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7:10:02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而在大学体育的教学当中,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它的其中一个任务,是目前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和重要环节。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一、引言
对于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并注重培养出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教育引导,使他们都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共同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在其中也必须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在对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进行塑造时,要做到精益求精,在努力传授各种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都能很优秀的人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当中,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不容乐观,大学生们出现了思想道德品质开始下滑的趋势。因此,如何能够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当中,进一步的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就十分重要,这也是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工作者应该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及其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
首先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进行确立,其主要的依据就是不同社会和阶级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具体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包括这样的几个方面:首先是思想教育;其次是法制教育;再次是政治教育;最后是道德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尤其要注重教学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要求以及受教育大学生思想品德具体形成的规律,来对学生进行一个目的比较明确的教育,这个过程中,还要很好的去揣摩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矛盾。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思想品德教育看起来和体育教学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可以看作是教育系统当中两个比较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有所区别,但其实也是相互联系着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之所以要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品德活动,教学的结果是要将各种开放的哲学观点、先进的政治思想、合理的法纪观念等以不同的教学形式灌输给学生,使得他们的社会意识发生一定的转化,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体育教学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日常体育行为,使他们的体育意识得到增强,以进一步的去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全面发展。另一个方面,我们说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的。首先表现在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而且共同存在于整个教育系统当中。其次,它们之间又可以相互进行渗透,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其实也包含了很多健身方面的观念,各种艺术审美情趣以及学生情感方面的陶冶等,而在各种体育活动当中,则包含了很多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因素。
三、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
在各个不同种类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项目非常多,内容也比较丰富,组织教学的方法往往可以灵活多样,而且学生在对某项运动进行学习的时候,如果想要熟练的去掌握各种不同的运动技能,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就不得不去反复的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还要经受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同时要承担比较大的负荷,需要他们付出很多的血汗和劳动才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素质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培养,因为,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形成往往和他努力克服困难的程度相联系在一起的。
(二)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
创新教学现在成为了体育教学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如果想要在一件事情上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勇于去发现真理,并找到新的道路,去解决那些前人遗留下来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学体育教育同样要逐渐的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接轨,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不断的去培养出更加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使它发挥出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独特。
(三)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大学体育教学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往往能够成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和心理交流的一种方式。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学生进行河东交流,比如说当学生的动作不协调和不规范的时候,可以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对生病的学生也可以送去温暖,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状况等。
(四)各方共同努力,探索新途径
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它往往需要我们社会上的各方面来共同努力,而作为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并善于去分析不同的新问题,在此过程中,还要勇于探索出新的教学途径,善于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收到最好的效果,并最终达到体育教学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早已不只是政治课上的任务了,它应当始终贯穿到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潜心的去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出创新的教学手段,而且要随时做好准备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使我们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一定的升华,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和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
素质教育是90年代提出来的教育概念,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过去的“应试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育。素质教育则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发展,自从这个教育概念提出后,现在已成为时代的口号,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内涵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
1.1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是所有学生共同具有的,其内容构成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在程度上会存在些许差别,具体而言,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包括品德、文化、体质和能力等方面。第一,思想品德方面的。首先是思想政治品德,它是学生素质结构的主导因素,因为它决定着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性、目的性和社会行为的自觉性。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民族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其次是道德素质,要具备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民族的素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尽自己的努力。第二,文化科学方面的。这是作为文化人的大学生所共同具有的,首先是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文化、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是个人在社会生存交往的工具知识,比如语言知识、理工科知识及计算机等科技知识。第三,体质方面的。大学生需要具备身体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要具备体育锻炼方面的基本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第四,能力方面的。这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比如自我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从事非复杂性劳动的能力,以及吸收选择与生活有关的信息方面的能力等等。
1.2专业素质
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需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三大领域知识,对本学科的知识要深入掌握,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求涉猎面广。除了本学科专业基础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可选择文化艺术类课程或是对日后踏上社会岗位有帮助的的课程。第二,专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由三个层次组成:首先,是一般能力,包括阅读、信息资料的搜集查阅、书写、社会观察、运算等能力,这是所有大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其次,是运用专业学科知识解释或解决一般性问题的能力,比如理工科学生的实验能力、科研能力,文科生的社会调查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等;最后,是创造能力。也即是学生在整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能力,创造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能力,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三,方法方面的。方法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方法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与少及获取的程度,工作成效及科研成果如何都跟方法有一定的联系,通过采取正确高效的方法,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的提高又能帮助获取正确的方法。作为大学专业素质组成部分的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方法,也即是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是科研方法,三是思维方法和方法理论基础,方法作为创造欲发展的中介和手段,大学生必须得具备。
1.3心理素质
大学阶段是人的思想、创造力上升的阶段,也是品德、信念、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记忆力、较强的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其次,要具备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社会情感;再者,要具备抗挫折能力,坚强的意志,客观理性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正确看待成长路上的成功与失败;最后,遇事要学会沉着冷静思考,切忌冲动、情绪化,采用极端方式解决矛盾。以上这些都是良好心理素质结构所该具备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
2.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法途径
2.1将素质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将素质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融合进去,改变过去教学活动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做法,构建起以素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并围绕素质培养来制定培养的规格要求和模式,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2.2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
素质培养不能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教学课程的设计要以素质培养为目标,要能够有助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基础素质的形成,因此,需要设计出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科技、人文发展的新型课程,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除了基础专业课程外,可以重点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语言、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以强化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开设逻辑推理、写作、公共关系、领导科学、组织行为等类别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统计分析、人际关系处理及组织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3.结束语
素质教育本质上发展教育,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培养是一项多方位、多层次、开放性的工作,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理念,以社会的发展要求及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来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要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通过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涌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8):16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能力构成要素;培养途径
一、引言
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是体教专业大学生运用知识的本领、为未来从事的体育教育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入,教学改革的深
入,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应对新的挑战,只有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构成要素发生新变化,培养途径需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
求。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二、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构成要素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书籍,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综合能力,主要包括:
1.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专业能力
(1)体育教学能力(包括:制订教学文件、组织教材教法、语言表达、管理能力、教学评价、处理偶发事件、合理利用场地器材的能力);(2)运动训练能力(包括:制订训练计划、科学选材、临场指导训练、合理训练方法的能力);(3)从事课外体育运动的能力(包括:组织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裁判、运动会的编排、一般医务监督、制订运动处方);(4)体育科研能力。
2.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必备的专业能力
(1)品德教育的能力;(2)持续学习的能力;(3)创新能力;(4)实习实践的能力;(5)团队合作的能力;(6)适应新环境的能力;(7)担任社会指导员的能力;(8)掌握外语与运用多媒体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等。
三、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剖析
首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工作者,不仅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也很重要,其中道德修养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必备条件。师德是否纯洁高尚,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有必要加强品德教育,知法、懂法、守法,提高教师素质。
其次,新时期的体育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只有在教学中,勤于思考、积极进取,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体教专业的大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才能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才会有不断的创新。
第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使得未来的体育教师应不断地改变和充实自身的知识。这就要求当今的学校教育应当“面向未来”,不能简单满足和局限于今天已有知识的传授,而应特别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强调对学生持续学习能力的
培养。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在未来人才能力的培养上,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的理念为目标。
四、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1.品德教育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校并非不重视学生品德教育的培养,但是很大程度上是走过场,提升师德最关键的途径是自我修养,开展法制宣传讲座,提高道德意识。邀请师德典范者作专题报告,组织开展讨论会,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引领作用。
2.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同时,要培养终生学习的观念。例如,经常在课堂上开展相关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自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校组织开展相关的讲座,通过权威效应使学生认识到树立终生学习观念的必要性。在此期间,学校可以开展模拟职场大赛让新生认识到以后竞争的激励与残酷,让学生树立必须学习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看书、多看报、多思考,积极接受新鲜事物,努力创新钻研,使他们的持续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3.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大力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活动,合理地引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促进学习型团队的建立。学生以小组方式共同研读、讨论某一特定的教学模式或技巧,以熟悉、掌握教学模式或技巧的基础。互相鼓励,给予队友最大的支持。为了促进队员的进步与能力的提升,仍需来自队友提供的适度的鼓励、协助、教学观察和回馈。
4.创新能力的培养
墨守成规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唯有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
5.体育社会指导员能力的培养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倡,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体育锻炼的行列,这也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去社区为体育锻炼的群众指导正确的锻炼方法,到青少年俱乐部协助教练员完
成训练与比赛的任务,为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有针对性地设计健身计划。
6.适应教学环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将来成为教师以后,无论是分配到条件多么艰苦的地方,都要能够临危不惧、胸有成竹、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学校组织学生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实习实训时,教师只给予教学上的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实习任务,挖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加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提高适应能力。
五、结论
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力构成要素除了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外,应重点突出品德教育的能力、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学习与合作能力、适应教学环境的能力、社会竞争的能力等。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要采用多种途径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专业
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典明.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
公民意识,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颇多关注的一个问题。学者们纷纷从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等各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其概念、价值与意义。虽然学者们关于公民意识概念的阐释不尽相同,但是在公民意识对于建设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意义上却是认识统一的。在公民意识培育和提高的过程中,高校应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品德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角度,谈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公民意识教育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体系。学理上对于其含义的理解并不一致,简单地讲,公民意识主要是指自然人对于自己作为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责任等的自觉意识。
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优良成熟的公民意识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而具备优良成熟公民意识的公民又是现代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主体要素。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时代的诉求;而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不仅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意识作为人文心理基础。[1]因为,只有具备优良成熟的公民意识的公民,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并积极地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管理,才能树立起对法律的坚定信仰并正当地行使权利和自觉地履行义务。所以,民主政治的实现和法治秩序的建立离不开公民意识的支撑。另一方面,公民意识也是社会个体成为现代社会主体的重要标志。只有具备现代公民意识的社会个体,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并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然而,公民意识并不是公民零散的个人意识,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作为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公民意识,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形式。[2]所以,必须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加以培育和提高。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有学校的、家庭的和社会的,等等。其中,学校教育是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大学生群体作为公民,而且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公民,其公民意识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公民意识水平。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关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和一定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但是,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现状距离现代社会理想状态的积极公民还有很大的差距,[3]部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仍然处于一种不自觉的或模糊的状态,以致现实中出现这样一些消极的意识倾向,例如:不能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当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冲突时往往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或社会利益;不能正确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片面强调权利的享有而忽视义务的履行;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定位,缺乏充分的政治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政治活动和社会管理事务关心不够、参与不足;不能正确处理知行统一的关系,公民行为意识差甚至出现知、行错位的现象,等等。上述现实状况,说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进一步的培育,而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承担起这一责任。
二、高校思想品德课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契合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高校思想品德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应成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而且,从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看,高校思想品德课与公民意识教育是契合的。
第一,教育目标的契合。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起到大学,都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尽管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名称有所不同,但实质的教学目标却是统一的。高校思想品德课,相较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其他课程,更侧重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培养,侧重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和爱国情操的提升,根本目标定位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这使高校思想品德课在目标上更接近于公民意识教育,而后者,更是以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为直接追求。
第二,教育内容的契合。综观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如果从关系的角度分析,主要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从规则的角度分析,则主要涉及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公民意识教育,一般来说,主要包含主体意识教育、权利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规则意识教育等内容,其中自然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涉及涉及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可见,两者在内容上也是契合的。
高校思想品德课与公民意识教育在目标和内容上的契合,为两者在教学中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此外,长期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所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庞大的教育资源,也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教学中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对于高校而言,只有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与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产生实效。高校思想品德课作为高校实施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平台,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注意教育目标的凸显和教学内容的融合。目前,我国高校基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因而,须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高校思想品德课来说,虽非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但在课程教学计划中也应凸显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为此,高校思想品德课应基于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契合,重点加强主体意识、关系意识和规范意识等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并将其融合到各个章节的具体教学内容中。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公民作为参与或监督现代国家权力运行和社会管理的独立主体,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一个公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主人身份,是公民意识的前提、基础。[4]为此,高校思想品德课须重视对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教学中,可以结合“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及“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等章节内容,使学生理解“公民”的丰富内涵,确立公民角色的自我意识。只有具备明确的主体意识,学生们才能树立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参与意识,才能以国家主人的姿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才能具有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才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的关系意识教育。作为社会个体,公民始终处于与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之中。公民的清晰的关系意识,有助于化解冲突、促进和谐,从而保障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教学中,可以结合“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等章节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定位,把握各种关系的处理原则,从而在具体行为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再次,加强对大学生的规范意识教育。道德与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规范。对于公民而言,只有具备良好的规范意识,才能尊重道德、遵守法律,才能依照道德和法律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行为。教学中,可以结合道德和法律部分的具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理解道德的基本要求和现实意义,从而使其确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守法公民。
第二,积极探索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基本上处于18到22岁这一年龄阶段。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不稳定,自我意识较强但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尚不深刻、全面;并且,经过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们对公民教育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为提高教学实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大学生的个体特征。首先,要考虑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虽然说必要的灌输仍然是需要的,但单一的灌输和重复的说教易引发学生的反感,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可以尝试通过讨论、恳谈、对话、辩论等方式,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从而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孕育和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其次,要重视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不仅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教育效果,而且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教育效果。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学生的公民行为能力;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表现,才能体现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所以,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实践教学的意义非同一般。然而,事实上,实践环节恰恰是教学的薄弱之处。虽然高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一定的实践环节,但是,实践教学并未在较大范围和较多层面上展开。为此,一方面,应增加高校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另一方面,应拓展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教学的渠道。要努力寻求校内有关部门和校外社会资源的配合,使实践教学在校内和校外通过多渠道在更多层面上展开,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生成和提升公民意识。目前来说,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校内的公德实践活动、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加青年志愿者、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公民意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大学生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此,高校思想品德课应担负起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责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为社会输送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群.公民意识与法治国家的构建[J].江淮论坛,2009..5.
[2]纪政文.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探析 [J].东岳论丛,2009.3.
[3]李俊卿.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证研究与培育途径[J].社会科学家,2010.11.
关键词:公信教育;高校;辅导员
一、前言
在大学生公信教育活动中,辅导员应承担起很大的责任,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公信观念过程当中,辅导员必须做到知己知彼,将公信培养落到实处。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公信,让学生真正意R到公信的重要性。在提高大学生对公信的注意力之后,还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巩固公信成果,在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力度和培养方式。
二、公信教育的重要性
1.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体现
大学生是承载着整个社会希望的新生力量,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信力是现代教育的关键。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公信力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拥有公信,就拥有了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促使大学生提高个人品质。公信的存在,意味着这个人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公信就是大家对这个人的信任,当个人的公信确立之后,他就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同时其公信力也会得到提高。
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公信意味着学生对自己所作行为的负责,在实际学习中,公信的培养意味着更高层次的责任意识的确立。在团队合作中,具有公信力的人更容易得到大家信任,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因此公信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的保证。
3.可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就不像高中那般简单。要注意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公信力的提升,可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将学生的公信培养列入培养方案中,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一种提升。
三、培养公信的方法
1.制定严格的激励制度
学生对自己的管理,需要进一步严格,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提升以后,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督,对自己进行激励。公信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对公信的培养方式进行优化,并做到长期坚持。在实际的培养过程当中,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进行激励,提高自己的警觉意识,认识到公信的重要性。
2.对公信的宣传
对学生公信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宣传的方法来进行。采用宣传方法,可扩大公信培养的范围,同时也可提高培养质量,因为宣传所达到的效果是很大的。在宣传公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公信应该如何培养,了解公信在工作和待人处事中巨大的作用、公信培养的要点及公信的重要性等,教师可以此来提高学生培养公信的热情。
3.提高自身素质是基础
提高学生素质,是提高公信的基础。大学生要把提高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和公信力视为最主要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大学生需要对自身素质进行提升,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交往过程中,个人素质良好,他人才会对自己有好感,同时也可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学会通过这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面。培养各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多参加各种活动,多进行锻炼,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才能,综合素质和能力才可以得到提升。
四、结语
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公信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辅导员只有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细心讲解,坚持培养,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公信水平,打造一个公信的校园。
参考文献:
[1]韩丽英.思想品德课教改要走出三个误区[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9).
[2]颜学贵.思想品德课练习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4(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德育;关系;途径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体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体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除了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体育是德育活动进行的载体,不管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还是进行实践锻炼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保障。因此,学生要锻炼出一副良好的体能,才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虽然需要良好的体能做保障,但是技能和思想(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田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再比如,一些集体性的球类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功效;对于体操等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运用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谨慎、沉着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说体育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载体。
(二)体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项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
二、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能够长久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体育规则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个团队能够成功也是由于团队成员能够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在进行一切行动之前将团队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私自脱离团队进行锻炼,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场地进行锻炼;另外,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按照规则将体育器材随时借还,方便下次使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高校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练习障碍跑步教学中将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渗透过程中加入一些集体性的游戏项目,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德育教学渗透方式方面,高校教师要将一些最新的方法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要拧成一股绳,为集体争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在竞赛中胜出的一方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尝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失败的一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台作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竟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长此以住,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全体成员必须要紧密配台,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四)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另外还有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才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才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作者:李静文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邓艺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
[2]宋振宇.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及实现[J].亚太教育,2015,(18).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德育 关系 途径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体育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大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运动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由此引发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所以,必须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体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除了能够教给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体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体育是德育活动进行的载体,不管是进行文化课程学习还是进行实践锻炼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保障。因此,学生要锻炼出一副良好的体能,才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活动虽然需要良好的体能做保障,但是技能和思想(德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田径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耐力,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再比如,一些集体性的球类运动,需要团队成员不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团体功效;对于体操等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运用项目,能够培养大学生谨慎、沉着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我们说体育是德育教育渗透的载体。
(二)体育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体育是一项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很多学生参加体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D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次,加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实现大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发展。
二、德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遵守体育规则的意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中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是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能够长久传承下来,主要是由于体育规则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一个团队能够成功也是由于团队成员能够遵守团队规章制度,在进行一切行动之前将团队利益始终放在首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不私自脱离团队进行锻炼,且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场地进行锻炼;另外,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按照规则将体育器材随时借还,方便下次使用。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高校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德育渗透过程中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实现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另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耐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练习障碍跑步教学中将栏架看成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征服它才能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在德育课堂渗透过程中加入一些集体性的游戏项目,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德育教学渗透方式方面,高校教师要将一些最新的方法引入进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要拧成一股绳,为集体争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奖励政策,对于在竞赛中胜出的一方可以给予精神上的激励,让他们尝到胜利的果实;对于失败的一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高校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学会同他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能够得到发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团队的成员能够积极发挥个人的优势,并且对成员不足的地方进行互补,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默契的台作方式,推动整个团队的成功以及团队创造性过程的发展。可以安排一些团队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体育竟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长此以住,学生通过融入集体来感受团队,感受团队的成败带给自己的快乐和难过,从而体会到要想成为一个高效的团队,全体成员必须要紧密配台,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才能成功,个人与团队其实是密不可分的。
(四)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发挥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师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德育渗透的主体,必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另外还有具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教师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强的需求,才能够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才能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体育教师队伍,使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三、结语
总之,德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能够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艺雄.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
[2]宋振宇.高校体育教学德育渗透原则及实现[J].亚太教育,2015,(18).
[3]孙晋媛.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实施途径[J].才智,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