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7 16:11:06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数学课堂笔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课堂笔记;数学、高中、现状
一、引言
数学课堂笔记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的书面记录,是一种学生边听取老师讲授边记载讲课信息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它直接影响到数学学习和学习成绩。本文通过数据统计,调查高中学生数学课堂笔记存在的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建议。
1、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名高中一线的数学教师,通过对一些数学课堂授课的了解,有不少学生不会做数学课堂笔记;也有的学生没有做数学课堂笔记的习惯,想起一些就记一些;也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讲也不做笔记,而是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也有的学生想记下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忽视了听课和思考。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认真做好数学课堂笔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手脑并用和日后的学习查阅、整理和复习;做好数学课堂笔记,可以有效地监控数学学习过程,集中听课注意力,帮助理解听课内容,促进积极和创新思维,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增强听课效果;做好数学课堂笔记还可以发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激活记忆,为复习考试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对数学成绩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二、数学课堂笔记对数学学习、数学成绩的影响
我们研究记录数学笔记是否对学习数学有帮助以及是否可以提高数学成绩都分为两种选项。首先,我们假设数学课堂记录对学习数学和提高助学成绩是独立的,不具有相关关系,我们利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可以测出这两个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即是相互独立的,还是相互关联的?抽取临汾市的某所学校的高一两个班级的学生,理科397班和文科399班,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调查问卷共100份(有效试卷79份,有效回收率为79%),最终调查结果见如下表1:
配对样本T检验简单相关关系检验结果:
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简单相关关系检验结果来看,由于0.073>0.05,所以记录数学课堂笔记对学习数学不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但是,0.040
三、思考和建议
3.1主要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教师普遍缺乏对记数学笔记、复习数学笔记的方法指导。
(2)学生没有养成有效的记录数学课堂笔记的习惯。
(3)学生没有自己的记录数学课堂笔记的格式与方法。
(4)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数学课堂笔记存在差异性,整体上看,理科生的数学课堂笔记比文科生的要好一些。
3.2有关数学课堂笔记建议
本文对高中数学课堂笔记的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为了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提供了实践基础.同时,结合本文提出有关数学课堂笔记的一些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记录数学课堂笔记。
(1)明确数学课堂中记录笔记所侧重的数学内容
许多学生不会作课堂笔记,往往将老师讲的、黑板上写的、画的,一古脑儿地记下来,把课堂笔记变成了课堂记录,结果是上课时手忙脚乱,下课后仍然是一知半解。因此,要作好课堂笔记,提高听课水平和效率,应该明确记录笔记所侧重的数学内容,即记新知和要点、记疑点和问题、记心得和顿悟。
(2)确定记数学笔记的地方
如果记数学笔记的地方是记在课本上的笔记,也应该有一定的习惯,即把什么知识记在课本的什么地方,要心中有数。如数学公理、定理的推导过程可以记录课题空白地方记,如果课本的空白处不够空间,:还可以再添加插页,粘贴在课本的相应位置,并作好标记。这样井然有序的笔记对数学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如果有专用的数学笔记记录本更好。
(3)听记结合
有的学生上课只顾记不顾听,往往记了一节课,对新学内容仍一无所知,记的笔记既无条理,又不完整,难以明白,结果事倍功半;有的学生只顾听不顾记,结果过后如坠人云山雾海,对知识一知半解。因此,解决听和记的矛盾就十分必要。听和记看来似乎相互矛盾,实际上却是统一的。笔记能抓住关键、重点,记得简明扼要、详略得当,听课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关键。但一定必须以听讲为主,以笔记为辅,千万不可舍本逐末。
(4)自己的数学课堂笔记格式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希望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课堂笔记格式,在这儿推荐一种,将笔记分为主栏、回忆栏、思考栏三大块。在听课过程中,将教师的讲授与板书内容记在主栏里;及时简化主栏内容,以摘要形式将听课笔记整理概括出来,写在回忆栏里;将主栏遮住,用回忆栏的摘要作暗示,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复述上课内容,然后进行对照检查;在思考栏中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每周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复习笔记,主要看回忆栏。①
3.3研究的不足之处
根据调查结果,对数学课堂笔记的关系从多角度进行了论述,但从中不仅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匮乏外,而且发现了调查和研究中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在高中各年级中做大量的调查与实验,实验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笔记;意义;探讨
高中数学的课堂笔记整理,主要是指学生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整理和记录,进而为课后复习提供保障。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课堂笔记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学生并不会整理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对高中数学课堂笔记的整理工作进行相关探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中数学课堂笔记整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课堂笔记是一个由联想到分析再到文字的过程。在记课堂笔记的过程中,学生应该集中注意力,并在短时间内记录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听懂和消化教师所讲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记成笔记,在课后进行思考和消化,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
2.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高中数学的教材内容是无法满足高考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因此,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都会适当扩充教学内容,这部分扩充的内容就是学生课堂笔记需要记录的重点。学生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能够加深对所扩展内容的理解,也就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高中数学课堂对课堂笔记的整理是十分重要的。
3.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巩固
在高中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课堂笔记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会将自己整理的笔记进行整理和回顾。复习笔记的学生往往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高中数学课堂笔记的整理,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二、关于高中数学课堂笔记整理的探讨
1.培养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新教材的空白比较多,学生可以将一部分知识点记在书本的空白处,但是要注意不能随意记录,该记录在相关知识的旁边,便于学生及时复习,也能够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例如,笔者在教授重点知识时会停顿下来,给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并会将一些扩充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笔记完成课后的复习工作。
2.对容易出错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对这部分数学知识进行整理,可以采取记笔记的形式。例如,笔者在讲解“利用判别式求值域”这一知识点时,告诉学生不要忘记讨论,这是很多学生经常忽略的重点内容,需要记录到课堂笔记上,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避免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失误,便于学生查缺补漏,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3.对课堂上需要整理的内容进行明确
在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笔记内容,数学课堂笔记主要就是“四记”:第一,对教师的授课思路进行记录,明确课堂上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并需要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解答;第二,对课程纲要进行记录,这个过程主要是对课程结构和逻辑线索进行记录;第三,对课程要点进行记录,这部分内容主要就是对数学课本中的定义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记录,并牢记教师在课堂上的补充内容;第四,对课堂上来不及弄懂的问题进行记录,以便能够在课后进行梳理并解决。
4.高中数学课堂笔记要简洁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越是简洁的笔记,越高效。因此,笔者经常告诉学生,做笔记应该简洁高效,用最少的字记录最多的内容。同时,还应该正确处理“听”“看”“思考”“记录”四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被动局面。笔者一直提醒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要抓住教师停顿的机会,一边思考一边进行记录,有疑问可以在课后向同学或教师请教,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5.及时做好归纳整理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边听边记笔记,这容易造成笔记上面的内容混乱。因此,需要学生及时做好笔记的整理,及时对自己的笔记进行归纳和整理,便于以后的复习。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笔记的整理工作十分重要。数学课堂笔记的整理应该引起更多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佳.高中数学笔记有效性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x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2015年4月通过抽样的方法,选取高一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1人,女生49人. 80名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多次考试成绩基本稳定在班级前十名的作为学优生一层;多次考试成绩基本稳定在班级后十名作为学困生一层;其余作为中间一层.
2. 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课堂笔记的记录习惯和对课堂笔记重要性的认知;第二部分是不同课型学生课堂笔记的记录策略和课后笔记使用情况.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其中男生35份,女生36份.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其中的13名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访谈调查.
3. 资料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系统软件分析,对不同数学程度的学生进行各项的差异性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
1. 女学生更需要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的指导
由表1可见,学优生中,男生比例占86.7%远高于女生的13.3%;反之,学困生中女生占73.3%,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有更多比例女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和策略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对其在数学学习上的指导.
2. 数学概念课上,学优生和学困生在课堂笔记策略和课后笔记使用上没有显著区别
由表2可见,概念课上,学生的笔记策略基本都是采用在书中标注的方法,50%左右的学生会在课后再理解消化数学概念,这一比例学优生略高于学困生.
3. 数学命题课上,学优生更注重课后对所学的公式、定理进行再次推导
由表3可见,学优生与学困生在数学命题课上的笔记策略没有显著区别,但学优生更重视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在课后的笔记使用上,有更多比例的学优生课后会对所学的公式或定理进行再次推导.
4. 数学例题课上,学优生与学困生的笔记策略存在显著差异
学困生在数学例题课上,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习惯于把上课老师写的全部都记下来,基本没有自己的选择和取舍;而学优生基本都是有选择地进行记录,特别是重点记录了老师总结的方法和知识.
从结果可以看出,学优生在课内更重视听讲与练习,有选择性地记录数学课堂上的内容. 而学困生在数学课堂笔记的记录过程中,缺少自主的选择,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笔记的记录过程,影响了听课的效率.
5. 解题过程中,学困生更依赖数学课堂笔记
有73.3%学困生,在做数学作业过程中会经常翻看课堂笔记,这一比例要远高于学优生的20%,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学困生在做作业时非常依赖课堂笔记,课堂的有效掌握率低,若碰到笔记中没有的题目类型,学困生就很难自主解决.
6. 在复习使用课堂笔记时,学优生和学困生使用笔记的方式是不同的
大部分学困生习惯于把笔记内容进行阅读式的复习使用;而学优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笔记中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复习.
访谈调查结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学优生与学困生在数学课堂笔记的记录策略和使用情况的具体差异,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访谈调查的结果如下.
1. 学优生与学困生对数学概念的重视程度不一样
学优生不仅在课堂内对概念的听讲较为重视,课后都会对新接触的概念进行再理解;学困生课后基本不再关注数学概念,认为数学概念对解题没有帮助.
2. 学优生与学困生选择数学命题的记忆方式不同
学优生为了达到有效理解和记忆数学公式和定理的目的,经常性地在课后把公式和定理进行重新推导,关注数学命题的前因后果;而程度差的学生,只关注公式和定理本身,课后解题过程中习惯于频繁地翻阅书本中的定理和公式,记忆效果较差,遗忘率较高.
3. 学优生在数学例题课上的笔记策略是有选择性的记录
学优生在数学例题课上,选择的笔记策略是先自己做题,对自己能够顺利解决的问题不做笔记;对解题方法比较新颖的或没有理解透彻的,自己解决比较困难的,会选择做笔记,在课后会对课堂上选择性记录的笔记进行再理解,并重新对笔记中的例题重新做一遍.
在数学例题课上,绝大部分学困生选择把课堂内所有例题的题目和解答过程都记录下来;也存在少部分学生选择自己能理解的进行记录;也存在极少部分男生基本没有课堂笔记.
4. 学优生与学困生课后对作业、试题讲评课笔记的使用上存在不同
学优生与学困生在作业、试题讲评课上的笔记策略没有显著差异. 学优生当天在课后对错题会选择重新做一遍,并整理错题,有选择的记录到错题本中.复习时特别关注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题方法,对具体解题过程关注较少. 学困生,课后极少关注错题,基本没有重新做一做错题的习惯,对课堂笔记的利用不足.
讨论
1. 重视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概念理解”、“技能习得”、“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三大基本任务,同样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任务,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起点. 学生只有正真理解了数学概念,才能提高数学能力,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
2. 有选择性的记录笔记是数学课堂笔记的有效策略之一
数学课堂笔记是一把双刃剑,好的课堂笔记策略能有效提高数学能力,不好的课堂笔记策略反而会影响数学的学习. 缺少自主选择的笔记策略往往是抄录教师的板书,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笔记的抄录过程中,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影响对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课堂效率.
数学课堂笔记不应成为数学课堂的简单重复,要利用课堂笔记促进自身数学能力的提高,笔记内容就必须要有更高的起点,包括方法知识的提炼、内容的概括和困难问题的解决等.
经过一年的“理论实践理论”教学经验探索,撰写了探究式教学理论、五环节教学设计理论、多元教学效果测评在实践中应用案例,形成了具有较好实效的应用理论。在历时一月的应用推广中我课题组的理论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提升了业务素质和研究技能,学生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解题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五环节教学设计多元教学效果测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从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中脱离出来,既要重视传授知识的结果,也要重视传授知识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方法。众所周知,教学设计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教学的设计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对于三维目标的研究是数学教学者的迫切需要和高中的数学教学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积极建构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体系,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支持,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使新课程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从而推动教学效益和质量得以提升,这是一项相当浩大的工程。本课题组承担这项浩大工程中关于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2第2章教学设计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重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也受到更多的重视,有了很多成果。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对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理论研究都在不断推进,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研究的却相对较少,基本上都是将教育学中教学设计理论加上数学的例子组合而成,忽视了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特别是针对性地开展某一知识模块内容的教学设计研究还很少。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地发现数学问题,确定并分析数学问题、合作意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过程的效率和重视方法的选择,还亟待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第一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奠定理论基础、提升理论素养)。
(2)行动研究法(第二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预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施问 题解决设想方案、检测问题解决效果、分析存在原因、提出改进设想)。
(3)抽样调查法(第二阶段教学效果检测过程采用抽样调查法,确保对象具有代表性、结果具有有效性)。
(4)经验总结法 (第三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研究经验形成研究结论)。
2、研究的意义
(1)将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章节中,实现数学教学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2) 通过教学设计研究,寻求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形成可操作性较高的教学设计理论。
(3)通过对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2第2章第2节3个小节6个课时教学内容做教学设计研究给广大数学教师以教学设计上的参考。
(4)为研究其他教学内容的课题组提供借鉴素材,推动整个新课改教材的教学设计研究。
(5)通过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思考、研究,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研究过程
1、明确课题组成员,制定分工方案,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方案认真研读理论书籍、相关论文材料,做好读书笔记,奠定课题研究理论基础(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
我校承接课题后,积极组织我校数学教学一线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并于当月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制定了课题组成员分工方案。明确了以下分工:
安尊朝:主持课题组全面工作,督促和协调各成员间的工作安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负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
黎祥权、罗实强:重点研究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设计、实施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负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实施上的优点和不足》论文的撰写。
谭益强、叶正悠、赵丽娟:重点对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设计和实施上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外交流,掌握目标达成度,并负责理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安飞、徐亚明、陈庆芬:负责《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设计的撰写及整理;负责课堂教学中典型案例(成功与失败案例)的收集与整理及课题成果汇编。
刘来兵:负责各次会议的记录、摄像、图片收集、资料收集,协助完成结提报告和论文。
介于对课题研究需要理论支撑,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读下列书籍、理论材料:
《课堂教学论》、《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高中数学新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等。
2、课题组成员共同拟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对课题组成员课堂教学进行调研,收集旧教案,认真编写新教案并对编写的新教案共同研究、修改,进行课堂实施并对课堂实施效果及时进行学生抽样调查,分析信息反馈(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
3、课题组成员对实施的课题进行经验总结(找出成功之处、不足之处的案例)并认真分析、研究形成结论(文本)(2013年6月至2013年8月)。
4、课题组成员撰写结题报告,对研究的课题申请结题(上交记录、图片、教案、论文等),课题完成(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六、研究结论
1.本项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1)探究性教学是增加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空间,通过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2)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对于优化教师教学设计结构、促进知识结构生成、引导学生认识知识本质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从课题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五个课堂教学环节:① 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学习目标;② 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③ 组织变式训练;④ 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⑤ 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
(3)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结果做回归分析对于提高数据分析质量,深度发掘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准、找全问题成因有者重要作用。课题组在实施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努力探索、亲身实践、积极反思,确定了回归分析在检测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性。
2.本项研究所取得的应用成果
(1)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诊断传统教学法存在的不足,提出运用探究式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觉的、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的改进设想、运用开展实地授课方式验证设想优劣、提出改进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操作完善设想。通过在实践中反思理论上提出改进设想回到实践中检验,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对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探究中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2) 课题组在实施设计过程中严格落实五环节教学设计方法,有侧重地开展重要环节的教学活动,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实施教学计划,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上分析看出,学生在课题组精心设计的五环节教学设计引导下,较大幅度提高了学习兴趣、较大幅度增强了对新知识的认知和构建能力、较大程度提升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集体备课效率大大提高,对落实数学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能够较好地通过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切实地将教师的课堂角色转换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上来。
(5)我课题组经过实践、反思设计的《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之探究性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采用多指标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较为客观、真实地检测了课堂教学效果。
八、致谢
感谢贵州省、铜仁市相关领导对我课题组的信任、指导和支持!
感谢思南县教育局教研室相关领导、工作人员同志对我课题组研究工作的亲切指导!
关键词:传统教学 弊端 信息技术 新课堂 必要性 重要性 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08
1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分析
1.1 教学目标问题重重
首先,传统教学对于不同学生设定同样的教学目标,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体需求。这无形之中就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和情绪排斥。这不利于学生真正学习和掌握知识,目标地设定适得其反。
其次,教学目标太集中于对认知目标的凸显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与人格目标。高中教学往往重点强调的是掌握所学知识,以应对考试。然而,被忽视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人格得以健全,素质得以提升,情操得以升华,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再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过于功利化。每堂课学习什么内容,要完成多少教学任务,都硬性地规定和计划好了,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缺乏丰富性、动态性和趣味性。
1.2 教学方式弊端明显
高中的课堂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性非常差。学生一味追求“听懂”,而不是真正地学懂弄懂,整个过程中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的思考。这使得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成为一个有待于被证实的问题。
1.3 考核办法落后单一
高中的考核办法永远是一张试卷,一个分数。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办法有它的合理性以及优点,但是同样不能否认,它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由于考试都是统一安排,这就决定了它存在很多的偶然性。譬如,考试的时候某个平时学习很认真的学生生病了,某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状态不好发挥失常了,而某个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抱到了点子上,这样就会导致考试结果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大相径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够公平的。
2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堂教学措施的浅析初探
2.1 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简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一直在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现代社会的人必需的素质。所以,学校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这是信息社会对现代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国家也将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列入了新课标改革的范畴,明文要求各学校真正重视信息技术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且严格执行。因此,探讨和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堂的教学,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2.2 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堂的措施探讨
2.2.1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首要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关于信息技术的基本文化常识和社会问题,学会正确获取、选择、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把信息技术变为一项持久的手段,以适应信息社会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是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即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养成。
2.2.2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
高中的教学多理论且乏味,尤其在高考压力下,学生的学多是处在一种消极接受、被动为之的状态。要使学生真正在快乐中主动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驱动力。所以,信息技术新课堂的出发点,应该是通过独特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只有具有了兴趣,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达到双赢。
2.2.3 以学生的独特性为教学出发点
信息技术的涵盖面很广,包括的方面很多,每个学生喜欢的侧重面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学中要避免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整齐划一的规定。而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爱好与兴趣所在,尽量做到让他们在掌握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专研自己喜欢的方面,并尽可能对每个同学多一些指导。这就是因材施教思想的落实。
2.2.4 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学的目的是育人,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教学理当以学生,而不是老师,作为主体。首先,老师应该改变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多关注一下学生的兴趣、疑问,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积极参与。另外,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小组互动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2.2.5 创新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是一门极具趣味性的课程。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地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为了增强课堂的活跃性与丰富性,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小游戏、小比赛,如打字速度比赛,PPT制作比赛等等。这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作。
2.2.6 改革考核办法
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这种传统的考核办法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言,尤其行不通。既然是信息技术,那么更倾向于是一门技术、一门技艺。笔者认为,在考核中,只限定大致的方向与内容,让学生在所学范围内自由发挥自主创造,才是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与技巧,学以致用,学以创新的表现。
3 总结
直视并且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探索高中信息技术新课堂,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尚且处于初步探讨的阶段。因此,我们要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探索出信息技术新课堂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孙英娟.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信息技术教育,2007(1).
[4]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Z].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类比推理 类比思想 建构 课堂教学
一、类比推理及其特性
1.类比推理: 类比作为一种推理方法,它既不同于归纳推理也不同于演绎推理。应用类比推理可以在两个不同知识领域之间实行知识的过渡,因此,人们常常把类比方法誉为理智的桥梁,是信息转移的桥梁。经常有这样的情况:长时间沉思于某一问题而未得解决,然而在某一时刻,在其沉思圈子之外有一个信息倒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触发信息的过渡,使问题得以解决。这往往得益于类比。正如康德所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所谓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把信息从一个对象转移给另一个对象。类比的实质就是信息从模型向原型的转移。
2.类比的特征:两个对象的某些属性是相同的,或者表面上毫无共同之处,只是在某种观点上或某一抽象层次上是相似的,它的结论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创造性设想。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的类比归纳猜想能力。类比推理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是一种非逻辑推理。具有创新性, 主观性,等特征。
二、类比推理的价值和意义
1.类比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的内驱力,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应多介绍一些大科学家的类比实例,介绍类比在科学发明发现中的重大作用,形成良好的氛围。如计算机的诞生、飞机制造的历史、伽利略的抛物实验、杨振宁的“场论”等等一系列重大发明发现。继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平时解题过程中也有一系列的类比,这样激励学生大胆类比,猜想发现,最后论证。通过类比可以探索出很多新的知识、方法,寻求出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探索数学规律。由于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的一种猜测、推理,从一个已知的领域去探索另一个领域,而这正符合学生的好奇、去了解陌生世界的心理。因势利导,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类比的欲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类比兴趣,养成良好的类比习惯。让学生去主动地探索、研究新的知识。
2.通过类比可得新知
数学教材中,很多新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先前的知识上发展而来的,在方法、思想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一旦学习的主体发现了这些联系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和可比较性,那么就可以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同时也可以将先后的知识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通过类比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提出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当学生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有了类比的意识,他就会联想一个在形式或方法上较为熟悉的问题来进行类比。发现其内在联系,架起桥梁,沟通知识与知识、方法与方法之间的关联,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类比是数学发现与创新的重要手段
类比就是一种大胆的合理的推理,它是创新的一种手段。因为有了类比,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学生将跳出一定的框架,不受现有知识的约束,根据其中的思想方法、表现形式等去利用其他的知识、方法来大胆提出设想、来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解题方法。
三、类比推理的手段
1.通过类比“旧知”,构建知识体系
按照《课标》的要求教材是按照知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知识和知识之间螺旋上升,构成了完整的体系,知识之间也存在着思想方法等联系,教学就是要利用这种联系让学生利用旧知来探索新知。
在讲授等比数列时,先回忆等差数列中的相关知识:
定义:an+1-an=d(d为常数),
通项公式:an=a1+(n-1)d,
性质:an=am+(n-m)d;
若m+n=p+q,则am+an=ap+aq。
通过小组合作,回忆旧知的证明推导方法,来类比得到新知,得到结论,给出证明。这种类比的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
譬如,平面向量到空间向量的类比,平面解析几何到立体几何的类比等等。当然不仅是知识体系的类比,也可以包括一些常见的结论,如平面向量中“若=λ+μ且λ+μ=1,则P、A、B三点共线”,类比空间向量“若=x+y+z且x+y+z=1,则P、A、B、C四点共面”。
2.通过类比“方法”,领会其中思想
教师教学生,不仅是简单地讲解知识,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模仿性地解题。更要让学生学会一种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解题的能力。
定积分中求曲边梯形的面积,步骤为“无限分割――以直代曲――求和――取极限”,核心为“以直代曲”。在同学们探讨得出方法,理解思想方法之后,我给出思考题:“证明半球的体积为πR3”。同学们通过讨论想出了分割的多种方法,①底面与圆面平行的若干圆柱;②底面与圆面垂直的若干小半圆柱;③圆锥。在讨论中不断克服困难,以高昂的斗志深化、巩固了思想方法。
3.通过类比“形式”,发展创新思维
在解题的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不拘一格,以发散的思维来观察分析问题形式。问题情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两个对象在表面上毫无共同之处,但通过观察、创造条件,使两者存在共同点,这种类比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
譬如:(1)已知函数f(x)=ax+b,3a2+4b2=12,求证:当x∈[-1,1]时,|ax+b|≤。
分析:由3a2+4b2=12的形式联想类比到椭圆的标准形式+=1,故设a=2cosθ,b=sinθ,
有|ax+b|=|2xcosθ+sinθ|≤≤,得证。
(2)解方程2x+xy=y2y+yz=z2z+zx=x
分析:观察每个式子中都有一未知数为一次项,整理得y=z=x=,观察形式类比联想到正切的二倍角公式,
设x=tanθ,θ∈(-,),则y=tan2θ,z=tan4θ,x=tan8θ。
故有tanθ=tan8θ,
所以8θ=θ+kπ,θ=∈(-,),
即x=tan,y=tan,z= tan,k=0,±1,±2,±3。
四、培养学生类比意识的教学途径
1.教师自身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专业基本功
要想能顺利地引导、组织学生去运用类比的思想去发现新知和创新解题,教师作为组织者一定要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否则怎能发现不同板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怎能有效组织好类比教学,展示数学的内在和谐美,展示数学知识的统一性。因此在平时的钻研中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把握知识的结构、去研究透知识表象背后的思想方法,不能思维定势地去思考问题,对问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自身的努力夯实专业基本功。
2.经常创设类比问题情境
要想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教学中的类比问题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创设类比联想的问题情境,暴露数学的思维过程,把每一个环节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和类比。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每章都有引人入胜的章头图,同时在很多小节中也有生活的实例,学生可以从实际问题中类比得到数学知识;同时,新教材在编排顺序上按知识的发展顺序进行,也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进行前后的类比教学。
3.实行变式教学
应该说变式教学是中国教学中成功的环节,通过变式的教学让学生分析、提炼出不同表象后面相同本质的东西,通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为进一步的主动类比提供可能。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遇到新的问题时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把握,才能有新的想法。
4.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生成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对类比能否顺利实施开展起决定性作用,只有有了相关知识作为保障,才有“跳一跳摸得着”的可能。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更多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生成知识,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感悟到其中的思想方法和内在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遇到新问题时浮现出已有的思想方法和不同知识形式来进行类比。否则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那么只是带来僵硬的思维方式。
5.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考虑到中学生的思维的不成熟性、不完善性,类比教学有时对学生的要求可能相对较高,凭一己之力可能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现内在联系去达成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适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通过合理搭配小组的构成,营造轻松的研讨氛围,让平时思维不活跃的学生有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合作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在通过展示成果的方式让学生的主体活动充斥着课堂,去批判地接受新知的生成。
五、类比教学中的注意点
1.知识、方法的可类比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以类比的方式来学习探究新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给材料和要探究知识之间一定要存在着形式、方法或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不能让学生的类比活动毫无头绪,变成无方向的一种所谓的探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类比。譬如学生可以用类比的思想利用等差数列的相关性质来推导等比数列的相关性质,但你不能要求学生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来类比探究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
2.类比中的科学性
类比虽然是一种大胆的猜想,但类比不能仅满足于猜想,停留在猜想到的东西,还要进行科学性的验证。笔者在一次复习教学中安排了以下看似相关的两道题,
(1)在椭圆x2+8y2=8上找一点P,使点P到直线l:x-y+4=0的距离最小。
分析:把点与直线的距离转移为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设与l平行且与椭圆相切的直线为y=x+m,联立得9x2+16mx+8m2-8=0,
通过=0结合图象得m=3,从而得到最短距离和切点坐标(即为P点)。
(2)求椭圆x2+4y2= 4上的点到点(0,5)的最大距离。
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想到以(0,5)为圆心作圆,设方程为x2+(y-5)2=r2,利用圆和椭圆的相切联立求出r2=,即最大距离为__________。
可以看出学生类比其中相切的思想方法,求出了最大距离,感觉一气呵成。但细细一想,若求最短距离,利用同样的方法仍然只能求出r2=,出现了问题。
分析原因,由于在圆锥曲线中x和y有了范围,所以相切只要求联立后的方程只有一解,一个符合范围的解,而不一定=0,所以此处的类比由于范围的原因而不具有可类比性,出现了问题。
六、高中数学教学渗透“类比推理”的现状分析
大部分教师缺乏研究意识,不能充分挖掘类比素材;不能将类比的思想渗透在教学中。
七、高中数学中“类比推理”资源库构建及应用
1.类比推理资源库的构建
从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本课题开展研究,按“依据课标,紧扣教材;立足基础,适当拓展;纵横联系,突出主干”的原则,构建了以高中数学的主干内容为线索的“类比推理”资源库,其框架如下:
第一部分:实数与集合的类比
第二部分:数与形的类比
第三部分:函数中的类比
第四部分: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类比
第五部分:高维与低维的类比
第六部分: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类比
第七部分:不相等与相等的类比
第八部分:不等式中的类比
第九部分:多元与一元的类比
第十部分:椭圆与圆的类比
第十一部分:椭圆与双曲线的类比
第十二部分:无限与有限的类比
第十三部分:离散与连续的类比
第十三部分:解题方法的类比
第十四部分:高考中的类比推理
第十五部分:高中数学类比推理训练题精编
第十六部分:高中学数学类比思想应用的教学案例
2.“类比推理”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作为一种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方法,类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创新思维,通过类比的课堂教学也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乃至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重视类比思想的渗透和培养。
①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类比推理能力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数学家漫长的创造过程,浓缩地将数学家的发现过程暴露给学生,则无疑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培养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②在定理、公式发现过程中培养类比推理能力
数学公式和定理的发现过程,是合情推理的经典之作,自然是进行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典型材料。
③在解题思路的探索中培养类比推理能力
从条件要达到结论的彼岸,是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联想、直觉、灵感等合情推理手段的综合运用的过程。
④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通过类比,沟通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形成所学内容的整体结构 通过类比,加强横向联系,推广应用。
⑤在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的应用
类比推理的素材用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或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3.克服类比推理的负迁移效应
类比认知是指由已知事物在某些方面相似,去推论这些事物在其他方面也同样相似的一种认知模式,它是思考、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式,类比的思维方式是特殊――特殊,是一个猜测的方法。类比是将一类事物所得的研究方法和规律应用于另一类事物,是创造性的联想。数学的某些知识存在相似性,一般表现在数学符号、公式结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数学中采用类比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原有知识结构的生长点,顺利搭建新旧知识的思维联系,降低感知的难度,同时激发想象的欲望,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类比具有偶然性,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科学的,往往需要论证,若类比使用不当,可能产生伪科学认知,人为增添知识的矛盾,若教学语言不严谨,还增加后续的教学难度。
迁移认知是学习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它是指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已有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属于正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例如,学会了骑单车,有助于学习驾驶摩托车。产生消极影响称为负迁移,例如,学会了骑单车,会妨碍学习骑三轮车。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即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涉及类比认知和迁移认知,高中数学学习尤其如此。
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注意初高中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积极进行引导,克服一些负面影响,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那么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类比认知和迁移认知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种表现: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时,由于缺乏学法指导,加上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部分学生不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在运用类比认知时,错把类比当作逻辑推理方法,对概念之间只有形式的比较,抓不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没有抓住类比特征。例如实数与集合类比,特征是不等号与包含关系符号类比。
②没有弄清概念内涵。例如数列与函数类比,实际上数列是特殊的函数。
③有些类比对象选择不科学。
第二种表现: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技巧与技巧之间,有时彼此类似或有许多共同因素,促成对认知的正迁移,学习轻松自如,事半功倍;有时不同因素难以区分,相互干扰,则会发生负迁移,学生往往分不清主次。主要表现在:
①用错相似形式的数学公式。例如实数运算性质与对数性质。
②错误理解公式。例如向量的数量积,椭圆与双曲线中a、b、c的几何意义。
③错误地推广知识,例如不等式的性质等。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为学生的终身服务。这涉及到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但是知识是静止的,方法的运用是动态的,因此,在掌握知识及运用方法上要充分应用类比认知和迁移认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欧拉从有限到无限的类比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类比总是可靠的。类比既具有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一面,也有能把人们引入歧途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类比,既要大胆地使用类比,又要严格证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猜想”与“证明”同时进行,即类比的结论,若判断成立,则要给予证明;若判断是错误的,需举反例。
第二,既重类比规律又重特殊性,类比有规律可循,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类比不是万能的,但类比又是十分重要.在类比时,既重类比规律又重其特殊性。
第三,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应恰当地运用类比认知法,不能混淆比喻与类比,要对学生在类比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能确定正误及时评价,不能确定的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教材中安排得最多的是类比内容,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经常联系旧知识,创造条件进行类比,扩展学生的思路,养成学生进行类比的习惯。平面几何的基本元素是点和直线,而立体几何的基本元素是点、直线和平面,如果我们建立如下对应关系:平面内的点对应到空间中的点或直线,平面内的直线对应到空间中的直线或平面,那么把平面几何某些定理中的点换作直线,或把线换作平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一类相似的立体几何定理。
第四,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有部分知识学生可能发生负迁移,讲课时应使用各种方法对该知识重点讲解,把它讲清,讲透,把学生的负迁移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五,当有些知识技能发生正迁移时,我们应该运用正迁移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能力,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
第六,在数学概念的切入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中,应注意思维的发散性、严密性和逻辑性。要精选例题,精讲过程,精练习题,培养学生多思的解题习惯和灵活的解题能力,切忌“题海战术”,因为大量的做题,使学生建立了数学问题与知识之间机械式的条件反射,形成负迁移,学生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相应的内容,而不做具体分析,这不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题海战术”还使学生过分强调解题经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无助于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要防止学生根据形式类似,进行类比造成的错误.多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是法宝,重视类比和迁移对学生的影响,使每一部分的教学顺利地承上启下,使学生正确、牢固、灵活地掌握知识,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八、实验的效果分析
学生数学素养增强,整体成绩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具体化”和“同化”的过程。教师应将自己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去完成数学思维的建构活动。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数学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活动的内在乐趣。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和追求,因为对于美的鉴赏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我们意识到类比的教育教学价值,通过类比的教学方法去展示数学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拓展视野,以极大的热情去研究、学习数学,认识到数学世界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巨大的科学发明需要有较强的类比能力,而较强的类比能力正基于猜想与证明的有机结合。对类比的各种状态要给予严格论证,还要捕捉各种类比念头,抓住两系统间的相似之处,利用类比这座雄伟的桥梁,将信息不断地过渡,并不断地证明,使其科学化,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地在类比成功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严运华著: 高中数学“类比推理”资源的构建及应用.2007
2.波利亚著:数学与猜想.科学出版社.1984
3.刘云章等: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一、问题设置的要求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创设情境进行问题设置。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创设出一定的情境来,从而提高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有趣味的东西或者问题往往兴趣会比较大,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积极,课堂氛围自然也会更加的良好。比如说,老师在进行抛物线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篮球投篮加入进去,并进行相关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会兴趣盎然,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2.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注意其启发性,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便会有一定的疑惑,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为了一个问题进行争论,这样学生的交流也会增多,学生的思维也很容易得到开发,比如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便会愿意更加积极的进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和探究性思维。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该设置一些灵活性比较强的题目,并对学生进行启发,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的灵活,很容易学会一类题的解法。
3.问题设置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度性。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数学科目的特点进行,保证课堂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适度性。适度性指的便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仔细的分析教材,这样设置出来的问题不但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和数学知识发展的过程,还能够确保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难度不会过于简单也不会太大,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容易被激发出来。其针对性便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和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有关系,这样学生便能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好的突破学习中的一些难点,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4.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评价。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论文教师的评价比较积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很容易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的对待学生回答的答案,并进行合理的评价,绝对不能在学生回答完之后不进行任何评价便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这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启发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更加的全面,若是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该马上批评,而是将学生的错误指出来,鼓励其学习和改正。
二、避免提问的误区
1.忽略学生思维过程
有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往往会大量的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记忆性的内容,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锥体柱体的体积公式等。诚然,这样的提问是必要的,但不应为成为课堂主要的提问问题,虽然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的比较踊跃、班级回答问题的气氛比较热闹,但太多这样的提问,其实是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效率的提问并无实际意义。
作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好坏,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提问能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一个提问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那么这样的提问不管怎么热闹,它都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提问。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方面,对于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留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活动时间,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使其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倾听并注意及时的鼓励与提示,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友好和睦的思维环境;同时,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学生回答的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追问你这样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用什么来支持你的答案?如发现不足,就可问如何修正?这样通过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以及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修正、归纳、总结,就会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逻辑是否清楚、依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正确。只要能长期坚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就一定会对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教师理答未能深化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应该是对学生应答的评价、补允、修正、拓展、提示本质等。但有部分教师在理答时,往往只是简单的对学生做一个很简短的评价如“你回答的很好”或是只简单的关心结果的正确与不正确如“同学们,你看他回答的对不对?”“对,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样做”,“不对,那正确的是什么?”。以上这些言语,表面上看,这个教师理答的非常好,但实际上,作为教师的理答,理应有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不仅要指出学生的对与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阐述,通过对问题的拓展、延深使学生对这一问题得到升华与深化,使学生知道知识的迁移以及融会贯通,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3.提问对象考虑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