常注重对情绪的表达,使观众能够通过舞者的动作感受到喜庆和欢乐。
二、将启发性的教学模式作为核心
在启发性的舞蹈教学中,高校舞蹈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舞蹈基础、舞蹈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身体素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的正常开展。
(一)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人如果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而在这种情况下,其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有效加强。大部分人对于舞蹈都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学习舞蹈需要长期的训练,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个过程相当枯燥、乏味,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努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高校舞蹈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反复观看舞蹈动作,通过真实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而不只是传统、单一的口头讲述和动作示范。此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当学生有了进步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当学生沮丧时,教师要予以及时的鼓励和引导,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每个人的尊重和关怀,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训练.
(二)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过于注重传道、授业,往往忽略了解惑,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只知道要这样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高校舞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如果教学氛围比较严肃,那么学生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问就会存在种种顾虑,不敢向老师提出疑问。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团队的力量,共同编排、改编一些舞蹈,并让学生总结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高校舞蹈教师要对学生予以足够的关注,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要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三)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由于部分舞蹈教师较为陈旧的教学技能和理念,未能及时进行自我知识体系更新,进而导致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鼓励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去创新舞蹈动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学习、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识,如音乐、美术、文学、历史等知识,以此增强学生的知识底蕴,拓展想象空间。
三、将情感性的思想渗透作为手段
在情感性的舞蹈教学中,高校舞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客观、正确的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中逐渐融入自身的情感,并通过舞蹈表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眼神中情感的流露
眼睛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人们通过眼神能够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舞者在舞蹈表演中运用眼神,不仅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自身的情感,还能通过眼神与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5]。艺术家在构造人物的特征和性格时,特别注重用眼神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进而将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好地展示出来。比如,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在这幅画中,达芬奇对蒙娜丽莎眼睛的描绘手法非常特别。观众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欣赏,都会感觉蒙娜丽莎在看着自己。舞蹈表演也是如此,有些舞者之所以会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支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眼睛,运用眼神与观众沟通和交流[6]。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眼神的运用,通过眼神去传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姿态中情感的表达
姿态主要包括肢体动作和手势。肢体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表达出舞者的内心情感,如高兴可以通过模仿捧腹大笑的动作来表达,紧张可以通过模仿坐立不安的动作来表达,恐惧可以用浑身颤抖的动作来表达等。而手势也就是手的动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身体表达的不足,通过手势还可以表现出反对、赞同、厌恶、喜欢等想法[7]。在舞蹈表演中,不论是肢体还是手势的运用,都是舞者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所以,舞者要注重姿态的练习,通过姿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三)言语中情感的宣泄
除了眼神、姿态的运用,言语在部分舞蹈表演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言语能够有效地表达舞者的情感,比如悲愤可以通过仰天长啸来表达,失望可以通过轻轻叹息来表达,绝望可以通过声嘶力竭来表达[8]。在舞蹈表演中,适当借助言语力量,能够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舞者所表达的故事及其内心的情感,进而将观众带入到舞蹈表演的情绪、情节中。
摘要:通过分析创造力产生的原因,阐明了“慎思笃行”品质在大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正确引导学生探索,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创造力 慎思笃行 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引言
“四大发明”在世界上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显而易见,就是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进行的,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现今的社会。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就必须具有创造的意识,对于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大学,更应如此。
二、创造力概述
创造力是用自己独有的方法去改造客观世界,是一种人人皆有的能力。创造力的特点主要凸显在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上,主导创造力发挥的核心因素是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程度,即通过无定向探索未知的思维能力。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当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能力——即创造力。创造力是需要通过强烈的求知欲望来激发的,而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需要广博的学识作支撑——“博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见多识广,获取广泛而丰富的知识,激发他们充沛和旺盛的好奇心,从而为满足好奇心而去涉猎更广博的知识领域。倘若好奇心丧失了,学习的欲望也就随之消失了,博学则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把教学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尽快了解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学完之后怎么用,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他们自身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他们在融入社会后才能够具有更广泛适应能力,从而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实验结果表明:拥有丰富知识并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人,并非都是具有创造力或善于发明创造的人。所以,对不明白的知识一定要刨根问底,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大脑来仔细思考和分析,否则所学到的知识就不能为自己所用,即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慎思”品格的培养。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有别于一般思维的一种特殊思维形式,它主要有以下四种特点:一是主动性,二是求异性,三是发散性,四是独创性。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内部动力,其表现形式就是对事物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实践,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科学的精神。 通过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不断增强他们的创造欲望,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创造力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以获得。
通过求异性思维可以获得不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即不能人云亦云。所以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通过鼓励学生设计不拘一格的设想,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而不是仅仅让学生接受自己教授的知识或思想,不是让众多学生必须按照一种方法解决问题,也不应用要求学生对于同样的问题必须得出相同的答案。实际上,得到不同的方法和结果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求异性思维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创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正确的地方和失误的地方,真正培养他们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创新思维能力。
任何创造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并且还需要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实践活动才可以见诸于实现,但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过程,他们认为发明创造是偶然的或者完全凭借机遇获得的。所以在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行的培养中“笃行”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德。学就要有所得,就要努力将所学知识践行与实践,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创造能力强的人需要具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不能怕失败。因此,老师也不能因为图省事而直接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而应该通过问题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也不能碰到困难就问老师,面对老师的提问直接回答“不知道”,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最大的敌人。独立思维的结果可能会有别于众人,有异于常规,也可能根本就是错的,会产生无形的压力。因此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及时修正偏见想法和先入为主的心理,比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经常用到数组,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直接运用语言平台提供的数组类型,但该类型具有占用空间过多且不能释放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是否可以通过指针构造动态数组的方法解决问题。法国生物学家贝纳尔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四、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重视他们“慎思笃行”品质的培养。要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的应用面,引导学生多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创造出更大的成果。多种知识相互启发可以碰撞出创造性的火花。要培养学生敢于主动否定自己、勇于想象的能力。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能有机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所学知识对世界进行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