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7:10:01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发展性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就业压力、学习问题、恋爱情感波动、人际交往困难等存在着深浅不一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工作方法和途径。
一、案例介绍
学生王红(化名),女,21岁,在大二下学期即将去医院实习。王红非常渴望去北京的医院实习,于是刚刚得知北京某医院要来就第一个报了名,并且在面试那天还精心准备了一番。但最后的结果却让王红大失所望――她没有被选上。当天晚上,王红就在宿舍哭了很久。之后又有其他医院前来招人,王红要好的同学都劝她再去试一下,但王红根本不愿去,她觉得自己根本不行,再去面试肯定也被刷下来。自此之后王红一直情绪低落、茶饭不思、有时候自己还默默的掉眼泪。后来发现一向遵守纪律的王红多次旷课。
二、案例分析
(一)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走向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具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1.自我意识日趋成熟但仍具有片面性。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真正成熟,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获得成功时会极度自信,可一旦遭遇挫折,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2.大学生自身存在多种矛盾,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双重矛盾等等。年轻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对事物都会有自己一个想当然的认识。然而理想与现实常常是不相符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不足,当他们发现现实远非自己所想象的那么美好,自己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出色和伟大时就会引发很多心理上、情感上的苦恼,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同样,王红也具有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她仅仅因为一次面试失败就改变了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很失败、很没用,不敢再去尝试,甚至出现了自暴自弃的苗头。
(二)抗挫折能力亟待提高。
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是渴望独立的、渴望获得成功的。然而,自幼在“温室”里长大的大学生,在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当学习、生活、情感上遇到问题和挫折时,由于找不到一个合理的排泄途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困境和挫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在内心积蓄、发酵,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同时,“80”、“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她们身上倾注了更多的爱,大多数孩子从小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为他们安排好了一切,让他们失去了体验挫折的机会,也因此降低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就无所适从、倍受打击、甚至一蹶不振。
三、具体心理辅导措施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为了解决王红的问题,需要与她进行细致的沟通交流。首先,让她尽可能地倾诉,通过宣泄的方式将压抑在内心的负面情绪首先释放出来。宣泄是处理情绪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只有通过宣泄减少、排除它们,不受它们的伤害。并且,只有对情绪适度宣泄之后才能较理智、合理地处理情绪。当王红尽情表达完自己的想法之后,可以采用开放式提问、共情、解释等心理咨询技术,表示“我完全能够理解你的感受”,“有很多同学也遇到了像你一样的情况”,尽可能地拉近与王红的心理距离。之后,向她介绍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成熟、矛盾心理等一般心理特点,向她解释为什么她会出现一系列的负性情绪。
(二)合理情绪疗法。
王红的心理问题表面是因为面试没有通过引起的,实际上却是由于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因此我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来解决王红的心理问题。首先向王红解释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也不同,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才能改善自己的情绪。王红也有不合理的信念,如“我必须获得成功”的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地认为“一旦失败自己就一无是处”、一旦不好的事发生了就糟糕至极等不合理信念,需帮助她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实现助人自助。
(三)提高抗挫折能力。
通过事件分析可以看出,王红的抗挫折能力较差,这也是目前许多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需要鼓励王红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鼓励她积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以适应即将开始的实习、工作等生活。抗挫折能力的提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要认识到挫折的存在是普遍的、必然的;其次,要看到挫折的两面性。挫折的确会给人打击,但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抵抗挫折,获得经验和知识,增长才干,变得更加成熟;最后,当挫折真正发生时,可以有几种办法加以克服:积极面对;适时调整期望值;接受自己;精神宣泄。
四、案例启示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和学生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但遗憾的是,现实中仍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一提及心理辅导,就认为是对心理障碍的咨询与治疗,甚至有学生把“做心理咨询”与“心理有毛病”等同起来,当个别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和情绪波动等困难时,不愿、不敢、不懂向老师和专业心理服务机构寻求帮助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还有一些学生工作者虽然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不多,认为所学到的心理咨询知识仅仅适用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自己的班级没有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认为心理咨询知识是没有用的。实际上,心理健康知识不仅可以用来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多数学生获得心理发展、心理成熟,而大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为主导的模式已成为我国各高校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积极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
促进个体成长、学习和发展是发展性心理辅导的三个重要目标。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是针对所有发展中的个体,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完善。发展性心理辅导主张辅导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因此,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的建构,是以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是顺应青年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模式。心理健康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助人自助”,帮助学生获得心理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发展性心理辅导的途径是比较广泛的,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做心理测评、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创建心理辅导网页、团体咨询等。
(三)完善DPI三维模式。
DPI三维模式即心理发展―心理预防―心理干预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际心理学联合会早在1984年就曾指出:“心理教育强调发展的模式。其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努力帮助辅导对象扫除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预防的实质则是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免疫力,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学会适应环境,防患于未然。而心理干预则是针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心理机能失调及心理上有严重障碍的学生。干预的重点是矫治,是纠正与治疗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失常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教育运作机制,要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遵循DPI三维模式,集心理发展、预防、干预为一体,真正做到心理健康工作不留死角。
五、结束语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1/4以上,最高时期达34%。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而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高校和学生工作者,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责无旁贷,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理念、方向和方法,才能避免事倍功半、劳而无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完善人格,真正帮助学生从容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赵璇,王晶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结合长效机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随着社会的大变革,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时期,任何的心理不良反应都将造成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归纳起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心理困扰原因
(1)适应不良。新的环境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面对自主要处理的各类大小问题,对一切都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的生活能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学习压力大,缺乏动力。从灌输学习到自主学习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大学区别于初高中的学习,必须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知识的渴求增加,想学的知识太多,但却又无从下手,学习上缺乏应有的动力,整天只疲于应付。
(3)人际不协调。我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是造成当今大学生个性独立的主要因素之一。又处于大学生青春期固有的封闭、羞怯、敏感和冲动的时期,直接影响他们主动与他人交往。
(4)恋爱与性的关系。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异性的好感是非常正常的,但由于不能把交友和恋爱放在正确的心理层面,所以对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产生怀疑、迷茫,也有个别学生认为恋爱与性密不可分,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对性问题的偏见。
(5)择业与求职的压力。由于教育的片面性,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自身的兴趣爱好,在择业问题上呈现出无所适从、处于被动的局面。一方面专业自己不是特别喜欢,另一方面自己又不清楚自身的择业方向,矛盾的心理直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面对未来的求职更觉得缺乏应有的自信,造成择业与求职困扰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自我的了解和认识,缺少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
(6)经济难以独立。传统的生活理念,经济上受家庭条件的制约,使大学生极少有靠自己完成学业的。由于受当前社会风气、家庭环境、个人的世界观的影响,大学生的经济需求是一天天的增长,而来源又非常局限。面对社会的各项诱惑,经济上始终处于矛盾、资金不足的冲突中。学习需要、交友需要、恋爱需要等是导致大学生经济上失衡的主要原因,也是困扰大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大学生心理困扰的表现
(1)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往往是由于某种不良事件引起,持续地紧张、恐惧,常常感到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对过去事情思绪万千,对未来感受不到希望。惶恐不安,如果总是不能消除,长此以往会形成焦虑性格,造成焦虑性神经症。
(2)自卑,表现自我否定,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对自我丧失信心,缺乏对自我的发现,离群以摆脱别人的视线。长期造成孤单心理,产生情绪持续低落,丧失意志,学习成绩下降,社会属性降低等。
(3)抑郁,抑郁是由多种情绪(低落、失望、悲观、无助)产生的负情绪。表现为失落、忧伤、愁苦的心理,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食欲低下或贪食、失眠。常伴有自责、自卑、自我否定等。
(4)孤独,并非是出于自己的愿望,由于自身的原因(经济、相貌、能力等)使自己与他人、社会呈孤立自我状态。这其中既有人际受挫,又有关注于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原因,产生封闭、防御的状态,长期会形成孤独心理。
(5)利他取向,不少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凡事追随他人意志,把他人的意志当成自己的首要需求,一味地看他人要求行事,认为这是人际交往得到认可的必需,如得不到他人的赞许就呈现无意义感,这属于自身价值取向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强迫心理问题。
二、心理调适分析
为了使大学生认识心理问题的危害,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我们总结心理学专家、医学家和学者对心理障碍的论述,简要介绍其种类,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预见性,并能积极预防和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1.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主要指认识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的不协调,使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个体一贯的生活习惯、处事风格和行为标准出现异常现象,造成其社会功能不能行使、职业不能完成、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个体虽无智能障碍,但却为此感到痛苦。人格障碍多产生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如长期得不到行为矫正,多的会长期持续发展,一般有以下类型:
(1)依赖型人格障碍。缺乏日常的生活自理能力,总是求助他人,依赖性强,并表现幼稚顺从,很少表现积极一面。
(2)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卑、退缩、不能面对挑战,对问题感到无能为力,缺乏自信感,面对批评,常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害怕一切社会活动。
(3)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我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无视社会规范、条例和规定,对任何事情不负责任,易责备他人,易激怒。
(4)偏执型(妄想型)人格障碍。表现为敏感多疑,心胸狭隘,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接受批评,行为固执易冲动,有攻击性,情感不稳。
(5)分裂型人格障碍。表现为与社会隔绝、情感疏远、行为古怪和多疑等特征。缺乏情感体验,对人冷漠,存在特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
(6)强迫性人格障碍。表现为对任何事情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拘泥细节,对自己要求严格,无安全感,缺少友谊往来。
(7)情感型人格障碍。交替性的情绪兴奋与低落。兴奋时,自我评价过高,有夸大认知倾向,性格急躁;低落时,由于低沉,对任何事缺乏兴趣,遇困难悲观无望,遇难而退。
(8)自恋型人格障碍。表现妄自尊大,幻想自己是世界上独有的。认为自己应享有特权,他人都应该为自己服务。渴望持久的被关注和赞美,缺乏必要的同情心,有很强的嫉妒心。
(9)疾病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戏剧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通过戏剧,引人注意,高度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性,情绪波动大,易激怒。
(10)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爆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是青少年中常见的。表现为情绪非常不稳定,面对微小的刺激就能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且自己不能控制。
2.神经质症的常见症状
神经质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形成原因是非器质性的,无论是心理症状还是生理症状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症状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本人要求治疗的愿望强烈,并努力克服症状。常见的神经质症状有:
(1)恐怖症状。患者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景会产生很强烈的恐惧感,而这些事物或情景对健康人来说是不会产生恐惧感的。患者本人也知道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但控制不住。
(2)强迫症状。患者自己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不由自主的观念和行为存在。所谓强迫观念就是不由自主出现的某种想法,本人也认为这种想法是不该有的、没有用的,但又没有能力摆脱它们,因而很苦恼。
(3)焦虑症状。患者有强烈的不安感,并伴有脉搏加快、心悸,有濒死感、肩部酸痛、手脚发冷、颤抖等。
(4)失眠症状。患者害怕失眠,一上床就处在失眠恐怖之中,为了摆脱失眠的烦恼,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增进睡眠。患者认定如果睡不好,第二天就会疲劳、精神不振、难以工作,结果因为害怕失眠而失眠了。
(5)肠功能障碍。患者胃肠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和胃疼、呕吐、腹泻、腹胀、便秘等现象。这种神经质症患者对自己的胃肠系统十分关注,对饮食问题高度敏感,患者越注意、越害怕,胃肠功能就越容易发生紊乱。
3.神经质症的形成
神经质的症状纯粹属于主观问题,而不是客观的产物。神经质的症状是疑病素质和由它引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
(1)疑病素质。所谓疑病素质就是一种担心患病的精神上的倾向性。具有疑病素质的人精神活动过于内向,内省力强,对自己的心身活动状态和异常表现非常敏感,往往被自我内省所束缚,由于太过于关注自我,结果总是过分担心自己的心身健康。神经质症患者在性格上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具有内省、理智、追求完美的特点;具有感情抑制性,很少感情用事;具有敏锐的感受性;好强、上进、不安于现状,容易产生内心冲突;执着、固执,具有坚持性。神经质症状的最大特点是主观性。神经质症患者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患者被劣等感所支配,再加上不安的情绪,往往做出明显失误的判断。
(2)精神交互作用。所谓精神交互作用,就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越来越吸引注意,进一步固定于它。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这种精神活动过程就是精神交互作用的过程。神经质症患者因有疑病素质,容易把面临诸如考试引起的紧张不安或偶尔出现的心跳加剧,当作异常现象而给予特别关注,从而引起了对这种感觉的恐怖和预期不安,进而逐渐形成症状。此时精神活动逐步指向内心,这就更容易产生预期的不安与恐惧,更使其注意固着在症状上不能自拔。因此,可以说精神交互作用对神经质症的症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常见心理问题的理论治疗方法
1.顺应自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神经质症产生于心理精神交互作用,要想摆脱神经质症,顺应自然是打破心理精神交互作用的好策略。神经质症的症状形成的原因是心理精神交互作用,但其根源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现实。神经质症患者由于疑病素质,把正常的感觉当成是异常的,并企图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在此固着,结果注意和感觉被相互加强,形成精神交互作用。这种恶性循环是症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接受症状一方面不会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这样,心理精神交互作用就会被打破,症状就会减轻甚至消除。
通过总结,认为心理情感活动有五条基本规律:
① 要顺应心理情感的自然发生,听任感情的自然发展。心理情感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后终于消失。② 如果心理感情冲动得到满足,挫折感可迅速平静、消。③ 心理情感随着对同一感觉的惯性,逐渐变得迟钝,直到无所感受。④心理情感在某种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它集中注意时,就会逐渐强化。⑤ 心理情感是通过新的经验,经过多次反复,在逐步加深对它的体验中渐渐培养的。
从这五条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消除不安等令人不愉快的心理情感,就应顺应其规律,先接受这些令人不愉快的心理情感。
2.正视现实
心理疾病患者要想摆脱症状所带来的痛苦,就应该正视现实,敢于接受现实的挑战,能够忍受痛苦,积极投身属于自己的生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自信,从而走出症状的阴影。与人相关的事物可分为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两类。要人们不去控制不可控制的事(顺应自然),如人的情感;但要控制那些可以控制的事(为所当为),例如人的行动,也就是在顺其自然的态度下为所当为。另一方要靠自己本来固有的上进心,努力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3.为所当为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与报告。自此以后,心理健康课程逐渐在大学新生适应、人际问题疏导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其不断地给学生讲授各类心理问题、大学生活适应技巧、人际交往的方法,不如让其在体验中感受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改变。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更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带来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主张研究主观体验、积极品质与积极制度,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促进人的心理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开发,力求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提倡用主动、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立足于发掘人们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旨在通过运用个体的性格优势与美德等练习,对抗不良情绪和症状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告诉我们,通过积极的体验,能逐渐培养积极认知,增强积极情感,有助于学生增强主观幸福感,获得正确的自我意识,并不断挖掘自我潜能,从而改善各类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本课题组拟选取部分具有某些心理问题的学生社交焦虑群体,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开展小范围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效果验证为心理健康教学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参考。
二、大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验
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从儿童期到青春期有显著增长的趋势跨文化研究表明,亚洲国家这一现象特别严重,尤其是大学生。付梅等(2005)对安徽某大学学生(共735人)的调查,(IAS)高焦虑学生占总数的16.6%湖南警察学院每年进行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回访率高达15%,其中很大部分为人际关系问题。
为了有客观数据方便前后比较,笔者选用具有较高信效度的交往焦虑量表(IAS)对湖南警察学院大一新生进行施测,对参加测试的162个学生数据进行分析,经过测后谈话,最终筛选出28名具有社交焦虑倾向的学生,其中1 -1名随机纳入对照组,另1-1名参加实验组(6男8女),公安专业5人,非公安专业9为,实验组将接受课题组精心设计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研究方案的设计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课题组精心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将重心放在被试心理品质及潜能的提升和挖掘上,具体操作过程中注重被试在整个教育模式中获得的感悟和正向激励,整个过程以实验参与者的成长为目标,不关注来访者的具体问题,用发展的观点来进行具体的操作,以区别以往的修补型干预方式。训练共分为2-1次,每个星期集中训练两次,第一次训练内容主要为破冰训练,让受训者初步形成团队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力争让每个成员都觉得不可或缺,感受到团体的包容性及相互支持。在第一次训练后留下了所有队员的手机、QQ号及微信号,课题组通过查阅实验组成员的心情、微信朋友圈、微博了解实验组成员的心情变化特点,对实验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进行基本判断,查阅被试的朋友评论及频率可以了解被试的社会支持情况及人际交往模式,为教学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训练的内容涵盖自我意识、人际适应、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训练过程根据学生互动中的表现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跨度大概为3个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施训练前,课题组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分析,结果显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社交焦虑程度没有显著差异((T=1.5 , P 0.05),但经过为期三个月的体验式训练后,两组的数值发生了变化,其中实验组的社交焦虑值为41.3-7.1,对照组的社交焦虑值为49.0-4.3, T=-2.6, P=0.02(小于0.05),显然经过实验干预后,实验组的社交焦虑水平大幅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对实验组训练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组在接受训练前的均值为53.9士5.6,而接受训练后的均值下降到41.3-7.1,进行差异分析的数据显不,T=8.4, P=0.00(小于0.01),差异极其显著。显然,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训练后,实验组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下降,课题组精心设计的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挥了明显的效果。
三、社交焦虑实验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改变教学理念,关注积极人格培养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多目光聚焦于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以问题的改善与解决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心理教师充当着消防员的角色,忽略了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及积极情绪体验的调动。在本实验中,尽管被试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但课题组并不关注他们具体的心理问题,而在实验方案的设置上更多考虑被试心理素质的提升、潜能的挖掘以及积极人格的培养,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仿照课题研究的思路,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教学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问题模式转化成发展模式,适当弱化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力度,聚焦学生的优势及积极品质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用积极的视角解读问题,通过教学为学生提供积极体验、使其自己提炼出积极应对方式、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通过积极人格的培养最终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二)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体系
面对一群社交焦虑的学生,课题组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在这群被试身上挖掘出他们自身的生命能量,这种力量足以使其应对社交焦虑的负面影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课题组设置了一系列活动,包括自我确认、自信培养、自我展不、价值探索、人际融入、人际支持、生涯规划等模块,帮助被试在活动中挖掘潜能,完善自我。而在消极心理学统治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内容更多集中在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重点在于解析心理异常现象,注重心理问题解决。俗话说善于预防,能治未病者为上医。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也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目标。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关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认识现实,积极悦纳自我;应该丰富大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技能,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式,使其在心理危机情境下能够做到自我调控;不断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其挫折承受力;应该促进大学生自觉地开发潜力,培养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三)拓展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体验
一、目前在高职学院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多数院校所重视,并进入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高职学生仍然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其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到能不能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没有足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已经在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个别学院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认识仍然不够,导致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够。有的认为偏颇的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起技能知识传授来,没有必要认真,还有的学校认为只要成立学生心理辅导咨询机构就万事大吉了。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落实程度和实效性。
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理论与实际脱离。
目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学校教材上也缺少了教育特点,开展的课程也较为单一,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开设的教学课程也相对较少,教育普及范围小,仅仅针对刚入学新生展开教育,内容上也没有重视客观实际,仅从理论角度进行了论述,实效性差,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定设想程度。实践和理论没有做到有效统一。
3.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
尽管有很多高职院校也配备了心理教育专业人员来进行辅导,但是多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明显不够。从事心理教育的全职和专职人员较少,多数为兼任或兼职。学校方面对于兼职人员也缺乏进修教育的力度,造成兼职者本身具备的能力就不够强,在面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时,不能做到有效解答和正确辅导,专业水平低下,造成辅导效果也较差。
4.教育教学方式目前还相对落后。
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照猫画虎,形式单一,没有从实践出发,造成教学质量无法真正解决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发展需求。课堂上多在灌输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没有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存在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未起到真正的调动作用,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问题没有达到较好的一定效果。
二、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领导对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要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步提上工作日程和圆桌会议,充分转变意识,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指导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学生成才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责任。
2.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据调查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度很高。
课程教学是我们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高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可以充分纳入必修课程内,在学校教学大纲和学校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还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尝试设置多元化教学教育模型,重点抓住心理教育实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心理教育的培养技巧,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要跟上教育的步伐,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目前成立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高、专职专业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应该加强对全职和兼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和辅导员积极学习,取得全国心理咨询专业的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为教师的培训学习创造条件。让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互动的情形下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动态,鼓励教师学习最新的学术文献,通过不断创新和思维转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4.运用灵活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适应度。
通过对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图片或者网络视频,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实现和谐趣味性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分为。以学生为主体对象,通过课堂分析,情境互动,案例描述和角色转换来达到教学效果。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充分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活学活用到实践中,把握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5.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53-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课程;学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加剧,致使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各高校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教学也因此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本文立足于课程实效性目标,着眼于课程建设,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
1 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解析心理异常现象。这就将心理健康意识放在了首位,是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相符的。从我国的现状看,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跨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所以,依照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宗旨,从入校之日起就应该使学生接受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需要和社会要求出发,在大学新生中开展以心理健康必修课为基础的普及教育,其他各年级开展以选修课为辅的系列教育、以活动化课程为补充的实践训练、以报告讲座为拓展的学术活动,从而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2 课程目标
与一般课程比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其特殊性。首先,从教学效果的时间性角度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现实性,不但要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而且更应在大学生当前的生活中发挥现实性作用。其次,从教学效果的针对性角度分析,主要在研究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针对他们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领域进行指导式教学,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应对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实际能力。第三,从教学效果的表现形式分析,其教学效果具有综合性,即通过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应使其具备对各种心理问题的科学认识能力,进而为其未来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打下科学的心理认识基础。因此,该课程教学结果的表现形式应具有认识内隐性与行为外显性相结合的综合特征,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以围绕着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来确立,即课程教学既能提高大学生科学认识各种心理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加大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冲突和问题的实践技能。
3 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具体的技能和本领,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所以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各高校这些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广泛调查,结果均显示,大学生的主要的心理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问题和生涯规划问题等[1]。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具体安排上,还应该考虑到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目前,高校开设的有关“心理”方面的课程很多,如《人际交往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心理学》等。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课程名称不一样,但讲授的内容大同小异,致使不少学生重复选课。课堂教学是一个综合过程,在高校师资紧缺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高校的办学原则。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多开一些与“心理”相关的选修课,但学校必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防止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尽管许多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帮助,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最系统最直接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因此各高校应优化学校
资源。
4 教学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而是实际应用课;不是说教课,而是师生互动课。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切忌为了达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而“满堂灌”和“一言堂”。课堂上积极的师生互动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自身的实际问题进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疑惑与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共同讨论,从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勇于创新,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重视学生个体经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课堂理论讲授、心理测试、心理影片录像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演讲、辩论、训练、新概念作业、网上辅导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
5 教学评价
许多高校在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忽视该课程的专业特殊性,常常以传统课程的评价模式来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的关注点主要是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教师课堂教学的“表演性”,如,任课教师的语言表达等;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时,则主要关注笔试分数的量化评价,忽视对实际心理技能和心理健康维护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导向使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发生方向性错误,只突出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相关技能的发展,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
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内隐性特性,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结果同样具有内隐的特性,这在客观上给课程教学结果的评价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在本课程的教学评价特别是学生学业评价中,以单一考试的量化手段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分等划类的传统评价方式是不恰当的。该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要求必须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大学生经教学之后对自己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这不仅是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还是课程实施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历史不到20 a,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在许多高校都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还有不少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深入研究,将对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能产生积极影响。
6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心理健康;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Fuzhou College Students. Duan Huaping, Zhao Lingbo, Bai Liy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Fuzhou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the fact for thei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re are 1162 students who were selected by using th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and then tested with SCL-90 come from 5 different colleges. Results There are 45.1% of selected students, who were different obtruding symptom,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poverty and general students. There are 36% of selected students, who were different inferiority and they were identical. There are 30% of selected students, who were different crankiness,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poverty and general student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Obsession symptom; Inferiority; Crankiness
据有关调查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者约占10%,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特别是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许多高校都纷纷创办心理咨询中心,有些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必修课程或选修课,以此来提高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5年对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校进行了人格、自尊、SCL-90及应对方式等方面的调查,现在将本次调查的情况报告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随机抽查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5所大学的各专业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2,有效回收率为77.47%。其中男生778人,女生384人,平均年龄20.41±1.31岁。本次调查贫困大学生的界定为是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家庭月收入低于230元,贫困生人数为321,约占调查总数的27.6%,基本符合现在的大学贫困生的比例状况。
1.2 方法
1.2.1 问卷 本次测查工具采用了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自尊问卷(SES)、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分别对大学的人格、自尊、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上进行评估。
采用了LR Derogatis 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包含了90个项目,其特点是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较准确地刻画一个人的自觉精神症状特征。量表采用1~5的5级评分制,主要统计指标为该量表的10个因子得分和全量表总分[2]。SCL-90主要是测试受试者的9个方面的因子分:①躯体化,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②强迫症状,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③人际关系敏感,反映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④抑郁,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行为表现;⑤焦虑,反映与临床上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⑥敌对,从思维、情感及行为2个方面反映受试者的敌对表现;⑦恐怖,反映传统的恐怖状态或恐怖症的内容;⑧偏执,指猜疑和关系妄想等;⑨精神病性,反映精神分裂症状项目[3]。
1.2.2 数据处理方式 学生自评量表测试后,笔者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10.0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福州市大学生SCL-90总体筛查结果 见表1。
如表1所示,被测的1162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排在前3位的因子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强迫症状:45.1%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其中轻度占38.5%,中度占6.3%,重度占0.3%。人际敏感: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自在感受与自卑感,其中轻度占31.7%,中度占4%,重度占0.3%。偏执: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执,其中轻度占27.5%,中度占2.3%,重度占0.3%。
2.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在SCL-90的9个因子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人际敏感、忧郁、敌对、精神病性等几个因子上差异在0.05水平上不显著外,在其他的因子上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结果见表2。
2.3 男女大学生在SCL-90上的得分比较 男女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上,除了敌对因子的得分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外,在其他各因子上的得分均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结果见表3。
2.4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SCL-90上的结果比较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SCL-90上的得分除了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年级间的差异显著外,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都不存在年级间的差异。结果见表4。
3 讨 论
总的来讲,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了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占到了45.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强迫症方面都没有差异,说明当今大学生都面对很大的压力,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贫困生所面临的压力不仅包括学业方面,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他们还要承受经济方面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关心贫困生,通过多方面的途径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对大学生加强引导,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积极面对未来。
人际敏感也是当今大学生所面对的问题,本次调查有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自在感受与自卑感。各类大学生,不管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男女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他们的人际敏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说明当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有关交际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便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技能。
偏执方面,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执,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大学生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之间差异显著,这也正说明现今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的典型特征,他们一般都比较自我中心,爱钻牛角尖,自以为是。不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等。
4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3-55
[2]张理义.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45-350
[3]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福建省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58-559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平定量表手册(修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5]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71-74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标新立异、个性张扬是90后大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的个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但他们往往行为比较冲动,盲目而不计后果。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寻找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成因
(一)思维特点
90后作为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思想比较前卫、观念也很超前,对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想象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自信心很强。但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的实现其实都还很不成熟。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一些外来文化知识的冲击,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样化,很重视自身价值和利益的实现,而且思维单纯直接,不在乎外界的眼光和社会传统的束缚。
(二)情感认知特点
90后大学生的实现比较独立,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敢爱敢恨、果断直接,丝毫不隐瞒自己内心的想法,具有很强烈的表达及表现的欲望。他们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的各种变革,也比较关注人际交往关系以及就业问题,这就导致他们的思想往往比较趋向功利性,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往往没有固定的准则。另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当今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90后的生活比较丰富多彩,完全受到父母的庇护,经历的挫折比较少,造成了很多90后的抗压、抗挫折能力比较弱,而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三)个特点
90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很渴望独立却缺乏成熟的认知,使得他们往往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抗压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形成叛逆心理。90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衣食无忧,自我意识比较强,往往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独立。
二、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 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分析
心理分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才能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工作这门可以利用将80后学生和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寻找更加合适的教育方式方法。大学是学生个人格塑造的最后阶段,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承担起责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 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十分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不够重视。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这对于心理还不是十分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影响。高校教育应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地位,把人格塑造和文化教育并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他们的疏通和引导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
(三) 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在不断的涌现。教育工作者们应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把握时代进步的趋势,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只有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动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寻找科学合理而又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及时地发现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想或社会现象,尽早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有预见性地防范学生心理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便及时地处理问题。
(四) 转变更新教育方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非常缺乏针对性,而且教育内容大多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而没有真正地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疏通和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教育工作者们要把握实际,有针对性、目的性及可预见性地加强对90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学生特点,通过课堂教育、单独沟通教育和网络教育想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学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同时注意主题的渗透。在引进一些先进教学办法的同时,举办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主题活动、心理培训或者心理知识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
此外,教师可以采取网络途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匿名环境下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培训、测试、治疗等。这种在匿名环境下的沟通教育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心理阻碍,使他们能没有负担地倾诉和接受疏导。从而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束语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个性,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引领者,是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把大学生塑造成时代的中坚力量,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做为人格塑造的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和对策,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尹凯丰.于钦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