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17 04:36:16

序论:在您撰写高职酒店管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职酒店管理论文

第1篇

关于职业素质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纵观有关研究者对职业素质的定义,我们归纳为:职业素质是职业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通过遗传和后天教育、学习、实践和体悟形成的从事社会职业所应该具有的身体、心理、知识、能力、品德、性情、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可以分为五方面内容:一是职业品德素质(职业价值、职业情感、职业道德等);二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应该具有的基础性职业素质(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三是通用性职业素质,又可称为关键素质(如沟通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自我学习与管理发展等);四是专业性职业素质(包括从事本职业所应该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五是发展性职业素质(包括适应不同职业和岗位变更所需要的继续学习、职业迁移和创新、创造以及创业等)。

2创新与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培养课堂体系

本文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创新实践为研究对象,该专业伴随佛山市及珠三角旅游产业和酒店业的发展,经多年的办学积淀,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2.5+0.5”的传统两段式模式“、课堂教学、企业课程实习、校内实训、课堂教学、企业实践”学工交替模式“、2+1”模式,与企业的合作由单纯的实习生输出到实现与多家本土著名酒店、国际品牌酒店合作办学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需求的酒店专业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外,更看重职业素质,在酒店行业主要看重的吃苦耐劳,协作忠诚的品质。我校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办学,研究并构建了针对五维度职业素质的“三课堂”体系。

2.1酒店管理职业素质三课堂培养体系内涵

依据职业素质内涵定义界定,酒店管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由五个维度的素质组成,根据行业及企业用人要求,确定五维度素质中最核心的素质,通过三年三阶段三课堂贯穿融合培养:(1)五维度同步,三课堂融合:第一维度素质——职业品德素质(主要培养酒店管理职业道德);第二维度素质——基础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专业人文素养);第三维度素质——关键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沟通与团队合作、督导协调能力);第四维度素质——专业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管理能力);第五维度素质——发展性职业素质(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新思维与能力),五维度素质能力培养立体化嵌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五维度同步并进阶,通过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有机融通培养(。图一)“三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关于三课堂的定义至今存在不同的划分标准及定义,尚未统一。本文对三个课堂的定义界定如下:第一课堂,指按照教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在课堂(含教室、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等)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程;第二课堂,以校园为教学情境,教育对象为学生的各类各层次学术、科技、文化、体艺等活动;第三课堂指校外企业实践、实习课程,包括企业实践实习、顶岗实习、参加企业培训及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第一课堂为育人主要渠道和延伸,重点建设以职业素质为本位的具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内及校外活动课程体系,重点培养五维度核心素质。(2)三年培养企业全过程参与。依托与合作办学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本培养模式,通过三个课堂全程渗入企业文化,一则培养出企业忠诚的学员,二则更好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强化企业人才培养的责任和参与度,培育出更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2.2课程实施模式

2.2.1三课堂融合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五维度核心素质,以第一课堂为主要渠道,开拓具专业特色的第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主要包括校内课堂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分模块专业选修课程。在构建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酒店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时,立足于深入的专业调研、职业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对专业群不同专业的比较分析,确定出最能体现本专业的本质特性并与本专业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最为紧密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第二课堂,是以校园文化及专业文化为主作育人情境。本专业的第二课堂既体现了以专业性活动为主导、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同时也打造成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建设的亮点。以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性社团活动课程建设以及具有专业教育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从而形成与第一课堂相融通的专业素质教育环境与氛围,体现了学院与专业职业素质为本的培育特色。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素质拓展实践活动课程,以学院开设的、围绕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所设置的、与教学需要同步发展的素质拓展课程为基础,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社会研究方法训练、人文素质讲座、精品专业讲座、创业创新训练、文化展览等素质拓展方案推动横向、纵向的职业素质能力提升,打开学生视野,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二是酒店专业职业能力拓展活动,通过课证融合、订单班专项督导能力项目、酒店管理职业能力专项训练项目、职业发展与道德巩固系列讲座、专业技能竞赛。将学生的专项活动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社团活动课程的学习,独立探索建构课程的目标、内容、过程、方式、评价等课程体系。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和教师既是课程方案的开发者,又是课程方案的实施者;既注重与导师的合作,更注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才能与特长。第三课堂为多层次校外实践课程,包括三阶段进阶式校外实习、社区实践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实习方式。三阶段进阶式校外实习主要包括:企业见习--体验实习--顶岗实习,形成“实习—反馈—调整—再实习”的专业实习体系。通过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专业性实践,融汇所学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在实习期间,依托企业文化和企业专项资金支持,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主题社会实践、社区实践活动,如企业文化周及社会帮扶活动,通过这些主题社会实践检验专业学习,端正专业思想、增强就业意识,提高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同时以社会为教学空间的第三课堂,注重知行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中行、在行中学,激励学生自觉成才。2.2.2三年三阶段贯通五维核心素质,通过以上三个课堂实行分三年三阶段进阶逐步提升培养。第一学年为职业素质基础培养,体现通知性、启蒙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认知、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从事本职所需的人文与创新思维。第二学年为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成形阶段,体现专业性特点,从五维度素质要求专业学生练就酒店企业所需的核心素质,即是本专业的职业道德及规范、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职业技能扎实,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及创业体验作为加强前三者素质的提供辅助,人文课程对专业课程学习和学生成长、成才和成人的起到“化育作用”。第三学年为职业素质培养的巩固阶段,体现体验性、综合应用性特点。通过校外实习及社区实践活动综合强化五维核心素质,职业道德应更具岗位性、专业人文素养应更具专业特性,关键素质应注重协作与督导,职业技能应更注重融入社会的就业能力。(图二)该课程体系,突破了原有专业素质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这几年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明确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完善了职业素质教育计划,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使职业素质教育通过多方面的“同步推进、互相融合、逐年递进”,充分体现了学生职业素质的通适性、专业性、岗位性。培养了“留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真正满意。

3课程体系特点总结

酒店管理专业五维素质三课堂培养体系是基于实践应用探索,基于学生职业素质与多课堂结合培养的培育模式是现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实践教育培育模式的创新,其创新与应用价值可总结如下:

3.1确定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

根据学院“抓顶层系统设计,强过程质量监控,评人才培养质量,促专业内涵发展”,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思路,酒店管理专业依托学院质量监控网络(即校内专任教师、校外基地实习指导教师两支队伍,系、教研室、学生科三个层次,课堂、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三个环节的质量保障),建立起了“全程监控、企业校验、循环提升、自我调适”的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体系。

3.2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堂,可操作强

将高职学生专业教学与职业素质整合为一体,具体落实到多课堂教学以及企业实践之中,也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并采用恰当的组织形式进行训练和强化。以实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高职人才也应遵循此标准。本培养模式正是以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作为检验的标准。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为企业培养出忠诚的人才。

3.3多课堂融通:拓展多课堂特色教学,打造特色第二、第三课堂

第2篇

随着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如工学交替、2+1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极具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学徒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一些不足:第一,缺乏根本性的保障,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顶层设计,还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宏观政策和制度支持。第二,学徒的“双重身份”还未能真正实现,即学生与学徒之间身份的转变存在一定困难。第三,在学徒制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企业之间未能实现有机衔接,没有真正找到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利益点和学徒的个人利益平衡点。第四,没能实现职业培训与高职学历教育的无缝对接。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2002年实行2+1教学改革实践,2007年开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旗下宁海开元新世纪大酒店合作“冠名班”,2010年与“合肥和平国际大酒店”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正式开始订单式人才培养;2011年又与南京金陵集团旗下苏州金陵观园国际酒店、无锡金陵大饭店、太仓金陵花园酒店等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推向深入,2012年与安徽世纪金源大饭店合作成立“世纪金源班”,顺利完成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在酒店管理专业多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经验,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专业特点、招生生源和招生方式不同,从两个不同路途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844订单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班)

订单式是一种量身打造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是其核心要素。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从大一学生中招收学徒,达到录取条件的学生,通过学生、企业、学校签订三方订单培养协议,实现学徒双重身份。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和酒店的具体需要,学院与酒店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共同培养学生(学徒)。第一学年,以学院为主体,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训练基础的专业技能。由订单合作酒店负责企业课程的教学,教学课堂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同时酒店定期派员到校宣讲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并进行专业实训指导。第二学年,企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负责落实学徒的工作岗位,委派技术骨干作为学徒的岗位导师,以以师带徒的方式实施在岗培养,并按照酒店岗位考核细则与方式考核学生。在岗培养期间,学徒享受与在岗职工一样的薪资福利待遇,学生毕业后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就业岗位。

(二)“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普通班)

以专业与产业对接为基础,构建“4-4能力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4个阶段完成4种能力递进式培养,在每个阶段理论学习和实训交替进行。通过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平台的搭建,分段灵活组织教学,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有机组合。学生先进行一年的公共基础、职业基础及职业技术等课程的学习,然后到酒店进行半年专业课程的实习,以酒店营业性部门为主进行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结束后返校进行一年的回炉教育,进行酒店运营管理与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在“校中店”见习酒店运营与管理,培养学生高级服务与中基层管理能力;最后一个半年是管理能力实习,学生再次返回酒店顶岗工作。

三、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革招生制度,确定学徒双重身份

改革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制度,建立校企共同选拔学徒的制度体系。依据国家自主招生的相关政策和合作企业需求,对具有一定工龄、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生实行面试;在应往届普高、中职、中技及同等学力自主招生和“三二分段”招生中,采用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择学徒,通过学徒、企业、学校签订三方协议,实现学徒双重身份。

(二)实现校企的双元育人、交互训教

在高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的“专业导师”负责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企业“职业导师”负责培训岗位技能。通过学校专业导师和企业职业导师交互授课的方式培养学徒。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从而实现校企的双元育人、交互训教。

(三)构建训教交替的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应以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与酒店未来发展需求为依托,从职业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入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开发适应岗位育人需求的专业教学内容,以适应学徒工学交替、岗位成才的需求。

(四)创新学徒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

第3篇

除了专门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外,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还可以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首先,课程突破传统学科型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以项目为载体,项目选择强化职业导向,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项目或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协作,通过讨论、查阅资料、解决疑问等方法共同完成任务,并正确评价完成过程和最终作品。例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宴会服务这部分内容可设为一教学项目,让学生分成小组,选出组长,由组长为组员分工。小组成员经过前期的调查和讨论,需要完成宴会的策划包括选择宴会主题、完成宴会计划书等,小组最后应在全班面前进行项目陈述,由老师进行评价。通过这种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各种核心能力。其次,课程综合实践及暑期的社会调研与服务全程实施项目化管理,还可以融合校园内举行的各种社团活动、专项比赛等,搭建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平台,以此促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活动应充分利用各级学生组织开展,从班级到专业,到系,到学院。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校内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将职业能力内化成型的机会,依据课程体系和学生各种素养及能力形成的内在逻辑,制定和实施若干考核项目,从而有效控制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包括实践时间节点安排、时间长短、内容设计等内容,它会直接影响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有以下两种形式: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技能方面的训练,酒店管理的实训室通常有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茶艺实训室、调酒实训室、烹饪实训室等。学生在这里可以有置身于酒店的场景进行仿真的练习。校外实践教学是把学生安排在酒店的某一具体岗位,像一位员工一样为客人服务和解决问题,并由企业的管理人员给予直接的指导。这是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方法。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有以下三种组织模式:

第一种“,2.5+0.5”模式,即学制三年的高职学生,前五个学期在校内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在酒店实习。这一模式,前五个学期的实践应是以校内实践为主的,即利用校内建设齐全的实训设施,学生根据课程的进度和需求,在校内实训室进行餐厅摆台、客房服务、前厅接待等服务技能的学习,并结合课堂上的模拟教学。

第二种,“2+1”模式,即学制三年的高职学生,前四个学期在校内学习,最后一年在酒店实习。第三种,“2+0.5+0.5”模式,即学制三年的高职学生,有四个学期在学校学习,有两个学期在酒店实习,这两个学期可以是第二学期和第五学期,或第三学期与第六学期,不同的院校根据行业的需求与专业教学的情况进行安排。第一、二种模式的差别是校外实习时间长短不一样,它们都容易出现一些不足。第一,学生对专业缺乏感性的认识,职业核心能力无法得到应用和强化,虽然课内实践时老师会假设各种场景,但这类似于隔靴搔痒,无法让学生把在校内学习到的能力在现实中进行锻炼,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第二,学生无法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轮换,无法知道什么岗位是最适合自己的。学生最后一个学期或最后一年到酒店顶岗实习,通常是在前厅、餐饮、客房三大部门选择一个岗位,过程中不会安排换岗,一直到实习结束。这样会让很多的学生无法确定哪个岗位是最适合自己的,最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日后的职业发展,或让他在对目前这一岗位不满意的情况下否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第三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无论是第一个0.5安排在第二个学期,还是安排在第三个学期,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前面缺少铺垫,学生在缺少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要离开学校到酒店进行半年的实习,虽然能够坚持下来了,但高强度的工作却一下让他们失去对专业的信心和兴趣,回校后萎靡不振,根本无法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热情。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教学实践总结后,笔者认为以下的实践教学设计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升其职业核心能力很有效。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原则应是:循序渐进,校内外相结合。循序渐进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符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并配合核心能力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进程而逐渐深入;二是指实践教学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按照“认识———了解———喜欢”这样的规律来设计。

第一学期:入学后的第一周,安排专业教育,实践环节:酒店参观,组织学生分别参观不同星级的酒店(五星级酒店、四星级酒店、三星级酒店)。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对酒店有个感性的认识,看到酒店的环境,对未来的职业有一个良好的憧憬。第一学期可对应开设职业沟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加上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程的,为下一学期的实践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三学期:安排4—6周的专业实习(酒店)。笔者的学校在广州,广州每年有两次的交易会,即春交会(3月)和秋交会(十月),每次持续约20天,正好在学期中间进行,我们就会安排学生在这两次交易会到酒店实习,之后回校继续上课,即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理论学习后,到酒店短期实习。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两次的实习劳动强度不太大,时间也恰好让学生能够了解岗位的基本运作和酒店的构成体系。而且交易会期间,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让之前的学习内容有个演练的机会。接连两个学期短期实习的机会,应鼓励学生去不同的酒店、选择不同的部门或岗位进行实习,经过两次在酒店的实习后,学生会了解自己职业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回校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也可以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利于职业方向的选择和调整。对于那些无法在学期中间安排短期实习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寒暑假到酒店实习,并记实习学分,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在第二学期,可对应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团队合作能力模块,因为学生通过在酒店的短期实习,会意识到这一能力在酒店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这方面能力的欠缺,这个节点开设这一模块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学期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解决问题能力模块,学生已经完成两次的短期的酒店实习,完成了两个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的学习,专业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职业中的各种问题会有较深入的思考,正是提升这一核心能力的合适节点。

第4篇

协同的概念最初是由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提出的,并于1976年对协同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发表了《协同学导论》等著作。协同理论认为在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运用到企业组织中来,表现为不同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关系,以及相互干扰和制约等。一个企业可以看作是一个协同系统,协同是资源最有效利用的一种方式。能够使公司的整体效益大于各独立部分总和的效益,经常被表述为1+1>2,通过协同可以使各方都获益,达到共赢。我国许多高校已将协同理论积极应用于校企合作中。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享型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都是有益的实践。随着中国酒店业的迅猛发展,专业酒店人才紧缺的短板已严重困扰着行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酒店业苦于人才匮乏。这不仅体现在基层员工上,各层级的管理岗位都急需专业人才的补充。随着大数据影响力的显现,掌握消费行为分析、数据预测的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更是企业渴求的。另一方面,作为酒店人才培养的重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缺位、教师理念跟不上时展趋势、校企合作水平低等问题直接导致了人才质量不高、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不强、产学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

2酒店管理职业能力及现状

2.1复合的专业素养

现代酒店管理集中体现了管理科学和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决策指令高度融合了管理经验和数据预测。换句话说,在大数据时代下,酒店业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水平,酒店职业经理人不仅需要拥有丰富且先进的管理经验,更需要拥有跨界人才的特质。然而,我国酒店业管理人才和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之间鸿沟仍无法逾越。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理念落后,专任教师队伍复合人才奇缺,跨界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缺乏对信息技术学科尤其是大数据的深入了解,多数酒店经营者认为酒店仍属于传统的服务行业。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只涉及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知识,满足不了酒店信息化的根本需求。这一差距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必须十分倚重复合的专业素养提升,以契合行业发展趋势。优化传统的基础理论和技能操作教学的同时在管理信息系统、智慧酒店、大数据应用等方面也要强化培养,满足酒店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2.2有效的沟通技巧

酒店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在酒店行业至为重要。酒店管理专业不需要书呆子,不需要学霸,需要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酒店就是一个小社会,形形的人都有,酒店管理人员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顾客投诉等。这就需要酒店从业人员与顾客、上下级等有效沟通,化解危机。对酒店专业学生来讲有必要掌握沟通技巧,顾客心理等专业知识。通过口才训练,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使学生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2.3过硬的心理素质

根据Super(2008)的观点,高职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正是人生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时期。高职学生心理年龄仍为青年早期,年龄特征和心理年龄明显滞后。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为95后,其在家庭中多为独生子或双生子女,条件优越,父母宠爱有加。他们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工作,家庭对其工作无要求。加上中国传统的对服务业的偏见。从学生身份到“酒店人”角色转变困难,很难适应服务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校期间应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吃苦、耐性和抗压能力的培养,加速他们转型。

3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现有的合作模式主要由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和订单班三种形式组成。近年来,高职酒店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式”、工学结合式、工学交替式和校园酒店式等。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合作紧密性不强、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师资培养作用不强等。

3.1校企双方对待人才态度迥异

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对于酒店方来说,非常欢迎学生到其酒店实习。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受过专业教育,素质高、形象好、可塑性强;二是可以解决酒店劳动力短缺问题,并降低用工成本。对于校方来说,与酒店的合作既可以解决学生实习就业,使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紧贴行业前沿,所授知识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酒店使用实习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用人”,而学院学生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双方因目的不同而在合作方面产生很多分歧和矛盾。这些分歧和矛盾直接导致了校企合作不深入、生命周期短等现象频发。例如,酒店希望学生实习期尽量长,最少半年,实习岗位多为人员流动率较高的一线部门操作部门,餐饮部或客房部,并希望保持不变,学院希望学生可以轮换岗位,学到更多知识等。

3.2校企合作方式单一

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合作方式主要是学院输送学生到酒店实习,其他时间双方鲜有交集。这种单一的合作方式对学生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很多学生认为酒店实习是为了完成学业任务,酒店把自己当作廉价劳动力,压榨剥削,所以实习态度消极、反感、抵触、应付。校方对学生的实习管理方面,有些完全采取放羊式管理,管理缺失。酒店方面也认为实习生实习期一到就走人,所以对其培养较少,无职业生涯规划和晋升空间。对于学院方来讲,学生离开学校就与学校关系不大,实习管理和指导很少。这种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合作方式单一,不能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要求。

4民办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础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现归口温州市现代服务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管理,温州现代集团实力雄厚,在温州酒店行业占据龙头地位。下辖华侨饭店(温州首家五星级酒店)、海悦名邸(温州知名精品酒店)、雪山景山宾馆(温州国宾接待主要酒店)和泰顺氡泉度假酒店等优秀企业。现代集团非常重视学院的发展,签订了多份校企深度融合文件助力校企合作。这对学院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协同更是一个机遇。笔者基于现阶段合作进程,大胆提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和集团旗下酒店协同发展的详细方案和措施。

4.1政策支撑,校企对接

温州现代集团作为温州市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企业,管理和运作体制不应是简单的组合和叠加。随着集团二轮整合的加速,集团应重点分析、梳理、统计各子公司之间的契合点。集团已清楚地认识到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不能简单等同于子公司,而是整个集团的智力中枢、人才储备基地,员工的后续教育基地。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校企合作政策,和制度文件,促使学院专业与集团旗下子公司的合作共赢。集团应注重各子公司之间的横向联合,整合集团内部资源。由集团公司出面,牵手高职院校相应专业与集团内部对口子公司之间合作,细化校企合作步骤,真正实现校企一家,校企一体,在校企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协同议事机制。以本专业而言,学院方和酒店方应有专人负责双方协同具体事宜,并细化、落实酒店管理专业和星级酒店之间合作事项,并建立协同制度,细化执行实施细则和效果评价机制,从而使双方效益最大化。

4.2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优秀人才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国有企业也不例外。而对于拥有高职院校的国有企业集团来说,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科研、师资、人才资源,使其为企业决策、市场咨询、战略规划所用。民办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提高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验实训、实习就业、师资力量提升和科研等方面借助企业。各方都应充分认识到校企协同发展对自身的有利性,并为合作设置有利条件和支持。整个集团内部子公司之间也不是散落的珍珠,而应是合作、联合和资源共享,走横向联合,协同发展之路。各方协同的基点应是行业趋势,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概要开展协同研究。应秉承真诚合作、互为一体的态度共同发展。共担风雨,共收硕果。

5实施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对策

5.1基于“学生—员工”的双重角色制

据对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调查统计,该班31人中有20位同学是从其它专业调剂过来,6位同学选报原因是该专业不用学习数学和自己文化课程较差,其余11位第一志愿选读酒店管理。学生对专业的偏见和不了解致使专业人才培养难度增加。加之浙江省经济水平发展较好,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和对服务业的偏见,很多同学读酒店纯粹是为了混日子和混毕业证。为了培养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学校应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潜移默化使学生角色向“酒店人”角色转变。入学初,集团各子酒店向学生宣讲各酒店文化,学生与酒店双向选择,并签订培养协议。可行性建议如下:首先由酒店给学生配置酒店制服,在专业课上教师和学生统一着装,强化职业意识。其次,每周规定一天为“专业日”并固定下来。当天为酒店管理人员来学院授课时间,或组织同学到酒店参观、实训等。再者,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的酒店实训最少时间数,并在完成后由酒店给予学生考核评价,并以学分形式纳入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总体考核。最后,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酒店工作,运用专业知识,并回校后有意识的加强自己欠缺的技能或理论的学习。这种学生循环在学校和酒店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酒店的实习实践,发现自身在知识、理论、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回校后可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比如2011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于2013年11月中旬去酒店实习后,有数位同学向专业英语老师吐槽,后悔自己在校期间没能好好学英语,到酒店后才发现英语的重要性。而实习后因工作紧张,没有时间学习。如果学院能提早安排学生进入酒店,把到酒店实习的次数从只有最后一次的综合实习提前,并分阶段,有一个回笼的过程,势必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2基于“高校-企业”的双导师制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应实行“双导师”制。在民办高职酒店专业师资配备方面,应由专兼职共同承担,由专业教师和酒店管理人员分工合作培养人才。新技术的应用使酒店的客源、营销手段、管理方式也应作出改变,专业教师除了课堂授课,应定期深入星级酒店挂职锻炼并学习,并可利用自己的特长承担酒店的日常培训和质量监督等。教师的实践可以与学生实训实习兼顾,这既有利于学生管理,又能为自身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提供素材。兼职教师由酒店工作人员承担,主要负责操作性强和实际运用能力强的课程,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学生学习后马上就能学以致用。另外他们丰富的应急危机处理经历,或成功的个人职业成长历程,都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职业导向作用。

5.3基于“工作实景”的仿真实训制

酒店管理专业可充分利用集团下属的星级酒店,把实训场地安排在星级酒店内部,使实训实景化。为了不影响酒店的正常营业,学生实训时间应灵活安排,并兼顾酒店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打破传统的2.5+0.5模式。而应该根据酒店的淡旺季灵活安排学生实习实训,实训采用“淡进”,实习采用“旺进”。实训是在学生没有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的学习,以学习为主,所以应尽量安排在酒店营业的淡季。如餐饮实训安排在早上和下午;客房实训安排在非周末或出租率较低时,也可专门空出几间客房安排实训;而鉴于前厅部是酒店的门面,无法安排现场实训,可轮流安排学生见习。在实训方法方面,可充分利用现在发达的摄像技术,把酒店的操作程序和标准,以片段形式用影音方法拍摄,用高度仿真的方法让学生先在课堂上模仿,再加以灵活运用。实习是学生已经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应安排在酒店的营业旺季,如节假日或春节等,以顶岗实习为主。一方面可以解决酒店的人力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尽快上手,独挡一面,学到更多知识。

5.4基于“大数据理念”的人才培养制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难得的机遇。“大数据”作为时下最火热的IT行业的词汇,随之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等围绕大数量的商业价值的利用逐渐成为行业人士争相追捧的利润焦点。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换句话说,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从微观角度上看,大数据的精准预测正带给人们最直观的冲击。对一所高校而言,学校可以有效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了解市场需求,追踪毕业生就业趋向,掌握企业看中的学生质素,分析职业经理人的成长轨迹,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的高端服务业从业者。同理,企业运用成熟的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得到企业运营的各种趋势,从而给企业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不难发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创新了校企协同发展的载体,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手段拉近了学校和企业间的距离。温州现代集团基于“大数据理念”,在OA系统、企业邮箱等方面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企业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系统效用的大打折扣。此外,许多酒店在运营过程中,还不能有效挖掘数据资源,造成了资源浪费。为此,酒店和学院可以从基层员工的引入入手,通过人才属地化(订单班)等形式培养可塑性强的酒店管理中坚力量。再经过岗位锻炼后,加大培养力度,以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为抓手把握时代和行业的脉搏。

6结论与展望

第5篇

1.1校内实训室所谓实训室是指围绕着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而酒店管理校内实训室是指一种围绕着酒店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各种专业实训基地。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室主要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包括中餐和西餐)、酒吧、宴会服务和操作系统软件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注重模拟,强调仿真。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优缺点:优点:第一,位于学校内部,利用起来方便。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实训室位于学校内部,相比校外实习基地而言,在地理位置上有优势,学生教师进行实训安排起来相对方便。第二,实训室是专门为实训而建设的,不对外营业,因此进行实训安排时更加简单,不需要考虑会不会因为实训而影响到住店客人的感受,也减少了师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奔波,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物力和财力。第三,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并在实践中进行纠正和改善。关于这一点上海旅专校长杨卫武讲到:“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成长展开,我们不把酒店实训中心变成真实营业的酒店,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把问题解决在走出校门之前。牛排煎过头不要紧,酒杯碰倒了也没关系,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去尝试,在不断试错中长本事。”这些在营利性的酒店中是不可能允许的。缺点:第一,需要投入较大资金,并长期投入。要建设高标准的,接近酒店真实环境的实训室,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如上海旅专花了五六千万才建成全国一流的,综合服务水平与四星级酒店相当的酒店实训中心。除了初期的建设资金外,实训室还需要相当大的长期投资,用来进行日后室内室外的装修翻新、维护、卫生打扫、设备用品的更新换代等。第二,没有生产功能。由于实训室并不是真正的酒店,不对外营业,因此不具备生产功能,由此带来以下一系列的缺陷,如不能产生盈利,不能提供全面而真实的职业环境氛围等。

1.2校内生产性实训另外一种模式是叫校内生产实训,是指“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强调两方面:即实践教学在校内进行,并且具有生产性,同时具有教学和生产两大功能。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现有校内生产性实训模式有两种:校内酒店模式和洛桑模式。校内酒店是指高职院校自己出资或者联合政府、企业筹集资金兴建的校内实体酒店,虽然档次、规模不一,但是都具备生产和服务功能,有员工,有顾客,并努力实现盈利。它与校内实训室相比,主要优点就在于其生产性,学生可以感受真实的酒店环境、真实的服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也能够进行各种操作技能的学习训练和接受职业素养的熏陶。

对于尽量培养“零距离”就业的高职酒店人才而言,其优势显而易见。而与校外生产性酒店相比,也有很多优势。主要表现在学生实训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便利性,在经营与教学产生矛盾时,更倾向优先满足教学需要,校外酒店实训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学生轮岗少,不能全面了解酒店运营情况,学生几乎不可能涉及管理岗位等。很多校内实训酒店给学生设置见习经理岗位,或者完全由学生担当管理工作(在老师指导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不是片面的、部分的、无序的内容。但是与此同时,此模式要顺利实行,也在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条件。首先是出资方面,不管是院校独资建设还是与政府、企业合作多方出资,需要投入的资金比实训室更多,至少上千万甚至上亿,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于1.007年就出资4000多万兴建和自行管理了一家四星级豪华商务酒店——百川花园酒店。其次是管理方面,酒店建成以后是要完全投入市场运营的,在保证教学的同时,实现盈利最大化,因此如何管理好经营好酒店是另外一大问题。目前有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学校直接管理,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的百川花园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实训酒店,基层服务工作由学生承担,专业教师负责管理岗位或者指导学生自主管理酒店。这种模式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外,同时需要具备很强的经营管理和市场分析等能力,否则有可能会使得酒店无生命力,或者被迫转让和破产。另外一种模式是交给学校以外的其他个人或者酒店管理公司来管理,虽然此模式更加有利于酒店与行业接轨,但是如何找到合适的管理方,如何订立合同,约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共同协调教学与盈利的关系,保证教学效果等,都需要学校去解决。“洛桑”是指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这是一所拥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世界上第一所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其成功且独特的教学模式被称之为“洛桑模式”,在国际上被广为借鉴和学习。“洛桑模式”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办学精神到课程设置,从实践方式到师资力量,涉及到本文所讲的实训教学模式的主要是俗称的“店校合一”模式:即学校和酒店合二为一。

洛桑的教学楼同时又是一座酒店,教学场地同时又是学生用餐和实习的地方。教学楼内设有图书馆和阅览室,又有大堂、前台、会议室等。学院设有可供实习与就餐的五个餐厅、九个厨房、品酒室、宴会厅、酒吧、洗涤间以及小型、中型和大型的会议室,处处都体现着职业化的环境。学生的宿舍就是一间间客房,学校没有一名食堂职工或厨师,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在旁边指导与授课。与校内实训室相比,此模式具备其绝大部分优点,又能够弥补其缺乏实际使用功能,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与校内酒店相比,不但都能做到生产和教学相结合,而且又能最大程度解决教学和经营的矛盾,解除经营压力,因为他们的客户都是本校学生,服务对象固定。但是在中国要完全效仿“洛桑”模式也是比较困难的,首先,洛桑的这种如同酒店一般的教学楼必须在学校一开始成立的时候就设计并建造好,这对于很多老牌学校而言不太可能实现。其次,既然整个学校就是一所酒店,也就意味着这种学校在专业设置和定位上必须是高精专的,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只涉及酒店管理一个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在校学生也只有两千多人。而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是综合性的学校,这对于他们来说也很难操作实施。

1.3校外生产性实训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尤其如此,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与酒店之间的合作,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它们之间的合作深度、合作广度和合作模式都得到了极大拓展,如今酒店人才的“供方市场”局面为这些合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一直以来,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把生产性实训安排在学生最后一年的集中实习阶段,在调研中发现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做出一些新的尝试,这些学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校内生产基地,或者觉得自己校内实训基地存在各种不足和缺陷,而是选择另外的一种模式,即利用校外酒店进行实训。如本文前面所说,由于教学实训具有次数频繁、时间短暂等特点,安排大批学生定期多次到酒店开展与课程紧密结合的实训活动,对于酒店的正常经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尽量减少酒店影响的前提下合作,是需要酒店和院校共同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这种模式得不到普及的主要原因。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万豪订单班的课程设计原本是一周一天实训课,为了更具有可操作性,学校将两学期的实训课合并在一起进行,每学年安排学生在万豪酒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训,并且将班级学生平均分配到万豪在上海的6家店,每家店控制在五个学生左右,最大程度降低对实训酒店正常经营的影响。从1.008年开始,上海商学院的香格里拉委托班则是安排学生前两年每周拿出一天进入酒店接受培训。这些都是不同院校进行的不同方式的尝试,还有待进一步与酒店一起共同开发。选择与校外酒店合作安排学生实训虽然会与学校的课程教学有一定程度的分离和滞后,因为实训不是与教师教学同步和同地进行的,但是这对于很多资金有限,不能建立很好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学校,尤其是民营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达到一个弥补的效果。学生在前两年就充分接触这个行业,让他们对这个行业和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就业观。学生直接在一线岗位上进行实训,操作规范完全按照行业标准来执行,有利于他们在大三的顶岗实习中和毕业后的工作中更能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同时学生在进酒店进行实训时,会受到酒店一线员工和管理层的指导,也能相对弥补一些学校缺乏优秀双师型教师的缺陷。

2.实训模式选择

2.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训模式以上几种实训模式都有各自的利弊,没有一种模式是完美的,对于具体的高职院校而言,选择哪种实训模式更好或者更适合,应该取决于其实际情况。首先取决于其能获得的资金支持情况,据调查,拥有良好校内实训室和校内生产酒店的院校大部分为公办高职院校,尤其是公办旅游专科学校条件更好,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旅游职业学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校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公办学校更加容易获得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旅游类专科学校开设的都是旅游相关专业,比其他综合性的大学更能够“集中力量办事情”,建成实训基地以后,能为学校大部分专业和学生使用,利用率高。其次要看学校的办学历史,有些学校开办酒店管理专业已久,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实践经验,可以建自己的实训室和实训酒店,而对于新办这个专业的一些院校,由于各方面才刚起步,如果又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资金支持的话,则可以先考虑利用校外酒店进行实训,一段时间以后时机成熟再考虑建立自己的校内实训基地。还需要看院校本身具备的资源,有些学校原来有实训室,后来在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改成对外经营青年旅馆或者招待所或者为学生服务的餐厅、酒吧等生产性场所。而有些学校则拥有良好的企业资源愿意配合其进行有效的实训,这些学校可以选择校外生产实训。如果实训基地建成以后,学校的后续资金投入很难保证的话,最好进行生产化,经营所得能够用来贴补日常物品材料投放和设备更新与维护等费用,使实习基地得以维持下去。总之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1.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实施实训模式既然各种模式都有优缺点,选择了既定的某种模式后,在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扬长避短。例如校内实训室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职业真实性,因此必须尽量让实训室的环境和整个实训过程接近真实,即所谓的“全实景”模拟实训。首先实训室应该最大程度上仿真真实酒店的外观、布局和功能,然后是完全模拟酒店工作情境,让学生穿好制服,像真正的酒店员工一样完成事先设计好的实训任务。而生产性实训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和经营的矛盾,校内生产性酒店应该本着教学第一的原则,在矛盾产生时,应该让经营让位于教学,如果涉及第三方,则要与第三方在合同中做出约定,并完善好相关内容,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后,如果学校缺乏运营实训基地的能力,也可以引入企业管理模式,通过承包协议的形式,将实训设备、设施的使用权承包给某职业经理人,承包人按协议履行承担酒店专业教师的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职责,学校的经营风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降低。高职院校在条件不那么完美的情况下,可以循序渐进地实施实训模式。不可能所有的高职院校一开始都能像上海旅专一样,拥有一栋配备一流硬件设施的酒店综合实训楼,设有餐厅与酒吧、客房、饭店信息管理、茶艺、前厅等实验室供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对于大部分院校而言,不可能具备这个能力,笔者认为可以先选择一两个核心的实训室建起来,如餐厅、客房等,等条件成熟再扩展到其他的实训室。现在很多学校出于实训环境真实和能产生盈利等考虑,纷纷将原来的实训中心生产化,如上海旅专实训大楼里的大堂、咖啡吧、茶室都有学生轮流值班,教师餐厅每天接待两三百人,都由学生完成。这方面也同样需要循序渐进,选择一两个有把握的运营起来,不管是面对学生还是社会,积累了经验和资源后,再延伸到其他实训设备。

2.3深化校企合作是趋势对于高职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也是必然的趋势。而且,考虑到目前国内酒店业人力资源短缺现象较为严重,合作深度会越来越大,合作方式会越来越多。除了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建立定向培养校外实训基地以外,校内实训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尤其是对于本身资金不够的学校,可以采取实训客房、餐厅等实训场所冠名权转让等方式争取企业资金投入,也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和设施设备条件,由校方出让土地使用权,酒店方出资兴建星级酒店,或由校方和酒店方共同投资改建或新建,如桂林旅专就采取了这种模式。一方面减轻学校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加入,更有利于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一个真正的“酒店”。很多学者提出来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股份制也可以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即企业以设施、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并以办学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办学效益。

第6篇

根据相关研究和调查分析,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思想,以岗位为中心,培养能够适应当代酒店管理需要、具有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精通一门外语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必须在教学中始终渗透新的教学思想。注重实用,即是教师应该摒弃和行业无关的理论以及说教,把能够反映行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重点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加大力度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吃苦耐劳和专业技能的精神;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从事技术、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将毕业生就业这一目标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加强就业引导教育,既要重视就业推荐、就业政策等的讲解,还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良好的实训教学使学生对酒店运营有充分的了解,使其主动谈及将来的就业发展,教师则通过良好的就业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基于就业引导理念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一些著名酒店的管理思想,与本专业特点结合,以酒店的需求为中心,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酒店的用人标准即是我们的育人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技能,突出的专项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现代酒店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将它渗透到教学、课程、学生管理和教师队伍中来,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重视分数、教学脱离实践的教学理念,树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软素质。事实上,软素质培养远没有专业学习、实践课程、实习实训等易于操作,由于其内涵非常广,且细化和逐步落实较难。故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尽快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酒店就业意识、就业知识、职业能力等方面培养的实践活动,包括咨询、指导、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将职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活动中,逐步拓展素质培养的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就业难问题。

3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只有具备实践经验,才能深入了解酒店的管理以及发展趋势,这样在实习指导和教学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理论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的教学。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是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的师资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体系的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引进教师的渠道:在招收教师时,严格把关,除了考虑学历,还要考虑在酒店管理中的经验和从业能力等,拓宽招收渠道,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还可以引进酒店管理行业中高技能和职称的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者是选拔优秀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丰富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意识到自己应做学生的表率,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注重言行举止,从而影响学生。若教师在教学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讲话随意,有可能给学生传递错误的就业观,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教师要积极深入社会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申请到酒店一线部门去挂职锻炼,在提升自我素质的同时为学生开展更优质的实训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加强校企的合作,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宽合作渠道,签订实习协议,为实习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平台,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多与规模较大、档次高、硬件设施好、管理较完善等星级酒店合作,因为这类企业的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管理体系成熟,学生可以学到酒店管理知识,感受企业文化,使学生充满希望。

5结束语

第7篇

目前在中国对于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广泛接受,然而人们对职业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定义却多种多样,学术界尚无精确的定论。姜陈剑、牟永善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就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后两种能力合称为关键能力。谭移民、钱景舫认为高职生职业能力包含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三个层次,彼此间可以互相迁移,其中既有从长远考虑的个性发展所需的一般素质和能力,也包含有指向近期的职业流动的职业能力。孙世军认为,职业能力是成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中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良好的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基本要求,和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不难看出,各家观点已充分认识到,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具体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包括适应社会、市场与岗位变化的学习发展能力,以及处理人际交往与工作生活压力等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既能熟悉一线实际操作工作,也能从事中基层管理的技能加管理的人才,他们需要将来能够充任酒店餐饮部、客房部、人事部及前厅部等各岗位操作人员,或担任部门初级管理领导者。本文认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应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者相辅相成,其中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则为关键能力。专业能力在整个能力结构中起到核心作用,它是劳动者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要素,包含对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各个部门的相关知识与特定技能的掌握。例如:近年来中高职院校采取的“双证书”制度,有效促进了能力训练的规范化,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方法能力是一种发展能力,它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它包括科学的思维模式和基本技能。例如:学生要制作团队客人接待计划,则需要考虑团队的性质、人数、设别等级、服务内容、消费标准等方面的相关情况;接到需要促进客房销售和预定的任务,要学会搜集资源信息,查找资料文献以获取有用信息。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它是饭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能力;是他们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对于组织团体、促进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酒店人员的职业能力中也包含拥有良好的工作服务意识、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使酒店工作人员在对客服务中最终形成优秀的综合能力。

三、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在酒店的实际工作表现,提高学生酒店工作的职业能力,笔者选择自己所在学院多位学生和学生实习的酒店企业单位进行了相关走访与调查。

(一)毕业实习生的调查反馈

通过毕业实习生的调查反馈表明,(一)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教学表示赞同,但学生认为自身缺乏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如客房服务员实习生面对客人丢失行李时,不知道该如何积极配合酒店和客人处理问题。(二)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英语口语表达和专业英语培训不足,学生在接待外宾时缺乏自信和现场处理能力。如实习生遇到外宾咨询时不知所云,降低了工作效率,有损于酒店形象。(三)在实际操作方面,实习学生缺少岗位流动,无法获得全面的锻炼。酒店一般安排学生在餐厅、客房工作,行政楼层、前台等岗位部门始终无缘。(四)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在学校和酒店两种环境的过渡。如学生在酒店遭受到老员工排挤、薪金发放不公等,实习学生会因此而失望沉闷。(五)在作息时间方面,酒店与校园里宽松的作息时间截然不同,旺季和周末的大量招待工作使得部分学生作息紊乱。学生身体素质有明显下滑趋势。

(二)各个酒店的信息反馈

根据各酒店对于实习生职业能力的信息反馈表明,一方面,实习生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多个岗位上上手快,很快胜任技能型的工作岗位,如客房部的做床、餐饮部的摆台等。由于他们在校期间都有过扎实的实训室操作和专门指导,在技能方面相比本科学生,均有着较强的操作优势和心理上的自信。但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在社会能力和职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如:入店初期会不能适应酒店内严格的管理制度,缺乏服从意识与团队意识,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及业务创新方面的能力表现出不足。

四、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只有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做到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根据针对笔者所在学院酒店专业学生的座谈和调查,发现学生对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初期,对“职业能力”一词表现出茫然与困惑。很多学生虽是进入酒店专业,却认为上大学仅仅是提升学历的手段,认识不出本专业的发展性和前瞻性,将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等同于找工作。因此,教师及教辅人员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能正确认识高职的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科学合理进行人生规划,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高素质服务水平的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

(二)建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师资队伍

在中国高校普遍趋向引进高学历师资,有酒店工作实践经验的学士进入不了高校工作。而实际上,酒店专业的教学更需要部分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有着丰富的酒店行业工作背景。学校应引导校内教师注重生产实习,他们应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能为学生技能训练进行指导,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针对性的请进一些实践丰富的学者、酒店管理人员、酒店著名培训专家等,形成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有效提高高职酒店专业的教学质量。

(三)优化模块教学的课程模式

借鉴国际上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如:单科分段式、核心阶梯式、能力本位式等,突出培养酒店职业人才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四大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

将公共课程和酒店专业课程有效结合。改革“两课”教学和传统做法,将法律基础课与酒店服务法规相结合,可以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适度增加酒店英语口语课课时,提高学生不同场景中与外宾交流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拥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职业精神。

2、职业基础模块。

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设置适合高职学生的、实用精干的教学模块。通过讲授服务心理学、职业素质与礼仪、形体训练、管理学原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酒店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服务意识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

3、岗位技能模块。

培养学生熟悉酒店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管理方法,重点强化餐饮、前厅和客房等部门管理的主课,抓住形成岗位能力的关键;通过酒店技能体验实习与岗前培训,强化学生具体岗位的操作技能。

4、职业拓展模块。

主要是为学生将来工作需要所设置第二专业,如企业管理、食品营养管理、酒店公共关系等,无论是酒店,还是工厂,管理理念基本相通,职业拓展模块为学生将来有更宽的工作岗位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四)建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训体系

1、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训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应该分阶段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实训,针对性地安排在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实训内容。第一,课堂教学实训。强化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在课堂中通过现场简单操作,让学生熟悉基本操作实务流程与技能。第二,酒店专业综合实训。通过安排学生在第三学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为学生安排模拟或全真的专业实训操作,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认知。第三,在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期间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校外酒店实习基地进行全方位的顶岗实习,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进行专门的实际现场训练。

2、完善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基本对酒店管理专业不同程度进行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较为普遍的有:中西餐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和前厅实训室等,但是酒店消费人群不断产生着新的变化,如茶艺实训室与酒吧实训室等仍未得到广泛普及,培训资源十分稀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待不断开发和完善。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高职学院在甄选的基础上,与国内酒店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产学结合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等目前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酒店专业成立以来先后与上海、浙江、山东及江苏省内各大星级酒店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然而,学生实训实习需求不断呈现多样化趋势,有的学生希望到国内一线城市,有的学生需要到外资酒店或者海外酒店去锻炼等,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方面,应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五)构建职业能力反馈和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