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31:32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馆建设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科技走进大众生活以成为一种趋势,所以科技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意义。加强加快科技馆在人民群众中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教兴国的重要作用,是目前我国实施科学文化普及,保持群众文化丰富性,促进群众文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1科技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仅吃饱穿暖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所以群众需要的是在F代生活方式中、努力形成与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快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建设,让群众文化显出特殊又实用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馆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科技馆是以提高大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相关社会化活动的科普宣传教育机构。它是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事业不只是部分高级科技人才的事业,应该是人民大众共同的事业,责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大众尤其是面对青少年建设科技馆能最大限度实现这些战略。科技馆通过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相关社会化活动,向大众讲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科学原理、现代技术应用以及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和未来展望,激发大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满足公众亲身体验和主动学习科学技术的需求,增强公众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促进大众科学技术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群众文化建设开辟新天地,为国家输送更多科技人才。
2科技馆与群众文化建设的关系
科技馆是基于社会文化的现实需要建设的,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设施作用的是它的社会公众性。
科技馆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联系着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素质、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而科技馆的出现,大力的实现了这种惠及人民群众的发展成果。
科技馆的“参与过程自主性”体现了以群众为主体的参与原则,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性。科技馆展品的趣味性、可参与性,从过程到目的体现的寓教于乐理念也和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开发”心理完全吻合。也就是说,科技馆的参观过程充分体现了群众的自我参与性。群众们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充满对科技的兴趣,进而发展成自我开发,激发主动性和求知欲,产生良性循环。
3充分发挥科技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馆作为科学与知识的宝库,应该成为民众的提高自身科学修养与政治素养的平台,并将科技展览与我国的政治相结合,起到提高全民素养的作用。除了做好自身科技阵地的任务之外,还要充当好政府的大喇叭,积极宣传党与政府的方针政策,对先进人物事迹进行重点宣传,并重视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让更多的民众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科技馆参与民众文化建设应该更加符合我国发展国策,着重传播生态保护与能源节约等技术,让民众能够充分了解到可持续发张的重要意义,并主动加入到集约型社会的建设之中,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4科技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措施
4.1扩展自身服务内容
科技馆不能够仅局限于传播科学技术,而应拓宽自身服务范围,进行综合服务。科技馆要针对不同参观者的年龄、职业、背景等进行分类服务,比如对于青少年参观者,可以重点培养他们对于基础科学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同时通过实际操作等增进他们对于科学的好奇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对于城市居民,则应该着重与大众生活,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来引导市民能更加热爱科技、热爱环境与自身健康。要保障展品安全性的同时,提升展品的可操作性,将展品设计的更加人性化,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科技馆要由内而外的增加自身服务范围与方式,开展多项特约服务、专题讲座等,供更多人流参观。
4.2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科技馆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科技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走向合理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做到能识才、会用才,培养更多适用型人才,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提升队伍专业水平与素养,切实提高科技馆的服务质量。
5结束语
科技馆作为一个新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推动并提高了其科学文化素养,使群众文化发展更加繁荣,淋漓尽致的发挥科技馆惠民利民的作用,使群众文化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核心功能。科技馆作为政府和社会开展科普工作和活动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其建筑本身必须满足科技教育、观众服务、支撑保障的需要,否则,将影响科技馆效能的发挥,起不到应有的社会作用。科技馆的核心功能是对社会公众实施科普教育,主要是通过举办互动性较强的科普展览和组织公众感兴趣并对社会有益的科普活动以及利用特效影视、多媒体等高技术手段和形式,向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2、历史背景。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催生科学活动兴起,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开始深化,自然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开始形成了以研究某一类自然科学现象为主要任务的科学门类,继而催生了一大批科学巨匠。17世纪,科学家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建立科技博物馆的设想,限于人类的认识和社会发展水平,最早建立起来的这些科技博物馆大都是自然史类的博物馆。至19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工业技术类博物馆应运而生。20世纪,尤其是二战之后,科技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类对科技的认识和需求空前提高,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多的人开始热爱和接受科学技术,法国发现宫、美国探索馆、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等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馆产生了。我国科技馆建设的大规模兴起始于改革开放,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促使国内一大批科技馆诞生,据统计有400余座,但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这些馆大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馆,目前这批科技馆大都被淘汰或改造,更新重建。
3、社会背景。①科技馆建设会受到不同社会背景的直接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兴建的科技馆,之所以寿命较短,主要是没有真正认识到科技馆建设的意义。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人对科技馆的建设开始反思,尤其天津科技馆和中国科技馆二期建成以后,使人们对科技馆的功能认识耳目一新,对建设科技馆认识水平明显提高,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馆在中国大中城市陆续建成。《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这两个重要文件,为科技馆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是我们新时期进行科技馆建设的依据。
二、正确处理科技馆基本建设的四个关系
1、建设规模与运行支撑能力的关系科技馆的建设规模一般是指科技馆建设本身的建筑面积。在这里,笔者将其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筑面积,二是占地面积,三是投资额度。科技馆的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与投资额度成正比。《科技馆建设标准》将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15000平方米―30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15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以下的科技馆分别定为特大型馆、大型馆、中型馆、小型馆。提出400万城市户籍人口以上的城市适合建特大型馆;200~400万人口适合建大型馆;100~200万人口适合建中型馆;50~100万人口适合建小型馆。虽然《科技馆建设标准》中有了较明确的指导意见,但从这几年的实际建馆运行过程中来看,各地均有各自的做法,往往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馆的建比较大,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城市人口和其他因素。应该说,一个城市建一座科技馆是百年大计,从规模上考虑适当超前无可厚非,也是可以的,但不宜盲目攀比规模,超出本城市实际能力硬上大馆。这是因为,科技馆建成之后,规模越大,所需支撑费用越高,人力也需越多。所以要考虑两个问题是否适应:一是支撑能力是否适应。包括财力运行费是否可支撑,还包括人力、编制是否能批;二是观众源是否适应。如果城区人口太少,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也不多,将会形成空馆的问题,导致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大幅下降。
2、馆址区位优势与馆占地面积的关系。科技馆馆址的选择一般应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尽量选在交通便利的城市文化区域,同时要求周边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有条件的最好能建成公园式院落,给观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区域,优美的室外环境与漂亮的馆舍相映成趣,共同构成完美和谐的科普文化场所。
3、建筑物造形与实用的关系在科技馆建设实践中,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只有方方正正的展馆才是最好用的,布展利用率才是最高的,不仅展厅的边边角角都可利用,而且空间也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所以,在建设科技馆设计外形时,一定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造型并融入艺术元素,使每座科技馆既安全实用,又美观大方,体现科技馆的科学和艺术水准。
4、展教功能区与其他功能区面积设置的比例关系。科技馆建筑从功能上可分为展教功能区、公众服务功能区(也可叫公共空间)和管理保障功能区。从目前已建成的科技馆来看,展教功能区和公众服务功能区均属于观众活动区域,其中均含有程序不同的展教内容,一般中小型场馆难以具体界定这两个区的边界,所以也可以统归为观众活动区。这两个区域所占的建筑面积应在总建筑面积的70~80%,其中展教功能区要占到总建筑面积的60%以上。管理保障功能区占建筑总面积的20~30%为宜,一般讲,场所越小,观众活动区域应该越大,建筑面积所占比例也越大。
在观众活动区,展厅是最重要的,包括常设展厅和短期展厅,还要设置科普活动区,如讲座室、剧场;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特效影视区;观众餐厅、纪念品卖场等。在管理保障区,应设置展教装备开发、维修用房和仓库,设置中央空调、配电等设备安置区及维修值班用房。然后根据实际人员需要,配备必要的办公用房、安保用房、接待室及其他必须的保障性用房。令人担忧的是,个别地方在建科技馆的时候考虑展厅的面积比例较小,但对办公场所很重视,建的很大,这是不符合现代科技馆展教工作要求的。
三、了解科技馆基建工程的主要环节
1、制作项目建议书。对科技馆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研究,提出建设项目的轮廓设想,并报发改委和规划部门批准。
2、制作建设方案。分别提出科技馆项目的建筑方案和内容建设初步方案。其中,建筑方案应通过招标选定若干设计单位来完成,再经专家评选从中选出若干个方案供领导比选,确定最佳方案进行细化设计。内容建设方案应提出展教工作基本思路和初步设想。
3、项目正式立项。将建设方案(包括建筑方案和内容建设工程方案)一起报送发改委提出立项申请并得到正式批复。
4、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详细论证;对项目技术上、经济上是否可行进行详细评价;最后提出结论性意见。
5、进行勘察设计并编制设计文件。对项目建设地点进行地质方面的勘察,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调查,然后提出项目的详尽规划和初步设计,连同建筑方案报省发改委和当地规划部门批准,取得各种相关建设手续。
6、进行建设准备和工程招标及设备招标采购。包括进行征地(拆迁),平整土地,通水、电、路,落实施工队伍,物资采购等。
7、制定建设计划和投资计划并报主管部门批准。
8、组织基建施工。提出开工申请并得到批准;遵循施工程序,按国家各种规定要求进行施工。
9、施工验收并编制施工决算和办理资产交接使用的手续。
四、强化基建工程与内容建设的结合
在项目决策阶段,内容建设部门要提出内容建设总体设想与初步方案;提出各功能部分(如展厅、影院、实验室、讲座厅等)的主要建设内容,所占建筑面积及空间高度要求等。基建部门要对内容建设部门提出的要求统一考虑列入相关规划。
在项目设计阶段,内容建设部门要提出各功能部分的平面布局方案;提出各功能部分的具体内容及占地面积;提出各功能部分的层高、柱距、楼地面荷载等要求;提出各功能部分的上下水接口、强弱电插座、废气、废水排放数量、位置及要求。
在项目施工阶段要全过程加强沟通,基建部门要对内容建设部门提出的要求逐项进行落实,内容建设部门要对不切实际的方案进行修订。
目前国内各高校,无论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也无论是师范类还是综合类或者艺术类,艺术设计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二级结构体系,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有的基础课教学都应该为后面的专业课程服务。如三大构成、制图等课程,在以后的设计课程中都是要经常用到的。
二、什么是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它的宗旨是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三、景观设计精品课程的建设
80多年前包豪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观点,并建立起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体系,甚至部分基础课程今天仍在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中沿用[1]。做设计,一定要能解决问题,这才是有用的设计,而不是一个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景观设计更是要创造一种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解决目前我国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我们目前做的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让学生能够达到这种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一)课程设置
1.总目标
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使该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机制;以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为实践平台,以工学结合为特色,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
2. 建设思路
我们试图摆脱设计教育一直处于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的状态中,将项目教学引入课堂。在过去,往往注重形式及效果表现,很多学生都愿意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效果图上,把画面的好看与否作为设计的唯一评判标准,这就离设计的本质越来越远。特别是在设计技能的实践教学课程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水平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实践项目教学的提高,是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全国范围内健全和完整的景观设计教育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一事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在已经具备景观专业和景观设计研究院的前提下,依据景观设计专业应用性强的专业特点,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2.5+1.5”与“订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为2年半,顶岗实习为1年半。安排学生到企业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到企业的学生组成企业“订单”培养班,学生实习结束后由以企业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为主,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成绩评定,并颁发“顶岗实习”证书,在学生毕业时可优先进入企业就业。
3.课程建设
构建基于景观行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基础理论内涵为主线来进行。开发常见的市场项目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项目或设计竞赛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基础理论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根据市场项目的具体情况逐步改善相关课程。
目前,景观设计专业已有的专业课程为景观设计Ⅰ-Ⅴ,分别讲述公园设计,居住区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步行街设计,校园设计这五大设计类型,另外还有快题设计Ⅰ,快题设计Ⅱ,分别讲述城市广场设计,庭院设计。这是我们以前做的教学计划,目前针对市场的变化,我们取消了校园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和步行街设计,把广场设计和庭院设计加入进来,并且重新整合了快题设计,主要讲授小游园设计和中小学校园设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逐步缩短设计课的学时,增加实践项目的锻炼。景观设计最多不超过7周,140学时,快题设计最多不超过两周,40学时。这样按照初步计划,可以实现以下教学课程的改革目标:
景观设计课程前期由三部分组成,即理论讲解、地段考察和课题设计。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该课程设计中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方法、要素、过程,并通过实地考察地段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和消化,最终结合课题设计的训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讨论、改图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完成景观设计方案,并达到巩固消化理论知识的目的。
景观设计课程后期由两部分组成,即方案汇报,设计理论综合考试。方案汇报就是在学生完成设计方案的时候,任课教师组织本届学生集体在公共课教室,模拟公司向甲方汇报方案时的过程,由教师任甲方,学生为乙方,通过对自己方案的剖析,说服老师和同学,由所有任课教师打成绩,得平均分汇入最后该生的成绩总分。此方案已经在几届学生中实施,效果显著,学生不但能做好设计更能讲好设计,到公司实战的时候用处颇大。
设计理论综合考试,就是不管本学期学多少设计专业课,图纸照常交,最后要有这些科目的理论综合考试,以达到督促学生自觉补充理论知识的匮乏为目的。目前,学生作图的水平都很高,但是做得好却讲不出来,不能很好地说服甲方,讲明自己的设计意图。沟通能力是设计师的首要能力,而且公司里实际项目竞标,更是要看设计师对方案的讲解能否打动甲方。除了考试,我们平时还会加强学生对设计说明的编写,使其能够做得好更能说的棒。
以上就是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小专业大融合,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紧抓市场,校企合作,教学跟进,尽一切努力,做好景观设计专业的建设。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景观设计是景观专业的专业课,地位十分重要。且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学科之间的交叉现象也十分明显。
本课程属于详细规划层面,更关注具体人群对于特定地块空间的具体使用方式及心理体验,培养学生利用水体、地形、建筑、植物等物质手段,依据使用者的心理模式及行为特征,结合具体环境特点,对用地进行改造或设计,创造出满足人们交往、工作、生活、审美需求的户外空间场所的能力。
为了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我们开设景观设计原理、园林分析这样的理论大课,而在小班教学中,突破目前高校中景观设计的泛泛而论,不具体讲解每一种类型的设计,且没有相应实用教材的现状,主要通过六大部分的讲解与实训来实现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掌握,并且汇编成册,整理出内部讲义――《景观设计》。这六大部分又分为两大块,其一景观设计Ⅰ、Ⅱ、Ⅲ、Ⅳ;其二快题设计Ⅰ、Ⅱ。这六大部分同属景观设计专业课,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六大类型的景观设计,分别为城市公园设计并且融合滨水景观设计、庭院景观设计融合室内装修、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小游园设计、中小学校园设计。
2.实践教学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针对景观专业的特点,学生就业去向,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如设计单位、制图公司、施工单位等,全方位的考虑,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3.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引导,基于景观设计专业的特点,开设KAB创业基础课程。如果能够培养更多的人创业,那么则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以达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教学条件
1.教材及相关资料
由我专业教授牵头,组织我们的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编辑完成适用于我院景观专业的针对性教材及讲义。通过几届学生的试用,逐渐的完善并对外出版。
构建本专业的资料室,学院出资,由专业教师提供参考资料的明细,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存放。这样教师能够多在教室备课,就能有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2.实践教学条件
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年半,都要到校内外实训基地接受实训,并由老师和实训基地的设计师共同给成绩,这样学生在实训基地的一年,能够充分地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出来,并和实践相结合,起到更好的融会贯通的作用。
3.网络教学环境
计算机互连网(因特网)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知识传递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便捷性、形象性和互动性成为其最大特点。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促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专业教师在校内搭建起景观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并对外开放,课程网站设有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在线辅导和作品赏析、学习论坛等方便学生学习、交流的栏目。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教学模式
景观专业认真研读学院文件和相关教学理论,创设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1.硬件上。工作室把原来的普通班级安装网线、投影仪和能够容纳30台电脑的电源。在工作室就能实现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手段的教学方式。而且设计专业离不开电脑,这样老师能够更加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电脑制图以及查找网络资源,开拓设计思路。
2.软件上。每个工作室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这名教师的产生是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而来,这样学生有了选择教师的机会,老师也有了选择学生的权利。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专业方向。而且双选工作室的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更多了,更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以便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身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工学结合”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的不同,我们引进各种设计类型的真实项目。这样我们能够很好的及时准确的把握设计项目的真实情况,能够为学生创造更贴近实战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方案竞标
在课堂上,引入方案竞标的真实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或成组完成该项目并参加竞标过程。最终由各班任课教师联合推举出年级前二十名,然后由我们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负责人共同打分,评选出前三名,并颁发证书。
2.参加竞赛
参加各种景观设计类的比赛,这种实践教学法,更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以前枯燥乏味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如:09年组织06级学生参加了第五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并获得个人优秀奖和集体优秀组织奖。
3.参观考察
通过参观各种有名的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设计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及设计思路。如:北京的皇家园林、苏州的私家园林、上海深圳的现代恢弘等等,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也逐步建立了很多校外考察基地。
4.实际施工操作
让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地形、设计图纸,并实际参与工程建造,把设计图纸和施工实物联系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让学生独立完成更多的项目。2008年底,组织06/07两届学生实地测量了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地形,并绘制成图纸。2010年,我们组织08级学生,参与了学院休息座椅的改造工程。学生分组设计图纸,并把优秀的图纸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我们还要计划让学生逐步参与到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设计及施工过程当中。
5.模型制作
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变为实体的模型,这样有利于学生去推敲自己的设计,以达到修改、论证自己设计的目的。
(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1.由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一对一的传、帮、带关系,帮助青年教师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给与具体指导。
2.在教学工作中,由资深教师任主讲老师,青年教师任辅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寒暑假期间,有针对性的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去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学习;支持并鼓励青年教师在我校或者我国建筑界的优势院校和优势专业进行深造学习。
四、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建设展望
(一)未来设计教育的工学结合要逐渐转变到工学交替,采取1+2+2的模式,学生入学基础课一年,学习了基本的理论和技法后,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两年,在这两年里,他会对这个专业的方向以及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有个大致的规划,这样再进入学校学习两年,目标明确,社会的现实也会激发其学习动力。
(二)在我国提出“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正是设计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面对“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设计教育更应该重视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使我国从世界的“制造大国”变成设计研发中心和设计创新大国。“英国也曾经是世界制造地国家,1997年布莱尔当选为英国首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10多年来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创意增长93%。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2]。设计教育将是我国打造经济强国的原动力,只有从源头上去真正构建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设计创新人才,才能在 21世纪实现“中国设计”的真正崛起与腾飞[3]。
关键词:景观;应用型人才;改革;综合素质
现代园林发展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的基础上,经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以强调建设和谐的人居户外空间环境为基础,把工程技术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并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植物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科学艺术手段,为人类建立了一种适合生存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室外生活环境。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因此风景园林应运而生。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风景园林学科的时代背景、发展前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社会发展、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得风景园林专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风景园林的任务是丰富多变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正是基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开设了景观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通过优秀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演变、景观资源的类型及评价方法及城市与区域的景观与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了与景观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景观设计的原则,熟悉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因此,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模块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体式学生理论实践创新思维模式。
1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概述与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景观概述、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空间设计、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各种类型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景观设计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指导意义。景观概述: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景观的概念、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师)。发展历程:古典园林的传承、现代景观的产生。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功能因素:(功能属性、功能构成、功能、布局)空间因素、人文因素、生态因素、技术因素。景观环境与行为心理(人对环境的需求、环境感知与环境认知、个人空间与感觉尺度、私密性与领域性、环境行为规律)。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基础(空间概念、讲解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空间处理手法(空间构成、空间类型、空间操作、空间界定、空间与功能)、空间要素与设计原则。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地形、道路与场地、植物、水体与山石、景观设施与小品、照明设计、景观建筑单体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讲解一般景观设计的程序与主要内容以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设计表达:景观制图、景观透视。各种类型景观设计: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庭院、滨水、道路景观设计。讲解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在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空洞,理论缺乏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二,课程内容浅显,未能满足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三,整个课程为48个学时,基本以理论课为主,未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学时,未能很好达到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效果。
2课程改革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2.1课程内容与实践、实际项目相联系
将课程与招标网的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点赋予相应的设计项目无缝衔接,配合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园林学科相关设计竞赛,以团队进行考察的形式,从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2多维度、多地点进行设计考察
从理论课堂与室外课程进行呼应,通过案例图片和现场实际参观考察进行,把景观设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设计类别进行阐述,对一些设计热点,如生态停车场设计、海面城市、雨水花园、美丽乡村等相关案例进行重点剖析。
2.3网络平台资源的利用与整理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专业网站,搜集相应素材。国内比较有名的,如生生景观、秋凌景观设计、国际新景观、筑龙园林景观、园景人、田园志、微设计、景观派等。借助这些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以及理论思想,并且提供相关设计素材丰富设计作业的层次感。
2.4师生互动
平时课程作业让师生充分互动,进行思考,课堂上由一组学生讲解他们所欣赏的景观设计案例,内容包含案例的概括、案例优缺点、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5专项作业训练
快速设计与草图表现能力是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设计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快题设计方案构思。例如,选择永川兴龙湖公园、观音山公园、渝西广场等地方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3结语
如果问一位老师,在他今天或整个学期所要上的这门课程当中,在课堂上要教些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那样教?也许他会很惊讶,因为在他看来答案太简单、太明显了,哪个老师不是照着课本的内容和顺序讲课呢,无非是在课堂上多举例和学生多做练习,以便让学生能顺利应付各项考试。有些老师或许会说,因为班上学生普遍来说成绩不是很好,因此他们会从课本中挑出一些重点,自己加以整理;另外再补充一些说明和练习题,把这些要点和例题都写在黑板上,好让学生抄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和日后准备考试之用。还有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说其实他们在上课之前并没有明确规划好教些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教,不过课堂上却能随机应变,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方式不但让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印象深刻。至于为什么这样教?他们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愉快和充实的过程,不过学生的注意力只能维持小段时间,因此要适时穿插一些生活上的实例,或有趣的故事。从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师因自己的经验、想法、和关心的事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也会不同,但到底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因素是什么呢?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才是积极的好老师呢?本文拟从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来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Behaviorism)发展至认知主义(Cognitivism)后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更加深入地探讨了课堂学习的本质、过程,而且以现代者的眼光透视了课堂学习的策略、形式、环境、对象等,从多角度发展和丰富了课堂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通过强化而建立刺激(Stimulation)与反应(Reaction)的联结,学生接受教学所传递的客观世界的知识,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便达到了学习的目标;认知主义虽然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过程,但认为学习是将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提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已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不同的建构主义者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课堂学习,从而使建构主义课堂学习理论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从总体上我们可以归纳出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论的主要观点。
1.课堂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基础上,对新的知识和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性的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对知识意义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经验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简单地从外部搬到自己的记忆中进行直接的翻版,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自我理解,建立内在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的过程。
2.课堂学习的课本知识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的学习是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检验和调整的过程
建构主义向传统的学习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课本知识仅仅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比较可靠的假设,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并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些课本知识在进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被接受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只有通过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相互作用后,才能建构起它的意义。所以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时不是像镜子那样去“反映”呈现,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
建构主义者认为,在课堂中学生并不是一块白板,他们的学习往往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信息为背景来分析当前知识的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死记和模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知识给学生,也不能把所教的知识作为预先确定了的东西让学生无条件地接纳,而应该引导并指导学生如何在自己原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建构知识的含义。
3.课堂学习要具有情境性(situation)
建构主义者批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去情境化”的做法,他们认为学校课堂教学常常在人工环境而并非自然环境中教学生那些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常常被学生遗忘或只保留在他们头脑的内部,一旦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便很难回忆出来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和使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者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活动性的学习,从而促进知与行的结合。
情境性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的任务要具有挑战性、真实性,并且任务的难度要稍微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范围,让学生面对一个要求真实的、认知复杂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不相匹配的状态,即认知冲突。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主动地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
4.课堂学习需要在合作(cooperative )中进行
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建构。而学生又往往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事物的意义,每个学生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这种客观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丰富的资源。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争辩、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超越了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认识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检验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对自身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课堂上学生在交互合作学习中不断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再认识,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建构能力,而且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这种合作学习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才能达到他们自己确定的目标。教师只起辅导、引导、支撑、激励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学习者学习,也无法将任何目标强加于学习者。荷兰尼密根大学(University ofNijmegen)对不同学习观进行验证,实验的结果能证明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的重要性。该实验的理论假设是:学习者对学习持有不同的观点,如再现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应用学习观,不同的学习观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学习风格与策略,如表面学习、深入学习和具体学习。由此则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的学习结果:回忆类问题、顿悟类问题和问题解决类问题。
然而实验结果了这一假设,实验证明不同的学习观、学习风格与策略、学习结果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学习者在三种学习结果上表现出最佳业绩,再现型学习者则相反,在学习结果上表现出最差。而且实验还表明,从小适应了再现学习的学生要重新确立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十分困难的,他们往往害怕建构性的学习,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抛开熟记的程序独立思考问题,他们总是试图将学习纳入再现的轨道,并千方百计地试图回避要求建构学习能力的情境。并且他们还错误地认为,考试所要求的就是极端的再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常常缺乏应用原有知识、控制和检查自己建构性学习过程的能力。因此这一实验结果证明只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才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的潜力,也能促进人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 Design)是指通过目标分析而设计出一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以保证特定目标的实现。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也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包括观念(ideas)、计划(plans)以及为开发真正的教学必须和能够遵守的规则(rules),即推进学习和达到教学开始前预计的学习结果的说明和任务的分配。教学设计安排专家(教师)和新手(学生)之间为学习而进行的交流,交流的内容和讯息主要是关于经验的与正规科学的或有时是人文科学(arts)的学科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的特征(features)和有关群体所持有的规范(norms)与价值(values)的讯息只有在相关时才被讨论。而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子系统,一般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张,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主要要素(内容、学生等)的系统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流程(反馈),以指导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建构主义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对传统教学思想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对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质疑,这为构建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作了有益的探索。
1.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的弊端
第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以及情感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只能获得僵化的、死板的知识,丧失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情感性和发展性。第二,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本位”。教师在课堂上处于支配地位,控制着学生的学习和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的学只能围绕教师的教而转,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观众”,丧失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静态的教案为本位”,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并接受。从而使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丧失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2.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落实“三定”,瞄准问题行为
在课堂观察的具体操作中,应该重点落实“三定”,即定时间、定人员和定方向,尤其是“定方向”,必须具有针对性。通常情况是备课组核心成员在每次观察活动实施前进行一次碰头会,说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遇到的难点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说说自己平时与组内教师随机交流后的感想、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的实情分析。充分讨论后,与会教师确定课堂观察活动观察的将是何种教学问题。这种教学问题可能是“教”的方面,也可能是“学”的方面,但它们都是针对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的。
例如某次课前会议,我们确定了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一教学行为作为课堂观察的方向。缘起是教师在解决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困惑。
又如开展“教师有效理答与学生有效回答”课堂观察的课前会议,其缘起是:在一次以“教师有效提问”为方向的观察活动中,我们发现被观察者的提问是比较有效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度也很高,所以单就那次观察的方向而言,被观察者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有效”。但我们在回顾被观察者的教学片段时发现其提示语过多的现象:第一个问题提出后,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3分钟时间内提示语有6次,第2个问题提出后有8次提示,这也许正是学生的回答如此高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引起了我们的一系列思考,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应该怎样去候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应该怎样去理答?带着这样的思索,备课组确定了接下来跟踪观察的方向是“以学论教,有效理答”。
二、设计量表,提供诊断依据
对观察表的设计,我们是从借鉴华东师大崔允教授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开始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边尝试、边修改的实践后,现在备课组所用的观察表均由本组教师原创。在核心组成员研讨后自主设计出的观察表,显得简便易行而又“因地制宜”,它们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一定是最为实用的也是最切合本校的。
对观察表中的观察项的设计应突出预设并注重细化。我们需要结合每个观察项充分展开思考,考虑操作上的可行性,预计观察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境。
如在关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观察表中,就“任务布置”这一观察项,某教师就课堂中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进行了一定的预设:任务布置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用时多少?难易程度怎样?是否关注了中差生?是否尊重了学生个性差异?对任务的提示是否有效?是否参与了学生的讨论?练笔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基础?这些预设为课堂观察有序实施以及后续行为中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与改进建议做了充分准备。
就“指导学习”这个观察项,某老师对原先设计的“讲解”“启发”“答疑”“板书”这几个观察项提出质疑,她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板书”这一项还和“呈现形式”中设置的观察项重复了。大家对此进行商讨,最后确定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方法指导作为观察项。
可以说,商讨观察表的设计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的一次预演式观察,有利于真实观察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对观察表的设计还宜突出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偏于定量的课堂观察是基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理论的,而偏于定性的课堂观察则基于解释主义理论。无论是定量观察,还是定性观察,它们都是课堂观察科学性的基础。在几次课堂观察实践中,我们尝试设计了一些使用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的观察表,如关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观察,观察表共有两个(表1、表2)。
又如关于“教师理答”的课堂观察量表也采用了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表3)。
对次数的统计,我们采用定量观察的方法,而对“情景描述”则采用以开放的文字记录为主的定性观察方法,这些文字记录为课堂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使我们事隔很久也能够较清晰地回忆起课堂中的细节,十分有助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补学习和行为跟进,弥补了单纯数据记录的不足。
三、再度观察,指向问题解决
通过一次观察,被观察者和观察者可能都能发现几个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妨进行一次排序,比较一下,看哪个问题最突出且必须解决,哪个问题最有价值,讨论后共同确定某一个问题,然后大家对此提出建设性意见,被观察者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自行解决此问题,接着可以由被观察者提出再次观察或备课组决定组织第二次观察活动,瞄准此问题,与前一次的课堂观察情况比较,看此问题在该教师身上取得了多大程度的改进。如果课后会议上,大家觉得该问题已得到解决,就不再进行针对此问题的第三次课堂观察;如果还未解决,可以再组织第三次跟踪观察。
两次观察指向的是问题的解决。开展两次观察对事不对人,目的在于促使教学行为得到改进,存在问题得到解决。
以下是两次观察后一位教师的反馈要点。在本次观察中A老师的课堂理答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A老师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追问引导”和“提示指向”,这两类理答往往是在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的理解偏离总的要求,答得不够准确或答非所问时采用的,这两类的理答能帮助学生准确而迅速地找到答题的要点,答题的方向,从而正确答题。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②A老师的理答中还有属于“点拨思路”的方式,这是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由于学生的理解跟不上,因此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时,教师的思路点拨就能帮助学生及时拨开解题过程中的重重迷雾,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③A老师除了采用言语理答的方式外,还采用了非言语理答的方式,比如老师面带微笑期待学生的回答,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④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堂上还有一定程度的如“简单重复”“明确告知”等的低效理答的情况,这种理答方式,即把学生的回答重复一遍,一般情况下,这是教师理答不尽理想的状态,因为这类的低效理答往往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探究兴趣,这也是造成课堂低效的原因之一;“不置可否”这样的无效理答也偶尔出现,说明教师还未能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成长状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为此,备课组向A老师提出如下修正建议:①充分预设。预设学生的疑问,预设学生的答案,课堂上才能有更多智慧的理答,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②注重对有效理答策略的研究,从而让课堂理答真正发挥有效性,真正起到评定、反馈、激励、促进的作用。可见,二次观察是非常实在的,对被观察者来说也是非常有收获的。
综上所述,课堂观察活动促使备课组每一个成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改进。以课堂观察为抓手,探索如何改进备课组建设,不失为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当然,在我们的课堂观察实践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
言论
啾啾(周国平之女)在四岁时问妈妈:“妈妈,你小时候不认识爸爸吧?”妈妈说是。她又问:“爸爸也不认识你吧?”妈妈仍说是。她接着编起了故事:“有一天,你见到了爸爸,说:‘哈,你不是啾啾的爸爸吗?’爸爸也说:‘哈,你不是啾啾的妈妈吗?’你们就认识了。” 大自然和上同意这个答案:孩子是男女之爱的目的和意义。
――著名学者周国平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而项目又是推进发展的载体。对科技工作而言,要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推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充分发挥,主体在企业、引导靠政府、项目是支撑。如果没有具体的项目,再好的规划也永远只能是规划、再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变为现实。可见,搞好科技项目工作,对于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推进科学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科技项目工作呢?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具体而言,就是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精神策划科技项目,即围绕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寻找策划体现以人为本的项目、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的项目、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项目和广泛惠及民生的项目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论证筛选科技项目,在科技项目的论证筛选中尤其要做到需要与可能相结合、扬长避短与择优弃劣相统一、突出创新与惠及民生相兼顾等,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项目,即便眼前的经济效益再诱人也不予选择;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包括科技项目的立项争取、立项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实施科技项目的监督管理等,这当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善于组织实施对科技项目的招商引资,一方面是推广应用类的科技项目总体上较一般项目更具竞争优势,一方面是招进一个客商往往就给我们带来了推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理念、信息、投资、管理及市场。本文侧重如何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搞好科技项目的争取立项工作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所谓吃透两头,一是要吃透上策。即把握上级的政策要求,包括各个时期上级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有何推进发展的规划、扶持发展政策及要求等,使自身发展工作与上级的部署安排相协调,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可行性,从而争取得到上级在推进发展方面的更大更多支持。二是要吃透下情。即明了基层和群众的发展愿望和需求,做到想基层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发展之所需,并善于将上级的政策要求同基层和群众的发展意愿及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凝聚区域发展的创新活力。
关于吃透上策的问题。根据中央的部署安排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精神,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科技项目争取立项工作必须考虑的最大的上策,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内需保增长促稳定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等。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是未来五年全省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着力推进,除主观方面的努力外,还要讲求工作的方式方法,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工作要规范对路,主动适应上级的管理要求,使我们的科技项目争取立项工作做到事半而功倍。各州市要扣省的科技计划尤其是《决定》确立的工程而作,不需每年再等待省的项目编报指南,一方面是近5年全省科技方面所要做的事就是这么一些,不等也已知晓;一方面是科技项目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之后,相邻年份之间项目编报要求一般也不会出入太大,提前而作不会导致走过多的弯路,相反能争来工作的主动,并可避免因仓促突击带来项目编报质量粗糙通过率低的问题。另外,尽管省的科技计划项目绝大部分已经改为常年受理,但各地的工作还是要尽量往前赶,因为按照现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要求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从20__年开始,省科技专项资金将在每年6月底以前安排下达80%以上,行动迟缓的地方,再好再急需的项目也可能挤不进笼子、上不了车。科技项目的申报文本,一是要有科技创新点;二是项目的实施要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三是必须全面满足所申报科技计划专项规定的门槛条件;四是申报材料要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在坚持实事求是和遵守规范性要求的前提下,讲求技巧和创新,使申报项目的亮点或优势得到充分的显现,做到用独特的优势打动人、用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用科学严谨的规划争得各个方面对所申报项目的关注和支持。
关于吃透下情的问题。主要是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扣上级的政策及要求,弄清搞懂我们各自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明了我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组织去做和怎样才能做得最好。这当中,首要的问题是要强化我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切实增强推进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庙子里做一天和尚还要撞一天钟呢,何况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国家的公务员和党的干部,无论坐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千方百计依法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为实现推进创新发展的目标,乐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差、敢干别人不敢干的难事、争做别人做不了的实事和善事,千万不要把着茅厕不拉屎。否则的话,说大一点你对不起任用你的组织和人民,说小一点你对不起你的那几纹工资、对不起你所在的单位及岗位;说现实你耽误了事业的发展,说长远你也是对自己短暂人生的不珍重。其次是要善于学习和实践,提高理论素养和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能力。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组织或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不掌握驾驶理论和技术的人,你能把车子乃至飞机、轮船开好,不可能;理论上都不能把它说不明白的工作,你还能把它做得科学严密,这也不可能。所以,我们要通过有效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身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同志,必须注重培养自己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能力,不能只会在理论上高谈阔论和总是停留于对事物或工作的感叹与议论;必须把握前沿理论及技术动态,并善于在管理实践中验证或修正完善相关理论。第三是要与人为善,广交朋友。要在广交朋友中捕捉信息、总结经验、转变思路、改进方法和推进工作的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把我们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推进创新发展的工作才会大有希望。但要广交朋友,就必须做到以人为善,不趋炎附势、不趾高气扬,不阿谀奉承、不专横跋扈,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把住从政的原则、守住做人的底线。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从善不图报、有利不抢占、有难齐攻克、有过不推脱,尤其是不能有丝毫“这些好处都是我给你的,你应该对我知恩图报”的想法,因为它是滋生“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根源所在,而且有时还会带来“说者无意听者有音”的诸多麻烦。我们科技部门的职工,不论职位高低、也不论资历深浅,对基层或下属,都要多一些出谋划策少一点指手画脚、多一些关心理解少一点妒忌怨恨、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点指责和处罚、多一些诚心和实干少一点虚假和飘浮。否则,谁愿意与你合作共事、谁愿意给你讲真话、谁愿意为你扛大刀、谁能长久地谅解你和尊重你。这就是我们常说“对别人好的人实际上是对自己好、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实际上是最懂得尊重自己”的真谛所在 。除此之外,要吃透下情,还必须沉得下去、静得下心、受得住累、吃得了苦和抛得开私心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