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5:31:26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价值取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三星及时调整市场策略,积极智能手机市场布局。因市场利益之争,苹果三星发起了专利巅峰之战。在一系列的专利诉讼中,苹果与三星各有胜负,其除了各自拥有相当数量专利积累外,还因其专利组合都具有相当攻击力和防御力,才能大战数回合。在此不由得想到几个与专利价值相关问题:专利权是怎样产生价值呢?当前中国企业是怎样兑现专利价值呢?专利到底有什么价值?专利价值是不是只有通过专利诉讼兑现呢?
一、专利权怎样产生价值
我们知道专利权有三大属性即排他性、地域性以及时间性,该三大属性则是专利权价值来源以及价值兑现的基础。
排他性,指“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因此企业若想专利价值得以实现,则必要获取与“他”相关的专利,而不是仅仅与“已”相关的专利。对于企业来说,此处的“他”更多是与经营相关的第三方,例如市场、竞争对手、供应商、上下游产业链、投资商等。华为公司知识产权部部长丁建新在2011年4月26日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开放日会议上讲到:“华为的政策从来都是申请对别人有用的专利,而自己要用的则藏起来”。当企业将专利用于与经营第三方对抗,则是各自持有的专利排他力量的对抗。值得注意的是,一件专利很少能够对抗或者与所有的经营第三方相关,因此在获取专利权时,要以“他”为出发点。
地域性,由于的原因,专利在哪个国家申请就在哪个国家获得保护。因此为了使专利价值更大化,则在专利权获取时应当明确该专利应该关联对应到哪个地域的“他”,或者换句话说“他”在哪儿可能在哪儿,则专利就在哪里申请,而不是简单考虑“我”在哪里生产、销售就在哪里申请。假如某企业当前仅在中国生产/销售A产品,而A产品最大市场在美国,如果从专利价值更大化角度,该企业不仅在中国申请专利,更应该在美国申请专利。
时间性,专利权只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有效,超过这一时间限制则不再予以保护,专利权随即成为人类共同财富。因此,若企业想不断地在经营活动中兑现专利价值,则在专利权获取时必须考虑经营对象(产品、技术、服务等)的市场周期与专利寿命的关系,才能使专利价值更大化。例如一款产品A在市场周期只是1年,还需要申请专利吗?而另一款产品B在市场周期可以30-40年,超过专利保护期限,如何通过专利演变不断延长保护周期,这是需要考虑的。
当专利权确定与哪个“他”在哪里关联,并在经营中发挥排他作用时,则该专利权就有使用价值了,当专利权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了资产性,也就不愁交易价值。
二、企业怎样兑现专利价值
当前中国企业兑现专利价值方式,最多用于是政府资源置换,其次用于企业间交叉许可换取市场谈判筹码,诉讼维权以及新兴专利运营公司:盛知华、智谷等陆续出现。
1、政府资源置换
在种种政策激励下以及指标要求下(见图1),大多数中国企业不知道专利究竟有什么价值,也去申请专利。在以政府资源置换为价值导向下,专利迅猛积累,2011年中国专利申请量更达163.3万件,居世界首位。
当企业在用专利完成短期的政府资源置换后,仍然遇到问题,例如:
(1)为什么我们企业拥有七八百件专利,但没有一件能用来竞争对手,这是怎么回事呢?
(2)积累这么多专利中,维持专利权年费支出也是一大块,哪些专利是有价值的?哪些专利可以放弃维持呢?
(3)满足了各种指标之后,企业申请这么多专利有什么用呢?对企业经营有什么贡献呢?
(4)企业专利管理人员的工作价值只是帮助申请专利吗?
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对专利价值困惑。而造成专利价值困惑,恰恰是在这种政策/指标激励下,将专利价值兑现导向为“政府资源置换”,未考虑专利价值本源。
当“政府资源置换”的“驱动”要素消失了,或是殆尽了,比如政府资助金额减少了,高新企业认定已完成或者完成各种考核指标后,此时专利权人自然会产生上述困惑。
2、企业间专利交叉许可
企业间专利交叉许可,通常出于构建和平竞争环境,以消除相互诉讼争斗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
中国一些少数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了控制知识产权风险,获得(通过自己申请/购买)可以与国外大厂交叉许可的专利,进而获取市场谈判筹码,降低知识产权成本,在市场上赢得生机,从而发展壮大,例如熟知的华为、中兴等。
还有一些市场、技术及专利实力相当企业,相互诉讼,会出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这种时候,相互诉讼并不能给企业经营带来好处时,企业间更愿意专利交叉许可,换取和平的竞争状态,例如LED主要巨头厂商:日亚化学、丰田合成、首尔半导体等进行专利交叉许可。
专利交叉许可是专利权三大属性基础上兑现专利价值,但未必使专利价值最大化。
3、诉讼维权
当中国企业由“制造”转向“创造”时,中国企业在技术以及市场上拥有优势,为了巩固其竞争优势,则通常采用熟知的诉讼手段维权,例如知名的华为和中兴在欧洲的专利诉讼。
4、新兴的专利运营
由于专利申请量越来越多,即当一款产品制造很多数量,如果没有使用和交易,则就会成为库存积压产品。专利也面临类似积压情况,从国家到企业积极探求专利运营模式,例如新兴的专利运营模式,上海盛知华以及智谷。上海盛知华通过对发明和专利进行早期培育,以提高专利的保护质量和商业价值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化的推广营销和许可转让;智谷为高科技产业提供一个将发明转化成知识产权,并对其进行转让和运营的平台,以最大化地挖掘原创技术的经济价值。笔者和同事调查,美国这样的专利运营公司越来越多,而中国由于专利制度运行时间短且专利保护力度不够,将专利作为资产或者产品运营的公司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之势。
三、企业专利价值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专利到底有什么价值呢,是不是没有诉讼许可,专利就没有价值了?美国IBM知识产权战略总监Rodger Jackson认为:“在一个专利组合中,最终产生最大利益的往往是少数几个,而无论这个组合中有多少个专利。在一个组合中,最终能发生出极大效益的,往往只能由5-10% 的有高价值的专利决定。而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这一小部分的专利是最有战略价值的,是应当关注的。剩下那些价值低的专利,是机会所在。这些剩下的非高价值专利还能有多种途径实现其价值:买卖、授权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战略上的联系。在美国,现在很多咨询公司仍然不能认识到他们服务的企业的专利真正能有多少价值。客户常常说IP没有发挥效益。我想问他们希望发挥哪方面的效益。其实除了经济价值,还有可能带来其他方面的价值,例如结构上的调整。”
Rodger Jackson一语道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即使有再多的专利组合,那么高价值专利只是少量的。笔者及团队给一些中国企业(这些企业一般小1000件专利积累)作过一些专利价值分析项目,发现中国企业高价值专利比率并没有达到5%-10%,大概0-5%左右。如果高价值专利与企业核心业务密切相关,也很少用来主动许可以培养竞争对手,更不可能因转让专利权而使核心业务失去竞争优势。因此产生直接经济价值的专利往往是企业非核心非高价值且与经营第三方关联的专利,当然也包括与自己核心业务关联不密切但与“他”广泛关联的高价值专利。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专利价值兑现不能仅仅看产生经济价值,还是得以支持/实现经营目标为主线来兑现专利使用价值以及交换价值。
从支持企业经营目标兑现专利价值来看,企业处于不同经营阶段,则专利兑现不同价值,即企业的专利价值取向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请参看图2,根据美国知识产权咨询专家研究,就像心理学上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子塔一样,企业对于专利价值需求也是由低到高分层次:安全经营、成本控制、获得利润、战略整合以及远见。
其中安全经营,专利作为市场工具,企业需要积累一定数量专利保护到核心技术以及产品,抵御/控制外在专利风险,实现安全经营;此时企业专利兑现价值方式,主要包括使用专利跟随者,保护自己产品竞争优势;与强大竞争对手交叉许可获得市场准入机会或者潜在技术标准布局专利获得行业准入机会等。
成本控制,专利积累不能无限制扩张,即在有限的预算中获取最多最有价值的专利及其组合;有限专利数量下,提高高价值专利比例,专利潜在价值最大化。
获得利润,此时专利不仅仅作为市场工具,也作为无形资产,通过运作获得直接利润(例如重视非战略级专利进行许可转让等);此时企业除了拥有可以维持安全运营的专利外,还有多余专利成果,且是经营第三方“他”需要的,则可以通过许可、转让获得现金流。从操作上,可以只是针对专利进行专利许可转让;也可以与非核心技术打包作为技术转移业务中一部分;甚至专利、技术以及业务单元一起打包出售,例如摩托罗拉、北电等。
战略整合,通过专利建立新的商业合作关系,改变竞争格局,从战略上榨取专利价值;如果说在获得利润阶段,专利价值来自于专利本身。但在战略整个阶段,更多是构建一种新模式来兑现专利价值。例如当企业拥有非常有潜力市场前景的新技术,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如何快速将新技术产业化,则可以藉由自身IP运作,将上下游厂商关联起来,以便迅速产业化,事实标准化,降低替代风险,甚至制定技术标准,将专利标准化,标准专利化,谋取更大商业价值可能。
远见,通过专利内外部环境结合商业要素分析,对企业未来经营提出主张。例如一家农业企业,若认为未来是移动互联天下,那么完全可以有意获取积累移动互联专利。君不见IBM在很多热点技术都有专利,例如LCD、半导体等并获得利润,但IBM生产LCD面板吗?
若从经营第三方来看,企业兑现专利价值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不局限以下所列:
1、专利价值兑现以获得竞争优势,获得准入机会,阻断跟随者为目的:
(1)通过专利诉讼,警示客户,打击市场同质化竞争者;
(2)通过交叉许可、专利诉讼、诉讼对冲等手段,与强大市场先入者抗争,获得市场准入机会;
(3)对替代品布局专利,干扰客户,阻断替代品;
(4)由上游专利布局,提高对供应商定价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
(5)对下游专利布局,提高产业影响力以及对客户保驾护航能力;
(6)标准中布局专利,增强专利价值兑现能力。
2、价值兑现以资产流转为目的
(1)专利许可转让;
(2)专利技术许可转让;
(3)专利、技术、业务打包出售;
(4)专利入股、专利技术入股;
(5)银行质押;
(6)其他投融资。
3、战略经营
(1)开拓未来市场而储备专利;
(2)新技术迅速商业化,通过IP运作打通产业上下游战略合作,成为技术标准,甚至成为标准专利;
(3)防御性专利池构建,通过防御专利池定价,影响其他专利池定价。
相对于企业所处的传统环境,信息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企业原有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最根本地表现为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低成本以及去中心化。即时性使信息传递几乎不再具有时间差异,世界杯足球赛在移动互联技术下可轻松地做到全球各地的人群与现场的观众同时享受精彩赛事。低成本使人们可以极低的成本甚至说零成本获得海量信息,经济因素已不再是人们获得信息的瓶颈。去中心化使得每个人都可成为信息的者,都可成为―定区域或人群的信息中心,信息拥有和信息不再是社会或企业专属于管理者的特权。移动互联技术导致的上述环境的变化,给企业传统的生存方式带来新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机会。企业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所持有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趋势。
移动互联时代的企业,需要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首先,诚信透明的价值观。传统时代因信息传递方式的限制,很多消费者、合作伙伴和社会无法真正全面了解企业信息,因信息传递手段较少,企业比较容易进行信息封锁,比较容易通过广告宣传等方式掌控客户、合作伙伴和社会所能够获得的企业信息,从而能做到掌控顾客、合作伙伴以及社会看法。所谓的“纸包不住火”在传统信息传播时代并不是一种必然事实,这种情况下,企业因功利性目的,常会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隐瞒、筛选、加工和再造,要做到真正的诚信实际上是不容易的,因为不诚信可以过得去。移动互联时代则相反,无论什么组织,再高级别的保密信息都可能被泄露(美国中情局掌握的信息都可能被斯诺登式的人物所泄露),更不用说是企业秘密,所谓的“纸包不住火”已成为残酷现实。在信息已不可能被垄断、被隐瞒环境下,要想维护好企业与客户、合作伙伴、社会的关系,要做到诚信透明,不要自作聪明地欺骗他人,不要利用所谓的信息不对称获得额外商业利益。
其次,平等分享。传统时代因为信息拥有的数量不平均,信息拥有的权力是不平等的,因此每个人实际拥有的权力是不平等的,拥有信息越多的人在组织中就拥有越多的权力,相反,拥有最少信息的人往往也是组织中最少拥有权力的人。信息造就特权,特权导致难以平等分享,拥有信息和特权的人在组织中总是会利用手中的信息和特权影响企业的价值分配,从而使自己在企业的价值分配的过程中占据优势。而移动互联时代消除了特权赖以生存的信息拥有差异化前提,每个人因为拥有的等量的信息而变得平等起来,尽管这种平等仍然是相对意义上的平等,但却是决定意义上的平等,因为一旦信息拥有量平等了,其他特权以及依附于特权的分配不公都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冰雪消融,难以持续。企业所采取的平等分享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对外的,企业与客户的平等分享,表现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一个是对内的,资本、管理者与员工的平等分享,表现以人为本。
第三,开放合作。移动互联环境下由于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和低成本特性,导致所谓的“距离死亡”,即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协同已经几乎不再受距离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企业的边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因为距离较近的原因适合企业内部作的事情,比如零配件生产、会计服务、软件设计服务等,在移动互联时代变得可能更适合企业外部人士去做,传统的企业一般都会把研产销供等作为企业的基本业务,很少有企业把其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外包的。而移动互联时代,大部分企业则基本不会做全四个环节的,有的企业可能专注于营销和研发,而把生产和供应外包给市场,比如苹果和小米科技;而有的企业则只专注于擅长营销和研发类企业外包出去的生产和供应业务,比如富士康和歌尔声学等。具有开放合作意识的企业往往更能够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所带来的这种便利,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外包给市场上的企业,从而更容易获得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
第四,尊重包容。信息交流的加速和低成本、信息接受和信息的去中心化,使得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趋势,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带来的是企业生存环境的复杂化和多变性,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市场竞争复杂多变、政府政策复杂多变,等等,企业现实持有的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可能在急速变化和急剧复杂化的环境中失效,而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也必须使自己的价值观变得多元和更具有包容性。这样,当企业的主流价值观遭遇挑战而变得失效的时候,多元化的价值观或者说持不同价值观的团队往往就能带领企业走向未来。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价值取向时代指归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群体组织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其价值诉求与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基于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这种时展的视阈来确立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企业文化的核心应当是“以人为本”。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不能仅仅关注企业文化的功利性,更重要的是关注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企业应该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否真正体现这一点,是检验企业文化优良与否的一个“试金石”。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主张“企业即人”,企业中的人、财、物的管理应当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人”则势必处于管理的中心。在现代企业中,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在企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即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中,惟有人力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具有深度的可再开发性,具有可转化为其他社会财富的“增殖力”和“扩散力”。要努力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将企业文化建设同管理制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用文化手段建立员工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用人、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新制度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企业推进自身文化建设的重点。
构建人本指归的企业文化体系,一要重视企业先进文化的培育。杰克?韦尔奇认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发展先进企业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帮助企业员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和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崇尚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成为普遍风气,使企业员工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信用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二要把握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导向。企业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努力的方向,以及个人行为的准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要把提高员工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把这些内容和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和通俗化,建立本企业的“企业道德”,使每个职工都能够在不同的岗位和不同层次上,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利益。三要重视企业民主建设。民主是企业人全体参与创立企业文化的条件。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企业人才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被爱护,才能调动企业人参与创立企业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民主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层次。四要重视企业人的培育。重视企业人的培育,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精髓所在。要大力堤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企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智力支撑,把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使企业成为支持人与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学习型组织。五要重视对企业人的精神激励。企业文化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对企业全体成员精神的激励,使企业人的精神力量在激励下转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制度,形成人力资源
市场化配置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竞争与流动的制度环境,使企业文化资本化。
二、和谐融洽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体现。“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前进的动力,企业的和谐发展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进程。因此,在企业中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职工对和谐企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企业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相比,更具有以人为本、兼收并蓄、富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它能在企业与员工、企业与部门、企业与市场和企业与社会之间形成和谐的内外部人文环境,促进企业在和谐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和谐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发展人文性,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强调发展应当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因素的协调共同发展,指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同一指向性,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从根本上科学地规定了发展的方向,从而保证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和谐发展。二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构建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基石。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应强化对企业内的利益矛盾协调的导向。阶级、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社会分化而形成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的增加等等,都会在企业中得到反映。其中,劳动关系矛盾的增多已经成为影响职工队伍团结稳定、成为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引导员工用和谐的观点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员工的共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和谐的理念成为整个企业的重要价值取向。三要通过培育共同的理想信念把全体员工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在和谐文化建设中,要着力重视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培育,把铸造企业发展之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绿色生态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把绿色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理论中,使企业的各方面都灌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创造绿色生存环境,塑造绿色企业形象,营造良性循环的生态品牌经济。绿色企业文化它要求企业达到企业与环境、企业人际关系和企业员工自身心态三种和谐的统一。在这三种和谐的统一中把握企业机体的活力和动性,赋予企业以自然有机性的生生和谐、环境适应性的协变和谐和价值合理性的臻善和谐,从而使企业富有竞争力和长期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拥有和使用这种绿色文化,它将在拥有千姿百态的文化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文化建设要求企业一是重视绿色生产。在选择生产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必须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技术选择。中国企业已越来越重视加速科技进步,但是,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远未上升到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现阶段我国绿色文化对技术和产品导向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到“既经济又环保”,化解这个“两难选择”的唯一现实的途径是大力开发“绿色技术”,实行技术创新。二是要求实施绿色战略管理,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绿色管理以绿色文化观念作为价值导向。实施企业绿色管理,要求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将企业的清洁生产作为主要目标;将建立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主要手段;将绿色营销、建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为最终目的;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特别要通过实施ISO14000和SA8000等认证体系,通过实施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管理,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为企业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迈进奠定基础。三是强化绿色意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要以绿色为标志重塑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渗透到企业的理念识别(MI)系统和企业的行为识别(BI)系统的每一单元。以绿色为纽带把企业和社会、消费者、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四、节约增效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把建设节约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节约型社会”是人类一种良好的价值诉求,也是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必然逻辑。企业真正成为节约型企业需要文化的整合和良好的价值导向。应该特别地重视文化的力量――建立良好的节约文化的价值诉求,大力倡导和普及节约型文化,营造节约型文化氛围。
建设节约型企业并把它打造成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全体职工的认同和执行,才能发挥出它的独特威力和作用。一是领导应率先垂范,成为建设节约型企业的带头人。因为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领导地位,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决策者思想意识及价值观的反映,领导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关系到企业文化的走向。企业领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站在大局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加快建设节约型企业的重要性,把建设节约型企业摆上重要日程,在构建企业文化中要走在前列,担负起企业文化的倡导、示范、整合和变革的责任。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观点和认识问题。要从建设节约型企业的文化内涵、重要性与迫切性、目标和基本原则、实施方法和步骤等诸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形成可行的操作方案或指导意见,以此确定建设节约型企业在企业文化中应有地位。三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全体职工在思想上树立节约意识,树立勤俭办企业、节约资源光荣、浪费资源可耻的新风尚。建设节约文化的核心在于把节约理念融入企业。四要把节约文化建设和节约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建设节约型企业必须有严格的法规和制度约束。在社会生产领域,强调发展生产与保持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在建设流通领域,强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节约型企业和社会。
五、安全文明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
安全文化,是以保护人的个体生命为价值取向的人类活动之总和。高度注重安全文化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命价值这个核心,已成为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企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不仅仅反映在经济指标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职工群众生活的质量指标上,反映在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环境上。抓好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潜能,构建和谐的企业安全文化,实现安全生产的良性互动。
创建安全企业文化要着力从加强设备硬件建设投入是基础;完善并规范地执行管理制度是关键;提高人员素质是根本保证三个层面来构建企业的安全文化。要看到提高人的安全素质是以人为本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营造企业“关注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强化群体的安全意识,提高其技术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感,构建和谐的制度文化、执行文化和人文文化,切实解决当前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职工找到安全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安全决策和安全操作的目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永芝:邮政企业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思考[J].中外企业文化,2003年12期
Abstract: The paper has a hypothesis, namely enterprise can adapt to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by optimizing self function. It conforms to the views of Chicago school of behavior, namely enterprise behavior causes the specific marke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based on this, decides to the market performance. Therefore, the enterprise strategic management regulates the business behavior and forms symbiotic effect with external environment.
关键词: 企业;战略管理;价值取向;实践
Key words: enterprise;strategic management;value orientation;practice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158-02
0 引言
企业战略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将深化人们对企业市场行为的理解。根据SCP模型可知,企业行为受到所处市场结构的作用,从而逻辑形成一定的市场绩效。这种着眼于S—C—P传导基础上的产业组织理论,却被行为学派所批评。行为学派认为,首先由企业行为促成一定的市场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市场绩效。在生物学隐喻下,前者可以理解为是达尔文主义观点,而后者则属于拉马克主义观点。
针对本文的选题实则潜在着一个假设,即企业可以通过自我机能的优化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演化。这就表明,企业战略管理的价值取向应与外部环境特征相契合,并在符合拉马克主义逻辑演绎进路上,最终展开自己的战略构建。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对“价值取向”的解构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企业所实施的市场行为并不遵守新古典经济学逻辑,即在经济理性驱动下企业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经过充分计算来获取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优基。与之相对应,演化经济学逻辑则与企业市场行为的现实选择相适应。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可得,企业不仅面临着自身内环境,还处于更加复杂的外环境之中。就影响企业行为特征的权重而言,则主要在于外环境的作用。其中,外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由此,企业若要建立起与内外环境相适应的共生机制,便要求其在价值取向上符合经济目标的需要、社会目标的需要、环境目标的需要。
为此,对“价值取向”的解构也可以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
1.1 经济目标方面的价值取向 本文认为,经济目标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并且,也是支撑另外两项目标的物质基础。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视阈下来探究经济目标的实现,其应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达成:企业市场势力的增强、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跟进,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等。受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部约束机制影响,当前企业在经济目标方面的价值取向,更倾向于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
1.2 社会目标方面的价值取向 根据国际“企业社会责任 2000”的定义,其中的社会目标便在于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笔者也从这一视角,来阐发社会目标方面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企业战略管理在这里的价值取向不仅需要通过正式制度来规范,更需要在战略实施中循序渐进的来满足。为此,关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企业人才储备,以及薪酬分配体系等要件,都应在不断实施中得以优化。
1.3 环境目标方面的价值取向 相对于以上两大目标基础上的价值取向不同,这里价值取向更加突出企业的公民意识。且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企业将无法获取由此所带来的全部利润。不难看出,建立在该目标上的价值取向时常被部分企业所忽略。为此,惟有引入环境目标方面的价值取向,才能使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2 企业战略管理与价值取向间的关系分析
以上借助企业战略管理目标这一中介,对价值取向进行解构。然而与目标管理不同,价值取向属于企业管理哲学范畴,这种形而上的东西究竟与企业战略管理间形成怎样的关系呢。惟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展开对现实价值的构建。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世纪,我国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可以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使企业管理面临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同时,我国又加入了WTO,这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必然从封闭型趋向开放型并处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新环境、新形势对我国企业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企业管理仅靠传统的管理模式、方法已远远不够了。强化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根本保证。
一、新形势发展要求企业管理进一步创新
(一)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两个转变”的要求
目前正是我国实现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两个转变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进一步创新。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封闭型、被动型、粗放型、物本型的管理模式。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大加强。这种情况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进行变革和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型、自主型、集约型、人本型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现在已经走出短缺、奔向“过剩”,经济增长方式也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节能降耗、提高附加值和增加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创新。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1 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有别于以土地、劳动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它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配置要素,以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作动力,以导致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主要特征。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我国企业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在经营决策上注重掌握和运用决策支持系统,在作业流程上进行重新安排或彻底更新;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经济,它要求企业减少管理层次,加快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提高管理效率;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尽快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在管理思想上从重视物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并提高企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重视环境管理。总之,知识经济必然要求企业管理在各个方面推进变革和创新。
(三)企业管理创新是加入WTO 的要求
加入WTO这样一个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组织,符合我国的前进方向和长远利益。加入WTO会给我国企业的管理带来诸多机遇,企业将更加深入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有了更多、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能更为直接地引进、借鉴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从而给国内企业带来崭新的管理视角和发展思路。加入WTO 也预示着我国企业在经济运行规则上的国际统一化,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对资源的控制和产业的垄断,直至完全退出一般性竞争市场,这将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和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当然,加入WTO也会给我国企业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加入WTO 预示着我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使外商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资主体更趋跨国化,投资方式更趋多样化;预示着更多的外国商品和服务将涌入国门,从而导致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原有的市场份额将重新分配;预示着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将通过人力资源本土化政策的实施,使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上述种种趋势都预示着企业运行和管理环境的剧烈变化,它必将迫使我国企业进一步加速推进自身的创新过程,并努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措施
(一)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
思想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清楚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效益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思想,在此基础上,更新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二)建立有效机制,培育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因此,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职业化。
(三)构建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也需要文化渗透,需要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业人本文化。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为此,要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构建企业管理创新的软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表彰创新英雄人物,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礼仪以及创新文化网络,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来感染员工。
(四)加快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关系。制度创新是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细胞。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组合,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开发活力、行为激励体系及高效运作的机制。制度创新能为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增加推动力。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
应该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我国一些公司的高速增长是带有原罪的,带着对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破坏性和资源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明确企业和决策者的对外价值、决策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尤为重要。企业家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企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社会责任是企业管理创新价值取向的核心。
(一)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发展尽一些义务。虽然社会效益和企业利润有时会发生冲突,但更有相辅相成的一面。既要讲究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能够长期存在、永续经营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引入企业社会效益经营理念,强调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效益是企业获得长期利益的重要保证。企业和用户、社会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了这种关系,企业也就不复存在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如何对待用户,是否注重社会效益,对企业长期利益的获得和发展至关重要。社会效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公益形象,能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依托有形资产获得更多效益,具有促进企业有形经济资产原子裂变式增长凝聚人心的功能。而社会效益需求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有学者把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安全性需求、赢利性需求、独立性需求、超常发展需求和社会效益需求,这些需求呈阶梯形结构,社会效益需求处于企业需求的最高层次,也是企业存在的原本目标和价值。
(二)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注重社会效益和企业长期利益的一致性,在注重和追求社会效益的过程中获取企业自身的最大利益,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路子。虽然企业的目的是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但也要考虑经营活动对他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要以社会伦理规范自身的经营活动,以民族责任感审视企业行为,最基本的是要做到企业的发展不是以损害他人为前提,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企业经营者人人自律,企业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整体发展环境。行业协会和企业家俱乐部等社会团体也要发挥作用,引导企业树立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大力宣传先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形成示范效应。
论文摘 要: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发展情况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企业对于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以及职工对于体育的理解和价值取向现状,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希望职工能够有一个强壮的体魄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都会有一些有利于体育活动开展的计划,而对于职工而言,体育价值的理解程度成为一个单位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所以笔者对于企业职工的价值取向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所以职工的身体健康关注着企业的发展,在人们逐步对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有了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开始对于企业职工的体育活动现状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希望从中能发现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革的措施,以帮助企业职工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于其工作、生活的重要性。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们发现,企业职工在体育价值取向方面还存在一些误解,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对于大多数企业职工而言,他们都为了生活而整天忙碌,在面对企业绩效奖励政策的鼓舞下,大多数企业职工都希望自己能够挤占更多的时间出来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务,从而能够拿到更多的收入,帮助家庭改善生活条件,为孩子教育和今后的发展积累一定的资本,面对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和赚钱,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职工而言,尤其是厂矿企业而言,在注重绩效工资和讲究工作效率的大背景下,很多职工都在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加班加点的工作,增加自己的月收入,调查发现,对于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对于人体健康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都认可体育对于人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多数人都坦言,在时间分配上,更愿意花费时间在工作上,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很无奈的选择。
(2)职工参加体育锻炼主要目的为了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健身,消遣娱乐。45-60岁以上的职工由于常年的工作和家庭原因,其参与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及治疗疾病;25-45岁的职工由于工作和社会交际,其锻炼目的是健身健美;25岁以下年龄阶段的职工身体处于体制增长期,其体育锻炼目的消遣娱乐。另外,我国目前实行医疗制度改革意味着城市职工今后就医由个人负担,在我国目前各种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职工为减少疾病发生,预防疾病,从预防学角度看,科学进行体育锻炼是最好的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
(3)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对项目的选择比较广泛,主要有:养生气功、健美操、舞蹈(包括交谊舞)、秧歌、武术、太极拳、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走或跑步、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从调查结果显示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深受群众喜爱的项目依次为:健身走和跑步是最传统的健身内容,在目前城市健身当中,我们观察到,不单纯是企业职工,包括退休的老人和城市自由职业者,在时间相对自由的人群当中,大家对于健身走或者健身跑的喜好程度也是最高的,调查发现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被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健身操是传统喜好的健身项目,由于其轻快的音乐节奏,其参与人群超过了五分之一、舞蹈也是现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喜爱的人群大约占到五分之一、养生气功大约占十分之一、太极拳参与人群大约占到十二分之一。由于这些项目简单易行、技术要求较低且不需要专门场地和设施,易为群众接受。各项目中,走或跑步之所以是职工首选的体育活动方式,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职工有与家庭成员、与邻居结伴就近活动的生活习惯,许多家庭在早晨或晚饭后走步健身;另外,各种节奏性、韵律性较强的健身操、舞也受到中老年人的喜爱,特别是各种晨、晚练点开展的老年健身操、秧歌等活动,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愉悦了精神,很受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欢迎。
(4)95%职工体育消费每月在300元以下,(其中61%的居民体育消费在100元以下;34%的体育消费在100-300元)而300元以上的仅占5%。这点足以说明,现有的消费状态主要由经济收入水平所决定的,在大多数职工眼里,由于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和赚钱欲望过高以及钱难赚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职工把自己辛苦赚到的钱更愿意进行储存或者花费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上,他们认为在体育方面过多的投资不符合他们家庭的状况,这种认为体育消费属于高层次消费和体育消费属于奢侈消费的观念成为众多企业职工不愿意在体育方面进行投资的障碍,尤其在企业职工当中,处在较低层次的职工对于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更低。
综上所述,企业职工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职工的身心健康关乎着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有义务对职工的身心健康进行实时诊断,并指导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并获取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岩.经济体制的转换与企业职工体育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
[2]李玉宁.广西职工体育取向层面的新积淀[J].体育科技.1996.
[3]兰自力.我国三资企业职工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3.
[4]徐霞.中国职工体育的历史回顾及发展趋势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5]凌青东.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职工体育文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6]任海.试论新时期我国职工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
[7]任海.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职工体育主体意识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
[8]李华.当代体育价值观基础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关键词 专利战略 嵌套选择 专利组合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一 形形的专利现象
在当前,“专利”是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词汇,各种专利产品的广告层出不穷,各种版本的专利诉讼也此起彼伏,经常能听到各种有关“专利侵权”、“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词汇。在这些形形的专利现象中,有我们容易理解的专利许可、转让,专利侵权、诉讼、无效、和解,以及交叉许可;也有我们不太熟悉的专利联盟、专利池、专利流氓、泡沫专利、非正常申请;甚至还有一些让我们困惑不解的现象,比如文献公开、免费开放、故意搁置等。
然而“存在即合理”,上述种种专利现象都是不同的企业在不同阶段选择的不同专利策略,不管出于主动或者被动,它们都需符合当前企业的整体商业目的。换言之,根据企业的价值取向,选择合适的专利策略。
二 各种专利现象背后的价值取向分析
(一)基于隔离竞争对手、构筑技术壁垒的考量。
这一般是当企业处于行业的强势地位时所采取的策略,企业为了维持其在本行业中的优势地位,经常需要通过申请专利,取得知识产权的方式来获得对技术的控制、构筑技术壁垒。在保护组织资源不被竞争者模仿方面,专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种“隔离机制”,以阻断来自竞争对手的侵权(模仿或反向工程)风险。企业利用专利权保护的地域性特点,率先确立产品的技术标准,凭借垄断地位构筑市场准入壁垒,从而使得其它企业无法跨越技术屏障而被“隔离”。这种隔离机制超越了技术本身对企业的回报,给专利权人带来排他性的价值和机会。
(二)基于规避技术壁垒、破除阻碍的考量。
在开放式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常常来源于高效使用别人的发明创造。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企业在披露自身发明创造的同时,倾向于利用专利权加以保护,这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就构成了技术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上述技术壁垒,最直接的应对手段当然是向专利复审委提起无效请求,但这种方式直接把竞争双方置于对立状态,且结果难以预测,所以一般只是作为对方提起己方侵权时的应对措施。对于多个竞争对手在本技术领域上都有一定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交叉许可或者建立专利池、实行一揽子许可的方式,如此,在竞争企业之间就可以清除障碍性专利,减少专利纠纷和降低诉讼成本,对外则能极大地减少专利权的交易成本,促进技术转移。
(三)基于战略防御的考量。
美国思科公司的Robert Barr认为:“为了对付有意无意的和有时不可避免的侵权,唯一的办法就是每年自己申请成百上千的专利,以至于我们能够将其作为交易筹码带上谈判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专利作为战略防御的价值愈发重要,因为它们总是面临本行业优势地位企业在技术上实行的各种限制和打压。这种策略在具有累进型技术特点的电子及半导体行业的应用更为普遍,因为这种行业的技术累积性特点,从而使产品生产或技术商业化会遇到一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权重叠交叉的现象。这些拥有专利权的企业就形成了一种“相互套牢”的局面,如果面临其它企业的诉讼威胁,它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有关专利进行反诉,从而对潜在的入侵者起到威慑作用。
(四)基于技术推广的考量。
企业在发明了一种当前产品或技术的替代产品或技术,并取得了专利权后,出于技术推广或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的需要,会不遗余力地推广该种产品或技术。有的企业在明知其他企业侵权的情况下一开始常常故作不知,任其做大,更有甚者,甚至直接免费开放该专利产品或技术,以挤占老产品的市场份额,使新产品和技术获得更好的推广。一旦该产品被广泛认可,或者该技术成为了事实上的技术标准,专利权人就可以收取专利使用费,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五)基于回笼资金、获取直接经济利益的考量。
企业利用专利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战略需要,达到其商业上的目的,从经济上直接获取利益自然是其专利策略的重要方面。企业进行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需要在前期有大量投入,有时需要迅速回笼资金,获取经济上的回报。企业通过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专利权质押、技术入股等方式增加收入或减少支出,都可以实现知识产权向资金的迅速流转。
(六)基于良好声誉和提高知名度的考量。
当前中国由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开展,各级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等核心竞争力也越发重视。专利、特别是核心专利的持有量对企业而言不仅涉及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本身,也是关乎企业声誉和知名度的形象问题。一些企业,特别是技术型企业,经常通过持续的专利申请活动来显示其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以向外展示其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获得良好的声誉,还能通过这些专利向投资人证明其业绩,获取融资。
(七)其他。
除了以上讨论的种种,还有许多非常规的考虑。例如,有些企业为了获得谈判筹码或者显示实力、获得政策支持,申请大量的质量低劣的“垃圾专利”;有些企业在获取了专利权后,即使该项技术已经先进成熟,却出于种种考虑(比如战略储备、原有技术尚有竞争力),选择将该项技术故意搁置;还有些企业则积极购买专利构建专利资产池,但自身却不从事任何实际产品的生产,而是对其他企业以诉讼或诉讼威胁的方式开展业务,由于其“好讼”的恶名,常被称之为“专利流氓”等等。
三、对企业专利战略选择的启示
一个好的专利战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即利用最小的代价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或者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突破竞争对手设置的重重障碍。在着手选择适合自己的专利战略之前,我们首先应当了解企业专利战略可以看成由一系列嵌套选择事件组成。例如是否申请专利,是否将专利许可出去,是否,如果的话选择何时、何地、对谁等等,上述事件包含若干层嵌套组,从而组成一个“嵌套选择集合”。在上述选择的多极嵌套中,存在着优先权排队的问题,每一次选择在带来一些机会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另一些机会,例如一项专利若被授权,则表示它将不可能作为商业秘密来保护。同样地,一项专利若被选择成为专利许可的对象,专利权人的行为也要受到许可协议的约束。这种选择的嵌套模式渗透到企业专利战略的每一个方面。
因此,企业在选择自身的专利战略时,应当做好规划,在作出抉择时必须在其预期的收益和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间仔细权衡,然后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最能实现自身商业目的、价值最大化的专利策略。
(一)找好自身企业的定位。
“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买东西如此,选择专利战略也是如此。企业只有充分了解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做好自己专利战略的部署。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例如是属于新兴产业还是已经进入衰退期的产业,属于技术累进型产业还是对当前技术依赖性不那么强的产业,都对专利战略的选择影响巨大。另外,本企业在该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例如是强势还是弱势,属于领军企业还是跟随企业,其企业形象如何也直接影响其专利策略的选择。
(二)专利权的获取和专利管理。
专利权的获取是企业运用专利工具的前提,是企业专利战略的基础。企业一般通过技术创新来申请专利进而获得专利权,但获取专利并非技术保护的唯一途径。技术创新还可以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当企业开发一项新技术,在决定是否提交专利申请时,不仅要考虑自身技术的可专利性,还要考虑该技术的被仿制的可能性,竞争对手的研究进展、剩余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等。若企业开发的某种新产品不易被模仿,竞争对手在一段时间内也难以研制出来,就可以采取商业秘密途径进行保护,这其中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可口可乐配方。和上述可口可乐的情况相反,如果企业开发的新技术是他人通过反向技术可以容易得到的,那么在其产品进入市场前就一定要首先申请专利。
在获取一定数目的专利后,为了最大化其利用价值,还需对专利进行有效管理。专利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管理,因为随着市场需求,专利权剩余寿命期的变化,专利的价值也随之变化,从而对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权的保护和运用措施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专利可以通过放弃或转让来节省开支,而一些有潜力的专利则可以通过专利组合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其价值,这是因为,通过有效组合,作为一个集合体,专利组合价值将大于专利组合中单个专利价值的总和。企业通过对专利进行动态组合并积极进行市场技术布局,可以降低专利的管理成本,提高专利的资产可利用性,从而实现专利对企业资产或者企业价值的贡献最大化。
(三)专利的运用策略。
企业在对自身有良好的定位,并有一定的专利储备后,就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选择合适的专利策略来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而由于企业专利战略的嵌套选择特点,企业在选择专利战略时必须在其预期的收益和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间仔细权衡,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例如对于行业龙头企业而言,企业专利最直接的战略目标是有效的遏制竞争对手,有效的保持技术进步的主导权,使企业得以持久长久发展。在上述过程中,企业应密切注意国际技术发展趋势,例如专利技术标准化的趋势,如果能将自身的专利上升为行业标准,或者把自己的专利纳入标准内,就意味着专利这种“私权”搭上了标准的“公车”,为企业实现了从技术领域提前抢占利润空间提供保障,并且可以通过收取专利费的方式在获取高额回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排挤直接竞争对手、控制市场规模。
对于中小型企业,其急切的目标也许在于获得设计介入权,此时企业可以利用所持有的专利吓阻优势竞争对手可能对己企业提出的潜在专利诉讼,并最终以获得交叉许可协议的方式介入特定市场。
另外,还有一些新兴企业专门从事专利经营,如专利许可公司、专利流氓等。这类公司并不从事实际产品的生产制造,而是在创新价值链中选择自己专注的某些环节,并将“汇集分散专利集中管理以获取竞争收益”确定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典型的如法国的汤姆逊公司,其每年的专利许可费高达数亿欧元。
当然,企业还可以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考虑,例如需要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声誉和知名度,需要融资以进一步扩大发展规模,需要获得政策支持等等。为实现上述目标,专利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技术独占”手段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巨大价值,使企业以较小的代价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获取市场有利的竞争地位。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
参考文献:
[1]袁晓东、孟奇勋.专利集中战略:一种新的战略类型.中国科技论坛 2011(3):88-94
[2]黎薇.企业专利诉讼战略:国外研究评述.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1):156-159
[3]王胜利.一个攻守兼备的策略--专利池的解读与启示.科技管理研究 2009(9):340-342
[4]袁真富.专利反向运用策略及其风险评估.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10):44-47
[5]刘燕燕.论专利技术标准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6):86-89
[6]黄德海.专利组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人协会年会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集:62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