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节能减排案例范文

时间:2023-05-16 15:31:42

序论:在您撰写节能减排案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节能减排案例

第1篇

按照内部审计转型要求,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探索实施绩效审计。

(一)节能减排工作的合规性

审计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明确其职责,是否设立专人负责的能源管理岗位并建立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是否制定明确的能源节约目标和具体的年度量化指标,是否对能源消耗和节约潜力进行分析;是否加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能源消耗分项计量和统计管理、能耗设备节能审查等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及时开展各项节能减排工作;是否按规定实施了能源消耗分项计量并提供消耗计量数据;能否定期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新建项目是否开展节能减排评审、原材料及设备设施是否满足节能减排要求,既有建筑节能减排改造是否加强对中央空调、供暖和用电等高耗能设施、设备的测试、诊断;公用车辆管理是否严格。

(二)节能减排措施的创新性

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采暖和空调是否满足国标对空调系统经济运行的要求;办公区域节能减排灯具使用率是否达到规定比例,照明功率密度是否满足相关标准;是否明确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程序和要求,是否委托专业节能减排服务机构提供节能减排诊断、设计、融资、改造、管理服务;是否探索建立能源消耗定额标准体系。

(三)节能减排活动的绩效性

主要审计内容包括:节能减排的效果性,重点审计辖内各支行是否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在上级行专项检查或地方性部门验收中的评价情况;节能减排的经济性,重点审计在新建项目节能减排资金投入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人、财、物等资源投入的经济性。

二、评价标准和指标

坚持“以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规定为指引、以总分行有关专业考核办法为标准、以上级行专业考核结果及群众评议结果为参考”的评价原则,围绕“节电、节水、节油、办公资源消耗控制”四个重点,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合规性、措施的创新性、活动的绩效性,设计“三性”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涵盖14个评价项目、35项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一)工作合规性评价指标

重点围绕领导组织是否健全、制度建设是否完善、工作开展是否到位设定指标,涉及领导组织、制度建设等4项内容12项指标。

(二)过程创新性评价指标

重点围绕创新措施的可行性及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果设定评价指标,涉及绿色照明、能源合同管理等5项内容11项指标。

(三)结果绩效性评价指标

重点围绕节能减排的效果“好不好”、资源利用“经济不经济”设定指标,涉及既有建筑改造、水电油及办公资源消耗等4项内容12项指标。

三、审计组织和实施

坚持“三个突出”,为提高审计效率和项目质量夯实基础。

(一)突出审计培训,提升能力素质

精心选择培训内容,普及节能减排知识,拓宽审计视野,提高审计能力。一是聘请节能减排专业人员讲解节能知识。二是邀请专业人员讲解人民银行系统节能工程实施方案、节能减排工作考核标准(暂行)等专业性规定。三是由主审人讲解节能减排绩效审计方案,明确审计相关规定。

(二)突出审计创新,改进方式方法

一是改进审计方式。针对审计对象多、路途远这一现实,确定采用报送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有效解决问题。报送审计即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依据调阅清单收集资料送内部审计部门;现场审计则结合报送审计发现,有针对性地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座谈、问卷调查和现场核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改进审计方法。根据节能减排工作特点,灵活运用新型审计方法,以审核法、观察法为主,以调查问卷、座谈为辅,佐以因素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先进的分析方法,增强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如采用实地观察法,察看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效果;利用功能分析法,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施的功能进行分析,讨论节能改造目标是否实现等。

(三)突出咨询服务,强化审计职能

改进单一的内部审计查处、确认职能,通过向有关单位和部门通报问题、剖析成因、提出改进建议,提供咨询服务,促进增加组织价值。审计结束后,不仅通过内部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责令被审计单位及有关部门对症下药,认真整改,有效解决节能减排欠规范问题;而且通过对既有建筑设备设施节能潜力分析,明确节能减排改造空间,提出继续加强设施改造,实现技术节能;还针对部分单位管理不细致,提出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实现管理节能。上述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水平的提升。

四、审计结论和评价

(一)审计结论

根据绩效评价标准,对中心支行机关和辖内多个县(市)支行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均为B级,为节能减排蓝色达标单位。

(二)审计评价

1.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并积极履行职责。

一是建立了节能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了由行长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定了专人负责节能减排工作。二是制定了节能减排工作制度。均制订了创建节约型机关实施方案、年度节能减排工作计划,多数支行结合节能减排工作要求,修订了固定资产管理、办公用品使用等制度,将节能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三是实施了能耗分项计量和统计分析。制订了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实施方案,从电耗、水耗、煤耗以及天然气、公车用油等方面采集、上报数据;建立了能源分项计量统计台账,实行了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

2.工作措施得力,突出过程管理。

一是加强节能宣传。各支行通过召开节能减排动员大会、张贴节能温馨提示资料、发出节能倡议书等形式加强宣传,强化全员节能意识。二是加强用电管理。倡导文明节能办公,加强八小时以外用电控制,严格执行冬、夏两季空调定温标准底线,有效控制电耗。三是加强用水管理。重视用水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对出现跑、冒、滴、漏现象的供水设备及时维修更换。四是加强车辆管理。实行派车登记及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保险,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实现规范管理。五是加强办公资源消耗控制。推行电子政务,加强材料采购和领用环节管理;杜绝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等,减少资源浪费。

3.工作绩效突出,效果性和经济性已经显现。

(1)效果性明显。

一是支行机关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各项节能目标。以2005年为基数,至2010年末,中心支行实现节电36.5%,节水52.5%,人均节电、节水分别为26.68%、45.28%,单位建筑节电、节水分别为33.8%、50.06%。二是辖内多家支行通过抓节能、促管理,电耗、水耗、单位建筑电耗、单位建筑水耗四项指标均实现“十一五”节能20%的目标。三是油料及办公资源消耗控制效果令人满意。与2005年相比,支行机关2010年车辆用油总量减少了1.62万升、下降了17个百分点;辖内多家支行2010年交通费减少17万元、下降了27个百分点。另外,支行机关办公行政成本节约120多万元;辖内各支行办公费支出减少7万余元、下降了20个百分点,电子设备运转费支出减少了11万余元、下降了35个百分点。

(2)经济性突出。

一是支行机关对高能耗设备设施分批进行了技术改造。2007年对热水供给设备进行改造,投入资金1.2万元,将原来的电热水器改造为太阳能,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电8000度,两年收回投资成本。2008年对中央空调进行节能改造,投入资金15万元,引入合同能源管理理念,聘请专业管理公司对中央空调进行节能诊断、分析、设计和改造施工;改造后,当年节电40.71%。按照系统设计使用寿命15年推算,可节约电费21.75万元。2009年推行绿色照明新技术,投入资金3万元,对办公楼走廊、步行楼梯、卫生间公共区域更换红外感应及声光控灯具169个,每年可节约用电量2万度,减少电费支出近2万元。2010年对计算机机房进行改造。将机房空调全部更换为变频节能空调,对机房照明、综合布线、ups电池均进行高标准更新改造。在上述改造项目中,均严格按照集中采购和招投标操作程序进行,共节约资金60余万元。二是部分支行更换耗能设备、设施时注重经济性。辖内多个支行在办公楼维修改造中,将维修改造工程纳入集中采购范畴,牢固树立环保、经济理念,更换空调设备时,把节能、节约作为主要指标,选择性价比高、能耗低的产品,均购置了无氟变频空调。

五、发现问题和不足

(一)专业考核标准方面

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标准不完善。上级行节能减排工作主要目标只设定指标的降幅,未将能源消耗水平纳入考核范畴,节能减排目标不够全面。

(二)基础性工作方面

1.节能减排岗位设置不够规范。

主要表现在未设置节能减排或能源管理岗位,或未明确相关岗位职责及工作标准。

2.节能减排基础性制度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在未建立能源消耗定额制度、单车油耗考核奖惩制度、能耗设备节能审查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度。

3.节能减排奖惩机制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在未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对支行目标管理综合考核范围,未建立节能减排奖惩办法。

4.节能减排监督指导力度不够。

一是部分时段节能减排推进、指导不力,辖内各支行相关时段节能减排工作资料零散,甚至缺失。二是对辖内各支行节能减排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无法确保节能减排分项计量统计口径准确、数据真实完整。

5.节能减排制度执行不到位。

一是个别制度执行不力。如2008年下发的《关于报送有关节能降耗报表的通知》,从辖内各支行提供的资料看并未得到落实。二是相关工作记录缺失。通过座谈及问卷调查,部分支行节能减排工作已开展,却没有相关记录。三是中心支行机关及支行节能潜力分析还须加强,质量有待提高。

(三)绩效性工作方面

1.个别指标未完成,影响节能减排总体效果。

辖内有的支行未完成人均能耗指标及单位建筑电耗节能指标。

2.未明确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不利于节能减排工作部署。

部分支行未结合实际,对“十一五”期间“节电20%、节水20%、人均节能和单位建筑节能20%”的总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年度节能目标不明确,不利于节能减排工作的安排部署,可能影响节能减排总目标的实现。

3.能源消耗水平偏高,节能减排管理效率不高。

以2010年为例,辖内各支行人均能耗、单位建筑能耗水平差别较大。以位居能耗高点的两支行为例,人均电耗值高出平均值25个、8个百分点;人均水耗值高出平均值47个、66个百分点;单位建筑电耗值高出平均值79个、61个百分点;单位建筑水耗值高出平均值115个、155个百分点。

4.节能减排措施创新力度不够,影响节能减排效果。

辖区未探索建立能源消耗定额制度或能源消耗定额标准体系,未明确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程序,太阳能等新能源、雨水收集系统等新节水设备未得到推广运用等。

5.设备、设施陈旧,长期运行能耗高且不经济。

有的支行未进行办公楼维修改造,部分高能耗设备、设施未进行更换,节能减排效果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六、审计意见和建议

针对审计发现,围绕“能不能更好”这一主旨,从三个层面提出审计建议。

(一)地方机构

建议市政府节能办结合辖区能耗实际,在确定节能减排各项指标下降百分比的同时,制定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或能源消耗标准,明确人均电耗、人均水耗、单位建筑电耗、单位建筑水耗以及公务用车油耗定额,为辖区公共机构提供节能减排横向比较的量化依据。

(二)主管部门

1.建议上级行完善节能减排考核标准。

审计发现,按照上级行要求,仅对节能减排相关指标降幅进行考核,而不考虑具体能耗值,可能导致考核结果不合情也不合理。因此,建议上级行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考核指标,将节能减排降幅、能源消耗水平同时纳入考核范畴,使考核标准更加全面、科学。

2.建议上级行适当安排节能改造专项资金。

技改资金不足是影响节能减排效果的瓶颈因素。虽然分行按照“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原则,每年核批专项预算指标,用于县支行办公房维修改造,但受资金限制,辖内仍有支行尚未进行办公楼维修,部分支行楼内设备、设施尚未进行技术改造或淘汰更换。建议上级行进一步安排专项资金,使上述问题得到改观。

(三)审计对象

建议被审计单位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水平。

1.认真整改,有效解决节能减排欠规范问题。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合理设置节能管理岗位,健全单车油耗考核制度、能耗设备节能审查等制度,加强设施检测、设备维护和车辆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健全相关工作档案资料。二是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队伍建设。针对基层行后勤部门懂技术、会管理人才缺乏的现状,建议加大节能知识培训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后勤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对县支行的监督指导力度,使各支行节能基础性工作以及创新工作都有明显提升。

2.强化措施,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绩效。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全员节能意识。通过教育、控制、考核等措施,强化员工节能意识、掌握节能技巧、培养节能习惯。二是找准新的突破点,继续加强技术改造。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方式、程序,对中央空调用户端进行设计、融资、改造和管理服务,实现中央空调用户端温度自动化控制,进一步提高节电效果。三是继续强化节能管理措施。各支行应加强对用电、用水、车辆油耗的管理控制,重点在制度的有效执行、严格考核奖惩上下工夫,达到节能效果。

3.加强考核,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向纵深开展。

建议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综合考核范围,做到奖惩结合,促进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度。

4.统筹安排,分批次解决节能改造项目。

要求有办公楼改造计划的支行,在设计修缮方案时,必须考虑节能改造,支行相关部门验收时也要作为重点予以检查把关。要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通过节能减排服务机构提供融资方式解决资金不足困境,消除节能改造的资金障碍,推动节能创新。

七、审计成效

审计收到四方面成效:一是岗位设置更加合理。市县两级行均增设节能管理岗位,配备专职节能管理员,专门负责能源管理工作。二是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统一制定了辖区能源管理方案、单车油耗考核等管理制度。三是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如改革办公电话管理方式,实行话费包月制,年节约话费10万余元。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支行机关2012年度水、电、油消耗量较上年度下降了11.5、3.3、10.4个百分点,以管理促节能已见成效。四是节能意识更加增强。建立、实施节能减排季度量化考核办法,考核与季度绩效奖惩挂钩。通过审计,辖区银行内部管理更加严密,职工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和谐机关建设得到加强。

八、案例启示

第2篇

日化企业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多元产品和便捷服务,在创造美丽生活的同时,也在面临着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如何使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是摆在包括安利在内的诸多日化企业面前的实际问题。安利(中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决不将环境成本外部化,致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

解决方案

■ 优化管理,依靠科技实现环保生产

安利(中国)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环保,即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产品的研发阶段,对产品是否符合环保法律、法规要求,是否使用合格原材料及其用量都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原材料采购环节,只有符合公司环保要求才能成为合格的供应商;生产制造环节必须符合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并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很多产品通过权威部门的健康环保绿色认证;在产品最终废弃阶段,则充分考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原料天然:安利营养保健类食品的原材料均来自于其设立的4个有机农场,它们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及巴西,为全球的纽崔莱产品提供天然的植物原料。这些农场坚持采用有机耕种,不使用化学杀虫剂、除草剂和化肥,确保原材料的天然纯正,同时不对环境造成损害。

超前的环保理念:安利产品在研发之初就倡导环保理念,远远超前于同时代的其他同类产品。1959年,安利推出的第一款产品――乐新多用途浓缩清洁剂,就采用了具有生物降解性的表面活性剂(Biodegradable Surfactant),其在使用后可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河流湖泊,从而保护生态环境。此后,这种环保的理念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很好的贯彻,安利生产的每项清洁用品均采用具有生物降解性的表面活性剂。同时,安利研制的家居清洁剂不含磷酸盐,在保证清洁效能的同时,能有效避免刺激藻类的生长,杜绝水的富营养化,从而保护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环境。1978年,考虑到氯氟碳化物上升到大气层后引起的化学反应会逐渐破坏臭氧层,使臭氧层日益稀薄,无法有效吸收对人类及地球生物有致命影响的紫外线,安利全面停止使用氯氟碳化物,改用不具破坏性的碳氢化合物作喷雾产品的推进剂。此外,安利还在产品中淘汰了三氯乙烷和氯仿等同样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物质。1989年,安利又在研究开发个人护理用品及雅姿美容化妆品上全面停止使用动物做实验,保护生态平衡。

污水处理:建厂之初,安利公司本着“三同时”的原则,建造了现代化的污水处理站,配备专业的环保工程师和技术员进行日常管理,定期对污染物排放浓度中的COD进行监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原来的水处理设施靠近后来兴建的居民楼,2005年,安利(中国)工厂在厂区北面建设了一座日处理能力为300吨、COD的最大处理能力为4500ppm的新污水处理站以取代原有的污水处理站,原有的污水处理站已拆除,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社区利益。目前新污水处理厂已通过环保验收。根据验收监测数据显示,新污水处理站的效果远远优于排放要求,如出水BOD5为5.25mg/l;COD为18mg/l;而标准分别为300mg/l与500mg/l。

在废水设施和处理量都达到稳定的状态下,为了减少废水的排放量,控制废水处理成本,安利(中国)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力争将排放废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1)在做生产计划时,尽量将同一种产品安排在一起生产,这样就会降低清洁消毒的频率,从而减少废水的产生,仅此一项就可以减少10%的废水的产生。(2)加强废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公司制定了每个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并严格执行和记录在案,从而减少备件的更换和降低维修成本,并且保证废水处理系统常年正常运作。安利公司在2003年就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从而使得安利公司在处理废弃物方面更系统化。

噪声控制:公司在购买设备时,将噪音作为设备选择的一个条件,优先考虑无噪音或低噪音设备;而对于已有的噪音源,积极采取工程措施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工厂每季度会对厂界噪声进行检测,每年还委托开发区环境监测站对厂界噪声进行监测以确保排放达标。

固体废弃物处置:在日常运作中,安利(中国)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及专业处理,按照是否有毒有害,是否可回收进行分类、收集、贮存,回收有价废弃物,合理处理危险废物,安全操作,防止泄漏。目前,安利(中国)与绿由公司签订了处理合同,强化对有毒有害废弃物的管理,2004年与2005年分别处理危险废弃物1.38吨、1.16吨。对于无毒无害的生产废弃物,其包装破坏后交由有资质的回收公司处理;内容物可有选择地交由回收商降级后循环利用;原料桶或瓶子可按市场价格卖给相关回收商循环使用。

■ 清洁生产,节能减排

浓缩配方:安利十分关注并致力于研究其产品和包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家居护理用品普遍使用浓缩配方,可较同类产品减少50%-70%的塑料包装材料,进而减少固体包装废弃物的产生及由此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及运输所需的燃料。截至2007年5月底,仅在中国生产已下线的乐新、碟新和丝白三大类家居护理产品共节省无毒包装材料2.25万吨,节省运输燃料1.17万吨。

清洁生产:2006年,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正式入选广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一批),同年成立清洁生产审核小组,由质量系统及生产部两位高级经理担任组长,带领各区域各部门的经理主管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现阶段实施中的方案共55个,其中无低费方案44个,中高费方案11个。

无低费方案

* 提高蛋白粉半成品的产出率:在营养品车间,通过调整粉位检测的灵敏度、更换充填机观察窗口密封胶条、培训操作人员,降低蛋白粉在充填时的损耗率,仅2006年下半年就节约155万元人民币。

* 改善PC-250mL Body Shampoo生产流程:在个人护理品车间,通过对250mL夹具的改造、控制半成品温度、改善充填机模具的规格和取消人工敲盖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盖子损耗率,共节省成本近100万元人民币。

* 日常办公中的节约:办公室废纸和废塑料瓶交由专门回收公司循环使用,会议室照明全用节能型灯泡,公司在节约擦手纸、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方面大力宣传,并设立电池回收箱,环保在公司内部深入民心。

中高费方案

* 空调节能方案:采用西门子楼宇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的楼宇解决方案,在确保环境的安全及舒适的前提下,降低维护费,提高中央空调系统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保证建筑物内有需要才进行制冷,大大节约了制冷费用。

*大批量原料卸料系统项目:ICH6647/R0004B改用ISO-tank包装及运输,预计每年可减少约6000个塑料桶的使用,节省成本20万元人民币。

* 空调冷凝水,蒸汽冷凝水不排入废水系统:可降低废水处理费用,减少废水排放。其中,安利(中国)工厂8号楼预计可节省50立方米废水/天,10号楼可节省90立方米废水/天。

* 车间冷冻工艺水系统水泵控制更新:预计每月节电37,440度,每月节减电费近3万元人民币。

■ 成立环保机构,健全机制,加强监管

安利(中国)管理层始终把环保工作作为公司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2000年成立了安全环保健康部,专门负责环保日常管理工作和安利(中国)工厂的环保协调工作。2003年,通过ISO9001:2000和ISO14001:2004质量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经过多年的实践,安利(中国)的环保监督工作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针对具体的污染源,明确负责部门、负责人和考核目标。环保部门专员定期、不定期地对有关部门和生产现场进行检查、抽查和巡视,对发现的环保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下达限期整改通知。

■ 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多年来,安利(中国)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理念,包括连续四年赞助并参与扫清珠峰活动、三年内在全国种植100万棵树,多次举办清扫名山大川等活动。同时,通过公司各种沟通渠道大力宣传环保理念,如连续多年在内刊《新姿》封底刊登环保公益广告,动员员工参与清洁生产,加强员工环保意识培训,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成效

多年来,身体力行,倾情环保,已经成为安利(中国)的一大优良传统,成为安利经营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不懈努力,安利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些年在环保方面荣获了诸多重要奖项和认证:

1989年,联合国授予安利“环境保护成就奖”,安利成为世界上获此殊荣的第二家私人企业。

1990年,因保护环境和自然环境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安利获颁美国“维护环境奖”。

1992年,为表彰安利对支持极圈地区环保工作提供的服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安利“横越两极”奖章。

1993年,因在环保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联合国授予安利“地球大使奖”。

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部授予安利(中国)“保护地球资源模范企业”。

2002年,安利6种个人、家居护理用品被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确定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独家专用产品”。

2003年,安利(中国)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认证。①

2003年,安利9种家居护理用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颁发的中国环境标志I型认证。

2003年, 6种安利纽崔莱产品被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确定为“中国南北极考察队专用产品”。

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安利(中国)“中国环境标志优秀奖”。

展望

从建立以来,安利一直秉承“绿色生产、保护环境”的理念,致力于社区和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热心赞助并参与各种环境保护活动。未来,安利(中国)将进一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承担对环境的责任,实现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共进,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①“环境标志认证”是一个全球化的概念,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体系包括I型、II型和III型。其中,I型认证的历史最长久、规定最全面、要求也最高。该认证由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检验环节包括材料选购、生产、销售、使用及废弃物处理等具体细节。

相关链接:

第3篇

一、项目实施原因

近几年宣钢公司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增大、能源运输供给不足、环境压力日趋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企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采用信息技术作为平台,采用新的技术,形成安全、稳定和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对实现节能减耗,降低钢铁生产成本,改善环境质量,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升宣钢综合管理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适应现代化钢铁企业对能源管控体系的要求,宣钢决定建立、健全能源计量仪表系统,促进宣钢节能减排。

二、项目实施过程

1.现状调研

宣钢能源管理系统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供配电系统、给排水系统、热力系统、燃气系统、氧氮氩系统以及环保系统。

1.1能源介质种类主要包括:高炉煤气(BFG)、焦炉煤气(COG)、转炉煤气(LDG)、氧气(O2)、氮气(N2)、氩气(Ar)、压缩空气(Air)、蒸汽、自来水、工业废水、工业新水、电力等。

1.2能源介质信息包括:压力、流量、温度、煤气热值、水质、阀门开闭、调节阀开度、开关信号、动力设备运行状态、主生产线设备的运行状态等。

1.3环保信息包括:环保设备的运行情况、外排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流量、主要废气排放点的外排放废气中烟(粉)尘、SO2、NOx、CO2等污染因子的浓度和流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气质量指标、厂区视频监测、厂界噪音。

通过现场调研、查阅科技档案等方式,对宣钢工业生产中的几大体系:电力系统、煤气系统、水系统、氧氮氩系统、蒸汽系统、压缩空气系统、高炉鼓风系统、环保系统、主体生产工艺过程单元进行现场调研,主要调研对象为宣钢能源公辅站所(变电站、煤气柜等)、主体生产单元(高炉、焦炉等)、环保监测站点、工业网络以及未接入工业网自控系统和计量仪表等。确定需要改造或新增仪表类型及数量等,提出建立、健全能源计量仪表系统总的需求。

2.项目实施

按照能源计量仪表系统需求,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提出能源计量仪表更新、改造方案,按计划对仪表系统进行完善、改造。

三、投入运行情况

项目建成后,经过一年多的运行,设备运行正常、稳定,计量数据准确、可靠,极大地提高了宣钢能源计量装备水平。

四、利用及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实现企业能源系统的安全稳定、优质环保、持续与经济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能源介质作用,减少放散损失,大幅度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年节约标煤2.3832万吨,年节能效益2889万元,提高企业能源利用率,增加企业发电量,减少了外购电量,实现减少CO2排放5.9万吨,减少SO2排放180吨的社会效益,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指标及经济分析如下:

1.直接经济效益

1.1 减少煤气放散

1.1.1焦炉煤气:公司区域内的焦炉煤气日发生量为300万 m3,焦炉煤气放散率为1%,系统实施后焦炉煤气放散率下降到0.5%,能源中心在煤气平衡调控中的贡献按40%比例计,焦炉煤气的价格为0.65元/m3,每年的生产时间按365天计,一年的直接减少焦炉煤气放散:

300×(1%-0.5%)×365 ×40% = 219万m3

直接效益为:219 万m3×0.65= 142 (万元)

1.1.2高炉煤气:高炉煤气日发生量为2800万m3,高炉煤气放散率为2%,目前下降到0.5%,如前所述能源中心在煤气平衡调控中的贡献按40%比例计,高炉煤气的价格为0.12元/m3,每年的生产时间按365天计,一年的直接减少高炉煤气放散:

2800×(2%-0.5%)×365 ×40%= 6132万m3

直接效益为:6132 万m3×0.12 = 735 (万元)

1.1.3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量:目前转炉煤气回收量80m3/t钢,能源中心建设后通过合理调度使用煤气,回收量提高到90m3/t钢,钢产量按600万吨计算,贡献率按40%,一年多回收转炉煤气:

600×(90-80)×40%= 2400万m3

直接效益为:2400万m3×0.25 =600 (万元)

1.2减少提水量

能源中心实现水系统的全面监视,提高了水系统平衡的快速性,同时具有了考核监督的手段,减少跑、冒、滴、漏,通过项目的实施吨钢耗新水量由项目实施前的3.9m3/吨下降至项目实施后的3.7m3/吨,水的价格为4元/m3,年产量按600万吨钢计,本项目的贡献按20%计,一年的直接效益为:

600×(3.9-3.7)×4×20% = 96 (万元)

1.3 减少氧气排放量

通过气体系统的产、供、用的实时监视,实现了气体系统的动态平衡调整,合理分配氧气用量,氧气放散率由投用前的2%下降至目前的0.5%,氧气的日产气量为200万m3,每年的生产时间按350天计,贡献率按40%,氧气的价格为0.46元/m3,一年的直接减少氧气放散:

200×(2% - 0.5%)×350×40%= 420万m3

直接效益为:420 万m3×0.46= 193 (万元)

1.4 管理节电

在电力方面,变电所、发电站、大型用电设备的全面监视便于管理人员全面、科学安排生产计划,合理调度用电负荷,削峰填谷、节约电能,管理节电按总用电量1%计(已考虑扣除项目年耗电120万kWh),公司用电预计为224630万kWh,电的价格按平时收取为0.5元/kWh,一年的直接节电量为:

224630×1% = 2246 万kWh

直接效益为:2246 万kWh×0.5 = 1123(万元)

综合以上合计:

总直接效益:

第4篇

一、节能降耗组织领导

为认真做好医院节能降耗工作,特成立医院节能降耗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副组长:组员:及各科主任、护士长

职责:负责全院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指导,保证相关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协调相关科室配合。由总务科具体落实相关要求,具体组织检查、奖惩和宣传工作,并负责制定年度计划和具体措施,切实把节能降耗工作落到实处,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为医疗活动提供有力后勤保障。

二、节能降耗管理规定

(一)纸类的使用

1.纸杯是给来客准备的,员工用自己的水杯。开会时,请与会人员自带水杯。

2.使用电子邮件、局域网代替纸类公文。

3.双面使用复印、打印的纸张。单面使用后的复印纸,可再利用空白面复印或裁剪为便条纸或草稿纸再次使用。

4.多使用再生纸,公文用纸、名片、印刷品,尽可能使用再生纸,以减少环境污染。

5.多用手帕、毛巾擦汗、擦手,可减少卫生纸、面纸的浪费。尽量使用抹布。

6.所有文件尽量使用小字号字体。

(二)其他物品的使用

1.多使用回形针、订书钉,少用含苯的溶剂产品,如胶水、修正液。

2.不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如使用可更换笔芯的原珠笔、水笔和钢笔等。

3.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4.尽量使用充电电池,电池应回收,回收时应避免挤压破损。

坏了的设备可以修复后再使用,减少资源浪费,也可节约资金。

空调、计算机器材、传真机、复印机、办公桌椅等如果出现故障应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进行维修。

(四)选用有环保标志的产品,拒绝使用不符合办公室环保理念的用品。

1、提倡购买绿色标志产品,以利可持续发展。

2、给各部门采购冰箱、电脑、复印机等时,除考虑价格因素外,省电、节能、辐射少、经久耐用等绿色环保指标也必须予以考虑。

(五)节省水资源

1.水龙头、水管、马桶如有漏水现象,能自己修的马上修好,不能修的任何员工都应该向主管部门及时通报。

2.洗手擦肥皂时不要开着水龙头。

(六)节省电力资源

1.无人使用的办公室或会议室应关掉灯源或电风扇、随手关闭楼道灯。

2.高耗电量的电器如冰箱、微波炉、烤箱、复印机等避免同时使用一个插座。

3.灯具每半年清洗一次,管线定期维护保养。

4.空调温度控制冬季不高于20℃,夏季不低于25℃,每季进行清洗维护。

5.下班不忘关电源。

(七)节约燃油能源

加强公务用车和救护车的管理,实行定点加油、维修、保养和“一车一卡”加油制度;建立公务用车使用登记制度及油耗上墙公示制度。主管人员要保持车辆、发电机等设施的正确良好使用状态,操作人员要探索节油操作技巧,定期检测设备。对违章用车、违章出车造成的消耗和责任事故,并给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要追究当事人行政和经济责任。

第5篇

一、节能指标及分解方案

水、电、油(汽车汽油)指标基础上降低5%。

水:全年用量700吨;电:全年用电1.4万千瓦时;汽油:全年汽车用汽油1.7万升。

预警指标:水:全年用量600吨;

电:全年用电1.1万千瓦时;

汽油:全年汽车用汽油1.5万升。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节能工作组织领导,成立了发改局节能减排领导工作小组,负责监督和实施。

1、组长:*

2、副组长:*

3、成员: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

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宋兴荣负责具体事务。

三、节能措施

1、切实做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要加大局机关节能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抓好空调、照明、用水、信息机房等耗能设施设备的节能改造。严格控制公务用车编制和规模,淘汰高耗油、高污染车辆,实行“一车一卡”加油制度。

2、加强用能日常管理。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标准,夏季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不高于20摄氏度。每天少用空调2小时,非工作时间不开启空调等。严格控制办公区域装饰性景观照明等。

3、抓好资源循环利用工作。组织开展局机关办公用具、办公设备、办公用品、办公用纸等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广使用环保再生纸、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等专项活动,探索建立电子产品、办公设备集中回收的处理机制。

四、强化落实,注重节能保障措施

第6篇

1.1影响隧道内车速的因素

隧道内车速受到隧道结构、有毒气体浓度、能见度和照明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隧道内有毒气体积聚得越多,人在隧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对人不利。隧道内能见度越高,照明情况越良好,车辆的安全行驶速度也会越快。

1.2车速和行车安全的关系

环境和交通状况会影响驾驶员的心理,从而会对车速产生影响。据统计,在超速行驶时,驾驶员会对速度和距离感产生偏差,速度越快,偏差就会越大,也越不安全。驾驶员的心理也同样会受到车速的影响,车速越高,驾驶员的紧张程度就会越高,从而越不安全。目前来说,车辆在高速公路行驶的过程中,车速越高,就越不安全,交通事故越容易发生。

2公路隧道车速和通风排放的关系

设计人员在对隧道进行通风设计时,常常也要考虑车速的影响。在公路隧道内通风通常是为了排除有害气体,改善隧道内空气环境和能见度。一般来说,车速会对隧道通风排放产生影响。

2.1VI和CO的浓度

车辆会排放大量的炭烟和铅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引起VI和CO的浓度增加。CO是有毒气体,它无色无味,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因为缺氧中毒而死。我们一般选用CO作为隧道通风标准进行监测。CO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通过对CO的浓度进行监测,来判定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和通风状况。车速不同,会影响人在隧道内停留时间的不同,停留时间的不同人们受到的CO中毒情况也会不同。美国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一条关于CO的导则,暴露时间小于15分钟时,CO浓度值不能超过120ppm,而当暴露时间大于15分钟时,浓度应该更低。在隧道的交通阻滞阶段,我国要求CO浓度应该小于3000ppm,经历时间要小于20分钟。车辆排放了大量的尾气,其中包含大量的铅化合物和炭烟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与车辆行驶浮沉在空气中停留,使空气的VI降低。对汽油机汽车来说,CO、HC和NOX是主要的有害成分,而光化学烟雾就是由HC和NOX转化而来的。对于柴油机汽车来说,CO和HC比汽油机汽车相对要少,NOX和汽油机汽车差不多,炭烟却比汽油机汽车要大得多,是主要的有害成分。铅能够阻碍血液中红血球的生长,使心肺发生病变,还会引起头痛等现象。炭烟中含有少量乙醛,容易引起人的头晕和恶心,还能影响道路上的能见度。甲醛等气体能够刺激眼睛中的黏膜,对人的视觉造成影响。因此,能见度越低,对行车安全越不利。一般来说,按照规定,高速公路一、二级公路烟雾允许浓度为0.0075m-1,三、四级公路烟雾允许浓度是0.009m-1。但是当烟雾浓度达到0.012m-1时,应该考虑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处理。对烟尘进行稀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行车安全所需的能见度和隧道内行车的舒适度。在车辆以10km/h的速度行驶时,保证安全行驶的可见度仅为5m,但此时隧道内的舒适度极差,隧道必须关闭。因此,当车辆在隧道内怠速行驶时,稀释烟雾的主要目的已经由保证行车安全的能见度转化为提高隧道内行车的舒适度。

2.2公路隧道通风状况

对于比较大的公路隧道来说,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通风问题。一般情况下,通风规模与需风量有很大关系。公路上行驶的车辆排出的污染物扩散主要受环境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公路隧道空气质量方程来对隧道内的污染物扩散进行计算,保证隧道安全行车和所需风量及公路隧道排放同样可以计算出来。

3公路隧道车速和照明节能的关系

3.1公路隧道照明的一般规定

长度L>200m的高速公路隧道、一级公路隧道应设置照明。不设置照明的隧道应设置视线诱导设施。

3.2公路隧道车速对人视觉的影响

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人的视野都是动态变化的,驾驶员的动态视觉信息与交通安全息息相关。数据表明,人的动态视力会随着运动速度的不断增加而下降。在行车速度为60km/h时,驾驶员能够看到240m远处的标志,而当速度提高到80km/h的时候,驾驶员只能看到150m的距离。另外,车速过快会使驾驶员的视野变窄,在车辆驾驶过程中,由于“运动效应”的出现,只能看到远处出现的东西,近处和两侧看不到。

3.3公路隧道照明对车速的影响

照明设计应满足路面平均亮度、路面亮度总均匀度、路面中线亮度纵向均匀度、闪烁和诱导性等要求。机动车驾驶员行车时,视觉感受到的是路面亮度,因此以路面亮度作为照明指标较为科学合理。照明系统闪烁频率与照明亮度、灯具布置和行车速度等因素有关,合理确定闪烁频率可避免视觉上的不舒服与心理干扰,以达到行车安全的目的。照明设施的诱导性可以给机动车驾驶员提供有关道路前方走向、线形、坡度等视觉诱导。日本曾经针对照明情况做过统计,在车速由80km/h上升到100km/h时,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照明的设备费用就会提高60%左右,而耗电量将会增加65%左右。因此,车速过快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不利于节能环保。

4结语

第7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外部性;金融支持;有限干预

中图分类号:F83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1-0038-03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经营模式是工业化初期的共有特征,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环境污染等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在我国人均能源与资源拥有量低的情况下,这一发展模式将难以持续。最近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受伤最重的,恰恰是一些“两高一资”、污染环境的行业和企业。所以在新形势下,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但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形态,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治理环境因分别具有较高的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而流于形式。金融作为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鉴于目前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可以在地方政府有意愿、企业有需求的条件下开展信贷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并且在能达到各方利益相兼容的前提下发挥有限的正向激励作用。

一、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理论思考

市场环境下“高耗能、高污染”具有负外部性,指望企业个体通过节能减排来确保环境治理必定存在“市场失灵”。一般而言,促进节能减排主要有行政、法律和经济三种手段。然而在我国的国情和制度体系下,政府介入节能减排与环保问题的方法仍主要是行政强制性标准和事后处罚为主,但因地方保护主义的阻隔而无果而终,单纯的政府介入往往是低效的;法律手段虽然实施成本低但监督成本高,需要社会和居民具有较强的、有责任感的高效监督,事实上结果往往受外界干扰而大打折扣。金融也是经济手段介入节能减排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之所以在现阶段具有其他手段所不具有的一定功效。是因为当前企业对银行信贷还具有一定依赖,节能减排成为能否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前置约束条件。从理论上讲,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正向激励作用:

(一)宏观政策导向与微观节能减排相兼容

节能减排问题具有宏观与微观并存的特性。金融虽然属于经济手段、市场机制,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宏观协调与微观防治并举的行为能力,部分地执行着宏观政策传导的职责。金融可以利用信贷、证券、保险等政策引导和规范各种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实现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发展,与行政惩罚相比,是一种正向激励机制。所以,当前金融在节能减排上,能以其特定的方式和途径发挥作用,通过将环境风险组合到金融风险之中,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借助市场机制、政府管制以及社会监督(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多种力量,变事后处罚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既能解决市场失灵,又能回避政府失灵,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二)企业成本收益与技术进步相兼容

从微观上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高排放”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并且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环境、成本和市场等方面的压力。成本收益结构明显受到环境治理的左右。银行业通过推行绿色信贷政策,影响企业融资渠道、数额和成本等,进而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比如,推行“绿色贷款”,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或项目提供贷款并实施优惠利率,而对污染型企业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或者不予信贷支持,从而改变了企业融资成本,引导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对那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而言,绿色金融政策对其生存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外在压力,促使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突破技术瓶颈,进而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废物排放,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

(三)地方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相兼容

近几年,宏观金融政策一直在倡导优化信贷结构,金融机构也一直试图通过“绿色信贷”、“绿色金融”来谋求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绿色信贷”和“绿色金融”组合策略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未来的经营绩效,在结构调整中识别环境风险、寻求新的投资机会。为规避绿色金融的惩戒和赢得相应的发展机会,地方政府会督促企业更多地涉足于环境风险低的领域。倾向于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以投资结构优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和循环。

当然还应该看到,金融从本质上讲还是经济手段,自身要讲究成本、收益和风险。具体到银行个体,并没有“必须支持节能减排”的强制性社会责任,而且,节能减排会在一定时间内改变企业的成本收益结构,给经营业绩带来不确定性,进而可能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构成威胁,因此,客观上回避不掉这种不确定风险。也就是说,金融在支持企业节能减排上只能是有限作为,金融手段并不是万能的和完备的,金融支持节能减排,要在政策鼓励、企业需求和地方支持的兼容点上施加影响。

二、济宁市金融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基本情况

济宁市金融手段介入节能减排活动始于2006年,第一家被济宁市政府列为试点单位的是A水泥公司。这是一家成立于2003年以立窑水泥为主、装备差、能耗高的排污大户。其间,曾多次被社会监督举报和环保部门通报。其主要销售客户因担心随时被关停的可能风险,纷纷取消了订单。2006年,济宁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性措施、实施方案、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试行办法等9个政策性文件,明确了项目市场准入、企业扶优限劣、工作督查考核、责任人奖励惩戒、一票否决等硬性措施。对电力、煤炭、水泥、烧碱等“双高”行业中属于淘汰类的企业,排出了关停的进度表,计划2007年关停淘汰水泥企业(生产线)150万吨生产能力。

作为第一批首家被列入重点环境治理的企业之一,A水泥公司迫于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企业打算扩大立窑生产线,增加生产规模,但限于资金实力有限,向当地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此时,地方各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和政府政策的导向下,对“两高”企业信贷政策要求严格,本地各商业银行只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给予信贷支持,而不支持对立窑生产线。A水泥公司先后三次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都因不符合环保政策被拒。在此背景下,为减轻环境监督压力,稳住销售市场,A水泥公司决定逐步淘汰落后的立窑生产线,投资建设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的生产线,减少污染物排放。但鉴于投资成本高,周期长,有较大的资金缺口,企业又一次向银行申请贷款。

当地人民银行考虑到A水泥公司投资项目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素,积极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将其列入当年的推介项目中。在筛选项目的过程中。B

商业银行针对节能减排的企业项目。首先选择了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环保产业项目8个,然后对“两高”企业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出向节能环保转型、经济回报较好的项目12个,其中包括A水泥企业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06年下半年,A水泥公司得到了商业银行的首批信贷支持2000万元。在企业投资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过程中,银行为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密切跟踪监督企业节能减排进程。目前A水泥公司顺利完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建设,并已投入生产,每年可节约电费500多万元,节煤1000余万元,降低生产成本1800万元。截至2008年6月份该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KWH)和污染物排放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低21%、17%、11%。

到2007年,济宁市金融机构按照政府规划和企业需求的基本标准,共参与企业投资建设节能减排项目136个,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71.45亿元,同比增加16.52亿元,大幅增长30.07%。同时,部分“两高”类行业贷款下降明显,火电、建材、有色金属、钢铁、煤炭、化工、造纸、皮革等高污染、高耗能行业银行贷款余额为168.17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22.21%:其中火电类企业贷款余额28.17亿元,同比减少13.74亿元,下降32.78%。金融手段对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介入,加快了当地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度。2007年济宁市单位GDP能耗1.4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5.02%,单位GDP取水量153.07立方米/万元、单位GDP电耗1011.53千瓦时/万元,分别同比下降6.2%和2.38%;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8.1%。

三、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综合因素分析

从济宁市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实践中可以看出这样几点有益的信息:(1)银行信贷在节能减排上能够发挥独特作用。由于企业对银行信贷存在依赖,信贷的稀缺性和导向性能够把节能减排进行“打捆”操作,在不使企业成本收益结构发生巨大逆转的情形下,谋求交易双方都能接受的节能减排结果。从A水泥公司来看,如果继续维持立窑水泥、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银行拒贷、环保制裁、企业关闭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反过来,节能环保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却得到了上至政府部门、下至银行的广泛支持,企业就此重新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2)企业与银行在节能减排上具有兼容点。同样,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生产模式,对企业、对银行越来越具有高风险;反观在节能减排后,尽管企业短期利益可能受到一些损失或削弱,但长期向好;建立企业稳定收益之上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也有了安全性保障。因此,银行与企业在节能减排上可以兼容。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对企业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筛选出节能环保转型、经济回报较好的项目进行支持,从而达到银企双方在节能减排上的有效联结。(3)行政力量应发挥先行主导作用。一般来说,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之初,必然占用生产资金,提高生产成本,短期收益下降,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并不具备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同样,商业银行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须在节能减排上做出明确姿态和承诺,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资金注入等方式给予先导性支持和优惠,人民银行也可借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形成清晰的政策导向,吸引商业性金融资金加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列中来。

当然,在济宁市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实践中,也遇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阻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上的妥协行为。鉴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基于GDP增长为主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得其在短期利益上难以与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取向保持完全一致。经常容易出现政府部门擅自降低环保和市场准入门槛、弱化环境执法力度等妥协,有时甚至会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干扰银行信贷,偏离节能减排的政策方向。二是金融无法获得环保信息平台的有效支持。目前银行所得到的环保信息主要来自企业提供和征信系统或环保部门,但企业往往隐报瞒报而造成信息失真,征信系统中企业节能减排的信息不完整,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这都影响了银行对企业环境风险的有效评估,削弱了金融手段的有效性。三是缺乏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对企业而言,节能减排项目往往投资回收期长,效益低,资金筹集相对困难,并且没有相应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支持,企业缺乏内在动力,银行信贷单打独斗,进而限制了金融介入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