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的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17 16:11:19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的课堂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

第1篇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还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是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因此,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比如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基础,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有了良好的基础,但有部分学生在之前很少接触信息技术课程,连基本的汉字输入都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下来,都应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了解得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深入领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有机整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问题,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四、大胆放手,激发创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的,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其弊有四:1、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容易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开展即时评价,实施“以评促学”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都需要现场组织学生对个别或部分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在选择作品评价和总结时,要照顾到各个水平层面的学生作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看学生作品的创意构思是否创造性地组合利用了所学知识技能,提倡学生作品要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创意的作品。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其优劣之处,以及编辑修改的建议等。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六、加强课堂管理,强化课堂礼仪

要加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所以必须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达成大部分教学目标。

要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计算机教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教学场所,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若没有充满激情的上下课仪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进入学习主题。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更要强化上下课仪式,让形散而神不散,让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充满激情的开始,有一个圆满的结束。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几年来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2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几十年来都是凭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只粉笔 ,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容量的增大,知识的不断更新,向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渐渐丧失,甚至被迫学习,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结果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缺少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也难以升华所学知识,个性得不到张扬, 许多学生只注重死板地读书,力争在考试中获得一个

第3篇

【关键词】网络课堂;传统课堂;网络课下作业

教学方法的理论是教学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随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在千百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人们创造和总结出难以记数的各种教学方法。在日益强调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对传统教学法的改革刻不容缓,而网络课堂便是有效的改革手段之一。

一、网络课堂的特点

网络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在线互动课堂。一般系统采用音视频传输以及数据协同等网络传输技术,模拟真实课堂环境,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有效地上课环境。标准的网络课堂系统拥有文档播放、视频语音交互、背景音乐、电子教鞭、电子白板、屏幕共享、网页共享、文字交互、课程录制、虚拟课堂等功能;其标准使用状况是:学员在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上安装网络课堂客户端软件或直接使用浏览器,再使用由网络课堂管理者提供的学员账号登陆客户端,即可参加网络课堂教学。网络课堂有课堂学习与课下作业的两类系统,就如同听老师讲课和完成作业一样。网络课堂的核心意义就是教学资源共享、协同浏览。

二、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例如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通过学习观察比较,我认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以教定学 、以本为本 、教路单一 、学法单一 、目标单一 、问题单一 、评价单一 、过程单一 。网络课堂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有很多优点:丰富教师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让更多名师为你做“贴身”辅导),降低教学成本,管理一目了然(轻松管理学生、教室、课程,操作简易方便 ),学习身临其境(完全模拟真实上课场景,无障碍学习),授课形式多样(除黑板讲解外还可应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生动有趣),课程自动录制(课程可自动录制、回放,方便学生复习,教学存档),板书轻松保存(上课板书一键保存,高效又环保)。网络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在线互动课堂,有课堂学习与课下作业的两类系统。传统的课下作业形式有以下缺点:

1、学生抄题目浪费时间;

2、学生抄作业现象严重;

3、作业抄袭现象使教师重复劳动。因此对传统作业形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网络课下作业系统正是有效的改革手段之一。

三、高等数学课程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高等数学相对其他课程来讲课程难度大,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学形式的改革显得迫在眉睫。其次,高校老师受一些学校教学制度约束,不得不把"重概念,重思想,重应用"的教学转化为"应试教育"。再次,各校把高等数学课时压了又压,在这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借助网络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网络课堂可通过借助数表、图形、动画等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直观的形式表达,用实例和示例加深对概念、方法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实现高等数学网络课堂教学的核心

如何设计让学生喜欢的高等数学网络课下作业是网络课堂研究的核心。成功的高等数学课下作业系统可帮助学生完全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防止学生对知识的遗漏。系统应设有 “自修室”、“课外拓展”等子栏目,以视频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补充并复习在课堂上的知识点,增强学习趣味性,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能够让学生综合了解相关知识点,以课外小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理解并综合记忆课程对应知识点。因此网络课堂的设计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1、方便的命题和作业提交功能;

2、完善的批阅功能;

3、智能的评分机制;

4、强劲的统计分析功能;

5、贴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顾美玲,大学数学理论与方法.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2]高翔林,大学数学发展思路.〈数学通报〉2002第10期

[3]桑琳 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大连大学学报2001(01)

[4]尚春虹 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教育学报2002(03)

第4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课堂教学法 项目型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和对外交流的增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日益重要。然而,英语作为工具语言的观点却长期占据国人的心灵,我国的有关教育部门和英语专业毕业生大多只注重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训练和英美文学等入门的介绍性课程,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常常被忽略,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鉴于此,多数学者在英语教学中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纷纷著书立说。在这种背景下,笔者于2002年参加工作第一年起,着手准备中国传统文化英文版教材的编写工作。笔者于2006年教授中国文化(英)这门课程,本门课设立的初衷就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儒释道等流派的主要思想与流变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在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法与项目型教学法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拟比较两种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异同,以期对英语教育者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中有所启发。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国人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精神境界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极广,神话、历史人物、宗教哲学、文学、医药、美术等广博的知识让学生们应接不暇。面临体系庞大而内容繁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有限的48学时内高效地传授中国文化知识是摆在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十年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查资料、想办法,为使英语专业学生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尝试性地总结了传统课堂教学法与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异同。

以笔者为例,2006年开始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因为那时市场上还没有大量出现英文版的中国文化教材,所以主要从零星的素材和网络上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教案。最初开始时主要以讲授中国文化的各个独立的史实性材料和背景知识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各个流派的主要思想等篇章。在讲授中逐渐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法有如下特点:(1)课堂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以讲授的形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此时的教师角色以专家型和权威者主导课堂。(2)教师以教材的单元为单位,以练习题为手段,以考试为目标,整体推进,章节联系紧密,教师有利于实施教学内容。(3)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简单地记忆和复述老师讲授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记忆以事实性知识为主。

在随后讲授的过程中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法的弊端如下:(1)在教师传统讲授的情况下,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浮光掠影,一个学期下来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是肤浅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碎片知识。(3)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体验,难以在情感和心灵上受到深刻的震撼,更不用说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俗称“填鸭式”教学。为了有效改变这种现状,笔者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2009年引入“项目型”教学法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项目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欧洲。“项目型”教学法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以某一特定的项目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在“做中学”,真正主动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成立兴趣小组,自己动手完成某一特定项目,最后以小组形式进行某种形式的成果展示。“项目型”教学法可以有效改变现状。

在实施项目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发现,项目型教学法有以下特点:(1)教师从传统课堂专家型和权威型的角色转换为课堂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师主要从方向引导和总体评价作出评判,另外,教师对必要的核心观念和内涵作出分析和评价。(2)教材的内容以“项目”或者专题形式展开。针对某一项目,与其涉及的概念和知识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再是互不相关的碎片知识。(3)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项目,主动参与项目学习,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是深刻的。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最后形成书面报告或者PPT成果展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完成项目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从事科研的能力。

笔者在十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分成若干个项目。例如: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孔子学说、老子和庄子学说、墨家学说、佛教、王阳明心学、雷峰塔与白蛇传、林语堂与京华烟云、寒山文化等项目;将一个教学自然班分成与项目相匹配的兴趣小组,通过“项目型”研究教学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教学环节主要通过项目布置、项目内容设计、项目展示、教师总体评价与细节把握、调查问卷与访谈等环节进行教学。从十年的教学效果看,传统课堂教学法与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异同点如下:(1)教师从传统课堂以权威者和专家型的角色转变为同事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师不再单一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和细节把握。(2)教材的内容从以往以单个事实性知识和介绍性知识为主(主要是记忆性知识),转变为介绍性知识和反思、阐释等项目型的有机整体知识。(3)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按兴趣学习,体验知识,探索知识体系。学生主动学习,以体验知识和阅读大量材料为前提,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从“填鸭式”的学习到独立开展学习、合作学习。(4)目标评价也有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期末成绩为主,没有课程教学中的过程评价,而项目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重构知识起到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作用,和期末成绩一起对学生起到综合评价作用。

综上所述,将近十年的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文化失语症”现象,有效地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入“项目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项目,达到深刻体验中国文化的教学目的。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呼吁解决英语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一个途径。正好契合了主席在对外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讲话精神。尽管项目型教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传统教学法的长处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学生完成项目进行PPT口头汇报时,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出现的纰漏和缺陷,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补充和引导,这样才能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才能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李竹青.“项目型”教学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学研究,2002.

[2]张文忠.英语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07.

[3]朱长文.《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中知识文化项目的分析研究――以《21世纪对外汉语教材――中国文化》[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4]杨建中.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14.

[5]刘景福.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2.

第5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传统模式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6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活动也随之改变,由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变为新形势下的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一、传统中学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

1.教学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者。在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总是一味的聆听,不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2.师生地位悬殊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服从者。教师总处于中心位置,总是高高在上,让学生看了都望而却步。如果学生有任何不同的见解,总是被教师否定。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减少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另一方面学生不再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3.课堂气氛紧张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动辄呵斥,学生必须处处提防,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不合乎老师心意的回答,会惹老师发怒。所以他们无法感觉到和谐的气氛,也没有心理自由可言。在课堂中,随时都有因回答出错而受到他人指责与嘲笑的可能,由于对失败的经常性恐惧,长此以往,学生胆小怕事,课堂上便常常是教师口若悬河,学生静默无声。

4.学生情感压抑

语文是一项表达个人情感的学科,可是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语文的这种特性被忽略了。课堂中,只有理智被允许存在,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被忽视,唯有心智受到欢迎。教师过多的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从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二、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的对比

1.教学目标

传统教育的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就造成了学生能力的极端化。

创新教学迎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情感熏陶。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带领学生领悟教学内容。它的过程对学生智力因素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以传授知识为终端。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又要尽可能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和谐的、充分的发展。创新教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性的,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要实现三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要想学生有所转变,教学的注意点就要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

(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主要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寻求解答的思路。

(3)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教学方法是单纯教师教的方法,教学过程中信息是按照师生的单向传递。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3.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机械、被动地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大量的背诵和做题,离开了书本就不会灵活运用知识,成为了“书呆子”。

课堂改革教学教师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力军。进入课堂,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级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在学知识时兴趣浓厚,能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三、如何创新语文课堂

1.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学习是不能代替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是学生的启发者、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知识建构过程,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方法,取得广泛的学习经验。

2.建立完善的全面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以往的教学评价是终结性的评价,以考试作为评定学生能力的标准。我们要关注过程性和发展性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提倡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体现了评价内容不只是学习成绩,要多角度评价。

3.创造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所以,创新教育不能忽视德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师将德育内容与教材有机结合,挖掘课文的德育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它比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意义要重大的多,当然也困难得多。构建自主、合作、拓展式语文教学模式是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应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手段,使语文教学尽快跟上社会发展。创新教学为课堂注入了鲜 活的生命力,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多样化[J].上海教育科研,2002,(1).

第6篇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主要研究解决四个问题:教和学的关系问题,传授知识和同时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教学生学会和同时教学生会学的问题,统一要求学生和因材施教的问题。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

传统的教学观,是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传授书本知识。传统的学生观,就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主体。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促进体力发展。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同时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好坏,一方面是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学,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是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给予点拨、指导、帮助。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学习才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基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注意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解决“三个面向”的要求与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矛盾,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高效的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几个要素中,学生是最活跃的,无疑处于主体、中心地位,他要在高涨的情绪下,即在内部诱因的作用下能动地接收、贮存、转化知识并锻炼能力。

真正的高效课堂还应该是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的并用,加大课堂信息力度,增加学生兴趣,变枯燥无味的课堂为生动有趣、妙趣横生的课堂。

第7篇

关键词:课堂;开放;教学;模式;思想;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69-01

课堂是什么,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系统。它的本质特点是生态性,或曰生命性。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强调,根本不可能有独立自主的生命,事实上一切生存之物都有依赖性。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知识是实现师生生命交流和促进师生生命丰满和完善的基础与中介。然而,也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了人的存在,才有了知识的传播与生成;也正是有了知识的传播与生成,才使课堂教学中富含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生态意味着开放。一种生态系统只能在适当的环境状态下存在,只有保持对外开放,也就是说只有和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具有生命力。生命就意味着永远不完善、不确定,因为它取决于它的身外之物。生命体越是自主,就越是不足,生命体越是前瞻,它就越是需要外界组织和实践。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一种封闭、僵化的状态,教学过程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照本宣科,教学情景“单一化”、“格式化”设置,也不能确定“世界是课本”的新的课程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中的“活力因子”缺乏,教师竭力维护师道尊严;在课堂上主宰一切,学生不敢言、不敢思、不敢自主,处于被动压抑状态,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带来课堂教学的革命。只有突破封闭、僵化的传统课堂,才会使开放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运而生。

一、开放的课堂,应是让生活走近学生的课堂

传统课堂,时间、空间固定,立体交错地为课堂教学设置了一堵无形的围墙。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同一个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这样压抑了学生对创造的需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习与生活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造成了学生与生活的脱节、分离。学习失去了鲜活与情趣,人就会变成机械的呆板的人。开放的课堂将使人们的视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人们总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师应充分使教学内容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及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化,协作化的学习环境,拓展学习内容和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思维。

二、开放的课堂,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

构建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师主宰了一切,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教师按照教材预设的“教学通道”进行学习。原本由学生做的实验,被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原本由学生主动思考而萌发的创造思维火花被教师的思路取代了,实施“单边”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压抑状态,这样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手足。开放的课堂十分注意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积极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之目的。

三、开放的课堂,应是民主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主导”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使课堂氛围处于一种低调、刻板之中。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应是师生关系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应该是宽松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在开放的课堂中应扮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究,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开放的课堂,应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