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8 16:37:58
序论:在您撰写合同管理发展趋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用电管理应用需求及通讯技术的发展,目前负荷管理系统的通信系统正在或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兼容230MHZ无线通信、GSM/GPRS无线公用网通信等多种通信方式的综合通信系统。将负荷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送到相关其他平台等,是电网管理智能化的体现。
一、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1) 远程抄表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自动远程抄表系统与营销系统结合,可以缩短供电企业的电费结算时间,加快电费回收和供电企业的资金周转,降低人工抄表的劳动强度,把传统的中心站实时抄表电表底数改为由RTU实时或定时完成对表计的抄读及存储,并按主站要求主动或被动将表底数传送给中心站,避免了上述的抄表失败。实行远程自动抄表收费后,由于收费结算时间大大缩短,避免拖欠电费数额较大时,难于收缴。现在系统可以做到定时、自动、随机抄表以及单用户手动抄表,抄表数据自动存储。
(2)负荷监视
利用负荷管理装置,强化计量装置的工况监视,防止窃电和因装置故障漏抄电量。通过分析负荷管理系统采集的用户用电数据,及时发现用户的异常用电情况,制止窃电用户的不法行为,为电力企业减少电费损失。窃电的最终反映就是电量的丢失,利用这一特性结合负荷管理装置便可以及时发现窃电行为。当主台软件对采集到的2个不同采集点的电量值相比较,其比值在一定范围以外,并且通过对该用户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分析比较,很容易判别是否有窃电行为发生。
远程自动抄表功能可以实时或定时将用户电能表读数抄回,这样供电企业就可以连续获取实时客户用电量情况。目前大多数全电子多功能电能表都具有电压合格率监测和失压、断相等监测记录功能,负荷管理终端通过RS-485接口将上述数据传递给系统中心站,系统中心站经过分析汇总后,生成相应的监测报表和图形,直观地反映出客户是否正常安全用电。
徐州市供电公司负荷管理中心充分利用负荷管理系统的防窃电功能,有效地查处和抑制了某些客户的窃电行为。发现违章用电(窃电)和表计故障62起,追补电费400余万元。
(3)负荷控制
从需求侧管理的角度进行削峰填谷,按有序用电控制高峰负荷,直接控制用户的用电负荷,做到限电不拉路,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实时监控用户用电,促使用户合理用电,采集用户用电信息,为负荷分析和负荷预测服务。
(4)提供真实线损情况,为电力企业商业化运营服务。
长期以来,线损分析数据源于变电站关口表及其它相关表计的人工抄读数据。这种统计线损的方法曾为各电网经营企业的电价测算、经营效益分析等起积极作用,但可靠性和可信度不太高,经常出现波动较大的异常现象。在电力体制深入改革的今天,利用负荷管理系统的远程抄表功能,并辅以功能强大的分析软件,是实现线损实时分析功能并节约转项投资的有效途径。
(5)催收欠交电费
近几年来全国欠收电费大幅度上升,主要原因有“三角债”困扰和企业困难等因素,用电后不履约付款,致使电费拖欠情况日趋严重,危及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尽管上级各部门三令五申“电力是商品,必须坚持商品交换原则,用电要及时交费,所有各类用户都不得拖欠电费”,但在实际执行中难度很大。于是许多电力企业都采用负控系统,给用户催交电费信息、限定交费时间的措施;采取终端的声、光告警提醒、督促用户交纳拖欠电费的措施;在用户不配合的情况下,再对用户实施遥控停电操作。这些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电费回收率,几年来共收到电费催收单1678份,操作524次,催收电费金额达7.95亿元。其中2010年收到128份,催收金额达0.7亿元,有利的保障了电费回收.
二、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1)根据负荷分析的结果,有计划地均衡用电负荷。预先制定停电方案,移峰填谷,停机不停线,减少了用户的停电损失,便于用户安排生产,保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高电力资源的社会效益。在2010年迎峰度夏工作中,徐州负控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省、市公司的要求,按照市政府批准的负荷管理系统紧急限电方案,协助用户制定错峰用电方案,及时告知用户当前电网的变化情况。
三、徐州电力负荷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力市场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销售、电费回收、客户服务成为电网公司的重中之重,因此为大用户提供VIP管理和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电力体制的不断改革负荷管理终端的预付费购电功能实现客户“随时用电、随时付钱”。由此,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也要随之而发展,其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
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指导用户合理用电,提高电能使用效益、电网的安全和电能的质量,开发操作性强的图表、文字提示、声光报警、自动控制的功能,减少用户的谐波,促进用户的无功补偿,防止用户设备过负荷运行,提高用户用电的功率因数等等。
徐州地区所有的县市都已开展负荷管理系统建设,使系统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安装范围要越来越大,逐步扩大到受电变压器容量在50KVA以上的全部用户,能够在系统负荷高峰时发挥其更大的规模效应。
关键词:数据库管理系统 软件工程 研究进展 未来趋势
系统名为数据库管理(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简称 DBMS)指的是提供对各种数据进行管理服务的电脑软件系统,此服务有数据的对象定义、数据备份和存储、数据更新和访问、数据分析和统计、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库的运行管理还有建和和维护数据库等。由于企业的信息化目的即是依靠现代的信息技术作为手段,收集、管理、加工和利用随企业生产以及经营过程产生而来的数据,用以提升企业生产的整体经营效率,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所以,企业信息化所不可或缺的工具整是数据库,数据库也是大部分的企业的信息系统之核心。所以加速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在于剖析数据库的管理系统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
数据库管理系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 60 年代早期的人工管理阶段,第二阶段是 70 年代的文件系统阶段,第三阶段是80 年代出现到90 年代初成为主流的关系数据库,第四阶段是目前新兴的面向对象的数据库。
1. 人工管理阶段
早期的数据管理是人工进行的,当时的计算机主要是用来科学计算的,输入数据运行后,不保存数据,只要计算后的结果。
2. 文件系统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世纪 70 年代后,计算机超越了只进行科学计算阶段,已经能处理非数值数据。数据可以实现长久保存,并且实现了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存储的分开,减少数据的物理组织。数据可以实现多个应用,实现数据的重用,不同的程序,在了解其文件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重复应用。文件组织多样化,可以有索引、接散和散列等文件,缺点是数据冗余度大,文件和应用程序关联度大,不同程序应用时,重复定义重复存储,不能共享,造成冗余度大,数据联系弱,文件中的数据组织记录由字段组成,内部有结构,但是,文件之间是孤立的整体,也没有反映现实间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应用上,很难能适用不同的应用。
3. 关系数据库
随着80 年代到90 年代,一种建立在关系数据库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并且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称为关系数据库,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各种联系均用关系模型来表示。目前主流的关系数据库有Oracle, SQL, Access, DB2, Sqlserver,Sybase等。
4. 面向对象数据库
面向对象数据库是指把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使数据库系统的分析、设计最大限度地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一致。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是为了满足新的数据库应用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数据库系统。
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1. 数据模型和数据序发展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随数据库系统发展而发展的。自数据管理进入系统管理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发展产生了层次数据库系统、网状数据库系统和关系数据库系统。这 3 个系统都是建立在相应的数据模型理论上的,数据模型是一种限制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在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机器世界分别表达描述,分别以数据、信息或记录等表示的。数据模型主要是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等。
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形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了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维护而建立的。其功能主要有:数据定义;数据库操作;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数据结构化统一管理。这样在统一的数据模型表示上,数据可以面向整个应用系统,容易维护扩展,数据冗余少,实现共享,较高的独立性,数据和程序独立,将数据的定义从程序中分离出去,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从而简化了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还提供了对安全性、完整性、并发和恢复的控制。
3. 数据库的智能化和集成化
数据库技术的广泛使用为企业和组织收集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丰富知识贫乏的现实直接导致了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 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出现,促使数据库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应用越来越复杂, 会涉及应用服务器、Web 服务器、其他数据库、旧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第三方软件等, 数据库产品与这些软件是否具有良好集成性往往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1. 数据库向应用软件方向发展
随着用于在线事务处理 OLTP 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专业化发展,会出现管理要求不高,价格相对低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与其他应用软件进行集成,相当方便的指导初学者了解安装和管理,向导自动完成许多任务调用的智能功能,使得 DBMS 易于安装操作和管理。数据库开发商还进行远程管理功能的开发,富有经验的数据库管理人员可从其他地方来监视和管理数据库,在某些情形下甚至是数据库开发商来为用户处理问题,这使得DBMS 的管理要求降低,随着用户对应用开发商要求的增加这种趋势将会持续。
2. 数据库和网络结合起来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许多 DBMS开发商把产品发展方向定为 Internet 数据库。这些开发商正设法赋予数据库网络连接功能,扩充对网络上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和操作管理功能。通过设置 Internet 网络接口,如支持 HTTP 协议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DBMS提供许多与网络服务器功能相匹配的功能以实现与网络的连接,其趋势朝 DBMS 拥有网络地址的方向发展。DBMS 开发商认为 DBMS 是替代由网络服务器担负的数据和文件存储的最好工具。随着网络商业化的发展,将开发出在 DBMS 上进行存储的方法,并将取代目前把多媒体数据存放在网络服务器的做法,同时 DBMS 还会具有传输控制和数据集成能力。
3. 数据库的优化存储
以前企业信息管理的重点是把数据放入数据库保存,而现在则是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DBMS正在进行数据存储的优化,如增加并行处理位图序列化改进队列算法,预合计改善批量装载能力等主要的功能。DBMS开发商已经开发出数据存储的优化技术,但要达到最终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过渡期主要的DBMS开发商转向建立新的数据存储功能,并作为其 DBMS 产品的可选功能。IBM 的 DB2,OLAP Server 把 DB2 与Hyperion Solutions公司的Essbase数据库集成起来。Oracle Express Server 采用从Information Resources购买的快递Express技术,它们都能存放和管理多维数据阵列并具有直接分析复杂相关数据的能力。
4. 数据库技术发展高端化
数据库技术一直是社会现实需要作为推动的,现代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已经对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这样的现实需求推动着数据库技术从以前的专门的技术领域走向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领域,走向企业等生产业务决策等前台。要求数据库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信息服务、到业务本身管理,甚至到知识和决策。这就产生和发展了相应的技术,比如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库专家系统、能处理和控制大量的生产信息和资源的数据库技术如 ERP。
参考文献:
[1]徐红梅.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发展趋势[J]. 微型机与应用. 2006; (10):11-13
[2]萨师煊, 王珊. 数据库系统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1-37
[3]蔡立军, 翟亮. Oracle9 关系数据库适用教程[M]. 中国水电出版社. 2004;25-41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配电动化的内容
配电网自动化是近年来电力应用技术为应对电力能源紧张局面等采取的新型技术。它主要涉及中低压电网,作用对象是电力经营用电企业。
配电网自动化不仅仅简单是配电线路及其所相应的设备,它还包括通讯、计算机综合应用、电力(负荷)监控、节能、电网规约等等。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1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包括电源点应保证电力输送线路的经济运行,开关变压器等设施的可靠性。
1.2对故障的自动判断和隔离:在人工或自动条件下恢复非故障线路的供电,对故障点进行自我隔离和诊断。
1.3判断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配电网所需的信息进行处理,对各种信息的上发下传,及时反应运行状况和事故的处理分析能力。
1.4用电管理:包括用户对电能的管理要求、管理意见等,都要及时反应到配电中心,由配电管理中心对此作出反应和处理。
2.配电自动化的作用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馈线自动化是基础,因此应以馈线自动化为切入点,逐步实现配电自动化,并且要使馈线自动化起到以下作用:
(1)减少停电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配电网络经过改造后,实现“手拉手”或环网供电方式,利用馈线自动化系统,可对配电线路进行故障检测定位、自动隔离故障区段并恢复对非故障区段的供电。这样就缩小了停电范围,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2)提高供电质量。通过实时监视运行状态,适时进行负荷转带及电容器投切,保证供电质量。
(3)改善用户服务质量。通过用户侧管理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4)降低电能损耗。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及无功配置,减少线损。
(5)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省基本建设投资。减少后备容量优化运行方式,提高设备利用率。
(6)减少配电检修维护费用。在正常运行时可对各类配电设备、线路进行在线监测;在发生故障时可对故障进行自动定位,确定故障类型,节省检修维护费用。
(7)节省总投资。实施馈线自动化所需要的线路改造、设备投资比较大,但总体上可节省投资。首先是线路经过改造后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节省了电力设施基本建设投资;其次是实施馈线自动化后,能提供信道、中心站设备等共享资源,可在其基础上扩充其他配电自动化子系统,如配变监控子系统、自动抄表子系统,避免进行重复投资。
3.电自动化管理系统需注意的问题
3.1设好配电网架:规划和建设好配电网架,是实现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基本条件。常用的配网接线有树状、放射状、网状、环网状等形式,其中环网接线是配网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将配电网环网化,并将10kV馈线进行适当合理的分段;保证在事故情况下,110kV变电容量、10kV主干线和10kV馈线有足够转移负荷的能力。
3.2实时系统与管理系统的一体化问题:由于配电自动化(DA)涉及的一次设备成本较大,目前一般仅限于重要区域的配网使用,而AM/FM/GIS则可在全部配网使用。若使用一体化可通过AM/FM/GIS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DA的不足,故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实时SCADA和AM/FM/GIS的一体化颇为重要。所谓一体化,是指GIS作为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系统的实时性和数据(包括图形数据)的一致性得以保证,使得SCADA和AM/FM/GIS通过一个图形用户界面(GUI)集成在一起,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效益。
3.3理的通信通道:通信系统信道的选用,应根据通信规划、现有通信条件和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需求,按分层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予以确定。信道种类有光纤、微波、无线、载波、有线。主干线推荐使用高中速信道,试点项目建议使用光纤。
3.4次设备:对一次开关设备除满足相应标准外,还应满足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要求:第一三遥接口。模拟量接口:电流互感器或电流传感器,电压互感器或电压传感器;状态接口:开关分、合状态,开关储能状态,SF0压力状态;控制接口:分闸控制,合闸控制。第二操作电源。满足开关操作时的电源供应:交流失电后,与控制设备配合能满足数据通信和故障隔离、恢复供电对动作次数的要求。
4.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展望
4.1 现代配电自动化系统
采用分层集结策略大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分四个层,第一层为现场设备层。主要由馈线终端单元(FTU)、配变终端单元(TYU)、远动终端单元(RTU)和电量集抄器等构成,统称为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第二层为区域集结层。以110kV变电站或重要配电开闭所为中心,将配电网划分成若干区域,在各区域中心设置配电子站,又称“区域工作站”,用于集结所在区域内大量分散的配电终端设备,如馈线终端单元(Fru)、配变终端单元(TI’U)和电量采集器。第三层为配电自动化子控制中心层。建设在城市的区域供电分局,一般配备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中档配电自动化后台系统。往往还包括配电地理信息系统、需方管理和客户呼叫服务系统等功能。用于管理供电分局范围内的配电网。第四层为配电自动化总控制中心层。建设在城市的供电局,一般配备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高档配电自动化后台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用于管理整个城市范围内的配电网。中小型城市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只有前三层设备,不需要第四层。
4.2智能化和综合化是发展趋势
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众多的设备和子系统,各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其本身及其所用技术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这就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全面解决的方案,走系统集成之路,使得各种应用之间可共享投资和运行费用,最大限度保护用户原有的投资。
在馈线自动化方面,现有馈线终端设备不仅具有常规的遥测、遥信和遥控功能,且还集成了自动重合闸、馈线故障检测和电能质量的一些参数的检测功能,甚至集成了断路器的监视功能,且有进一步与断路器相结合,机电一体化,发展成为智能化开关的趋势。显著地降低了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综合成本,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电压无功控制方面,国内已经提出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无功预测和优化决策相结合的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策略,该策略以无功变化趋势为指导,充分发挥了电容器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在无功基本平衡和保证电压合格的前提下,使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次数降至最小,消除了盲目调节,降低了变压器故障几率和减少了维护量。
4.3配电自动化新技术
配电线路载波通信技术。对低压配电网,由于终端设备数量非常多,采用光纤通信无论从成本或可行性看均不现实,为实现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实时电价信息及远程读表功能,研究具有较高可靠性和通信速率的配电线路载波通信技术,不仅可作为实现上述功能的通信手段,还可以为客户提供其他的综合通信月盼。
5.结语
配电系统自动化的系统集成,不仅是有关系统的互连。重要的是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功能的互补、通道的公用等。与多岛自动化信息专用、功能单一和互不相连不同,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以信息共享、功能综合和无缝集成为其特征。转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区域图书馆 协同发展 技术 管理
[分类号]G259.23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各地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掀起合作共建共享的又一轮热潮。许多地区区域内高校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各个系统自身及系统之间加强了合作,呈现出图书馆资源协作网、高校图书馆联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探索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新世纪以来东部发达地区以公共图书馆领域为主体的各种探索,如上海中心图书馆建设、深圳图书馆之城、东莞图书馆集群管理、佛山联合图书馆,苏州、嘉兴、哈尔滨等总分馆制建设。与之同时,发达地区所形成的发展经验,开始在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图书馆事业欠发达地区推广。
近10余年来发达地区图书馆协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①起步阶段。即选择突破因素,从资源、技术、管理等因素出发,进行区域内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整合。②综合统筹阶段。即无论选择哪个协同因素作为突破口,与之同时或随后都需要解决制约协同发展的其他因素问题,补齐短板,最终使得资源、技术、人员、服务协同发展。③完善和提升阶段。即从结构、组织机制和体制角度,不断增强一个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协同效能,提高协同度。在理想状态下,从图书馆角度来看,即实现某区域中心图书馆对整个地区图书馆群的人、财、物的统一管理;从用户角度来看,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效的服务,使用户在某地能够利用全区域的资源和服务。
在发达地区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技术突破和管理体制与制度突破。在技术方面,需要选择一套能够容纳更多层级图书馆,实现统一的集群管理的业务管理系统;在行政管理方面,不仅需要政府在行政管理上推进、经费支持、政策扶持,更为重要的是探索改变分级财政的现有弊端,建立起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就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和基础来看,要实现区域内跨系统和同一系统各个分散的单一图书馆的横向和纵向互联,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以行政管理的手段,在政府主导下,突破现有管理体制和制度障碍;二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实现行业业务统一规范、管理,提供区域的整体服务。从发达地区已形成的建设模式看,这两种道路都在探索,其中技术平台构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欠发达地区积极吸取发达地区经验,基本上都采用了“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这些探索表明,“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是我国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
2 “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的特点
以网络技术为先导和依托,将整体协同理念、群体规范管理内含在业务管理系统之中,是“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和路径的主要特点,有具体可操作的实现形态。以东莞为代表的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就是将新时期图书馆的整体协同发展理念和多资源共享理念及其管理规范要求,通过网络环境下的集群软件平台加以实现,使得协同发展能够在图书馆具体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中体现出来。这一模式较少受到地区社会、经济、图书馆管理体制等条件的制约。除中心馆外,其余各成员馆无需配置高档服务器及操作系统,无需安装系统管理软件,无需另外单独购买数字资源,无需设置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稍具电脑操作常识的普通工作人员即可开展业务工作,并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资源和进行业务管理,在硬件、软件、资源、人员、日常维护等方面节省大量的资金。这对于运行经费普遍缺乏的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更具有推广价值和吸引力。从应用性能、灵活性和扩展能力等方面来看,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推动力和执行效率。Interlib集群管理系统2005年通过文化部鉴定后的短短5年时间内,在全国图书馆的不同规模区域、不同系统的应用数量已达2000余家,它的广泛应用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3 “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的具体实现
以东莞为代表的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技术+管理”的实施战略,以技术开发为突破重点,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运作机制,来实现地区图书馆的集群管理及区域图书馆的整体协同发展。
3.1以技术开发为突破重点
技术对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促进协同关系的建立、支持协同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由于区域图书馆是由图书馆群组成的,所以整个业务流程、业务范围、业务功能和数据处理方式都有别于原来单个图书馆的形式。必须统一采用能够满足集群式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和管理功能的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软件。因而,东莞图书馆以技术为支撑,研发“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Interlib”,通过互联网将多个图书馆联系起来,实现多个图书馆业务处理的平台统一与资源整合。
Interlib集群管理系统是一种开放式的系统,提供的是以书目为中心的、丰富的交互性图书馆协作平台平台在实现一定区域内各图书馆业务管理自动化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多个图书馆问的协调管理、联合目录、馆际互借、通借通还、资源整合等业务工作问题,以目录管理为核心,将图书报刊、电子文献、随书光盘、视音频资料、专题数据库、网上信息等多种资源整合起来予以揭示,使互相联系的多个图书馆组织成为布局合理、协调有序、规范高效的图书馆群体。此外,该平台还妥善解决图书文献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问题,可以区分文献资料的原始所属馆和所在馆,即使图书资料在集群内通借通还,各成员馆的财产账依然清晰:Interlib集群管理平台基于Web的工作方式,体现了更大的开放性和协作支持。
3.2通过组织管理加强协同统筹
在区域图书馆协同关系的建立中,除了技术提供必要的协同工具手段之外,其协同关系建设还涉及到许多的管理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包括协同意识的建立、协同工作的组织,等等。
3.2.1将协同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置于集群管理系统之中以技术创新带动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在开发Interlib集群管理平台时,就将事先制定的一些标准规范内置其中,在推广管理系统的同时,实现了标准与规范的同步推广和“强制”执行,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保障了东莞模式的总分馆制――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及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保证以技术统领、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为特征的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
展的实现。
3.2.2采用以业务统筹管理为基础的协同管理模式
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统筹管理是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现有分级财政的管理体制下,要把本地区的图书馆统筹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人、财、物方面的统筹。而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统筹管理却是图书馆行业自身所能做到的,突破体制障碍,在不需要进行剧烈的组织变革和重构的前提下,采取以业务统一管理为基础的渐进方案,是现阶段实现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东莞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利用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将区域内各分馆的业务管理集中于总馆,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及人事、财政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资源、业务、组织管理的统一。
4 “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的成效
东莞图书馆在探索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道路上,通过总馆及各分馆之间业务行为、技能、信息和知识等方面的共享,实现协同效益,形成了整体协同发展的态势。
4.1实现了多资源的整合
区域图书馆资源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各图书馆问的协作程度以及资源充分利用和资源效益的有效提高,东莞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的资源整合不仅仅限于各图书馆之间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而是将一切与图书馆行业发展相关的因素如馆舍、设备、人员、技术、书刊、数字文献、网络条件、管理体制等都视为资源,加以统筹考虑,进行全面整合。
经过整合,在信息资源上,总分馆实现通借通还的文献大流通服务,并向全市读者提供服务;在设备资源上,中心馆、分中心馆的服务器或存储设备等可供分馆使用,普通分馆不需要购置高档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大大节省了总体设备购置与维护经费;在人力资源上,普通分馆客户端零维护,不需要高层技术人才,中心馆统筹员工培训与业务研究活动;在管理资源上,中心馆的办馆理念、管理策略、规章制度、业务规范等都可为分馆所用。
多资源的整合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设备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使得区域内图书馆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资源效益实现最大化。
4.2实现了业务的统筹管理
在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理念下,区域内各图书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的图书馆网群。从区域图书馆协同的要素分析,其协同发展的同一要素越多,其协同的紧密度就越强。
在现有的分级财政的体制下,东莞采取以业务统一管理为基础的协同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增加区域图书馆间的同一要素,使其业务管理逐步集中于总馆(中心馆)。利用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实现了统一编目、服务协同、活动协同等业务工作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区域图书馆业务工作的统筹管理。同时通过协同理念的导入以及总分馆管理模式、业务规范、组织文化、协调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运作机制的建立,加强了总分馆体系内各分馆的管理和业务统筹力度,从而使各图书馆间业务工作达到了紧密的联系和协作一致,保证了区域图书馆业务工作流程的统一和顺畅。
4.3实现了区域内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及基层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全面提升
东莞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通过区域内各图书馆相互合作和协作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强强”联合共生或“强弱”互补而获得整体“合成效益”,实现整体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基层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全面提升。
2004年至2010年底,东莞图书馆在全市构建了1个城市中心馆、47个分馆、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123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和5个图书馆ATM,总分馆藏书合计350余万册,初步构建起了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了区域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服务网点覆盖东莞市32个镇(街)。
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对于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其影响力和作用是非常大的。总馆发挥资源、技术和人员的优势进行业务指导,制定相应的业务规范和标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联合开展参考咨询,保障了分馆业务工作和服务工作的规范展开。实施区域集群管理后,村级馆、社区馆只需配备PC计算机,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就可以实现,大大降低了基层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门槛,加快了村(社区)图书馆的建设速度,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读者服务上,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比如常平分馆,2004年加入总分馆后,持证读者由原来的579个增加到2007年的1950个,增幅达336%;2004年图书外借6 628册次,2007年底达66537册次,增长10倍多。
4.4实现了服务效能的大幅提升
随着东莞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市总分馆体系的整体服务效果逐年提升。从2009年的统计数据看,在外借量上,各镇街分馆2007年外借量为522479册次,以后逐年增加,2008年为671683册次,比上年增长28.56%,2009年达905124册次,比上年增长34.75%。读者持证人数2007年为22711人,2008增长为37525人,增幅达65.23%,2009增长为61205人,增幅达63.10%,如图1、图2所示:
图2
东莞图书馆各镇街分馆读者量对比示意
通过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构建的东莞市总分馆体系已覆盖了全市32个镇(街),其中长安镇还实现了全镇13个社区图书馆全覆盖。图书馆网络的全覆盖保证所有市民能就近获得图书馆的服务,读者可以享受到“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和“网卜预约、电话预约,送书上门”的便捷读书生活,方便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使读者量逐年猛增。
5 以东莞图书馆集群管理为特征的“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在全国的辐射
从对Interlib集群系统和综合统筹模式在全国的采用情况调研来看,“技术+管理”的发展模式得到广泛推广,成效明显。
5.1从辐射地区和范围看
“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之所以易于推广,与以技术作为载体或突破口密切相关。技术这一引导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较少受到地区社会、经济、图书馆管理体制等条件的制约,作为必要的也较易于操作和接受的启动机制,能够首先在业务、资源等方面建立起比较紧密的协同联系。特别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基层图书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资源、技术、人员等各方面都很欠缺,这样就需要一种易于操作的机制将中心馆的资源延伸下去。
在全国范围内,短短几年问Interlib系统就在很多地区各类图书馆系统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如表l、表2所示:
5.2从辐射成效看
关于图书馆产出,当前国内外图书馆界所采用的数量衡量指标主要有持证读者数量、馆藏外借数鞋等,,近几年,各地区在采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实现“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中,无论是持证读者
数量、进馆次数,还是图书外借数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技术+管理”的综合统筹发展模式的优势。例如,2006年各分馆共接待读者270万人次,比上一年同期增长96.19%;阅览图书535万册次,比上年同期增长94.73%;借、还图书53.2万册,上网咨询3万人次,咨询总件数为37583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2007年广东省流动图书馆总数已达到40个,图书流动和资源共享范围覆盖广东省。
从全国各地图书馆采用集群管理系统和模式前后的馆藏外借情况比较来看,大多数的图书馆图书借阅数量都出现了较大增幅度。见表3。
5.3从成本及规模效应看
对比分析东莞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和单馆运作模式经费投入,同等功能下东莞集群模式与以往的单馆模式相比,仅启动费(含一次性投入和首年运营经费投入)就可总体节省经费3-5倍。采用集群管理模式构建区域图书馆管理系统,不仅方便、快捷、高效、稳定,而且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实现图书馆集群整体效益最优。见表4。
其实,实际的成本效益可能更为突出,因为表中数字的计算是缘于比较保守的估计,比如对专业人员的成本,一个馆只按2万元/年计算。
截至2010年上半年,在全国使用Interlib集群管理系统进行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和协同发展的图书馆有2000多家,其规模效应是显著的,而且实行集群管理后图书馆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都比单独设置分馆要大大降低。其中管理集群总数超过100个的有黑龙江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杭州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深圳宝安区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东莞图书馆等,如杭州图书馆新馆建成后,依托Interlib新一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群系统,集群内成员馆超过360家,为“图书信息一证通”工程提供了更为稳定的技术支持。青岛市实施图书馆总分馆制,采用Interlib平台实现对1个中心馆、12个区、分中心馆和136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的集群管理。
6 结语
关键词: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业务流程重组 会计信息系统
1.引言
会计信息系统(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可以认为是通过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把会计数据进行科学的搜集、储存、分析和传输并且能够进行必要的管控、分析和辅助决策从而帮助人们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系统。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联系愈发紧密,数据共享也更多。但是会计信息系统因为有着专业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并未完全融入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因此,在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场景下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跟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进行融合,更好地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是十分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2.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造成的影响
2.1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数据录入的影响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相对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对财务数据的记录更加详细,会计信息系统通常指需要记录财务数据的时间、科目、金额,而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还需要记录财务的产生地点、使用人等业务信息涵盖了企业活动的几乎全部重要数据。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要能够在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里面提取有用的财务信息,忽略非必要信息。此外,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具有自然活动的连贯性和各个部门的区分性,而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则是具有自然周期的连贯性和整个单位的整体性。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实时性更高、人为干预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财务信息系统通过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获取财务数据时,要对其真实性和时效性进行必要的评估和质量控制,从而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2.2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数据处理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都是通过各种纸质的票据体现的,而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下的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都是由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票据,而企业外部的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则既有纸质票据又有电子票据。这样在财务数据的处理上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就要做好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的处理工作,在系统设计上和制度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种不同介质票据的处理,避免数据的遗漏和重复。
2.3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数据输出的影响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不仅仅要给会计信息系统提供财务数据,同时也要从会计信息系统获取数据来对企业的运营和决策进行支持。所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出具有多个口径,而每个口径由于审计标准和实效性的不同,对财务输出数据的计算方法、时效性、准确性要求不同。这样就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对数据的输出要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并不是财务数据的捏造,而是根据不同的审计标准和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计算方法的处理。例如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公司,应对不同的财务法规,会计信息系统要给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的财务数据。
3.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3.1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融合
现实情况下,很多公司是一个部门用一套信息系统,一个流程用一个信息系统,会计财务也是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这样就人为地把很多数据割裂开了,造成了需要共享的数据没有共享,需要处理的数据重复处理,而且由于对数据的统计口径和处理方法不同,造成了不同部门上报的同一个项目的最终数据值不一致,从而影响了数据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也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因此,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势在必行,通过有效的融合可以简化流程提高整体的效率保证数据一致性,有效避免了数据在采集、处理和输出各个阶段的重复性工作,也保证了财务数据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3.2 使用开放结构,支持电子商务平台
比尔·盖茨曾断言: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可见电子商务对企业的潜在发展是何等重要。电子商务对企业对信息和数搜集、加工和分析的要求更高,对信息的时效性和正确性要求也更高,对企业财务的周转、稳健也很高。而企业的众多数据信息归根结底还要反映到财务会计信息上面。
3.3 满足国际化的挑战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要立足国内满足本国财务审计的标准,还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国际化扩张,进行平滑升级,满足国际化会计审核标准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系统不能成为企业国际化的绊脚石,而是要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排头兵。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国际化,使得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业务更加规范、透明和高效。
4.总结
基于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体,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及创造社会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将是未来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市劳动局提出的《关于鼓励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发展社区服务组织的若干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鼓励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发展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若干意见
(宁波市劳动局 一九九八年七月八日)
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为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引导就业方向,鼓励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推进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的发展,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是指下岗、失业职工个体或组织起来(合伙)就业的一种就业形式。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是指由街道、居委会兴办或组织的,以安置下岗、失业职工就业为主的再就业载体或劳动经济组织。
二、本意见所指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与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其从业范围为社区、家政服务,市容保洁、保绿服务,企事业单位临时性、突击性劳务,各类代送、代供、代办服务,家庭分散加工服务,等等。
下岗、失业职工组织起来就业的,应由三人及以上合伙经营,并建立自立经济组织。自立经济组织和各街道、居委会建立的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应有相应的场所,并制定劳动组织章程。
三、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街道、居委会建立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按以下程序办理:
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的,凭《宁波市企业职工下岗证》、《宁波市城镇失业职工登记证》和身份证,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当地劳动部门初审后报市劳动部门,由市劳动部门认定核发由市劳动部门统一制发的《宁波市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认定表》;对其中组织起来(建立经济组织)就业的,同时提交劳动组织章程、合伙人员与从业人员的花名册及有关证件。
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可由主办的街道或居委会组织,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请,并附劳动组织章程、从业人员花名册及有关证件,经区劳动部门初审后报市劳动部门,由市劳动部门认定核发由市劳动部门统一制发的《宁波市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认定表》。
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街道、居委会建立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可凭《宁波市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认定表》或《宁波市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认定表》(以下统称《认定表》)及相关附件,按规定向工商部门办理有关手续,领取《临时营业执照》。
四、对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街道、居委会建立的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实行以下优惠政策:
(一)下岗、失业职工个体就业或合伙就业的,凭《认定表》和《临时营业执照》,报经税务部门核准,3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及各种行政性收费。
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及下岗、失业职工合伙就业后扩大从业人员的自立经济组织,其吸纳的下岗、失业职工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60%及以上的,凭《认定表》和《临时营业执照》,报经税务部门核准,3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及各种行政性收费;吸纳下岗、失业职工占50%及以上不满60%的,享受免征上述税费政策2年。
(二)经营场所的水、电、房费,报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按工业类标准收取。
(三)因资金不足而向银行贷款的,按银行贷款利息总额的20%予以一年期贴息,从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开支。
(四)注册登记及验讫检查时,工商、税务、卫生、民政、医管、公安、城建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予以简化服务手续等方面的支持。
五、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和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要依法经营。各级劳动部门要加强对下岗、失业职工自立就业与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的管理、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同时要加强劳动监察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要及时督促纠正,违法的要坚决取缔。
六、自核发《临时营业许可证》后的15天内,工商登记部门和社区再就业服务组织要将下岗职工自立就业和吸纳下岗职工的人员名单,反馈给下岗职工所在的行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或企业再就业工作站。
[关键词]石油企业;合同管理;问题;对策;趋势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082-02
1 行业发展现状
尽管受经济形势和低油价的不利影响,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是石油作为主要的能源地位并没有改变,2015年石油消费量为5.43亿吨,同比增长4.4%;进口量为3.28亿吨,同比增长6.4%。受油价影响,提升管理,降本增效成为石油企业目前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这其中提升合同管理水平成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 合同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的问题
2.1.1 合同选商不严肃、不严谨
合同选商很重要,但各企业在合同选商过程中总是难以避免随意性、人情关系或干预,让一些资质、信誉不良的企业进入或者是让挂靠的单位进入,最终导致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对方履约能力差,使合同管理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2.1.2 合同法律意识淡薄、合同执行不严格、管理粗放
近年来虽然合同参与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但仍存很大不足。其主要表现在:合同文本不规范;少数合同有失公正,合同文件存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现象;口头委托;合同履约程度低,执行合同不严格,不按照已签订的合同开展工作,违法签订转包、分包合同情况也时有存在。例如,在任何实质性条款都未谈定的情况下,一方口头委托另一方开展某项工作,待后期补签合同,后来双方因为工程量、工程费用等问题,一直无法达成一致,导致合同迟迟不能补签,款项无法支付,双方为解决这个问题都额外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
2.1.3 不注重书面资料与证据的记录与保留
合同签订后,合同执行部门和人员不注重对签证、函件、纪要等书面资料与证据的记录、索要与保留,需要书面资料进行纠纷处理、费用、工期索赔、结算或追究对方违约时,找不到书面证据。例如:某合同验收单据签字不全,存在代签现象,整个验收单未出现一个“验收合格”的字样,整个单据中没有一个日期,等到最后结算付款才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有效单据,费尽周折才在补签完验收单后办理结算,比原结算时间整整延迟3个月。
2.1.4 忽略合同变更与索赔
不少负责履约的管理人员缺乏及时变更的意识,感觉合同工作执行完毕后一起变更,可以省时省事省力,结果最终导致损失。某采购合同,在出现变更事项后,合同采购方(甲方)与供货方简单电话沟通且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既没及时提出变更要求,也未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导致合同严重超期而不接收货物,遭到供货方的大额索赔,最后经过后期大量的艰苦谈判工作,仍然付出了较大代价。
2.1.5 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首先是合同管理人员技能素质普遍不高。懂法律的不懂现场,不了解费用,管现场的又对法律和费用一无所知,很难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其次是个别合同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不强,和合同相对人交“朋友”,对对方的违约行为不严格执行合同规定,以至于己方利益得不到保障。
2.2 原因分析
2.2.1 合同法律意识不强
依法签约意识不强,该签订书面合同的不签订,该审核签约人签约资格的不审核,合同内容违背法律法规,导致合同无效或被撤销,从而无法达到合同目的。依法履约意识不高,不能依法或合同规定全面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义务有瑕疵,擅自变更合同或解除合同,导致合同行为无效。依法保护意识不足,不能及时运用法律规定保护自己在合同项下的权利,不能及时认识到显失公平,不能及时发觉对方丧失履约能力,不能及时有效运用抗辩权等。
2.2.2 履约缺乏诚信
诚信是合同订立、履行和最终实现合同目的最根本原则,缺乏诚信,合同就很难正常履行完毕或实现最初合同目的。在实际的合同管理中往往存在为了一方或双方各自私利而放弃诚信的做法,如不履行合同随附义务,不考虑情更,不履行后合同义务,歪曲解释合同等等,这些缺乏诚信的做法最终只能导致无法履行合同或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2.2.3 规则和制度意识不强
主要体现在不能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工作,不能做好工作的记录,不能及时提出变更,不执行规范要求,不及时根据约定解决出现的问题,拖延问题,试图通过“人情”、“关系”逾越制度与规则,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2.2.4 合同管理与执行人员素质不高
在业务素质方面合同管理人员普遍的只懂法律或费用,但是不懂现场施工和技术,导致合同人员制定的合同条款不完备,条款的合法性、合理性存疑。
3 相应对策
3.1 提高合同管理和执行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是通过内外培训的方式,提升技能素质,培养一批懂法律、懂技术、懂现场、熟悉费用的综合管理人才。其次是提升职业素质,树立严格履约的责任意识,培养维护己方合法权益的大局意识,建立良好的风险意识。
3.2 及时办理合同变更与索赔
对出现的变更要及时提出变更申请,避免变更遗漏或遗忘,避免累计最后一次性变更。变更中既要考虑费用的变更也要重视工期的变更,还要确保变更的时效,及时、准确、完整,以便现场合同管理和执行人员“有规可依”,从而更好的减少争议和纠纷,保护好己方的权益。
3.3 加强书面资料、证据的记录、索取与保留
合同管理人员尤其是现场负责合同管理和执行的人员,需及时、完整、准确地做好相关通知、纪要、签证等的索取与保留,以便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权益。如现场监理要求施工方立即执行的口头指令,施工方应在口头指令发出后规定时间内,找监理签字确认,并保留好证据。
3.4 加强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与奖惩制度
首先选好合同管理的专职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要明确他们的责、权、利,建立竞争机制,对有贡献的合同管理人员给予奖励,对于造成损失的要给予处罚,做到奖罚分明。通过考核与奖惩制度,端正合同管理人员、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
3.5 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
要明确合同管理是整个项目参与人员或企业所有合同执行人员的事情,每个参与人或执行人都是合同管理的一部分,要做到全员参与,才能确保合同管理的完整。
合同管理应该是从制定招标文件、选定承包商开始到合同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终止的全过程系统管理。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管理存在缺失都会造成整体合同管理的缺陷,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如图1
3.6 严格遵守已有的合同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合同条款规定
合同管理规定是所有合同管理人T开展工作的准则,是企业实现整体合同管理目的的方法和途径,任何个人都必须遵守已有的合同管理规定,任何的违反管理规定的行为都应该禁止。
合同条款是实现合同目的的条款依据和保证,签约各方都应严格执行合同条款的规定,否则可能会“双输”。例如:业主付款不及时或未足额付款,可能会导致承包人履约困难、消极履约,业主本身也承担违约风险,最终会是无法实现合同目的。
3.7 诚信履约
合同各方要深刻认识诚信履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认识到诚信是合同成立或履行的基础,是实现合同目的保障。合同各方应忠实、勤勉、尽职和全面的履行合同义务,正确解读和执行合同,以最终实现合同目的。
4 合同管理发展趋势展望
4.1 合同管理制度化。责任明确、程序清晰、要求具体的合同管理制度是提升合同管理水平的制度保证。
4.2 合同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是合同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管理效率、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
4.3 合同文本标准化。合同文本标准化是提升合同条款完备性、合法性,提高合同管理效率,减少问题发生,提升企业合同管理能力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保持定期和不定期的标准化文本的修订,以更好的应对实际市场变化,更好的防控风险。
上述合同的“三化”是合同管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提升合同管理水平、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石油企业目前正在推进合同“三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