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16 15:31:37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493-02

A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urriculum Pla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FENG Meng-yan, CAI Chang-xu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Qujing Normal College, Qujing 655011, China)

Abstract: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wa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jor.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cheme andquestion analysis of this was discussed based on course requirements in the study.

Key word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1 意义和现状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通过承担该门课程多年的教学工作,发现存在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感觉理论太多,难于理解,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少的实践课程,但部分理论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关系,难于在实践中来逐一模拟;2)实践课程主要针对一些知识点的训练,学完该门课程之后,学生感到知识点非常多,实践较散,希望通过一个综合性实验把课程知识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很好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一方面加强专业综合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信息系统开发整个过程的理解,包括相关工具、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过程中,不但强化了相关知识,还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课程能力培养

各高校的实验条件以及师资水平不同,对于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动向有所不同,部分学校侧重于走管理路线,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方面的师资较强,实践环境条件较好,侧重于信息系统方向,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系统方向,具体来说,该门课程实践主要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如下能力和素质:

1)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各阶段常用的工具的使用、认识相关技术和方法,比如:E-R图、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U/C矩阵、Visio工具建模、PowerDesigner建模、Rational Rose建模等。

2)做好需求分析:做系统最难的部分在于系统分析,特别是需求分析,需求是开发系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做好需求分析,一切工作都没有意义。

3)需要做好功能模块的设计、代码设计、物理配置方案设计、输出输入设计、算法设计等。

4)需要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VB、C++以及基于B/S开发的ASP、JSP等工具。

5)能够掌握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熟悉SQL语句的使用。

6)文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文档,较为重要文档有项目陈述报告、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报告、数据库设计报告、系统实现报告等;

7)有些这需要很多部门和很多人参与进来,团队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实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8)坚强的意志:做系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要求学生有连续作战的精神和毅力,甚至需要熬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3 实践方案

针对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需要开设一个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该实践过程如下:

1)过程学习。在学生有一定信息系统开发知识基础上,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信息系统),让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中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做好该实践,学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知识基础。

2)学生分组和选题。把全班学生按6-8人进行分组,每个组选一个成员作为组长,并选择一个管理信息系统题目。题目最好是学生生活中的题目,这样更有利与学生做好调研,能够更好地理解业务过程。

3)分配任务。组长自行组织本小组成员开会,根据成员情况,给每个成员分配一定的任务。一般任务包括项目管理、需求获取、系统分析、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模块设计及实现、各类文档的编写等。

4)实施。根据分配的任务,每个小组合作按进度计划完成一个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监控,期间可以通过3-4次项目检查的方式动态了解学生项目的实施情况,对存在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和指导。

5)模拟答辩。期末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检查完成程度及效果。答辩组可有任课教师组织3位左右教师进行答辩,首先做项目陈述,然后答辩组提出问题由项目组长或者指定的组员进行答辩,根据答辩的情况给出答辩分数。

4 存在问题及分析

该实验需要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较大帮助。同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小组内学生的设计思想方向不一致,容易造成将来模块交互的问题,这要求组长组织开会,进行充分的分析讨论,做好规划和分析工作。

2)部分小组成员对程序设计能力较差,况且成员之间掌握的程序设计语言可能不同,这造成在编写程序时,只有一两个人来做编程工作,任务较重。再者,由于是分工实施,对于要搞清各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就显得有点困难。所以,必须做好系统分析再进行后续的工作,学生需要自学一些程序设计语言。

3)信息系统设计需要完成的多个文档,如项目陈述、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数据库设计报告、体系设计报告、用户界面设计报告、模块设计报告等,需要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某个组员没有完成,容易造成实施的中断,针对这种问题,组长要组织好小组、合理分配时间和任务,督促本组成员按时完成任务。

4)小组成员的工作量较大,学生所花的时间较多,部分学生时间得不到保障;个别项目组协作能力较差,完成的工作与预期比较有差距。这在分配小组的时候,需要认真考虑组长的人员,要选择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

通过该实践的顺利实施,让学生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技术能力、思想作风、学习毅力、工作作风、团队精神上受到一次良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第2篇

>> 军工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思考和建议 浅谈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及建议 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建议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科研单位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对策 大型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管理 科研单位技术辅助人员队伍建设探讨 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发展问题分析 农业科研单位提升后勤服务能力的对策分析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研与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及对策 公益性科研单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体会 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的有效强化思路解析 新形势农业科研单位开展财务工作的新思路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的实践、体会和建议 关于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工会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事业单位后勤部门职工队伍建设思路漫谈 关于公益性科研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的思考 农业科研单位推进绿色会计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华东理工大学.工勤技能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实施方案[EB/OL].(2014-09-30)[2016-01-06].http:///s/6/t/165/ce/63/info52835.htm.

[5] 陈彦艳.高校后勤人才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2(6):55-57.

[6] 吴波,龚康达.农业科研院所后勤社会化改革新探[J].农业科技管理,2010(5):70-73.

[7] 陈洁,覃怀德.加强农业科研院所机关服务能力建设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3(2):38-41.

[8] 李树林,詹丽香,黄普乐.农业科研院所行政后勤管理创新与发展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3):34-36.

[9] 姜仁华.绩效考评与管理体系在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11(6):82-84.

第3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 体制创新 路径选择

进入21世纪,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关键,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合理,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笔者通过分析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以期为提高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提供若干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科技管理的内涵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在1987年的报告中将科技管理定义为:科技管理是一个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规划、发展和执行,并且用来规划和完成组织营运以及策略目标的跨科别领域。

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鼓励创新,促进经济成长和增进全人类的利益。短期的科技管理包含品质改善程序、高效率的制程设计等,长期的科技管理内容则包含了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

科技管理是一个整合了各种专业领域,诸如科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跨领域的学科,其影响组织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财务、人事以及信息等各个不同功能部门的活动,包括组织的日常运作以及策略规划。

二、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科技管理体制,是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我国原有的科技体制存在着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现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包括科技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科技资源的使用和监督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决策机制不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宏观调控能力不足,科技和经济在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机制中存在许多弊端;缺乏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不能就科技发展的总体设计、战略重点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意见。

(三)自主创新不适应科研活动的特点。各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管理僵化,人才活力难以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

三、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科技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30%,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科研开发力量过多,企业内应用研究仅占全国总量的约10%,大大低于美国80%这一比例。

(三)科技力量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独立科研机构的大量重复设置;科技人员难以流动,难以进入企业和市场。

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分析我国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变迁造成。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我国经济才能走上依靠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发展的良性轨道。为此,笔者就改革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提出以下三大路径选择:

(一)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

第4篇

1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科技管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及进步的重要内容。科技管理创新使得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强弱起着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科学精神,使得科技应用到实处,科技成果又为知识和理论找到实践的依据,也为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科技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科技创新使得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越来越显示出主导作用,是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的先驱,它能够很大意义上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科技管理创新体系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其自身的位置和管理职能决定的。

2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科技管理涉及部门较多,这些职能部门在创新活动中,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和协调,从而造成科技政策法规实施较困难,科研活动分散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科技、装备、科技文献和科技数据没有很好的实现有效共享,科技经费多头立项、多头管理,科技资源无法优化配置。

2.2重大战略需加强科技预测

由于规划自身的战略性意义,在确定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时,都需要对未来发展方向、需求、能力及手段的预测和评估。目前我们还缺乏高水平的科技预测人才,缺乏长期、系统而又有组织的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战略制定主要是采用多个部门、多个学科与行业的专家会商,最终达成共识。

2.3科技政策、法规缺乏评估与监督

科技政策法规是法治国家保障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科技实力及其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政策法规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及其政策法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2.4科技投入不足及不均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对科技的投入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和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差距。科技投入的巨大差异导致福建区域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其他地级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较为迟缓。

2.5人才激励机制不够灵活

科技自主创新,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福建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其他地市科技人才数量较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县级科技人才较少,基层农村更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教育、医疗卫生单位,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较少。

3科技管理创新的建议

3.1创新科技管理体制

所谓的体制就是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所以只有好的体制,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创新才能顺利进行,创新成果才可以顺利转化。假如体制不好,那么资源无法或不能优化配置,创新也无从谈起。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去配置资源,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所以科研单位在体制创新上,必须坚持。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科研“招标课题制”,该思路已被证明是非常可行的。通过招标、招聘制,进行人才的优胜劣汰,同时也能够为科技人员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不正之风,开后门现象从人们眼前消失。同时奖励制度也要不断完善,人员的职称晋升、级别评定、各种奖励都要根据这个人的实际贡献,不能走关系,送礼。设立岗位津贴并拉开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使少数有作为、贡献大的科技人才能够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并较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推动科研创新。

3.2给予科技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的空间

其更大的工作空间。任何管理,都是管理者与其对象间的一种互动过程,特别是对于新的科技管理范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观念的更新,对科技活动中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外界环境和条件的特点及规律的认识理解程度。因此,调动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管理人员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同时,必须认识到,形成新的科技管理模式,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探索,其难度不亚于科技本身的创新。我们不仅要宽容科技活动中探索工作的失败,同时也要容纳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失败。

3.3加强科技预测的应用和研究

科技预测是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对科技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预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科技发展方向、变化的趋势,以及可能的机遇或危机做出基本判断和预见。科技预测是准确地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积极选择和重点突破技术与制定科技政策、法规、规划的基础。同时,通过科技预测工作的开展,扩大科技管理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交流与沟通,让更多的学者参与科技决策,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4结论

第5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途径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0 引言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真正价值,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1],[2]。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在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办学模式下,探讨如何发挥农业高校优势,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之能够切实为“三农”服务,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1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新时期国家赋予了高等学校四项基本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充分彰显了国家对大学给予的厚望[4]。作为农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要服务的对象无不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就我国农业领域而言,每年通过技术鉴定、审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5],而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不足40%,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左右的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6],我国农业高校中这种“高产出、低转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农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政府每年只是按照预定计划下达对农业的投入,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投入[7]。但很少管理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产出后如何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缺乏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配置、缺乏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2.2高校赋予科研人员的职能限制。受教师与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搞科研就是片面的追求获奖等级、晋升职称、提高待遇,缺乏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意识。所以学校产出的科研成果得不到进一步的技术转让、成果推广和科技开发,就被“闲置”在实验室里或者档案馆里;另外,由于后续科研经费不足,绝大多数科研成果只是个半成品,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在过程中“夭折”[8]。

2.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受到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农民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科技运用能力较差。但是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文化程度相对高的农民都转入了二三产业领域,但留下来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科技意识,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反映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3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实现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重要支撑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更好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何种途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9],[10]。

3.1. 探索一条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鉴于我国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每年的科技成果高产出,政府应该依据我国国情,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选定一批能够带动各个地区“三农”发展的科技成果,由政府实行买单,无偿给予农民使用。通过政府配套服务资金的启动、资金补助促动、奖励引导推动,同时,政府还应鼓励社会组建各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向社会集资。金融部门应兑现在科技开发贷款上的优惠政策。对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科技成果的农民给予适当补贴,减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带来的风险。

3.2制定相应政策,激励农业科研人员深入推广一线。教育部、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或者制度,将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分类考评。抽调一批热衷于科技推广的科研人员,品种、专利发明人,科技成果获得者深入农村、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的生产实践,来实现科技成果的真正转化。

3.3加强技术培训、强化农民教育。农民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主体,他们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成果被接受和应用的程度。所以,加强技术培训是农业科技成果实现成功转化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 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提高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要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因此,必须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才会有强有力的生命力。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农业高等院校都要认真学习、细心思考,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进群.农业科研院校科技成果转化若干问题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9(4):71- 73.

[2] 岳福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 (5):55-58.

[3] 裴翠娟,董志强,贾秀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 (5):83-85.

[4] 刘细发.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53-55.

[5] 王树进,李彩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 科技与经济. 2005,18(1): 27-29.

[6] 苑新,冯元璋,吴建忠.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与建议[J].科技与管理,2007, (1):19- 20.

[7] 苏俊宏, 于小宁, 李高宏, 彭渝丽.西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 31 (7):408-411.

[8] 谭 进, 朱明君.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27(1):32-34.

[9] 彭义杰张开春王文娟戚元勇徐秋红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 (5):85-87.

第6篇

[关键词]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述评;界面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129-02

1 引 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归根结底是通过科技项目实现的,特别是重大科技项目正逐渐成为解决重大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难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中之重。一般认为,“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财政稳定持续支持,以提供公共科技产品为主的国家科技主体计划,都属于重大科技项目。经检索发现,目前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的文献主要是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概念、特征、项目管理模式以及存在问题/对策方面的研究。下面将从上述三个方面对重大科技项目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以期能为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关于概念和特征的研究

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概念,兰劲松已经给出了较为完善的定义,而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特征则不同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兰劲松在参考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阿威克教授提出的大项目(Megaprojects)概念的基础上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了定义,将其界定为国家科学研究计划中意义重大、规模庞大、耗资巨大、内容涉及广、研究周期长的科技项目。同时他也分析指出了重大科技项目具有重、大、难、深四个特征,其中,“重”是指重大科技项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大”是指项目规模庞大、耗资巨大;“难”是指项目研究往往存在着不少困难,是科学研究中的难题;“深”是指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过程的深入尤其是其研究结果的精深。张智文、申金升提出重大科技项目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综合性、影响或效益的广泛性、长期性、高投入与高风险性、组织管理的复杂性等特点。倪健在继承兰劲松成果的基础上从管理视角分析了重大科技项目的基本特征即体现政府意志、整合科技资源、高投入与高风险性、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影响或效益的广泛性。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重大科技项目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高创新性、高风险性、高整合性、高投入与高影响性。

3 关于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

项目管理模式是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的重点,是通过对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实践的分析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性管理运作方法论。张智文、申金升针对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面临的新问题从提高体制效率(即因采用某种组织管理体制后而增加的收益与成本之比)视角对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立全过程闭环控制与项目协调管理两方面建议。兰劲松在分析构建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目标一致原则、分工协作原则、信息沟通原则和机构精简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大科技项目的权变制矩阵结构与合同制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王化兰、王长峰在分析出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过程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后,基于整体一致性原则、先进可行性原则、数量适中性原则、突出关键性原则和动态协调性原则提出了节点控制、接口管理、监督管理等建议。陈省平、郑湘峙、罗轶、刘涛以国家“863”计划“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项目为例,对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的模式进行了探讨,从中总结出“强调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行为、实行‘产学研’联合模式、加强重大项目的过程管理等项目组织实施模式”的经验。蒋玉涛、招富刚、朱星华在分析了重大科技专项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需求调研分析不足、过程管理比较落后、成果转化比较薄弱、经费支持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管理部门缺乏协调五个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具有主体层次多元化、资金管理、行政管理、技术管理三足鼎立、凸显过程管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特征的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模式。王芳、赵兰香通过对美国国防采办创新管理过程、技术方法的研究,分别从工作分解结构方法、并行决策技术、阶段门方法等方面分析并提出了重大科技项目模块化资源配置管理技术模式。陈强、鲍悦华、程妤以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的管理实践为分析对象,对重大科技项目管理中的资源配置模式、内部协同机制、组织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变革路径设计的基本思路与保障措施。不难发现,上述研究可以概括为对重大科技项目管理过程类、项目组织结构类以及项目投入产出类问题的研究,也就是说,有关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都能被划归到上述三个类别之中。

4 关于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现有研究分别从法律法规制度、项目监控机制与项目评估机制分析并给出了重大科技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倪健针对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中存在的过程管理模式落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投资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三项问题,提出了对治的五条建议即引入监理机制、实施过程创新管理、实施风险管理、规范资金管理、加强成果的社会化评估评价。胡宝民、王婷、李子彪对从表现形式、实施过程、行为分布、发展趋势等视角对重大科技专项的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新时期区域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计划的制订提出建立重大科技专项长效机制、加强专项成果的示范推广、健全评价和监督约束机制等建议。李春好、杜元伟在分析现行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中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监控、评估机制不完善等缺陷的基础上,从项目管理全过程视角提出了对科技项目合作实施科学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的对策。现有研究对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所提出的改进对策可以归纳为健全项目监控机制、健全项目评估机制以及提高科技管理部门管理效率三个方面。

5 结 论

虽然已经学者开展了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概念、特征、管理模式以及存在问题与对策方面的研究,但是现有研究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仍存在众多有待完善之处,特别是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合作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未见报道。考虑到界面管理作为一种消除界面障碍的协调理论,已被应用于合作管理领域并被认为是能够有效解决合作冲突、提高合作效率的重要管理模式。但令人遗憾的是,界面管理理论目前尚未被应用于重大科技项目合作管理领域。从界面管理视角来看,现有成果因为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针对重大科技项目中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配置问题而展开的冲突协调,所以都可以被抽象为是对重大科技项目中的人才类、实物类或者资金类等界面问题(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管理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设和研究问题的具体类型上看,现有成果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其一,只是简单地以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界面问题为研究对象,并未考虑重大科技项目中界面问题具有类型多样性的特征,从而使其研究结论仅是资源配置问题的局部最优解而非全局最优解。其二,没有考虑界面与界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或者说都隐含着一个共同假设前提即界面与界面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无法解决现实项目管理中更为普遍存在的界面与界面之间具有复杂影响关系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其三,仅考虑了存在单一实施主体的重大科技项目界面管理问题,故并不适用于解决存在多个实施主体的项目合作界面管理问题即容易引起合作主体之间为之冲突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参考文献:

[1]兰劲松,薛天祥. 重大科技项目的概念、特征与组织[J]. 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11(5):52-55.

[2]张智文,申金升.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的若干思考[J]. 中国软科学,1998(12):50-53.

[3]倪健. 基于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创新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6(5):36-37,55.

[4]王化兰,王长峰. 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74-77.

[5]陈省平,郑湘峙,罗轶,等. 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以国家863计划“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项目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4):93-94.

[6]蒋玉涛,招富刚,朱星华.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模式构想[J]. 中国科技论坛,2008(10):14-17.

[7]王芳,赵兰香. 重大科技项目模块化创新管理方法研究――对美国国防采办管理方法的探析[J]. 科研管理,2009,30(1):1-7.

[8]陈强,鲍悦华,程妤. 重大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及协同机制研究[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9]胡宝民,王婷,李子彪. 重大科技专项的特征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7(9):81-85.

[10]李春好,杜元伟. 我国科技合作项目管理机制的缺陷分析与改进对策[J]. 管理学报,2010,7(2):1-7.

[11]郭斌. 企业界面管理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1999,20(5):73-79.

[12]聂柯渐. 界面管理系统化研究――管理科学研究的新方向[J]. 市场论坛,2006(3):44-45.

[13]刘兰剑,党兴华. 合作技术创新界面管理研究及其新进展[J]. 科研管理,2007,28(3):1-7.

第7篇

关键词:科技统计;科技管理;集团型企业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统计作为对企业科学技术活动规模、布局、结构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影响进行定量测定的手段,在企业科技管理和决策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集团型企业需要更高效的科技统计来支撑发展。因此,科技统计作为集团型企业科技管理的基础,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科技统计的重要作用

第一,科技统计是企业科学决策的依据。企业科技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数据。科技统计是揭示企业科技工作现状、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集团型企业来说,科技统计结果更是制定整体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导向政策、协调下属企业及各业务领域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二,科技统计是科技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科技统计是集团型企业对科技工作实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控制的活动,包括科技人员管理、科技条件管理、科技信息管理、科技政策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管理等。要搞好科技管理,管理观念上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要采用科学的程序、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管理手段。随着科技管理逐步向科学化、现代化、定量化方向发展,愈来愈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科技统计系统,明确统计的内容和指标的含义,完善统计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加强统计的分析研究,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

第三,科技统计是集团型企业评价、考核各二级单位科技工作的重要尺度。评价、考核是集团型企业领导者对各二级单位乃至个人科技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比较、衡量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序,寻找差距的重要手段。集团型企业科技工作量大面广,涉及业务可能横跨几个领域,对其进行评价、考核是一项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工作。简单地按经验和主观来进行,往往带有人为和片面等缺点,缺乏公正性,达不到预期目的。通过科技统计,可以获得对考评对象数量上的、具体的、总体的认识,从而使考评结果更客观公正,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在集团内部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二、集团型企业科技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引下,大企业集团纷纷加大力度搞好科技管理工作。在此触动下,各企业科技统计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科技统计的制度建设仍然滞后,科技统计工作不能快速、灵活地满足企业发展决策和科技管理工作提出的需求。现行的科技统计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科技活动调查制度,由于科技活动本身的发散性、滞延性和间接性,对其度量存在一定的难度。可以说科技统计的对象是企业各种活动中,最复杂而又难以量化的科技活动,因为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科技活动,这一特点使科技统计的调查实施具有相当难度。在企业科技和生产业务不断融合的今天,科技统计与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平衡却愈来愈明显,现在这种科技统计的情况基本上无法反映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不够。有些下属企业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统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受此影响,下属企业统计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统计员兼职多,专职少,且变动频繁。与此同时,大部分出资企业尚未建立科技统计备案制度,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瞒报、虚报、漏报、迟报和拒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到科学决策,也必然会给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损失。

第二,统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统计工作是一项繁琐、细致的业务。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下属企业科技统计队伍严重存在着诸如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更迭快、队伍不稳定、法律意识低等问题。首先,集团型企业开展系统科技统计工作时间不长,集团内从事统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大多数是边工作边学习,缺乏经验,而统计的指标体系繁杂,统计时间短、要求高,许多工作人员的压力较大,容易出现统计错误。而从事统计的人员多为兼职,变动性大,导致科技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基层统计队伍难以适应统计各种的要求。从我们对有关报表进行分析、审核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统计人员为统计而统计,为完成报表而统计,面对繁杂的报表和紧迫的时间,为了满足报表中的平衡关系应付了事。统计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低。

第三,科技统计指标归口部门不明确。集团型企业科技统计涉及面广,指标的归口统计部门不明确。以2010年国资委科技统计报表主表为例,科技统计指标74个,涉及研发经费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创新项目、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产学研合作、科技人员情况六大类。其中单纯涉及科技部门的仅一项,其余的或多或少都与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相关。以“研发经费投入”一类为例,其中的绝大部分细分指标与财务年报相关,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也要对这些有交叉的指标进行统计。这样一来,由多个部门对同一或关联指标的重复统计,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统计结果的不一致对向外报送数据造成影响。

第四,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程度低。目前集团型企业的科技统计工作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信息数量较少、质量低,习惯于简单数字说明而缺少系统的深层分析,习惯于模棱两可的笼统推断,缺少科学合理的定量预测,实际工作中满足于做总结而缺少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在数据的应用上看,许多数据仅在计划和总结材料上得到了反映,科技统计存在着重统计调查轻数据分析研究的现象。大量统计数据被束之高阁,很多集团型企业至今尚未建立科技统计年度分析报告制度。

三、集团型企业科技统计应采取的对策

考虑到上述集团型企业科技统计的复杂性,规范合理的科技统计工作程序和统计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成为改进该项工作效果的根本要求。除此之外,集团型企业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还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第一,领导重视,强化集团各级统计组织及制度建设。由主管科技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在科技管理部门内部设立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下属企业上报科技统计报告时应有主管领导签字和企业盖章,提高出资企业对统计工作严肃性的认识。与此同时,要求下属企业设立原始记录或统计台帐,建立健全统计资料审核、交接、传递、报送、归档等各项管理制度,使下属企业统计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对各下属企业中从事科技统计工作的同志要给予业绩上的肯定,同时引入奖惩机制,对积极主动、认真、按时、准确地完成任务的同志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虚报、瞒报、误报、迟报而造成统计数据不准及统计工作拖延的要予以批评、教育。

第二,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统计队伍。科技统计专业技术人才是实施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中坚力量,要在集团内部培养和建设一支功夫过硬的统计队伍。首先应是以科技考核制度来稳定队伍,避免企业频繁变动统计人员。其次是通过加大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的理解,要求下属企业上报数据时注意表内、表间平衡校验。再次应与国家政策接轨,积极跟踪国家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提高下属统计人员掌握新技术、运用新知识的能力,缩小或消除存在于队伍中的各种差异,提高整体素质。

第三,持续优化科技统计报表内容设计。集团总部科技统计人员,应坚持化繁为简、服务需求的原则,在满足以往年度向外报出及集团内部科技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符合自身特色、能够反映集团科技工作的报表内容。另外,针对集团不同部门针对某些相同指标进行重复统计的问题,应相对明确科技统计报表中数据的归口填报部门,要求下属企业在对关键指标的统计和上报工作中注意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在向集团上报报表时,确保同一关键指标数值一致。以财务报表为例,与科技统计表中相关指标中的关键指标(本年科技资金来源合计、本年科技支出合计、研发费用合计、新产品销售收入、拥有专利数量、新增专利数量、科技人员人数、研发人员人数)应能够建立对应关系。

第四,建立完整的科技统计分析体系。对于集团型企业而言,科技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内容庞杂,有些问题凭经验、凭感觉是不易被发现的,必通过定量分析才能找出来。年度科技统计报告是反映集团过去一年科技情况的一扇窗,通过对报表中各类指标数据的有效分析,不但能够查找问题,更为下一年度科技工作提供了抓手。因此一定要更好的发挥科技统计的作用,在拥有集团及各下属企业科技报表的基础上,完成各项科技统计的分析研究工作,形成科技统计年度分析报告。建立科技统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有效保存和利用,有利于使科技统计分析研究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为集团科技决策和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四、结论

科技统计工作是集团型企业搞好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但又是一项繁琐、复杂、枯燥的工作。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统计工作容易成为一种例行的工作,走入为了完成统计而统计的怪圈。为此,集团各级科技统计工作者,尤其是总部科技管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创新科技统计工作思路,提高业务水平,使这一张张科技统计报表在我们手中持久焕发出其应有的威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科技司.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陈淳,吕建秋,谢俊平.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