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范文

时间:2023-05-17 16:11:10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培养的能力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能力 培养对策

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会议宣言中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二十一世纪是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大学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它对现行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预示着未来中国教育必将发生深刻变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是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以现代高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发展特点,要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责任。大学毕业生在高校的培养下,可以说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了从事某一职业的基本能力,是社会上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很显然,高校若能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就能在就业过程中更快更好更准地挑到自己心仪的职业,就能更加理性地采用一种独立的更加成熟的自我就业方式。

(二)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对于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的国家来讲,如果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而无法找到工作,高等教育的个人受益无法得到补偿,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那么,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将失去意义,因此,高等教育应切实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三)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需要。

劳动力相对过剩,就业难在我国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有条件并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之路。这样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社会劳动力就业。从长期来看,这对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不失为一条道路。

二、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之难,失业人数之多,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现实。但是,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大多要靠自己来养活自己,在不断进行的创业实践中,我国大学生创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积极性高,但实际创业比例低。

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大学生创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逐渐增长,创业的速度、人数增加迅速。我国大学生创业欲望强烈,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二)科技转化率低。

在国内创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事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

(三)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

客观上讲,大学生创业的道路有开创性、现实性、多样性、艰巨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学校要转变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要面向市场。

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能自主创业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在培养目标上,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到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现代教育上来。

(二)改革管理制度,营造创业环境。

高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和方式,许多地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死读书者不会创造,不会创造就难谈创业。因此,学校应尽快在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环节上让学生多参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有利于年轻教师和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和脱颖而出的土壤;营造鼓励学生冒险、当领头雁,崇尚知识、追求真知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充实创业指导队伍。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是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是解决当前及今后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各类课程尤其是人文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创业思想的渗透,在创业专门课程讲授中更应结合实际,突出学生的能力及素质培养。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建立专门的创业指导队伍。

(四)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许多学校都安排有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进行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参观、考察各种类型的小企业,做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创业计划等,同时可以请一些创业成功者讲自己的奋斗史、创业史。让学生撰写创业纪实,既体验创业的艰辛,又感到创业的乐趣。

(五)政府和社会要扶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很多高等院校设立了创业风险基金,用来帮助和解决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但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学校创业基金能得到的面太狭窄了,这就需要政府或社会出台一套完善的帮扶学生创业的政策。依法为他们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予以税费减免、降低准入门槛、提供小额贷款,提供人事档案托管、职称评定,等等,这些工作都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和意义,能吸引更多的高职学生加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就业之母。要扩大就业岗位就要大力鼓励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可减轻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促进经济繁荣和经济活力的保持。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适应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唐建阳.论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J].企业家天地,2009,(01).

第2篇

Abstract: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It is also the basis to cultivate the research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 and an important factor to constra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hesis has provided feasible method for cultivation of the experiment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

关键词:实践;创新;科学研究

Key words:practice; inno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29-01

0引言

实验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场所。跨入21世纪的高校必须建立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验室,特别是理工科高校,更要不断创新实验室建设模式,改革实验教学体制,完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1]。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就离不开实验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研究与教学的主要场所,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家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为了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生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探索实践,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怎样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需要努力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2]。

1什么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理工科大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影响他们的一生。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个性发展,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养成大学生广泛能力的基础,也是形成大学生广泛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力是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的基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教学中实施进行[3]。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2亲历实验过程,真正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要通过大学生亲历实验过程来实现的。在亲历实验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课本以外实际的东西,包括实验用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操作方法,工具的基本使用,以及各种实验方法的应用,从而使大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进一步开阔思维方式。所以,一定要让大学生亲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

3实验与理论知识遥相呼应

大学的实验教学环节基本包括两个方面:为了证明课本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为了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或设计)性实验。这两个方面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在培养层次上有所区别,他们都可以让大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的飞跃。

4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科学研究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更注重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实验教学,使大学生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一定的科学研究思路,使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组织科学研究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成果表达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得到提升,在遇到问题时,知道如何入手和解决问题。

5采用主动式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具有一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主动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实验教学和实验过程,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以促进学术和智力环境的健康发展。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机会,以期学生尽早、尽多地感受科研氛围、树立科学创新意识、接受科研方法及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的严格培训,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

6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培育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开放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最大限度利用实验室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实验室开放不是简单意义上空间、时间的开放,它的实施涉及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教学思想的转变,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的积极性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建设等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主动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实验室开放进行系统思考和综合分析,对于保持实验室开放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4]。在对实验室开放过程中,教学单位要给教师全方位的支持,教师要在各方面给予大学生全力配合。

7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

注重教师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训练和培养;加强教师实践教学意识,加强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对实践基地规范化管理,加大实习经费投入力度,更新实验仪器设备,使大学生能不断了解本学科的现状,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验教学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强化质量意识,才能有助于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克明,梁宪生.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1).

[2]周凡.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

[3]殷淑华.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

[4]李勇,付庆玖,柳中海.实验室开放的系统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主体从事创造出符合社会意义的并具有革新性与独特性的产品活动所具备的本领技能。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化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其基础和手段是创新智力化能力,其动力和方向是创新人格化能力,三者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创新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遇到的问题

1.家庭制约影响

由于我国受传统习俗影响深厚,导致许多家长对子女在创新思维与实践方面的开发及关注很少,他们不希望孩子遇到失败和挫折,过分的保护孩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2.社会重视不够

尽管许多高校在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由于还没有形成良好社会环境,因此发展进度较慢。社会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力量不强,影响了群众对创新能力的认可度。创新教育跟不上会导致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萎缩甚至消失,因此,社会应更加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提供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3.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课堂讲学也是重要的一环,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现行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的课堂教学,具有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同时还制约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4.高等教育实践的问题

由于教育的迅猛发展,给未来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的学生实践环节仍不够健全。为此,各高校都在努力改变这一情况,纷纷建设实训基地,优化实验室建设等,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更加完善。同时仅仅停留在硬件条件的改善也是远远不够的。

6.大学生自身问题

一些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因此在学习或实践过程中得过且过。有些有些学生也想创新,但苦于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1.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应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后盾。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全面合理,另外要懂得广博的知识结构对于发展创新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在校期间能学到更多领域的知识,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2.激励学生主动实践

对于大学生来说,主动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应该让大学生自己思考“寻找什么样的实践对象”“怎样去实践”等等。通常在实践活动中,老师更多激励学生主动实践,而总是提出许多的规定,往往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学生学过机械原理与零件课程后,自己构想一种新型的机械,虽然所有原理都是已知的,但是其知识集成可能却是新的。然而,如果学生设计由教师规定某种用途,规定了参数范围,提供参考图纸等,就会抑制甚至扼杀学生总体的创新潜能。因此,应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鼓励并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3.改革课程体系

为适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要,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应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及条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拓宽课程选择面,使学生可以跨专业学习;二是开设多领域的选修课程,使学生积累多领域的知识;三是实施主辅修学习,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是进行第二课堂培养,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五是开设创新学课程,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和主动性。创新能力基于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素质,单一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很难提高创新能力。因此,优化课程结构,要加强实践环节有着必要的意义。

4.重视教育者人格的塑造

教育者的人格素质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影响很深,并且对提高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者的人格素质提高是必要的,作为教育者要有宽阔的胸怀,民主的作风,尊重学生的意见,理解并宽容学生在创新中发生的错误,给学生以信心,使学生有一种创新安全感及光荣感。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实验环境给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实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5.注重因才施教

在我国原来的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往往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不够重视,大纲整齐划一,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考试以所教内容为标准,过于单一化,无法彻底检查出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创造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走出原有教学方式,因才施教,改变教学模式,与学生多互动多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与人格,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探索。

6.构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也同样重要。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在于创造民主、轻松、自由的氛围,还要有良好的实践基地作为后方支持。良好的环境既是课堂内容的深化补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所学既得到了实践的印证又加深了理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也起到着重要作用。创新环境不仅体现在硬件上,还表现在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民主、自由的有益于创造性发展的环境。

7.创新纪律管理模式

创新是提供有价值的新颖的成果,应该突破原有的框架,给以最大的自由度。创新的自由往往会与纪律对自由的限制产生矛盾。因此,为了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创新人才个性发展的需要相结合,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纪律管理模式,给创新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自由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结束语

虽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已经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受家庭制约、社会重视不够、课堂教学、高等教育实践以及大学生自身等问题的影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为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顺利进行下去,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主动实践、改革课程体系、重视教育者人格的塑造、注重因才施教并创新纪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英杰,薛炜华,杨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9,(07).

[2]华丽.文献检索课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情报杂志,2005,(05).

[3]黄跃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艺术教育[J].高教探索,2006,(05).

[4]李爱侠,叶柳,张子云,王翠平.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4).

[5]姜秀华.浅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情报科学,2003,(01).

第4篇

关键词: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4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大学应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学生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提到有能力,我们就要好好分析一下,大学生应该具备何种能力。

一、学习能力

(一)什么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到知识后,就形成专业知识;学习到如何执行的方法与技巧,就形成执行能力。所以说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习能力。一般而言,学习新事物有三种方法:

1、拆解法。当面对的是既成的一套的知识系统,最好的方式是先将整套知识分拆为局部(子系统),了解个别部件(子系统)本身的意涵、整体与子系统间的关联以及部件与部件之间的关联性,通透了解后,再进一步针对个别部件往下拆解、分析更小的部件。充分掌握事物的结构与层次,即能透彻了解整个事物的内涵。

2、并整法。当面对的事物未经整理成套,或是资料取得有困难时,即须由搜集资料做起。搜集资料的过程犹如瞎子摸象,一开始资料不足时,仅能摸索到少数部件,随着资料的累积增加新的部件,搜集到六、七成后,即可尝试由已整理的资料,去推断事物可能的全貎。犹如一开始虽是摸到象鼻、象脚,但有六、七成把握后,可尝试跳脱部位的层次,推论其整体为何。在此过程中,要交互运用归纳、推论及系统思考的技巧,练习去推论整体的轮廓与内涵。

3、拆解法与并整法的混合运用。在透过并整法掌握事物1/2或2/3的样貎后,即要跳脱个别部件的思维,往上提升到全体的层次,再透过推论,以拆解法的方式重新拆解、架构其组成系统,对整体的掌握度即可提升到不同层次。

学习能力就是要求个人不仅要学习宽泛博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也正为如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的比对手更快。”学习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表现,通过不断地学习,专业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技能组合以及刺激学习能力相配合,所以不论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都不应该停止学习。因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需要胜任工作的能力和能够迅速取得新能力的方法。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而为取得新的生存技术就必须不断学习。如果停止学习,必定会落后于人,而在当今社会里,落后就会被淘汰。

二、实践能力

(一)什么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就是实际动手能力或者说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实践能力。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不论是在学生以后未来工作中还是其他方面,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然而,对于这样的要求,不仅大学生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校与社会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接下来是笔者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大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1)完善大学生的实践培养机制,树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增加实践环节培养的比重。首先,提高实践培养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大学要在努力搞好第一课堂学习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为学生提供自己喜欢的课余学术研究活动,力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可以多为学生安排实践活动。

(2)完善学生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作为学校教育,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要增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重。很多学校奖学金评定已经开始注重实践环节,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这些措施,进而使督促学生自主投身于实践。同时,也使学生改变观念,重视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3)完善学生实践奖励机制。学校的报销经费不足是阻碍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该加大奖励实践的力度。

2、全社会动员,共同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努力。国家可制定政策支持学生实践。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解决大学生质量问题、就业问题的重要方法。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学校开展实践培养,为学校提供政策和资金保证。同时,鼓励社会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社会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解决大学生实习机会少儿贡献一份力量。例如,学校和企业可以采用“实习+就业”的一条龙联合培养新模式。企业通过大学生实习可为自己选择可用之才,等就业直接将其签下。而学生通过实习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同时,如果表现好了将来可以直接在该单位就业。这种模式既为单位选拔了人才,同时又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

3、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师生合力,强化实践意识。老师服务学生,学生服务社会。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为了社会需要,学生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教师要乐于发掘并鼓励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整体上的指导。老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航者,对学生选择发展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在生活中要多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有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而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并为自己选择方向。这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愿意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有意识地学知识,并按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思维方式。根据需要,选择知识的运用方式,在实践中探索,从而既提高知识水平,有提高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就将客观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在需求,勇于实践存在于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成为了学生个体人格中的一种特质。有了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立志、学习、实践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学有特长,干有特色,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养成这种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做一个合格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三、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大学生是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新时期,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创新发展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国家,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1、要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任何一项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如何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智慧在创新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如此,创新工作才可以少走弯路,才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谁都不能否认,但是如果一味地失败而不去考虑失败的原因,则对我们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通过前人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从而成功地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2、要学会借鉴和组合。借用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自己却不努力是不行的。我们不要认为“拿了”别人的东西而觉得对不起别人,我们只是知识借用而已。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不是要我们用“拿来主义”精神去借鉴别人好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嘛,这叫做“取长补短”。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才能创新。千万不要把灵感放走,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灵感的,一旦产生就要记录下来,时间一长,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自然就出现了。

此外,针对每个人来说,要提高大学生的能力,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才会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战胜自我,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不可想象,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毫无责任心的人,会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机器,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2、必须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任何创造都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活动,必然要以知识的占有作为前提条件。没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思维就不可能产生联想,不可能利用知识的相似点、交叉点、结合点引发思维转向,不可能由一条思维路线转移到另一条思维路线,实现思维创新。

第5篇

关键词:辅导员;自身素质;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60―02

一、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完成本职工作,首先辅导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条件

1 认真学习领会学校的文件精神,认真理解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学工处的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理解学院和学工制定的有关学生管理教育方面的政策,以宏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2 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研究学生工作,掌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坚持思想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学生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勉敬业,情操高尚,责任心和使命感强,讲团结、顾大局。

3 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作风,遇到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工作要有严格的科学性、计划性、讲究高效率;并配合院党委、团总支,做好学生非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4 我们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处处给学生做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二、我们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主要起引导和服务的作用

现在我们辅导员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已经涉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生活服务、课外活动参与等。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学业上的老师、生活中朋友,也同时考虑到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考虑怎么自立。

我觉得应该始终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在实施活动中要有专业特色和创新,比如采用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或活动激发并引导同学的主体需求,让他们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明确理想、信念、责任、奉献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学生质量的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优良的学风、班风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无形的重要因素。一个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通过长期的培养慢慢形成。每次主体班会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必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思想贯穿到整个的教育工作之中。

三、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和教育引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使学生平时言行得体,讲礼貌,讲文明,讲卫生,讲团结,重视人际关系,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现在各高校都流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具体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应对当代严峻的就业压力与形势:

1 培养大学生的适应和自律能力,做好新生的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工作,把讲授科学的大学学习方法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拓宽眼界,开阔视野。

2 社会交往沟通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我们辅导员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学院开展的形式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生活,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所带x×同学暑假参与过社区许多工作,给老人发放优惠券、帮一些老人申请老人证、办理居家养老证,组织志愿者、策划活动,只要居民有事找到居委会,她都会认真接待,除主要负责的民政福利这一块。其他工作人员有什么忙不开了,她都过去帮忙。孙晔文同学说她到社区居委会工作,需和各居民打交道,事务较多,沟通能力得到很好锻炼,现在该同学已经很顺利的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工作提高自己的交往沟通能力。

3 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大学生的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是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条件,本人认为主要要让学生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让有胆量的说,这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前提;其次要做到有话可说也就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利用学校可以利用的一切硬软件资源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是练好表达能力的基础;文字表达能力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素材之一,因此要鼓励在校生应该抓紧时间去研读有关的著作和范文,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 动手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对毕业生而言,无论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动手实际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发挥程度。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比如我们可以组织毕业生进行模拟答辩,还有我们院团委的创业大赛,以及各种技能比赛等,这些都能达到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5 创新能力。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园圃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些亮点文化活动

第6篇

【关键词】大文化大学生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51-02

一、大文化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一)大文化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

“教育”一词的古文释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即使人成其为有德、有智、有为之人。自孔孟以来对人的教育就始于“礼、乐、射、御、书、数”。古代的这种“德、美、体、智”的育人理念,在本质上表达了教育的诉求。19世纪,马克思从人类本质的视角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认为,衡量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在于人类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于人的自由和解放。就个体的人而言,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三个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塑造完美人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内在体验。教育的本质是要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由此可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把人培养成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必然要求。

(二)大文化育人理念的现实依据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主导价值观,理论深层蕴涵着人本主义,其实质是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发展的本质:一方面,“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发展的着眼点应该是满足人的人本主义诉求,发展必须立足人的能力发展,尽最大可能释放人的潜能,发挥其创造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另一方面,“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发展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发展的实践主体和根本动力,把人作为发展的终极价值和根本目的,切实做到依靠人、尊重人、发展人和完善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报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目标任务。人才培养必须以时展需要为价值尺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尊重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将素质教育渗透、融人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建构高校大文化育人环境,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等智力技能及综合素质。

二、大文化育人的内涵及特征

大文化育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以知识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念,贯穿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并指导教育教学评价行为。实质是注重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人格结构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重激发学生追求科学、民主的精神素质,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强调师生、课程、教育教学回归生活、感悟人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大文化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大文化育人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特征。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学习特点及个性发展选择的要求,强调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知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它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还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基础素质。充分发挥文化所固有的凝聚力、渗透力、驱动力、辐射力、教化力的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内省的能力、文化的品位、开放的心灵、独立的思维,关心社会、关心世界的胸怀,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文化视野下培养大学生能力的措施

(一)树立大文化育人理念,促进大学生能力培养

大文化育人理念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重视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大学生的个性需求,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或途径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人格结构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为此,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大文化育人理念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拓展和科学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学习的可选择范围。改革教学方法,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人文与专业的对接、人文与职业的互动。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发挥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合力,强化综合育人工作队伍的职能,以及学生管理和学生代表参议制度等为平台的实践体系,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从而把人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二)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

大文化育人,在本质上,弘扬人性教育,重视人文关怀,尊重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塑造完美的知、情、意、行的人格特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建构应坚持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统一,始终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课程体系设置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延伸不同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以学分为纽带促发四个板块的联动,通过“一个渠道,两方渗透,三类活动,四种氛围”,即大文化育人渠道,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渗透,自我认知与体验学习、活动熏染与开放学习、内化修为与自主学习三类活动,课堂、宿舍、校园、社会四种氛围,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进行全面渗透和立体熏染,创造时时、处处、人人的大文化育人模式。课程评价按照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重视过程性和实效性标准;考核主体多元化,包括授课教师、辅导员、学生、职能部门等共同参与,相互监督,协调发展,实现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理实考核一体化。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课外、从显性到隐性、从知识认知到素质拓展、从理论学习到内化信念和行为养成,逐步形成知识学习与方法探索相结合、理想信念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课堂、校园、社会的氛围中感悟、修为、外化,实现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转化,全面提高学生智力技能及综合素质。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

1 情感式教学。情感式教学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为教师对知识的热爱,知识渊博、思想奔放、胸怀开阔、品德高尚。教学过程充满真情、充满热情、充满激情,充分展示知识的魅力,变“无情”为“有情”,用情感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其二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喜爱。大文化育人是一种人性教育,重视人文关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情感认同,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2 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针对学生的疑惑、理论观点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组织教学,强调教学的问题意识价值取向。问题教学从问题出发,结合实际,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方式灵活多样。如,案例讨论、重要理论、热点问题、学生兴趣等。尊重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或不同想法,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辨能力。为此,一方面,教师应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了解相关理论,关注热点问题,提高理论修养和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能力。

3 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鼓励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备课、讲课、讨论,变传统的“独唱”为“合唱”,优化学生参与机制,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大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从生活实践中吸取教育资源,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同,锻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等社会实践能力。

4 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将某个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设计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由学生自行组织、独立进行,通过学习、应用知识及技能,在实践中解决遇到的问题,从传统的强调传授、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项目式教学立足学校特色、区域特点和学生兴趣,形式多种多样,诸如,社会调查、生活体验、社区服务、就业创业、企业实训等。引导大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历练其独立思考、敏锐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拓展大学生能力培养

第7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自学能力 培养提高

1、引言

教育育家B.F.Skinner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发展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实现中国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兴人才,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个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大学生总是备受青睐的。

2、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今社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我们国家实现“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适应时展的潮流,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这都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如此重要,因此需要在大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指的是大学生可以不依赖老师或者是其他人,通过自己独立的学习,专研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当代大学生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性能力之一。同时它也能够衡量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只有培养好了自学的能力,才能实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快速成长,才能够成为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

3、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的现状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恢复高考制度后,对知识的重视已经成为了潮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之风盛行。对教育知识人才的重视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因为将高考放置的位置过于重要,为了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学校家长老师都倾向“填鸭式”的教育,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独自思考的能力,没有开创性的思维,没有开拓性,没有激情。虽然中国的学生在笔试成绩上取得了高分,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上去。

当代的大学生在自学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自学方面的能力和其他的总和素质都有待提高。一般来说,如果没有进一步深造的希望,大学生在完成了大学学业后,就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的标准。所以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4、培养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

(1)提高认识,让大学生明白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更新一日千里。有关专家统计现代社会知识的半衰期已经缩短5至7年,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进程,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趋势。终身学习就是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大学里。所以大学生在毕业后要根据实际工作利用自己的闲余时间坚持自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那么如何能在闲余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必须明确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提高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学生从入学起就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课程的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同时大学生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和互联网……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自己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2)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摒弃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所必需的。同样这也是一项长久和繁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教育思想、目标、内容同时还涉及到教育的方法,教师的素质和教育管理的体制以及考试制度等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使学校教育立足于社会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学科设置,大力加强教育部门的科学管理,扩大自,。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建立起一套全新的Υ笱生进行衡量和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大学生。最后,不断改革课程的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的内容不断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让大学生更有兴趣的进行学习。

(3) 改革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的改革是时展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们认真学习研究,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拒绝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能从教育上获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详细的说明和认真的指点。让大学生知道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让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与所读的书结合起来,加深对于书本内容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所读的书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第二,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注意运用正向逆向想结合的思维,不要过于僵化与一种思维,要多角度多方向的去思考问题。在鼓励学生读书的同时要给学生以发散的思维,通过鼓励和引导,发散大学生的思维。

第三,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增加思维的开拓力度。针对所阅读的材料的知识结构,基本理念进行评估,审核与取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一个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提不上去就永远摆脱不了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国家民族尚且是这样,一个人的学习更加如此。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交换极为迅速的时代,虚假的信息,虚拟的信息正在以各种形式侵入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思维中,我们不仅要积极的获取信息,同时还要判断我们所获取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4)学校要营造创新的教育环境

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创新活动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所以我们的大学应该要不断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应该在单独的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而应该转换思维,将他们看做发展的对象。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角度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要积极的改变学校风气,通过各种竞赛、比赛和其他的文体活动为学校建立起自主学习、努力创新的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经常性的举办知识竞赛等活动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有所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积极改变学校的学习氛围,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

(5)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是让学生从课本和教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这导致学生虽然学会了知识,却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学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加大对实验课等课程的设置,并且尽量避免教师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而不能致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调研等活动来学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并且从实践活动中再次进行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思考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这样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在课程设置是应该设计时间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方向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有明确的方向,让目标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6)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

第二课堂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参加课外科研小组或者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从而提高其对于科学的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参加第二课堂可以让大学生以科学研究为目标来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大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开发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等资源。目前,我国的高校拥有大量图书资源和花费重金买的数据库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却很低,这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教会学生利用数据库、图书馆等资源来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通过主动的去查找书籍、文献等资料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大学生不仅能够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