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 05:40:26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素质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应试教育 整体发展 能力培养 社会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
一、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发展高中教育作为培养21世纪新一代人才和劳动者的重点和突破口;发达国家更是不遗余力,把普及高中教育作为政府的应尽职责来抓。对我国而言,发展高中教育还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第一,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波动的现状所决定的,是现实形势所迫、大势所趋;第二,这有助于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保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第三,还有助于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财富,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基础。因此,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乃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必须面临的时代课题。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薄弱,所以大力发展高中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更是现阶段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素质教育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就本体功能而言,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提高国民素质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人力人才方面的资源保证。“应试教育”把满足社会选才需要视为学校教育绝对唯一的目标追求,这就从根本上颠倒了“育人”与“选才”的关系。诚然,社会百废待兴的非常时期,“选才优先”策略在迅速满足社会急切大量的人才需要方面有其暂时的合理性,但就社会的常规化持续化发展而言,则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这是因为,如果不把育人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所谓选才就只能是“矬子里头选将军”,必然不能适应社会高速持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再者,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少量高、精、尖的专门人才,还需要数量巨大的通才人物。坚持育人为本,就是立足于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成完全合格的、有现代文化文明教养的人。
三、素质教育重在能力培养
“应试教育”割裂了教育过程与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之间的本质联系,把教育教学过程变为单纯的备考应试过程,学生视知识为临时应考的敲门砖,教师视课堂为训练考生的工作间,久而久之,青年一代在复杂多变的生活挑战面前表现出来的无所适从,将成为现代教育事业的最大悲剧。
素质教育并不否认考试制度在实施教育测量、保证学生之间公平竞争方面的积极意义,并不否认指导学生备考应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及备考应试过程转变为深刻理解有关课程的学科思想、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转变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测试过程。素质教育所着意培养的能力是受教育者内在素质的外显,是一种综合性持续性的文化创造力。
四、素质教育对教师有更高的素质要求
“应试教育”所要求的教师只是一个勤于舌耕的教书匠。以教学大纲严格限定其工作的职责范围,一切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马首是瞻,从而造成急功近利、狭隘自私的心理取向在教师中间蔓延的局面。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师则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他们出于育人的根本目的而教书,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考试成绩,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劳动效率与学习生活质量;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负责,还对其一生的发展和前途负责;不仅为每一位学生个人着想,还为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着想。
五、素质教育可以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着眼于充分开发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以优化育人环境,提高育人境界。就学校工作而言,要做到教学、管理与学生的自我养成的有机统一。任何管理措施、管理手段的采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由为前提,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使监控管理逐步成为不必要的东西,把学生引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养成之路。就整体国民教育而言,则应当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各尽所能的基础上达到协调统一,营造出一个全方位、多途径、人人参与的教育氛围,一方面拓展教育广度,使素质教育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个青少年身上;另一方面开掘教育深度,使课业教育、成才教育与人性教育组成一个有层次感、有纵深度的立体结构。同时,把一些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被视为“后进生”的学生培养教育成自食其力、遵守法纪、拥有人格尊严的文明公民,不仅拓展了人们在素质教育问题上的视野,还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发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创造了一个显例。
六、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内涵的同一性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能够接受终身教育观念并躬行终身教育实践的人,不可能在现代社会里自发产生,而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贯彻了素质教育思想的学校,才能向社会输送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有着极强继续教育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人。
应试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人生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必须具备应试素质是人人都明白的常识。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都可以改变,只有考试的存在本身无法改变,因为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考试,它的形式可以是野蛮决斗,优胜者取得王位;可以是比赛唱歌,优胜者抱得美人归;当然也可以是现行的高考,优胜者取得大学入学许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全面提高各方面素质,以适应未来在社会上的生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未来生活中取得更大生存砝码的关键一步,就是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远远无法满足全国所有人需求的今天,高考注定了要成为选拔性考试,不管怎样,考试选拔也总比抓阄选拔更加公平。
如果一个学生的素质足以在选拔性考试中取得优胜,却有人跳出来说:“不行,这样的学生往往只是在知识的掌握层面上好,在创造性上差”,那考试的命题机构,你不妨出一套能考查出学生创造性的试题,这不就解决了吗?有人说:“答题答得好,不一定道德品质好”,那负责选拔的主考者你就想出一种能客观有效地检测学生道德品质的方法不就结了吗?如果根本不考创造性的东西,却想选拔创造性的人才;根本不考查学生的道德品质,却想选拔道德品质好的人才,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在学生面临选拔性考试的当口,如果有人侈谈所谓的“素质教育”而使学生失去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那他无疑是在犯罪;既然是在犯罪,那所谓的“素质教育”便肯定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议题是使人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剥夺人更好的发展机会。
自从地球上有生物以来,生物界就是考什么就学什么,我想这不是危言耸听吧。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根本就是最大最严峻的考试,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法则。用来考查狮子的必修素质是勇敢,它的师长就必然从小教会它勇敢,在已经做到勇敢的前提下,再掌握更多的其他素质才有意义;不然,它就会丧失生存的机会,会再多的其他素质也无从发挥了。可见,应试素质是生存问题;其他素质是发展问题。先取得生存的权利,再谋求发展,是生物界最自然的选择。
既然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以选拔性考试来确定一个人是否能进一步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那么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取得选拔性考试的胜利是必须的。
但是人类毕竟不同于别的生物,对于人类而言,有没有比顺利通过选拔性考试更重要的呢?有,那就是品德修养。在品德修养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谈到通过选拔性考试的重要性。
品德素质第一位,选拔性考试所需的一切素质第二位,其他素质第三位。如果选拔者想要将其他素质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作为考查内容,那大可以把它们从其他素质中抽离出来,放入选拔性考试内容中去,这是很容易解决的事情。
在保证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前提下,如果学生在选拔性考试中所需掌握的知识掌握得不好,那抓紧学习这些知识是必须的,因为这是学生取得下一步发展的最关键的东西,在保证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并能顺利通过选拔性考试的前提下,应该大力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这有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
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学好语文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语文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新课
程改革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成绩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常说围绕考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是应试教育的普遍模式,即过于注重考试而忽视素质。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高考要学习的学科对象,更是教育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品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将语文教学变成学生高考的工具,忽视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使学生对语文兴趣索然,因此,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教师应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不断努力。本文中,我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就语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究。
一、凭借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突破封闭教学的壁垒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教学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不仅仅在于课堂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下,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多彩性和丰富性。例如,电视上的一些时事分析节目,就是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对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学习模式,要将眼光放得更开阔,更长远,要努力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行,让学生有一种心系社会,感知社会冷暖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其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应试教育下,学生主要是埋头于题海战术,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也不重视学生的课文阅读,认为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收效甚微。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阅读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它对于语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做多少语文题目都无法实现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除了重视课堂阅读以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假期阅读等。学生的日常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高中语文指定阅读教材为读本,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可以按照学生自读篇和教读篇进行教学,自读篇是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独立去阅读;教读篇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来完成。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教读篇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诗词背诵,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底蕴,又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上储备良好的理论论据,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一种是古文阅读训练,在古文阅读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学生独立去完成,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课本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再就是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将其当做补充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语体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现代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而假期阅读指的是教师选择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名著,让学生去阅读,并写出一些读后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假期时间,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上高一时,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还勇于发言,积极回答问题,可到了高二、高三,在课堂上发言的却少之又少。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并提出了新课程的实施方案,可是高考的指挥棒依然没有改变,为了应付高考,教师根本就无暇顾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机械讲授,课堂上满堂灌,课下开展题海战术,长此下去,学生就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去走,于是语文课堂上,课堂气氛单调而乏味。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必须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以高度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了能够唤醒学生主动发言的意识,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发言,有勇气去发言,并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说话的信心和勇气。为此,教师可以制定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名组安排一个学生去组织,负责统计小组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评比,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其目的在于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再重复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盘接受的教育理念,而是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相长、师生平等的、和谐民主的教学关系,只有教师冲破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为落实素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总之,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也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高中语文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理应担负起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创新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高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语文教育,2008(6).
[2]孟晓庆.活化语文课堂,激发个性飞扬——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之我见[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6).
[3]罗德辉.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2,(5).
[4]房丽.坚守有效教学,成就无限精彩——新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追求[J].语文天地,2011(21).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要求 策略
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心智和语文情意的培养。进行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够让学生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素质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能够满足三维教学目标的需要,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求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素质教育,首先需要转变是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面临高考的压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过分的看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略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高中阶段的教育只是学生终身教育中的一个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应该做到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素质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该看到语文教学的实质,对教学有新的认识。教学应该与时代和学生的需求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成长。
(二)良好的文化素质
在认识到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好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教师要进行素质教育首先要充实自己,要不断的丰富和巩固语文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将这些知识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工具。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展示更加丰富的世界,教师需要具有相应的水平。只有教师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不断加深思想的深度,在教学中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内容,才能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看待问题,才能带领学生去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良好的道德素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想法。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师德,正确的对待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和热情。对待学生时要公平,客观的进行评价,不按照学生的成绩对学生进行划分。尊重自己的学生,耐心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与生活中,教师的举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培养出热爱学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学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充足的准备。
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策略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是字词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仍然需要进行字词的学习,特别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有大量的字词需要记忆。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利用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我们的汉字是一种优美的文字,汉字六书的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含蕴。在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文言文中同样的一个词会有多种不同的意思,让学生去总结归纳,做好字词的学习。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有效的利用基本字词帮助学生感受汉语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
在学习字词的同时,教师要通过诵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利用教材的中的内容如诗词、散文、小说等进行素质教育。进行诵读能够引导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训练学生的思维,感受其中的语言美,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进行诵读时不能以默读代替诵读,默读难以体会汉语的韵律和节奏美。只有放开声音有感情的朗读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领读,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学习诵读,通过诵读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感受诗文的魅力。
(二)课外教学
在课外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达到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掌握写作的技巧,能够学到知识并且能够获得美的体验,感受作者的想要表达的内容,与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在课外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选择优秀的材料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丰富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通过阅读去认知更广阔的世界。在阅读时要立足作者,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感受语言的强大能力。阅读的文章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学生的阅读就是一种学习,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真正的发挥阅读的作用。
(三)交流表达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成绩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常说围绕考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是应试教育的普遍模式,即过于注重考试而忽视素质。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高考要学习的学科对象,更是教育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品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将语文教学变成学生高考的工具,忽视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使学生对语文兴趣索然,因此,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教师应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不断努力。本文中,我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就语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究。
一、凭借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突破封闭教学的壁垒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教学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不仅仅在于课堂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下,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多彩性和丰富性。例如,电视上的一些时事分析节目,就是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对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学习模式,要将眼光放得更开阔,更长远,要努力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行,让学生有一种心系社会,感知社会冷暖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其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应试教育下,学生主要是埋头于题海战术,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也不重视学生的课文阅读,认为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收效甚微。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阅读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它对于语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做多少语文题目都无法实现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除了重视课堂阅读以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假期阅读等。学生的日常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高中语文指定阅读教材为读本,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可以按照学生自读篇和教读篇进行教学,自读篇是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独立去阅读;教读篇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来完成。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教读篇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诗词背诵,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底蕴,又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上储备良好的理论论据,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一种是古文阅读训练,在古文阅读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学生独立去完成,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课本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再就是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将其当做补充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语体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现代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而假期阅读指的是教师选择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名著,让学生去阅读,并写出一些读后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假期时间,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上高一时,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还勇于发言,积极回答问题,可到了高二、高三,在课堂上发言的却少之又少。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并提出了新课程的实施方案,可是高考的指挥棒依然没有改变,为了应付高考,教师根本就无暇顾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机械讲授,课堂上满堂灌,课下开展题海战术,长此下去,学生就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去走,于是语文课堂上,课堂气氛单调而乏味。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必须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以高度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了能够唤醒学生主动发言的意识,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发言,有勇气去发言,并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说话的信心和勇气。为此,教师可以制定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名组安排一个学生去组织,负责统计小组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评比,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其目的在于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再重复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盘接受的教育理念,而是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相长、师生平等的、和谐民主的教学关系,只有教师冲破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为落实素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总之,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也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高中语文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理应担负起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创新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高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语文教育,2008(6).
[2]孟晓庆.活化语文课堂,激发个性飞扬——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之我见[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6).
[3]罗德辉.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2,(5).
[4]房丽.坚守有效教学,成就无限精彩——新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追求[J].语文天地,2011(21).
当前高中地理推行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根本转变,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应试教育”使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学生地理能考出“高分”,这不是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基本观念和整体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这才是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
二、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首先地理教师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活动空间。
三、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
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传授学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所以,地理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并针对现行地理教材更新赶不上时展的状况,尝试借鉴网络技术利用各种网络教材来补充传统教材的不足。
四、总结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素质教学 五个方面
素质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对人的身心、智力、劳动技术、德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决定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课程结构体系要改革,如减少语、英、数等必修课时增设选修课的课时,增加活动课、艺术课(如音乐和美术)、劳技课和体育活动、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性课程等。从课程上体现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应具体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我根据当前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就高中物理素质教学的具体做法,从物理科课程结构的规划、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整合、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
当前普通高中物理正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体现出如下的教学特点。
1.强调德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21世纪是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人类要经受来自家庭、社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现在的高中生再过十几年就到成家立业的年龄,他们的家庭结构正好是“4+2+1”的结构,即上要抚养4位老人,下要肩负抚育小宝宝的重任,而社会的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就业竞争、行业竞争将异常剧烈,他们不只享受不到父辈们曾经的“铁饭碗”(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分配工作),手里的“泥饭碗”也会一不小心就被人夺走。自古曰:“忠孝不能两全。”而这一代人却是非两全不可,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也就是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并举,在培养他们成为专才、英才、通才之前先培养他们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心理健全、身体健康的“人”,即先教会他们学会做人,使他们有能力肩负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2.从“学会”到“会学”,注重能力培养。
首先,从重视知识的解题应用转向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掌握,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考得好分数,为考而教,为考而学,重视知识的现成结论,重视知识的解题应用。而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重视知识的具体形成过程,重视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从“题海战”到“资源观”。传统教育以高考为唯一指挥棒,学生为高考而学,教师为高考而教,教师花大量时间去为学生编题选题讲题,学生则花大量时间解题,沉没于题海之中,希望通过做题熟悉尽可能多的各种题型,从而应付高考,结果导致机械模仿,一旦熟悉的题型稍有变化,就会由于思维定势而出错;新题型因为面孔陌生而不会分析。新课程则把习题当作为学而选择的资源之一,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为了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应精选题,重视分析过程,使学生能知识迁移。再次,从黑板上讲实验、做常规实验到加强探究性实验、数字实验的教学。传统教学,由于条件差,器材简陋,因此大多是口头讲实验,或者瓶瓶罐罐做实验,灌输给学生高考需要的实验步骤,至于这个实验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数据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改进提高,则重视不够。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技能、创造性思维等,因此非常重视实验,特别是探索性实验,强调学生的体验,不只用瓶瓶罐罐做实验,还有数字实验、模拟实验室等。最后,从“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学生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是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吸收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最新成就,构建最近发展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学生、教师与实验及现代化技术资源间的对话互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构建学生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科学方法。
3.从“英才教育”到“面向全体学生”。
高中物理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一门课,加上传统教学不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所有知识点一步到高考位,大多数中下水平的学生都因知识深奥难懂、教学方式单一乏味而最终放弃物理,实际上老师是为少数的“英才”在上课。新课程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按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因材施教,根据最低教学要求,上不封顶,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4.讲求学科教学的艺术性,讲求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品味。
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深奥,学生的个性严重被压抑,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要求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的优势,挖掘学科本身美的素材,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会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学习,这样学习效率高,效果好。
二
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合理规划课程体系,适当处理教材内容,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素质教育功能,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构建多样选择的高中物理新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师的教学去实现的。要使学科课程的规划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首要策略,我们认为要从全校的课程系统出发去审视高中物理课程结构,从系统论的高度进行学科整合,构建多样选择的高中物理新课程体系,处理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实施,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关构建进行符合学校实际的变动,以利于课堂建构课程与学生经验课程的实施,比如课时的调整、教师的安排、课程内容的调整等。这一过程既是基于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遵循,又促使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更好地落实到学校具体教育、教学中去,对它们合理变动,是基于对它们合理理解的规划。课程的实施是为了实现课程目的,教师和学生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中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建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中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学科教师往往对自己的专业术有专攻,对属于专业内容、或与专业内容相近的课程往往比较擅长,所以不妨把新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予以分解和整合,纳入学科课程的领域进行实施。如我校的课程规划为由会考课程、高考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学科研究性课程、活动课程、因材施教课程六大课程构成的高中物理课程系统。
2.适当处理教材内容、融能力、德育、美育、心理教育于知识形成教学之中。
教学切忌照本宣科,教师要把教材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的认知序适当组合。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教学设计如下:学生分组实验操作、体验实验过程―交流实验过程、共享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习题练习、理解定律内容―归纳定律应用的实际思路、学会学习。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探索性实验,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观察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记录数据,有助于培养实践意识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学生自己准备器材,自己实验,学习气氛浓厚、情绪高涨,充分发挥内部动机的效应,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特征和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进行美育渗透;学生自己概括对定律的应用和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思路,有助于分析、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的培养,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3.发挥现代化教育媒体的素质教育功能,多媒体组合,多种教学方法并举,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电教媒体如录像、录音、电脑往往优美的音乐伴随画面一起出现以规范简明,色彩丰富的画面出现,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具有美育教育功能。同时,这些电教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可感性强的特点,将物理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效地降低了难度,有利于左右脑的同时开发,有利于眼、耳、口、脑、手多种器官同时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用计算机模拟物理过程,如《电磁振荡的产生》,直观生动,学生可直接人机对话,动手操作。
4.构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学科素质教育应体现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进行启发式教育,将外部动因内化为持久的高涨的内部动因,因此应辅以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自主―讨论式”、“引导―发现式”、“实验探索式”、“问题―探究式”等都是较好的素质教育模式。在此提出两种素质教育模式。其一是“学术研讨式”。其模式是由教师提出学生普遍感到模糊的某一问题、概念等,提供给学生资料,学生自己查资料、做实验,就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写成书面材料,在上课时全班同学就这一问题展开研讨,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最终形成对该问题的较为全面成熟的观点和结论。此模式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探索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等,是比较符合物理学科特点的一种模式。其二是“多向交流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答,甲同学答错或答不上来,再请乙同学回答。在这种单一的交往形式中,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规规矩矩地举手,耐心地等待着发言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按部就班地活动,学生很少或根本没有享受到自主思维、自我发展的乐趣。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只有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交往形式,提倡多向交流,学生才能在一种“对话”交流的体验中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此模式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提问教师答,或是学生提问学生答。多向交流既可以面向全体,又可以面向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体。此模式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素质要高,应变能力强,组织管理能力高。此模式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适用。
5.探索相应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使素质教育真正获得成功。
传统教育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的高低。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就是最好的写照。因此素质教育必须打破单一的以分数高低为标准的评价体系,而代之以综合的各中方式并举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如同一试题,分层考核;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评比;小论文、独立作业考评;上课发言,提问,考评,等等,各种方式并举,充分显示每一个同学的优点,使评价体系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如此,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成功。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我们不能坐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而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将之上升为理论,在实践中逐渐完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蔡铁权.物理教学丛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