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8 16:37:56
序论:在您撰写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作者简介]邢丹(1978- ),女,天津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85-02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序列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任务,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高低。“职业素质”是反映高职学生质量的关键参数,是衡量高职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但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过于重视人才技能培训,忽视素质教育,学生缺失职业素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无锡5所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250名高职学生和无锡市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与走访,旨在梳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调查情况分析
1.调查方法。本调研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围绕职业素养的两个方面(隐形素养和显性素养)、三个维度(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进行设计,共18道题目。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42份,回收率96.8%,有效问卷235份,有效率97.1%。
访谈提纲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现状(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的评价,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建议和意见三个方面,共9道题目。
2.调查结果。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第一,学生对职业意识的认知。有超过74%的高职学生已经基本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但其中只有26%的学生有比较系统的职业理想规划,48%的学生有职业理想规划,但不系统;只有2%的学生表示是在非常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了本专业,28.7%的学生在比较了解本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了本专业,而不了解专业就进行专业选择的学生占到了将近70%。
第二,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认知。75.5%的学生认为职业能力对高职生来说十分重要,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有3.2%的学生对职业能力持无所谓态度;52.1%的学生更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认为职业技能最重要,23.8%的学生认为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11.3%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最重要,10.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如抗挫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
第三,学生对职业品质的认知。在进行职业选择时,51%的学生更看重工作的环境与待遇,45%的学生看重个人的提升空间,仅有4%的学生选择工作的标准是能为社会多做贡献;59.2%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是谋生的手段,比职业道德更重要,36.5%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比职业技能更重要。
对在锡企业进行的结构式访谈调查显示:在锡企业最看重的素质是敬业精神,占38.5%;其次是合作意识,占20.1%;第三是诚信意识19.7%;接下来依次是专业技能、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心理素质。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无锡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强,特别是专业技能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学生,但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不够,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较差。63%的企业建议要加强校企合作,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技能训练方面实现校企对接,大部分企业建议学校要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不足
1.职业意识模糊。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很模糊,不了解自己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备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未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职业发展目标不确定,进而缺乏动力。虽然不少学生做兼职,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有过实践经历,不能把实践与自己的职业目标结合起来。
2.职业能力不足。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的和通用的岗位能力。专业岗位能力指从业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工作的能力。通用的岗位能力指除开专业岗位能力,且是取得成功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沟通协作、组织协调、自我学习、身心健康、创新能力等。高职学生“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严重。
3.职业品质缺失。职业品质包括道德、责任、诚信、奉献等品质。“先学习做人,再学习做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会不仅看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还注重学生的职业品质,但很多高职学生的职业品质却严重缺失:简历掺水造假、随意毁约、挑剔工作待遇、不愿做基础工作、频繁跳槽等。
三、职业素质缺失的成因分析
1.对“科学主义”思潮的误读。20世纪,“科学主义”思潮侵入大学,昔日辉煌的人文教育受到冷落,甚至贬抑,“职业至上”“技能至上”统治了高等教育。虽然科学主义对推动科学和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片面强调科学教育就会失去其自身应有的科学精神――启真、启美、启善,人文精神的式微成了科学主义发展的代价。在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关于人文精神的熏陶、道德品质的塑造等内容被打入了高职教育的“冷宫”。
2.功利主义驱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把人才培养目的简单地设定为“制器”而不是“育人”,具体表现在教育实践中,只考虑岗位特殊技能的要求,强调教育的职业技能训练,缺乏必要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使高职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根本目的。高职院校在功利主义的驾驭下,过度追求学生的就业率、专业技能,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不高。
3.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存在缺陷。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缺少系统体系,学校内部、校企之间没有形成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合力。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学校与企业相对独立,人为割裂了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仅依托学生社团和课外活动来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缺乏学生素质培养的计划,缺乏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策略
1.转变办学理念,实现“三育人培养”。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们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理念,转变职业教育是“技术教育”的观念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正确审视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确立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这种多元、复合的办学理念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理性思维与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有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高职学生顺利完成从 “工具人”到 “社会人”再到 “职业人”的转变。
2.遵循养成规律,实现三阶梯递进。三阶梯递进是指“在遵循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规律的基础上,将以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分阶段融入高职院校三年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整体设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评价,体现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①具体如下图所示。
3.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三课堂联动”。“三课堂联动即将职业素质教育任务分解到课程教学活动第一课堂,日常养成训练的第二课堂和专业实践活动第三课堂。”②首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职业能力训练融入课程教学。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将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按照职业素质的各种规范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最后要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通过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实境耦合”的形式,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岗位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4.鼓励全员参与,实现“三载体管理”。从学校层面看,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能把学生素质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教师或者企业,而应进行顶层设计,改革课程和评价方式,构建全面科学的“职业素质”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尝试探索,将职业素养的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实践项目、课外活动等为载体的若干子目标,逐步形成层次化的评价模型。从企业层面看,要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形式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前端,企业指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制定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共同组织管理。从教师层面看,要切实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素养,增强教师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能力,成为合格的“职业指导师”。同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5.体现职业精神,实现“三文化”融合。外在环境的熏陶和浸染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使教育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和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下自然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③这里的文化即校园、行业、企业在内的特有职业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围绕要“职”,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职业技能竞赛、专业社团活动、创业模拟公司、创业典型进校园、学术报告、科学文化艺术节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校报、校园网、宣传栏等载体进行宣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和职业心理素质;通过在校内张贴企业文化警句标语、工作操作流程图解、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使学生自觉地认同行业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注释]
①②俞立军.“全景式”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1(17):92,92.
③潘懋元.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当前高职发展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50.
[参考文献]
[1]戴艳,朱雄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的反思[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6).
[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赵敏.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recid=&filename=200804950
7.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TTGJhYlRqcGpYclhKSFlRUDE1anZpSzI0azYzR2s1VkV5OTJRc2k1NGhkS
3E3L0ZUMXlXQnhVND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
HtwkF4VYPoHbKxJw!!&v=Mjc2MTFNcUp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培养策略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职学生成为企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很多用人单位反映,高职学生在工作中存在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面不宽等比较集中的问题,离职率普遍较高,社会上对高职学生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上。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职业相关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质量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等。职业素质是通过教育、社会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与发展的。
随着高职学校内涵建设的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已经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理想缺乏。
对于以后的职业规划、自身发展,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本科生找工作都困难,何况学历低一等的高职生?由于不自信,这些学生不敢规划未来,或者不思考以后怎么发展,只是消极地等待。
2.思想道德素养不高。
由于社会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学校教育重授技轻育才的偏差,加上部分学生认为学好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思想道德素养都是些小事,造成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遵纪意识淡薄,理想信念薄弱,得过且过,游戏人生。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由于高考的失利和未来就业的压力,部分高职学生自卑心理明显,缺乏进取心,自控力差,在生活中遇到不顺,不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与人相处不懂得宽容别人,协作互助意识薄弱。
4.职业能力薄弱。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加上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没能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造成能毕业却不能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见高职培养的不是“工匠”、“机器人”,而是高素质人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就是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所需的实质性对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竞争能力。
许多企业在接受用工调查时,往往除了有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外,还强调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和合作精神等,这说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全面的,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学生专业技能有多高,还关心职业素质如何。这就要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含金量”,使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胜出,并且适应以后的职业变迁和发展。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更能使高职学生具有强大的信心和勇气,在创业实践中,不轻易放弃,不断战胜困难而获得成功。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道德质量、全面发展的个性、良好积极的心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纯学生”到“社会人”、“职业者”角色的转换,为和谐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1.加强职业意识引导,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从高职学生入学开始,学校应当通过开设职业指导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和以后从事的行业对职业者的要求,使学生正确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老师通过在职业礼仪、求职技巧等方面对学生培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并带学生观摩就业市场和参加招聘会,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供求信息,认识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邀请专业教师、行业精英、往届毕业生,用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引导学生发挥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激励他们努力实现职业理想。
2.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素质。
高职院校要积极研究确定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质标准,在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将职业素质养成渗透其中,建立教学、教育相互贯穿融为一体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理论和实操课程等课程体系,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实践能力更强,更能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和变迁要求;通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结合实际,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通过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给学生敬业、负责的职业态度;学校通过积极开拓专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企业实训(体验实训、顶岗实训、就业实习)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在实践中养成职业习惯,形成职业能力。
3.加强学生日常规范管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素质。
从职业素质养成途径来看,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是基础。高职院校通过制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让学生在校园生活的小事小节中为以后成为“职业人”做好准备:在集体生活中力戒散漫无纪,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大胆探索,学会创新进取;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尽职尽责、勇挑重担,形成敬业奉献的品质……通过点滴的日常生活习性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让学生“会做人、会做事、会生存、会发展”,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像春风细雨般滋润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业素质:一是积极开展各种特色鲜明、有吸引力的主题活动,如新生文化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学雷锋活动月、爱国电影展、职业礼仪大赛,等等,通过活动,学生拓宽了视野,启迪了心智,陶冶了品行;二是定期邀请名人学者、企业家等进行人文知识讲座和创业报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树立创业的自信心;三是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培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共同提高对职业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在具体的教学、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增强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红梅,王喜枝,田春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农业,2012(11).
[2]飞.浅论如何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63).
[3]刘丽娟,朱智.浅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企业文化,2010(21).
[4]曾红萍.职业基本素养和能力教育探析[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3).
关键词 高职生 职业素质 培养
目前很多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型技术性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现在的高职招生已经是僧多肉少,本科院校转型后,职业教育的竞争将会更加严峻。那么高职院校如何在这么严峻的形势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被社会淘汰?高职学生如何在这激烈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在于“职”字,其更注重职业技术的培养,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强、择业定位和心理预期低、与企业结合紧密等就业竞争优势,但是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存在重技轻素质的做法,导致学生的职业素质薄弱,有些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心理素质过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岗位,怕吃苦耐劳,动辄不辞而别,甚至违法乱纪,诚信缺失等不良行为已严重影响到高职学生的声誉。那么,在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下,职业素质是高职生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开展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素质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1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1.1职业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发展等方面,有80%以上的同学几乎都没有考虑过。大部分同学都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职业规划,好多快毕业的学生还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走一步、看一步,干什么工作无所谓,只要能挣“大钱”就行,至于其他的想了也是白想,还不如不想。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干基础工作,总幻想着闯出一番大事也来,处于眼高手低、空想、幻想的状态。
1.2 职业能力较弱
伴随着高职扩招,部分院校只重视数量而忽视学生质量,高职学生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对所学专业感到枯燥,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有些善于为自己不努力学习寻找各种接口,比如学校条件差,硬件设施不好;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即使学了以后工作也用不上;自己基础太差,老师讲的都听不懂,没有办法学等等,导致专业技能缺乏、专业拓展面线较窄,很难适应工作岗位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另外不善于交际、缺乏团队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刻苦耐劳的精神。一些高职学生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加上初高中长期养成的靠老师家长“催”的学习习惯,他们大多经受不住各种娱乐活动的诱惑,不少学生因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1.3职业素养较低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层次良莠不齐,许多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基础文明素养较低,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乱扔纸屑、随地吐痰;有的学生把穿着背心、拖鞋出入公共场所视为生活小事;有的认为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着奇装异服是有个性;在食堂就餐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个人衣着考究,宿舍脏乱却无人打扫;对私人物品爱护备至,对学校公物却任意损坏;对旷课逃学、互抄作业习以为常;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等等。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在走入社会时,会把这些不良习惯继续延续,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问题,如:夸大学习成绩、伪造各类等级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等。缺乏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随意损坏实习设备、不按照要求进行操作,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1.4职业心理素质不良
据调查,很多企业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不高,有些高职学生缺乏毅力,在社会上频繁跳槽,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工作就要走人;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却不被社会认可,这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缺失影响的。另外依赖心理比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差,受不得半点委屈,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放弃。这种现象都折射出不成熟的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学生提高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当中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等现象。
2.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
新时代成功与成才不单单依靠技术或技能,而是更强调个人品质、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努力培养自己知识、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职业素质是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它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它是企业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学习和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2.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以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把职业素质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乐于奉献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这样才能提升高职生在竞争中的优势,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高职学生由择业、就业逐步发展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树立院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3.1实施全程德育,强化育人效果
将素质培养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从日常规范抓起,从一言一行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重视传统道德、礼仪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校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对学生进行专业、行业形势教育,使学生关注专业发展方向,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另外,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成功人士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他们憧憬未来,树立职业理想,端正学习态度。
3.2加强心理辅导培养高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另外,高职学生在当前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承担的内、外环境压力比较大,很容易造成自卑、焦虑、自暴自弃等不良的心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测试和咨询活动,建立和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
3.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中,与文化课相比,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发展潜力更被看重。因此,我们要着力全方位开展以弘扬主旋律、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
开展各种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启迪同学们的智慧,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开展礼仪教育,使高职学生进一步掌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比如,可以组建礼仪队,不定期在学校进行礼仪宣传,举行利益知识竞赛或者举办礼仪文化节,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利益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3.4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要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开展各种人文教育一体化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扩展知识,增长才干,增加责任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
参考文献
[1] 成丙炎,姜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1).
[2] 钱群雷,丁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途径探究[J].科技资讯,2009(21).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他们是否能适应社会需要,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并实现岗位的迁移,以及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略了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而将来要成为职业人的高职学生,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相对应的却是较低水平的职业素养。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职业素质及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
职业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各种职业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变。真正把高职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为学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是接纳高职学生最多的地方,所以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和就业需求情况,对于我们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指标。
高职学生从进入学校那刻起,有的已在为未来做打算,但是遗憾的是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渗透,离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向还差很远,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树立好或建立起职业素质的目标,更别提培养。由于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不够,有的大学生仅限于课堂老师所讲以及即将毕业时才主动关心就业信息,导致错失了职业素质在校培养的良好契机。所以,高职生在校期间,既要强化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重视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我们必须根据各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和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安排上,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尽可能营造生产第一线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及企业文化氛围,同时,还要加大校内实训设施的投入,对各专业所涉及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基本技能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使高职教育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因此,高职高专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在校时就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使自己成为社会合格及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三、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将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教育内容可分成三个方面,即职业道德教育、综合能力养成教育和良好心态养成教育。职业素质是所有高职学生就业时必须的基本素养,而且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
1、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涵盖了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作为高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基础要求。
2、综合能力养成教育
“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高职学生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除应具备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专业技能知识外,更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如社会适应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要把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有机协调起来,使之成为一种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良好心态养成教育
面对竞争、迅速变化的世界,一个人在具备知识能力基础上还应有适应变化、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我们应重视职业心理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其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职业选择和适应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提高其自我决策的能力,启发他们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途径服务社会,并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追求职业目标。
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对策
大学生毕竟是从小在学校度过的,对社会了解不多,对就业信息了解太少,刚出社会对他们来说面临着很多压力,所以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靠自身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辅助指导。
1、在日常管理中重视职业素质养成训练
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所以,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必须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及点滴做起。
2、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素质
在专业学习中带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明确素质拓展目标。在确定每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同时,强化每节课的素质培养点。
在专业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专业实习是一个职业素质锻炼的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及其他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大学生要把握好每次这样的机会,不要害羞,不要胆怯,不要怕丢面子,在训练中要做到“胆大、心细、脸皮厚”。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
通过社会实践实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社会实践对职业素质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好每个假期去社会实践,无论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都是很好培养职业素质的机会。学生只要树立“职业神圣”的观念,就会从所从事的每项工作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业素质并加以培养。同时,也能从实践中改进自己以前不足的职业素质理念,不断的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的升华。这样,在他们毕业时才能具备就业竞争优势,可以直接进入企业,或缩短适应期、很快被用人单位认可,或迅速转岗。
4、在技能大赛中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决定需要职业素质的培养
由于一部分高职学生高考成绩不够理想,高考填报志愿也是比较被动和盲目的,这些学生往往是被调剂录取的,和自身的期望值落差比较大,存在着心态上的自卑和自暴自弃,且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比较模糊,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一知半解,甚至没有职业概念,在平时学习中不太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积累与培育。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用人单位用工特点决定需要职业素质的培养
美国学者斯潘塞提出了关于职业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冰山模型”是指职业素质可分为“冰上部分”和“冰下部分”。“冰上部分”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在表现等显性素质,而“冰下部分”包括一个人个性特质、动机、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等隐性素质。很多用人单位经常把“冰山理论”运用到实践的招聘环节中,招聘过程中不仅注重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更加关注求职者的求职动机、个人价值观、职业认知和决策等内容。用人单位在初期一般较注重学生技能知识,后期更加关注冰山以下的隐性素质,这些都依赖于学生平时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视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升职业道德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素质养成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和事业观。同时结合通识教育、心理健康、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专业理论以及实验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其次,在专业学习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将诚信道德考核列入学生的学业考核中。
(二)构建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围绕就业形势和求职流程等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结合专业情况持续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形势讲座的学习,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意识。学生职业素质往往是在其毕业之前就基本形成了,学校应该也可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职场精英、创业成功人士等参与到学生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中,以讲座或沙龙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帮扶。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提升职业知识
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素质培养课贯穿于高职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大一应注重专业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大二注重专业或职业技能训练;大三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个体与整体相结合、技能和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引导学生树立合作、团队协作、竞争、吃苦耐劳等意识。很多高职院校的考评机制还停留在一张纸、一支笔的考试阶段,这无法有效衡量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对职业素质并不重视,而为了能通过考试,这种考评机制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职业能力考评中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考核,此外,可以通过作品考评和师生共同评价相结合、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四)注重专业实践教学,提升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深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要注重专业实践的教学,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启动学校技能精英培养工程,开设技能尖子班,加强职业学生技能培训,加强学生动力能力的培养,定期开展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校校技能比赛。组织技能优秀学生与行业技术骨干人士开展比赛、营造学技能、练技能的氛围;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实训等专业实践,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综合技能水平。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职业体验
校企产学研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三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三联动(即政府、企业、学校联动)”的育人机制,让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引导学生在校内学习时融入社会,这对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帮助。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政府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与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吸收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把学生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边做边学,学做结合。采取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前适应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
(六)强化校园文化引导功能,提升职业精神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培养人。校园文化对健全学生的人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具有重要引导功能。第一,高职院校要以校园文化为主要载体,组织各类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乐观愉悦的情绪特征,帮助学生提升组织管理、团结协作等基本职业能力。第二,可以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中嵌入企业文化的元素,提前培养学生对企业的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对用工者的职业素质要求。第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项目研究与实践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第四,以校园文化为基础,开展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和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等职业能力。
(七)注重职业礼仪教育,提升职业形象
关键词:职业素质;师资队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31-01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人才的学校。而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不仅包含对学生技能培养,还应包括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培养。职业素质同人们的职业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职业素质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一般而言,劳动者是否能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越有利于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职业素质一般具有职业性、内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形象四部分。职业品德包括职业个性、职业品质、职业理想,即要培养学生为人处事、情商、诚信品格、集体观念、大局意识等。职业知识即是专业知识,即踏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职业能力即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即培养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职业形象即是文明意识的培养,包括仪表、礼仪、纪律、生活习惯、身体素质等。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从“学校人”向“职业人”顺利过渡。综合说来,从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功能定位中,可以得出教育一定要实施素质教育的结论,而在职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是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促进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融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
1、实施有益于学生职业成长的引导机制和育人方式
一方面,注意发挥育人过程的指点与共进功能。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服务意识贯穿在整个育人过程当中。以教学育人团队为载体,以学生为对象,以课程教学、素质拓展、就业指导、行为规范等为内容,通过个体对接集体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局面。另一方面,注意发挥学习尖子的孕育与激励功能,建立各项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合乎情理的积极措施,培养骨干学生。
2、建立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课程体系和考评机制
一般而言,合理的考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客观、科学、合理的素质评价机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评价。学校要制定严谨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重视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体系,通过举办与专业有关的课程调查及实习等活动,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督导评价等多元化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加强人际沟通和合作,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专业素质的评定也有很多方法,既拓展学生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打造善于发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引导作用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之源、育人之基。对高职学校而言,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素养,高职院校的教师员工都应责无旁贷。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教师是学生职业知识的传授师。专业教师在授课中应以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学生科研团队,引导学生领悟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员是学生职业品德、职业形象的培养师。辅导员工作深入学生第一线,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师生互动的共进功能,让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成长,另一方面,从旁观者的角色,为学生指出不足,积极发挥引导学生成长的作用。行业兼职教师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师。他们是学校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特色产品。通过与学生在认知实习、岗位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实践过程中与学生接触,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化。老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榜样,注意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的职业操守。要认真扮好学生职业素质的引路人角色。让学生看的见,做的到。
四、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支柱,是引领学生励志,激发学生进取,促进学生提升的重要资源。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的反映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一种群体文化。加强校园建设,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职业素质养成宣传、竞技、考核等活动,引导、激发、展示学生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32
1职业素质相关理论概述
1.1素质
教育学所讲的素质侧重于社会属性主要指教育和环境影响如社会、教育、家庭等方面因素。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人自然属性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实践内化为稳定而内在的素养和潜能。
1.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下,在从业过程中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不断进行学习、积累、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1.3影响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因素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内容便是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高职院校要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在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学功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要注意到影响职业素质培养的各方面因素因势利导从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其中包括:观念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教学因素,等等。
2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素质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根据调查显示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拓展能力而是更多关注学生是否将所学知识记住或者是考试的分数。这些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气,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却丢失了一次在课堂上提升自己关键能力的机会。
(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与现代高职教育存在差距。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这种讲授方式传递知识的方法单一、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采用各种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
(3)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学校里大部分老师都不是很清楚职业素养能力的内涵。这说明学校缺乏对学生的能力观教育而这会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职业能力产生理解偏差如此的情况下培养出的职业能力必然是不全面的。
(4)在对高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职业学校存在以下现象,一方面是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教师数量有限,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绝对数量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一现象说明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师生比不足能全面投入到实践教学工作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5)学校的办学条件跟不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不足。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是过于随意变动性强经常是今年设置明年取消专业发展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是为求升本求大求全专业设置结构没有突出学校特色。不合理的专业设置是一种对学生的不负责这些院校往往在办学上只看到学校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学校的长期发展对学生素质培养缺乏关注。那些不符合学校办学实际的专业最后往往只能取消或者低质量运行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而学生素质培养的不足又进而导致就业困难。
3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和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出了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对这些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分析。总结出的问题不是单个高职院校的个别问题而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的开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应该详细分析其原因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3.1高职院校对职业能力的概念不清楚
在?业能力备受企业关注的今天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但培养效果却差强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对职业能力的概念不清楚。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将职业能力看作是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比如专业实践课中关注的只是学生能否完成特定的任务却忽视了学生是如何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生在任务完成后是否有所反思等。
3.2高职院校不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目前我国高职学校采用的主要是传统本科的方式,教学上以讲授式为主评价手段上以闭卷笔试为主。这种教学虽然简便易行容易为人接受但实际上却与灵活的职业教育不符更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符。讲授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低但是这种教育也许在普通教育还有市场但在职业教育却是问题重重。对于理论课或许我们还可以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但对于实践课、职业素养课、职业道德课等却是弊端多多。
3.3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存在不足
课程内容关乎职业素质培养的成败,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课程内容难以适应职业需求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教材建设不足很多专业能够选用的教材非常有限。同时在学生的眼里职业素养课程太虚不像专业知识实际极易忽视。矛盾明显学校要求学生加强自身职业素养却轻视开展职业素养课程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开展不尽人意存在短板。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突出一个是社会能力的重要内容一个是方法能力的重要内容如此存在短板实在令人担忧。
3.4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不合理
高职院校所聘用的教师不同于普通院校的教师,应该在具有教育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相应专业的实操知识和经验即具备“双师”特质。同时在教学的开展中还需要引进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对兼职教师高职院校本身就缺乏引进动力兼职教师的管理本身不方便况且也不易引进。
3.5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