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5-15 17:10:00

序论:在您撰写经典文学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中小学文化建设;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16

著名学者钱理群是这样评价经典诵读的意义的,他说:“读文学经典唯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因此,许多教育学者、专家纷纷倡导经典诵读活动,从2007年开始,经典诵读活动就已经在各地兴起并如火如荼地展开。该活动的目的是旨在通过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并传承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健全人格。

一、中华经典诵读开展之现状

据各类调查资料显示,经典诵读活动从2007年起就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但是阅读活动却往往流于形式化、浮于表面,在中学课堂的文化建设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延伸。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的设置上,极少有学校或教师将经典诵读纳入到规范、有序的课程体系中;其次,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是将经典诵读作为课本学习的一个辅助,没有充分重视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将其纳入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中;再次,问题出现在学生层面上,往往因为经典诵读材料不统一等诸多现实问题,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欠缺,缺乏深入阅读经典的兴趣;另外,就整个学校层面而言,很多学校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还在开发之中,经典诵读的资源很匮乏,尤其是农村学校。

二、经典诵读开展之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意义

1. 体现在学科方面: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价值

广大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中华文化的未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厚的宝藏,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广大中学生的神圣使命。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传统的魅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

(1)拓宽学生的于都视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科学研究显示,正常人的大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脑细胞),它们彼此是孤立存在的,但是当其收到视、听、嗅、味、触觉的刺激时,每一个孤立的神经元就会形成发达的神经网络。这就意味着,听的愈多或者看的愈多,大脑的功能就会愈强,表现在外的就是记忆力更强,注意力更易于集中。而中学阶段恰恰时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大量优秀的文化经典的刺激,会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2)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传统经典作品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既有能教会我们处理好各种关系的《中庸》,亦有包含着学习之道、修身之法的《论语》,还有教会人们修身、治国、平天下之道的《大学》……这些无一不蕴含着作者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沉淀,长期诵读经典文化,古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说话方式会潜移默化成学生的成长体验、思维方式。这些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说话的逻辑性,提升学生写作的语感,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

2. 体现在人格方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经典教育不是简单的识字、背诵,它是综合性、立体化的工程。就其内容而言,它不仅牵涉到了中华经典文化,还包含有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门类,每一种艺术文化中都有其真善美的存在。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会感知到这些真善美的存在,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基于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不自觉地用圣人思想来规范自己地言行,进而成为心地纯良、懂孝悌、明事理、知谦让的人,实现所谓的“读千年经典,做少年君子”,最终实现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三、中小学经典诵读开展应注意的问题

1. 经典诵读应当有计划地进行

经典诵读对于语文学科的学科发展以及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小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经典诵读的教育,把它从课外活动中提升起来,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除了在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一些经典诵读的内容、方法指导外,还应当设置专门的经典诵读课。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与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如课外古诗文的朗读、背诵比赛,“经典我推荐”等活动,使学生通过经典诵读的教育,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 内容选取上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中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应当从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及认知水平出l,遵循实际,选取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经典。我们既不能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能盲目地将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视为经典。对经典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契合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还有具备有一定的教育启蒙意义。以此保证中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能将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道德修养。

3. 避免浅尝辄止,注意三方合力

中华经典文化浩瀚无涯,课堂上以及学校活动中的学习只是瞥见了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大量优秀的经典作品更多地需要学生自主的学习,实现对经典的自我化的解读,这就需要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只凭借学校和教师的力量,而应当注意形成学校、家庭和学生的三方教育合力。

第2篇

关键词:深度阅读;语文教学;经典阅读;实施建议

G633.3

笔者发现在2014年北京市颁布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所制定这二十一条建议该中关于“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方面就有四条,足见北京市对语文学科中增加经典阅读量的重视程度。除了北京之外,上海、江苏、福建等省份、直辖市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经典阅读教学,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也设计相关内容。但是也存在相当一部分省市,还未开展经典阅读教学亦或是认为阅读经典会浪费学生备考的时间。

但是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量,大力开展相关阅读活动的前提是语文教师明确知道“经典阅读”是什么,也就是了解经典阅读的内涵实质,进一步地就是明确“经典阅读”对于学生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才能更好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开展经典阅读教学。

一、经典阅读的内涵实质

钱理群先生十分重视经典阅读,他认为经典文本的阅读可以在精神上延长人的寿命,可以使得人能够在广阔的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与古圣先贤一起去追问生命的意义,通过和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可以和写者同喜同悲,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但却通过阅读、想象仿佛都一一历了。这说明经典是人类精神的养料,现代人不想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则需要它的养分。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他的《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中写道“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了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于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最佳状态来临时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仍然是一种丰富的体验。”[ ]通过这段话可知经典文本的魅力就蕴含在它能够带给人以丰富的经验体验上,并且这种魅力只有真正去阅读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那究竟什么是经典?从词源学的角度上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中解释“经”,说“经者织也”,“经”的本义是纺织机等列布设的纵向的绷紧的丝线(以供纬线穿梭交织)。从本义引申了一个是动词,作为“治理”,如“经世致用”、“经邦纬国”;还引申了一个名词,即作为典范的书籍,如古代的四书五经;至于“典”,《说文解字》中“典”[ ]的本义是指重要的书籍,“典者五帝之书也”,两者意思有相近之处却略有不同。现代汉语多使用双音节字词,便将二者“经”和“典”结合到了一起,逐渐形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经典”――权威与典范并存的重要的传世之作。从文化层面看,经典是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的所凝结的文字之和,蕴藏着人类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文明和智慧。人类的文明依靠的是体外遗传,这种遗传是凭借着文字沉淀在文本之中,才得以跨越时空得以延续,经典则是最为精粹――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从经典中汲取养分,来解决自己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是个文化概念而不是地域概念,那么中国人之所以都被称之为中国人,不仅仅是因为都有着共同的祖先,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更是因为受着同样的文化的熏陶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类似的思维模式。经典就是这样的一个沟通古今,融汇了本民族的精粹文化在其中的一个桥梁和枢纽。学生凭借阅读经典,便能够知晓我们的祖先从何而来,知道了我们的历史进程,知道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走向了现代化的今天,其中的文化基因便能融入我们身体之中,成为我们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只有经历如此过程,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得成为中国人。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加经典阅读量的必要性

教育,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教育一直伴随着人类,并将在未来和人类共存亡。人类的文明对于人类后代是不可通过自然遗传获得,只能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才能习得。基础教育阶段中教师所教授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皆为人类世代的认知总和中的基础和精华。毫无疑问,教师就是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承者,也是人类智慧思想的启迪者。而语文教师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有责任将中华文明传承下去,让学生学习其内容,继承其精髓,内化成为自己的国文母语的素养;有义务使得学生通过国文母语的阅读和运用,能够发展出一种对于母语的敏感,培养起思维能力――实证与推理、想象与联想、辨识与批判、反思与创造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我国经典著作便是语文教师教,学生学的,最佳凝结着中华文明的教学材料。

在全球化下的今天,中国和国际已然接轨,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愈发得紧密,我国国民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而国外的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遗产。我国学生不能将自己的视域局限于国内的文学作品之中,否则只能如“井底之蛙”固步自封,学生的世界观将因此是缺失的。基于此在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的文化经典之外,还需引导学生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阅读和学习其他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

然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下,人们的阅读碎片化和阅读浅显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无法进行深入阅读,继而无法形成深入思考的能力。然而在当今社会,能够迅速获取信息、快速阅读的能力和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的能力却是同样重要的。中国青少年阅读亦受阅读大情况的影响,阅读习惯多以碎片化的电子阅读为主,阅读纸质书籍较少且多以畅销书籍为主,阅读经典书籍就更少。可知现阶段学生的这种阅读状况并不乐观。

当下在中学生中提倡经典阅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涉及到阅读书目选择的和阅读活动开展既要学生自主阅读兴趣、认知程度、以及可以利用的课内外时间,更需要结合书籍的经典程度和意义价值,所以在中学生时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本身就是个难题。但如是一味迁就学生的现有阅读口味,让他们大量去阅读非经典的书籍,甚至是阅读快餐式的书籍,很有可能会腐蚀青少年的心灵、败坏他们的阅读口味。正如钱理群所说的:“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向导――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青年一代,使他们可以成为一个健康的健全的人。”[ ]

三、经典阅读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实施经典阅读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因学生学段不同以及性别爱好不同,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因时因人而异。如《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里就曾大致的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分类并提出了三个建议。中学阶段中,初中阶段的建议是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阅读学习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来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中国人民为了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历史作品;高中阶段则建议多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可采用专题学习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中华璀璨国学文化、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教育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也可以基于校本课程,选择经典国学作品以及重要革命文献,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进行研读。

第3篇

【关键词】兴趣 文化背景知识 《新视野大学英语》

引言

教育部在对四六级进行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2007年后的四六级考试不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并且再次重申高校不必把考试跟学位和毕业证书挂钩,甚至其改革还有可能放宽对考研和用人单位招聘的政策。并且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将降低英语的分值。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许多人在猜测全民学英语的要求和现状是否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更有一些学生欢呼雀跃:“终于要摆脱学英语的噩梦了。”这样的反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的状态,因为追求超高目标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纸证书能继续学业、得到好工作或提升在工作单位的职位,这两项改革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最重要外因动机有相当程度的弱化。众所周知,在各个领域的学习行为中,动机都是影响学习成绩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英语的学习和教学方面也是如此。语言学家Gardner(1985)把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⑴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⑵学习中做出的努力;⑶实行目标的愿望;⑷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作为既非本国语又非官方语言的英语,失去了考试的目标,又很难营造“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树立和实现学习英语的愿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对其的热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首先采取积极的态度,从别的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重新激发起对英语学习及其知识积累的渴望,从而产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努力开发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很多著名人物也都对兴趣在学习行为中的重要性做出过评论,可见兴趣是一种多么重要的无形动力。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历中体会到,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生成和发展都是由某种文化决定,并反映这种文化,同时又起到传播这种文化的作用。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语言,但也只有在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地理解反映这种文化的语言。

以笔者多年来从事教学的经历对比认为,由郑树棠为总主编、每册均含《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泛读教程》、《快速阅读》和《综合训练》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选题广泛,内容多样,信息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在巩固和强化专项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不仅使其较为熟练地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而且非常适用于准备相应的考试特别是四级考试的学生。但是在目前追求考试的目标弱化的情况下,该如何使学生激发起学习英语的动机,笔者就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来说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入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起到的作用。

文化背景知识在理解内容过程中的作用

1.寓教于乐

在调查学生学习英语方面最大的困难问题上,大多数学生众口一词的是“记单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之基础,且量之巨大令许多人头疼。那些之所以学不好英语的人,皆是因为缺乏记忆单词的巧妙方法,导致从学习开始阶段就记忆困难,从而面对更多的词汇时失去兴趣和信心而放弃。然而记忆的规律又确实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机械过程,因此,要想改善词汇方面的记忆,就需要赋予词汇记忆以趣味性,开发出学生对学习单词的兴趣,使枯燥的重复模式首先变成形象的认知,进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终激发学生记单词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设置有Word Building一项,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总结、训练前缀、后缀和合成词中了解及习得英语构词法的方法和规律,期望对理解、背诵单词所有帮助。但是,如果只是把这个练习当作是纯粹的记忆掌握行为,那也是很单调的。这时候,教师引入一些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转被动为主动。比如,第二册Unit 3的单词表里出现A-OK一词,虽然学生已经非常熟悉ok这一表达,但并不了解这一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典型、最成功的美国英语”用法的来源。经讲解,他们才会从故事中知道,原来O.K.与美国第八任总统Martin Van Buren有关,是Old Kinderhook的缩写。而A-OK居然是误打误撞造出来的一个词。

一些学生把听力课当作是睡觉、放松的时间,因为大家都知道听力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量达到质的飞跃,就是强化性地反复主动接收所听信息,一旦思想神游,就会越走越远,跟不上内容节奏,进而昏昏欲睡。教师戏称听力课上的英语简直就是催眠曲。而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若是为了提醒、迫使每个学生都能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而采用频繁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心细,在每次内容中找出几点可以引发学生趣味的文化知识来调节下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氛围。比如听说教程的第二册Unit 3 Homework部分里的文章材料提到“many people believed that getting a divorce was a luxury that only the rich could afford”和“Hollywood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divorce capital of the world”,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明星离婚财产分割的花边新闻给学生,学生肯定会立刻活跃起来,并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再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会留下一定印象。

2.增强理解力

英语学习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思维方式,大部分学生,尤其理工科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不熟悉,往往只是能够翻译出字面和语法方面的意思,但是对文章里更深层次的含义把握不了,更谈不上欣赏英文的优美表达了。笔者在从事大学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发现,理工科学生对文化知识了解较少,从而限制了其对篇章内容的习得。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困难。《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比较典型的一课就是“As His Name Is, So Is He!”。文章表现名字与人物性格之间关系的主题。不过其中列举太多我们中国学生仅是听过但对其意义完全没有概念的西方人名,造成在读的过程中被漫天的英文名字搞得眼花缭乱,读完后仍然稀里糊涂的结果。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就必须导入与人名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介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中文名字加以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全面、更清晰。比如,文章开头就给读者带来问题:为什么要把Debbie改成Lynne?为什么Debbie让人觉得应该是个厨师的名字?原来起源于希伯来语的这个名字往往被描绘为可爱、健康、健谈、活泼的人物形象,厨师常给人健壮的印象。Lynne在西班牙中的表现形式是 Linda,英格兰语中拼写为 Lynn, 意思是瀑布或水池。因此给人感觉姿态优美,身型高挑、纤细,个性独立。文章提到改名字的这个人物恰好长相漂亮,姿态优雅,所以为什么Lynne更适合她。整篇文章贯穿了这样的一一解释,完全了解了名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到达卓有成效的结果。

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透彻理解。第三册的第四单元中Section A的文章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就需要相当多文化背景知识的辅助才能对其五个各自独立但又相互之间关联的部分理解更深入。文章分别对这五个象征主要做了历史发展的讲解,但对其被看作美国象征的原因却没有明确地表述。其中的自由女神像最为中国学生所熟知,但她到底代表什么可能很多学生根本不明白。至于“美国哥特式”这幅画和野牛镍币,知道的人就更少了。这五样事物关联着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只有搞懂了这些,才能完全理解自由女神像反映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崇尚自由的理想;全世界小女孩心中渴求的芭比娃娃是美国人眼中美女的形象,代表美国女性;表现美国农民庄重自豪感的油画《美国哥特式》象征美国人所看重的顽强逆境的精神;野牛镍币应该代表了美国人敢做敢当、承认错误的勇气;身材高大、笑容可掬是美利坚民族和人民的形象。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代表美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些文章,仅从解读文字也能对内容及其主题理解得比较详细,但若是增加目的语文化知识,并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学生既获得更多他国文化的知识,同时又重温了本民族的文化。

3.扩充基本常识

有时候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应该具备的英语基础常识。比如,第一册里Unit 8中出现的 “black coffee”,许多学生都会翻译为“黑咖啡”,其实,这个表达涉及到英语中颜色词汇的用法,不加牛奶时的纯的“清咖啡”就是黑色的,由此可以让学生推导出“white coffee”应该是指加了奶的咖啡,这样的咖啡还可以叫做“milk coffee”,最近几年出现的马来西亚的所谓“白咖啡”其实就是一种加入奶精或炼乳的“white coffee”。接着再给学生补充从口味角度描述咖啡的表达“strong/weak coffee”,进而列出一些他们所熟悉的诸如“mocha”、“cappuccino”等几种咖啡的英文词汇。如果发现学生仍然热情高涨,可以趁热打铁再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有“black”的事物的表达。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还扩充了必要的知识。

结论

大学之前英语教材基本涵盖了所有语法知识,因此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应当是教授学生在巩固词汇量的基础之上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以上的论述可以充分说明课堂上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就要从诸如词语、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输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2]郭亚莉:《如何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国英语教学》,2003。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马蓉:《合作学习研究评述》,《中国英语教学》,2003。

[5]屈延平:《文化对比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6]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外语界》2001。

[7]魏望东:《英语语言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因素》,《中国英语教学》2004。

[8]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外语界》2003。

[9]张金霞:《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10]赵厚:《论文化教学原则》,《外语教学》2002。

[11]Chan Victoria,“Learning Autonomously: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s”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1).

[12]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13]Shar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第4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 突破 个性化

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发展迅速。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逐步完善,使得现代教育技术以它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活动交互等特点,丰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信息传媒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因此,教师应从多媒体技术的环境出发去设计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他们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 以语文教材为依据,依靠现代多媒体技术,拓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语文教材涉及人文、地理、民情风俗、科技、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文本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富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应该以教材为依据,把现代多媒体技术环境下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如笔者在教学小语十一册第六单元安排的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时,以教材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诵读,感悟课本中的诗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搜集、背诵诗歌。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有的小组研究一位诗人的作品、特点(如李白、杜甫),有的小组研究一个时期的特点(如唐诗、宋词、元曲等)。学生兴趣盎然,到图书室、网上搜集资料,有了不少的收获:他们分别制作了手工、电脑小报,还创作了不少不同情趣的儿童诗。有了网络教室,笔者将学生的小报、儿童诗制成课件,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每一位同学的作品都得到了展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家在网络教室里津津有味地欣赏自己的作品,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更喜的是,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制作小报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课本外的诗歌,了解了更多的诗人,提高了创作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在交流展示中,再一次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使综合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再次提升。

二 依托多媒体技术,感受生活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国内外重要事件,民风民情,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资源,这丰富的资源,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机会,也为学生增加了许多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所以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教语文,应该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近年来,我们学校非常重视学生艺术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每年结合上级要求,本校均要举办一次“艺术节”活动,来展示学生的艺术能力、调查报告、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画等。借助这个平台,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或希望大家解决的问题,关注一些最近感到奇怪的自然现象等。指导学生分组,选题材,确定专题,明确活动项目,规划活动方案,填写“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计划表。接着,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协助下,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考察、调查、体验等方式开展活动,在网络环境中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形成成果。最后进行成果展示。近年来,凭着这个平台,笔者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十余次,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活动二十余次,学生的小论文、小制作、科幻画多次在校、县获奖。网络为学生顺利开展学习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共享资源。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从网络中收集信息,并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进行筛选、分析和加工,丰富了学习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运用信息技术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可以制作成PPT文件,易于展示,也可以用word文档进行综合和说明,还可以在不同格式的信息间建立链接,整合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就必然增加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促进了互动,加强了合作,达到了资源、过程和成果的共享。信息技术的形象、直观、便捷和共享功能还可以为学生的成果展示提供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呈现方式是文字,如作文、日记、报告等。我们经常将学生的活动成果有选择地在学校网站上。作品被的同学感到骄傲自豪,看见别人的作品在学校网站上的同学心生羡慕,在以后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就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三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个性化语文综合性学习

当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后,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激发,加之在前面的学习中已获得了一些探究方法,有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会大大增强。此时,我们可以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钻研自选的课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行策划全过程: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网络、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获取相关资料,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成果。

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经典文学 阅读创新 教学导入 现实意义

高校英语教学的核心宗旨便是培养学生们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特别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便可以使学生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或者日常交际的时候,更好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还可以增强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整体文化素养,以此来适应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教学已然不再局限于使学生们掌握简单基本的词汇与语法,它的教学目标已经成为培养创新综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了。本文便就经典文学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份有效的参考建议。[1]

一、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特点阐述

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脚步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除汉语以外最为普及的一种国际化语言。英语运用其简单明快的发音、较为容易的语法规则成为了众多发达国家的“第二语言”。现今,英语已经成为国内每所学校的基础必修科目,并且教学持续的时间非常长,这种现状足以证明了我国人民对于英语内容学习的重要性有着非常明确充分的认识。[2]

在传统英语教学的课堂当中,教师的基本教学模式便是由一本英语教材贯穿课堂,所有内容都由教师如同机械一般地传授给学生们。这种“灌输教学法”使得学生们只会应试教育,离开试卷,走出考场,根本不会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来。长此以往,这种英语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心理逐渐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性,甚至英语教师自身也会渐渐丧失教学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衔接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单单存在着相对客观的教学关系,还存在着与其相辅相成的感情关系。学生们也拥有个人的不同的见解与思维,所以非常需要一些能够发表个人言论的自由场合。如果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都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其最终结果势必不如人意。英语教学的宗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应对考试,而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其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真正成为国际上迫切需要的应用型人才。[3]

二、经典文学阅读的意义阐述

经典文学作为文学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自身具有着非常鲜明的权威性与时代性。文学大都善用社会生活背景来展示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事物与人物都来源于作者本身对于周遭环境的观察与思考。经典文学的传承不应该独属于某一个时代,它应该是贯穿于所有时代之中的。故此,经典文学又被赋予了超越时空的性质。它既是作者思想的一种文字表述,又是作者在思索与冥想的记录过程。鉴于经典文学本身具有着权威性与典范性的特点,所以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词汇使用必然具有着极高的精准程度。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考究,字字推敲,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的积累与沉淀。故此,在英语教学当中适当导入经典文学阅读作品,是一种非常值得应用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三、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引入经典文学阅读作品的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将经典文学阅读作品导入,作为英语教学的基础内容,对于日后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能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利用具备权威性、时代性、原创性、超时空性以及典范性等诸多特点的经典文学作为英语学生们的阅读材料,能够有效达到促进学生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4]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经典文学阅读,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接触到英语词汇,并且能够更为流畅的使用。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词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自身具备着非常精确的文学记录因素,而且经典文学当中其词汇的准确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学生们既可以接触到更多专业性质的词汇,并且还拥有承上启下的文化背景。如此一来,词汇教学便不会如同阅读普通的阅读材料一般突兀了。随着学生们对于词汇的重复性记忆与词汇量的逐渐掌握,学习英语的过程开始成为一种享受。文学乃是语言的艺术,又可以称之为艺术的语言,所以在阅读经典文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都可以得到熏陶和培养。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必须要加以传承,其自身的时代性与文化特征,都会对日后所产生的文化作品带来非常深厚的影响,而且这种灵魂精髓会随之一直延续下去。这种经典文学的阅读过程,便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验过程。所以,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对于英语教学来说,乃是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发展途径。[5]

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文学阅读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们听、说、读、写等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可是在此过程当中,一定要依靠学生与教师们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将经典文学阅读进行合理的导入,并且创新出一种教学模式,是非常具有现代化优势的。并且,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有助于提供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而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海.英语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前沿,2012(05).

[2]刘芳.英美文学教学中导入经典文学阅读的创新型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3(04).

[3]何妹香.英语文学体验阅读与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04).

第6篇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中医经典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8.10.028

中医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防病治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学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由各大医家不断完善,不断修正,从而慢慢造就了中医学这个民族的瑰宝。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经典正是我们了解、认识中医学的重要途径。通常提到的经典,主要是指《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门中医学科。不读经典,难为大医,然而现在中医院校的经典教育正面临着被忽视的尴尬境地。

1经典教学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经典学习在中医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专家有认为经典学习在中医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在编纂的过程中,基于各种考虑,必然经过了很大的修改,中基、中诊、方剂都是便于入门的教材,而经典才是了解中医理论以及临床的重要途径。

2中医经典教学的现状

中医经典课程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正在快速下滑,经常有医生提到现在学生的经典功底太差,课程设置也不如当年。回收的问卷中,60%的同学都认为现在的经典教学不够满意,几乎所有的专家也都对中医经典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质疑。

(1)大量的西医课程冲淡了中医学习。现在的高等中医院校普遍大量开展西医课程,甚至到了本末倒置的地步。有些院校大力宣扬西医学科目的重要性,导致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后更加崇尚西医,用西医方式思考。据调查显示,同样在5年的时间内,西医院校学生只需要用1/60的时间学习中医(约60课时),而中医院校学生却需要用1/3的时间学习西医(约1200学时)。[1]

(2)对传统知识的掌握不足。中医经典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古代文学,由于撰写年代的资源限制,大多简短精要,语言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一些对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不够深的同学,学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开展国学类课程势在必行。

(3)中医经典类课程的课时分布不合理。自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办以来,中医经典类课程的课时一直在变动。刚刚建校时中医经典学习的课时非常的多。甚至《内经》一门课就有414个学时,四门课程加起来一共最多有859课时。[2]同样也有很多学生报告经典课程时间太短,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经典课程单门课时都不超过80课时。甚至沦落成为选修课。有些院校的《黄帝内经》课时竟然只有短短36学时。

(4)考核方式单一。现代中医院校对经典科目的忽视,导致现在对于经典科目的考核不够严格。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检验与督促的重要方式。现在的经典考试大多采用期末突击的方法,不在意背诵与理解。很多学生真正掌握的经典知识都很少。朗读与背诵是学习经典的最好方法,目前学校的教育体系并没有保证学生基本的读背。[3]3对当前经典教学方式的改进

现在的中医经典教学显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中医经典学习的问题,研究者特意向学生与参与调查的专家请教,博采众长。通过与学生的现场访谈法,问卷调法,和针对专家的德尔菲法,我们将学生与专家的意见整合如下。

3.1西医课程与中医课程的平衡

(1)浓缩西医课程。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西医是中医医患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医学生掌握西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杂而多却不精。专家认为西医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西医基础学科的学习必须要进行,重要的西医基础课程应该重点学习,而部分西医临床课程可以选修,为中医学的课程让出时间。

(2)拓展中医课程。中医类的课程被西医学占了很大一部分空间,为了找到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人才的平衡点,在浓缩西医课程的基础上,应当拓展中医课程。包括拓展经典学科的学时,开设大量中医学类的临床训练课程,使中医学的学习更加贴近临床。甚至可以开设中医各家学说、古籍学习、国学的选修课,拓展中医学子的中医思维。

(3)开设选修课。除必要的西医课程和大量中医必修课程以外,学校可以开设中医和西医学科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与发展的方向。对西医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修西医类的学科,而一心钻研中医的学生可以选择中医类的学科。

3.2加强对传统知识的学习

在中医学习过程中,不论是中医经典课程,还是古籍文献查阅,都离不开扎实的古代文学功底。中医学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所以对“国学”的了解对于中医学生而言,是中医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古语有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所以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医院校入校的第一学期,不会学习医学类的学科,首先会学习基础学科。这一点上可以效仿西医院校,在入校的第一学期,先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课程,为中医思维与文献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增长经典学科的课时

比较黄帝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大部分专家都选择了黄帝内经。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体现,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由现代人编撰的中医基础理论,不如用大量的时间学内经。所以经典学科的课时增长到100学时以上是十分必要的。

3.4考核方式的改进

据调查显示有的学校通过频繁的考试来保证学生对于经典的掌握程度。[4]这虽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中医院校可以每学期开学时根据各个年级对经典掌握状况的不同,进行经典考试,甚至可以举行中医知识月考。

第7篇

一、以文学经典为中心的原因

1、文学经典是文学流传的基本要素

文化的精华在于文学、历史和哲学,而文学的精华突出存在于文学典范之作――也即文学经典中。世界范围内,文学经典都堪称文学流传的基本要素。众所周知,文学经典作为成万上亿的文学著作中的佼佼者,经历了无数岁月的考验,代代相传。纵观世界各国,每一个拥有与众不同的能够反映本民族发源、发生、发展和壮大的文学典范作品的国家,不论其政治、经济、军事在世界诸国中占有什么地位,这份文学遗产都是足以令本民族每一个人感到自豪的,甚至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尊重和敬仰的。在文学经典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留下的印记。一壶浊酒喜相逢。我们不否定文学存在方式的多样性,但文学经典作为文学流传基本要素的地位不会改变。

2、文学经典集中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精、气、神

所谓“经典”就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符合人类真、善、美标准的事物。文学经典的本质属性是其涵盖真、善、美在内的审美属性,但客观上则体现了整个人类文明的精神状态、气质特征和内在神采。如一部《论语》就阐释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为人、处事、求学的基本准则,体现出人类文明的精、气、神。宋代名家罗大经代表作《鹤林玉露》第七卷记载,宋代的宰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治理天下尚且半部论语足矣,可见《论语》这部文学经典因集结了我国民族的精、气、神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如同《论语》一样,华夏文明史上的文学经典之所以流传久远,之所以为后人奉为文学教育的瑰宝,大体缘由出于此。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中国之外的世界友邦的文学经典均如此。不妨这样说,文学经典的深刻性也正是体现在这里,这是以文学经典为中心的最主要原因。

二、以文学经典为中心促成文学教育发展的策略

1、阅读文学经典是前提

文学教育的发展要做到以文学经典为中心,其前提条件便是阅读文学经典。比如,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离不开阅读诸如《神曲》、《十日谈》、《君主论》和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这些世界文学遗产宝库中的成就卓著者。如果我们弃文学经典于不顾,执意以臆想、猜度为文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不仅不能深得文学这门艺术的要旨,引导的不好,还会危害一代代后人。离开文学经典的阅读来谈文学教育的发展,等于是无米之炊、海底捞月,终究难以达到预期的收获。总而言之,文学教育只有在先阅读,并且尊重原典的情况下,进行明辨深思而后合理地阐释之、延伸之,才有谈及文学教育及其发展的资格。否则,很容易“走火入魔”,甚至适得其反。

2、深刻领悟文学经典的精、气、神是关键