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31:35
序论:在您撰写果园科技化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国际化课程的重要性,并为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国际化课程教育的机会,甚至有些高等学府对本科生也同样进行了国际化的教育。但尽管如此,我国对于研究生的国际化课程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其主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①在现有的课程中,添加一些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技术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②开设与国际教育相关的新专业;③使用国外名牌大学的出版的教材;④进行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包括与省内其他院校、国内其他院校及国外院校交流;⑤聘请海内外各领域的知名学者为学生讲学,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桂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普通高校,深知国际化课程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有效措施,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国之栋梁,在国际化课程教育方面为研究生做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基本保证每个月聘请海内外知名人士(包括教师、研究人员或是一些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为研究生同学开设专题讲座,过半数的研究生都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其次,大力促进研究生同学与高等院校、国外院校的交流,基本保证每年都会有许多同学外派到高等学府学习或是到国外交流学习。除此之外,不定期派一些教师出去学习,间接地拓宽研究生的视角,给他们带来更前沿的知识,同时也会根据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潮流趋势开设新的课程,研究生同学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选择。因此,许多受益的研究生都纷纷表示出了支持的态度。
其中,“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课程就是针对当今社会水资源危机这一热点问题所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许多研究生都积极报名参加,可见这门课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作为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很多关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会给他们介绍最先进的一些理念、国内外的一些做法及国内的一些形势分析等。与此相应的,我们还专门请了国外教授给学生讲学,并且好评如潮。可见国际化课程对研究生来说是很受欢迎的,是对他们专业知识的一种补充与扩展。
2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必要性
2.1国情的需要,要求实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纵观世界,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各国家的各领域都在相互合作中,因此对国际化高级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对于我国来说,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需要不断地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不断地学习先进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高级人才或是国际化高级人才。由此可见,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它能把国际理念融合到研究生教育的教学中,肩负起我国强盛所必需的国际化人才的重任。
具体就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来说,近几十年来,一些国家为了经济实力的增强,使资源过度消耗,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降。人类这种不断向大自然索取的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这其中就包括“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这一课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水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所谓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就是指为支持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査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然而,针对当前形式来说,能有效实施这些活动的便是那些国家化的高级人才,它们能运用自己专业的知识和国际化的视角来处理问题。可见,对人才国家化培养十分的重要,也是未来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对此,我校专门为研究生同学开设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这门国际化课程,让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就打下基础,为成为国际化人才做准备。
2.2学校自身特点决定了需要实施国际化课程学校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努力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更为优秀的人才。就目前而言,国家所需要的就是国际化的高级人才,它们可参与到像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等这样的领域中。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学校为研究生提供更为国际化的教育,开设国际化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校深知国际化课程的重要性,在研究生原本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灌输各种国际化的理念。就像对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这门课而言,是在“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控制”等基础课的前提下开设的,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国际化的视野,才能使国际化人才培养事半功倍。
2.3研究生自身对于课程国际化的渴求
对于研究生来说,多年的学校生涯让他们知道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要注自身的国际化水平,才能增强未来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张,每年毕业的人数在逐年增长,这就意味着研究生就业将会越来越难,研宄生文凭也不在就业中再占有优势。因此,研究生必须要更高的要求自己,成为国际化人才巳经成为了他们奋斗的新目标。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一课吸引了大批的研究生,他们认为,这样的课程不单单能让他们学到什么是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了解目前在这一领域别的国家或是全球的发展趋势,最终它们能以国际化的思维视角来看待问题。不难看出,研究生对于国际化课程是十分渴求的。
3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正如前文所说,目前国际化教育正处于初始阶段,那就必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学校及教师拥有国际化的理念是国际化教育的基础;二是缺乏有力的制度与法律保障,目前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三是国际化课程的设置分散不均,许多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多集中于个别专业和部分领域,导致一些专业的研究生根本没有接受国家化课程的机会;四是教材的问题。除了这些,学校资金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等也都是制约国际化课程发展的因素。
就“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而言,也遇到了些许问题。首先就是基本所有国际化课程都面临的问题--缺少法律保障,然而要想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更为健全的发展,更多的法律保障是必须的。其次是对于本课程的老师来说,由于水研究领域的不断深人,每年都会有新的成果、新的形势出现,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每年的教学都要有所不同,只有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库,才能给学生带来国际化的东西。而这也是需要学校的支持,就牵扯着更多的因素。最后,就现在的大多数研究生来说,他们仅掌握有两门语言--汉语与英语,但关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教材被翻译成汉语或英语是有限的’这就成为了研究生接触更多相关知识的障碍。
【关键词】:国防计量师;考核;素质
0引言
国军标gjb 6465一2008《计量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以下简称标准)已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于2008年3月17日,并将于2008年10月1日实施。标准规定了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员学历、实践经历和资格鉴定考试的通用要求。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管理将步入一个职业化管理的新阶段。本文将结合该标准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做一个简要介绍和分析。
1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1. 1以素质教育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短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或考前培训形式来提高计量人员素质,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很多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了问题自然就无所适从。多数计量人员获得计量检定员资格的方式通常是考试前突击自学、临时抱佛脚,或是参加短期计量培训,取得计量检定员证之后,就书本一扔,万事大吉;而计量人员取证的类别也是按所从事的计量标准仪器或参数分类,计量十大专业共有243个种类之多,这种取证方法导致计量人员的知识面狭窄。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于计量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防计量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国防计量的水平,针对国防计量服务对象特殊、技术水平高精尖、工作方式特殊、计量保障贯彻科研生产全过程等特点,新的计量人员管理模式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主,对计量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
1)思想素质。国防计量是法制计量,是对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标准设备进行检定校准。计量人员出具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质量安全,可以说数据的客观公正代表着计量人员的人格和尊严。所以,计量人员的责任重大,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2)知识素质。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计量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计量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标准的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新的计量人员考核项目,将原来的104个项目、243个子项目,合并为56个项目,国防初级计量师和国防中级计量师都按项目取证,国防高级计量师按计量专业取证。这样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拓宽计量人员的知识面,提倡一专多能,因为现在我们所面临的计量仪器设备大多是多参数、多学科的,要独立完成某一项计量工作,就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甚至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比如做长度计量的也应该掌握一些力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要了解产品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
3)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计量人员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要求计量人员首先要有选择测量设备和测试方法的能力,常规的计量检定是按照检定规程一步步完成的,但更多的型号计量保障问题是综合的,无现成规程可依的,需要按照具体情况选择测试设备和方法;其次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计量人员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走在科研生产的前面;最后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规程上的、教科书里的、师傅教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未必都管用,计量人员要具备不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缚、勇于创新计量测试技术的能力。
1. 2统一的考核标准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来按两个考核模式管理,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工委(办)组织考核。由于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与各地方工办以及各地方工办之间的具体的考核要求、考试方式、考试内容都不尽相同,导致了各地区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所有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的原则,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统一管理和实施,从而保证了考核标准的一致性,今后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将按照统一的考试要求参加考核,这样确保了所有国防科技计量人员的考核质量,有利于整个国防计量人员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 3国防计量人员进行分级管理
国防计量人员原有考核要求不分等级,不管计量人员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差别多大,考核要求都一样,获得的资质都是国防计量检定员证书。但实际上,国防计量人员的服务贯穿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计量检定校准的对象多、范围广,计量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难易程度都不尽相同,对计量人员的能力要求自然不同,按一个等级考核不利于计量人员能力与所从事岗位的一致;另外,对于计量人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而言,考核标准单一会缺乏激励性,限制了人员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对人员的统一管理。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国防系统内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计量人员,必须通过认证,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后才能开展工作,国防计量师按其相应的能力水平分为三个级别:国防初级计量师、国防中级计量师、国防高级计量师,不同级别计量师的能力要求、执业内容、报考条件都不相同。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申请条件进行相应级别国防计量师的认证,各计量技术机构也可据此制定不同级别人员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效率。
2新模式的显著特点
2.1与国家的管理模式接轨
2006年,国家人事部与质检总局联合了《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对从事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人制度,纳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凡是从事计量法律、法规所规定计量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取得注册计量师资格,注册计量师分两级:一级注册计量师,二级注册计量师。
新管理模式坚持与国家注册计量师制度接轨,国防计量师的要求涵盖国家注册计量师的要求,其中国防初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二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国防中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同时增加国防特殊能力要求;由于国防计量的特殊性,设置了国防高级计量师。这样就保证了取得国防初级计量师资格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二级计量师能力要求,取得国防中级计量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的能力要求。
另外,新模式也鼓励国防系统的计量人员,特别是对国家开展服务的计量人员,积极考取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对于获得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的计量人员,国防系统认同其计量基础知识能力,如果报考国防计量师,可以只考核基础知识之外的内容,考核合格后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2. 2考核与培训分离
新模式坚持考核与培训分离,即凡是参与考试工作(包括考试试卷的命题、审题、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举办与考试内容有关的培训,从而保证认证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国防计量人员责任重大,出具的测量数据关系到国防军工产品的质量,在标准里还是对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了要求,目的是要在考培分离的前提下,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把好关,确保培训质量,从而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提高。
2. 3突出国防计量的特色
新模式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首先,标准的管理对象是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人员;其次,由于国防计量人员所属单位都具有军工属性,同时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于国家的要求,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而国家注册计量师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规定为中专以上;第三,标准中参照武器装备型号计量师的相关规定,在国防中级计量师和国防高级计量师的能力要求中都加人了承担武器装备型号工程相应计量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以提高国防计量人员型号保障能力,适应型号工作的需要。
2. 4高标准、严要求
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防计量要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计量人员,所以新模式对计量人员可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标准中体现如下:一是考试合格条件提高,不是以前的60分万岁,而是提高到70分或80分(具体见标准);二是资格确认要求高,对于国防计量师证书有效期满准备延期的,除了提供相关证明外,还要参加资格确认考试,重点考核知识更新的能力,考核合格后才予以延期;三是对培训机构组织的取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时间都有最低要求,取证培训时间不少于60小时,继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8小时。
3新模式的实施要点
新的管理模式下,计量人员的管理将由原来的两层管理变为统一管理,管理对象涉及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万余名计量人员。而各地区管理基础和计量人员素质各不相同,所以,在新模式开始运行前应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3.1做好过渡工作
鉴于现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人员特别是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人员与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进程,同时保证国防计量工作的连续性,建议在新模式实施前有一个过渡过程,出台相关过渡办法,保证原来持证的计量检定人员继续开展工作,同时对于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计量人员开展认定工作,即经过资料评审后不通过考试直接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3. 2规范管理,提高认证质且
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在对计量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基础上,要尽快制定运行的配套管理办法,不断规范管理,提高认证工作质量。应根据国防计量师的能力要求,尽快制定不同级别的考试大纲,作为考生复习和指导考试的依据;应优化考试试题,提高试题质量,建立考试试题库;同时,强化能力考核内容,逐步解决“会考的不会做,会做的考不过”的问题。
应进一步严格考试制度,保证考试客观公正,对不参加继续教育或继续教育不合格的人员不予资格确认,对违法违规的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维护国防计量师制度的严肃性和国防计量的权威性。
3. 3完善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直接影响到对计量人员的管理质量,我们看到,从2006年开始,国防计量人员考核手段已由纸质答卷形式逐渐改为计算机上机考试形式,并在航空304所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考试中心,这样一方面使考试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考核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方便了考生。下一步,应按照大区域的原则继续建立区域考试中心,构建覆盖全国的大区域考试网络,将这种考试方式大力推广,在方便考生实时就近参加考试的同时,减少考生异地考试所花费的时间和考试费用。
另外,实际操作技能考试是国防计量师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实际操作的考核条件有限,考试用的计量标准器具与实际工作所用差距很大,有些考试又由于设备本身精度高,价格昂贵,实际操作只能“观摩”,影响了考核质量。下一步应积极研究实际操作计算机模拟考试系统,把实际中典型的、原理性的知识模型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模拟计量检定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实现计量人员操作培训和考试的网络化、数字化,这样既达到了考核要求,又大大提高了考核效率。
3. 4做好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国防计量师为保持和提升其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的学习。是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国防计量师资格确认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内外的很多实践证明,继续教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今后应将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提高计量人员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计量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新规程宣贯班、学术研讨班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工作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与同行、同事、老师或国外技术人员的讨论、交流来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7日
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是我国政府支持重大科技研发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科技计划项目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记录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的资料,是重要的科技信息储备资源,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管理,是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的前提条件,也是进一步提升科技管理工作水平,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
一、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是为了获得理论和技术方法成果,促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步。同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国家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和国家档案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建设和发展科技档案事业的重要部分。
(一)有利于增强各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意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记载和反映了科技计划项目科学研究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具体成果,是项目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归档材料一般包括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论证材料、申请立项材料、立项后各阶段的试验原始记录材料、最后的总结报告、成果报告、成果鉴定、成果推广示范和反馈信息材料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管理,有利于建立健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及时查缺补漏,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增强各部门和科技计划项目承担者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意识,从源头上保证项目档案的完备性。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科技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科技计划管理的角度看,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强化并拓展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链条上项目的验收工作内容,有利于积累和丰富科技档案资源,也强调了科技计划管理工作中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依据。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实施、结题验收和成果转化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是科技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和可靠的信息来源。因而,它为科技计划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成为对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管理、监测、评价的重要依据。完整、真实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将有助于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科学性、准确性。
(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易于规范,对科技档案管理具有较强的示范性。科技计划项目是围绕一个具体研究目标,展开的相对独立的科研活动,从申请立项、项目研发到项目验收是一个完整的科技过程。而且,项目研究目的明确、研究范围清楚、研究过程容易区别等特点,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相对单纯,具有良好的过程控制与实施的条件。而且,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与其他科研管理的共性多、密切相关,便于其他科技档案工作借鉴,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五)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价值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科技研发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档案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记录了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完整过程,包含有大量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潜在的科技信息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支撑国家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我国政府层面没有专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和相关的法规,导致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问题突出。
(一)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主要是依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组织架构来实现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分类、分部门管理,不同的科技计划项目有不同的档案管理办法,国家层面没有出台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未建立完善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实际上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档案采取的是“独立收集、各自管理”的方式。地方政府中,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已经出台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还建立了专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馆,专门管理北京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
(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归档意识淡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归档是当前各部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各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一些项目承担单位没有专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导致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科技计划项目研究过程中,多数科研工作者重视从事科学研究,重视科研成果的发表与奖励申报,对项目档案资料的整理和积累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许多科研工作者认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归档是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与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无关紧要。有些科研工作者为了研究团队的荣誉和利益,再加上管理部门的缺位,很多项目档案资料被科研人员当作个人资源保管,甚至寻找各种借口拒绝归档。这给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由于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
(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模式落后。由于管理体系不健全,各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当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主要局限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实体的收集、加工整理、保管,而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相对薄弱,导致大量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没有实现信息化,这也严重约束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定密范围不准确,影响了知识产权效益的发挥。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过程中,把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的问题十分普遍。过分强调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技术性,担心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会泄漏技术秘密,导致定密范围扩大。把本可以公开利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加以保密,应该解密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没有及时解密,把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长期搁置在库房而不充分开发利用,这样不仅造成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管理和利用过程的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导致项目档案保障知识产权的凭证作用得不到实现,影响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科技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的建议
健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是科学地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保证及时、有效地提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的关键。
(一)健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首先,宏观层面上,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国家科技计划档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指导各相关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其次,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应在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及科技档案工作主管部门领导下,依据《档案法》和有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结合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实际需要,针对性的出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要求,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范围。
为确保科技计划项目材料完整归档,项目课题组和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应各尽其责,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制度。实行课题组归档责任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组负责人要在课题组成员中指定人员负责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按照科研工作程序,确保科研各阶段成果材料的完整性。明确在科技计划项目结题验收环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将作为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待与科技计划项目相关的所有档案资料按规定归档完毕,经科技计划档案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后,整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才算完成。否则不能核准一个科技计划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并追究相关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
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归档工作的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各相关部门制定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的跟踪管理,确保各课题组分散形成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料及时、完整地移交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
(二)开展专题培训,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
第一,针对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配合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让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明确自己在整个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
第二,针对项目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专业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才是实现项目档案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核心要素。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应举办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专题培训,强调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环节的特殊要求,提升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业务水平高、档案管理意识强、能够掌握开发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先进技术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提升项目档案管理水平,优化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模式。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科学化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科学化是实现项目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项目档案工作由传统手工操作朝着自动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科学化是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将有利于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管理中形成一系列的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主要是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各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标准,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有统一的规范,以便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逐步提高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项目档案开发利用的现代化水平,为科研工作者迅速、准确地提供科技信息。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部门提供的不只是纸质档案,还有大量的电子文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者要具备能够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能够快速收集信息,安全保护信息和及时准确提供信息的能力。广、快、精、准是信息化社会的科研工作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需求的基本特点,为满足这一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实现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科学管理的必然趋势。
(四)科学、合理地确定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秘密等级。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部门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进行保管并提供利用时,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整理好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进行严格的分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员严格划清项目档案中非密档案与档案界限,再根据其不同特征和开放程度,对不同级别、不同需求的利用者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利用范围,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划分“绝密”、“机密”、“秘密”等不同的密级,明确规定使用范围。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都应加盖密级标记,以便与一般档案区别开来,列入控制使用的范围。同时,对超过规定保密期限的,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降密和解密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可利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从而使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后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能充分体现它的科技信息价值,又能防止密级档案泄密事件的发生。
四、结语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发挥着重大作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具有能够及时保存科技信息的优势。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加强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的积累,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完整、可靠的信息资源。同时,必须清楚整个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资源的管理工作涉及到国家科技管理部门、科技计划实施单位和相关科研人员,要做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更需要科技计划项目的各管理和实施主体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泽,宋宇.关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若干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8.
[2]毛羽丰.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3.63.
[3]安小米.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研究[J].山西档案,2007.4.
论文摘要:解析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实施的要点。
0引言
国军标GJB 6465一2008《计量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以下简称标准)已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于2008年3月17日,并将于2008年10月1日实施。标准规定了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员学历、实践经历和资格鉴定考试的通用要求。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管理将步入一个职业化管理的新阶段。本文将结合该标准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做一个简要介绍和分析。
1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1. 1以素质教育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短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或考前培训形式来提高计量人员素质,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很多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了问题自然就无所适从。多数计量人员获得计量检定员资格的方式通常是考试前突击自学、临时抱佛脚,或是参加短期计量培训,取得计量检定员证之后,就书本一扔,万事大吉;而计量人员取证的类别也是按所从事的计量标准仪器或参数分类,计量十大专业共有243个种类之多,这种取证方法导致计量人员的知识面狭窄。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于计量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防计量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国防计量的水平,针对国防计量服务对象特殊、技术水平高精尖、工作方式特殊、计量保障贯彻科研生产全过程等特点,新的计量人员管理模式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主,对计量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
1)思想素质。国防计量是法制计量,是对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标准设备进行检定校准。计量人员出具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质量安全,可以说数据的客观公正代表着计量人员的人格和尊严。所以,计量人员的责任重大,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2)知识素质。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计量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计量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标准的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新的计量人员考核项目,将原来的104个项目、243个子项目,合并为56个项目,国防初级计量师和国防中级计量师都按项目取证,国防高级计量师按计量专业取证。这样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拓宽计量人员的知识面,提倡一专多能,因为现在我们所面临的计量仪器设备大多是多参数、多学科的,要独立完成某一项计量工作,就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甚至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比如做长度计量的也应该掌握一些力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要了解产品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
3)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计量人员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要求计量人员首先要有选择测量设备和测试方法的能力,常规的计量检定是按照检定规程一步步完成的,但更多的型号计量保障问题是综合的,无现成规程可依的,需要按照具体情况选择测试设备和方法;其次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计量人员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走在科研生产的前面;最后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规程上的、教科书里的、师傅教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未必都管用,计量人员要具备不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缚、勇于创新计量测试技术的能力。
1. 2统一的考核标准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来按两个考核模式管理,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工委(办)组织考核。由于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与各地方工办以及各地方工办之间的具体的考核要求、考试方式、考试内容都不尽相同,导致了各地区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所有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的原则,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统一管理和实施,从而保证了考核标准的一致性,今后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将按照统一的考试要求参加考核,这样确保了所有国防科技计量人员的考核质量,有利于整个国防计量人员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 3国防计量人员进行分级管理
国防计量人员原有考核要求不分等级,不管计量人员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差别多大,考核要求都一样,获得的资质都是国防计量检定员证书。但实际上,国防计量人员的服务贯穿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计量检定校准的对象多、范围广,计量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难易程度都不尽相同,对计量人员的能力要求自然不同,按一个等级考核不利于计量人员能力与所从事岗位的一致;另外,对于计量人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而言,考核标准单一会缺乏激励性,限制了人员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对人员的统一管理。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国防系统内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计量人员,必须通过认证,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后才能开展工作,国防计量师按其相应的能力水平分为三个级别:国防初级计量师、国防中级计量师、国防高级计量师,不同级别计量师的能力要求、执业内容、报考条件都不相同。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申请条件进行相应级别国防计量师的认证,各计量技术机构也可据此制定不同级别人员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效率。
2新模式的显著特点
2.1与国家的管理模式接轨
2006年,国家人事部与质检总局联合了《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对从事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人制度,纳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凡是从事计量法律、法规所规定计量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取得注册计量师资格,注册计量师分两级:一级注册计量师,二级注册计量师。
新管理模式坚持与国家注册计量师制度接轨,国防计量师的要求涵盖国家注册计量师的要求,其中国防初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二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国防中级计量师能力要求涵盖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要求,同时增加国防特殊能力要求;由于国防计量的特殊性,设置了国防高级计量师。这样就保证了取得国防初级计量师资格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二级计量师能力要求,取得国防中级计量师资格证书的人员,必然达到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的能力要求。
另外,新模式也鼓励国防系统的计量人员,特别是对国家开展服务的计量人员,积极考取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对于获得国家注册计量师资格的计量人员,国防系统认同其计量基础知识能力,如果报考国防计量师,可以只考核基础知识之外的内容,考核合格后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2. 2考核与培训分离
新模式坚持考核与培训分离,即凡是参与考试工作(包括考试试卷的命题、审题、考试的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得举办与考试内容有关的培训,从而保证认证的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国防计量人员责任重大,出具的测量数据关系到国防军工产品的质量,在标准里还是对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进行了要求,目的是要在考培分离的前提下,对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把好关,确保培训质量,从而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提高。
2. 3突出国防计量的特色
新模式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首先,标准的管理对象是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人员;其次,由于国防计量人员所属单位都具有军工属性,同时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于国家的要求,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而国家注册计量师对计量人员的学历规定为中专以上;第三,标准中参照武器装备型号计量师的相关规定,在国防中级计量师和国防高级计量师的能力要求中都加人了承担武器装备型号工程相应计量技术工作的能力要求,以提高国防计量人员型号保障能力,适应型号工作的需要。
2. 4高标准、严要求
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防计量要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计量人员,所以新模式对计量人员可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在标准中体现如下:一是考试合格条件提高,不是以前的60分万岁,而是提高到70分或80分(具体见标准);二是资格确认要求高,对于国防计量师证书有效期满准备延期的,除了提供相关证明外,还要参加资格确认考试,重点考核知识更新的能力,考核合格后才予以延期;三是对培训机构组织的取证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时间都有最低要求,取证培训时间不少于60小时,继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8小时。
3新模式的实施要点
新的管理模式下,计量人员的管理将由原来的两层管理变为统一管理,管理对象涉及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万余名计量人员。而各地区管理基础和计量人员素质各不相同,所以,在新模式开始运行前应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3.1做好过渡工作
鉴于现在整个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多数人员特别是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人员与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进程,同时保证国防计量工作的连续性,建议在新模式实施前有一个过渡过程,出台相关过渡办法,保证原来持证的计量检定人员继续开展工作,同时对于资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计量人员开展认定工作,即经过资料评审后不通过考试直接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
3. 2规范管理,提高认证质且
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在对计量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基础上,要尽快制定运行的配套管理办法,不断规范管理,提高认证工作质量。应根据国防计量师的能力要求,尽快制定不同级别的考试大纲,作为考生复习和指导考试的依据;应优化考试试题,提高试题质量,建立考试试题库;同时,强化能力考核内容,逐步解决“会考的不会做,会做的考不过”的问题。
应进一步严格考试制度,保证考试客观公正,对不参加继续教育或继续教育不合格的人员不予资格确认,对违法违规的人员要予以严肃处理,维护国防计量师制度的严肃性和国防计量的权威性。
3. 3完善考核手段
考核手段直接影响到对计量人员的管理质量,我们看到,从2006年开始,国防计量人员考核手段已由纸质答卷形式逐渐改为计算机上机考试形式,并在航空304所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考试中心,这样一方面使考试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另一方面提高了考核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方便了考生。下一步,应按照大区域的原则继续建立区域考试中心,构建覆盖全国的大区域考试网络,将这种考试方式大力推广,在方便考生实时就近参加考试的同时,减少考生异地考试所花费的时间和考试费用。
另外,实际操作技能考试是国防计量师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实际操作的考核条件有限,考试用的计量标准器具与实际工作所用差距很大,有些考试又由于设备本身精度高,价格昂贵,实际操作只能“观摩”,影响了考核质量。下一步应积极研究实际操作计算机模拟考试系统,把实际中典型的、原理性的知识模型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三维仿真技术,模拟计量检定人员的实际操作过程,从而实现计量人员操作培训和考试的网络化、数字化,这样既达到了考核要求,又大大提高了考核效率。
3. 4做好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国防计量师为保持和提升其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的学习。是否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国防计量师资格确认的一个必要条件,国内外的很多实践证明,继续教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今后应将继续教育培训作为提高计量人员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鼓励计量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新规程宣贯班、学术研讨班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工作基础上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与同行、同事、老师或国外技术人员的讨论、交流来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国土资源管理 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P285.2+39
前言: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种由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所共同组成的物质实体。从狭义方面看,国土资源只是针对国家领土范围内的土地、江河湖海、生物、气候等自然资源而言,而从广义方面看,国土资源还必须包括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国土资源可以说是城乡经济发展的物质保障,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加强管理,确保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土资源的性质分析,其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①在数量上,具有无限性和有限性并存的特点。无限性主要是针对部分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而有限性则是针对数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了几乎所有的矿物资源以及部分生物资源;
②在分布上,具有不平衡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源的地理上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
③在实际开发利用中,具有可变性。在不同的地区,受环境和生产力的影响,对于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结合以上特性,我国加强了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对资源进行了合理分配,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政治发展情况,制定出了相对有效的发展方案。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仍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管理人员队伍中出现贪污受贿的现象,导致部分资源被私自占用。部分管理人员受利益诱惑,私自动用自身的管理权力,在国土资源分配中实行暗箱操作,从中谋取私利,严重违反了国家的土地管理制度,损害了国家利益。其次,国土资源分配相关证件不足,导致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难以分清其是否合理和合法,也为部分人员的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最后,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重视不足,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许多国家的土地资源被私自使用,导致大量违章建筑的出现,不仅违反了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时也容易引发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二.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人们开始重视其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交汇点。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其强化措施如下:
1.制定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土资源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针对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出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国土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进行调和。
在对规划进行制定时,首先,必须集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对现有土地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的效益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其次,要结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实际发展情况,集合城市发展的需求,拟定出完善的土地资源利用计划,引导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对于土地结构的优化,以及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重复建设的行为,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还必须对区域内的耕地数量、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的规模进行分析和调节,以实现统筹规划,确保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化。
最后,要坚持节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对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对闲置土地进行依法处理,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同时,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治理,确保占补平衡,在保障生态用地的同时,满足经济用地的需求,以促进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
2.建设高素质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对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而言,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对现有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强化人员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并积极聘用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只业务熟练、技术精通的高素质人才管理队伍,确保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不仅如此,还要结合国土资源的现状,对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对各部门的行为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使得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此外,要重点关注耕地问题,制定相应的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的面积和数量。对于非法占用耕地的情况,要进行严肃处理,并加大耕地补充力度,切实保证耕地的占补平衡。
3.建立健全土地市场运营机制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就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运营机制,从而实现对于城市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等资本的充足和营运,营造出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确保土地资源利用的公平、公正、公开,从而确保城市的持续协调发展。例如,可以应用市场运营机制,组织拍卖会,以公开竞标的形式,对土地的使用权进行出售,并建立其完善的信息公示和查询制度,一方面,可以确保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获得最大的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提高企业在土地信息方面的对等机率。
另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土地储备制度,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对城市规划用地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拆迁、收购、征用、转用等方式,把原来分散的零星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的实际价值。对于废弃矿山等土地资源,要积极做好治理工作,恢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可以起到“变废为宝”的效果。
4.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可以实行国土资源信息公开化,对国土资源的管理方式进行转变,一方面可以提高国土资源的管理效率,确保管理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流程管理,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提高管理水平。在实际应用中,要建立完善的国土资源信息查询系统,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对国土资源的信息进行公开,不仅可以为相关企业和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国土资源信息,还可以加强对于信息的整合、分析和提炼,加快信息更新的速度,从而提高信息的质量。
三.国土资源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国土作为一个国家和居民立足的自然环境,既是生活场所,又是生产基地。资源是一个包罗种类很广泛的概念,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能够产生某些效能,以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条件,是一个国家和居民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物质源泉。因此,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不仅关系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关系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结语:总之,国土资源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是关系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当前的发展形式下,相关管理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努力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和谐因素,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咏.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J].才智,2012,(10):352.
[2]宋建国.创新国土资源管理 提高保障发展能力[J].青海国土经略,2012,(5):5-6.
根据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中央国家机关向中央档案馆移交档案时间安排的通知》要求,为方便日后档案利用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以机关档案移交中央档案馆为契机,于2008年1月份启动了中国科学院机关档案整理与数字化项目。办公厅文档处强调项目实施要坚持“三个负责”的原则要求:一是对历史负责,保证档案资源的完整和安全,特别是加强档案的管理,落实保密要求;二是对中央档案馆负责,把项目实施与档案移交进馆结合起来,使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后符合进馆标准,能够顺利移交;三是为将来的档案利用和信息资源开发负责,为档案查阅、编研等工作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资源,包括为院史研究和院庆60周年有关宣传工作提供支撑和服务。目标是要打造精品项目,现将项目情况介绍如下:
一、在维护档案实体安全、确保档案内容的保密方面采取的措施
1、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保密协议,并要求项目承担单位与项目组的每个成员签订保密协议。
2、配备项目所需要的计算机,签封计算机USB接口,在项目工作间安装监控镜头。
3、不定期对项目组全体成员进行档案安全、保密意识培训。
二、结合档案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实现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
1、档案整理方面:以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关于移交进馆档案质量检查办法》为标准,并多次邀请中央档案馆保管部的专家进行现场检查和指导,根据档案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档案整理的实施细则。
2、档案数字化方面:以国家档案局的《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为标准,确定档案数字化以“保真”为原则,尽可能使数字化文本版式、字体、标点接近原文式样。档案数字化采用彩色JPEG格式,文字的扫描分辨率为300dpi,照片的扫描分辨率为600dpi,数据按照“年度――组织机构代码――案卷号――卷内顺序号――页号”的路径进行挂接。
三、在项目管理方面实现流程管理全程化和人员管理规范化
1、引入项目管理的理念,明确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设计了《中国科学院文书档案提卷与还卷单》、《档案整理与数字化流程单》,对项目17个环节严格把关,实现了项目流程的全程介入管理和全面细节管理。在项目完成后将各环节的记录按照年度汇总成册,便于日后出现问题能够进行回溯性检查。
2、采取“三审制”对项目成果质量进行把关。一审: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进行自查,合格率达到100%后,再提交文档处进行检查;二审:文档处对档案实体逐卷逐件检查,对数据进行抽查,比例为70%以上;三审:中央档案馆业务指导处不定期地对项目进行抽查。
通过层层审核,确保项目质量,使档案实体整理符合进馆标准,档案数字化数据清晰准确。
3、为切实贯彻项目的相关标准,保证项目质量,文档处和中央档案馆的专家多次对项目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4、通过《工作间管理制度》,对卫生值日、水杯放置、人员进出等方面提出明确规定,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文档处与项目承担单位不定期地召开会议,对项目管理、标准执行、质量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提出解决方案,每次会议均形成会议纪要。
四、项目成果
在院、厅领导的支持,中央档案馆的具体指导和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中国科学院机关1949~1966年5071卷档案的整理与数字化工作。
1、在档案整理方面:形成了90699条卷内目录,比原有44453条卷内目录增加了46246条,对每一年度每一卷档案中每份文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形成《中国科学院文书档案整理记录》,并按照中央档案馆的要求形成了每年度档案的案卷目录和卷内文件目录。
在档案整理过程中,一一解决原档案分件不清、部分档案无标题或原有标题不规范、档案著录项缺失(如文号、形成时间、责任者不详等)、未翻译的外文档案题名等问题,做好档案数字化前期的基础业务工作。
2、在档案数字化方面:对549138页档案进行了扫描,其中A3幅面的档案为66270页,A4幅面的档案为479709页,形成《中国科学院文书档案数字化记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顾客 投诉 负面口碑
顾客抱怨管理是企业维护良好客户关系的关键之一,由于顾客抱怨行为受到文化的影响,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此,需要研究中国顾客抱怨行为的表现,并分析其文化成因,这将有利于企业开发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顾客抱怨管理策略,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保有率。
中国传统文化下顾客抱怨行为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讲求缘分、重视面子、中庸、谦卑等。本文将结合顾客抱怨行为的相关研究,具体探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顾客抱怨行为的表现,并探讨其成因。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顾客相信缘分,倾向于外控制,这使得他们往往会将失败归因于环境、运气等不可控因素,不满意程度较低,从而降低了他们采取各种抱怨行为的可能性。
研究表明,顾客经历产品或服务失败之后,所进行的原因归属会影响其抱怨行为。顾客越是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企业,则越有可能会采取各种抱怨行为。
在西方社会,人们认为个人或企业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经历产品或服务失败时,他们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企业。而在我国,人们相信缘分,倾向于外控制,经历失败后,他们往往会将责任或原因归于个体自身以外的因素,如环境、运气等,认为一切是命中所定,是企业或个人所无法控制的,这使得我国顾客经历失败之后的不满意程度和采取各种抱怨行为的可能性都较低。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顾客重视面子,讲求谦卑和中庸原则,寻求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一切使得他们对投诉行为的态度较消极,投诉的心理成本较高。因此,经历产品或服务失败之后,他们往往不愿意直接向企业投诉,更不太会诉诸法律。
研究表明,经历产品或服务失败之后,顾客是否直接向企业投诉,会受到整个社会对投诉行为的态度的影响,而社会对于投诉行为的态度与其文化的集体主义程度相关,一个社会越是以集体主义为导向,则其社会规范对于投诉行为的允许程度就越低,人们对于投诉行为的态度也就越消极。我国社会以集体主义文化为导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凡事替别人着想,要与人为善,和为贵;同时,中庸原则使得中国人主张凡事都不要太极端,要“不偏不倚”;谦卑这一品德则使得中国人尽量避免说“不”字。这一切使得我国顾客对于投诉行为的态度较消极,因此,经历失败之后,他们往往不愿意直接向企业投诉,更加不会诉诸法律。
同时,中国人重视面子,而直接向企业投诉会有损对方的面子,因此,是应当避免的。不仅如此,顾客在此过程中可能会被粗鲁地对待,或者有时企业还会将产品或服务失败的责任归于顾客,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提高了投诉的成本,降低了顾客直接向企业投诉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顾客以集体主义为导向,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社会联系强,这使得他们经历失败后往往会进行大量的负面口碑宣传。
研究表明,口碑传播的范围和强度受到一个社会的社会联系强度的影响。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个体内在地与他人联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人们通过互惠、亲情等培育与他人的关系网络。由于这一导向,中国顾客倾向于更多地依赖非正式沟通渠道,依赖口碑来获得和传播信息。同时,亲密而稳固的人际关系使得家庭、团体成员间接触频率高,口碑的传播速度也更快。并且,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价值导向使得中国人更愿意与其他人分享信息,这是互惠的表现,是维系人际关系所必不可少的。因此,与西方顾客相比,中国顾客在经历产品或服务失败后,更加可能会在朋友、亲人等范围内进行消极的口碑宣传,一方面发泄不满,“报复”企业,另一方面也告诫他们将来避免遭遇同样的情况。
管理我国顾客抱怨行为的文化策略
企业的抱怨管理措施不仅要能够为那些直接向企业投诉的顾客进行有效的补救,还应在理解大量不满意顾客不愿意直接向企业投诉原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直接向企业投诉,这才是防御性营销策略成功的关键所在。本文将根据我国顾客抱怨行为的表现及其文化成因,具体探讨管理中国顾客抱怨行为的“文化疗法”。
(一)降低顾客投诉成本
为了降低顾客投诉成本,企业首先需要让顾客了解投诉的政策和程序,告诉顾客如何与企业取得联系,这将增加顾客的自信,降低顾客感知投诉成本。其次,培养员工“阅读”和“解码”顾客情绪线索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的意愿和能力。尽管重视面子、谦卑等传统文化基因使得中国顾客不善于公开说“不”,但他们却往往会通过间接或含蓄的方式表达出其不满。企业中与顾客直接接触的一线员工可以通过顾客所表露出来的这些细微的变化来判断顾客满意与否。通过“阅读”顾客的情绪线索并进行“解码”,从而把握住顾客的真实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令顾客满意。
(二)告知顾客投诉将会带来的社会益处
受面子、中庸等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国顾客对于投诉行为的态度较消极。Richins的研究表明,顾客对于因其投诉行为而产生的社会益处的感知会影响他们对待投诉的态度,如果顾客认为投诉会为社会带来益处,则会对投诉行为持有更积极的态度。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顾客至上教育让顾客明白投诉是其应享有的权利,鼓励顾客投诉;一旦顾客的投诉被接受,企业应该将其在程序、政策或产品等方面由于投诉等反馈而做出的改变公布于众,使顾客知道他们做出了贡献,从而使他们对于投诉行为抱有更积极的态度。此外,如果企业能够拥有良好的服务补救形象,也会改善顾客对于投诉的态度。
(三)采取措施影响顾客对失败所进行的归因
为了鼓励顾客直接向企业投诉,企业需要采取措施,影响顾客对失败的归因,使得顾客将责任从自身转移到企业,从而增加其投诉的可能性。例如,美国Pearl Vision眼镜公司的成功就在于让顾客知道,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要眼镜破了,就可以免费来换。这一措施最终使得Pearl Vision眼镜公司获得了较高的顾客保有率和市场份额。
(四)有效管理负面口碑
为了有效管理负面口碑,降低负面口碑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企业应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抱怨途径,让顾客寻找到更多的发泄平台。企业可以通过网络社区和网上调查,实时监测顾客的口碑,了解顾客的评价,并对此做出适当的回应;还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参与口碑论坛,影响顾客的口碑宣传。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企业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和实施。
(五)开发新的测量顾客满意度的标准
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中国顾客经历失败之后,往往不会采取直接、公开的投诉行为。基于欧美文化背景所开发的测量顾客满意度的标准,如投诉的频率等,并不能如实反映出中国顾客对于产品或企业的态度,因此,企业需要开发其他标准来测量顾客满意度,才能了解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的真实面貌,并采取相应的校正措施,最小化未来其他顾客的不满。
结论
综上所述,集体主义作为核心价值观,依然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导,并继续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企业需要认真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顾客抱怨行为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基于该文化背景的顾客抱怨管理策略,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得顾客忠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